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艺术_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为例
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艺术_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为例

到抽象的表意过程,具有而同地在某种意义上淡化于“隐喻与象征”式,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尔、费里尼、帕索里尼、鼻祖,延伸。
巨大的概括力、染力。
爱森斯坦在个沉睡、苏醒、国人民已经觉醒。
让•谷克多、尼、帕索里尼、晦、考。
“钢琴、几条被宰杀的牲畜、达鲁狗》),人、海滩上的骡子(邮递员和大公鸡((《白日美人》),安娜》中,《维里迪安娜》《最后的晚餐》,瞎子,尼轰动国际影坛的影片的场景设置,与阐明力。
如果说上述雕像的意象旨在古今之间做喻,手法上还带有含蓄之处的话,《雾中风景》中的雕像则模糊了时空背景,其内涵之深,更加令人惶惑。
寻父的孩子最终行至海边,海水中出现了奇迹:一只雕像的巨手浮出水面——在直升飞机的牵引下,雕像的巨手缓缓经过城市上空,巨大的断掌与琐屑渺小的城市在同一构图中形成魔幻般的影像奇观,隐喻某种抽象的力量在操纵生活,但这股力量又以自身的缺陷(巨手指示方向的食指缺失)让人感到怀疑。
流浪艺人诵读着里尔克《杜依诺哀歌》第一首中的诗句:“如果我呼喊,各级天使中间有谁听得见我?”[2]个体生命无尽的孤独感与不可预期性以影像形式具象地呈现出来。
《尤利西斯的凝视》中,曾经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权威的列宁被呈现为巨大而瘫痪的雕像,这堆被肢解的石头,竟穿行整个巴尔干半岛,盲目与荒诞显而易见。
影片中的人物——那位导演站在雕像脚边,随船前往已在战火中解体的南斯拉夫。
这是一种对意识形态权威的思考与形象性嘲讽。
二、穿黄制服的人如果说,“破碎的雕像”寄托了安哲罗普洛斯对文明与历史、权势与历史的忧虑与思考,那么“穿黄制服的人”则承载了导演对世界的一种希望,也是导演电影语言诗学探索的表现形式之一。
“常有人会问我电影中那些令他们不解的元素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像那些穿黄色衣服的人,我不知道为何这就被称为超现实,我只是把他们当作一种诗的元素,这些是我不能解释也不想解释的。
所以当人们问起我那些穿黄色衣服的人的意义时,我回答,黄色是一种颜色。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悲剧表征与内在意蕴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悲剧表征与内在意蕴摘要: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不仅是希腊当今最著名的导演,亦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导演之一。
他的电影处处氤氲着一种悲剧性气氛。
阴暗灰湿的画面造型,全/远/中景别系统,无一不生成衍发出一种浓重的悲剧意蕴。
画面以外,音乐的运用与渲染也提升了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悲剧性,从听觉层面引发对时间、历史、生命的思考。
视觉与听觉共同架构出一个充满哲思的悲剧世界。
安哲罗普洛斯影片的悲剧意识外化于画面造型与音乐铺陈,内在于希腊神话与悲剧原型的重复出现与不断变奏。
神话与悲剧原型作为一个隐性存在构成了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底层叙事空间,指涉着关于希腊民族的历史反思和民族记忆。
关键词: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悲剧表征;内在意蕴;俄狄浦斯原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不仅是当今希腊最著名的导演,亦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导演之一,他的影片多次获得柏林、威尼斯、戛纳、芝加哥、欧洲影展等国际影展大奖。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处处氤氲着一种悲剧性气氛,这种悲剧性气氛外化于画面造型与音乐铺陈,内在于希腊神话与悲剧原型的重复出现与不断变奏。
本文将从悲剧的视听表征与内在意蕴两个方面分析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悲剧特质。
一、悲剧的视听表征:画面造型与音乐铺陈战乱、死亡、漂泊是安哲罗普洛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生存背景,这使他的影片处处渗透出一种悲剧意蕴。
阴郁的影调、单调的色彩、阴暗灰湿的环境、压抑悲凉的旋律、没有终点的流浪、没有结果的追寻……是安哲罗普洛斯影片的总体影像风格,安哲罗普洛斯用诗性电影语言呈现出一个令人深思的悲剧世界。
在希腊这个悲剧王国中,古希腊悲剧所筑立的高峰始终像标杆一样影响着安哲罗普洛斯对世界的思考方式和表现形式。
安哲罗普洛斯以现代人的视角、现代人的生活境遇为基点,重新复活了希腊悲剧中一些永恒的经验法则。
他以神话原型为基础,拓展了原有的神话意念,使希腊神话通过一种象征性的构成形式体现在电影的故事主干中。
《雾中风景》影评

寻找中的残酷成长浅析电影《雾中风景》《雾中风景》是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希腊三部曲之一。
主要讲述了一位希腊妇女生下来的私生姐弟两,从小母亲就骗他们说他们的父亲就在德国。
终于有一天,姐弟两人踏上了去德国寻找那个可能不不存在的父亲的旅程的故事。
我感到整部影片的的基调都隐藏在一种混沌的淡淡地哀伤气氛中。
这种氛围能让人们沉下心来静静欣赏。
这是一部公路电影,在影片中很多时候主人公姐弟两人都是在路上,他们在不断寻找,不断追逐,整部影片人物语言极少。
旅途中充满了荒谬的情景,许多谜团似的场景带给我更加深入的思考。
而结局更是扑朔迷离,影片有一种梦幻色彩,色调阴暗,把背叛、孤寂和失望等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引发人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所以这是一部很有艺术深度的、以寻找为主题的、探究人文精神的力作。
初次观看时,对这部电影有诸多的疑问,但都不能阻挡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反而更加深了我要深入去了解的部电影的决心。
通过观看电影之后老师对电影一些场景的讲解,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用我所了解的内容对这部电影做个解析。
影片一开始,黑夜中跑出姐弟俩,“你害怕吗?”“不怕。
”这是十二岁的姐姐伍拉和五岁的弟弟亚历山大之间的对话。
当这两个极其柔弱的形象在影片一开头就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会不会隐隐地感到:多么无助的姐弟俩。
影片的头开得确实很丰满。
从开始时的吟诵,到与那个整日梦想着飞翔的精神病人的告别,最后到两人在列车上的相拥,“出发”这一段的情节安排事实上很紧凑。
然而,这个结构如此紧凑的段落在我们的眼中却又显得那么舒缓。
当姐弟俩在登上火车时为眼前的成功而激动相拥时,我以为两人的旅途就这样轻易地成功了。
可是,这只是坎坷旅途的一个小小的开始。
没多久,他们便被查票的列车员发现没有买票,于是带下了火车。
列车员把孩子带去见他们的舅舅,遭遇到舅舅的冷眼,并且听到了他们的父亲不存在与德国的事实。
但是他们因为不相信,所以这为后来两人逃跑埋下了伏笔。
《2024年论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中的时间痕迹》范文

《论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中的时间痕迹》篇一一、引言安哲罗普洛斯,一位备受赞誉的希腊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慢美学电影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哲学思考与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对时间痕迹的处理上显得尤为出色。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时间的处理及其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二、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时间观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常常描绘着漫长而沉静的时间流转,他所塑造的世界仿佛凝固了一般,每个瞬间都充满了时间的痕迹。
这种对时间的处理方式,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在电影中,时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逝过程,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历史的见证。
三、慢美学与时间痕迹的表现1. 镜头语言:安哲罗普洛斯的镜头语言常常以静态为主,缓慢的镜头运动和长时间的停顿使得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时间的流逝。
镜头中的每一个画面都仿佛被时间雕刻过,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2. 叙事结构: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往往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展开,通过跳跃的时间线和碎片化的情节来展现时间的流逝。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思考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3. 角色塑造: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角色往往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过程都与时间紧密相连,时间的痕迹在角色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时间痕迹的艺术效果1. 情感共鸣:安哲罗普洛斯通过细腻的时间处理,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过程,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 历史见证: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常常以历史为背景,时间的痕迹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中的时间痕迹来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3. 美学价值: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通过对时间的处理,使得电影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安哲罗普洛斯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五、结论安哲罗普洛斯的慢美学电影以独特的方式处理了时间,使得时间成为了情感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
他通过镜头语言、叙事结构和角色塑造等手段,将时间的痕迹融入到电影中,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历史感受。
电影《雨果》的象征、隐喻及互文性解读

电影《雨果》的象征、隐喻及互文性解读
李锐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7)005
【摘要】象征、隐喻及互文性在电影《雨果》中被大量并灵活地运用,只有深入分析电影的这种语言手段、艺术形式,才能读懂影片所传达的大量信息、思想内涵.《雨果》在场景选择、道具运用、人物设置、情节架构、时空布局等方面成功使用了象征、隐喻及互文性,使影片具有了饱满的思想情感与富有意味的艺术内涵,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奇幻的艺术风格.象征、隐喻及互文性既是电影的语言优势,也是解读影片的必要视角.深入解读电影《雨果》对象征、隐喻、互文性的运用,方能理解影片的深层意蕴.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李锐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山西晋中0306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杜琪峰电影:互文性影像书写与隐喻式风格表达 [J], 张莹
2.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艺术——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为例 [J], 赵春霞
3.美国影片《雨果》中的隐喻再解读 [J], 钟钰
4.隐喻翻译中的互文性解读与重构——以《边城》杨氏译本为例 [J], 陆全
5.游牧文化转型背景下的矛盾隐喻与象征映射研究——以电影《远去的牧歌》突显[J], 万玛什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论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中的时间痕迹》范文

《论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中的时间痕迹》篇一一、引言安哲罗普洛斯,一位备受赞誉的希腊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慢美学电影风格在电影界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往往以深邃的叙事、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时间处理手法为观众带来深刻的观影体验。
本文旨在探讨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时间痕迹的体现,分析其慢美学电影的特色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二、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慢美学特色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以慢节奏、深邃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为特点,注重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他的电影往往以长镜头、静态画面和缓慢的剪辑节奏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富有深度的世界。
在这种慢美学的表达下,时间在电影中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
三、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时间痕迹1. 历史时间的呈现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常常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历史人物的刻画,将观众带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电影中,时间不仅是一种叙事手段,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时间的呈现,观众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积淀。
2. 心理时间的描绘除了历史时间,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还注重描绘人物内心的心理时间。
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内心的独白,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历程。
这种心理时间的描绘使得电影更加真实而富有深度。
3. 时间的象征意义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中,时间还具有象征意义。
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往往成为电影中重要的主题和象征。
通过时间的流转,观众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这种时间的象征意义使得电影更加富有哲学性和思考性。
四、时间痕迹对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影响1. 增强电影的叙事力度时间痕迹的呈现使得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具有更强的叙事力度。
通过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积淀,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命运,从而增强对电影的认同感和共鸣。
2. 丰富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安哲罗普洛斯通过独特的时间处理手法,将电影艺术表现得更加丰富和多样。
《2024年论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中的时间痕迹》范文

《论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中的时间痕迹》篇一一、引言安哲罗普洛斯,这位备受赞誉的希腊导演,以其独特的慢美学电影风格在电影界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往往以时间的流逝和历史变迁为背景,将人文关怀与史诗般的叙事风格融为一体。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时间的痕迹,以及其如何在慢美学中呈现和塑造其作品的特色。
二、安哲罗普洛斯的慢美学电影风格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风格以“慢”著称,他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时间拉长,让观众在缓慢的节奏中感受生活的真实与深沉。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种慢美学风格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时间痕迹在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体现1. 历史变迁的见证: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往往以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描绘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展现时间的流逝。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和追问,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2. 人物成长的刻画: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中,人物成长的过程也是时间痕迹的体现。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人物在时间中的变化和成长,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3. 自然与时间的交融: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中经常出现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与时间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叙事空间。
他通过镜头捕捉自然与时间的互动,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时间的无情。
四、时间痕迹在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中的作用1. 塑造作品特色:安哲罗普洛斯通过细腻地描绘时间痕迹,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深度。
这种对时间的关注和刻画,使得他的作品在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引发观众共鸣: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往往能够让观众在缓慢的节奏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
这种共鸣让观众更加容易地投入到故事中,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3. 探讨人生哲学:安哲罗普洛斯通过对时间的关注和思考,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论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中的时间痕迹

论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中的时间痕迹论安徒生童话电影中的时间痕迹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是指那些以慢节奏、细腻描写、耐人寻味的画面、对时间的探索和呈现为主要特征的电影作品。
在电影领域中,安哲罗普洛斯慢美学电影的代表人物是希腊导演安吉洛普洛斯,他的作品《永远的阳光》和《父与女》等都以独特的镜头语言和鲜明的时间感著称。
本文将以安吉洛普洛斯导演的童话电影《小美人鱼》为例,探讨在这部电影中的时间痕迹。
《小美人鱼》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改编而成的,讲述了美人鱼阿丽尔为了追求爱情,放弃鱼尾,获得人身并与王子幸福生活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剧情发展中充满了对时间的探索和诠释。
首先,在电影的开始,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太阳慢慢升起的场景交替,引起了观众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安吉洛普洛斯导演使用静态的图像表达时间的流逝,以此增强观众对时间概念的感知和慢节奏的氛围。
其次,安吉洛普洛斯导演还通过对人物的表演和情感描写,强化了时间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在电影中,美人鱼阿丽尔追求爱情的旅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整个故事也随之展开。
观众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推移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从而更真实地体验到故事的发展。
安吉洛普洛斯导演通过对时间的把握和处理,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通过电影的画面语言和全片的色彩运用,安吉洛普洛斯导演进一步表现了对时间的诠释。
在电影中,导演运用了极为柔和的色调来表达出美人鱼阿丽尔与王子相爱的过程。
尤其是在王子和美人鱼共舞的场景中,通过慢镜头的运用,使观众感受到时间仿佛静止了,创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加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也更好地传达了电影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安吉洛普洛斯导演的童话电影《小美人鱼》中,时间痕迹通过大自然景观的描绘、人物的表演和情感描写、画面语言和色彩运用等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
导演通过对时间的探索和呈现,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抽象的表意过程,具有
而同地在某种意义上淡化于“隐喻与象征”
式,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尔、费里尼、帕索里尼、
鼻祖,
延伸。
巨大的概括力、
染力。
爱森斯坦在
个沉睡、苏醒、
国人民已经觉醒。
让•谷克多、
尼、帕索里尼、
晦、
考。
“
钢琴、几条被宰杀的牲畜、达鲁狗》),
人、海滩上的骡子(
邮递员和大公鸡(
(《白日美人》),
安娜》
中,《维里迪安娜》
《最后的晚餐》,
瞎子,
尼轰动国际影坛的影片
的场景设置,
与阐明力。
如果说上述雕像的意象旨在古今之间做喻,手法上还带有含蓄之处的话,《雾中风景》中的雕像则模糊了时空背景,其内涵之深,更加令人惶惑。
寻父的孩子最终行至海边,海水中出现了奇迹:一只雕像的巨手浮出水面——在直升飞机的牵引下,雕像的巨手缓缓经过城市上空,巨大的断掌与琐屑渺小的城市在同一构图中形成魔幻般的影像奇观,隐喻某种抽象的力量在操纵生活,但这股力量又以自身的缺陷(巨手指示方向的食指缺失)让人感到怀疑。
流浪艺人诵读着里尔克《杜依诺哀歌》第一首中的诗句:“如果我呼喊,各级天使中间有谁听得见我?”[2]个体生命无尽的孤独感与不可预期性以影像形式具象地呈现出来。
《尤利西斯的凝视》中,曾经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权威的列宁被呈现为巨大而瘫痪的雕像,这堆被肢解的石头,竟穿行整个巴尔干半岛,盲目与荒诞显而易见。
影片中的人物——那位导演站在雕像脚边,随船前往已在战火中解体的南斯拉夫。
这是一种对意识形态权威的思考与形象性嘲讽。
二、穿黄制服的人
如果说,“破碎的雕像”寄托了安哲罗普洛斯对文明与历史、权势与历史的忧虑与思考,那么“穿黄制服的人”则承载了导演对世界的一种希望,也是导演电影语言诗学探索的表现形式之一。
“常有人会问我电影中那些令他们不解的元素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像那些穿黄色衣服的人,我不知道为何这就被称为超现实,我只是把他们当作一种诗的元素,这些是我不能解释也不想解释的。
所以当人们问起我那些穿黄色衣服的人的意义时,我回答,黄色是一种颜色。
”[3]尽管安哲罗普洛斯拒绝回答“意义”,我们却不能无视“意义”。
安哲罗普洛斯生长在一个信仰基督的社会中,受圣像画影响极深。
在圣像神学中,每一种颜色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色彩多是人物形象的辨识符号。
比如,圣母的披风是深樱桃红色,圣人尼古拉白色的披肩上一定有黑色的十字样式,圣徒彼得被描绘成身着褐色服装,耶稣多半穿着红色的长袖衫外套蓝色的披风……圣像画背景的颜色则多选用金黄色。
而且,黄色“有最佳的远距离效果和醒目的近距离效果”[4],足以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
“穿黄制服的人”作为标签似的存在,几乎成为安哲罗普洛斯影片中一个固定的韵脚,使影片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节奏感。
“穿黄制服的人”虽与叙事情节无关,却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核的人文指代,使叙事层面获得一种更为饱满的情绪与意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影片的表现空间与思想深度。
《塞瑟岛之旅》中在儿子身边穿梭着穿黄雨衣的人,《雾中风景》穿黄雨衣的人从站台经过,《永恒与一天》中三位穿黄雨衣的人伴着公车
行使,《鹳鸟踟蹰》结尾,穿黄制服的人爬上电
线杆,架起连接的电线。
穿黄色制服的人,总以
各种形式重复出现在安哲罗普洛斯的影像世
界中,像是一种提醒和劝慰。
世界无论存在多
少地理上的边境和心灵上的隔阂,至少还存在
沟通的可能,这是安哲罗普洛斯对世界的温情
渴望。
“穿黄制服的人”这一意象在单个画面、
单部影片中只是人物视线中的一抹风景,但从
整体看,却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涵义深厚的隐
喻体系,寄托着导演对世界、人生的参悟和期
望。
这种隐喻“以闪电的光芒照亮了叙述,刹那
间夸大了感受的范围。
隐喻是影片的情绪——
涵义上的各个‘纽结’的浓缩物。
”[5]正是“穿
黄制服的人”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节奏
感,领悟到一种沟通的可能性。
三、镜子与镜子中的影像
“镜子与镜子中的影像”体现了导演一种
独特的思考方式,并展现了在这种思考方式下
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影片中一些重要人
物的出场往往首先通过镜子显现出来,镜子已
经被从具体事物中剥离并抽象出来,成为一种
接近于真实的、理性世界的隐喻和象征。
《塞瑟
岛之旅》中,影片中的导演亚历山大通过镜子
发现了酷似“父亲”的卖花老人,镜中老人蹒跚
的身影,满脸的沧桑激起了亚历山大对父亲心
理上的渴望。
卖花老人与影片开始时许多被选
的“父亲”形象截然不同。
那些老人虽然在年龄
与相貌上与父亲特征相符,却没有卖花老人写
在脸上与刻在骨子中的沧桑与沉重,正是这一
点,使亚历山大找到了想象中的“父亲”。
现实
中寻访不得的形象或是情感,在“镜子”中却有
意外的发现:通过“镜子”,亚历山大找到了“父
亲”;通过“镜子”,安哲罗普洛斯发现了一种更
加接近真实的思考途径。
《塞瑟岛之旅》中,“父
亲”在海上的浮筏上等待何去何从,儿子在酒
馆中忧心忡忡。
这时,安哲罗普洛斯利用“镜
子”这一道具强化了儿子思想与心理上的负
担。
镜子中,一群艺人在唱歌跳舞,“儿子”在独
自吸烟,狂欢与烦闷的对比更加真实地凸显了
“儿子”的真实心境。
《永恒与一天》中,阿尔及
利亚的小男孩、军人与老人在镜子中的影像真
实地再现了主人公的心境。
小孩害怕军人把自
己押送出境,而老人则在短暂的交往中慢慢对
小孩产生了心理依赖。
在镜子中,我们往往更
能够看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镜子中的影像往
往褪去伪装,被还原为一种更为本真的存在。
上面提到的一些意象是安哲罗普洛斯影
片中频繁出现的隐喻与象征载体,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形象或场面也是安哲罗普洛斯整个
隐喻与象征体系的一部分。
比如,《猎人》中那
具死了三十年仍然流着鲜血的尸体,《雾中风
景》中在姐弟面前被拖行致死的马,《尤利西斯
的凝视》中那个着急与姐姐见面的老人,……
这些电影意象生成了独特的造型手段与表意
系统。
作为一个整体的审美对象,它们的意蕴
远远超过电影语言的隐喻性,而进入到更加深
厚的哲学层次。
从导演创作的角度讲,这是一
种超越有限升华到无限的艺术追求过程,从审
美的主体上讲,这是在读解电影过程中超越影
像语言之外的一种“诗学性”阐释。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使安哲罗普洛斯的影
片产生多层次的阐释空间,增强了电影艺术的
吸引力和感染力。
安哲罗普洛斯影片中的隐喻
建立在对社会及人生的深度关注中。
“隐喻一
旦失去了广泛的社会概括的远景,而‘粘附在’
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就会流于支离破碎。
它的
美学特性是大胆进行巨大概括与极度简洁相
结合。
”[6]由于隐喻与象征镜像修辞方式的运
用,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超出了电影的读解范
畴,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哲学等方面获得了
多元阐释的可能性。
注释
[1](匈)伊芙特著 崔君衍译:《世俗神话:电影的野
性思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
页。
[2](奥地利)里尔克著 绿原译:《里尔克诗选》,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页。
[6]傅睿邨:《Meeting Mr. Angelopoulos——与安
哲罗普洛斯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6,第
90页。
[4](德)爱娃•海勒(Eva Heller)著 吴彤译:《色彩的
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
页。
[5] (苏)多宾著 罗慧生、伍刚译:《电影艺术诗学》,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75页。
[6] (苏)多宾著 罗慧生、伍刚译:《电影艺术诗学》,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83页。
作者简介
赵春霞,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教师,山东师范大
学电影学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