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教学设计

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教学设计

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教学设计一、引言环境质量评价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领域。

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还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环境质量评价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其中包括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教学成果目标1.能够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概念和方法;2.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的分析和预测、评估污染对环境、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污染治理效果的评价;3.能够运用一些现代技术工具如GIS、统计软件、模拟软件等对环境质量评价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4.能够独立撰写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报告。

三、教学方法和内容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教学应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方法。

以真实的问题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和应用相关专业技能。

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1.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概念和方法:包括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浓度、环境质量标准等;2.环境质量分析方法:包括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3.环境模拟:使用现代软件如Modflow等进行水、气、土壤等方面的模拟分析;4.环境系统分析:使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环境质量、人、动植物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5.环境检测与监测实践教学:学生需要利用专业设备,进行污染物检测与监测;6.案例研究分析教学:通过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小组或个人的案例研究分析报告,并进行现场答辩。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个评价”和“两个考试”。

其中,“两个评价”即师生互评、双向评价。

学生需要对老师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价,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

双向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环境安全教育班会教案分析

环境安全教育班会教案分析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在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感受到了环境领域问题的严重性。

长期的工业污染、车辆尾气、人们随意扔垃圾以及森林砍伐等行为都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负荷。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学校开展了许多环境安全教育班会。

本文将对环境安全教育班会教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

一、教材分析根据对现行环境安全教育班会教学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1.知识介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式等相关知识的介绍;2.案例分析:对环境安全问题的案例分析,以培养孩子们的识别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3.互动体验:体验工具或学习游戏,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4.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在小组之间交流彼此的环境安全心得,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上课程设计的内容都非常好,内容涵盖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交流互动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但是发现传统教材总结了环境保护的措施,却没有具体分析每种措施带来的影响和现实应用效果,这样,孩子们很难真正理解渐渐抽象的环保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教学材料的编写和更新需要考虑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环境保护措施,例如让孩子们借助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扮演各种角色在环境保护中的使命。

二、授课方式分析在传统教育班会教育中,老师经常是单方面的信息传授者,孩子们则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方式很少能够真正的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潜力。

教师可以采取“主题报告+讨论”的模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改进方式,并在讨论时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孩子们在讨论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育班会中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增加互动体验,开设环保歌曲、灯谜等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猜测题目答案,并寻找有趣的应对方式,这样可以增加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孩子们把学习所得付诸实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效果分析对于环境安全教育班会的教育效果进行分析,应从学生的针对性、实践意义和知识迁移方面考虑。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及其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生态系统的成分为切入点,分开理解、层层递进、再综合理解,最终认知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从点到面的逐步认知。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靠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既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又是这一章的重点知识。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作用,从而由点到面逐步认知到生态系统的功能。

最后小结生态系统的内涵,即一定空间范围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使学生形成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

为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作铺垫,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也有限,对生态系统的知识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是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

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也较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对本设计方案的评价:此教学设计比较完善和新颖,摆脱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固定教案模式。

它完整地包括了备教材和课标、备学生以及备教法这三个板块。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优质课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优质课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在学完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什么是生物生活的环境”、“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能适应环境”等问题后,随之自然转入到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学习,对生态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就水到渠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三大部分。

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重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是难点,教材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突出重点,通过具体事例突破难点,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认识和爱护,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环境分析初一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时期,刚接触生物学这门课程,关于生物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并且初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的时期,对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回答问题也很难用生物学术语回答到位,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培养及逻辑思维的培养。

还好生物学本身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很感兴趣,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学习氛围很好。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观察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得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尝试通过视频引入,图文资料分析等形式,创设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特点。

系统与环境高中化学教案

系统与环境高中化学教案

系统与环境高中化学教案
主题:系统与环境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系统与环境的定义
2. 系统内外的交换
3. 动态平衡
4. 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5. 化学平衡与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系统与环境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学习(15分钟)
讲解系统内外的交换和动态平衡的概念,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系统的变化和平衡的过程。

3. 实践(20分钟)
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10分钟)
总结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让学生归纳并思考在真实生活中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 作业(5分钟)
布置化学平衡与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加深对系统与环境的理解。

补充材料:
1. 相关视频教学资源
2. 实验操作指南
3. 配套练习题
教学评估:
1. 参与实验的表现
2. 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表达能力
反思与改进: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系统与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课程环保实验教案模板

初中课程环保实验教案模板

教案名称:初中化学环保实验课程年级学科:八年级化学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 通过环保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环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常见环保实验案例分析。

3. 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保护环境?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学环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些常见的环保实验案例。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环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师讲解常见环保实验案例,分析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四、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环保实验,亲身体验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环保实验?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环保实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讲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堂实践1. 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四、总结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2.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课堂拓展。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2. 学生对环保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环保实验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生物_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纲考情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考情分析本考点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

试题往往结合某一生态系统的实例,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及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信息传递的种类和意义及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判断。

多以语言表述、图表、图像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对生态系统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性较强;对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且考查比例有所上升。

很可能以广泛关注的农业、环境等生活实际及社会热点问题为情景,考查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结合食物链与食物网,命制综合性的非选择题。

1.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上下位关系,范围不断扩大,关系图如下:①同一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②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所有的种群集合=群落③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生态系统2.食物网中生物变化分析①口诀:“食物网,食物链,生物变动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②常见的情况分析具体情况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具体情况二: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具体情况三: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3.能量流动的分析和计算总结如下:4.物质循环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划分第一步:双向箭头两端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箭头指向多的成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第二步:剩余成分为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看两者箭头的指向,箭头指向哪一方,其成分则为分解者。

5.营养结构稳定性的判断①食物链越短,营养结构越稳定。

②生产者越多,营养结构越越稳定。

③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稳定。

④生物关系越复杂,营养结构越稳定。

1.(2016课标Ⅰ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20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20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20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学生分析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

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

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系统分析A》课程设计姓名学号专业名称提交日期 2016年1月12日第一章任务书 (3)1.1课程设计目的 (3)1.2课程设计要求 (3)1.2.1环境质量要求 (3)1.2.2报告主要研究内容 (3)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 (4)2.1总论 (4)2.1.1设计依据 (4)2.1.2评价因子 (4)2.2项目 (4)2.2.1热电厂 (4)2.2.1.1背景介绍 (4)2.2.1.2模型运用 (6)2.2.1.3分析模型 (8)2.2.2污水厂 (8)2.2.2.1背景介绍 (8)2.2.2.2模型运用 (9)①污水厂处理前水质 (9)②污水厂处理后 (11)2.2.2.3分析模型 (11)第三章应对措施 (12)3.1对热电厂所采取的措施 (12)3.1.1增加烟囱物理高度 (12)3.1.2使用除硫除尘设备: (12)3.1.3其他措施 (13)3.2对污水处理采取的措施 (13)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 (14)第五章附录 (15)5.1小组分工 (15)5.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部分) (16)5.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部分) (16)第一章任务书1.1课程设计目的环境系统分析以模型化为手段描述环境系统的特征,模拟和揭示环境系统分析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并通过最优化对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做出最佳选择。

而本课程设计是《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学习之后的设计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设计内容主要在以前布置的水环境质量模式与大气环境质量模式大作业的工作基础上展开。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了解求“水环境污染物”与“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污染贡献估算所需的主要资料、应做的主要工作、所用的主要模式、工作的一般步骤等等,并锻炼在微机上求解的实际工作能力。

1.2课程设计要求1.2.1环境质量要求某城郊区域(假设原来无任何大气和水污染物)要进行国家级经济开发示范建设,先行开发项目有污水处理厂和热电厂,为保证开发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达标,必须对该二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进行控制。

控制标准如下:(1)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一级标准(2)水环境质量控制在地表水III类标准1.2.2报告主要研究内容(1)调查、统计水、大气环境资料。

(2)使用相应的河流/水质模型以及大气质量模型进行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状况)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计算过程。

(3)列举污染预测结果为保证达标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手段。

(4)课程设计的结果分析、结论及讨论。

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2.1总论2.1.1设计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环境系统分析教程》,程声通主编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下简称教程)(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2.1.2评价因子水污染物—国家及省规定的总量控制因子:COD、SS、TN、TP四项;大气污染物—国家及省规定的总量控制因子:烟尘、粉尘、SO2三项。

2.2项目2.2.1热电厂热电厂中烟囱的初步设计高度为35米,出口处截面积为10平方米,烟气温度为105度,烟气排放量为20立方米每秒,设计燃煤量为120吨每天,燃煤含硫量2%,含尘量18%。

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均温15摄氏度,平均气压为1000hPa,地面风速为2米每秒。

大气稳定度为D级。

电厂正南方3000米处有一处中学,学校主教学楼高22米。

2.2.1.1背景介绍(1)已知条件:燃煤量W=120t/d=5t/h;燃煤含硫量S=2%;;烟尘的质量分数S=18%;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TS =105。

C+273K=378K;烟囱出口处环境中的大气温度Ta=15。

C+273K=288K。

(2)假设条件:煤的灰分A=80%。

(3)模型依据a燃烧的二氧化硫排放源强一般预测模型21.6(1)SO Q WS η=- (教程公式6-2)2SO Q 为二氧化硫排放源强,kg/h 或t/h ;W 为燃煤量,kg/h 或t/h;η为二氧化硫的去除效率,%;S 为煤中的全硫分含量,%。

b 燃煤的烟尘排放源强一般预测模型 AB(1)Q W η=-尘(教程公式6-3)Q 尘为烟尘排放源强;W 为燃煤量,kg/h 或t/h;A 为煤的灰分,%;B 为烟气中烟尘的质量分数;η为烟尘的去除效率,%。

c 高架连续排放点源模型(高斯模型)1e H H H =+V (教程公式6-25)()()()222222221exp 2,,,21exp 2ey z e x y z ey z z H y Q C x y z H u z H y σσπσσσσ⎧⎫⎡⎤⎛⎫-⎪⎪⎢⎥-+ ⎪ ⎪⎪⎪⎢⎥⎝⎭⎪⎣⎦⎪=⎨⎬⎡⎤⎛⎫⎪⎪+⎢⎥+-+ ⎪⎪⎪ ⎪⎢⎥⎪⎪⎝⎭⎣⎦⎩⎭(教程公式6-26) 其中1212,y z αασγχσγχ== (教程公式6-57)(),,,e C x y z H 表示坐标为x,y,z 处的污染物浓度;eH 为烟囱的有效高度;Q 表示烟囱源强。

d H V 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1.52.7s s a x s V d T T H d u T ⎛⎫-∆≈+ ⎪⎝⎭ (教程公式6-109)H ∆为烟气抬升公式,m ;s V 为烟囱出口的烟气流速,m/s;d 为烟囱出口的内径,m ;x u为烟囱出口的平均风速,m/s;sT 为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K ;aT 为烟气出口处环境的大气温度,K 。

e 最大落地点浓度,距离*x2*4x ezu H x E =(教程公式6-30)*x x 当=时,()22,0,0,ze x e yQ C x H eu H σπσ=(教程公式6-31)2.2.1.2模型运用(1)源强预测燃烧的二氧化硫排放源一般预测模型:Q SO2=1.6·W ·S ·(1-η1),当未加除煤设备时,即η1=0时:Q SO2=1.6·5·2%=0.16t/h燃煤烟尘排放源一般预测模型:Q dust =W ·A ·B ·(1-η2) 当未加除尘设备时,即η2=0时:Q 尘=5·80%·18%=0.72t/h 。

(2)距学校距离计算将学校向风向方向投影,建立x,y 轴 Y=3000·cos45=2121.3m X=3000·sin45=2121.3m (3)标准偏差ζy 和ζz 计算 因为已知大气能见度为D ,所以: γ1(ζy )=0.189396 α1(ζy )=0.88694 γ2(ζz )=0.235667 α2(ζz )=0.75641σy=γ1⨯Χα1=0.189396⨯2121.3^0.88694=169.0σz=γ2⨯Χα2=0.235667⨯2121.3^0.75641=77.4 (4)烟囱高度计算Uz(35m)=u Z0⨯ (z/z 。

)^p=2⨯ (35/10)^0.25=2.73m/s ………….p 经查表得等于0.25d=2⨯10π=3.568m因为Q m =20M 3/S,V S =Q m /A=20/10=2m/s=3782 3.568 1.5 2.7 3.5682288.73378-⨯⎛⎫+⨯⨯ ⎪⎝⎭=9.91m H e =H1+∆H =35+9.91=44.91m (5)最大落地浓度因为22/z Z z E x u σ=得2()/2Z z z E u x σ=⋅=3.862*356.624z e zu H x m E ==所以对于二氧化硫()()2*32max 2,0,0,,0,0,0.809/SO ze e z e yQ C x H C x H mg m eu H σπσ===对于烟尘()()*32max 2,0,0,,0,0, 3.641/Dust ze e z e yQ C x H C x H mg m eu H σπσ=== (6)学校点浓度()()()222222221exp 2,,,21exp 2e y z e x y ze y z z H y Q C x y z H u z H y σσπσσσσ⎧⎫⎡⎤⎛⎫-⎪⎪⎢⎥-+ ⎪ ⎪⎪⎪⎢⎥⎝⎭⎪⎣⎦⎪=⎨⎬⎡⎤⎛⎫⎪⎪+⎢⎥+-+ ⎪⎪⎪ ⎪⎢⎥⎪⎪⎝⎭⎣⎦⎩⎭对于SO 2 :()()()22922222277.477.42244.912244.910.1610/360012121.312121.32121.3,2121.3,22,44.91exp exp 2 2.73169.077.42169.02169.0C π⎧⎫⎡⎤⎡⎤⎛⎫⎛⎫⎪⎪⎢⎥⎢⎥ ⎪ ⎪⎨⎬⎢⎥⎢⎥ ⎪ ⎪⎪⎪⎝⎭⎝⎭⎣⎦⎣⎦⎩⎭-+⨯=-++-+=⨯⨯⨯0mg/m 31.52.7ssasxd H d V T T u T⎛⎫-≈+ ⎪ ⎪⎝⎭V对于烟尘:()()()22292222277.42244.912244.910.7210/360012121.312121.32121.3,2121.3,22,44.91exp exp 2 2.73169.077.42169.077.42169.0C π⎧⎫⎡⎤⎡⎤⎛⎫⎛⎫⎪⎪⎢⎥⎢⎥ ⎪ ⎪⎨⎬⎢⎥⎢⎥ ⎪ ⎪⎪⎪⎝⎭⎝⎭⎣⎦⎣⎦⎩⎭-+⨯=-++-+=⨯⨯⨯ 0 mg/m 32.2.1.3分析模型采用高架连续排放点源模型,经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学校附近污染物浓度趋近于零,但污染物的最大浓度超标。

2.2.2污水厂污水处理厂设计收集污水流量为8立方米每秒,污水水温为20度,进水COD 为1650mg/L ,溶解氧浓度为0.65mg/L 。

该地一河流断面面积为60m2,常年上游来水流量为120 m3/s ,水温20度。

入水COD 浓度为1.5mg/L ,溶解氧达到饱和。

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口下游1800m 处有一单位的取水口,取水水质除要求达到三类水标准外,还需溶解氧浓度>6.0mg/L 。

2.2.2.1背景介绍(1)已知条件:实测时起点处的BOD 浓度为20mg/L ,溶解氧为9mg/L ,水流流速为4km/h ,具体数据有两组,如下:第一组: X (公里) 0 8 20 35 42第二组: X (公里) 0 10 24 42 58(2)模型依据①S-P 模型)ex p(0t k L L d -= (教程公式3-88)[e ]d a a k t k t k td o o a dk L D e D e K K ---=-+-(教程公式3-89)BOD 起始浓度o L ,河流的氧亏值D ,起始氧亏值o D ,河流BOD 衰减速度常数k d ,河流的复氧速度常数k a,河流的BOD 值为L ②临界点的氧亏值和临界点距污水排放点的时间S C O C D =- (公式教程3-92)])(1[ln 100dd a d a d a c k L k k D k k k k t ---=(教程公式3-93)③溶解氧t 00=-d a a k k t k t d s s a dk L O O D O e e D e k k ---⎡⎤=---⎣⎦- (教程公式3-90)④初始混合时COD 浓度120Q q L Q qρρ+=+⑤初始混合时溶解氧浓度DO o =12Q q Q qρρ++⑥初始混合时D oD o =s C -DO o2.2.2.2模型运用①污水厂处理前水质(1)饱和溶解氧s C4684689.07/31.631.620s C mg l T ===++(2)计算混合起始BOD 的值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