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曾信奉摩尼教。
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
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研究还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和启示。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史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广泛,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文化传 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01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定性分析
02
03
比较分析
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资料,对历 史事件、人物等进行深入剖析和 解释。
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资料进 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和发展变化。
撰写研究报告
撰写提纲
根据研究问题和资料情况,制定详细的研究报 告提纲。
通过学习史学概论,学生可以了解历史学的本质、特点和学 科体系,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 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历史知识服务于现实 社会。
史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史学概论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历 史学家对于历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就有了一定 的思考和探讨。
社会调查资料需要经过科学设计和严谨分析,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与其他资料 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
04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确定研究问题
明确研究方向
在大量阅读和了解相关领域的基 础上,确定一个具体、可操作的 研究问题。
口述历史资料
口述历史资料是指通过口头叙述的方 式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这种方式可 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 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历史。
史学概论

一、什么是历史从历史文献角度看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人或事,从历史知识的社会作用中看历史给人以借鉴启发。
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一切事物以往的可观运动过程,这种运动过程由两方面构成:自然的运动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二者有共性、个性,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区别。
共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
联系:人类社会史是自然历史发展的客观阶段。
个性区别:二者存在根本性差异,自然运动是无意识的客观运动,社会是有意识、目的的人的活动。
狭义: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历史是客观的,历史认识是主观的。
二、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特点⑴是一个可观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具有客观性,有内在的客观规律。
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因而具有主体性。
①人和自然的组合关系中,人是主体。
②前人和后人,前人是后人的主体,后人改造自然,后人是主体。
③个人与个人的组合关系,言行影响别人,同时也接受别人的影响。
⑶首先是生产发展史,因而具有物质性。
物质活动存在内在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基于客观规律之上。
⑷人类社会的表层运动史极端复杂的,因而具有偶然性。
历史现象都是偶然现象,从两个层面来说:①每个人对自己活动的最终结果难以预料;②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人物是重复的。
⑸人类社会历史是有着客观规律的运动过程,因而具有必然性。
规律:事物发展的基本取向与轨迹;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每个人的发展空间,方向无法选择,但如何发展取决于自由意识。
⑹是在时空中延伸的客观运动过程,因而具有一度性和不可逆性。
历史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研究者与对象不处于相同时空,不可能是永远客观的,完全吻合客观的。
⑺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具有辩证性。
①历史运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历史事物在具体运动中呈现出的独特性(个性)多样性背后隐藏统一性(共性),具体表现出多样性。
②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历史运动外部表现出具体、生动、特殊,历时十五的根本性质,本质呈现出相应现象,但有“假象”。
史学概论

历史著述都有主观性,它与客体历史不可能完全吻 合。历史著述之所以有主观性,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客体历史具有不可逆性。 客体历史一去不复返,不可逆,不重复,不会再现。 无法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直接观察和研究, 直接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实验室,社会调查。 第二,认识主体必然会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认识对 象上去。 宏观地说,客体历史和主体化历史只能无限逼近, 但不可能完全重合,指望二者百分之百的吻合,只 不过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的幻想。
(3)基础性 高度浓缩、概要介绍史学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是专业基础课,是史 学理论的入门课,不是提高课。 《史学概论》这门课有助于弥补史学理 论之不足,加深对史学的理解,从而更好 地学习历史学。
二、《史学概论》之历史
史学概论方面的著作和课程出现于19世纪末的欧 洲,是史学专门化和制度化的产物。1898年,法国 史学家朗格诺瓦、瑟诺博斯的《历史研究导论》是 最早的史学概论著作,是法国大学的教科书。 中国受西方影响,20世纪初开始出现史学概论方 面的著作。1902年,留日学生汪荣宝编译自日本学 者的《史学概论》。1902年,邓实的《史学通论》 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1909年,曹佐熙的《史学 通论》已成为中国大学的教材。
志为转移。不管你是否知道,是否喜欢,有 些事情已经发生,不可改变,这就是客体历 史。例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恐怖分子袭击。 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即使有人不知道,有人 不喜欢,都改变不了它的客观存在。 历史相对主义喜欢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克罗 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贝克尔: ‚历史便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有合理性, 也有片面性,存在误区。
《史学概论》课件

史学概论的意义
历史研究:了解 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历史 研究提供基础
社会认知:通过 历史了解社会变 迁、文化传承, 提高社会认知能 力
价值观教育:通 过历史学习,培 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决策参考:为政 府决策提供历史 借鉴,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和合理 性
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史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有史学记载 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史学经历了从口述到文字、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 的发展过程 史学的分类: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
学术诚信:尊重历史事实,不篡 改、伪造历史
学术伦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 不抄袭、剽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引用 文献要注明出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术道德:保持学术独立,不因 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
史学研究的学术评价和引用规范
学术评价:客观公正,尊重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抄袭和剽窃 学术伦理: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学术发展
史学概论的学科特点
历史性:以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为研究对象
实证性:注重史料的搜集、 整理和考证
综合性:涉及历史、哲学、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批判性: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
价和批判
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理论,推动学科的发
展和进步
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历史学的升华
现代主义 史学:强 调历史研 究的现代 性和多元 性
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5=30)(1)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循环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
循环史观发源于古中国、埃及、印度、两河流域,而在中国有着重大的发展和体现,该观念早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如孟子中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飞跃,周而复始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对实际是有害的。
(注意:该题是由本人自己解答的)(3)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该学派提倡秉笔直书与如实客观,通过史料批判检验,由此再现历史;其历史编纂出的历史著述特点是偏重叙事、描述,并非分析、概括,而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
(4)年鉴学派:是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所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在布罗代尔时代,转型是19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5)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学派。
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
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6)《廿二史札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是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它总结历史变化规律,注意揭露历史上的弊政和当权者的罪恶。
(7)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
史学概论

• 历史概论主要分为:历史本体论、 史学方法论、史学认识论
一、历史本体论
• 概念: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及规 律的理论 。也称“历史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如何 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的规 律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决定历史发 展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认识个人、英雄、人 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等。 • 核心:“历史观”。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 运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 类型: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
三、史学认识论
• 概念:关于历史认识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也称“史学理论” • 主要内容: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 认识的形式有哪些?历史认识的特点是什 么?历史认识的性质如何?历史认识如何 进行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怎样?等等。 • 类型:客观主义、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
史学概论课程特点:
• 培养目标: • (1)引导学习者进入历史学科的殿堂。 (2)引导学习者跨进史学研究的大门。 • (3)开阔学习者视野,培养合格的史学人 才。 • 学习方法: • (1)学习《史学概论》与其他历史课程的 学习相结合。 (2)理论学习与史学实践相 结合。 (3)注重领会、培养能力。
•谢谢观赏
• (1)基础性。有关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属于历史学中“元史 学”研究的问题。 • (2)思辨性。与其它注重“实证”研究的 历史分支学科比较,则更注重历史认识的 抽象思维、逻辑阐释、理论概括。 • (3)开放性。包容量大、内容不断变化、 十分开放的学科体系。
培养目标与学习方法:
二、史学方法论
• 概念: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点的理论。 • 主要内容:史学研究有哪些方法?各种方 法有何特点、优劣点与适用范围?史学方 法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 关系如何? • 史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 的方法、手段、工具。 • 史学方法类型:史料学方法、历史分析方 法、历史编纂方法。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1.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2.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3.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4.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
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
《饮冰室主人全集》
《李鸿章传》
《曾国藩传》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选集》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梁启超学术研究上很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 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
著。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 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1901至 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 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第二章:对中国过去史学界进行了相关的 论述
他讨论到过去史学界的史学体裁,讨论了 中国古代社会的史官制度,并且与欧洲进行了 一些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中国二千年史学的经 过。作者认为司马迁之前,中国无所谓史学, 他之后中国的史学才逐步出现并发展起来,因 此先生把司马迁推为“史界太祖”。
第三章:着重论述对历史的改造
他认为历史学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史料的, 与那些不需要史料即可进行研究的玄学和神学截然 不同。历史的研究不仅仅需要史料,而且需要极为 充分详细正确的史料。作者把获得史料的途径分为 两种。一种是文字记录以外的东西,一种自然为文 字记录的东西。前者史料一般可以从实迹、口碑、 古物中获得,这些当然与考古学有很大的关系。文 字记录的史料范围相当广泛,有史部(旧史,文件 等)、子部(儒、道、佛、墨等诸家)、集部(诗 词歌赋等)、类书及古逸书辑本等,也就是我们现 在所说的金、史、子、集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为史 料。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
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
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
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
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
、“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
中开始带血。因不愿增家人之累,秘不告人。到1926年1月,
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才同意到德国医院检查。经名医克礼
诊察后,发现是尿血症。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 ,最后
判定是右肾生瘤。后经名中医唐天如医治,渐康复。
1928年由于经历恩师康有为去世,爱徒范静生去世,王
国维投湖等大悲之事严重打击了他,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
梁启超 及 《中国历史研究法》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政 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 育家、史学家。字卓如,一字任 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 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 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 缀千言”(《三十自述》),17 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 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 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 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 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
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 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 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
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3年春由于妻子癌症复发病逝,梁极为伤悼,此后尿
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
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
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
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
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 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 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 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 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 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 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
化史》《变法通议》等。
错起无如出日大书自上而行启全
误世论果版子价中序。成课超书
进人正自,里值的中梁,外先所
行的确己但进,见谦启著讲生有
改研与的是行本解虚超作演在内
正究否这他仔该可地先在的南容
也讨,些转细在能认生 稿开都 就论能见而修往并为在万子大是 可并够解觉改后无自出字整学由 以对引,得再的多己版以理进梁
谢 谢!
工作了。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年五十六,
遗骸运广惠寺。
影响后世深远的代表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 《少年中国说》
其他著作
《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敬业与乐业》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新民说》
《饮冰室主人自说》
他认为中国亟需对史学进行改造,从而使 普通的民众亦可以学史、懂史,一改过去历史 为某些特定的人群或特定的机构所掌控的局面 。先生认为历史就是为现代人提供资鉴的,而 不是为死人服务的,不是为统治者标榜功绩, 歌功颂德。除此改造之外,史学的范围要重新 规定,历史要客观,要实事求是。
第四章:对史料进行充分说明与论述
10
法《 》中
国 历 史 研 究
《中国历史研究法》分为六个章节来阐述
研究历史的方法。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历史的意义及其范围。
他将历史定义为:“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 绩,求得其因果联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关于中 国历史的定义为:“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鉴者 ”。他说明历史的最大意义应该是具有目的性的,是有鉴世的功用 。我们研究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其主要目的是作为现代人活动之 资鉴者,也就是充分肯定历史的功用。另外,作者的“以为现代一 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中的“一般人”应该是作者的一个特色,因为在 这里,作者把历史功用的主体范围扩大了,他与司马光提出的“鉴 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有不同的,司马光的“有资于治道”是为统 治者服务的,范围有些局限。梁启超先生的历史功用更为大众化, 使历史与一般普通人直接有关系。关于历史的范围,在他的眼里是 相当广泛的,梁先生认为适合现代中国人所需要的中国史应该囊括 社会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一般琐碎的社会生 活。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 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
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县。
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
1890年始受学于康有为 。
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
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同年与其
妻李蕙仙结婚。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
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
第五章中作者主要谈及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二重证据法”,就是把新发 现的史料与古史记载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对古史的 新解。史料的搜集与鉴别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因 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史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很 丰富的,但是史料有正误、积极与消极之分,因此 对我们的鉴别能力是有相当高的要求。梁启超在本 章中也提及自己曾经研究过的几个小问题:春秋以 前部落分立之情状,中国与印度文化沟通之迹,中 国人种变迁混合只迹等,以这些告诉治学者不能盲 从。作者认为善于治学的人,不应该以问题之大小 而起差别观问题有大小,研究一问题之精神无大小 学以求真而已,大固当真,小亦当真。还提出了史 德、史才、史识等,认为史料的真实程度与这些有 莫大的关系。
第六章:讲述史迹之论次,即历史事实之间 的相互关系问题
作者认为治史不应仅仅致力于各个事实, 还应该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研究发现彼此 的关联。作者在书中提到“史之为态,若激水 然,一波才动万波随”的观点,认为历史之间 是有相互关系的。一个人方寸之动,而影响于 一国;一民族举足左右,而影响于世界,他用 刘项之争与中亚诸国之兴亡的关系、汉攘匈奴 与西罗马之灭亡及欧洲现代诸国家之建设有关 等例子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