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的感想
读乡土中国的感想(精选4篇)

读乡土中国的感想(精选4篇)读乡土中国的感想篇1费孝通先生曾在序言中说道,它写《乡土中国》的目的就是介绍“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并且他从实际出发,介绍了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人情、礼俗血缘、道德等特点,让读者从实际中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感触颇深。
这本书是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在阅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我会体会到一种反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很佩服书中的说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清楚对比就能让人清晰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如乡下人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无知而被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
由此可见,乡下人无知确实没有是根据。
然而城里人习惯用理论,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
确不知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是一种质朴的感觉,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位置,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费孝通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中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其《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至今仍引领后人,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读乡土中国的感想篇2《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于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执教,给学生上“乡村社会学”时写的讲义,共十四篇,归纳整理后结集出版的,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中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者的许多观点永不过时,今天读来,仍然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十四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0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0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精选篇1)在众多老师的怂恿下,怀揣着各种熟悉感细致地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首先,孩提时代的乡土印象再次浮现:五线谱般的电线杆上鸟儿叽叽喳喳,清澈见底的小溪流里鱼儿欢蹦乱跳,绿油油的田野上牧童的短笛在轻声歌唱,一垛垛的稻草堆背后孩童们你藏我躲……可是,回首今朝的乡土概貌已不同往昔,禁不住泛起内心那股暖暖的乡土涟漪。
很是惊诧,费老在“乡土本色”一行文中提到,他初次出国时,他的祖母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他的箱子底下。
看到这,心里暗暗惊喜那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是什么,并不是神秘的贵重物品,你是否也知晓了。
后来,他祖母避人和他说了,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惊诧完后,也诉说一段我曾不敢启齿但与之相似的经历,第一次离家求学时,我母亲,不算很老的农村妇女,也是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放在了我箱子的最深处,好奇地问:“是什么?”母亲语重心长的说:“给你保平安的,希望你出门在外一切平平安安……”一直压在箱底,直到后来算是翻箱倒柜找东西时,又显眼的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它,一抔灶土和几颗茶粒。
这就是暖暖的乡土,不仅有母爱的寄托,还有那淳朴的乡土情缘牵系着。
我,也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乡村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很深厚、很诚挚的埋藏在心底。
一踏进大学,身上那股“土里土气”的质朴俨然与外界格格不入,但日子久了,又生怕与乡村有关的“味道”将随着喧闹的外界渐行渐远,所以,有时就特别想回到过去看看,小时候的村庄、暑期支教的乡村、大一学习生活的南平校区。
摸摸那片烙上童年脚印的黄土地,嗅嗅那乡土的味道,那是被自然孕育着千百年的村庄;在支教的期间,重温童年幼稚的游戏,阳光下童真无邪的笑脸洒满大地,充分展现孩子快乐的本性;怀念静谧的南平校区,修身养性,与世无争,悠闲的学习、生活便是一种享受。
一种厚重感油然而生,这不正是某年某月后所向往、所追求的吗?将来的某一天,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拥有半亩良田,披星戴月,荷锄而归。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乡土中国》读后感本店铺精心整理《乡土中国》读后感,希望这份《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篇1《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
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这本书包含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
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性,但是却是传统中国最基础的特性。
关于这本书,费氏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而这《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
”它是费氏在“乡村社会学”课上所讲内容的整理,除后记外,全书共14部分:“乡土本色”略论了乡土社会的概况,为不甚了解乡土情形的读者简要搭建了中国乡土的框架;“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两篇则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分别阐述了传统乡土中文化的传递方式,从而引出礼治之适用于较少变动之传统社会和法治之适于变动较为剧烈之经济社会;“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和“家族”三篇又成一体,通过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概念来比较作为中西社会结构基本单元的团体与社区,并引申出了中西结构其本质的不同;“男女有别”、“礼治秩序”与“无讼”三篇承前之礼治话题,从立法角度来具体考察分析乡土社会的秩序;“无为统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与“名实的分离”四篇则通过考察乡土中权力的归属将权力分为四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横暴权力类于传统之军政权力,同意权力类于今之法治的和平暴力,教化权力类于宗教教化之权而时势权力颇有卡理斯玛统治之列;最后一篇“从欲望到需要”则从经济的角度,以其动机是否为单纯生存需求为界,辨析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之经营目的的不同。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乡土中国》篇一我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国的根之所在,随着工业、大机械化的进程,和时代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之后让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出现,中国迈向了现代化。
城市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表,而农村似乎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然而不是这样,大多数的人们都和农村,和自己的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都或多或少继承了乡土文化。
我认为保住农村,也是保住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根基,是非常有必要的。
追求稳定是乡土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每一代人在此繁衍,生生不息。
而年长的人拥有更多资源和生产经验。
所以需要树立长辈的威信。
而在家庭内部,年轻的后辈还需要供养前辈。
所以劳动力是很重要的。
而耕织方式,医术、艺术这些经验是传统,也是文化,依靠这种方式来传承,在这块地域是一脉相承而行之有效的。
而“礼”、道德的约束,也是因此需要深入人心的,而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框架,“异端”是会被稳定的团体唾弃的。
并且乡土社会需要抑制情感,因为情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很大的,而乡土社会的根本是追求稳定,维持基本秩序,所以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同性之间资源的传承。
而似乎在追求稳定的乡土文化中,看似和谐也有着非常隐晦的蛮横。
这可能并不指的是所谓“落后的封建思想”,地主土豪等阶级压迫。
而是在礼仪外衣的包裹下,论“实力”占据话语权。
中国的乡土文化和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乡土文化的家庭定义是可以伸缩的,团体的界限也是不清晰的,而家庭成员的多少也代表着家庭实力的大小。
中国的乡土文化的差序格局中,团体格局植根而产生与于农耕的中国,其中乡绅、族老,大家族的实力和威信是很高的,其中多德高望重的老人,因其后辈多,并且拥有众多的土地,因此其在这个地域的话语权是很大的,所以能左右乡村的秩序,如发生案情,意外,战争等,那么乡绅的责任也是比较大的,不仅其代表了家族与这个团体之间利益,其实也捍卫的是其在乡村中占有的大部分利益。
这种现象在灾荒、疾病流行的变乱时期更为明显。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1读《乡土中国》时,一幅幅父老乡亲们在田地辛勤劳动的画面,以及父母亲田间劳作的背影就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播种玉米、收割小麦、秋天切谷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天割麦。
他们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靠天”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尤其在打麦场上排队等候,一个村一台机器,五月天抢收,人们在酷热的天气下汗流浃背。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土就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神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
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它就会生长。
你不种它,它也会生长。
在农村生活不用怎么花钱。
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媚的,水是山底泉水,清澈透明。
吃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
粮食蔬菜家家户户都可以种;田地里有桃树、梨树,核桃树、柿子树、果树、酸枣树等。
做饭的柴火有玉米棒、松树枝等。
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儿糖块儿,穿点儿新衣服,吃顿饺子就过去了。
农村生活简单朴素,让人清心。
现在的城里人,他们不用整日与土为伴。
他们把农村的乡下人叫做土包子、乡巴佬。
如果没有乡里人在土里辛勤劳作,又何以供给他们粮食?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又何以为生呢?城里人笑乡里人,但他们能离开乡里人吗?我们往上数三代祖辈们是不是都是农民?是不是都是乡下人?在我们祖祖辈辈们心中,“土”确实是他们的名根子,是他们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复这样的路。
但也正是所谓的“土”,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不管时光怎样变迁,社会如何飞速发展,土地依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归纳书中的知识点,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思维条理性,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优秀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共有14篇文章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的社会结构、道德体系、礼法、乡村权力的分配、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各篇之间相互联系递进,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当时中国基层社会进行了分析与概述,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与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表达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是一个追求稳定的、变化漫长的熟人社会。
但在这种社会中也在不断孕育出新的概念,权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对于乡土社会的冲击等等,但我们并不能否认,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社会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部分。
无论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该书主要描绘的是四十年代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以及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社会的一种展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基层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这本书的学习,不仅仅是透过费孝通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了解社会学的知识,更加是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结合现在发展的现状,感悟出新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作用的影响,乡土文化是一种我国独特的文化状态,几千年来文化形态的培养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国民性和文化性格。
至今,我们还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我们并不能否认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至今还在直接影响着我们。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不断地打怪升级,赋予了它一些新的内涵,乡土社会也意识到了思想解放与学习的必要性。
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单纯的依靠土地,现代工业的下乡提升了农民的效率,农产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快递产业的发展,拓宽了交易的范围等等,乡土社会保留下来的精华我们仍在继承,同时乡土社会为适应现代新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努力。
乡土中国读后感(六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这是一整部论述性的作品,从前对于“书”的印象是里面有许多故事,是有情节的。
如今是头一次接触论文式的书,本就陌生说理,读起来确实吃力。
它的每句话都是要理解的,因此,只有在平心静气时用最冷静的思维才读的进去。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的书只读一遍是收获不够的,有读了一遍前几章,发现了其中的框架,也能结合整本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对于现在初级水平的我,对于书中一切只能算作浅谈。
佩服书中的说理,文字在乡下是否有作用本就很难论说,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孩子对比清晰地让人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像乡下人只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为无知受到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虽然没人嘲笑他们,但说彼此“愈”确实没有根据。
城里孩子学得好成绩高,但捕蚱蜢不如乡下孩子,这都是平等的,文字在乡下不如在城里普及就像城里人不懂农家知识一样是很自然的。
于是要想文字下乡,文字在乡下也起到了作用,就要加快转型,充分而有力。
无论是根据书中论述,还是从实际出发,中国都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国家,一个淳朴敦厚,有着黄土一般品德的国家。
中国人自身带着几分“土气”,沉稳,老实,没有心计,中国人是含蓄的,他们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克己”,这种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继承,传承至今。
曾经的乡土社会已经不复存在,正逐渐向着“浮士德式发展”。
在当今中国,许多新型思想冲击着就有的传统,这是乡土社会面临的机遇,保持就有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吸收新的文化,加快转型,这是当务之急。
按照作者对礼治的定义,中国社会仍是礼治的社会,和谐社会,一直被奉为主流,道德与法律相协调。
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涉及触犯法律的事,正是由于礼治思想的准绳约束着,法律只是现代社会的标志,肃然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却不如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作者认为人治有时能取得不治而治的效果,这正是人治有着“悬疑丛与”“罚疑从去”的灵活功能。
总体看来,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是由道德维系的,是有秩序的,中国人的观念深入日常生活,随处总想播种,仅用一句“我”辨别身份,诸多细节,充斥着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乡土中国》的感想《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从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一门“乡村社会学”中整理出来的14篇论文。
第一篇是《乡土本色》,文中说,“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翻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土地的方法了。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那些被成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我家是重庆的,到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奶奶一直担心我水土不服,会发烧,拉肚子,似乎把水土不服看成了一场大病。
奶奶用塑料袋装了我家房子旁边的一块泥土让我带到北京。
奶奶说,“你不舒服的时候,就用这土泡水喝就好了。
”我到学校整理床铺,装柜子的时候顺手就把奶奶给我的泥土扔了。
我在随便扔掉那块泥土时没有想到我的祖先对自己脚下这块土地深深的爱,我觉得自己是有罪过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安土重迁的,人们要守着祖屋,守着祖先的坟墓,守在出生的这片土地上。
如果谁落魄变卖了祖屋,祖辈留下的财产,都会被认为的不孝的。
古老的部落里,如果人们犯了通奸,杀人等重罪,受到的惩罚就是流放。
不让有罪得人生活在祖先的土地上,就像剪头发的刑罚一样。
从这儿可以看出,古老的时代,人们有多么爱自己脚下的土地。
舒婷的《致橡树》里说,“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艾青在《我爱着土地》中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句诗里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人们都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美丽的地方,都对祖先曾生活过的土地有深深的爱。
在国民政府统治的台湾,有多少人民想要回到熟悉的土地;在海峡两岸,有多少牵绊与思念。
余光中的《乡愁》里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真的感觉现在的中国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人们似乎都不再爱这片土地,只想着那儿的社会福利更好,教育资源更好。
政府官员让自己的儿女,妻子都移民到海外;那些娱乐明星,有钱的商人都移民到国外;在高校的学生也希望留学,然后能够移民。
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移民到国外的人,就往城市里移,为了在城里买房让父母拿出一辈子的血汗钱或者自己一辈子都在赚钱买房。
人们似乎不再有安土重迁和流放的观念,农村的人都认为能在城里买房的孩子是有出息的,人们认为能过移民到国外是幸运的,高贵的。
真的为此感到疑惑,也感到伤心。
都说人不能忘本。
乡村的土地是我们民族的根,历史一定是先有了农业再有商业工业的,人们得先填饱自己的肚子;也一定是现有零散的乡村才有城市的;而我们民族的文化也是从乡村中发源的,比如说人们在插秧的时候跳的秧歌舞,24个节气是根据人们播种收割的时节形成的。
可现在的政府却要什么“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工业用地与农民的宅基地“增减挂钩”。
这真的不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如果不是政府太过于愚蠢,连自己的根在那儿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不道德,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剥削农民。
文中还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我读《人类婚姻史》的时候,记得作者说,部落里的人如果有通奸的事情发生,是因为部落里的人接触了白人,是旅行者或者商人还有一些不道德的学者把这些习惯带到了部落。
之前,他们的部落里是几乎不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我的一个来自西藏的同学告诉我说,他们那儿现在有一些假和尚,他们剃着光头,穿着和尚的衣服,在街上向游客兜售佛教的护生符之类的商品,假和尚一般不能骗过当地的牧民,只能骗游客。
这些假和尚晚上就去酒吧喝酒,很疯狂。
连宗教信仰都成了骗人的把戏。
虽然历史书里说,宗教是为了政治统治,而且寺庙里的祭司能够得到许多的好处,也有讲神父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的故事。
可这些跟假和尚真是两回事,我相信藏民对佛教淳朴的信仰,有的人一辈子的目标只是为了到布达拉宫朝圣一次,他们走一步路就跪拜一次,膝盖和额头上都有许多血迹,他们如果赚钱都只是为了能够到布达拉宫朝圣。
因为旅游业,商业对西藏的开发,假和尚这样的骗术渗透到了人们淳朴的宗教信仰。
就像通奸是白人带给部落一样,这些假和尚的骗术也是现代社会带给西藏的。
天啦,在那块有着蓝蓝的天空,夜间满天明亮的星星的土地上,这些罪行是永远也无法原谅无法弥补的。
一些农村人民朴实,勤劳的美德都在受到到现代性堕落,功利的侵蚀。
第二篇文章是《文字下乡》,作者写道,“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作者认为,乡下人到了城里听见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也不是,被司机骂为“笨蛋”;而城里的学生看着田里长着包谷,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应该说这些城里的学生小姐都是“白痴”吗?韩愈在《师说》里提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怎么有人连这些道理都不能明白?这些是现代化对乡村文化,对传统的偏见。
人们总是容易自以为是,就像人们对疯癫的偏见一样,或者二战时,西方人对犹太人的偏见,文革时期,人民对右派资产阶级的偏见。
经过时间的轮回,谁又知道被关在疯人院的,被关在集中营被屠杀的,被叫做“牛鬼神蛇”人民的公敌的这些人,也许代表着真理呢?我们又怎么敢对乡村心存偏见呢,更何况,农民是我们的祖先。
作者通过举出“行话”“象征”的例子,再一次论证文字只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绝不能说不识字就是愚蠢。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得。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塞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我们宿舍的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语言,就是把家乡的方言拿出来比一比。
在重庆表达“谈恋爱”说“耍朋友”,我们的同学都会理解为,欺骗玩弄一个人。
温州人说“昨天”是说“昨夜”,就像我们学英语语法时的点时间和段时间,这时“昨夜”不在表示夜晚这一个点时间,而表示夜晚之前的一段时间,他们用一个分界点表示了之前的一段时间。
而重庆话里的“今天”是“曾朝”,很有古文的意思。
我的同学说,温州人很喜欢打牌,他们打牌都是搭伙的,当搭伙的那个人不帮忙的时候,这个人就会说,“炸弹不炸带回家呀。
”还会说,“跟你搭伙,今生痛苦。
”在重庆“宝气”有许多的含义,如果骂一个人,“他真是个宝气。
”是指这个人很傻,知道的装不知道或者不知道又硬说知道,喜欢出风头,让人苦笑不得。
这些意思是加起来,而不是选其一。
我不能让我们宿舍的同学明白如果重庆人骂你是“宝气”是什么意思。
除非有许多的语境。
西安的同学更是误解,她说,“宝气”在她们那儿就是指一个人穿着珠光宝气。
比如说,我们平常说的“露馅”,要让一个外国人学真的很难,因为他们平常都不曾吃过饺子。
《人类婚姻史》里还提到,在部落里,娶了女人的男人都要回避自己的岳丈岳母还有小舅子,所以当人们见到许久不见的朋友时会说,“你为什么要避开我,难道我是你的小舅子吗?”有的部落里有给成年的女儿磨牙的习俗,如果人们说,“她该磨牙了。
”表达的意思有许多,“她成年了,长大了,该找个婆家了。
”要理解这些话必须有相同的经验,这也是保护这个部落的天然屏障。
这样,谁又可以因为自己会说政府规定的标准话而自豪呢?“群体越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越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越有限,于是语言也越趋于简单化。
”只能说这样的标准话是最没有意思,最没有文化的语言。
如果有人因为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标准话或者国际通用的英语,而认为有理由瞧不起一口方言的农民工,那这人真是个笨蛋。
斯科特在《国家的视角》里说道,“所有的标准,语言,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的统一,都只是为了政府的统治。
政府对于说着一口方言,各式各样度量单位的人民是没法统治的。
所以政府推行标准,规定学校,医院,法院等场所必须说标准话。
”还有理由为自己被统治了而感到自豪吗?当然,北京话并不是政府规定的标准话,北京话与温州话,重庆话一样有意思。
费孝通先生说,“我绝不敢反对文字下乡运动。
”反正我倒是不认为文字下乡有什么好处。
人们不必认为农民不识字就让人同情,一定要去帮助他们。
他们都是面对面的交流,有语言就很好啦,声音,肢体语言。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说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人们时常都会有“语言不能表达我的心意”的感觉。
有些时候,什么话也不用说,情人的一个眼神中包含有无数的含义。
文字有些时候倒是交流的障碍。
在有需要的时候,人们自会“结绳记事”,用烽火传达有敌军的的信息,用信物比如说母亲的手镯就代表了一个男人对女人的衷情。
我想如果农民都不用阅读,也不用书写,那他们为什么需要识字呢?清华大学教授赵元任先生是研究方言的专家,他经常到各地考察,录下当地人的一些发音。
我真的很崇拜赵元任先生,他能表演一个节目“全国旅游”,就是学生说出地名,他就能说出当地的方言。
可是,即使有许多像赵元任先生这样的专家研究方言,录下发音,使方言的一些稀有的发音不至于像嵇康的《广陵散》一样泯灭,消失。
可这样的保护是完全不够的,也可以说是讽刺的。
就像许多的法律禁止捕杀野生动物一样,人类的贪婪,活生生地用电锯锯下大象的象牙做成高贵的象牙筷,扒下貂的皮毛制成奢侈的貂皮大衣,当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时,政府又颁布法律禁止猎杀。
没有什么生物像人类一样可怕。
就像彗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一样,一个物种必然有它的兴起,繁荣,灭绝,这都是自然的规律。
可是却没有人可以说有的民族是低微的民族,我们要让它灭绝,这样的罪行是无法得到原谅的。
人类的一些习俗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的改变,消失,沧海桑田,就像地球上先有厌氧生物再有需氧生物,人类的祖先从四肢行走进化到直立行走一样,这些都是自然的,可是决不能说乡下的习惯是粗俗的,应该被城里的文明所取代,这就像是拼命捕杀稀少的动物一样,怎么可能得到原谅。
人们只有珍惜自己祖先留下的语言,习俗,保护好它们,不使其受到外来者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