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蛋白质的稳定性

合集下载

蛋白质理化性质精品文档

蛋白质理化性质精品文档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
1.克劳修斯:不可能将热从低温物体转到 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的变化。
2.开尔文: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取出热使 之完全转化为功,而不发生其它的变化。
2.1热力学第二定律 之熵判据
热力学将不能做功的随机和无 序状态的能定义为熵,以S表 示
宇宙或系统的各种过程总向着 熵增大的方向进行
沧海桑田 生老病死 花开花落 风雨雷电
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一切自然界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
如: 热的传递:总是从高温物体自动传向低 温物体,直至平衡(即温度均一)。
气体的流动:从高压处自动流向低压处, 直至各处压强相等。
电流:总是从高电势自发的流向低电势处, 直至各处的电势相等,等等。
1.热力学第一定律
折叠机制的理论模型
2.疏水塌缩模型(Hydrophobic Collapse Model)
在疏水塌缩模型中,疏水作用力被 认为是在蛋白质折叠过程中起决定性 作用的力的因素。在形成任何二级结 构和三级结构之前首先发生很快的非 特异性的疏水塌缩。——疏水内核包 埋
折叠机制的理论模型
3.扩散-碰撞-粘合机制 (Diffusion-Collision-Adhesion Model)
“折叠病”: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 只是其结构或者说构象有所改变引起的疾病。
由于蛋白质折叠异常而造成分子聚集甚至沉淀或 不能正常转运到位
常见“折叠病”
老年性痴呆症(Alzheimer syndrome)
病人脑中充满了由错误折叠蛋白形成的杂乱的蛋白质 簇。主要分为两类:含有沉淀样β 蛋白(A β )的沉淀 样斑,tau蛋白引起的神经细胞内自损伤。
五、蛋白质折叠研究意义

生物化学 第4章 蛋白质蛋白质三维结构

生物化学 第4章 蛋白质蛋白质三维结构

第四章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一、多肽主链折叠的空间限制从理论上讲,一个多肽主链能有无限多种构象。

从理论上讲个多肽主链能有无限多种构象但是,只有一种或很少几种天然构象,且相当稳定。

但是只有种或很少几种天然构象且相当稳定因为:天然蛋白质主链上的单键并不能自由旋转1、肽链的二面角★只有α碳原子连接的两个键(C α—N 和C α-C )是单键,能自由旋转。

★扭角:环绕C α—N 键旋转的角度为Φ,环绕C α—C 键旋转的角度称Ψ。

可旋转±180度,一般呈顺时针旋转。

旋转受H.O 基的限制多肽主链的构象可以用每个C 的对原子以及R 基的限制。

多肽主链的构象可以用每个a-C 的一对扭角来描述。

★当Φ(Ψ)旋转键两侧的主链呈顺式时,规定Φ(Ψ)=0°★从Cα沿键轴方向看,顺时针旋转的Φ(Ψ)角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2、拉氏构象图:可允许的Φ和Ψ值Φ和Ψ同时为0的构象实际不存在二面角(Φ、Ψ)所决定的构象能否存在,主要取决于两个相邻肽单位中非键合原子间的接近有无阻碍。

个相邻肽单位中非键合原间的接有Cα上的R基的大小与带电性影响Φ和Ψ◆拉氏构象图:Ramachandran根据蛋白质中非键合原子间的最小接触距离(范德华距离),确定了哪些成对二面角(Φ、Ψ)所规定的两个相邻肽单位的构象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并且以Φ为横坐标,以Ψ为纵坐标,在坐标图上标出,该坐坐标以为纵坐标在坐标图上标出该坐标图称拉氏构象图。

⑴实线封闭区域一般允许区,非键合原子间的距离大于一般允许距离,此区域内任何二面角确定的构象都是允许的,且构象稳定。

的且构象稳定⑵虚线封闭区域是最大允许区,非键合原子间的距离介于最小允许距离和般允许距离之间,立体化学允许,但许距离和一般允许距离之间,立体化学允许,但构象不够稳定。

⑶虚线外区域是不允许区,该区域内任何二面角确定的肽链构象,都是不允许的,此构象中非键合原子间距离象都是不允许的此构象中非键合原子间距离小于最小允许距离,斥力大,构象极不稳定。

第四章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四章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五、热力学参数在分子水平上的解释

从分子的相互作用来理解蛋白质天然结构的稳定性 为了使蛋白质折叠起来,就需要通过多肽链各 部分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内能的减少来抵消构象熵 减少带来的自由能增加。
G=H-TS=E+pV-TS
稳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作用力:氢键、范德华 力、疏水作用力和盐键(离子键)及共价二硫键。
残基pka值的移动很小,但蛋白质大分子可电离集团
相当多,小pka值移动的大量积累对蛋白质稳定性很重
要。
静电相互作用对折叠稳定性潜在的重要性
2.范德华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在物质的聚集态中,分子间存在着一种较弱的吸 引力,当两个不带电荷的原子非常靠近时,它们 的电子云相互作用,核周围电子位置的随机变化 可能产生一个瞬间电偶。该电偶能够诱导邻近的 原子产生一个短暂的反向电偶。这两个电偶之间 会产生微弱的引力,从而拉近两个原子核。这种微 弱的吸引力即为范德华力 。
它描述的是体系的一个状态性质,焓的 变化是系统在等压可逆过程中所吸收的热 量的度量。用符号H表示,即
H=E+pV
E为系统内能,p为其压强,V则为体积
熵(S)是度量体系混乱度的热力学函数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熵具有统计意义,它 是体系微观状态数(或无序程度)的一种量度。
熵值小,对应比较有秩序的状态 熵值大,对应比较无秩序的状态
动,产生瞬间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而出现瞬时偶 极。瞬时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3.氢键(Hydrogen Bonding)

由电负性原子与氢形成的基团如(N-H和O-H) 具有很大的偶极矩,成键电子云分布偏向负电性 大的原子,因此氢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分布就少,

蛋白质的稳定性和稳定化

蛋白质的稳定性和稳定化

A
B
C
A.用多功能试剂交联;B.共价或非共价连于载体上 C.包埋到载体的紧密孔中
二、非共价修饰
反相胶束 添加剂

蛋白质间非共价相连,形成的多聚体或者
聚合体的活力和稳定性常比单体高
反胶束是由两性化合物在占优势的有机相中形 成的。它不仅可以保护酶,还能提高酶活力, 改变酶的专一性。
反相胶束示意图
固定化可通过下列效应影响酶的稳定性:
空间障碍:由于空间障碍可以防止蛋白水解
酶的作用,阻挡酶与化学失活剂的接触,同时
阻碍氧向酶的扩散可以保护对氧不稳定的酶
扩散机制: 使酶发生交联或包埋在载体紧
密的孔中可以使酶的构象更加坚牢,从而阻止
酶构象从折叠态向伸展态过渡。
一 酶固定到载体上后可产生空间障碍,结果其他大
质信息进行基因和蛋白质序列的改造, 通过定
点突变使得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生相应的特征改
变。
组合设计(combinational design)
和数据驱动设计(data-driven design)
是另外两种最新的可以提高蛋白质稳定
性的蛋白质工程技术。
组合设计:
是通过一种策略使得在基因水平上产生 差异化,同时,通常需要大量的高通量筛选 来鉴别设计是否获得成功。组合设计方法的 目标在于通过在蛋白质随机位点引入随机突
进化目的的一种技术。
随着突变方法、突变体高通量筛选技术、基因结
构与功能研究的突破,特别是PCR 技术的进一步
成熟,DNA 改组技术(DNA shuffling)更加成熟,
使得DNA 改组成为蛋白质体外分子进化的主流技
术。
DNA 改组技术具有许多重要优点, 例如不需要
事先了解结构信息,也不需要了解蛋白质的功能

第四章__蛋白质--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四章__蛋白质--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侧链含有羧基:Asp(D), Glu(E)
侧链含酰胺基:Asn(N), Gln(Q)
侧链显碱性:Arg(R), Lys(K)
2.芳香族氨基酸 包括苯丙氨酸(Phe,F)和酪氨酸(Tyr,Y)两种。 酪氨酸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
3.杂环氨基酸 包括色氨酸(Trp,W)、组氨酸(His)和脯氨酸(Pro)三种。其中的色氨酸与芳香族氨基酸都含苯环,都有紫外吸收(280nm)。所以可通过测量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组氨酸也是碱性氨基酸,但碱性较弱,在生理条件下是否带电与周围内环境有关。它在活性中心常起传递电荷的作用。组氨酸能与铁等金属离子配位。脯氨酸是唯一的仲氨基酸,是α-螺旋的破坏者。
B是指Asx,即Asp或Asn;Z是指Glx,即Glu或Gln。
基本氨基酸也可按侧链极性分类:
非极性氨基酸:Ala, Val, Leu, Ile, Met, Phe, Trp, Pro共八种
极性不带电荷:Gly, Ser, Thr, Cys, Asn, Gln, Tyr共七种
带正电荷:Arg, Lys, His
二、蛋白质的分类
(一)按分子形状分类
1.球状蛋白 外形近似球体,多溶于水,大都具有活性,如酶、转运蛋白、蛋白激素、抗体等。球状蛋白的长度与直径之比一般小于10。
2.纤维状蛋白 外形细长,分子量大,大都是结构蛋白,如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角蛋白等。纤维蛋白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与不溶性纤维蛋白。前者如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肌肉中的肌球蛋白等,后者如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角蛋白等结构蛋白。
三.蛋白质的结构
一级结构 结构特点、测定步骤、常用方法、酶
二级结构 四种 结构特点、数据、超二级结构

食品营养学-第四章-蛋白质

食品营养学-第四章-蛋白质

下公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1/16 % 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g %) =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 6.25×100
一块块砖头垒成了万里长城
氨基酸就是构成蛋白质这个 “万里长城”的基石
必需氨基酸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常见约有20种,其中 有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通过食物 摄入称为必需氨基酸。
缬氨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 苯丙氨酸、蛋氨酸、丝氨酸、 苏氨酸、赖氨酸。
氨基酸模式 (amino acid pattern) 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当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 氨基酸模式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越高, 则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越高。 其中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接近的 某种蛋白质常被作为参考蛋白 (reference protein) ,通常为鸡蛋蛋白质。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物(畜、禽、鱼、 蛋、奶)和植物性食物(豆类、谷类)中。
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在人体内利用率高,但 同时富含脂肪酸和胆固醇。
植物性蛋白质利用率较低。我国膳食谷类蛋白 为主。 大豆蛋白质量好,利用率高。 应注意膳食中蛋白质互补!
6、蛋白质缺乏的表现
按照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分类
完全蛋白质
半完全蛋白质
不完全蛋白质
种类齐全 数量充足 比例合适
种类齐全
种类不全
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 相对较低,导致其它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 充分利用,造成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则 这些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limiting amino acid,LAA)。其中含量最低 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
二、蛋白质的组成

第四章 蛋白质的性质、分类及研究方法

第四章 蛋白质的性质、分类及研究方法
OUS PS EOVE RLA HOWT SEO WTOU VERL APS HO
多肽序列分析实例
蛋白质研究方法
假定你发现一种新的蛋白质:蛋白质X 1. 如何得到这种蛋白质?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 2. 这种蛋白质的大小?
(SDS-PAGE) 3.它的pI是多少?
(等电聚焦) 4. 其他细胞或其他生物体内是否存在? (Western印迹) 5. 其一级结构如何?
`
• N末端:
• Sanger法(FDNB)
• C端:
肼解法
此法是多肽链C-端氨基酸分析法。多肽与肼在无水条件下加 热,C-端氨基酸即从肽链上解离出来,其余的氨基酸则变成 肼化物。肼化物能够与苯甲醛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而与C-
端氨基酸分离。
RO H2N CH C
R n-1O
Rn O
HN CH C HN CH C OH
几种蛋白酶特异性的比较
蛋白质的各种 间接测定法。
先得到某一种蛋白质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然后根据通用的 遗传密码表间接推导出由其决定的氨基酸序列。(DNA测定 序列简单,无法确定最终加工后蛋白质序列、修饰后蛋白 质序列、二硫键信息)
蛋白质一级结构直接测定法的主要步骤
沉降系数S:
大分子沉降速度的量度,等于每单位离心场 的速度。 或S=v/ω^2‧r。s是沉降系数,ω是离心转子 的角速度(弧度/秒),r是到旋转中心的距 离,v是沉降速度。 沉降系数以每单位重力的沉降速度表示, (the velocity per unit force)并且生物大分 子通常为1~500×10^-13秒范围 如令1×10^-13=S 那么生物大分子沉降系数 通常为1~500S S=(p-m)V/f
第四章 蛋白质的性 质分类及研究方法

高中化学第四章第3节 蛋白质和核酸知识点

高中化学第四章第3节 蛋白质和核酸知识点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类极为重要的功能高分子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它不仅是细胞、组织、肌肉、毛发等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一、氨基酸1、氨基酸的分子结构氨基酸是羧酸分子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NH2)取代后的产物。

氨基酸的命名是以羧基为母体,氨基为取代基,碳原子的编号通常把离羧基最近的碳原子称为α碳原子,离羧基次近碳原子称为β碳原子,依次类推。

2、氨基酸的物理性质常温下状态:无色晶体;熔、沸点:较高;溶解性:能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3、氨基酸的化学性质(1)甘氨酸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甘氨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基中—COOH为酸性基团,—NH2为碱性基团。

(3)成肽反应两个氨基酸分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酸或碱存在下加热,通过一分子的氨基和另一分子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含有肽键的化合物,称为成肽反应。

二、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1、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由C、H、O、N、S等元素组成。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显著特征是:具有独特而稳定的结构。

蛋白质的特殊功能和活性与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及排列顺序、特定空间结构相关。

2、蛋白质的性质(1)水解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肽类化合物,最终水解得到各种氨基酸。

(2)盐析少量的盐能促进蛋白质溶解。

当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的盐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反而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称为盐析。

盐析是一个可逆过程,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

因此可用盐析的方法来分离提纯蛋白质。

(3)变性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等。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三氧乙酸、乙醇、丙酮等。

变性是一个不可逆(填“可逆”或“不可逆”)的过程,变性后的蛋白质生理活性也同时失去。

(4颜色反应颜色反应一般是指浓硝酸与含有苯基的蛋白质反应,这属于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超声波 超声波压力使溶解的气体产生小气泡,小气泡迅速 膨胀至一定程度时突然破碎,这就是空化作用,它既 产生机械力,又产生化学变性剂(如在小气泡中热反 应所产生的自由基),结果使蛋白质失活。 4、压力 0.1-6×108pa的压力下可使酶失活。压力诱导的失 活通常认为是蛋白质变性后聚合的结果,但还有另外 两个失活机理: 第一,已经证明,多亚基酶在高压下可解离成单体,取 消压力后,活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很多这类失 活是不可逆的。 第二,关于乳酸脱氢酶的工作表明,半胱氨酸氧化与失 活机理有关,而这个反应与压力引起的酶结构变化有 关。
第二节 蛋白质不可逆失活的原因和机理
失活机理 聚合(有时伴随形成分子间二硫键) 一级结构改变 1、酸、碱催化的肽键水解,蛋白水解作用和 自溶作用 2、功能基氧化(半胱氨酸巯基和色氨酸吲哚 环) 3、二硫键还原,分子间二硫交换 4、必需巯基的化学修饰 5、蛋白质磷酸化 6、在催化过程中由于反应中间物(主要是自 由基)引起的“自杀”失活 7、氨基酸的外消旋化 8 、 二硫 键 剪 切后形 成 新 氨 基酸 (赖 氨 丙 氨 酸、) 9、天冬酰胺脱氨 辅酶分子从活性部位上解离 寡聚蛋白解离成亚基 吸附到容器表面 “不可逆”构象改变 流体中的剪切失活 极端pH值,加热,蛋白水解酶 氧气(特别在加热时)氧气代谢产物,辐射 加热,高pH,巯基化合物,二硫化物 金属离子,二硫化物 蛋白激酶 底物 加热,极端pH 加热,高pH 加热,高PH 螯合剂、透析、加热,金属离子 化学修饰,极端pH, 脲,表面活性剂,高温或低 温 蛋白质浓度低, 加热 加热,极端pH, 有机溶剂,盐酸胍 流体形变 变性条件 加热,变性剂脲,盐酸胍, SDS, 振动
四、氧化作用
各种氧化剂能氧化带芳香族侧链的氨基酸以及蛋氨酸、 半胱氨酸和胱氨酸残基。分子氧,H2O2 和氧自由基是常 见的蛋白质氧化剂。在过渡金属离子(如Cu2+ 存在下) ,于碱性pH,半胱氨酸可氧化成胱氨酸。氧化剂强度不 同,半胱氨酸也可转变成次磺、亚磺或磺(半胱氨)酸 。 H2O2是非专一性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它主要把蛋 氨酸氧化成它的亚砜。
1.
2)蛋白质(酶)要在几乎无水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必须 在其分子表面有一单层必需水来维持它的活性构象,而与 水混溶的有机溶剂能夺去酶分子表面的必需水,因而使酶 失活。
电容器的极板间充满电介质时的电容与极板间为真空时 的电容之比值称为(相对)介电常数。 物料 水 甲醇 煤油 矿物油 油 丙酮 苯 油漆 介电常数 80 33.7 2.8 2.1 4.6 20 2.3 3.5 物料 水泥 干砂 洗衣粉 纯白糖 介电常数 1.5-2.5 2.5 1.2-1.5 3
五、表面活性剂和去污剂
表面活性剂是由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组成的化合物。 去污剂有离子性和非离子性两大类,都含有长链疏水尾巴 但“头”部基团不同,有带电的,有不带电的 去污剂在很低浓度下能使蛋白质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导 致蛋白质不可逆变性。 去污剂的关键物理性质是其溶解度。如图4-7所示,当去 污剂单体加入水溶液时,一部分溶解,一部分在气-水界 面形成单层。
5、对氧化修饰敏感的氨基酸含量较低 结构上重要的氨基酸残基(如活性部位氨基酸) 的氧化作用是蛋白质失活的最常见的机理之一。 半胱氨酸的巯基和色氨酸的吲哚环,对氧化特别 敏感,因此,这些不稳定氨基酸的数目,在高度 稳定的嗜热蛋白质中比在相应的嗜温蛋白质中显 著偏低。
6、氨基酸残基的坚实装配
蛋白质结构中存在有空隙。按照Chothia说法,蛋白球 体积的大约25%仍未充满,即不是被氨基酸占据。但溶质 分子可以包埋在这些孔隙中。这些孔隙通常为水分子所充 满。分子量为2―3万的蛋白质中约有个5―15水分子 。由 布朗运动调节的极性水分子与球体疏水核的接触会导致蛋 白质不稳定。随着水分子从孔隙中除去,蛋白质结构变得 更坚实,蛋白质的稳定性也增加。因此,蛋白质的坚实化 可作为一种人为稳定蛋白质的方法。
•DTNB:5, 5’-二硫代 双(2-硝基苯甲酸) 二硫代-双 硝基苯甲酸) : 二硫代 硝基苯甲酸
八、热 热失活通常也是两步过程:酶可逆热伸展使它的反应基团和 疏水区域暴露,随后相互作用导致不可逆失活。 有两种构象过程能引起不可逆热失活。 第一,由于热伸展,包埋的疏水区域一旦暴露于溶剂,则会发生 蛋白质聚合。 第二,单分子构象扰动能引起酶失活。 高温(90-100℃)下,依赖pH的共价反应限制了酶的热稳定性。 1、Asn和Gln的脱胺作用,在Asp处的肽键水解,Cys的氧化,二硫 交换作用和二硫键的破坏。上述这些破坏性反应直接导致高温下酶 失活。 2、系统中有还原糖(如葡萄糖),糖很易与Lys的ε-氨基作用 ,这叫“Maillard反应”,是食品工业中热失活的原因。
1.
2、高浓度盐
高浓度盐对蛋白质既可有稳定作用,也可有变性作用,这要 看盐的性质和浓度 . 与Hofmeister离子促变序列有关: (CH3 ) 4N+ > NH4+ > K+ , Na+ > Mg2+ >Ca2+ > Ba2+ > SO42- > CI- > Br- > NO3- >CIO4- >SCN1)越靠近序列左侧的离子对蛋白质的稳定作用越强, 2)愈靠近该序列右边的离子越使蛋白质不稳定。 (NH4)2SO4是众所周知的酶稳定剂,贮存酶时常用它。相 反,NaSCN(硫氰酸钠)是已知的紊乱剂,使蛋白质不稳定。
3、螯合 1)结合金属离子的试剂,如EDTA能使金属酶失活,这是由 于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复合物,从而使酶失去金属辅因 子造成的。这类失活常常是不可逆的,但失去金属辅因子也 能引起大的构象变化,从而导致活力不可逆丧失。
1.
2)螯合剂通常可以稳定不需要金属离子的蛋白质,因为螯合 剂可稳定有害的金属离子。
4. 二硫键
大分子的分子内交联可增强其坚实性,并提高 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稳定化指的是熵性质:由于交联即蛋白质中形 成二硫键,伸展蛋白质的熵急剧降低
物质的熵是它所处状态的分子混乱度 (也称无序度)的度量。熵值小的状态对 应比较有序的状态,熵值大的状态对应比 较无序的状态。 一种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到气态,分子热运 动的混乱程度依次增强,而熵值也依次增 大。
第四章 蛋白质的稳定性和稳定化
第一节 蛋白质的稳定性
一、蛋白质的稳定性指的是蛋白质抵抗各种因素的影 响,保持其生物活力的能力。 二、蛋白质稳定性的分子原因 1、金属离子、底物、辅因子和其它低分子量配体的结 合作用。
金属离子由于结合到多肽链的不稳定部分(特别是弯曲处), 因而可以显著增加蛋白质的稳定性。当酶与底物、辅因子和其 它低分子量配体相互作用时,也会看到蛋白质稳定性的增加。
三、极端pH
硫代半胱氨酸残基
图4-6 碱催化的β-消除反应破坏二硫键,产生新的分子内交联键(赖氨丙氨 酸)。
肽键水解也容易在强酸条件下或中等pH和高温相结合的条 件下发生。 在极端条件下(6 mol/L HCI,24h, 110℃)蛋白质可完全 水解成氨基酸。 在强酸、中性和碱性pH下容易发生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的 脱氨作用,结果在蛋白质的疏水性内部引进入负电荷,导 致酶失活。
2、蛋白质-蛋白质和蛋白质-脂的作用
在体内,蛋白质常与脂类或多糖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 从而显著增加蛋白质稳定性。
当蛋白质形成复合物时,脂分子或蛋白质分子稳 定到加蛋 白质稳定性
3、盐桥和氢键 蛋白质中盐桥的数目较少,但对蛋白质稳定性贡 献很显著。嗜热脱氢酶亚基间区域有盐桥协作系 统,这是嗜温脱氢酶没有的。因此嗜热酶的催化 活力的变性温度和最适温度都比嗜温酶高出约 20℃。 用定点突变法定性定量地测定了引入的氢键对蛋 白质的稳定性的贡献,发现加入的氢键与蛋白质 稳定性无关。
九、机械力 机械力,如压力、剪切力、振动和超声能使蛋白质变性。 从道理上说,变性是可逆的,但这很难验证,因为常伴随 引起不可逆失活的聚合或共价反应。 1. 振动 振动使蛋白质失活的机理是,振动增加气-液界面的 面积。蛋白分子在这个界面上呈线性排列并伸展,以使疏 水残基最大限度地暴露于空气。然后,蛋白质由于疏水区 域的暴露而聚合。 2. 剪切 当酶溶液快速通过管道或膜时,则在管(膜)壁处或 靠近管(膜)壁处产生剪切力梯度。这个梯度能引起蛋白 质构象变化,导致原先埋藏的疏水区域暴露,然后聚合。 失活程度随剪切速度的增大和暴露时间的增长而增加。
食盐 7.5 碳酸钙 8.3-8.8 聚本乙烯 2.4-2.6 橡胶 2-3
七、重金属和巯基试剂 1、已知重金属阳离子,如Hg2+,Cd2+,Pb2+能与蛋白质的巯基 反应(将其转化为硫醇盐),也能与组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反 应。银或汞能催化水解二硫键 2、巯基试剂通过还原二硫键也能使酶失活,但这个作用常是 可逆的。 3、低分子量的含二硫键的试剂可与蛋白质巯基作用,形成混 合二硫键,或者在两个半胱氨酸残基之间形成蛋白分子内的 二硫键。双硫试剂与氧化型谷胱甘肽和含有催化作用必需的 巯基的酶之间也会发生同样的二硫交换反应。
7、疏水相互作用
带有非极性侧链的氨基酸大约占蛋白质分子总体积 的一半。它们与水的接触从热力学上来说是不利的 ,因为非极性部分加入水中,会使水的结构更有序 地排列。 水分子的这种结构重排,显然能引起系统的熵降低 和蛋白质折叠状态的改变:蛋白质的非极性部分总 是倾向于使其不与水接触,并尽可能地隐藏在蛋白 球体内部。从而蛋白质稳定性增加。
一、 蛋白水解酶和自溶作用 蛋白水解酶可催化肽键水解。当蛋白质底物也是一种蛋 白水解酶时,就会发生自我降解现象,叫作自溶。 二、聚合 聚合分三步进行:N ← U → A → As 其中N U代表可逆伸展,A是聚合的蛋白质,As是发生了二硫 交换反应的蛋白质聚合物。
1、必须发生单分子构象变化,导致蛋白质可逆变性。这 个过程使包埋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暴露于水溶剂。 2、这种三级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分子彼此缔合,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疏水氨基酸残基的不利的裸露。 3、如果蛋白质分子含有半胱氨酸和胱氨酸残基,则会发 生分子间二硫交换反应。 与许多其它蛋白质失活原因不同,聚合并不一定是不可 逆的。使用变性剂破坏分子间的非共价力(氢键或疏水 相互作用)并且在无变性剂时,通过还原和再氧化再生 天然二硫键,则有可能使蛋白质再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