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植物群落
植物地理学:第四章-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
植物种群特征
多度 密度 盖度 频度 高度 重要值
种群的增长类型
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 的死亡。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两种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一是植 物区系中各个分类单位的生态幅度,即对环境的不同耐力;其 二是环境的异质性。
植物群落形成的5个因素如下: ①某一地区的植物群系 ②某个种进入特定生境的能力 ③种本身的特点 ④生境 ⑤时间
1.4 植物群落的识别
①均匀一致的种类组成 ②一致的外貌和结构 ③一致的地形部位和一致的生境条件 ④一定的面积 ⑤时间
(reservoir)
CCononsusummeresrs
Producers
Wastes, SoilDbeaacdtebroiadi&es detritus feeders
Reservoirs
Processes/ Locations
Trophic Levels/ Organisms
氮循环
NNNiittrrrooogggeeennniininn AAAtmtmmooosspphhheeerrreee
植物群落知识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 1.植物群落:在一定地区内,由一定的植物种类,按 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组合体。
❖ 2.自然群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在不同的 气候条件下及生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群落,不受人的 影响。
3.栽培群落: 按人们的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植物栽 在一起,服从人们防护、美化、生产所 需,它的形成,发展过程受人的栽培管 理所支配。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征、命名
一、群落的组成 优势种:数量最多,占据群落面积最大的植物种。
二、特征
❖ 1.群落的பைடு நூலகம்貌
①生活型:是长期适应生活环境而形成独特的外部形态、内 部结构和生态习性,也可认为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型
②群落的高度:组成群落主要种的高度,即为群落的高度。 ③群落的季相:指群落中主要层植物的季节性变化,而使植 物群落出现不同的外貌特征。
五、栽培群落景观的营造 1.原则: ①景观性原则:
❖ ②生态性原则:
❖ ③生物多样性原则:
❖ 1.发育的初期: ❖ 2.发育的盛期: ❖ 3.发育末期:
三、群落的演替 植物群落的演替: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
取代的过程。
第四节 运用群落的知识完善植物的栽培群落
一、剖析植物的自然群落
自然群落的特点: ❖ 1.种类丰富,尤其是林下二层、三层的耐荫灌木和地被, ❖ 季相多变。 ❖ 2.优势种明显,外貌各异,富有特色。 ❖ 3.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复层混交,绿量大。
二、剖析栽培群落 目前栽培群落存在的问题 ❖ 1.树种较为单调,尤其是二层、三层的耐
荫灌木和地被更是缺乏 ❖ 2.结构较为松散,层次不明显,缺少复层
混交结构,因此绿量小。
三、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本地和外来的植物资源,丰富园林中的植物种类。
植物的群落知识

04
05
06
竞争的前途具体取决于:
繁殖能力、繁殖速度、对不良环境的忍 耐力、对资源的利用程度、生态幅位置、 环境好坏等。
---习性互补
种间选配原则
阳性与荫性、深根性与浅根性、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乔木与灌木、速生与慢生等搭配。
凡是对环境有相同要求,利用资源方式 相同的种间,竞争最为剧烈。
光棍树
光棍树枝
添加标题
参差不齐,色彩不一;
01
添加标题
常绿,无落叶成分,中型或大型叶;
03
添加标题
层次多,但分层不明显;
02
添加标题
、寄生植物发达
04
附生、寄生植物景观
多干生花相
木具有板根、气生根、支柱根现象
树干高大挺拔,分枝少
雨林巨人---望天树
第三节 群落演替
一、概念
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植物群落与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与结合。
自然植物群落
(二)人工植物群落
按人为意愿,将同种或不同种植物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植物群落。如城市园林中的树丛、绿篱、花坛等。
人工植物群落
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与最终结果均受人为因素所控制。
要建好人工植物群落就必须向自然植物群落学习,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以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如在温室内模拟形成热带雨林、沙子、莎生植物群落景观等。
类型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原来没有植被
且没有任何繁殖体的裸露地段)的群落演替
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按演替进行的基础分
按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分 水生演替与旱生演替
按演替基质的性质分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原有植被基 础上或原有植被被破坏后)上的群落演替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森林植物群落概念(一)群落概念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一个概念能让所有生态家都满意的定义。
群落或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生活在同一生境而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一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3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生物群落并非种群的简单集合。
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第二,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高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行自然分类;高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演替被类比为个体发育。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1.最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边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 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在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 止了,在路周边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步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 象。
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C.F.Cooper,1913)可分为:
(1)水生演替(hydrorarch succession)演替开始 于水生环境中,但普通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 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演替从干旱缺 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 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 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 矿物质颗 粒,日积月累,湖底逐 步升高,湖水逐步变浅。此时某些 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荇莱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 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 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步消失。浮叶根 生植物普通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 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 些都促成湖底进一步升高。某些直 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 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步出现。湖底上 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 于是多个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 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第四章植物群落的基本知识及栽培群落在园林中的应用(

A 优势种的生活型:所谓生活型,是植物在生活环 境的综合影响下,经过长期的适应而显示的外部形 状。植物的生活型简单的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 三类。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优势种的生活型。 B 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得体数量。群落中植物个 体的疏密程度与群落的外貌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稀 疏的松林与浓郁的松林有着不同的形貌。 C 种类的多寡:群落中种类的多寡对其外貌有很 大的影响。例如单纯一种树木的林丛常形成高度一 致的线条,而若多种树木生长在一起,则无论在群 落立面上或平面上的轮廓、线条都可有不同的变化 。
二、树种规划原则
1. 根据城市的性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园林绿化的综 合功能 83年公布245个城市,82年历史文名城有24个北京 、杭州、南京、西安等。杭州 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 市,美化,防护,尽可能结合生产。兰州、鞍山等 工业城市,污染严重,防护,美化、结合生产。 不同绿地,树种绿化功能不同: ①公园 美化,防护,生产; ②厂矿企业有污染 防护,美化,生产; ③行道树 防护。
雪松原产阿富汗、印度。
悬铃木属很适合我国种植。
③ 野生种
可以把附近山区野生种往下引种
1. 注意特色的表现 郑州、南京、无锡、上海、杭州、武汉、成都、重庆、广 州、昆明等城市都是悬铃木作行道树。这样使人产生单调感 。从园林建设的整体来说,应该提倡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 才好。即使处于相同的自然地域内的一些城市,虽然其乡土 树种相同,引入种相似,但在园林绿化面貌上也以各有自己 的地方特色为好。地方特色的表现,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以当地著名、为人们所喜爱的数种树种来表 示,另一种是以某些树种的运用手法和方式来表示。 在树种规划中,应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几种在当地生长良好而 又为广大市民所喜爱的树种作为表达当地特色树种。如有刺 槐半岛之称的青岛,可将刺槐作为特色树种之一。在北京, 可将白皮松作为特色树种之一。特色树种可从当地的古树、 乡土树种和引入树种中,在园林绿地里确实起着良好作用的 树种中加以选择。
第4章 森林群落结构和演替

有利的作用
有害的作用
`
没有明显效果的作用。
根据相互作用方式,种间关系可分为共生和对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019年9月4日
种间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两个物种之间,均从对方受益。例如:菌根和根瘤 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也属于互利共生,特别在温带地区, 昆虫对授粉最重要。
` 偏利共生
4.7.2 森林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1) 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
包括:迁移、定居、竞争、反应
——迁移 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这个 过程。繁殖体包括种子、孢子及其他又繁殖功能的器
官。繁殖体的形态特征、迁移能力和数量特征影响着
`
迁移效果。
——定居 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和生境特征决定定居的成败。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随时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称为 季相。 群落在时间上的成层现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019年9月4日
4.2 森林植物群落种类组成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和 生态条件与每个群落中植物种类多少及其数 量有密切关系。
`
重要值的概念
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
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
这里,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比相
邻的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
增大的趋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019年9月4日
4.4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从总的效果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
典型森林植物群落层次: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 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第四章 植物群落

(三)层片
层片: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
的空间所形成的特殊结构。或者相当于层,或者相当于层的一部分。 是群落中具有一定生活型组成和时空分布特点的特殊小环境。 层与层片一致——落叶松纯林既是针叶乔木层片,又是乔木层 层片是层的进一步划分——亚层、生活期层片、林间植物层片等
(四)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 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 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如植物群落的季 相变化、动物群落的昼夜变化、群落中物种年龄结 构与群落外貌等);
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种类型转变为 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即群落的演替。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群落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一)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
是某一观察时刻、某一观察空间范围内现有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 生物量)或含能量(energy content),有时也称为现存量(standing crop)。 对植物有时专称植物生物量(phytomass)。 一般以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重量表示,有时为了统一比较,将各种 类型的生物的量换算为能值(如含多少焦耳的热量等)。
红树林群落 (亚热带河口)
河沼群落——若尔盖高原
芦苇沼泽
碱蓬盐沼——松嫩平原
水杉林——武昌东湖
长白落叶松—油桦—泥炭藓群落
水松林——广东
一、生活型组成特征
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直接反映——(芽—Raunkiaer、茎、叶—Whittaker)
▪ 生活型谱:群落中每一生活型所占的比例
极地苔原 长白云杉区 秦岭北坡夏绿阔
▪ 光强由群落上层至下层减弱——郁闭度分异
影响因素:叶面积指数(LAI=总叶片表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太阳辐 射日变化、年变化、群落类型与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烘干: 70~80℃下烘48小时
Company Logo
回归计算方法: W=a×(D2×H)b
红松生物量预估模型
W=0.03019(D1.32H)0.87542
Company Logo
生物量、生产力的测定
每个植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的。因 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首要特征。一个群 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 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内部各种植物相互作用 种间与种内竞争:对于光、热、水分、养分、 生存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种间与种内的协助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 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空间高 度,有时间上的季相更替,形成群落的外部形 态。
热带森林:40m×40m
在曲线转折处所示的面 积,称为群落的最小面 积,即包含了群落大多 数种类的最小空间
亚热带森林:20m×20m
温带森林:10m×10m 灌丛:2m×2m 草地:1m×1m
物种多样测度—多样性指数
群落的总种数为S, 总个体数为N,第i个物种的 个体数为ni, 第i 个种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 例 Pi=ni/N 辛普生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制作用是突然发生的,在此之前,种群增长不受限制。
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3/2自疏法则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 的死亡。 Wa=Cd-a a为一个恒定数值等于3/2,因此上式被称为-3/2自疏
法则。
生态位理论( niche)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 生存条件的集合体。 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 上最大的空间。 实际生态位:一个种实际占有的空间。
森林生产力的测定
B2 B1 NPP H D t2 t1
NPP,森林生产力,t.hm-2.a-1 B1, t1时刻的群落生物量;t.hm-2 B2, t2时刻的群落生物量;t.hm-2 H,t2-t1时段的动物捕食量;t.hm-2.a-1 D, t2-t1时段的凋落量;t.hm-2.a-1
NEP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NPP减去土壤微生物呼吸(即土壤有机质分解释放的 CO2),余下的部分。
GPP -Ra NPP -Rh NEP
生物量、生产力的测定
森林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1)确定调查区、建立标准样地; 2)每木检尺,测定树高和胸径; 3)按不同径级选出标准木数株伐倒,测定根、树干、枝、 叶、果等干重; 4)根据标准木及每木检尺的数据,进行单位面积上生物量 的计算;W=n*W标准木/面积
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层片 时间格局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
D
光的利用有关;
C 随着光强渐减,依次发 展为林冠层、下木层、 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 层; B A
A草被层;B灌木层;C下木层;D林冠层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与阳光、温度、 食物和溶氧等因 素有关。
Company Logo
胸径高度 (1.3m)
Company Logo
H′max =-s(1/s log2 1/s )=log2s
群落种均匀度 群落种不均匀性 E= H′/H′max
R=(H ′max -H′)/ H′max
多样性类型
α多样性: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 β多样性: 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 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可用群 落种类组成相对近似性表示(两群落共有种数与全 部种数的百分比),较高的β多样性表示其间生态 差异较大。
第四章 植物群落
1 群落外貌和结构 2 群落的种类组成
3 植物群落功能 4 群落的动态 5 群落分类与排序
6 植被图
植物群落的定义
在特定空间地段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和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 此影响、相互作用,并执行一定功能的植物集 合体。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与环境相互影响 一定类型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形成, 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是一个功能集体 表现为能量转换和有机物质生产;与环境间的物 质交换;对土壤的形成与改造作用等;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一定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 任一植物群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 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高 斯 假 说
小草履虫
大草履虫
当分别在酵母介质中培 养时,小草履虫 比大草履 虫 增长快。当把两种加 入同一培养器中时,小 草履虫 在混合物中占优 势,最后大草履虫死亡消 失。
群落成员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植物。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 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 要作用。它依赖于优势种所提供的条件,如果优势种被排 除,则导致它们在生境中丧失,如附生性植物、寄生生物、 专性阴地植物等。
频度
是指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频度=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相对频度:某一物种的频度与全部物种频度之和的比
重要值
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 量指标。 森林群落: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 +相对优势度(相对基部盖度)(%) 草原群落: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 +相对盖度(%)
生态位重叠: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 位重叠; 生态位分离: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 而使生态位分开; 生态位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
种群竞争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例如食物 相同、利用资源的方式相同等 )的两个种不能在同 一地区长期共存。(若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竞 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 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动态特征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 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 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季相
群落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
季相-分类
昼夜相
与环境因子的昼夜节律有关
季节相
与环境因子的季节节律有关
年际间变化
群落内的温度、湿度、 CO2浓度、群落截留降 水的能力等的变化在 植物群落中都呈现出 一定的规律性。
叶面积指数
植物冠层分析仪
水平结构指群落 的配臵状况或水 平格局。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植物种群特征 群落成员型
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
进行群落研究,一般 从分析种类组成开始。 确定样方面积:通常 采用逐步扩大样地面 积的方法,根据所得 数据可绘制种-面积曲 线图。
江西省“一大四小”工程
2008年10月,江西省启动了造林绿化 “一大四小”工程 “一大”指抓好宜林荒山造林,确保2010年全省 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即,抓好县城和 政府所在地的绿化;抓好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绿化; 抓好农村自然村的绿化;抓好基础设施、工业园 区和矿山裸露地绿化。
网友戏称“一大四小”工程的目标是让江西“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 光”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有 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
植物种群特征
种群数量特征和年龄结构 种群动态变化 生态位与种群间竞争
植物种群特征
多度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单位面积的个体数量。 统计方法:一是个体的直接计算法,即“记名计算法”, 在树木种类,或者详细的群落研究常用; 另一是目测估计法。一般在植物个体数量多而植物体形小 的群落(如灌木、草本群落),或者在踏察中,常用目测 估计法。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 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简单的说,郁 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 分比,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 0.2以 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 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 林木的覆盖面积。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全 国森林面积 17490.92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18.21%, 福 建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2.9%,排名第一, 江西省森林覆盖 率突破60% ,列第三。
植3 植物群落功能 4 群落的动态 5 群落分类与排序
6 植被图
植物群落功能
植物群落功能
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 总初级生产力,指单 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途径所固定 的光合产物量。 NPP (Net primary production ),净初级生产力,总初 级生产力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量,余下的部分即 净初级生产力。 生物量(Biomass),单位面积内植物的总重量,一般以干重 表示(g DM .m-2)(g C m-2)。
总优势度
在相对密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相对高度和相 对重量比这五项指标中任意几项求其平均值再乘以 100%。
年龄结构
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 老年个体较小,反映该种群比较年轻并且种群的出生率 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