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10 湿温共38页文档

合集下载

(完整)温病学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温病学课件:湿温

温病学课件:湿温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20
补 充 条
六四、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 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 生姜主之。
文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
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六六、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 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 竹叶散主之。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5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
文 难速已,名曰湿温。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脉弦濡
非伤寒
舌白不渴,面色淡黄
非伤暑之偏于火
胸闷不饥
湿闭清阳道路
午后身热
湿为阴邪,旺于阴分
湿性氤氲粘腻
难速已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病 拟黄芩滑石汤加味: 案 黄芩 20 克 滑石 30 克 茯苓15克 猪苓1 2 克 通 草 8 克 白
蔻 12 克 桔梗 12 克 连翘20 克 栀 子 15 克 重楼 15 克 大
腹 皮12克。水煎, 日服 2 剂。
两日后,体温降至37.8℃,诸症缓解,惟咳嗽仍著。 原方去桅子,加杏仁12克,两日内再服4剂,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析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6
温 病 条
63,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 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 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 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温病十一章湿温

温病十一章湿温

典型证候证治——(一)湿重于热
典型证候证治——(一)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卫气同病,内外合邪)
【证候】 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
不饥,面色淡黄,口不渴, 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湿郁肌表,表湿明显)
(藿 杏 + 夏 朴 蔻 + 赤苓 薏米 猪苓 泽泻) + 淡豆豉 三仁汤(湿郁化热,卫表湿郁稍轻) ( 杏 + 夏 朴 蔻 + 滑石 薏米 通草 ) + 淡竹叶
(高热昏迷) (高热谵语) 热闭心包 (2)
热闭心包和湿蒙心包在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法方药上的区别
典型证候证治——(三)热重于湿
典型证候证治——(三)热重于湿
阳明热盛兼湿(参“暑湿困阻中焦证”)
【证候】阳明热盛“四大”症外兼脘痞、身重、 苔微腻等脾湿之象 【病机】阳明热炽,兼太阴脾湿 【治法】清气泄热,兼化脾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
典型证候证治——(二)湿热并重
典型证候证治——(二)湿热并重
1、湿热困阻中焦
【证候】发热汗出不解,渴不欲多饮,苔黄腻,脉濡数 + 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 , 小便短赤 【病机】湿郁化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治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半夏 厚朴 + 川连 炒山栀 菖蒲 芦根 淡豆豉
清热化湿 解毒利咽
典型证候证治——(二)湿热并重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湿蒙心包)
【证候】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
时或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病机】湿热酿蒸成痰,蒙蔽心包机窍
【方治】
(1)菖蒲郁金汤 菖 郁 竹沥 紫金片—化湿豁痰开窍 栀 丹皮 翘 竹叶——清泄气分湿热 木通、灯芯草———渗导湿热下行 清热化湿 豁痰开窍

温病之湿温课件

温病之湿温课件

返回
下一页
(2)为何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湿为土之气,脾胃同属中土,湿土 相亲,内应脾胃;湿温多发生于湿盛、 气候炎热之时,此时脾胃功能呆滞,加 之饮食不节、恣食生冷、劳倦过度等致 使脾胃虚弱,湿热病邪可乘虚侵入人体 ,并且直趋中道,归于脾胃。
下一页
(( 3 )中气的盛衰决定着湿热的转化和湿温的发 展趋势:薛生白指出:“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 虚则病在太阴。” (4 )湿温虽然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但仍然可以蒙 犯上焦、流注下焦、或者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
下一页
【辩证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法】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藿香、佩兰、白蔻仁——芳香化浊; 半夏、厚朴、陈皮、大腹皮——燥湿理气运脾; 杏仁——宣肃肺气; 薏苡仁、白通草、滑石——淡渗分利; 鲜荷叶、淡竹叶——升清化浊,轻透郁热。
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下一页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证候】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清醒之时, 表情淡漠,耳聋目瞑,,反应迟钝,问答间有清楚之 词,甚则谵语乱言,苔浊腻,脉濡滑数。 【分析】气分湿热留恋不解,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心神受痰浊蔽扰——神识昏蒙,其特征为神志似 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清醒之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问答间有清楚之词,甚则谵语乱言 湿热蒸腾,清窍失灵——耳聋目瞑 湿热交蒸——身热不退,朝轻暮重,苔浊腻,脉 濡滑数
下一页
(三)后期:湿胜阳微
【证候】形寒肢冷,口渴胸痞,呕吐泄泻,舌淡 苔白腻,脉沉细。 【分析】素体中阳偏虚,邪从湿化,日久伤阳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既为寒湿所伤,不能温 煦充养机体——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 肾虚蒸化无力,脾虚升运失职,津不上承 —— 口渴; 浊阴上逆——呕吐 水湿下注——泄泻 寒湿内阻——胸痞,舌苔白腻 下一页

湿温2011.6.24

湿温2011.6.24
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口不渴, 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要点] 卫分湿郁:恶寒,头身重,身热不扬 湿遏气机:胸闷,脘痞,舌苔白腻等 湿重热轻: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缓
温病学教研室
舌苔白腻
温病学教研室
[病机] 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重热 轻。
[治法] 芳香辛散,宣化表里之湿。 表湿较甚,方选藿朴夏苓汤; 湿中蕴热,里湿较甚,方选三仁汤。
4、辨证候的虚实: 有化燥伤阴者;有湿伤阳气而致“湿胜阳
微”者;有因出血过多而“气随血脱” 等。
所以要充分注意阳气、阴液的动态变 化,灵活恰当掌握固护阳气,保护津液 的治法。
温病学教研室
(二)治疗原则:
上焦:宣肺化湿为主
分解 湿热 中焦:温运化湿为主
下焦:淡渗利湿为主
湿重热轻--苦温开泄, 佐以清热
共同 药物
其它药物
作用
侧重点
藿朴夏 苓汤
三仁汤
杏仁 蔻仁
豆豉、藿香、辛温芳香、
茯苓、猪苓、
泽泻
宣化湿邪
薏苡仁
厚朴 半夏
通 竹草叶、滑石、宣下畅上,气畅开、中肺运渗、湿
针对表湿较重, 解表之功胜于三 仁汤
针对里湿蕴热, 泄热利湿作用稍 强
温病学教研室
本证的午后热甚应与阴虚鉴别
本证必伴脘痞胸闷,身热不扬,苔白腻 阴虚证必伴见颧红,五心烦热,脉细数,
口鼻 经(表)
湿热秽浊
膜原(半表半里)
疏 利 透
胃肠(里)

[治法] 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达原饮(《温疫论》)
雷氏宣透膜原法(《时病论》)
薛氏《湿热病篇》第八条方
温病学教研室
达原饮(《温疫论》)
槟榔6g 厚朴3g 草果仁2g 知母3g 芍药3g 黄芩3g 甘草1.5g

温病学

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伏暑7.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

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

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

11第十一章-湿温PPT课件

11第十一章-湿温PPT课件
(二)本证湿热在表,证见发热恶寒,头痛少汗 等证类似伤寒,但不能用辛温之剂强发其汗。 因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 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
2021/1/29
-
22
宁夏医学院 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三)本证可见胸闷脘痞,若误认为积滞而攻下,会导 致脾胃阳气受损,脾气下陷,造成洞泄不止,甚则发 生阙逆等坏证。但如果湿已化热,与积滞相结,则应 当导滞通下。
(四)本证午后热象较显,若误认为液耗阴虚而乱投养 阴柔润滋腻之品,以阴助阳,必造成病深锢结不解。 但如果湿从燥化,耗津伤液,或热邪深入营血,耗血 动血,则治疗原则同温热一样,养阴增液,清营凉血 之法又必不可少。
(五)本证治疗在临床上可合以淡渗之法,使湿热之邪 从小便而出。
2021/1/29
-
23
2021/1/29
-
41
宁夏医学院 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湿阻肠道与热入心包鉴别
热入心包 湿阻肠道
神昏
神昏程度较重,谵语或昏愦,并 有灼热、舌蹇、舌绛。
神昏程度较轻、昏蒙,并有便秘、 腹满、苔垢。
2021/1/29
-
42
宁夏医学院 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湿阻肠道与阳明腑实鉴别
阳明腑实 湿阻肠道
腹满且硬痛拒按,潮热 苔黄厚焦燥,可见谵语
第十一章 湿温
-
1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 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继 则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 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 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 舌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温病学课件:湿温

温病学课件:湿温

22
下焦湿温
下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23
五十五、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
温 病 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条 辩 宣清导浊汤(苦辛淡法)
猪苓(五钱) 茯苓(六钱) 寒水石(六钱)
原 晚蚕砂(四钱) 皂荚子(去皮,三钱) 文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下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1
相 再诊为湿温误治后之变证。

病 案
治以宣肺利气,清利湿热。 方用三仁汤。服20剂痊愈
杏仁、制半夏、白蔻仁(后下)、滑石(包)各10g,薏苡仁30g,通草、竹叶、厚 朴各6g。偏热加连翘、黄连、黄芩各10g,银花30g;偏湿加苍术、白术各 10g。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案 片治疗未效,体温升至3 9 . 8 ℃ 。又予青霉素肌注三日,
恶寒消失而高热等症未退。并述发热以午后为甚,入夜
汗出,热势下降。口干饮水不多,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面色潮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9
相 关
此湿热外受,肺胃同病,郁于肌腠,结于咽喉。 治以利湿宣肺,清热解毒。
温病条辩原文第四章素材的收集不整理5上焦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脉弦濡非伤寒舌白丌渴面色淡黄非伤暑之偏于火胸闷丌饥湿闭清阳道路午后身热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湿性氤氲粘腻难速已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丌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丌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湿温
第四章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2



湿




湿
湿
湿
3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