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开题报告】
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陶渊明,其所创作的田园诗派一直被我国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的,由于陶渊明在田园诗创作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地位,因此也产生了一大批研究田园诗的文人,也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果。
解放后,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1950年—1977年,为研究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关注陶渊明田园诗诗歌内容所反映的人民性与现实性的论述。
如:罗根泽《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黄天冀《陶渊明作品的人民性特征》、刘禹昌《陶渊明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等。
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在论及陶渊明诗歌时,也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从亲身体验中歌唱出农家生活的喜悦和艰苦,“虽然仍不免染上放浪形骸的名士气氛,它仍然是现实的,富于反抗性的”。
但此阶段的研究由于受到左“的思潮影响,曾引发了两次全国性的关于陶渊明的大讨论。
第一次从1954年延续到1957年,第二次从1958年至1960年,两次讨论均涉及到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评价问题(尤其是第二次讨论),第二次讨论的主要文章集中刊发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上。
对陶渊明田园诗持否定意见的以北京师大中文系的一篇《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为代表,该文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都是反映没落的地主阶级生活”,“没能反映出时代的面貌,而大多数的作品是无意义的,甚至粉饰了现实”。
第二,1978年至1989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也进入繁荣期,其突出特点是在传统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运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等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像孙静《真、纯、朴—陶渊明的美学观与艺术风格》、叶幼民《人的自觉和纯真美的追求:论陶渊明的归隐及其田园诗》都是在这研究方面的成果。
论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

论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诗人陶渊明田园诗内容情、景、事、理的浑融,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天世人之情,写出他人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一、.田园诗的渊源、形成与发展1、田园诗的渊源最早的田园诗,可以上溯到古代农事歌谣的产生。
如《帝王世纪》里就完整地保存着上古的农事歌谣《击壤歌》。
后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当时农事生活的诗篇。
诸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等等。
它们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们从事农业劳动和艰苦生活的情况,并辛辣讽刺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作大都出于社会下层人民之口,他们用原始的声音,咏唱着拙朴的歌谣,这些田园歌咏是田园诗的朦胧阶段。
2、田园诗的形成从《诗经》到陶渊明田园诗出现的千余年间,反映农事的诗篇却极为罕见。
文人开始独立创作以后,也很少有人触及这类题材。
当时文人用心创作的,是枯燥的拟古诗,隐晦的游仙诗,轻绮的抒情诗,苍白的玄言诗以及雕镂的山水诗等。
出现这种中断现象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在诗作者本身。
《诗经》中的《国风》基本上是民歌,作者大多数是无名的劳苦大众,他们直接地从事农事生产,“劳者歌其事”,因此产生了一些农事诗篇。
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一步分工,从事专业创作的文人多起来了。
然而中国文人士大夫们虽然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但长期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更多着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一般都鄙视农事、鄙视劳动者。
故田园的审美价值历经数千年,才逐渐被发现,过程是漫长的,直至晋宋之际的陶渊明才结束了这历时久长的痛苦寻觅,完成了现实而理想的最后建构,开创了田园诗派。
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是诗歌题材的扩大和创新,更是思想上的突破和解放[1]。
从农事诗到田园诗,陶渊明处在一个上承“三百篇”、下启唐宋的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浅谈陶渊明的隐居及其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的隐居及其田园诗浅谈陶渊明的隐居及其田园诗汉语言文学 19 吴卫华目录一、陶渊明为何而隐居、1、家庭因素的影响2、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3、经济因素的影响4、性格与思想因素的影响5、社会因素的影响二、陶渊明的隐居以及对他作品的影响三、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四、简评陶渊明【摘要】: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不断,人民游离失所,朝不保夕。
统治阶级赋税徭役十分沉重。
百姓为了逃避战乱和剥削,逃往山林,以此保身。
部分读书人,他们厌恶官场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也过起了归隐自耕的生活,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然。
当然最具典型性的人物是陶渊明,他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了。
他在归隐后写了很多杰出的诗歌和散文,赞美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的优美。
他安贫乐道,不追求荣华富贵,过着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充分表现了他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愿望。
他在当时追名逐利的时风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这种品质的确难能可贵,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土大夫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陶渊明弃官归隐不慕荣利隐居田园诗东晋时期涌现了许多诗人,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借写诗或抒情,或言志,而最具有特色,最吸引人的就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之一。
他的人格操守,修养品质,历来受到许多文人士子们追捧、倾心仰慕。
在古代高贤雅士的眼里,隐逸是一种最高尚、最自然、最值得推崇的人生。
陶渊明算得上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重要性,陶渊明为何有这样大的影响?本文试从陶渊明的隐居背景、陶渊明的隐居以及他作品的影响、陶渊明的田园诗、简要评价陶渊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揭示陶渊明为何有这样大的人格魅力。
一、陶渊明为何而隐居1.家庭因素的影响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渊明是他的字,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大约生活在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人。
论文(1)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审美解读

陶渊明的田园诗审美解读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年少时生活在农村,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川一水,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辞官回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享受。
他的诗以描绘农村的田园生活和风光为主,巧妙地将看到的景物、自己的感情与社会现状、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感慨并表达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诗风清新自然,给人一种舒适自在的感觉,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典范。
他继承了古代诗的传统,并在思想上有所创新,是田园诗派诗人的典范,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所以,本篇文章就是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创作、内容以及艺术风格方面进行浅析,解开陶渊明诗美之谜。
关键字:陶渊明;田园诗;审美解读;和谐前言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也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生活在动乱频繁的魏晋时代。
据文学史记载,魏晋时期的文人大多数因对社会失望过着对酒放歌,临刑辉琴,麈尾清谈,兰亭流觞的生活,而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也许正是这样的环境让陶渊明受前人的影响,过上了躬亲耕种的田园生活。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诗中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淳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他的诗风更是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铅华,真情溢荡,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
在他的诗中,成功地将自然生活中的事物提炼成一种美的意境,将平常的事物更加的率真自然的展现给后人,在文学的世界中,他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自足的世界,寄托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以及自己渴望自由的意志,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永恒追求。
陶渊明的诗已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其意义随着时代的更替更加的亘古长新。
同时陶渊明也成为了享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所谓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泛指陶渊明所撰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以及自己对生活的切实感受的诗。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的⽥园诗2019-10-11东晋建⽴后⼀百年间,诗坛⼏乎被⽞⾔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在这样的时代,陶渊明异军突起,在诗歌,散⽂,辞赋创作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机的因素,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给沉闷的⽂坛带来了清新⽓息,他成功地将“⾃然”提升为⼀种美的⾄境;将⽞⾔诗注疏⽼庄所表达的⽞理,改为⽇常⽣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常⽣活相结合,特别是开创了反映乡村风光和农村⽣活的⽥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对后世⽂学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活的时代及其思想发展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他是中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
陶渊明⽣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政治环境⼗分复杂。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济苍⽣”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分不利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为了实现⾃⼰的理想,也为了摆脱贫困的⽣活处境,陶渊明⼀⽣曾五次出仕,终因“岂能为五⽃⽶,折腰向乡⾥⼩⼉”,辞官回乡,彻底⾛上了⼆⼗多年漫⾧的归隐的道路。
陶渊明在历经了官场的龌龊和束缚之后,终于迷途知返,植杖耘耜,清流赋诗覆成⾃⼰的“天命”,从⼼灵的深处释解了政治上的失落感,“乘化归尽”,找到了⽣命的归宿。
在性格⽅⾯,陶渊明率真刚直,不合于官场,官事繁忙劳顿,也不合他⾃由娴静的习性。
还有⼀⽅⾯,他本⾝深受⽼庄思想的影响,“⼼为物役”是他最⼤的精神瘸苦,他要摆脱⾃⾝躯壳及物质的役使,获得⼼灵的⾃由。
陶渊明⼀⽣儒道两家思想冲突很激烈,表现在他⽣活中就是屡仕屡隐。
总之陶渊明既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同时也根据⾃⼰的⽣活体验吸收继承了多种思想观念,从⽽融合成了独具⼀格的陶渊明的风格。
⼆、陶渊明⽥园诗的分类陶渊明的创作以诗为主,兼擅辞赋和散⽂。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3 . 天然本色 、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 不 尚藻饰 ,不事雕琢 ,而是惯用朴素 自 然的语言和 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 , 传达出深厚 的意蕴 , 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 日常 生活 口语 人诗 ,沾染 着浓 厚 的生活 气息 ,也 常 用 比喻 、 象征 、寄托等手法 ,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
一
交 绝游 ,开 始 了真正 的 隐士生 活 ,写 下 了大量 的 田 园诗 。这些 田园诗反 映 的生活 内容 丰 富多彩 。初 归 田园后 ,陶渊 明用 他 的笔描 绘 了他对 田园生活 的喜
、
一
玄学风气极盛 ,加上广泛传播的佛教 , 儒家经学暂 时 没落 。 当时 的士族 文人 往 往生 活糜 烂 , 意 志颓废 , 精神 上 纷纷 向 “ 玄 之又 玄 ”的老 庄道 学寻 求 寄托 , 有 的纵 情 山水 ,以 隐居 逃 避现 实 ,所 以文 学 领域 玄 言诗 、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 ,一部分不满现 实的文人士大夫 ,深感仕途黑暗 ,于是弃官归隐 , 躬耕 自 食, 去探索人生 的真谛 ,寻求个人安身立命 的场 所 ,渐渐 与统 治集 团有 了距 离 ,因而 更接 近 于 广大 劳苦 大众 。陶渊 明就是 这些 文人 士大 夫 中 的杰 出代表。 二 、陶 渊 明 田园诗所 反 映的 生活 内容 陶 渊明三 十 岁左 右进 入仕 途 ,或 出或 入 ,终 因 不愿为 “ 五斗米”折腰 ,解绶去职 ,归隐田园 , 息
浅 谈 陶渊 明 的 田园诗
孙 亚 娟
( 成都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 1 0 2 1 3 )
田园诗艺术风格及成因

田园诗艺术风格及成因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可以称为中国田园诗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及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的解析认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诗歌意象自然寻常、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诗歌意境优美淡远;其田园诗的成因主要体现在独特的个性与心境以及儒家、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成因田园诗以书写田园景物与农民、渔人等于其中的活动为主,要歌咏的便是人在田园中的劳动与生活。
作为唐代诸多诗歌流派之一,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主要有王维、孟浩然。
陶渊明虽写下大量田园诗,但是他在诗文上的贡献和成就,则是在他去世很久之后才逐渐为人重视。
也是从那时开始,陶渊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袁行霈曾经说过“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1]。
陶渊明一生写下许多诗,尤为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的田园诗,风格自然平淡,景色自然寻常,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淡然优美,最为后人尊崇。
陶渊明把归隐生活中接触的美丽的田园风光作为描绘对象,做诗歌颂着自己与农民朋友一起躬耕饮酒、欣赏大自然美景的生活,这些愉悦的情绪在陶渊明的诗中比比皆是,与当时的玄言诗相比,陶渊明的田园诗像是一股清流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此田园诗成为诗歌的一个派别,与此同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一)景色自然寻常众所周知,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的感受是很平淡和亲切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陶渊明在写诗的时候,所选的题材都是非常平常的景物以及很寻常的人和事。
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与社会的黑暗,无比向往隐居田园的躬耕生活,只有在田园生活的淳朴之中,他才能忘记尘世间的种种烦恼,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欣赏着田园优美的景色,享受惬意的风光,陶渊明内心感到非常满足。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日月风霜、桃李杂草、鸡犬飞鸟等非常平常的景物,陶渊明将这些自然寻常的景物写入诗中,让人感觉到妙趣横生[3]。
【思想】专题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关键字】思想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姓名:***准考证号:**********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考生单位:*******邮编:****** 电话:************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提交日期:答辩日期:主考单位:*******2009年月日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汉语言文学******级***指导老师***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本文探讨了陶渊明的田园诗产生的思想基础、反映的思想内容,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文学成就。
关键词田园诗思想艺术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田园诗的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休息的认识和对休息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具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
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
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仕宦归来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
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陶渊明,其所创作的田园诗派一直被我国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的,由于陶渊明在田园诗创作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地位,因此也产生了一大批研究田园诗的文人,也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果。
解放后,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1950年—1977年,为研究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关注陶渊明田园诗诗歌内容所反映的人民性与现实性的论述。
如:罗根泽《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黄天冀《陶渊明作品的人民性特征》、刘禹昌《陶渊明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等。
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在论及陶渊明诗歌时,也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从亲身体验中歌唱出农家生活的喜悦和艰苦,“虽然仍不免染上放浪形骸的名士气氛,它仍然是现实的,富于反抗性的”。
但此阶段的研究由于受到左“的思潮影响,曾引发了两次全国性的关于陶渊明的大讨论。
第一次从1954年延续到1957年,第二次从1958年至1960年,两次讨论均涉及到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评价问题(尤其是第二次讨论),第二次讨论的主要文章集中刊发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上。
对陶渊明田园诗持否定意见的以北京师大中文系的一篇《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为代表,该文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都是反映没落的地主阶级生活”,“没能反映出时代的面貌,而大多数的作品是无意义的,甚至粉饰了现实”。
第二,1978年至1989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也进入繁荣期,其突出特点是在传统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运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等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像孙静《真、纯、朴—陶渊明的美学观与艺术风格》、叶幼民《人的自觉和纯真美的追求:论陶渊明的归隐及其田园诗》都是在这研究方面的成果。
第三,1990年以后是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第三阶段,在该阶段所研究的成果就有100多篇,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此阶段是近五十年来陶渊明田园诗研究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
此阶段还产生了两部相关专著: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和曹治邦《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史》,还有新出版的多种文学史及相关专著也都不同程度或从不同角度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进行了论析。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诗歌是一种阐述人的心灵的文学体裁,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趣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纵观陶渊明田园诗,几乎都是他归隐后对自己高远的理想与志趣、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自己田园贫困状况和自身的社会思想这些方面的描写。
作为反映农村生活的田园诗,却没有正面描写或直接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况。
这不能不说是陶渊明田园诗内容上的一个缺憾。
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探讨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东晋是我国古代极其动乱的一个时代。
分析农民形象缺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当时东晋玄学繁盛,而对事实上的国家残破,山河分崩,两都毁弃,异族入主中原,东晋士大夫无论如何通达夷泰,亦难摆脱精神上的困扰和失落。
而玄学正好给士大夫们提供了精神解脱的良方。
而玄学主要提倡的是超脱世俗,根本不关心动乱的社会现实,因此,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上受此影响,大多写的是关于田园中的山水风光和田园劳作生活以及从中得到的喜悦之情和体验,而很少写动乱不堪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贫苦生活,他写的大多数内容是与社会现实脱节的。
而另一方面,陶渊明生活在农村,那么与他交往的应该是生活在农村中的农民,而他却不是,他交往的是那些知识分子、江州僚佐,这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在他的田园诗中没有出现农民的形象,即使出现了,也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者是“但道桑麻长”之类的交往。
第三:受家族遗风影响。
陶渊明没落官宦的家族背景对他“清”“傲”的人格的影响,使他与真正的农民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不同生活方式及爱好方面的差异,说到底,即受到当时一般知识分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通过全面阅读与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及其所抒发的情志,发现研究“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这一课题,可以更好地把握陶渊明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以及处于该时代的陶渊明的独特的精神世界,可窥见时代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思想。
2、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的缺憾。
3、陶渊明田园诗农民形象缺憾的历史原因。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社会背景。
2.通读资料,找出有关描写田园诗内容的事件和篇章。
3.详读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列出提纲。
研究方法:事例论证结合分析说明,适当引用他人的评论。
研究措施:
1.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书面资料。
2.进行文献检索补充,列出大致提纲。
3.反复比较、研究资料,修改提纲。
4.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5.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认真校对论文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四、参考文献
[1] 陶渊明资料汇编。
上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
[2] 洪山.“归田”实无奈“猛志”难释怀——对陶渊明“归隐”的在思索.巢湖学院学报,2005,04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 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
[7]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8]谓卿,陶渊明诗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9]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