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复习总结(1—11章)

合集下载

毛邓三复习资料一

毛邓三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A 八七会议B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A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D 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是中共()A 十三大B 十四大C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D 十五大5.邓小平理论是()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B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D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A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C 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D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7.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党的领导D 坚持执政为民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A 发展先进生产力B 发展先进文化C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D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发展B 全面C 协调D 以人为本10.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文件是()A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C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D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人是()A 刘少奇B 毛泽东C 邓小平D 王稼祥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改革开放D 为人民服务3.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

毛邓三重点复习资料一(十至十一)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两手抓”方针)。

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多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简答〗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

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考验,将使马克思主义更健康地发展。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单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单选〗对中国共产党和先进分子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单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单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单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多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多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单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

〖多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邓三 各章重点知识总结

毛邓三 各章重点知识总结

第六章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提出了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主要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基本内容以及重要意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

教学重难点: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主要内容;五个统筹的要求;“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世纪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主要是里面包含的点很多,难以全面掌握。

教学内容: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重点)2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含义3 以人为本的内涵,要求,与经济的关系(重)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三点)以及基本要求(六点)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①“三步走”的战略步骤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⑴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丰富,可能多选)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依据,益处,要处理好的关系,产业格局(有点偏,但考研考了)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十七大报告中改成了发展)⑷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先富后富,共同富,两个大局,可出多选题)⑸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重点)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以及核心思想和原则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明确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14章知识点 毛邓三

1-14章知识点    毛邓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成果1.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P22.1945年中共七大,刘少奇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P2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实践基础: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P114.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萌芽。

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P11-125.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P166.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167.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8.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阐述了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9.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P1710.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自考毛邓三知识点归纳(全)

自考毛邓三知识点归纳(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一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第二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最新理论理论成果)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战争与革命①时代背景邓小平理论——和平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毛泽东思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②实践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科学发展观——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③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⑥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写入党章和宪法的时间毛泽东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写入《党章》;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入《宪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写入《党章》;2004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写入《宪法》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写入《党章》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精髓)、群众路线(党工作的基本路线和方法)、独立自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邓三复习要点吐血总结

毛邓三复习要点吐血总结

毛概考试重点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第二章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第三章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第四章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第五章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六章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那些要求?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七章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邓三重点章节整理

毛邓三重点章节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1、1938年毛泽东《论新阶段》最先提出了“马克思思想中国化”这个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6、结合毛邓三的发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3、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4、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经济,中国入世,申奥成功。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思想的现实依据。

1、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毛邓三复习提纲!

毛邓三复习提纲!

毛邓三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并提升为理论;(3)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结合2、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3)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4)党的建设理论。

除了上面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的理论,等等。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吧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理论。

5、*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1、P5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3、怎样正确把握“毛邓三”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P11—P274、怎样正确把握“毛邓三”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1—P275、怎样正确把握“毛邓三”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11—P27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P28—P34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P8、P32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339、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P3310、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

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P37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P39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414、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P435、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P45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6、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P467、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P478、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P509、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要走自己的路?P5110、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

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

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

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

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1、为什么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制?答:1、哲学基础相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理论品质相同——与时俱进;3、社会理想相同:共产主义;4、宗旨相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P57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P624、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55、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P706、如何认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作出的巨大贡献?P68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70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

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9、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在什么地方?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提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10、从中国国情角度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答: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农村是中国革命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而帝国主义国家近代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红色政权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1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答: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77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P79、P81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P83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87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926、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

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

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7、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有哪些(经验教训)?答: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P96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P100—P105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05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10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