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力-探究型课堂”中的《海燕》教学案例分析

胥浦中学何明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市“活力-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序推进,其越来越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注,怎样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形成一条怎样的思路?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效果如何,我想,这些都应是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分析的问题。这里我就本学期伊始,我校主办“活力-探究型课堂”教学研讨会期间,我执教的《海燕》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研究过程

(一)教育理念

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生成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高尔基的一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创造出“海燕”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并借托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呼的叫喊的形象来热情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被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很有裨益。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感受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适宜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①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③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掌握象征的写法。

2、教学难点: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关键和教学效果:

《海燕》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所以教学中抓好朗读这一环节是关键,我采取了以下三点做法:

1、教师精彩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边听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在听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落实完成。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按照前面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理出文中的艺术形象及描述的画面。然后教师指明学生回答文中塑造了哪几个艺术形象。

3、指明学生诵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段落展示朗读才华,要求放声动情,读出诗情、诗意、诗味。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艺术形象的特征。

设计说明:为了突破朗读这一教学重点,主要训练学生“听”、“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评、评中读,并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兴趣高涨,感受文章洋溢的激情。

四、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学生,通过开展多样诵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说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时间还给学生。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受和把握。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海燕》这课,也有存在不足之处:

1、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教师指导性的语言过多,范读的时间过多,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不便于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2、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不够广,部分学生是纯粹的听者,并没有动脑思考,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