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结尾艺术鉴赏 PPT
合集下载
课件一轮复习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_获奖ppt

四、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你想到了什么?
1.出人意料的陡转式 (8分) (《古渡头》)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②这样的一个谜体现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帮助; 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2.戛然而止的留白式 ①引发读者的深思,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文章的结尾,更富有趣味性;
④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更多想象 回味的空间。
八、演练提升
《界河》结尾: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 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6.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 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 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示例
②从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4.皆大欢喜的戏剧式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②从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②从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 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①从情节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分) (《天嚣》) (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结尾情节作用课件

小说结尾情节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破坏人物形象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影响读者 的阅读感受和评价。
06 小说结尾情节的创新与突破
创新的小说结尾情节设计
反转为结局
在小说结尾处,主人公或反派角 色经历一些出乎读者意料的反转
,使情节更加曲折。
情感高潮
通过情感描写,将小说中的爱情 、友情、亲情等情感表现得淋漓
尽致,使读者产生共鸣。
小说结尾情节作用课件
• 引言 • 小说结尾情节概述 • 小说结尾情节对读者的影响 • 小说结尾情节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 小说结尾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 小说结尾情节的创新与突破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小说是文学的重要体 裁之一,具有叙事性 、虚构性和情感性的 特点。
小说结尾情节作用的 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 小说的本质和艺术价 值。
评价行为
优秀的结尾可能会让读者 对整个故事产生积极评价 ,从而增加他们对作品的 认可度和口碑传播。
04 小说结尾情节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小说结尾情节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01
小说结尾情节是故事情节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与故事情节的开头 和中间部分紧密相连,形成了一 个完整的故事。
02
小说结尾情节通常会回应故事情 节的发展,对前面的伏笔和线索 进行解答,同时也会对人物性格 和命运做出合理的安排。
小说结尾情节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
小说结尾情节通常与整个故事的主题、人物性格、故事发展线索等紧密相连, 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
小说结尾情节具有总结、呼应、强化故事主题和人物性格,以及引导读者思考 、参与等作用。
03 小说结尾情节对读者的影响
读者对小说结尾情节的反应和感受
满足感
06 小说结尾情节的创新与突破
创新的小说结尾情节设计
反转为结局
在小说结尾处,主人公或反派角 色经历一些出乎读者意料的反转
,使情节更加曲折。
情感高潮
通过情感描写,将小说中的爱情 、友情、亲情等情感表现得淋漓
尽致,使读者产生共鸣。
小说结尾情节作用课件
• 引言 • 小说结尾情节概述 • 小说结尾情节对读者的影响 • 小说结尾情节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 小说结尾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 小说结尾情节的创新与突破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小说是文学的重要体 裁之一,具有叙事性 、虚构性和情感性的 特点。
小说结尾情节作用的 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 小说的本质和艺术价 值。
评价行为
优秀的结尾可能会让读者 对整个故事产生积极评价 ,从而增加他们对作品的 认可度和口碑传播。
04 小说结尾情节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小说结尾情节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01
小说结尾情节是故事情节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与故事情节的开头 和中间部分紧密相连,形成了一 个完整的故事。
02
小说结尾情节通常会回应故事情 节的发展,对前面的伏笔和线索 进行解答,同时也会对人物性格 和命运做出合理的安排。
小说结尾情节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
小说结尾情节通常与整个故事的主题、人物性格、故事发展线索等紧密相连, 是整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
小说结尾情节具有总结、呼应、强化故事主题和人物性格,以及引导读者思考 、参与等作用。
03 小说结尾情节对读者的影响
读者对小说结尾情节的反应和感受
满足感
【课件】小说的结尾

_(3_)思__想_内__容_上__,__使_小__说_主__题_得__到_深__化_。__通_过__对__蓑_衣__草_的__赞_美__,_体__现_出__人_们__对__传
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_(4_)情__感_表__现_上__,__将_小__格_的__情_感__表_现__得_更__为_充__分__。_通__过_对__蓑_衣__草_的__赞_美__,_含__蓄__地 _表_达__了_小__格_对__达_子__的_佩__服_、__信_赖__与_朦__胧_的__爱_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作用 注:①点明情节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 理,补充情节等。 答案 ②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要素 ③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④点明主旨、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个别 还能引起读者深思,令人感到回味悠长等。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 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 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 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 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的未来充满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结尾作用ppt课件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 氛围 。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设置阅读题主要有三类
• 一、作用题:1“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3“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 二、比较题:这样的结尾处理是否合理; 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
• 一般评述题。
பைடு நூலகம்
鞋说
• 作者在文末引用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 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谢灵运的话原意是:人生苦短,一辈子能穿几 双鞋呢?劝导人们及时行乐,寄情山水。(1分)
• 作者借用来警戒人生,表达了珍惜时间、珍惜 生活、珍惜生命,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2分,
• 示例一:这一段在小说中必不可少。(写 “我”对玛丽送别的珍惜和怀念,使得作 品拥有一个完整而感人的故事情节;②丰 富人物形象,玛丽的善良和感恩给我带来 的永恒影响,让人回味;③是作者对人情 美、人性美的讴歌,突出了主旨。
• 示例二:这一段有蛇足之嫌。①“我”对 酸玛丽的认识前:已有完整表现,“我” 会将玛丽铭记在心不言而喻,写出来反而 丧失了蕴藉美; ①玛丽这一人物形象的塑 造,以玛丽自身表现的刻画最精彩传神, 这一段只写“我”的感受,相比之下,缺 少艺术感染力;③小说的生题不言而喻, 不必明写出来。(观点明确,分析言之成 理,写出一点给2分,语亩表达l分。)
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 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 《项链》。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 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 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 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小说结尾情节作用(共7张PPT)

• 留下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外(,还让要读注意者首去尾想呼应象式,,耐作人用是寻使味小说)结,构为紧密读完者整;进行
①醉从酒表 的现行人为物使性读格者看对,勤能劳更、好纯地朴塑、造善人良物的性巴格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
令▲小人说喜的悦常的用大结团局圆及结效局果。
第2页,共7页。
• 示例: •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
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 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 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 杂性。 •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 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 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 ”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 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 巴尔塔萨虽然做了一件体现美与善的好事,但他却还要面 ▲①小从说表的现常人用物结性局格及看效,果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留 20下12的年空江白西给高读考者题留《下报了复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耐人寻味),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对一旦回家就可能遭到妻子辱骂的现实,在这里美与善的 角此度外四 ,还使要环注境意更首具尾典呼型应性式。,作用是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代角表度作 一有使《人百物年形孤象独更》加(丰1满96。7)《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等。
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加 代夫表列作尔 有·《加百西年亚孤·马独尔》克(斯19(6G7)ab《rie霍l G乱a时rc期ía的M爱árq情u》ez(,198257)年等3月。6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
①醉从酒表 的现行人为物使性读格者看对,勤能劳更、好纯地朴塑、造善人良物的性巴格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
令▲小人说喜的悦常的用大结团局圆及结效局果。
第2页,共7页。
• 示例: •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
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 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 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 杂性。 •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 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 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 ”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 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 巴尔塔萨虽然做了一件体现美与善的好事,但他却还要面 ▲①小从说表的现常人用物结性局格及看效,果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留 20下12的年空江白西给高读考者题留《下报了复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耐人寻味),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对一旦回家就可能遭到妻子辱骂的现实,在这里美与善的 角此度外四 ,还使要环注境意更首具尾典呼型应性式。,作用是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代角表度作 一有使《人百物年形孤象独更》加(丰1满96。7)《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等。
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加 代夫表列作尔 有·《加百西年亚孤·马独尔》克(斯19(6G7)ab《rie霍l G乱a时rc期ía的M爱árq情u》ez(,198257)年等3月。6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
高考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课件

思考故事情节
通过结尾引发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深入 思考,使读者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和认识。
04
高考复习中如何应对小说结尾的考查
熟悉常见的小说结尾类型01源自020304
欧亨利式结尾
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情节形 成反转,达到讽刺或幽默效果
。
悲剧式结尾
以悲剧收尾,通常表现主人公 的悲惨命运或主题的沉重感。
大团圆式结尾
对比不同年份真题的异同点,找 出高频考点和难点,预测未来命
题趋势。
分析答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不同的小说结尾艺术手法 ,提供相应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
分析常见错误答题方式,指出 其问题所在,并提供正确的答 题方向。
结合具体真题案例,详细讲解 如何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以及如何组织答案和提高答 案的条理性。
文本细读
通过对结尾的细致分析,培养 文本细读的能力。
语境意识
理解结尾在作品中的位置和作 用,培养语境意识。
审美鉴赏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 力,更好地体会结尾的艺术魅 力。
信息整合
学会整合文本信息,全面理解 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05
高考复习中小说结尾的备考策略
强化基础知识
掌握小说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基础 知识,理解小说结尾在这些要素
详细描述
开放式结尾通常在小说结尾处留下悬念或未解之谜,让读者无法得知故事最终的 结局或人物的命运,从而引发读者对故事后续发展的想象和思考。这种结尾方式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感,使小说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封闭式结尾
总结词
封闭式结尾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完整呈现,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结局。
详细描述
封闭式结尾在小说结尾处给出了明确的结局,让读者了解故事最终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这种结尾方式能够给读 者带来一种满足感,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完整性和终结感。封闭式结尾在传统小说中较为常见,也适用于一些现 代小说。
通过结尾引发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深入 思考,使读者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和认识。
04
高考复习中如何应对小说结尾的考查
熟悉常见的小说结尾类型01源自020304
欧亨利式结尾
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情节形 成反转,达到讽刺或幽默效果
。
悲剧式结尾
以悲剧收尾,通常表现主人公 的悲惨命运或主题的沉重感。
大团圆式结尾
对比不同年份真题的异同点,找 出高频考点和难点,预测未来命
题趋势。
分析答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不同的小说结尾艺术手法 ,提供相应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
分析常见错误答题方式,指出 其问题所在,并提供正确的答 题方向。
结合具体真题案例,详细讲解 如何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以及如何组织答案和提高答 案的条理性。
文本细读
通过对结尾的细致分析,培养 文本细读的能力。
语境意识
理解结尾在作品中的位置和作 用,培养语境意识。
审美鉴赏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 力,更好地体会结尾的艺术魅 力。
信息整合
学会整合文本信息,全面理解 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05
高考复习中小说结尾的备考策略
强化基础知识
掌握小说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基础 知识,理解小说结尾在这些要素
详细描述
开放式结尾通常在小说结尾处留下悬念或未解之谜,让读者无法得知故事最终的 结局或人物的命运,从而引发读者对故事后续发展的想象和思考。这种结尾方式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感,使小说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封闭式结尾
总结词
封闭式结尾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完整呈现,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结局。
详细描述
封闭式结尾在小说结尾处给出了明确的结局,让读者了解故事最终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这种结尾方式能够给读 者带来一种满足感,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完整性和终结感。封闭式结尾在传统小说中较为常见,也适用于一些现 代小说。
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ppt课件

相连。
23
【常见变式 】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 妙处。
2.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 进行分析。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 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24
课后巩固提升
课后作业: 1.《磨面的老王 》 2.《生》
25
截然不同,形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享受,颇为耐人 寻味; 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意中得知的秘密 比作清爽的风,表达了对刘姐母亲高尚德行 的赞美,以及我内心的愉悦、惬意之感。 ③卒章显志(答成“点明主旨”或者“升华主题” 也可),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了正 能量,表达了对良知、公正的呼吁,富有教 育意义,升华了主题。(6分,每点2分)
20
躲到远处屋角抽泣的切莫比尔斯基咆哮道:“还解释什 么——死了,死了,死了!”可是她已经不敢往他那边看了。
指向主题
1.他大喊“死了”,与婉言相告的初衷形成
反差(对比),突出命运生活的无常残酷。
21
22
解题思路 补充完善
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作用好处
表现手法判断及分析准确。 表现手法应抓典型,评估其功效,抓大放小。 表现手法非孤立存在,与各个指向性作用紧密
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1
问题再析
2
问题再析
3
问题再析
4
问题再析
5
问题再析
6
问题再析
7
问题再析
仔细对照,再析问题,寻求要领。 讨论小结------ 审题: 思考指向: 语言表达:
小说文本的整体理解把握
23
【常见变式 】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 妙处。
2.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 进行分析。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 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24
课后巩固提升
课后作业: 1.《磨面的老王 》 2.《生》
25
截然不同,形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享受,颇为耐人 寻味; 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意中得知的秘密 比作清爽的风,表达了对刘姐母亲高尚德行 的赞美,以及我内心的愉悦、惬意之感。 ③卒章显志(答成“点明主旨”或者“升华主题” 也可),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了正 能量,表达了对良知、公正的呼吁,富有教 育意义,升华了主题。(6分,每点2分)
20
躲到远处屋角抽泣的切莫比尔斯基咆哮道:“还解释什 么——死了,死了,死了!”可是她已经不敢往他那边看了。
指向主题
1.他大喊“死了”,与婉言相告的初衷形成
反差(对比),突出命运生活的无常残酷。
21
22
解题思路 补充完善
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作用好处
表现手法判断及分析准确。 表现手法应抓典型,评估其功效,抓大放小。 表现手法非孤立存在,与各个指向性作用紧密
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1
问题再析
2
问题再析
3
问题再析
4
问题再析
5
问题再析
6
问题再析
7
问题再析
仔细对照,再析问题,寻求要领。 讨论小结------ 审题: 思考指向: 语言表达:
小说文本的整体理解把握
一轮公开课小说结尾ppt课件

①从情节角度,结尾马兰花突然收到一封信和一张汇款单, 出人意料,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产生波澜,产生震撼 人心的力量。
②从人物角度,表现了麻婶母女知恩图报,侧面衬托出马兰 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凸显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角度,通过描写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相互体谅、相互 关爱的事迹,凸显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主题。
②从人物角度,高度赞美了贝尔曼风雨之夜画杰作,关爱他 人牺牲自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角度,歌颂了底层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赞美 光辉的人性美,深化了主题。
角度清晰 紧扣文本
12
文章以“麻婶女儿还钱并让马兰花一家搬到她家去住”结 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作品分析。(6分)
13
情节、人物、主题 角度+文本分析+效果
14
15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全国1)
①从情节角度,以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文章增添了 一层神秘的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意味隽永。
②以第三人称“他”为叙述视角,“他”所知有限,不懂蒙语, 无法交流,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4、要有要点意识 (要点明确,核心术语)
20
【课后巩固】
用颤抖的手拧开那支撑他们精神和信 念的水壶——缓缓流出来的,竟然是
满满的一壶沙。
21
①从情节角度,结尾最终也没有交代那个温暖他一 生的人到底是谁,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更多 的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意味隽永。
②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 影” 爱抚而成长的故事,有限视角,婴儿不懂事,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②从人物角度,表现了麻婶母女知恩图报,侧面衬托出马兰 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凸显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角度,通过描写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相互体谅、相互 关爱的事迹,凸显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主题。
②从人物角度,高度赞美了贝尔曼风雨之夜画杰作,关爱他 人牺牲自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角度,歌颂了底层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赞美 光辉的人性美,深化了主题。
角度清晰 紧扣文本
12
文章以“麻婶女儿还钱并让马兰花一家搬到她家去住”结 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作品分析。(6分)
13
情节、人物、主题 角度+文本分析+效果
14
15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全国1)
①从情节角度,以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文章增添了 一层神秘的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意味隽永。
②以第三人称“他”为叙述视角,“他”所知有限,不懂蒙语, 无法交流,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4、要有要点意识 (要点明确,核心术语)
20
【课后巩固】
用颤抖的手拧开那支撑他们精神和信 念的水壶——缓缓流出来的,竟然是
满满的一壶沙。
21
①从情节角度,结尾最终也没有交代那个温暖他一 生的人到底是谁,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更多 的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意味隽永。
②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 影” 爱抚而成长的故事,有限视角,婴儿不懂事,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 ⑥大团圆式。 •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
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 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整体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一、《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回忆了什么? 回忆了二十多年前,“我”和朋友在圣诞节做水果蛋糕的情景。
【试题启示二】 要深入阅读文本,准确 把握文本内涵;学会合 并同类信息,答题要点 简练而准确。
错错点点分分析析及对策
【错点三】 信息点不全,只答出了在读者 感受这一方面的作用。具体原 因是学生对结尾的常见表达效 果掌握不熟悉以及不会具体分 析。
【试题启示三】 小说结尾的常见作用: 结构上有点题、首尾呼应、总 结全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 中等作用; 内容上有突出人物品质或精神、 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作用; 从读者的阅读感受角度去分析, 如引起阅读兴趣等。 另外有明显的艺术手法要点明。
变式
• 答题角度为: •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 • ②从环境描写上看; • ③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 ④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⑤从艺术手法看; • ⑥从阅读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错点分析及对策
【错点一】 答出了情节上的作用、 读者方面作用和情感 主旨作用,但小说主 旨把握不准确、不全 面。具体原因是对小 说缺乏深入理解,主 题把握不准。
【试题启示一】 回答小说结尾效果,要考虑主题方面
的作用。 主题把握准确,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
概括; 2.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3.从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 4.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
境上把握; 5.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错点分析及对策
【错点二】 信息点很多,但有重 叠、不准确、不全面, 体现了考生没有对文 本进行深入思考,答 案缺乏条理性等问题。
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 心的力量;
•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 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
术的再创造。
• ③补叙式。 •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
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 ④卒章显志式。 •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 ⑤令人感伤式。 • 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
学过的小说有哪些结尾方式?
• 1、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 3、补叙式 • 4、卒章显志式。 • 5、令人感伤式。 • 6、大团圆式。
不同的结尾方式,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 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 1、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情节结构) • 2、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
感伤的色彩;(景物环境)
• 3、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 添小说的张力(或突出了“我”对她无尽的怀念);(人 物主旨)
• 4、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语言风格)
巩固练习“南京盐城二模”文学类文本《婉言相告》14题“赏析小说最 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 躲到远处屋角抽泣的切莫比尔斯基咆哮道:“还解释什
么——死了,死了,死了!”可是她已经不敢往他那边看了。
• (1)运用人物语言神态描写,通过描写切莫比尔斯基的神态和语言,来 展现切莫比尔斯基内心的挣扎与悲伤,展现欧金妮娅年老丧子这件事的悲 惨。 (人物形象)
后来பைடு நூலகம்“我”离开了她,她独自一人生活,最后离开了人世。 二、“我”的朋友是怎样的一个人?
孤独寂寞,穷困但热爱生活,乐于助人。 三、“我”对朋友有着怎样的感情?
深沉的爱与 感激、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结尾: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 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答题思路总结
1.指向结构/情节:①生起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与前文的 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2.指向内容/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赞颂,讽刺, 揭露……) 3.指向环境:渲染气氛,展示背景等 4.指向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5.指向读者: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震撼 人心,给人以悲伤(愉悦)之感。(结尾的作用)
《五叔春荆》14.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 ①墓石上磨损的大字,与开头“五叔夭死”相呼应,使小说形成完 整的结构;(情节结构)
• ②对墓地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环境描写) • ③寓情于景(艺术手法),表达了对五叔的思念和对他早逝的痛惜
(主旨情感),含蓄蕴藉。(读者效果)
• (4)留白:结尾没有直接交代欧金尼娅是否已经知晓了这件事,但是通 过“可是她已经不敢往他那边”来暗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空间, 达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同时增加了悲剧性。(阅读效果)
• (2)侧面衬托:通过友人的反应来衬托欧金尼娅内心的悲痛,旁观者的 悲伤程度已经如此巨大,由此可以想到对于欧金尼娅本人又是怎样的一种 伤痛,凸显欧金尼娅的悲伤。 (次要人物形象作用、艺术手法)
• (3)细节描写:通过写欧金尼娅不敢看切莫比尔斯基,表现了欧金尼娅 已经猜到事情的发生但是却不愿相信的心理,更加显现出欧金尼娅内心无 法遮盖的悲伤(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常见的几种结尾的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2、掌握高考对于小说结尾表达效果(作用)题的答题角度。 3、学会鉴赏小说结尾的不同表达技巧。
• 通过真题展示(《考试说明》P.19 38题、P.21 42 题),看出高考对小说结尾主要考查哪两种题型。 • 一、探究小说结尾语句的意蕴。 • 二、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好处)
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 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整体把握主要故事情节
一、《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回忆了什么? 回忆了二十多年前,“我”和朋友在圣诞节做水果蛋糕的情景。
【试题启示二】 要深入阅读文本,准确 把握文本内涵;学会合 并同类信息,答题要点 简练而准确。
错错点点分分析析及对策
【错点三】 信息点不全,只答出了在读者 感受这一方面的作用。具体原 因是学生对结尾的常见表达效 果掌握不熟悉以及不会具体分 析。
【试题启示三】 小说结尾的常见作用: 结构上有点题、首尾呼应、总 结全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 中等作用; 内容上有突出人物品质或精神、 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作用; 从读者的阅读感受角度去分析, 如引起阅读兴趣等。 另外有明显的艺术手法要点明。
变式
• 答题角度为: •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 • ②从环境描写上看; • ③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 ④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⑤从艺术手法看; • ⑥从阅读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错点分析及对策
【错点一】 答出了情节上的作用、 读者方面作用和情感 主旨作用,但小说主 旨把握不准确、不全 面。具体原因是对小 说缺乏深入理解,主 题把握不准。
【试题启示一】 回答小说结尾效果,要考虑主题方面
的作用。 主题把握准确,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
概括; 2.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3.从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 4.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
境上把握; 5.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错点分析及对策
【错点二】 信息点很多,但有重 叠、不准确、不全面, 体现了考生没有对文 本进行深入思考,答 案缺乏条理性等问题。
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 心的力量;
•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 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
术的再创造。
• ③补叙式。 •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
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 ④卒章显志式。 •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 ⑤令人感伤式。 • 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
学过的小说有哪些结尾方式?
• 1、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 3、补叙式 • 4、卒章显志式。 • 5、令人感伤式。 • 6、大团圆式。
不同的结尾方式,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 ①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 1、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情节结构) • 2、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
感伤的色彩;(景物环境)
• 3、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 添小说的张力(或突出了“我”对她无尽的怀念);(人 物主旨)
• 4、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语言风格)
巩固练习“南京盐城二模”文学类文本《婉言相告》14题“赏析小说最 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 躲到远处屋角抽泣的切莫比尔斯基咆哮道:“还解释什
么——死了,死了,死了!”可是她已经不敢往他那边看了。
• (1)运用人物语言神态描写,通过描写切莫比尔斯基的神态和语言,来 展现切莫比尔斯基内心的挣扎与悲伤,展现欧金妮娅年老丧子这件事的悲 惨。 (人物形象)
后来பைடு நூலகம்“我”离开了她,她独自一人生活,最后离开了人世。 二、“我”的朋友是怎样的一个人?
孤独寂寞,穷困但热爱生活,乐于助人。 三、“我”对朋友有着怎样的感情?
深沉的爱与 感激、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结尾: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 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答题思路总结
1.指向结构/情节:①生起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与前文的 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2.指向内容/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赞颂,讽刺, 揭露……) 3.指向环境:渲染气氛,展示背景等 4.指向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5.指向读者: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震撼 人心,给人以悲伤(愉悦)之感。(结尾的作用)
《五叔春荆》14.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 ①墓石上磨损的大字,与开头“五叔夭死”相呼应,使小说形成完 整的结构;(情节结构)
• ②对墓地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环境描写) • ③寓情于景(艺术手法),表达了对五叔的思念和对他早逝的痛惜
(主旨情感),含蓄蕴藉。(读者效果)
• (4)留白:结尾没有直接交代欧金尼娅是否已经知晓了这件事,但是通 过“可是她已经不敢往他那边”来暗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空间, 达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同时增加了悲剧性。(阅读效果)
• (2)侧面衬托:通过友人的反应来衬托欧金尼娅内心的悲痛,旁观者的 悲伤程度已经如此巨大,由此可以想到对于欧金尼娅本人又是怎样的一种 伤痛,凸显欧金尼娅的悲伤。 (次要人物形象作用、艺术手法)
• (3)细节描写:通过写欧金尼娅不敢看切莫比尔斯基,表现了欧金尼娅 已经猜到事情的发生但是却不愿相信的心理,更加显现出欧金尼娅内心无 法遮盖的悲伤(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常见的几种结尾的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2、掌握高考对于小说结尾表达效果(作用)题的答题角度。 3、学会鉴赏小说结尾的不同表达技巧。
• 通过真题展示(《考试说明》P.19 38题、P.21 42 题),看出高考对小说结尾主要考查哪两种题型。 • 一、探究小说结尾语句的意蕴。 • 二、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