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系统课程设计资料
环境单元操作课程设计

环境单元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如水的净化、废水的处理和气体净化等。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环境单元操作技术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单元操作在现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环境单元操作流程。
2. 提高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获取、整理、传递环境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2. 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勤奋学习的态度。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环境单元操作的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环境单元操作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环境单元操作基本概念与原理- 水的净化技术:介绍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基本方法。
- 废水处理技术:讲解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化学氧化法等常用处理方法。
- 气体净化技术:阐述吸收、吸附、冷凝等净化方法。
2. 环境单元操作设备与工艺流程- 分析不同环境单元操作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操作方法。
- 比较各类环境单元操作工艺流程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3. 环境单元操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介绍环境单元操作在给排水、污水处理、气体净化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 分析环境单元操作在现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编排。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和进度安排,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环境单元操作知识。
高职环境保护课程设计

高职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2. 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情况,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3. 帮助学生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国际合作,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国际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评估环境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2. 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评价和治理技能,使其能够熟练操作相关设备,进行环境数据分析。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以便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倡导绿色生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环境保护态度,为未来从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取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保护基本概念与原则:包括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等原则。
2.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重点介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主要环境污染类型,分析其成因及危害。
3.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学习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4. 环境保护措施与实践: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保护项目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5. 全球环境问题及国际合作: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问题,了解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机制。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环境保护基本概念与原则第二周: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三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四周:环境保护措施与实践第五周:全球环境问题及国际合作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第一章 环境保护概述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原则与任务第二章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一节 大气污染第二节 水污染第三节 土壤污染第三章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第二节 主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介绍第四章 环境保护措施与实践第一节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第二节 环境保护项目管理第三节 环境监测与评价第五章 全球环境问题及国际合作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节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内容特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在讲解环境保护基本概念、原则、法律法规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以讲授法为主,配合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doc25页)完美版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Doc25页)完美版1. 引言本文档为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完美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说明,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2. 背景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工程原理和科学原理的学科,旨在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
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学技能,提升他们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
3. 课程设计目标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目标如下: - 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 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工具和技术; - 能够设计和分析环境工程系统; - 培养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环境工程学基础知识在课程设计的最初阶段,学生将学习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定义、目标和发展历史。
此外,还将介绍环境工程学的主要领域和应用。
4.2 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并应用环境工程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入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原理和概念。
4.3 环境工程设计在设计阶段,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环境工程学知识和技术,设计一个环境工程系统。
这个系统可能涉及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或固体废物管理等方面。
4.4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阶段,学生将分析和评估真实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体会到环境工程学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5. 课程设计要求本次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有以下要求:5.1 独立完成每位学生需要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包括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等阶段的任务。
5.2 深入分析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环境工程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5.3 创新思考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提出创新的环境工程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
5.4 书面报告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设计要求,提交一份完整的书面报告,该报告应包括课程设计的所有阶段,并清晰地呈现相关的分析和结果。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气)课程设计姓名:学号:班级:时间: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
通过课程设计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工艺设计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学习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提高运算和制图能力。
同时,通过设计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二、设计课题及有关参数1.题目2(1)黄石某柠檬酸厂15t/h燃煤锅炉除尘系统设计(第6组)2.设计参数(1)燃煤的组成:O-3.4%,O-11.98%,N-1.01% C-66.27%,灰分-12.2%,S-1.12%,H-4.02%,H2(2)锅炉热效率为80%,空气过剩系数为1.2,低位发热量为25246kJ/kg,水的蒸发热为2570.89 kJ/kg,烟尘的排放因子为70%。
(3)烟尘密度(堆积密度):1.25×103kg/m3;润湿性:强亲水性,>8.0mm/min,比电阻为8×1010Ω·cm;黏附性:中等黏性,断裂强度为V20300-600Pa。
烟气平均温度为150℃。
烟尘真密度为2.09×103kg/m3。
(4)粉尘粒径组成:执行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三、当地气象条件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40.7和-11.0℃,气温最高7月份,平均气温29.2℃,气温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3.9℃,全年主导风向为E,年平均风速为2.2m/s,年最大风速为17.0m/s,年平均气压101.2Kpa大气稳定度为中性D类。
当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四、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1.除尘系统方案论证。
包括除尘器的选择及除尘基本工艺路线确定,除尘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选择。
2.方案论证主要进行方案的技术比较,如处理效果,技术合理性和先进性;同时进行经济比较,如一次性投资,运行管理费用及运行管理的复杂程度。
3.进行除尘系统的工艺设计计算。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开发与应用课程设计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开发与应用课程设计概述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EGIS)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环境科学理论的综合性系统,旨在实现对环境资源的可视化分析、管理和决策支持等功能。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E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环境保护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本课程设计还将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于EGIS的软件开发及应用。
课程设计内容第一部分:理论组成1. EGIS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章将介绍EGIS的概念、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及其在环境保护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掌握EGIS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生能够理解EGIS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EGIS能够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2. 数据管理与空间分析本章将讲解EGIS中的数据管理、符号化以及空间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涉及矢量数据管理、栅格数据管理、导航功能等。
3. 空间数据采集本章将介绍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使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手段采集空间数据。
第二部分:软件开发4. EGIS软件开发环境搭建本章将讲解EGIS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包括环境配置、软件安装和数据库连接等方面的内容。
5. EGIS软件开发基础本章将从EGIS软件开发的基础理论、框架进行讲解。
主要包括:EGIS开发中的基础架构、数据处理技术、用户界面、数据可视化等。
6. EGIS软件开发实践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EGIS开发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模块开发、测试以及发布等阶段的内容。
学生通过实践掌握EGIS软件开发的方法以及应用,更好地了解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
第三部分:应用案例7. EGIS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本章将介绍EGIS在环境保护和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如水资源管理、大气污染管控、垃圾治理、环保企业管理等。
学生将通过案例学习,深入了解EGIS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效果。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一、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的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一个总结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它也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不同于平时的作业,在设计中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即自己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
所以,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该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训练和培养:1. 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2. 树立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到操作时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正确设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4. 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二、设计资料(一)、设计题目:清水吸收氨过程填料吸收塔设计(二)、设计条件:1、气体混合物成分:空气和氨;2、氨的含量:(1)5.6%,(2)5.1%,(3)4.5%(体积);3、混合气体流量:(1)2000m3/h(2)3000m3/h、(3)4000m3/h;4、操作温度:293K;5、混合气体压力:101.3KPa;6、回收率:(1)99%,(2)99.5%,(3)99.9%。
7、所用填料:乱堆塑料鲍尔环,规格自定。
(三)、设计内容:1、确定吸收流程;2、物料衡算,确定塔顶、塔底的气液流量和组成;3、选择填料、计算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的分层、塔高的确定。
4、流体力学特性的校核:液气速度的求取,喷淋密度的校核,填料层压降△P的计算。
5、附属装置的选择与确定:液体喷淋装置、液体再分布器、气体进出口及液体进出口装置、栅板。
环境保护规划课程设计

环境保护规划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4.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5.环保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2.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4.实验法: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环境保护规划》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环保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视频资料,用于讲解和展示环保知识和案例;4.实验设备:准备环保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2.作业:布置相关的环保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3.考试:安排一次环保知识的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4.小组项目:学生分组进行环保项目的实践和研究,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2.教学时间:安排适量的课堂时间,结合课外作业和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3.教学地点:选择适合的教室和实验室等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物种灭绝等。
而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能够提供诸如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支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原理、生态平衡与破坏因素、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对环保的环境意识与责任感。
2. 课程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组成原理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生态平衡与破坏因素;•掌握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与责任感。
3. 课程内容3.1 生态系统组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位和生态能量流动•群落生态和生态演替3.2 生态平衡与破坏因素•生态平衡的定义和维持机制•水体、土地和空气的污染形式和危害•种群数量、种群结构和遗传的变化3.3 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定义、目标和实施方法•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设计与实际应用•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其实现方法4. 课程设计4.1 课程组成•上课讲授:40学时;•实验课:6学时;•实习课:8学时;•个人研究项目:10学时;•期末论文:1篇。
4.2 实验课•实验一: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量;•实验二:测定土壤的 pH 值;•实验三:观察光合作用过程中气泡的产生;•实验四:肥料的种类和用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3 实习课•实习一:野外调查:野生动物和植物的调查;•实习二:野外调查:水质和土地的调查;•实习三:本地环境问题调查:调查本地社区的环境问题;•实习四:远程调查:通过网络调查其他城市或国家的环境问题。
4.4 个人研究项目•研究一个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撰写一份调查和研究报告。
5. 课程评估•平时表现(包括上课积极性和实验、实习表现):30%;•个人研究项目:30%;•期末论文:40%。
6. 总结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验课、实习课和个人研究项目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系统课程设计《环境系统分析A》课程设计姓名学号专业名称提交日期 2016年1月12日第一章任务书 (3)1.1课程设计目的 (3)1.2课程设计要求 (3)1.2.1环境质量要求 (3)1.2.2报告主要研究内容 (3)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 (4)2.1总论 (4)2.1.1设计依据 (4)2.1.2评价因子 (4)2.2项目 (4)2.2.1热电厂 (4)2.2.1.1背景介绍 (4)2.2.1.2模型运用 (6)2.2.1.3分析模型 (8)2.2.2污水厂 (8)2.2.2.1背景介绍 (8)2.2.2.2模型运用 (9)①污水厂处理前水质 (9)②污水厂处理后 (11)2.2.2.3分析模型 (11)第三章应对措施 (12)3.1对热电厂所采取的措施 (12)3.1.1增加烟囱物理高度 (12)3.1.2使用除硫除尘设备: (12)3.1.3其他措施 (13)3.2对污水处理采取的措施 (13)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 (14)第五章附录 (15)5.1小组分工 (15)5.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部分) (15)5.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部分) (16)第一章任务书1.1课程设计目的环境系统分析以模型化为手段描述环境系统的特征,模拟和揭示环境系统分析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并通过最优化对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做出最佳选择。
而本课程设计是《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学习之后的设计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设计内容主要在以前布置的水环境质量模式与大气环境质量模式大作业的工作基础上展开。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了解求“水环境污染物”与“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污染贡献估算所需的主要资料、应做的主要工作、所用的主要模式、工作的一般步骤等等,并锻炼在微机上求解的实际工作能力。
1.2课程设计要求1.2.1环境质量要求某城郊区域(假设原来无任何大气和水污染物)要进行国家级经济开发示范建设,先行开发项目有污水处理厂和热电厂,为保证开发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达标,必须对该二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进行控制。
控制标准如下:(1)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一级标准(2)水环境质量控制在地表水III类标准1.2.2报告主要研究内容(1)调查、统计水、大气环境资料。
(2)使用相应的河流/水质模型以及大气质量模型进行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状况)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计算过程。
(3)列举污染预测结果为保证达标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手段。
(4)课程设计的结果分析、结论及讨论。
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2.1总论2.1.1设计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环境系统分析教程》,程声通主编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下简称教程)(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2.1.2评价因子水污染物—国家及省规定的总量控制因子:COD、SS、TN、TP四项;大气污染物—国家及省规定的总量控制因子:烟尘、粉尘、SO2三项。
2.2项目2.2.1热电厂热电厂中烟囱的初步设计高度为35米,出口处截面积为10平方米,烟气温度为105度,烟气排放量为20立方米每秒,设计燃煤量为120吨每天,燃煤含硫量2%,含尘量18%。
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均温15摄氏度,平均气压为1000hPa,地面风速为2米每秒。
大气稳定度为D级。
电厂正南方3000米处有一处中学,学校主教学楼高22米。
2.2.1.1背景介绍(1)已知条件:燃煤量W=120t/d=5t/h;燃煤含硫量S=2%;;烟尘的质量分数S=18%;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TS =105。
C+273K=378K;烟囱出口处环境中的大气温度Ta=15。
C+273K=288K。
(2)假设条件:煤的灰分A=80%。
(3)模型依据a燃烧的二氧化硫排放源强一般预测模型21.6(1)SO Q WS η=- (教程公式6-2)2SO Q 为二氧化硫排放源强,kg/h 或t/h ;W 为燃煤量,kg/h 或t/h;η为二氧化硫的去除效率,%;S 为煤中的全硫分含量,%。
b 燃煤的烟尘排放源强一般预测模型 AB(1)Q W η=-尘(教程公式6-3)Q 尘为烟尘排放源强;W 为燃煤量,kg/h 或t/h;A 为煤的灰分,%;B 为烟气中烟尘的质量分数;η为烟尘的去除效率,%。
c 高架连续排放点源模型(高斯模型)1e H H H =+ (教程公式6-25)()()()222222221exp 2,,,21exp 2ey z e x y z ey z z H y Q C x y z H u z H y σσπσσσσ⎧⎫⎡⎤⎛⎫-⎪⎪⎢⎥-+ ⎪ ⎪⎪⎪⎢⎥⎝⎭⎪⎣⎦⎪=⎨⎬⎡⎤⎛⎫⎪⎪+⎢⎥+-+ ⎪⎪⎪ ⎪⎢⎥⎪⎪⎝⎭⎣⎦⎩⎭(教程公式6-26) 其中1212,y z αασγχσγχ== (教程公式6-57)(),,,e C x y z H 表示坐标为x,y,z 处的污染物浓度;e H 为烟囱的有效高度;Q 表示烟囱源强。
d H 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1.52.7s s a x s V d T T H d u T ⎛⎫-∆≈+ ⎪⎝⎭ (教程公式6-109)H ∆为烟气抬升公式,m ;s V 为烟囱出口的烟气流速,m/s;d 为烟囱出口的内径,m ;x u 为烟囱出口的平均风速,m/s;s T 为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K ;a T 为烟气出口处环境的大气温度,K 。
e 最大落地点浓度,距离*x2*4x ezu H x E =(教程公式6-30)*x x 当=时,()22,0,0,ze x e yQ C x H eu H σπσ= (教程公式6-31)2.2.1.2模型运用(1)源强预测燃烧的二氧化硫排放源一般预测模型:Q SO2=1.6·W ·S ·(1-η1),当未加除煤设备时,即η1=0时:Q SO2=1.6·5·2%=0.16t/h燃煤烟尘排放源一般预测模型:Q dust =W ·A ·B ·(1-η2) 当未加除尘设备时,即η2=0时:Q 尘=5·80%·18%=0.72t/h 。
(2)距学校距离计算将学校向风向方向投影,建立x,y 轴 Y=3000·cos45=2121.3m X=3000·sin45=2121.3m (3)标准偏差ζy 和ζz 计算 因为已知大气能见度为D ,所以: γ1(ζy )=0.189396 α1(ζy )=0.88694 γ2(ζz )=0.235667 α2(ζz )=0.75641σy=γ1⨯Χα1=0.189396⨯2121.3^0.88694=169.0 σz=γ2⨯Χα2=0.235667⨯2121.3^0.75641=77.4(4)烟囱高度计算45°Uz(35m)=u Z0⨯ (z/z 。
)^p=2⨯ (35/10)^0.25=2.73m/s ………….p 经查表得等于0.25d=2⨯10π=3.568m因为Q m =20M 3/S,V S =Q m /A=20/10=2m/s=3782 3.568 1.5 2.7 3.5682288.73378-⨯⎛⎫+⨯⨯ ⎪⎝⎭=9.91mH e =H1+∆H =35+9.91=44.91m (5)最大落地浓度因为22/z Z z E x u σ=得2()/2Z z z E u x σ=⋅=3.862*356.624z e zu H x m E ==所以对于二氧化硫()()2*32max 2,0,0,,0,0,0.809/SO ze e z e yQ C x H C x H mg m eu H σπσ===对于烟尘()()*32max 2,0,0,,0,0, 3.641/Dust z e e z e yQ C x H C x H mg m eu H σπσ=== (6)学校点浓度()()()222222221exp 2,,,21exp 2e yz e x y ze y z z H y Q C x y z H u z H yσσπσσσσ⎧⎫⎡⎤⎛⎫-⎪⎪⎢⎥-+ ⎪ ⎪⎪⎪⎢⎥⎝⎭⎪⎣⎦⎪=⎨⎬⎡⎤⎛⎫⎪⎪+⎢⎥+-+ ⎪⎪⎪ ⎪⎢⎥⎪⎪⎝⎭⎣⎦⎩⎭对于SO 2 :()()()22922222277.477.42244.912244.910.1610/360012121.312121.32121.3,2121.3,22,44.91exp exp 2 2.73169.077.42169.02169.0C π⎧⎫⎡⎤⎡⎤⎛⎫⎛⎫⎪⎪⎢⎥⎢⎥ ⎪ ⎪⎨⎬⎢⎥⎢⎥ ⎪ ⎪⎪⎪⎝⎭⎝⎭⎣⎦⎣⎦⎩⎭-+⨯=-++-+=⨯⨯⨯0mg/m 3 对于烟尘:()()()22292222277.42244.912244.910.7210/360012121.312121.32121.3,2121.3,22,44.91exp exp 2 2.73169.077.42169.077.42169.0C π⎧⎫⎡⎤⎡⎤⎛⎫⎛⎫⎪⎪⎢⎥⎢⎥ ⎪ ⎪⎨⎬⎢⎥⎢⎥ ⎪ ⎪⎪⎪⎝⎭⎝⎭⎣⎦⎣⎦⎩⎭-+⨯=-++-+=⨯⨯⨯ 1.5 2.7s s a s x d H d V T T u T ⎛⎫-≈+ ⎪ ⎪⎝⎭0 mg/m 32.2.1.3分析模型采用高架连续排放点源模型,经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学校附近污染物浓度趋近于零,但污染物的最大浓度超标。
2.2.2污水厂污水处理厂设计收集污水流量为8立方米每秒,污水水温为20度,进水COD 为1650mg/L ,溶解氧浓度为0.65mg/L 。
该地一河流断面面积为60m2,常年上游来水流量为120 m3/s ,水温20度。
入水COD 浓度为1.5mg/L ,溶解氧达到饱和。
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口下游1800m 处有一单位的取水口,取水水质除要求达到三类水标准外,还需溶解氧浓度>6.0mg/L 。
2.2.2.1背景介绍(1)已知条件:实测时起点处的BOD 浓度为20mg/L ,溶解氧为9mg/L ,水流流速为4km/h ,具体数据有两组,如下:第一组: X (公里) 0 8 20 35 42第二组: X (公里) 0 10 24 42 58(2)模型依据 ①S-P 模型)exp(0t k L L d -= (教程公式3-88)[e ]d a a k t k t k t d oo a dk L D e D e K K ---=-+-(教程公式3-89)BOD 起始浓度o L,河流的氧亏值D ,起始氧亏值o D ,河流BOD 衰减速度常数k d ,河流的复氧速度常数k a,河流的BOD 值为L ②临界点的氧亏值和临界点距污水排放点的时间S C O C D =- (公式教程3-92)])(1[ln 100dd a d a d a c k L k k D k k k k t ---=(教程公式3-93)③溶解氧t 00=-d a a k k t k td s s a d k L O O D Oe e D e k k ---⎡⎤=---⎣⎦- (教程公式3-90)④初始混合时COD 浓度120Q q L Q qρρ+=+⑤初始混合时溶解氧浓度DO =12Q q Q qρρ++⑥初始混合时DD =s C -DO2.2.2.2模型运用①污水厂处理前水质(1)饱和溶解氧s C4684689.07/31.631.620s C mg l T ===++(2)计算混合起始BOD 的值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