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整理

合集下载

医学论文综述参考文献要求

医学论文综述参考文献要求

医学论文综述参考文献要求
医学论文综述是医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详细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问题存在和未来的方向,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在综述中,参考文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支持作者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介绍医学论文综述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首先,医学论文综述中参考文献的数量要丰富。

参考文献作为支持论点的主要证据,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以覆盖相关领域的主流研究成果。

在撰写综述的过程中,作者必须通过广泛的检索使用多种检索工具,以获取相关文献,以及通过相关专家和同行的推荐,确保文献的代表性和新颖性。

其次,医学论文综述中参考文献的来源也十分重要。

例如,来自权威性和可靠性高的,包括代表学术权威和学术交流平台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论文集,以及来自公开发布的或非学术的,包括政府报告、行业报告和新闻媒体等来源的文献,都可以作为支持论点的重要参考文献。

第三,医学论文综述中参考文献的时间也应该注意。

对于新兴领域,作者应尽量选择最近的文献,以反映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热门问题。

而对于早期的领域,作者可以采用经典文献,以示尊重和致敬。

最后,医学论文综述中参考文献的引用应该遵守指定的格式要求。

不同的期刊、学术会议或出版社通常有它们自己的参
考书写格式规定,作者需要遵从这些规定,以确保参考文献的一致性和清晰性,在这些规则中,通常包括每个参考文献的作者、标题、期刊、时间、页码等信息。

综上所述,医学论文综述中参考文献的质量、数量、来源和引用格式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践中,作者应该引用高质量、有代表性的,最新的文献,以支持在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和解决的问题,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

中医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学本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培养模式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1年5期.臧伟.[2].中医学本科实习生的临床循证教学研究.《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4期.梁妮.刘泰.李成林.胡跃强.胡玉英.张青萍.何乾超.谭璐璐.刘永辉.[3].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3期.许抗抗.曹国兴.[4].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展《中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内蒙古中医药》.2014年35期.林莺.林海燕.王樱霖.[5].落实《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9期.李丽.杨秀芬.谢金鲜.[9].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报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4期.周尉东.衡明莉.赵铁牛.孙晓霞.孟静岩.[10].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医教育》.2007年6期.崔晓萍.董正华.史传道.赵娴.第五永长.宋建.二、中医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医专业本科留学生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作者:李欣.课程与教学论天津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2]我校中医本科生临床实习情况调查分析.作者:龙春莉.中医医史文献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2006(学位年度)[3].论中医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被引次数:11作者:周黎.教育学原理山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4].生肌玉红膏改善创面微循环与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姚涌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学位年度)[5].中医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作者:李阳.思想政治教育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6].陕西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杨博艳.思想政治教育西安科技大学2012(学位年度)[7].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价与分析.作者:张丽荣.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山西医科大学2008(学位年度)[8].医学本科实习生医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张曼.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河北医科大学2010(学位年度)[9].益气滋阴、活血化痰法对冠心病血管炎症因子及血管功能指标影响的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戴鹏.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10].山西省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刘美丽.护理学山西医科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中医学本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与马来西亚《传统与替代医学课程标准》比较.郑建强,2013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2]军事医学院校中医学本科《针灸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钱小路.尤艳利.舒适.周爽,2010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3]中医学本科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周然.王晞星.李晶.梁晓崴.张刚.姜弢.李希贤.刘芳芳,2010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4]从认证视角谈落实《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的思考.冯学瑞,2011第二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5]中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妇科学》期末试卷分析.张小花.李朝平,2009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6]中医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问题及对策.吴辉,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7]谈《内经》课程的定位与授课方法.贺娟,2012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8]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导师制新探.江花.王明杰.魏嵋,2011第四届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会议[9]以标准建设促进世界中医学专业健康发展.江丰.李玲玲.冯学瑞.张炳立.王建军,2013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10]对西医本科生进行中医学授课的兴趣教学探讨.郑玉琴.韦薇,2012首都医科大学2012年教育学术年会。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

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从解剖层面和分子遗传层面来处理人体疾病的高级科学。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本一:[1]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T 77142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2] 陈国琪.医学期刊刊名和人名的缩写及音译方法[J]. 医学情报工作,2000,21(6):53255.[3] 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 Uniformrequirementsformanuscriptssubmittedtobi2omedicaljournals[J].AnnIn ternMed,1997,126:36247.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本二:1 重庆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初探曲别拉布重庆医科大学 2008-05-012 CBT用于全科医师实践能力测试的研究李勤浙江大学 2006-10-203 基于ASP的社区卫生服务培训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 谷绥庆东北师范大学 2007-11-014 吉林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丁红枫吉林大学 2007-10-155 城市社区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评估体系研究张君飞浙江大学 2001-05-016 旅团卫生队全科医学服务模式研究唐建彬第二军医大学 2004-05-017 关于构建军队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研究郭华第三军医大学 2002-05-018 军队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研究汪浚第一军医大学 2006-05-019 沈阳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效果抽样评估研究赵晓军中国医科大学2006-08-011 全科治疗仪用于肿瘤病人的临床治疗观察报告陈广茂; 徐淑英; 何秋月; 盛成霞第八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 2001-06-012 癌症病人康复治疗新方法全科治疗仪用于肿瘤病人的临床应用观察科技成果鉴定第八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 2001-06-013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实践与思考方维达 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 2007-12-014 探讨全科医生在疗养院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范瑞雪; 张华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 2008-05-015 社区康复教育在全科医生培训中的`介入陆敏华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 1999-09-016 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戴玉华; 乌正赉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 2000-06-307 社区全科医生网络服务苏致鸿; 骆杰东 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 2000-07-018 医学院校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赵常伟; 张建东; 王学舟; 马素军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 2000-06-309 “全科治疗仪”对荷瘤鼠大脑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王淑秋; 张健华; 滕艳杰; 张光辉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 2003-09-0110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全科医学中的运用潘继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 2003-09-0111 全科医学与老年保健黄德成第三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2003-08-0112 中医全科学士学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童瑶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2004-11-0113 浙江省全科医学教育“十五”回顾与“十一五”主要任务张孟华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4 全科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启迪余海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5 中国首届规范化全科医师就业障碍分析陈瑞安; 杜亚平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6 综合医院开设全科门诊的实践与探索陈建华; 朱文华; 方力争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7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现代化建设纲要积极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胡崇高; 张柏平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8 浙江省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师资现状分析蔡晋; 杜亚平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9 高校卫生保健实施全科医学模式探讨方春荣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0 全科医学教育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谢冬琴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1 树立全科医学理念培养面向社区基层为目标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任光圆; 马玉富; 王建华; 夏国园; 俞爱月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全科医学培训实践陈国生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3 临床路径在全科医疗管理中的运用朱文华; 方力争; 孟文芳; 陈建华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4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中的效果分析邢文华;林晓嵩 2005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 2005-12-0125 建立并完善中医全科医学——探索中医学未来发展之路张玉辉; 农汉才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首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国际研讨会和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长联谊会 2005-11-0126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及社区实习培养新型农村卫技人才王建华; 任光圆; 潘传德; 俞爱月; 马玉富; 周瑾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二届年会 2006-11-0127 英国的全科医疗与初级保健护理曾国经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二届年会 2006-11-0128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中医药优势——论高等中医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朱乔青; 来平凡 2006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 2006-11-0129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课程《社区急诊》教学方法浅谈冯敏华 2006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 2006-11-0130 适应床位共享,培养全科护士闫琰; 尹玉平中华护理学会2006年“医院管理”论坛 2006-10-0131 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韩清晓; 王文生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 2006-06-3032 中西医结合需要发展,全科医学更需要中西医结合钟光稳; 杨露; 区鹤龄; 卜秀玉; 赵建华 2006井冈山中西医结合发展研究论坛 2006-08-0133 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转变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对策庞连智; 祝友元; 姚有华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2006-09-01。

医学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和书写格式_论文格式_

医学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和书写格式_论文格式_

医学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和书写格式医学论文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

引用参考文献时应按其在文内首次出现的顺序,依次以阿拉伯数字在文前文后标注。

原则上,所有必要的参考文献,作者都应该引用,并进行标注。

医学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应该经过挑选随着医学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文献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

作者在选用参考文献的时候需要经过筛选,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鉴别能力、,从众多的相关文献中挑选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有代表性的文献。

如国不严格筛选,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不仅误了自己,也可能会误导读者。

按照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nedicin)的思想,汇总分析(metainalysis)的证据等级是很高的。

即便如此,如果没有严格的综述(review)设计,汇总的是众多设计不严密、结果不可靠的文献,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

因此,作者参考和引用文献时,需选择,不可随意引用。

医学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应该仔细核对对拟选用的参考文献要什细核对,以免出差错。

不仅在文字和著录格式上要核对,在内容上;也要与原文核对。

作者对选用的参考文献,应逐一阅读.以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

笔者曾经处理过一篇综述,文后大约有20余条英文参考文献,经上网核查,其中18条有差错。

差错的种类大致如下:①作者姓名引用错误:按照医学期刊一般的要求,应光标国外作者的姓,再标其名字的首字母、如billclinton,应标为“clinton b”。

有些作者常把国外作者的名和姓颠倒了。

②单词拼写错误这种差错多为作者粗心大意,或者因没有与原文核对,而是通过转引所致。

③页码有误,或者只标起页未标止页。

④增刊没有显示出来。

5则书籍未标出版社的地址等。

以上例子说明,作者对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认真核对是十分必要的,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引用的参考文献要忠实于原文因为是引用别人的文献,作者无权更改原作者的本意,只需向读者介.介绍原作者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和结论等。

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常见的问题分析(一)

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常见的问题分析(一)

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常见的问题分析(一)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常见的问题分析参考文献是写论文时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是在医学领域,准确的参考文献是评估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然而,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著录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献收集与管理文献收集和管理是影响参考文献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医学文献更新速度快,且来源众多,如果没有合适的文献管理工具和条理,就容易发生遗漏、重复引用、文献格式错误等问题。

建议使用一些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NoteExpress等,将所有的文献集中管理,并分类存放。

在收集和管理文献的过程中要注意权威性和时效性,选择高水平期刊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参考文献格式医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有其专门的规范与要求,例如Periodical (Journal) article、Book、Book chapter 等,都有各自的数据和排版格式。

但实际运用中会有很多不规范的著录方式,如缺少作者、不规范的期刊英文名援引等等。

建议认真学习相关的格式规范,如AMA、Vancouver、APA等,定期更新最新版指南。

在著录时要注意按规范填写每一个项目,如作者、文献名称、期刊名、期刊卷期号、出版年、页码等。

同时也要特别注意翻译中的不确定性,如日文、俄文等,尽量遵循国际通用的著录方式。

三、文献引用文献引用不仅要求必须准确,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术合理的排序及排版。

一些作者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直接拷贝粘贴、单纯引用某个综述文献、引用丰富但无聊法性的文献、限于语言所选文献不够权威等等。

在写作时,需加强思考、严谨思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筛选,符合实际情况的文献才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要注意引用公认的高水平文献,减少引用综述性文章。

四、查重验重医学领域的科研/articles,重复率较高,特别是在中文期刊上,时不时会出现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被别人文章使用的情况,而不检查而直接抄录很可能造成抄袭的问题。

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引用习惯对中文期刊零被引率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0年载文为例.《科技与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孔朝霞.陈璐.[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10年发表中国医学科研论文分析与思考.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5期.李晶.[4].应当慎重对待零被引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3期.孔朝霞.陈璐.[7].互联网+医学教育开启“人卫开放大学”之门中国医学数字教材与慕课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6期.王运平.[8].中国医学、法医学与解剖学关系之探析.《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3期.陈琦.[9].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在京成立.《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9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员部.[10].中国医学中的信息、系统和复杂性思想.《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4期.邬焜.二、中国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基于LibQUAL+®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被引次数:1 作者:周琴.情报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3(学位年度)[2].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作者:魏民.情报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0(学位年度)[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方剂学数据库建立的研究.作者:陈桂卿.中西医结合基础内蒙古民族大学2012(学位年度)[4].近代日本汉洋医学之争探析——兼论日本岛国文化的特点.作者:邹小凤.世界历史四川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德贞与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被引次数:2作者:高晞.专门史复旦大学2008(学位年度)[6].中国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的体裁分析.被引次数:4作者:梁少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四军医大学2005(学位年度)[7].《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观念中的人文世界》英译实践及译后总结. 作者:楼佳伊.英语笔译浙江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宋阿霞.内科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10(学位年度)[9].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论五行学说是怎样与古代中国医学合流的.被引次数:2作者:罗曼.中国哲学上海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10].当代中国医学精神的模式构建及其实践意义.作者:许启彬. 学东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医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Globalperformanc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verthreedecades. Fu,J.Y.Zhang,X.Zhao,Y.H.Chen,D.Z.Huang,M.H.《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 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3[2]Adynamicmultiplereactionmonitoringmethodforthemultiplecomponen tsquantificationofcomplex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s:Niuhu angShangqingpillasanexample.Liang,J.Wu,W.Y.Sun,G.X.Wang,D.D.Hou,J.J.Yang,W.Z.Jiang,B.H.Liu,X.Guo,D.A.《Journalofchromatography,A:Includingelectrophoresisandotherseparatio nmethod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Identificationofrawcuscutaesemenanditsprocessedproductsbyhighp 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iodearraydetection/massspectrometryco mbinedwithprinciplecomponentanalysis.Cheng,X.L.Xu,L.Y.Wei,F.Dong,L.Li,Z.M.Du,H.Xu,X.J.Guo,Z.Y.Ma,S.C.Li,X. R.Lin,R.C.《Journalofliquidchromatographyandrelatedtechnologi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5/8[4]Quickdete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tractylodisMacroce phalaeRhizoma'piecesbysurfaceenhancedRamanspectroscopy. HaoHuangHongShiShangyuanFengJuqiangLinWeiweiChenYunYuDuoLinQianXuRong Chen《LaserPhys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devotedtoTheoreticalandExperimen talLaserResearchandAppli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5]Advancesinanalyticaltechnologiestoevaluatethequalityoftraditio nalChinesemedicines.Jing,J.Parekh,H.S.Wei,M.Ren,W.C.Chen,S.B.《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6]PhotoacousticSpectroscopyAnalysi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LuChenBinxingZhaoHongtaoXiaoRongshengTongChunmingGao 《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ophys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8/9[7]Isothermaltitrationcalorimetryvs.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 graphyfingerprint:PredictionofadversedrugreactionsofcombinationforChi nesemedicineinjections.Chen,L.Qiu,L.Yan,D.Zhang,P.Xue,F.Tan,M.Yan,Y.Du,X.Xiao,X.《Journalofthermalanalysisandcalorimetr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8]Determinationofxanthatinby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 aphycoupledwithtriplequadrupolemassspectrometry:Applicationtopharmaco kineticstudyofxanthatininratplasma. CuipingYanHuanLiYuWuDonghaoXieZebinWengBaochangCaiXiaoLiuWeidongLiZhi pengChen《Journalofchromatography,B.Analyticaltechnologiesinthebiomedicalandl ifescien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9]Acombinationofpharmacophoremodeling,moleculardockingandvirtual screeningforiNOSinhibitorsfromChineseherbs.Wang,X.Ren,Z.He,Y.Xiang,Y.Zhang,Y.Qiao,Y.《Biomedic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1[10]Groupedpenalizationestimationoftheosteoporosisdatainthetradit ionalChinesemedicine.YangLiYichenQinanmingXieFengTian《Journalofappliedstatis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4四、中国医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医学大成》研究.曹丽娟,2011中国庆阳2011歧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2]《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011年度摘录基金文章统计.魏民.王梓宁.李琳.庞玉萍,2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2011年学术年会[3]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医家传记研究的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4]中文医学影像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为例. 杜艳霞.史晓娟.孙超.赵娜,2015第十三届(2015)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5]从文献计量角度聚焦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现状——中国医学科技国际论文计量分析.王敏.张玢.李海存.刘晓婷.许培扬,2009第九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6]曹炳章与《中国医学大成》.曹丽娟,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十三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7]《中图法》四版“中国医学”类目设置质疑.任书俊,2009安徽省高校图工委文献信息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8]中国医书《医学入门》与韩国韩医学.车雄硕.李春梅,2011中日韩医学文献交流学术研讨会[9]学科化信息资源需求调查分析研究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为例.靳萌萌.任慧玲.曹海霞.周琴,2015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2014年学术年会[10]中国哲学与中国医学.姚春鹏,20082008年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临床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年30期.王海廷.[2].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6期.何贤.[3].微观辨证与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3期.罗文政.吕志平.[4].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的思考.《东南国防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6年3期.蔡辉.[5].云南省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年11期.蒋小华.张雪冰.吕朝辉.张丽娟.[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中医教育》.2012年5期.潘华峰.严艳.程宾.葛昕.朱磊.史亚飞.任金玲.[7].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的思考.《中国农村卫生》.2012年z1期.陈九成.[8].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大众科技》.2016年3期.陈炜.蒋凌飞.易蔚.吴林.姜建萍.方卓.祁文.梁金葵.李曼莉.杨思源.柳俊辉.[9].论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发展战略.《安徽中医学院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0年6期.蔡辉.王艳君.李恩.温进坤.赵玉庸.[10].中医临床医学中影像技术的应用.《亚太传统医药》.2013年11期.胡颖璐.二、中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医按摩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被引次数:3作者:王亚锋.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学位年度)[2]活血化瘀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作者:王永志.中医临床医学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3].模糊数学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被引次数:1 作者:朱小虎.中医骨伤科学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学位年度)[4]糖足康治疗糖尿病足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研究.作者:化莉.中医临床医学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5]“三才”思想在中医文化中的传承研究.作者:姜青松.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6].中医学在新加坡的历史现状研究及其前景展望.被引次数:2作者:陈锦文.针灸推拿学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7].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探讨.作者:刘洪霞.中医妇科学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学位年度)[8].《伤寒论》仲景组方规律研究.作者:林思慧.中医临床基础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9].《伤寒杂病论》治则探析.被引次数:1作者:孙磊.中医临床基础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10].百年中医妇科发展史研究.作者:叶笑.中国医学史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临床医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linical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interventiononimpai redglucosetolerance.Gao,Y.Zhou,H.Zhao,H.Feng,X.Feng,J.Li,Y.Zhang,H.Lu,H.Qian,Q.Yu,X.Zhang ,N.Yu,J.Ni,Q.Pan,M.《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131[2]AdoptioninChinaof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hypertensionusin g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approaches:Aliteraturereviewbasedonclinical studies.Shi,N.Han,X.Yu,W.Wang,L.Lu,A.《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researchonparadigm, practice,andpolicy》,被SCI收录SCI.20131[3]Methodsandtechnologi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linicalinfo rmationdatamationinrealworld. GuanliSongYingHuiWangRunshunZhangBaoyanLiuXuezhongZhouGuanboSongLiang XieXinghuanHuang2014[4]TheeffectofTCMcharacteristictherapyonrehabilitationinpatientsw ithchronickidneydiseasebasedoninformationsharingsystem. JinJinXiaHaoYangFuYinLiYuPingZengXuShengLiuLaZhangYiFanWu2014[5]Regularityofclinicalmedicationintreatmentofinsomniaanalyzedwit hdataminingapproach. ShuaiMaoQuanfuChenLeiWangYiRenMinzhouZhang2014[6]Decipheringthedifferentialtoxicresponsesofradixaconitilaterali spraeparatainhealthyandhydrocortisonepretreatedratsbasedonserummetabo licprofiles.Tan,Y.Li,J.Liu,X.Ko,J.He,X.Lu,C.Liu,Z.Zhao,H.Xiao,C.Niu,X.Zha,Q.Yu,Z. Zhang,W.Lu,A.《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被SCI收录SCI.20131[7]Clinicalresearchontreatmentofinsomniaduetodeficiencyoftheheart andspleentreatedbyacupuncturewithearpricking. LiFanJialingLiYongshanNiYuyingWang2014[8]ComparingTCMtextbookdescriptionsofmenopausalsyndromewiththeliv edexperienceofLondonwomenatmidlifeandtheimplicationsforChinesemedicin eresearch..ScheidVWardTTuffreyV《Maturitas:InternationalJournalfortheStudyoftheClimacteric》,被SCI 收录SCI.20104[9]CharacteristicofTCMandtheimpactonethicsreviewofclinicalresearc hinvolvingChineseMedicine.Wang,XiuqinLiang,NingxiaZhang,FuminLi,TianpingYi,ChaiZhao,Jun2012[10]Clinicalstudies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pastdecadea ndfutureresearchanddevelopment.. JiangMYangJZhangCLiuBChanKCaoHLuA《Plantamedica:Naturalproductsandmedicinalplantresearch》,被SCI收录SCI.201017四、中医临床医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MEDIS:以数据仓库为核心的中医临床医学智能平台.刘保延.周雪忠.姚乃礼.李平.王映辉.张润顺.陈世波.郭玉峰,2006第三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会议[2]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蔡辉,2006江苏省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暨学术交流大会[3]MEDIS:以数据仓库为核心的中医临床医学智能平台.刘保延.周雪忠.姚乃礼.李平.王映辉.张润顺.陈世波.郭玉峰,20072007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学术交流会[4]试论中医文化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冯兴中,2009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5]试论病中求证,证中求病的由来与发展方向.王翘楚,2009全国第四次中医科研方法学暨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成果汇报学术研讨会[6]《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初步运用.林湘东.向茗.黄惠勇,201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7]ChineseCAMNetworkinplanning.杨洵哲.吴泰相,2008第五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8]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王永炎,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9]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的系统评价中的问题浅析.韩世范.王旭梅,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专题研讨会[10]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张志斌.王永炎,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

关于医疗的参考文献

关于医疗的参考文献

关于医疗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读者提供了参考资料,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医疗领域中,参考文献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因为医学研究涉及到人体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对这方面的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更高。

本文将从参考文献的定义、医疗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医疗参考文献的选取和整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参考文献的定义参考文献一般是指作者在写作完成时,将阅读过的文献以一定的形式列举在文章末尾,以供读者查阅、参考。

参考文献包括图书、期刊、论文、报告、电子文献等各类资料。

参考文献的引用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最常用的是国际上通行的APA格式。

二、医疗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医疗参考文献对于医学研究非常重要,它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参考:1. 了解研究现状:阅读参考文献可以了解到目前同类疾病或同类型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现状。

2. 获得研究灵感:阅读参考文献可以启迪研究思路和方向,为研究者提供技术指导,创造创新的研究思路。

3. 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医学研究的成果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参考文献正是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参考文献的分析,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增强科学研究的说服力。

4. 加强研究学术性:研究者只有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总结,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有学术性。

5. 提高论文的质量:论文的引用部分是论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理规范的引用和参考范围内,可以大大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三、医疗参考文献的选取和整理医疗参考文献的选取和整理是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是一些应注意的问题:1. 参考文献的选择应以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为主,确保参考文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参考文献的时间跨度要适当,新的研究成果应酌情列入,以显示出本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3. 参考文献的篇幅和数量应适当,一般来说,主要依据是研究领域和研究级别,一般共引用参考文献数为20篇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整理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论着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它不仅反映出稿件真实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文中有关资料的出处,也反映出作者对本课题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程度,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定:在科技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因此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的着录应符合规则要求,作者必须认真对待,规范书写,避免随意性。

笔者在编辑稿件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作者对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对着录规则不够熟悉,着录存在着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医学论文着录参考文献的作用、原则及文后参考文献着录的要求和格式等予以介绍,以期引起作者及编者的重视。

1 着录参考文献的作用
1. 1 反映论文作者的研究基础、体现科学的传承性
医学技术以及医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通常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着录参考文献体现了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反映了新的论文是文献的升华,供鉴文献为论文中的新观点、新论据提供出处和依据,体现科学的继承性、连续性,论文的可靠性、先进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的科学依据。

1. 2 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着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

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1. 3 有利于相关文献的进一步检索
读者阅读或查询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读者如果对引用的内容感兴趣或想进一步了解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则可借助着录的参考文献,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1. 4 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作者在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

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提高了信息密度,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1. 5 有利于期刊评价和人才评估
目前,确定期刊学术水平与价值的依据之一就是其所发论文的被转载、引用和索引率。

一篇
论文或一份期刊经常被其他文献所引用,说明该论文或期刊所阐述或登载的研究成果在该相关领域有创新、有发展,从而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而获得同行的认可,具有一定的影响。

该期刊所载论文被引用的频次越多,其影响面也就越大。

因此,参考文献具有评价期刊质量的功能。

例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对国内核心期刊的认定,就把被引量和影响因子作为筛选的两个主要指标。

另一方面,对某一相关领域内的核心期刊参考文献作者被引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如其被引用频次越高,则说明该作者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及权威性越高。

可见,利用对被引文献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客观地评价人才。

本文由公务员论文网()提供
2 着录参考文献的原则
2. 1 只着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
医学论文着录参考文献时,文献应是与论文相关的近年国内、外期刊论文为主(近3~ 5 年的文献,综述应有近2 年的最新文献)。

因为参考文献越新,就越能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成果,从而使其科研选题更具前沿性;在近期文献中,应以期刊为主,因为期刊的出版周期较短,更能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2]。

所着录的文献要精选,突出重点,并仅限于着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而不能间接着录他人文献后着录的参考文献(即二次文献)。

同时,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某些陈旧史料。

2. 2 只着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医学论文着录的参考文献必须是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的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医学图书、科研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等。

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文摘、转载以及内部资料、非公开发行书刊的文章以及个人通讯,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2. 3 采用规范化的着录格式医学论文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处以及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应符合规则的标准格式,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者都应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

3 录着参考文献的格式
规则规定:科技期刊文后参考文献表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以采用“着者- 出版年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即在文后根据正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先后序号,按照主要责任者、题名项(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版本项(初版省略)、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卷期号等)、起止页码的顺序逐项着录。

3.1 在正文内引用的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时,对引用的文献,按其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

以文献第一次出现的前后次序,从1开始连续编序号;一篇文献只有一个序号,即使某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但在几个引用处都要标注同一个序号;序号的位置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对正文作解释,方括号要使用比正文字号小,放在右上方(作为上角标);如果是作为句子的成分出现在正文之中,标注时文献序号连同方括号的字号应与正文的字号相同,并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来书写(位置与正文平齐,不做为上角标),并在方括号前面加上“文献”两个字。

引用了多篇文献,标注时只用一个方括号,括号内列写这几篇文献的序号:若几个序号是连续的,只标注起、止序号,
两序号之间加半字线“-”号;若几个序号不连续,各序号之间加逗号。

3. 2 文后参考文献着录格式
论文中的每篇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文献着录应准确,各个项目的次序和着录符号应符合规定。

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居中排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参考文献的主要责任者是3位以内的全部着录,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之后加“等”字。

每个责任者之间用“,”隔开,不必加“主编”“着”“编着”等表明责任的词。

着录个人署名的参考文献表,作者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着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可以缩写,并省略缩写点“·”。

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

”结束。

期刊、专着、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学位论文、电子文献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本文由公务员论文网()提供
3. 2. 1 期刊[序号] 主要责任者。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周晓南。

科技期刊编辑在新形势下应具备的素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89-191.
3. 2. 2 专着[序号] 主要责任者。

书名[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刘国钧。

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本文由公务员论文网()提供
3. 2. 3 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编者。

文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如:郭爱民。

浅谈提高图书的综合质量[C].// 王君仁。

编辑出版文集。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70-82.
3. 2. 4 学位论文[序号] 主要责任者。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授予学位地:授予学位单位,出版年。

例如:刘东明。

基于NET框架的继电保护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3. 2. 5 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

题名[EB/OL].(发表或更新日期)。

[引用日期].网址。

本文由公务员论文网()提供
例如:王明亮。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

[1998-10-04]..本文由公务员论文网()提供。

本文为公务员论,文网(三W点daixie100点com点cn)专业推荐,希望对您有帮助。

公务员论,文网——中国最大的论文写作平台,专业提供各类论文定制,保证发表、保密安全。

可以加我扣扣1三5一3九6四0四。

二十四小时定制热线:139。

0640。

5405
参考文献是撰写医学科技论文的重要依据资料,规范着录对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的整体质量,方便读者参阅和扩展分析以及信息的准确存储、检索和交流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者都应高度重视,熟练掌握,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