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第二课时小小说群文阅读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小说的巧妙结尾——基于《桥》的群文阅读

小小说的巧妙结尾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陈辉教学内容:小小说一组——《扒手》《二十美金的价值》、《小姐姐真绝》。
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小说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理清情节;2. 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了解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通过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意外结局的巧妙之处,初步学习作者在文中埋伏笔、结尾点出真相的写作方法。
体会小小说“闲笔不闲”“意味隽永”的特色。
3.在群文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并梳理小小说的文体特征,初步渗透阅读小小说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抓细节,抓结尾,体会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体思路:一、课前谈话,勾联旧知。
点明小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初知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二、群文阅读。
比较整合,渗透阅读和小组合作指导,指导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和情节图,借助图概括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
利用图表,了解文本“意料之外”的巧妙结尾,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四、猜结尾,渗透学法。
五、小结学法。
交流学习所得,进行阅读推荐。
教学准备:阅读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谈话入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展开一次特别的语文学习之旅。
我期待着大家的精彩表现,有信心吗?1、梳理回顾《桥》的主要内容。
孩子们,前不久,我们读了一篇小小说《桥》,还有印象吗?我们抓住主要人物和情节知道小小说主要讲了什么。
谁还能看着图说说《桥》的主要内容,《桥》小小说主要讲了什么呢?(指名一人,说清即可。
)2、关注《桥》的结尾,点明小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初知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作者谈歌在讲述了故事之后,又补叙了人物的关系。
(课件出示:指名朗读)(回顾板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小说在讲述了故事之后,又补叙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真是点睛之笔。
通过这一点睛之笔,不仅交代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使老汉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一个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桥》群文阅读教案 三稿1

《桥》群文阅读教案(第2课时)——《桥》《抉择》教学目标:1.阅读小说,了解故事内容2.学会关注情节、环境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形象教学重难点学会关注情节、环境的描写,感受人物的形象课前准备:熟读《桥》,概括故事内容,完成《预习单》教学环节:一、概括导入1.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说《桥》,请概括故事内容洪水爆发,村民们都惊慌失措。
只有老支书沉着冷静地指挥大家撤离,最后他和儿子都英勇牺牲。
2.对了,课文的主人翁是老支书,也就是文中的“老汉”。
二、品读、学法指导1.学习之前我想让同学们对比读两段文字。
哪一段更能打动你的心?这一段和另一段比,有什么不同?✧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
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
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环境描写烘托出小雨来牺牲的悲壮和他不畏强暴的精神。
)【板书:环境】2.《桥》这篇小说里也有很多描写环境的句子,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用[ ]标注出来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导学单班级汇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指导观察句号,体会其作用。
腔调雨势大,为后文作铺垫)【板书:雨大】引读:正因为雨是如此之大,所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板书:洪水势不可当】引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人们……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启发:“惊慌地喊”了什么?“你拥我挤”能否去掉?感受人们的惊慌失措,慌不择路。
群文阅读:小小说的意外结局

小小说的意外结局蒋军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能结合语境,比较辨认“没、似、奔、倒”等多音字。
2.通过句子之间的比较,发现文章环境描写的特色及对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3.通过文本比较,深入研读了解老支书的高尚品质。
4.通过文本比较,知道、感受小小说“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处理方式及效果。
“我”读懂了什么师:请你自由读《桥》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边读边想:我读懂了什么?(生朗读)师:默读更便于思考。
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我读懂了什么?(生默读)师:你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了那天雨非常大,像泼、像倒。
这是环境描写。
师:是的,这篇文章里的环境描写挺多。
生:我知道了村里的老汉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师:哦,他在感受、分析老汉这个人,你还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先人后己(以身作则、勇敢……)。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结尾很特别,我没想到那个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第一次比较:研究环境描写(比较、辨析环境描写的句子)师:刚才有人提到环境描写。
这篇文章很多地方写到了洪水,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画句子)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⑥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⑦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⑧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通过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师: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生: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这些句子都描写了洪水来临时的场面。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师:这些句子都是在写洪水,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比较,你就会发现作者写洪水用了多种方法。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那种恐怖的感觉。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桥》

群文阅读教案《桥》《“诺曼底”号遇难记》《在柏林》《窗》一、自读课文,读懂了什么?学生畅言,教师总结:关注了环境描写感受老汉形象······二、第一次比较:研究环境描写1.刚才有人提到了环境描写。
这篇文章很多次写到洪水,找一找画一画。
汇报2.通过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各个部分。
从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雨大,洪水来临,非常凶猛,情况危急万分)3.这些句子都是写洪水,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以比较,会发现作者写洪水,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谁来谈谈!(比喻,拟人)4.作者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再比较看看,有什么特点?(非常短)是的,来看第一句,像泼,像倒,两个字成句子。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写长一点,先把它们扩写成两个成语。
(倾盆大雨,瓢泼大雨)还可以扩得更长些,你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大雨的来临。
5.一读,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同样写雨,可以写得具体,可以写得简洁,可以长句,可以短句,桥的作者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写法,单词成句,单句成段?渲染紧张的气氛,让人产生形势紧张的急迫感。
(再读,边读边感受)三、第二次比较:研究小说的人物1.读一读《诺》,与《桥》比较,两篇的相同之处。
(有环境描写,渲染当时人们的惊慌和恐惧。
)2.比较下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再比较,又发现他们相同之处的一点不同。
关注中心人物,你发现了么?诺中船长以死来警告,桥中的老汉用退党来警告,哪个更有威慑力?3.是啊,面对危险,大家的恐慌一样,然而村长老汉并没有以死相逼,只是以退党来警告,村民却自动排成一队,村长的一声警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力量?(默读,批注找老汉话语力量的依据。
)我们读小说,感受一个人的人物形象,就要从文字里,细节中去感受。
四、第三次比较,研究小说的结尾1. 再读文章《在柏林》和《窗》,和《桥》比较这三篇文章,内容不同,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默读,去发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2)

精选课件ppt
1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 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 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 员排在后边!”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 得像只豹子。
黎明的时候,雨水从天上倾泻下
来,像有人拿瓢泼下来,拿盆倒下来
似的。水势不一会儿就蔓延开来,地
面上的水越积越高。
精选课件ppt
16
1、阅读本册后面选读课文:《一件运动衫 》 2、比较两篇小小说的异同。
题 目 国家及作者 叙述人称 语言风格 桥
一件运动衫
结尾
精选课件ppt
17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
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
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
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
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
子。
精选课件ppt
5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老汉吼道:“少废话, 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 木桥。
精选课件ppt
7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精选课件ppt
11
黎明的时候,雨精突选课然件pp大t 了。像泼。像倒。12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
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阅读拓展——走近小小说

走近小小说群文阅读—《桥》阅读拓展学习目标: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初步了解小小说故事情节悬念重重、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结尾的巧妙之处。
2.了解小小说的特点和作用。
3.在简要欣赏小小说结尾的过程中,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激发阅读小小说的愿望。
学习重难点: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初步了解小小说故事情节悬念重重、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结尾的巧妙之处。
2.了解小小说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过程:一、趣读小小说初识特点师:(屏幕出示一篇只有一句话的小小说)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小说,你信吗?生齐读:地球上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师:一句话,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有了,而且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读了这句话,你脑子里会冒出哪些问题?生: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师:你有很好的阅读习惯——推想阅读,看到前面,推想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生:是谁在敲门?师:对呀,既然是最后一个人,那个敲门的人是谁,是外星人吗?很多很多问题由此产生了。
据说,这是史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接下来,我们要分享一篇据说是史上最一波三折的小小说。
(分片段出示小说《三封电报》)(出示)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
——佛莱特”师:获得了什么信息?生:巴布被狮子咬死,弟弟告诉姐姐。
(出示)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
”师:伊莉薇娜有没有收到丈夫的尸体?她此时心情会怎样?生:没有收到。
伊莉薇娜此时肯定非常高兴,原来我的丈夫没有死!(出示)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师:这个故事巧妙在哪里?生:巧在运回来的包袱里,尸体是在狮子的腹内。
我们读到最后一段才明白故事的结局。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第二课时小小说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巧妙结尾的小小说芙蓉区育才二小邬江教学目标: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初步了解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通过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意外结局的巧妙之处。
2.在简要欣赏小小说结尾的过程中,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激发阅读小小说的愿望。
3、掌握并学习正确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意外结局的巧妙之处。
2、掌握并学习正确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读这样一个故事(生读)2、师:读了这句话,你脑子里会冒出哪些问题?生:是谁在敲门?(师:你知道吗?)对啊,既然是最后一个人,那个敲门的人是谁,是外星人吗?生: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师:谁能往下猜猜吗?)3、师:这都是你们的猜想,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吗?(生:想)可是~没有了,这个故事就结束了,这句话是开头,也是结尾,不过你们却觉得故事没有结束,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让人产生猜想,有回味)4、这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小说,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样一篇小小说却留给人无尽的遐想。
二、回顾课文,扣住结尾1、昨天,我们也读了一篇小小说(生:《桥》),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说)2、看来你上节课学得很不错,读小小说的方法,梳理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都做得很好,其实我们读到文中的一句话,就能知道这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是哪一句?(指名说)3、课件示句生齐读,这样交代人物关系的关键话语为什么不在开篇就指明,而要在最后交代呢?(设置悬念)4、小结:小小说中开篇设置悬念,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欧.亨利”式结尾。
所以,阅读小小说,我们还要学会关注巧妙的结尾。
(板书:关注巧妙结尾)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来读一读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板书课题)三、猜想结尾,激发兴趣1、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篇很有趣的小小说,名字叫《摩尔根掉井里去了》(出课件出示题目)。
《桥》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16.《桥》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大连市旅顺口区新城实验学校卢红梅【材料背景】
《桥》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小小说,小小说的特征有哪些,如何阅读小小说,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本课通过多篇小小说的群文阅读,在对比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小小说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入教师录制的关于小小说特征的微课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阅读小小说的脚手架。
与此同时,引入《三封电报》《烛心》两篇小小说,再来感受小小说的特征、猜想小小说的结尾。
趁热打铁,把课堂和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小说家的身份进行创编,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在阅读写作练笔之后,为学生推荐精选的世界小小说,扩大知识视野,积累阅读感受,激发学生阅读小小说、创作小小说的兴趣,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通过小小说群文阅读的比较整合,梳理小小说的特征,渗透阅读小小说的阅读策略。
2.通过猜想结尾的比较阅读,发现小小说结尾的巧妙之处,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激发阅读小小说的愿望
3.结合小小说的特征,尝试写小小说,在写作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巧妙结尾的小小说
芙蓉区育才二小邬江
教学目标:
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初步了解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通过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意外结局的巧妙之处。
2.在简要欣赏小小说结尾的过程中,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激发阅读小小说的愿望。
3、掌握并学习正确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意外结局的巧妙之处。
2、掌握并学习正确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读这样一个故事(生读)
2、师:读了这句话,你脑子里会冒出哪些问题?
生:是谁在敲门?(师:你知道吗?)对啊,既然是最后一个人,那个敲门的人是谁,是外星人吗?
生: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师:谁能往下猜猜吗?)
3、师:这都是你们的猜想,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吗?(生:想)可是~没有了,这个故事就结束了,这句话是开头,也是结尾,不过你们却觉得故事没有结束,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让人产生猜想,有回味)
4、这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小说,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样一篇小小说却留给人无尽的遐想。
二、回顾课文,扣住结尾
1、昨天,我们也读了一篇小小说(生:《桥》),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说)
2、看来你上节课学得很不错,读小小说的方法,梳理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都做得很好,其实我们读到文中的一句话,就能知道这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是哪一句?(指名说)
3、课件示句生齐读,这样交代人物关系的关键话语为什么不在开篇就指明,而要在最后交代呢?(设置悬念)
4、小结:小小说中开篇设置悬念,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欧.亨利”式结尾。
所以,阅读小小说,我们还要学会关注巧妙的结尾。
(板书:关注巧妙结尾)
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来读一读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板书课题)
三、猜想结尾,激发兴趣
1、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篇很有趣的小小说,名字叫《摩尔根掉井里去了》(出课件出示题目)。
2、听老师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这篇微型小说的内容讲一讲。
(课件示)
3、老师过渡:听到这里聪明的你们有兴趣来猜一猜故事的结局吗?
4、学生猜想结尾。
(1)学生猜想
预设:一是消防队员救出了摩尔根。
二是摩尔根在枯井里死去了。
总结:孩子们,你们都很能干。
听到前面的故事就可以猜想后面的情节或是结局,猜读这可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尤其在阅读结尾出乎意料的小小说时,会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
(板书:猜读)
5、老师过渡:想知道作者是怎样结尾的吗?真相马上揭晓(课件出示):(“摩尔根又不是小孩,它是我家的大公鸡。
”比尔爷爷说。
这时,摩尔根扇动翅膀,奋力向上一飞,飞出了井口。
它“喔喔喔”地叫着,那声音就跟小孩的“哇哇哇”声一个样儿。
围观的人们瞪大了眼。
记者的脸色发白了。
只有比尔在一旁微微笑着。
)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6、学生齐读作者的结尾。
7、我发现: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笑了,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笑呀?学生自由说。
(1)出乎意料或意想不到
(2)我觉得这个结尾很好笑
(3)白担心一场,被耍了一把……
8、老师过渡:看来这篇小小说的结尾确实是(生:出人意料,师板书)。
9、接下来,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两篇没有结尾的小小说,请你运用猜读的方法,读一读故事,猜一猜结局。
四、默读小说,完成表格
1、出示学习任务:(1)默读资料单上的两篇小小说。
(2)独立完成表格
(3)写完后与你组内的小伙伴一起说说你猜想的结尾。
2、谁愿意将完成的表格和我们分享一下。
(指名说,多说几个孩子,提示孩子大概意思差不多的不重复)
3、小结:同学们不仅很好地运用了猜读的读书方法,而且想象还挺丰富有趣的呢。
五、出示结局,比较体会。
1、真是的结局是这样的呢?谁猜中了呢?有点期待吗?PPT出示两篇文章的结局并指名学生读一读。
2、如果“猜”中了,你真应该给自己赞一个,和作者心有灵犀,而且同样的出人意料,没猜中的也不代表你的结局不出人意料,也许你的结局也是不错的奇思妙想。
3、请大家把文中结局贴在文段后面。
4、这样的结尾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及时总结:引发思考,跌宕起伏,意犹未尽……相机板书)
六、群文共读,比较相似点
1、除了这样一篇一篇地读,当一组文章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共同之处。
比较读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板书:比较读)。
请你们再次读读这三篇小小说比较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2、静心重读,独立思考。
师:阅读的最高的境界在于读出问题,再进行思考解疑,就是这样在不断地提问,解疑的过程中,走向深入。
3、独立思考之后,请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中心问题讨论、人人参与、注意倾听、轻言细语、民主协商,记录员记录好每位同学发言要点。
(课件出示)(看哪一组同学是火眼金睛,发现得又快又准确。
)通过刚才三篇小小说,你们组发现了哪些相似之处?(完成表格2)小组学习时,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刚才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讨论。
这一小组安排得非常合理,人人都参与讨论;这一小组开始只有一个发现,但经过讨论,发现得更多了,认识更全面了。
汇报前,提醒:全班交流,发言人要注意:“简要明确、声音响亮、避免重复、文明礼貌”。
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别人发言,不要重复别的小组的观点,如果有不同意见要大胆补充。
4、小组展示交流:请发言人汇报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预设(1)三个故事结尾都很幽默,意料之外。
(2)结尾都有些意犹未尽
(3)结尾都引人深思
(4)给人一定启发。
老师引导:你们很会读书,读懂了文字背后蕴含的道理。
哪个小组补充交流(5)故事结尾都有铺垫
这点发现很有意思,其他组有没有记录这一点的。
什么叫有铺垫?就是打伏笔,因为有了前面的内容,读后面内容会觉得虽意外却在情理之中。
(板书)
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据,下面请同学们重读你最喜欢的那个故事找出明显为结尾做铺垫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生交流。
如果学生自己发现不了,师引导如下:
师:像这类结尾意外的小说虽然出人意料,但是回过头来看它又合不合情理呢?(情理之中)为什么呢?(停顿)
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它已经在前文为结尾埋下了伏笔。
请同学们重读你最喜欢的那个故事,在文中找一找最能为结尾作铺垫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老师总结:通过比较阅读,我们既发现小小说结尾的共同之处,又发现了结尾的各种侧重的作用。
真正读懂了结尾,也自然对这篇小小说有了更深入的感悟,读懂结尾确实是读懂整篇小小说的好方法。
七、勾连旧知,印证结局
1、师:让我们来回忆回忆,在学过的课文或以前课外阅读中,有没有这样一篇文章--这个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你回味无穷;或者是被震撼、感动了。
2、同桌间讨论,师巡视。
3、学生交流,简要说说这个结尾的好处。
预设:师:还记得他们吗?还记得这篇课文的结尾吗? ppt:《夜莺的歌声》
八、梳理总结,推荐阅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了猜读、比较读的阅读方法同时阅读了三篇文章,从中懂得了深刻的道理,今后,我们在广泛阅读多篇文章时就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大家还想不想再读像这样“意外结局”的小小说呢?老师推荐大家阅读群文阅读读本上的《在柏林》、《雪夜》这几篇小小说。
你们还可以自己找一找这类文章读一读。
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发现更多小小说的奥秘。
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尾常常成为全文的点睛之笔,写作文的时候,期待同学们也能写出如此精彩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