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6+1”答题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6+1”答题法

剖析 (1)指向情节: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 (2)指向人物: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3)指向手法(结构上):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 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 (4)指向主题: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 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二、小说“6+1”答题法的使用 小说“6+1”答题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阅读的规律和答题特点,应该成为 我们答题时主要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甚至说融进我们答题的血脉中。 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绝不可以成为答题模式而 机械化。近年来,命题者为了反对答题模式化,在题干的限定上下了不少功夫。如 2017年江苏卷第15题: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该题本可以命成:小狗奎尼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而考生本可以按照情 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答题。但是由于命题限定为“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这就 只能从“人物”这一角度去答题,而且必须答得具体。这是一个反对答题模式化的很 好的例子。可是,即便如此,也仍然可以借助“情节”和“人物”两个概念来答题: 小狗奎尼出现在小说几处情节中,分别“映衬”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与性格。因 此,对于这种方法,我们既要让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化为思考、答题的血脉, 又要因题而异,灵活使用。
示例3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江苏卷第16题)
答案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剖析 (1)指向手法(结构上):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2)指向人物: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3)指向环境: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4)指向语言: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5)指向情节、标题、读者、主题等方面均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表达(逻辑推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表达(逻辑推理)

语言表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面对屈原的清高,渔父劝说他。

渔父的话实际上包含了一段逻辑推理,请根据其语言写出他的推理过程。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的一次宴会上,一个西方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骥才,请用归谬法巧妙地反驳,不超过40个字。

6.文中的语段隐藏了一个推理过程,请根据文中信息补充完整推理过程。

罗蒙德医生的一块祖传怀表丢失了。

他吩咐司机路里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里登了一则寻找怀表的启事。

它登在报纸的中缝,标题是“找到怀表者有赏”。

全文如下:“怀表属祖传遗物,悬赏250美元,有消息请联系信箱LMD361。

”第二天,路里正在花园里干活时,门铃响了,开门一看,外面站着一位陌生的绅士。

绅士恭敬地说道:“我叫亨利,我是看了报纸的广告来的。

怀表是你的吗?”罗蒙德想不到这还真管用。

他激动地抓住亨利的手说:“是的,就是这块表。

真是太感谢你了。

你是在哪儿捡到的?能把详情告诉我吗?”亨利说:“这表不是捡到的,是我在车站看见一个小孩兜售这块表,就用5美元买了下来。

今天,我从报纸上看了广告,马上就赶来了……”罗蒙德还没等亨利说完,便和路里将他扭送到了警察局。

前提一:推论一:仅看广告是不能马上赶到罗蒙德家门前的。

前提二:亨利马上找到罗蒙德家了。

推论二:前提三:推论三:亨利手里的这块手表是他从罗蒙德家里偷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一、情节(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小说结尾的特点及艺术效果.

小说结尾的特点及艺术效果.

⼩说结尾的特点及艺术效果.⽂学作品阅读辅导6⼩说结尾的特点及艺术效果姓名:学号:⼀、题型举例:1、这篇⼩说的结尾令⼈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说结尾的看法。

3、有⼈说这篇⼩说的结尾很震撼⼈⼼,有⼈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说结尾的特点1、情节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笔法”)。

2、景物描写式结尾。

3、戛然⽽⽌,留下空⽩的结尾(留下了“空⽩”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艺术再创造。

)。

4、含义隽永深远的结尾。

三、艺术效果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如出⼈意料的结尾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出波澜,如⽯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灵,产⽣震撼⼈⼼的⼒量。

如《项链》②从表现⼿法(表达效果)上看,如出⼈意料的结尾与前⽂的伏笔相照应,使⼈觉得出⼈意料⼜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以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答应,还项链时主⼈没有打开盒⼦检查等,暗⽰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项链》:主⼈公为还那条项链⼀辈⼦节⾐缩⾷,最后却得知项链是假的,⽽她为此却付出了⼀⽣的艰⾟和幸福,让⼈喟叹和深思。

④从⼈物形象刻画来看,更好地突出⼈物的性格特点。

四、解题思路总结:“⼩说的结尾的特点与作⽤”的问题,可以从1、内容⾓度(包括:⼈物刻画、情节设置、情感体验、主题表达等);2、⼿法⾓度(从写作⼿法或表达效果等⾓度去分析结尾的特点与作⽤。

如:“欧亨利笔法”、景物描写式、对⽐⼿法等)。

3、结构⾓度(如伏笔照应等)等⾓度去分析作答。

⼀、⼀碗⽶粉徐全庆⑴天有些冷了,⽗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趟桂林吧。

⽗亲越来越⽼了,⾏动也越来越不⽅便了,已经不能独⾃外出了。

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

⽗亲摇摇头。

我⼜提了⼏个⽗亲没去过的地⽅,⽗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⑵没办法,只好陪⽗亲去桂林。

路上,我问,为什么⾮要去桂林呢?⽗亲说,我要去吃⽶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的叙事艺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的叙事艺术

《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作用: 1.表现祥林嫂的贫穷、驯顺、处境艰难。 2.暗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精神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以至精神枯 竭至精神枯竭、濒于死亡。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节奏是叙事类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指的是叙述
过程中起伏变化所产生的话语的音乐感和跌宕美。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叙述是没有意味的。叙述需要详略得当,详细的东 西需要放慢节奏,而简略的东西只需一笔带过。空白点和省略可以加快叙述 的节奏。
• 重复:强调和突出某种特殊的意义 ; 表现主题
重复中的变化:推进故事、塑造人物、
如:《老人与海》中鲨鱼的五次进攻
重复中的变化: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多,老人的工具越来越简陋,体力越来越衰 弱,大马林鱼被咬掉的体积越来越.....
作用:
以鲨鱼接连不断的进攻,表现老人处境的艰难;在力量的悬殊对比中,凸显老 人的坚毅和勇气。
如:《三国演义》如三让徐州、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 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牲畜林》朱阿一次又一次举枪,旁人一次有一次的劝阻; 《活着》一次又一次的苦难; 《桥边的老人》一次又一次说动物; 《祝福》阿毛的故事:我真傻真的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频率:叙述手法之重复与变化。
视角补充
女性视角: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以其母
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 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 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物视角: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
;更客观冷静真实;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 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 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学案(含答案)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学案(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解析版)复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分析情节技巧和段落的特点与作用。

知识导图一、情节线索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二、情节结构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突转”式(“欧·亨利”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特殊小说模式模式解读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

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内,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意识流式以心理时间结构小说。

作者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序,让人物在主观心理时间里任意变化来结构作品。

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情节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结构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 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 素之一,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 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 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 模式。具体有三种: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 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 法、抑扬法等。 3.小说情节的段落(句子)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 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 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 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仍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 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 文的故事情节。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 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 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 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 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 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 说情节的生动性。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 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 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 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 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 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 表现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 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 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 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 起读者的共鸣。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1)见木知林的整体感知。题来自文,做题之前,须以文知题,不论 时间多么紧,都必须了解文本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扣小说要素, 扣记叙文体的六大要素,甚至就抓人物、事件两个主要因素,快速明 晓小说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
(2)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 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 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章节总结学案——提升情节分析能力
精读这一篇,学通这一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送米
孟宪歧
傍晚,老林来了。老林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站长。柳溪归老林直接领 导。跟老林来的一个人挑来两袋粮食。老林说:“清凉洞的伤员没粮 了,你把这100斤小米送过去。”柳溪点点头。
老林又说:“今晚就走,越快越好。” 老林走后,柳溪把两袋小米打开,他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 种感觉真好! 他家断顿了,他已经吃了两天野菜团了。 10岁的儿子见到小米,高兴地问:“爹爹,这回咱家可以吃小米干 饭了吧?”
在老婆幽怨的目光里,在儿子祈求的眼神里,柳溪果断地挑起了两
袋米,隐进夜色中。 柳溪家距清凉洞约70里,过了乔家镇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
生。柳溪挑着米,困苦可想而知。 天亮后,柳溪来到乔家镇。 多半夜的奔波,柳溪已经没有力气了,他摸摸怀里的菜团,舍不得
吃。 他知道,进了山里,才更累,这菜团可是他的救命粮啊。 柳溪把米袋放在一家面馆前,进门跟掌柜说:“赏我一碗热水吧!” 掌柜看看门口的两袋米问:“啥呀?” 柳溪答:“给东家还的米。” 掌柜嘿嘿笑:“你这人真傻,拿着金碗要饭吃。这样吧,你拿小米
题目6 小说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用“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突出了柳溪不辱使命后的愉悦心情,更好地 塑造了人物形象。 ②用语虽然十分简洁,但照应题目“送米”,并交代了故事结局,使故事情节 更为完整。 ③故事由“送米”开始,由“喝粥”结束,既平淡朴素,又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比较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 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 好?为什么?
四、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
1.出人意料的陡转式 2.戛然而止的留白式 3.令人同情的悲剧式 4.皆大欢喜的戏剧式 5.以景作结的写景式
五、答题角度
1.结构/情节: ①生起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与前文的伏笔内容照应,使情节连贯。 2.主题角度: 点明或深化主题(赞颂,讽刺,揭露……) 3.人物角度: 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4.读者角度: 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震撼人心,给人以悲伤(愉 悦)之感。 5.手法: 对比、照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③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进而表现人性之美,赞美这个 没有谜底的“谜”的美好,深化小说主题。
④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更多想象 回味的空间。
八、演练提升
《界河》结尾: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 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6.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 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 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
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天嚣》)
六、错例展示
例1:
①谁也没有听懂蒙古族同胞说什么,但能够明白 送瓜人的一片好心,所以这个谜是美好的;
②“美好的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 使文章更有深意,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答案示例
保留现有结尾更好。
①从情节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情节
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
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③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 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
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答案示例
去掉现有结尾更好。 ①从手法上看,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
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
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
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九、课堂总结
小说探究效果题, 答题角度要备齐。 要素主旨结构法, 读者思路须细思。
似是而非,观点不明
例2: ①引发读者的深思,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文章
的结尾,更富有趣味性; ②这样的一个谜体现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
的帮助; ③体现出各民族人民之间即使素昧平生也可
以互相帮助的友好之谊。
层次不明,缺乏逻辑
例3: ①美好的谜是指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
瓜人之间的故事,令人感动; ②深化了小说主题,对文章结构层次进行
2020高考一轮复习:
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 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美】弗里蒂克·布朗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你想到了什么?
二、考点解读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6.小说以一个 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 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天嚣》)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1.(4)作品 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古渡头》)
考试大纲要求:
(一)“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常见的命题方式
(一)作用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艺术效果、 好处、妙处、意图)?
了升华,推动故事发展至高潮,更令人感动。作答Leabharlann 化,套用术语七、问题及对策
问题
观点不明 层次不清 作答泛化
对策 选准角度 分点做答 回扣文本
答案示例
①结尾不揭谜底,巧妙设疑,言有尽意无穷,使文章充满着 神秘色彩,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②和前文写运水车和直升机无法出动对照,强调了救人的不 易,突出送瓜人不畏艰险、奋勇救助的美好品质,突现了人物形 象;
十、课后作业
完成《全品》对点专练相应章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