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第7装甲旅浴血戈兰高地

合集下载

以色列的总参谋长们:8、没有当上总参谋长的沙龙

以色列的总参谋长们:8、没有当上总参谋长的沙龙

以色列的最高军衔是中将,总参谋长是以色列国防军唯一的中将,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是少将军衔。

以色列是一个血与火里滚过来的国家,总参谋长自然只有军人中的军人才能压得住,但以军少将也都不是等闲之辈。

除了前面提到的以色列·塔尔外,摩西·佩利德也在美国装甲协会名人榜上,和塔尔齐名。

戈兰高地上的第7旅旅长本-加尔和营长卡哈拉尼最后也升任少将,先后担任北方司令部司令。

十月战争期间的北方司令部司令霍菲少将则在战后转任摩萨德首脑,曾负责恩德培机场营救和追杀慕尼黑惨案凶手行动的摩萨德行动。

以军另一个很有特点的少将是摩西·卡普林斯基,他是精锐的戈兰尼旅出身的,曾任中央司令部司令和副总参谋长,但现在是Better Place公司的总裁。

这个公司正在领导世界新潮流,在以色列、丹麦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建造用绿色能源供电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并建立快速更换电池的体系,可能成为电动汽车实用化的转折点,正在广受各国政府、汽车、能源和环保界的密切注意。

但没有当上总参谋长的少将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阿里尔·沙龙。

沙龙出身于英国托管时期的巴勒斯坦,在14岁时参加加德纳(哈格纳的儿童团),后加入哈格纳。

在独立战争中,沙龙在打通从特拉维夫通往耶路撒冷的拉特伦战斗中负重伤。

以色列建国后,沙龙到希伯来大学学习中东史,但在学业半途中被召回,担任新组建的第101部队指挥官。

这是以色列第一支特种部队,专用于对巴勒斯坦游击队作报复性袭击。

但沙龙手下滥杀无辜的行径终于激起强烈反弹,尤其是1953年秋天的魁比亚村惨案,包括儿童在内的69名巴勒斯坦村民丧生。

1966年时的沙龙,那时他已经是少将师长十月战争时,他抢先打过运河,这是他军事生涯的顶峰第101部队在组建才几个月后就被迫解散,余部和第890伞兵营合并,组成伞兵旅。

在西奈战争期间,沙龙担任伞兵旅长,任务是夺取米特拉山口,为此将埃坦的伞兵营空降在山口以东,伺机夺占。

但战事发展超出意料,夺取米特拉山口已经不再必须。

攀登在戈兰高地上

攀登在戈兰高地上

攀登在戈兰高地上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3年第15期这里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水塔”,因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第三次中东战争而闻名于世这里被称为中东地区的“眼睛”,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 公里,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只有800 公里这里气候湿润、牧草繁茂,以色列最好的葡萄酒产自这里,绿油油的草地下却隐藏着无数的杀机,危险与死亡近在咫尺之间汽车从以色列国内唯一的一座淡水湖加利利海出发,沿着崎岖的公路往上攀登,两旁的车辆逐渐稀少,慢慢地除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外,我们的汽车似乎是地平线上唯一在蠕动的东西。

偶尔出现的几个庞大军营内成群的大炮、坦克似乎在提醒我,这里曾经是震惊世界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主战场。

过去的干戈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的西南部,约旦河谷地的东部,东到鲁卡德河,南到亚尔木克河,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加利利海。

这块南北长71 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 公里的狭长山地从公元前3 千年到前2 千年有人居住以后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4 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占领戈兰高地后一直受到希腊文化的熏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戈兰高地隶属于法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

2 月的戈兰高地阴雨连绵、寒风阵阵、牧草繁茂、繁花似锦,四周的一切显得生机盎然,韵味无穷。

一群群黄牛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悠然自得。

这里每年的降水量约500-800 毫米,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水塔”,以色列国内使用的水源40% 来自这里。

汽车爬上一处较为平缓的坡地,我们的视野随之开阔了许多。

忽然,汽车的左前方出现了一座叙利亚人的清真寺。

这座弹痕累累、摇摇欲坠的米黄色清真寺把我们带到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而这场战争的起因之一就是水。

以色列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以色列于60 年代初期大兴水利,修建起“国家输水工程”。

即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界的加利利海抽水调往缺水的中南部地区。

这一工程的修建使约旦河下游的水量减少,而以色列每年却因此而增加了3 亿立方米的淡水供应。

以色列军队为何如此悍

以色列军队为何如此悍

在严格、公平的竞争机制下,最优秀的军官得到提拔,每一支部队就这样有了信得过的主心骨。
装备科技含量很高,以军单兵战斗力“世界第一”
[ 2004-03-05 10:44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最近,以色列国防部颁发的军人训练大纲强调单兵训练突出实战性、部队训练突出对抗性,相应的考核指标比以往要求更高更严,为此有媒体报道说,“以军要打造世界第一的单兵作战能力”。以色列是如何训练出一流的士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看练兵,以军训练完全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在一次有外国军事观察员观摩的军事演习中,以军演习部队未等观摩人员就位,也未向首长报告,就按点开始,令各国观摩人员愕然。而当演习坦克进入射击位置连发三弹命中目标后并未继续前进,而是倒车后退,隐蔽、观察。这种不注重形式、不讲排场、不论等级、只求实效的军事作风,也许正是以色列军队作战效能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映了这支军队具有一种先进的军事文化。
看部队,炮兵出身的36师师长会操作全师所有轻重武器,他带笔者一行巡视戈兰高地看地形,不带任何参谋人员,不做任何事先安排。在高地上,师长亲自展开地图,找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把车上的天线杆卸下来作教鞭,自己在图上现场标示,进行实地战例讲授。
看士兵,以军素有单兵素质世界第一的美誉。笔者亲眼目睹一位年仅20岁的女中士接待外军高级代表团,熟练使用4门语言:英语、法语、希伯莱语和阿拉伯语。她先后到过10多个国家,获得两个学位。
在1973年发生的“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能转败为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它对后备役兵力资源的迅速动员而取得的。在形势最为危急的戈兰高地上,第一个预备役旅从下达动员令到投入交战的时间是8个小时,所有参加戈兰高地作战的预备役部队部署到位是10个小时。在戈兰高地上挡住叙军4个装甲师凌厉攻势的正是以军的一支预备役装甲旅。据前以军36师师长哈科恩准将介绍,在戈兰高地上常驻兵力5000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预备役军人。以色列民族不愧为是一个枕戈待旦的民族。

持续的经典——英国坦克发展史(3)

持续的经典——英国坦克发展史(3)

持续的经典——英国坦克发展史(3)作者:寒鸦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7期寒鸦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体。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日不落帝国”昔日的风光已经不再,但英国作为大国的历史并没有落幕,直至今天人们依然能看到它在世界舞台上的演出。

事实上,如果将维多利亚时代的不列颠帝国看作是一颗耀眼恒星的话,那么1945年后的英国就更像是一颗迟暮之年的红矮星,曾经雄雄燃烧的“内核”即将熄灭,但落日余辉仍然能让人感到足够的炙热。

日不落帝国衰落了、解体了,但至少英伦三岛老牌工业国的底子尚在,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工业基础依然令人不可小窥。

“百人队长”的满堂彩“百人队长”可以视为战后英国坦克工业对战时经验进行全面反思的产物。

如果说在1934年英国人将坦克划分为“步兵坦克”与“巡洋坦克”,是基于战术的合理性与技术的局限性而做出的一种妥协的话,那么在经历了6年军事科技加速发展的世界大战后,到了战争结束的1945年,进行了大量技术论证的英国人确信,技术已经能够为战术进行更为合理的资源重构——“步兵坦克”与“巡洋坦克”所分别负担两个任务,即突破和发展胜利的任务,可以集中在同一个型号的坦克上。

到了1945年1月,在“彗星”巡洋坦克的基础上,英国坦克设计局设计了一种“加强版本”,称为A41。

此时,二战已经接近尾声,英国陆军决定直接把A41坦克配备给装甲部队,它们随作战部队参加德国境内的战斗,在战斗环境下接受检验,这个行动被称为“哨兵行动”。

1945年5月14日,6辆A41离开英国南安普敦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港,但此时,战争已经结束两周了,但英国陆军仍然决定让其在欧洲大陆接受长途行军等项目的测试。

离开安特卫普5天后,6辆A41坦克首先要行军650千米前往英国第7装甲师师部。

从那时起一直到7月底,这6辆坦克先后造访了英国驻德国和南欧国家的几乎每一支装甲部队,所到之处皆大受欢迎。

唯一的批评声来自坦克驾驶员,A41坦克属于重型车辆,但它的方向操纵和换档却没有助力,这对于驾驶员来说是一个非常费劲的体力活。

中东的五次战争

中东的五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形势图(点击看大图)
以色列阵营代表人物
本·古里安
梅厄夫人
斯大林
阿拉伯阵营代表人物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
埃及国王法鲁克
英国首相艾德礼
巴勒斯坦战争:建国第二天就面临亡国威胁的以色列1947年11月30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合的城镇,爆发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激烈武装冲突,这被称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之后,在1948年1月—3月,双方不断发生冲突。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在英国支持下,阿拉伯联盟的正规军拥有大炮、坦克、飞机和英国教官,而新生的以色列只有相比之下少得可怜的游击队和在纳粹屠刀下逃生并得以建立自己国家的兴奋。【查看详情】
以色列阵营代表人物
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
阿拉伯阵营代表人物
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
黎巴嫩战争:交战双方都在别国的领土上厮杀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黎以战争的起因,总的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 【查看详情】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伞兵拉开了闪击战序幕为达成突然性,以色列采取了欺骗措施。开战在即,以色列总理和驻美大使还在信誓旦旦声明,说以色列不会发动任何侵略战争。沙龙上校(后任以色列总理)率领的202伞兵旅向约旦边境做虚张声势的调动,摆出一副要进攻约旦的架势,但在10月29日晨,沙龙却突然掉头南进,迅速穿过内格夫沙漠,进逼埃及边境。突破防御之后,沙龙也发现自己陷于绝地之中,前有米特拉山口阻拦,后无援军,北面埃及援军源源不断,于是他置总参谋部的命令不顾,向米特拉山口进发,最终在遭受严重伤亡后,夺下了这一要点。然而,除这次战略冒险外,以色列军队的进展并不顺利。 【查看详情】

百夫长Mk型简介

百夫长Mk型简介

百夫长MK.I百夫长坦克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发的主战坦克,虽然在战争结束前有6辆原型车送到欧洲战场,可是并未赶上任何战斗。

大战结束后,百夫长坦克持续生产并且继续在英国陆军服役。

大战结束后,百夫长坦克持续生产并且在英国陆军服役。

由于设计优良,受到其他国家的青睐,成为西方国家在二战之后服役国家最多的坦克,同时也是服役最久的设计。

它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特别是赎罪日战争成了它光荣的回忆,以军第7装甲旅在戈兰高地用一百辆改进过的百夫长坦克击败了叙军600辆T-55和T-62的进攻。

从1945年开始,直到2006年以色列陆军仍旧使用改装自百夫长坦克的装甲人员运输车与战斗工兵车。

中文名百夫长坦克外文名Centurion Main Battle Tank属性主战坦克车身前装甲76毫米炮塔前装甲152毫米生产国英国介绍英国陆军第一次使用逊邱伦坦克作战是在朝鲜战争期间。

此后,埃及、以色列、伊拉克和约旦等国在中东战争和黎巴嫩战争中,印度在印巴战争中,澳大利亚在越南战场上均使用过。

1945~1962年英国总共生产逊邱各型主战坦克4423辆,其中MK1型100辆、MK2型250辆、MK3型2833辆、MK5型221辆、MK7型755辆、MK8型108辆、MK9型1辆和MK10型155辆,总共出口逊邱伦坦克2500辆以上。

在英国陆军吸取役的百夫长坦克从60年代末开始逐渐被酋长(Chieftain)坦克所取代。

百夫长坦克的使用实践证明,它具有装甲防护性可以提高,火炮口径可以继续加大的潜力。

该坦克最初安装1门76.2mm火炮,第一次提高火力时被83.4mm火炮取代,后来又被105mm L7式火炮取代。

该火炮为其他一些国家所采用,目前仍是豹1(Leopard 1)、梅卡瓦1型(Merkava MK.I)、M48A5、M60A1/A3、Pz61/68、74式和S坦克、维克斯(Vickers)坦克和M1坦克的主要武器。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以色列攻占戈兰高地,上演坦克大会战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以色列攻占戈兰高地,上演坦克大会战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以色列攻占戈兰高地,上演坦克大会战安理会通过了“立即实现停火”和“限期停火”的决议,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然而到9日,以色列又开始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进攻方向指向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一条狭长山地,海拔600—1000米。

从北部的谢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长60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这里有公路通往大马士革。

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威胁甚大。

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原驻有三个步兵旅,到战争爆发前,叙利亚为防御以色列进攻,又增派了4个旅,其中有两个步兵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炮兵旅。

以军进攻戈兰高地的部队有6个旅,其中3个旅从北进攻,2个旅从南进攻,1个旅机动作战。

9日11时30分,以军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攻。

北路由北部军区的艾伯特·曼得勒装甲旅、约纳·埃夫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和巴尔·科奇瓦的装甲旅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分兵两路,一路向巴尼亚斯出击,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并于当晚占领了该高地,接着“戈兰尼”旅又向这里的山上推进,于午夜占领了山上的叙军阵地。

10日,以军科奇瓦旅协同“戈兰尼”旅一部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进。

曼得勒旅此时从卡拉德东进击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

从南部进攻戈兰高地的以军由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组成,他们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发起进攻,在夺取塔瓦菲克后,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尔,并沿太巴拉湖东岸开进。

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

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

至此六五战争宣告结束。

在“六五战争”中,叙利亚、埃及与以色列军队在戈兰高地共投入2000辆坦克进行交战,在每千米战线上布置有坦克30辆之多,其中大多数是主战坦克。

戈兰高地的坦克战共进行了18天,双方的主战坦克进行了厮杀,双方共损失一千多辆,这场坦克大战实际上是主战坦克的大会战。

赎罪日战争(下)——中央突破经典战例剖析

赎罪日战争(下)——中央突破经典战例剖析

作者: 高雄柏
出版物刊名: 国际展望
页码: 48-51页
主题词: 以色列;戈兰高地;叙利亚;中央突破战例
摘要:以色列国内绝大多数人没有警觉到日渐逼近的危险。

但是达扬在9月26日视察戈兰高地之后,突然灵光一闪下令第七装甲旅去增援原驻在戈兰高地一个不足额的旅。

这使得该前线的坦克从85辆增到175辆,影响非常重大。

以军在戈兰高地上居高临下可以看清叙军的行动,叙军就利用这一点,反过来欺骗以军。

叙军坦克则选择掩蔽位置并且挖掘工事,看来似乎是防守的态势。

叙军的炮兵都放列在后方,因此其射程只能涵盖叙利亚领土,不能威胁以军阵地,这也是故示防御的姿态。

埃及的掩饰工作也非常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是现代以色列国家建国以来离崩溃最近的一次,西奈半岛到戈兰高地之间的土地在埃叙联军的南北夹攻下颤抖,以色列危如累卵。

但是,仅仅一周之后,涂着大卫星徽的坦克就开上了通往开罗和大马士革的公路,在这一周里,英雄的以色列装甲兵挽救了整个国家和民族。

上一期,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第188装甲旅在戈兰高地的奋战,在10月6日-7日北以色列最危急的时刻里和他们并肩作战的还有第7装甲旅。

仓促迎战的第7旅顶住了叙利亚第7机步师和第3装甲师的进攻,打赢了“眼泪山谷”战役。

戈兰战役过去三十年了,“眼泪山谷”之战已经被收入各国装甲兵的教范,成为装甲防御作战的经典战例。

百战雄师第7装甲旅诞生在硝烟弥漫的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

战争爆发时,“哈贾纳”创始人什洛莫.沙米和海姆.拉斯克夫奉命组建第7机械化旅。

他们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编成了3个作战营:1个为装甲步兵营;2个是步兵营。

创建之初的第7旅缺少装备,名为机械化部队,实际上仅有10余辆刚刚从欧洲买进的美军在二战期间使用的M-3半履带装甲车,步兵甚至连沙漠地区作战必备的水壶也配不齐。

官兵几乎没受过任何军事训练,大多数人都是在开战前两三天才领到武器。

1948年5月23日,以军向耶路撒冷西部要地拉图恩(现在以色列装甲兵博物馆所在地)发动进攻。

第7旅奉命担任助攻任务,掀开了自己近半个世纪中东征战史的第一页。

战斗中,右翼担任主攻的吉瓦提旅受阻,第7旅变助攻为主攻,从左翼进逼拉图恩,装甲步兵营一路冲进拉图恩镇警察局的大院。

但由于后续步兵分队没能及时跟进,最后被迫撤出阵地。

6月11日,阿以双方第一次停火。

利用这3周的时间,第7旅补充了人员和弹药,并对部队进行了强化训练。

7月9日,战火重燃,第7旅被调往北部参加肃清中加利利地区阿军的作战。

7月15日黄昏,第7机械化旅攻占中加利利重镇拿撒勒,重创叙利亚第5旅。

以色列第七装甲旅是较早换装M-48坦克的部队之一。

1967年六日战争中,第七旅在西奈前线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也是以色列国防高层充分认识到装甲兵集群作战的威力。

10月下旬,在2个多月的第二次停火后,以军实施“哈雷姆”作战计划,准备将阿拉伯联军彻底逐出北加利利。

当时,叙军在这一地区约有23000人,20多辆坦克,而以军仅有3个旅9500人,23辆坦克和装甲车。

第7旅在这场速战速决的战役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奉命从西路对阿军防线纵深实施穿插,直取以叙边境重镇萨沙,达成战役合围的态势。

10月28日夜,第7旅从萨弗德的前进基地出发,装甲步兵营打头阵,步兵营乘坐搜罗来的五花八门的汽车沿着一条逶迤狭窄的公路向北疾进。

6小时后,提前到达指定位置,展开了对萨沙的攻击。

萨沙地区部署有叙军20辆坦克中的15辆,在攻击过程中,以空军有力地支援了第7旅的战斗。

第7旅攻陷萨沙的消息传到后,叙军整条战线迅速土崩瓦解。

赎罪日战争前,第七装甲旅全部换装了从英国进口的百人队长MK-3/5坦克,以色列根据本国国情对百人长队长坦克进行了多次改进。

第七旅在战争期间装备的应该是百人队长坦克在以色列的第二种改进型-肖特.卡尔型建国后,以色列国防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尤其加强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建设。

第7机械化旅被改编为装甲旅,是当时以军唯一一个拥有2个坦克营的全建制装甲旅。

1956年10月29日,西奈战争爆发,以色列第202空降旅在阿里尔.沙龙上校的指挥下突袭米特拉山隘。

由于对装甲部队缺乏信心,第7装甲旅被搁置在次要地域。

在旅长尤利.本.阿里上校的强烈要求下,参谋部才勉强同意该旅加人支援步兵的战斗。

第82装甲营首先协同第4步兵旅攻占了库赛马,而后调头北上,直扑阿布奥格拉。

阿布奥格拉是一座坚固的要塞,在其东面通往以色列的道路上还建有鲁瓦法炮台和乌姆.卡泰夫、乌姆-希汉两个筑垒阵地,构成完整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30日上午,第82装甲营到达乌姆.卡泰夫前沿,在多次冲击未果后,该营绕开乌姆.卡泰夫外围阵地,连夜转向达伊卡山隘,由那里迂回穿插直捣阿布奥格拉。

天将破晓之时,第82装甲营突然出现在阿布奥格拉南侧开阔地上,经过1小时激战,控制了阿布奥格拉道路交叉口。

埃军对阿布奥格拉的失陷非常恐慌,中午,从阿里什派出1个营南下,从乌姆.卡泰夫派出1个营西进,两面夹击第82装甲营。

第82装甲营依托阵地顽强抵抗,同时召唤空军对北线埃军实施猛烈的空中打击,迫使其北撤。

至10月31日,阿布奥格拉完全被以军占领,动摇了埃军西奈全线的防御。

之后,一直未得到补充和休整的第82装甲营又马不停蹄地进攻仍威胁东线以军的鲁瓦法炮台(这是他们开展2天来的第4次攻坚战)。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第82装甲营的许多坦克在将炮弹和重机枪子弹打光的情况下,仍不顾一切地闯入埃军阵地。

埃守军完全丧失了斗志,全线溃败。

10月31日,埃军西撤,收缩至运河区,以军趁势展开追击,第7装甲旅一马当先,一路追击直到埃及重镇伊什梅利亚的对岸。

西奈给以色列军队的建设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第7装甲旅的出色表现使以军高层看清了坦克集群的巨大作用。

以色列的装甲兵建设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装甲部队扩充到9个旅。

1967年6月5日,六日战争爆发。

第7装甲旅作为南部军区的主力,再次踏上了西奈半岛土地。

第7装甲旅所在的塔尔装甲师负责进攻半岛最北端的腊法、阿里什地区。

腊法是半岛北部交通枢纽,而阿里什不仅是控制海岸公路的要地,而且还是西奈行政中心和埃军前线指挥部所在地。

因此,埃军在这一带构筑了多个坚固的要塞和据点,部署了约5个旅的重兵设防。

该地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战斗打响后,第7装甲旅(旅长什穆耶.戈南上校,此君在1973年曾担任以南部军区总司令)在腊法东北的外围据点汉尼尤斯歼灭埃守军1个坦克营,然后掉头南进至腊法外围。

根据师部的命令,第7旅抽调1个机械化步兵营协同友邻部队攻击腊法,主力部队则绕过腊法,向西直扑阿里什。

下午3时许,第7装甲旅的先头坦克营首先到达阿里什前方约8公里处的吉拉迪的据点(埃军1个营守卫),不待埃军判明情况,以军坦克群便不与守军纠缠,继续全速开进。

埃军官兵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眼睁睁地看着以军坦克一辆接着一辆从他们工事前疾驶而过,未作出任何反应。

下午4时,第7旅先头营抵达阿里什近郊,比原定计划整整提前了16个小时!但是第7旅的后续部队在吉拉迪却遇到了顽强阻击。

吉拉迪守军在以军先头部队通过后,立即重整工事,堵塞了防线缺口。

在1个小时的激战中,第7装甲旅有10余辆坦克被击毁。

稍后,第7旅的装步营和友邻部队赶到,双方激烈拚杀,阵地几度易手,以军最后经过白刃战才肃清了守军,占领了吉拉迪。

6日凌晨,第7旅会同塔尔师其他部队,对阿里什发起总攻,并一举将其攻占,歼灭埃军1个旅。

至6日早上,以军攻占了西奈北部的所有预定目标,如期完成了第一阶段作战计划。

至此,埃军西奈防线土崩瓦解。

黄昏时分,第7旅的部队已经挺进到阿里什西南的利卜尼山,正待休整之机,又接到追击命令。

第7旅官兵立刻登上战车攻击了埃军第3步兵师的后卫部队,占领了哈马。

随后突破哈特米亚山隘,进抵距运河60公里处的季夫加法,沿途又攻击了埃军最精锐的第4装甲师一部,毁伤坦克数十辆。

8日,挺进到了伊斯梅利亚附近的运河东岸。

临危受命在六日战争结束后,第7装甲旅转隶北部军区,阿维多尔.本.吉尔上校接任旅长之职,全旅在七十年代初换装了肖特-卡尔主战坦克(英国百人队长MK-3/5坦克的以色列改进型,加装了L-7 105毫米线膛炮和泰莱达因.大陆公司的AVDS-1790风冷柴油发动机)。

下辖第77坦克营(营长阿维多尔.卡哈汉尼少校,装备33辆肖特-卡尔坦克)、第82坦克营(装备33辆肖特-卡尔坦克)和第79坦克营。

赎罪日战争爆发的1973年正是第7装甲旅成立25周年,就在战争爆发前五周,第7旅的老兵在拉图恩集会,纪念以色列建国和第7旅成立25周年。

在拉图恩圆形剧场的那个晚上,身材瘦高、一付贵族气派的阿维多尔上校面对着总理和数千名老兵时,并不知道他的旅将在1个月后,为了保卫北加利利而全军覆没。

戈兰高地北起赫尔蒙山南坡,南到雅穆克河河谷,直线距离62公里。

整个高地呈南北窄,,各约12公里,,、中间宽,,约25公里,,形状,地势由北向南缓慢下降,落差约900米,,从1220米到300米,,。

高地北部的赫尔蒙山蜿蜒于叙利亚和黎巴嫩边境南部,最高山峰海拔2814米,是叙以黎三国交界处的制高点。

高地西坡和南坡陡峭,由高地分水岭到西侧胡拉谷地的落差在1000米左右;由高地到西南侧的加利利湖的落差更大,从高点的1220米一直降到海平面以下209米,其中400—500米的高程完全是峭壁。

正是这种地形使得从西侧、南侧登山的公路必须沿“之”字形攀援而上,行程需10—15公里,只有从高地东坡、即从大马士革方向向上困难相对较小。

高地属玄武岩地质构造,易于渗漏赫尔蒙山的积雪和雨季降水,由此形成了约旦河上游巴尼亚斯河等支流的重要水源。

约旦河的另一条支流雅穆克河虽发源于叙利亚,但也流经戈兰高地脚下。

自六日战争后,以色列的国防战略依赖于少量正规部队在紧密的空军支援下扼守住边境防线,赢得时间动员预备队。

边境防线是以支撑点为核心的预警防御系统。

戈兰高地共有11个沿“紫线”(1967年6月10日停战线)构筑的支撑点,平均每个有15名士兵,每个支撑点后方均部署有1个坦克排。

守备部队来自著名的哥兰尼旅,总兵力约1个加强连。

在他们后方提供支援的就是第188装甲旅。

在10月4日前,由于以色列高层的战略误判,整个戈兰高地仅有这1个装甲旅,不足百辆坦克。

国防部显然也意识到戈兰前线兵力薄弱的危险形势,因此实施了军内的局部总动员,并于10月4日下令第7装甲旅进驻戈兰高地北部。

这支百战雄师在时隔6年后再一次登上中东战争的舞台。

第7装甲旅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多次参加了戈兰高地和黎巴嫩边境的冲突,大多数军官对地形都很熟悉。

在全旅开拔前线之前,第7旅已经奉命将第77营派到戈兰高地加强给第188旅,阿维多尔则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对过去几年同时期的情况的比较,得出结论——赎罪日那天一定会出事。

他的经验告诉他,一旦战争爆发,他的旅都不会有多少时间进行准备。

因此他命令旅属炮兵对戈兰高地地形进行了先期侦察,准备目标和射表,并召集各营营长,温习曾在北部军区先后实施过的作战计划。

10月5日星期五中午,第7装甲旅正式接到了要求他们进入最高戒备状态的命令。

阿维多尔感到宽慰,因为他已先期将前进指挥所的一部分迁到了戈兰高地。

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和时间赛跑。

由于仓促动员,相当部分的人员尚未归队,大量装备也还在仓库里。

坦克、装甲车和步兵从各个驻地向集结地域开进,由于动员仅限于国防军内部,地方交通系统并未接到动员令,不断的交通拥堵严重影响了集结速度。

但多年的战斗经验和严格的训练帮助了第7装甲旅,经过了最初的混乱,整个旅的指挥控制体系开始有条不紊的运转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