小说结局的方法及作用(7)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观点1】 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 ⑴、从情节上说,结局让德富老汉最后死于他精
心饲养、调教、钟爱的那头牛犄角下,前文是作 了层层铺垫的,都为小说的结局设下了伏笔,这 样的处理可以产生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的 艺术效果。
• ⑵、从主题上说,这样的结局处理强调了 “专断的、不平等的爱”的悲剧性,也表 明了“世事难料,命运无常,有时甚至结 局与愿望相反”的生活常理,具有较强的 现实意义。
Fra Baidu bibliotek间,发人深思;
• ⑵、留下空白,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 【例1】2011—安徽--《巴尔塔萨的一个奇 特的下午》
•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有喝过酒的巴 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意见。
• ⑴、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 使读者对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 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 的复杂性。
• ⑵、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 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 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 下债务,狼狈不堪,是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 ⑶、角度三:使主题更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 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 了善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 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 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 矛盾。
• ⑴、这样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王副 局长骂谁?是给村支书打电话吗?他将说些什么? 他还会答应村支书的要求吗?
• ⑵、这些都会激起读者的想象,从而使作品产生 巨大的艺术张力。
• 1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 【特点】 ⑴、情节发生逆转,⑵、具有喜 剧色彩。
• 【艺术效果】⑴、呼应前文;⑵、出人意 料令人回味;⑶、丰富了人物形象;⑷、 深化了主旨。
• 【例5】2012---江苏原创--《幸福路》
• 13、小说结尾说“他忿忿然骂了句什么,抓起 了茶几上的电话”,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请 简要说说这样结尾的好处。
• ⑷、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 场景:巴尔塔萨家赏景笼,蒙铁尔家送鸟 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 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 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 生活状态和心里状态。
• 【例2】2010—徐州三模—《德富老汉的最 后结局》
• 14、小说最后描写了德富老汉惨死在他心爱的牛 的犄角下的场景,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 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 由。
•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 【作用】 • ⑴、从主题上看,能更好的深化主题; • ⑵、从表现人物看,能更好的塑造人物性格; • ⑶、从情节上 看,这种结局前面是作了层层铺
垫的,这样处理,既在情理之中,又有出人意料 的效果;
• ⑷、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震撼感动,令 人回味,引人思考。
•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作用】
• ⑴、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美好的人性, 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希望;
• ⑵、从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 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 愉悦之感。
• ⑶、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性结局给读者留 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 【作用】 • ⑴、这种结局,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
• 【例3】2011—江苏原创--《母亲的来信》
• 14、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 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的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
• ⑴、情节设置出人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 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 以为 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着 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
㈡、小说结局的方法及作用
• 1、出人意料的结局 • 【作用】 • ⑴、从结构安排上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
出波澜,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 ⑵、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
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 ⑶、从主题上看,能更好的深化主题; • ⑷、从人物形象上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 ⑵、内容表达含蓄隽永:故事至此戛然而 止,文卡对着三卢比的纸币作何感想,作 者并没有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 象空间,发人深省。⑶、与文卡有余钱却 不寄钱给母亲的行为构成强烈的对比,深 刻的反映了两个任务不同的性格,使的人 物性格的塑造更为鲜明。
• 【例4】2012--江西---《报复》(法·雨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