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的结尾艺术

合集下载

小说结尾作用t

小说结尾作用t

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说起小说结尾的作用,很多高中老师一下子会说欧亨利的结尾,并如数家珍地列举出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仿佛这个知识点尽在掌控中,1.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作者并没有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情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

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

作者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这个故事。

而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这得益于作者在此之前的铺垫。

小说写了贝尔曼的自视甚高与无所作为,比如他老是说要画那幅杰作了,还有他对女画家的同情,认为她不应该在这个地方生病。

正是由于爱,他才毫不犹豫地走向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用他的生命创造了与大自然永远共存的杰作。

所以欧亨利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那出人意料的结尾,既让我们惊讶又引人无尽的深思浙江省许多高中优秀教师猜测到浙江省一定会在这个考点上出题,为此出现了很多模拟题,但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这真象2012年地球要毁灭的猜想一样,2012年真的到了,这题会在高考中出现吗看护父亲的孩子[意]亚米契斯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

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

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

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

孩子叫着:“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小说的巧妙结尾——基于《桥》的群文阅读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小说的巧妙结尾——基于《桥》的群文阅读

小小说的巧妙结尾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陈辉教学内容:小小说一组——《扒手》《二十美金的价值》、《小姐姐真绝》。

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小说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理清情节;2. 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了解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通过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意外结局的巧妙之处,初步学习作者在文中埋伏笔、结尾点出真相的写作方法。

体会小小说“闲笔不闲”“意味隽永”的特色。

3.在群文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并梳理小小说的文体特征,初步渗透阅读小小说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抓细节,抓结尾,体会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体思路:一、课前谈话,勾联旧知。

点明小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初知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二、群文阅读。

比较整合,渗透阅读和小组合作指导,指导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和情节图,借助图概括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

利用图表,了解文本“意料之外”的巧妙结尾,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四、猜结尾,渗透学法。

五、小结学法。

交流学习所得,进行阅读推荐。

教学准备:阅读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谈话入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展开一次特别的语文学习之旅。

我期待着大家的精彩表现,有信心吗?1、梳理回顾《桥》的主要内容。

孩子们,前不久,我们读了一篇小小说《桥》,还有印象吗?我们抓住主要人物和情节知道小小说主要讲了什么。

谁还能看着图说说《桥》的主要内容,《桥》小小说主要讲了什么呢?(指名一人,说清即可。

)2、关注《桥》的结尾,点明小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初知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作者谈歌在讲述了故事之后,又补叙了人物的关系。

(课件出示:指名朗读)(回顾板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小说在讲述了故事之后,又补叙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真是点睛之笔。

通过这一点睛之笔,不仅交代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使老汉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一个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尾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

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

[准确审题]对小说结尾艺术的考查,一般的提问方式有:①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②小说为什么要以……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③请分析小说结尾处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④×××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⑤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审题时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1)审清是单一问还是综合问。

单一问:只问结尾段对表现人物或情节的作用。

如“提问方式”④只问情节。

综合问:只笼统地问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2)审清题型。

有分析题,如“提问方式”①③④;有探究题,如“提问方式”②⑤。

[规范答题](1)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2)要把小说结尾艺术的领悟与情节结构安排的欣赏、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等角度综合起来,真正提高阅读结尾艺术的鉴赏水平。

(3)答题时,依然从小说的结尾、结构、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答题。

①点明结尾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完整等。

②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③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④点明主题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

个别结尾还有读者作用,如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

答题模板结尾特点+结构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

(2015·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结尾是整个故事的画龙点睛之处。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和有力。

小说结尾所呈现的艺术效果,能够体现出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以及其给读者带来的影响。

首先,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往往能够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和概括。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读者通过对主角与事件的经历和变化的观察,形成了一种对故事情节的期待和预期。

而结尾部分,作家往往通过对主角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总结,来满足读者的期待。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就以主角奥利弗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结尾,从而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其次,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还可以通过反转或转折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读者可能已经形成了对故事走向的一定预期。

而作家通过在结尾部分进行反转或转折,可以在触动读者情感的同时,给故事增加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以主角道林·格雷的自我牺牲来为故事划下了一个意外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震撼人心的印象。

此外,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还可以通过开放性和含糊性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一些作家在结尾部分故意留下一些未解之谜或者悬念,让读者自行推测故事的后续发展。

这种开放性和含糊性的结尾,不仅增加了读者与作品的互动性,还能够激发读者对作品的深入思考。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以主角温斯顿在被审判前对大哥哥的热爱来结尾,留下了一个让人猜测温斯顿最后是否背叛自己内心信仰的问题,引发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

最后,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还可以通过情感的饱满和宣泄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一些作家通过在结尾部分展示主角的内心独白或情感释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故事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以女主角回忆与情人相处的一段美好时光和对失去的痛苦宣泄为结尾,通过情感的饱满和宣泄,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诗意般的美感和心灵的触动。

小说结尾的类型

小说结尾的类型

小说结尾的类型
1.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孔乙己》:主人公最后惨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以及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当时的社会的罪恶。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

(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的: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产生了一种探秘的欲望,而深入感受体会小说中的人物的隐秘心理,从而产生一种代入感。

读者的情绪体验就更丰富而积极了,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的
象征意义也得以放大,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结尾的重要性

小说结尾的重要性

小说结尾的重要性
1. 简介
小说的结尾是整个故事的收束,也是留给读者最后的印象。


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为一个出色的结尾能够深深地影响读者的感
受和文学观念。

2. 传递情感
小说结尾应该能够传递出主要情感,无论是喜剧、悲剧、惊悚
还是希望。

读者在整个故事中承受了一系列的情感起伏,好的结尾
能够巧妙地将这些情感导向一个合适的,给予读者满意或震撼。

3. 解答问题
优秀的小说结尾应该能够回答读者的疑问,解决故事中的悬念。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猜测和疑惑,而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
能够给予明确的答案,让读者感到故事的完整性。

4. 反思和启示
出色的小说结尾还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反思和启示。

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或主题的深入思考,读者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体验和
领悟,这将使他们对故事产生更长久的记忆和共鸣。

5. 突出主题
结尾还可以通过呼应或突出故事主题来增强深度和意义。

如果
小说探索的是某种社会问题、人性困境或道德抉择,结尾可以通过
以主题为线索的方式,给予读者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6. 指导读者思考
一个令人难忘的结尾还能够引导读者思考更广泛的问题。

它可
以启发读者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复杂的道德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小说的结尾超越了故事本身,成为人们对生活和人
类的思考的起点。

7. 结论
小说结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能够传递情感、回答问题
和引发思考,还能够为整个故事增添深度和意义。

通过精心打磨结尾,作者可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故事久久难忘。

小小说的写作技巧

小小说的写作技巧

小小说的写作技巧
小小说是一种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表达故事的文学形式,它具有简洁的叙事风格和独特
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下面就是关于小小说的一
些写作技巧。

1. 精确的篇幅掌控:小小说的篇幅通常在几百字到一千字之间,因此对于作者来说,选择和把握好合适的篇幅显得尤为重要。

在构思时要注意故事的呼之欲出的情节,合理控
制篇幅,尽量避免无关的描写,将故事紧凑地展开。

2. 突出一点:小小说讲求“一念成篇”,即在有限的篇幅内聚焦于一个主题或情节,通过一个点的切入,清晰地传达出故事的主旨。

在写作时要选择一个鲜明的角度,突出一
个元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力。

3. 切入快速:由于篇幅有限,小小说需要在开头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快
速进入故事情节。

可以通过开门见山、娓娓道来、反转等方式进行切入,让读者即刻进入
故事的氛围。

4. 点睛之笔:小小说的叙述要力求简洁生动,突出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在有限的
字数里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想象。

可以通过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奇特的比喻、独特的情感
表达等方式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5. 深入人心:小小说往往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叙
事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心理活动的反思、细腻的情感描写等手法来展示人物
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成长,使故事更加饱满且具有共鸣力。

6. 结尾巧妙:小小说的结尾要有巧妙的设计,有时可以通过意想不到的反转或煽动
心弦的揭示,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结尾要有一个明确的收束点,使故事的情节圆满起伏,给读者以满意的感觉。

意料之外的结尾材料

意料之外的结尾材料

意料之外的结尾材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简析欧·亨利⼩说的结尾艺术欧·亨利的短篇⼩说构思巧妙,素以出⼈意料的结尾著名。

顺着⼩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说最后情节往往出现令⼈意想不到的结尾,与最初揆度相去甚远。

但再细细想来,这样的结尾却⼜合乎情理⽽⾮荒⽆诞稽,收到“含不尽之意,见于⾔外”的妙效,让⼈不得不折服于他的独具匠⼼。

⼀、伏笔的艺术欧·亨利在处理结尾时的独到之处,犹如在读者⾯前进⾏⼀场魔术表演。

他的短篇⼩说之所以是完美的艺术品,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结尾起了相当⼤的作⽤,⽽正是前⽂的伏笔使结尾“意料之外”回归“情理之中”来。

《警察与赞美诗》中,苏⽐⼀连串批⽃性的举动埋下伏笔,以警察的听之任之的态度造成⼀种错觉——苏⽐这个冬天肯定与监狱⽆缘了。

然⽽就在结尾的两⾏字⾥,苏⽐却遭到了命运的嘲弄,被警察随便找了个理由丢进了监狱。

这⾥苏⽐的被捕在读者意料之外,然⽽被捕的理由却在情理之中,因为类似的⽅法苏⽐之前⼀直在实⾏,只是没有成功罢了。

《最后⼀⽚藤叶》则采⽤了侧⾯刻画⼈物的别致⼿法,让⼀个罗罗嗦嗦、⽕⽓⼗⾜的“失败画家”画出那幅不朽的杰作——最后⼀⽚藤叶,从⽽挽救了青年艺术家琼西,同时也揭⽰了⽼艺术家贝尔门的美丽⼼灵。

贝尔门的去世在读者意料之外,然⽽他在寒风中为青年艺术家琼西创作最后⼀⽚藤叶的事实却给了他染风寒去世的合理性。

这两个故事异曲同⼯,分别⽽⼜统⼀地显⽰出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造诣。

⼆、修辞的艺术排⼭倒海式的排⽐与异想天开的夸张是成就欧·亨利式的结尾的两⼤功⾂。

如《酒吧⾥的世界公民》,作者排⼭倒海式的排⽐借助考格兰之⼝将包袱抖的⼗⾜,好似泰⼭压顶,咄咄逼⼈,连读者都为这名伟⼤的国际主义者所叹服。

然⽽就在⼩说的结尾,这位考格兰先⽣却对别⼈⼤打出⼿,只因为那⼈说他的家乡缅因州的路和⽔太差,⽽他则⼀点也容不得别⼈说他家乡的坏话。

⾄此这位国际主义者叶公好龙的真⾯⽬⼤⽩于天下,⽽⼜⼀个经典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已然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小小说的结尾好坏,能影响小说的成败。

选择得好,就能化平淡为神奇,使前面看似平常的情节顿时出彩,小说也步入了高潮。

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全篇!小小说的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自然结尾。

又可以分为揭示事件结局,抒情结尾,哲理结尾等。

第二种,陡转。

或俗称的: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我们着重分析这第二种。

我们通常称它为“欧。

亨利”式的结尾,来源于他的小说《麦琪的礼物》。

著名的世界级的小小说大师(日本)星新一,把这种写作方式推向了巅峰。

陡转可以有多种的类别:1颠覆。

即结尾揭示的结果,与人们的想象,或与前面情节发展应有的结果完全是相反的。

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1)违反生活常识,或约定俗成的逻辑。

如星新一的《走钢丝》。

写一个年轻的男子假装与一个富婆缠绵,正和她谈得起劲,乘机要掐死她时,警察来敲门了。

青年男子觉得阴谋败露,仓皇从二楼跳了下去,结果摔伤了腿,拐着脚拼命地跑,警察在后面就追!按照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情景,是警察抓住男子,送到了警察局,很久没破的案子终于告破了。

星新一却和我们的想的不同: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警察告诉那男子:我们要抓的是富婆,她常用和男人缠绵的方法,把男人勒死,获得钱财。

你的命运还不错,只摔伤了腿!这篇仅有几百字的小说的结尾,完全超出了读者知识的范围和想象范围,因此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再如汪曾祺的名篇《陈小手》,匪团长竟开枪打死了救他小老婆性命的医生,完全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

但这篇小说出彩之处就在这个超常、超人伦的地方。

使用颠覆一定不能四平八稳,就是要尖锐,要特别,要出格,要打破平庸,才能使人为之一振!(2)违反情节发展的必然,推翻了情节发展的自然结果。

如宽城的《丰碑》写一个40岁的男人叫卜寿德。

他对日本鬼子的工程尽心尽责,因为他有一个80岁的老母和8个孩子要靠他挣的这份工资养活。

中国的劳工对这个汉奸恨之入骨,几次要除掉他,却没能下手。

最后一次,日本的场房轰然倒塌,把日本头子也砸死在吊车下。

原来,是卜寿德早有预谋。

他的80岁的母亲和8个孩子早让日本鬼子杀死了。

所谓的“汉奸“是前面情节有意造成的假相,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再如沈宏的《走出沙漠》。

结尾点出人人期盼水壶里的水竟是沙子!谎言掩盖了真相,虚拟代替了现实,一场善意的欺骗,救了四条生命,真与假的反向形成了特殊的震撼效果!(3)斩断“期待视野”:文学理论所说的“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读到作品的开头时,对事件的结果有一个心理的期盼。

例如,中国人都喜欢和和美美的“大结局”:所以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

而《红楼梦》偏要打破这个传统的结局方式:”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全没有好的结果!.所以鲁迅赞誉《红楼梦》把传统的思想和写作方式都改变了。

如星新一的一篇小说,写一个国家的旅游业非常发达,因为他们能生产世界上最好吃的食品。

于是,一个国家就派出了一个特一级厨师去打探。

他发现好吃的食品是从一个山洞里源源不断地运出来。

他就化装成清洁夫打入山洞。

终于探清了食品制造的方法。

按照我们的想象,那间谍胜利返回。

立了大功!星新一是怎么写的呢?写他正准备回来时,这个国家的保安对间谍说,你一进入我们国家我们就知道你的身份了!你终身不可能离开我们国家了。

告你个秘密:为什么我们国家做的饭超一流,是因为把你们这些特级厨师扣下来为我们服务的结果!精明的小小说作家,总是有意把读者的思路引向与小说结局完全想反的路上,结尾突然一转,给你意外的惊喜或震颤!例如台湾作家林双不的《枪》写“我”一次坐夜车从一个县里赶往台北,为的是第二天不误上课。

但一上车“我”就后悔了:感觉这是一个劫匪的黑车。

一路上,我拼命防范。

终于在天亮的时候到了台北。

在“我”下车时,没想到那司机连车钱也不要,开起车就狂跑了!“我”正在纳闷呢,猛然发现我的背包里申出了一个长长的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给孩子买的玩具枪!小说前半部全力写“我”上黑车的感觉、非常紧张的心情,有意给读者形成一个思维定势,结尾却陡然一转,如从高峰上突然坠落深谷,那种震撼,是难以言表的。

落差制造得越大,艺术的冲击力就越强!2.引入。

所谓“引入”与前面的方式稍有不同的是:出现了另一个人物,我们称之引入了另一个元素。

新元素的引入,使情节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例如魏金树的《秤砣》。

写“我”第一次卖香蕉,在秤下放了一个吸铁石,二斤香蕉就赚了一个大嫂三两的钱。

正在我高兴之时,那个大嫂突然回来了,我知道自己败露了,准备赔给大嫂钱,并承认错误。

万万没想到的是,那大嫂说,刚才卖的香蕉,让一个卖鸡蛋的老头复一下秤,二斤半还高高的!小伙子,你做买卖真实在,再来二斤!小说因引进了一个更狡猾的人物,使情节突发逆转。

这就是引入的妙趣。

再如(英国)坎宁《霍拉斯的厄运》写一个老惯偷霍拉斯到一个贵夫人家偷东西,打开房门,正要下手,从楼上下来一位戴着玫瑰花,身穿大红袍的女人。

那女人就要报警。

老头连连央求,女人说不报警也可以,但要帮助打开保险柜,因为钥匙丟了。

临时急着要去开一个宴会。

结果霍拉斯给开了,就被放走了。

不久,警察抓走了霍,房主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指责霍在编故事。

霍被判了刑。

这就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戴玫瑰花的女人才是真正的非常狡猾的大盗贼!以上两篇小说都是小人物引出真正要揭发的大人物。

大人物虽然没有正面出现,但他(她)改变着小说的结果。

总之,它的结尾,一定要调动最充分的想象,想常人之未想,想常人之不能想。

如王蒙所说的“亏你想得出”!有时,好的结尾也不是一下就想得出的。

这时,就要同时设计几个结局,反复比较,选出最佳的方案。

不满意宁愿不发表,一直到改得比较理想为止!而且,也不能仅凭主观任意编造,写得太离奇不靠谱,就难让人信服。

结果适得其反。

还是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著名作家聂鑫森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小小说。

他的《脸谱》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写作的范例。

其特点有两个:第一,小中见大。

把一个常见的极小的“画脸“的事情,放在一个激烈斗争的大背景下,放在特殊的年代,立刻变得不平凡!顿使小说增大了内涵。

如一条小船,航行在波峰浪谷之间,无限风光,让人尽收眼底!由此重温恩格斯的”应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仍然感到是不过时的至理名言!第二,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马悦然是个普通的画师,地位虽低,但人不卑微。

他既有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对世事深刻的洞察和判断;又有灵活机动的策略:善用巧妙的方法保护了名家的尊严,使“造反派“精心策化的一场闹局化为乌有。

并写两面,使人物具有丰富性。

由于这两个方面,使这篇小小说闪现出别样的光彩。

毕淑敏创作的小小说《紫色人形》,曾获得台湾“金马奖“,而成为经典之作!本期所选的《绵延二十一日的宴》,秉承了她一贯的风格:在表面看似淡淡的平静的叙述后面,是作家汹涌的激情,对事物深刻的理解。

小说写出了两种人性:一是女厨师对自己事业的执着,不惜用她的生命最后完成她的作品。

另一个是白发医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世人做出榜样:诠释着“临终关怀”的真正命意。

两种人,表现不同,但都畅响着时代的最强音:大爱无疆。

申平近年以“动物小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他的《神鸟张》具有神奇化,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他自己就明确地说,他写小小说“喜欢讲故事,而且愿意把故事讲得有点儿传奇色彩。

“(《小小说的故事性及其他》)小说中的喜鹊简直就是一个黑色精灵!它做了四件事:招揽顾客;揭穿坏女人的阴谋;抓出凶手;陪葬。

事件的选择呈步步上升的格局。

结尾也很奇特:有如”化蝶“般闪烁出美丽的色彩。

写鸟,实际写出了一种人格,一种人性,一种人生境界。

“闪小说”,是近年新兴的一种小说。

因为它的篇幅更短小,因此写作的难度就更大!程思良是其中创作的佼佼者。

他的《两头野牛》,仅几百字,却写得神采飞扬!尺幅千里,缩龙成寸,明显吸收了蒲松龄《狼》的营养。

小说也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曲尽其妙。

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1,情节经过6层变化:合力找草——互斗争草——并肩战狼——其一死亡——幸存者窃喜——另一继亡。

古人写作提倡段段转、句句转,笔笔转。

这篇小说可说达到了这样一个很高的境界。

一篇仅几百字的小说,竟有这么多的曲折,真令人叹为观止!2.首尾不是相合,而是背反,出人意料。

其二。

小说不仅仅注重传奇色彩,更有深刻的意义蕴藏其中,让人读了感叹之余,引发更多的思考与联想。

因此,包容乃大。

诚如申平所说的“故事有尽而其味无穷“(引文同上)可以不夸张地说,这篇小说,是“闪小说”的上品。

有两篇写爱情的小说。

如今,爱情小说题材的小说,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没有孙悟空跳出如来佛手心的本事,大可不必去碰、去写,因为往往是自讨苦吃。

陈敏的《我放弃了那半个圆圈》是一段常见的大学生的恋爱。

写得有滋有味,如泣如诉,撩人心扉。

不是刻意煽情,却让人情难自禁。

两个大学生,坦诚相恋,既不轰轰烈烈,也不缠缠绵绵,而是真情相待,琴瑟和鸣,十分和谐。

后因地域原因,分开了。

但彼此一直惦念。

最终,有情人未成眷属!其原因,是小说最后点出的一笔:“我”因事故成了残疾人,很可能,为了不影响心爱的人,忍痛分离了——最后这一笔,非同小可:使小说呈现出开放性——正如方家所说的:好的小说话语结束了,但读者的思绪却开启了!不禁令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平。

小说在结构上的特色很明显:几经曲折,结尾又陡然一转,点出真相,在情感激越处形成高潮。

另一篇是炸鸡少女阿肆的《内向的浪漫》。

这篇作品的特点是:生动有趣的细节+心理活动的写作方式。

细节的生动、鲜活,犹如五色缤纷的花朵,装扮得小说的花园春意盎然。

“我”为了能与暗恋的男生相处,想尽了种种办法,却处处碰壁,甚至住进了医院。

一出庸人自扰式的喜剧,固然贻笑大方,但也透露着纯情少女的真爱。

小说洋溢着当代年轻人青春的气息。

我想,这篇小说如果能改编成一个“微电影”,一定精彩纷呈!小说的不足是结尾较平,高潮上不去且拖沓了。

善写“黄泥湾”故事的江岸,他的小说有明显的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

我曾给他的小说写过多篇的评论。

10 期发表的《秧大麦》,事件很新奇。

小说一开篇就揭出主要事件——秧大麦,紧接着一段插叙,介绍这个活动的来历,旨在增加小说的紧张气氛,提起读者阅读的欲望:看看主人公毛妮到底有怎样的结果!小说层层加码:不断地写毛妮的紧张情绪,并逐步推向高潮:心理活动与情节水乳交融,是小说很突出的特色。

第二个特点是,众多的人物,都紧紧围绕主要人物——毛妮,主要事件——秧大麦展开,全篇浑然一体,十分紧凑!江岸的小说,写的是平常事,平常人。

往往没有大起大落和惊心动魄,但也颇有情趣。

写日常生活、平常人的小说,其难度可想而知!夸张与怪诞式的小说,有两篇。

其一是东君的《东瓯异人三题》,由三篇小小说组合而成。

小说的想象非常丰富:情节新奇,人物怪异,意象深沉,内含博大。

奇闻轶事如一座座神秘的谜宫,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