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鉴赏与教学课堂实录(薛法根)

合集下载

薛法根古诗教学实录

薛法根古诗教学实录

薛法根古诗教学实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薛法根,字明宗,是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在当时广受欢迎,成为后人学习古代诗歌的典范。

薛法根古诗教学实录是一本专门介绍薛法根诗歌创作技巧和特点的教材,针对中小学生和文学爱好者进行诗歌创作指导。

本文将围绕薛法根古诗教学实录展开论述,探讨其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一、薛法根古诗教学实录的内容及特点薛法根古诗教学实录是一本系统介绍薛法根诗歌创作技巧和特点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薛法根诗歌创作理念:介绍薛法根对诗歌创作的思想,包括他对诗歌主题、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看法和要求。

2.薛法根诗歌创作技巧:详细介绍薛法根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技巧,如修辞手法、对仗技巧、节奏韵律等,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薛法根古诗的魅力。

3.薛法根诗选赏析:选取薛法根的代表诗歌进行赏析,深入解读其诗歌内涵和艺术魅力,帮助读者领会薛法根诗歌的深刻内涵。

薛法根古诗教学实录的特点在于系统性、实用性和深度性。

通过对薛法根诗歌创作理念和技巧的介绍,读者可以系统地学习薛法根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要领;通过对薛法根诗歌的赏析,读者可以深入领会薛法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二、薛法根古诗教学实录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1.弘扬传统文化:薛法根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薛法根古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培养文学情趣:薛法根诗歌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对音韵韵律的把握精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力。

通过学习薛法根古诗,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情趣。

3.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薛法根诗歌艺术性很强,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对仗技巧,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极高。

通过学习薛法根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1.薛法根诗歌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薛法根诗歌创作比赛,通过模仿薛法根的诗歌风格和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薛法根古诗的魅力,提升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

教学实录-第一朵杏花薛法根教学实录5篇

教学实录-第一朵杏花薛法根教学实录5篇

第一朵杏花薛法根教学实录5篇《第一朵杏花》讲了我国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第一朵杏花薛法根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生字词,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杏花开花吗?你知道每年第一朵杏花开花在什么时候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竺可桢爷爷,他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整整等了一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生字情况。

⒈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⒈同桌互查。

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⒈快速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第一次看杏花的过程。

⒈自由读第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⒈小组讨论(学生可互相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⒈引导学生体会:“弯下腰来”说明竺可桢爷爷平易近人。

“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花是那天开的”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⒈指导朗读。

四、作业:收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半部分,知道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次看杏花时并没有看到第一朵杏花的开放,他说:“那我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

那么,第二年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的课文。

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doc

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doc

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薛法根《螳螂捕蝉》(第二教时)教学实录师: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

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

(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

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师: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生:她加上了一些词,听起来更生动了。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

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

(众笑)生:然而蝉万万没想到死亡正向它*近。

薛法根落花生课堂实录

薛法根落花生课堂实录

薛法根落花生课堂实录薛法根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师:“落花生不仅仅是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

有的孩子要问了:老师,我们的资料上写,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因为那个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

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师:问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

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二、检查预习:找准起点,夯实基础师:课文都预习过了。

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示意)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

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

(幻灯出示一组词语:分辨尝尝便宜石榴)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生读)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

师:果真如此,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末一个字都是轻声。

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

像这样——(师范读。

生再次齐读。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幻灯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你读得不错,这段话可不好读了。

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幻灯片中“空地“种花生“买种三个词语中的多音字变为红色),很不错!这个词(指“播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生:是播种(zhong)。

(师引导学生弄清读音后齐读)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指“园)他也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生:应该是“后园,他读的是“后院。

师:听得非常仔细。

可是,为什么写“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两字有什么区别?(师引导学生弄清两者区别)三、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师:还是第一自然段。

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读着读着,哪个标点符号,哪个词,突然就跳进你眼睛里了?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

江苏特级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实录

江苏特级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实录

江苏特级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实录江苏特级薛法根,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家。

他的课堂教学风格独特,深受学生喜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在一堂名为《卧薪尝胆》的课上的教学实录。

薛法根老师开始上课前,向学生展示了一副《卧薪尝胆》的图片。

这幅画面描绘了中国古代的一位英雄墨子的故事。

薛法根老师用眼神交流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欣赏这幅画作,并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去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接下来,薛法根老师开始对这副画作进行详细讲解。

他首先解释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含义。

他告诉学生们,“卧薪尝胆”是指某个人在遭受失败或挫折之后,准备付出艰辛努力,全力以赴,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个成语来源于墨子的故事,墨子因为遭受挫折,下定决心苦练内功,最终成为了一代英雄。

薛法根老师接着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否会选择“卧薪尝胆”。

学生们积极思考并思考这个问题。

薛法根老师鼓励他们,说道:“作为学习者,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心,并且要有决心和毅力去克服它们。

”薛法根老师随后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互动讨论。

他先请学生们分享一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请他们讲述自己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学生们踊跃发言,相互鼓励并分享彼此的经验。

薛法根老师在学生们发言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策略。

在课堂的最后,薛法根老师总结了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并给学生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思考题目。

他鼓励学生们思考,在面对困难时,他们将如何选择“卧薪尝胆”。

最后,他寄语学生们:希望你们能坚持努力、勇往直前,成为展翅高飞的人。

这堂《卧薪尝胆》的课堂教学实录展示了江苏特级薛法根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通过互动讨论和引导,他成功地让学生们理解了“卧薪尝胆”的含义,并且催促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勇于付出努力以取得成功。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师:哪些同学已经在课前读过这个故事了?生:我读过两遍课文。

师:你真是一个自觉的孩子。

生:我读过五遍课文,并且将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都查了字典。

师:你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最可贵的是养成了查阅字典的好习惯。

生:我读了四遍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容。

师:你连课文的主要容都已经思考过了,真了不起!边读边思考,这是终身有益的好习惯。

师:(陆续出示四组词语)课文中的这些谁已经会读了?生:(教师指名3位同学一组一组地朗读,都读对了)师: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自学认读这些词语了,那就一起读一读吧。

生:(齐读)师:(指着第四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生:都是描写调达的。

生:都是写一个人品质很坏的。

生:都讲这个人没有良心。

生: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书写“灵魂肮脏”)这里的“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这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就是小人,很卑鄙的小人。

师:对!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一一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师:谁愿意来讲述?生:王妃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九色鹿,就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件衣服,国王就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调达就进宫告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生:没有听明白。

调达怎么被九色鹿救起的事没有讲,后面的容就不清楚了。

师:对呀!要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完整,才能把词语的意思讲清楚。

想一想,调达在被九色鹿救起后的表现?看到皇榜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再来说一说,行吗?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薛法根执教《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薛法根执教《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薛法根执教《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第一课时)(板块一)师:我们一起来听写三组词语。

谁愿意上来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指名三位学生上来听写)你们每人听写一组词语,其他同学三组词语都要默写(众笑)。

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所以要仔细听,用心记,认真写。

师: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再写一个和刚才四个词是同、类的词语,想一想,应该写哪一类事物呢?第二组:玉米、黄瓜、倭瓜、韭菜、谷穗。

(指其中一位学生)这位同学很聪明,他先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这叫“抓住要点”,然后再把词语写下来,这叫“听记诀窍”。

(其他学生纷纷仿效)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要注意这五个词语之间有哪些内在的联系?抓住联系有助于你把它们记住。

(有学生忘了,东张西望)没记住吧?只能画个“大鸭蛋”(众笑),等会儿再填进去。

还有一个词,你看应该写在哪一组词语后面?想一想这个词语属于哪一类?想好了再写。

草帽。

(学生思考并选择写在哪一组词语后面)师:都听写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批改一下。

(让第一个学生读词语。

他扩充写的是“飞蛾”)师:你为什么不写“草帽”?生:因为我默写的词语都属于昆虫类,而“草帽”是一件物品,不是昆虫。

师:呵呵,你不默就对了。

你字写得工工整整,人也长得漂漂亮亮。

同学们,“字”可是你们的第二张脸啊!师:来看第二组。

(让第二个学生读词语。

第一个词语“倭瓜”写错了)写错了就要改过来。

看书,“老师”就在书本上。

(生立即对照书本改写)师:倭瓜,见过吗?吃过吗?生:就是“莴苣”。

(众笑)师:“倭瓜”就是南瓜。

生:(继续读)黄瓜、玉米、韭菜。

师:你发现这组词语都是哪一类的?生:都是吃的东西。

生:都是杂粮。

生:农作物。

师:对啦,那叫“农作物”,有些是粮食,有些是蔬菜。

“草帽”是“农作物”吗?生:不是,所以我不用写。

(众大笑)师:再看第三组。

(第三个学生读词语)师:注意,“拔”不能写成“拨”。

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啊?生:都是动词。

师:对的!(期待的样子)生:好像都是种庄稼时的动作。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通用12篇)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通用12篇)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通用12篇)薛法根《九色鹿》篇1师:哪些同学已经在课前读过这个故事了?生:我读过两遍课文。

师:你真是一个自觉的孩子。

生:我读过五遍课文,并且将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都查了字典。

师:你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最可贵的是养成了查阅字典的好习惯。

生:我读了四遍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你连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已经思考过了,真了不起!边读边思考,这是终身有益的好习惯。

……师:(陆续出示四组词语)课文中的这些谁已经会读了?生:(教师指名3位同学一组一组地朗读,都读对了)师: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自学认读这些词语了,那就一起读一读吧。

生:(齐读)师:(指着第四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生:都是描写调达的。

生:都是写一个人品质很坏的。

生:都讲这个人没有良心。

生: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书写“灵魂肮脏”)这里的“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这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就是小人,很卑鄙的小人。

师:对!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师:谁愿意来讲述?生:王妃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九色鹿,就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件衣服,国王就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调达就进宫告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生:没有听明白。

调达怎么被九色鹿救起的事没有讲,后面的内容就不清楚了。

师:对呀!要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完整,才能把词语的意思讲清楚。

想一想,调达在被九色鹿救起后的表现?看到皇榜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再来说一说,行吗?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这叫侧面对吧?他是借用 其他的事物来写这个雪。他是 通过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触觉、 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 下的是一场雪。好,再读,“ 夜雪”,齐。 生:再次齐读古诗。 师:大致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问第三个问题。这是一场 小雪还是一场大雪?每一行当 中都要找依据,你找得到依据 吗?这次发现的同学多。好, 我先请后面的同学说。




师:诗人有没有直接写外面黑 夜里面的雪下得怎么样?(生 :没有)雪花飘飘,是什么样 子的,有没有描写?(生:没 有)他是怎么写的?和我们一 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
生:从床上写到窗户再写到外 面听到竹子的声音。 师:好,他不直接写,是从侧 面写。 生:他是从一种事物上来感到 外面下雪的。第一个是从“衾 ”和“枕”,第二个是从窗户 上亮了,然后最后是从竹子发 出的声音。

生:“已讶”,忽然感觉到这个棉 被和枕头冷了。如果是小雪的话应 该是一点点变冷的。 师:对,这里有一个字。冷到什么 程度? 生:感到非常惊讶。 师:这个“讶”是有“惊讶”的意 思。半夜里他—— 生:惊醒了。 师:不是“惊醒”的,是怎么醒的 ? 生:冷醒的。

师:他不能说冷醒的,他是 生:冻醒的。 师:对呀,是冻醒的。冻坏了 ,冻到自己感到很惊讶,怎么会 这么冷呢?所以这是个什么字呢 ?“讶”。哦,你还有一个啊。 生:就是那个“复见窗户明” 的“复”。刚才他已经说了,窗 户不是直接靠在地上的,要稍微 上来一点。雪下得很大就不容易 融化掉,所以才会经常看到它。
小学古诗鉴赏与教学
小学古诗课堂教学实录(薛法根)
薛法根教学实录—《夜雪》

师:请拿出一个本子,一支笔 ,都准备好的举手。下面跟着 老师一起写一首诗,老师在黑 板上写这首诗,同学们跟着老 师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本子 上。明白吗?(明白)老师怎 么写,你们就怎么写。看清楚 ,字应该写得端端正正。
师:板书: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生:如果“大”的话,不一定“重 ”;但是“重”的话肯定是“大” 的。 (众笑) 师(笑):哦,你这样推断。你想 像一下什么时候这个地上的雪下得 多啊?下的时间长,时间很长很长 ,然后呢?雪下得很大很大。如果 下的小雪,雪一到了地上就融化掉 了。因为下的时间长,下的雪花大 ,所以才有这个“重”字。好,这 说明是大雪,还有吗?还有什么地 方看出来是大雪的?

师:他刚刚盖棉被,发现棉被是 冷的对吗?好的,同学们,老师 提醒一个词:“已讶”,猜猜他 在哪里?他肯定在床上,有没有 睡的? 生:没有。 师:“已讶衾枕冷”,睡了没 有? 生:没有。 师:都没有?睡了吗?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 没有”。


师:“已”,这是“已经”的“ 已”,不是“己”啊。对呀,“ 已经”,忽然之间,很惊讶地发 现盖的这个被子和枕头忽然变冷 了。刚才这位同学说睡了一会被 窝是暖和的,现在忽然之间发现 被窝冷了,被子和枕头都冷了, 在不在睡觉?在睡觉。睡到半夜 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被子和枕头 冷了。所以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读 得懂,你会发现诗人正在床上睡 觉,在自己的被窝里睡觉。明白 了吗?
生:明白了。 师:第二个问题。他既然睡在自 己的被窝里面,他又没起床,外 面下雪,他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 ?一行一行地读一读,你能不能 找到依据?一行一行地读读看, 轻轻地读,每一行里面有没有依 据?你能不能看出来?每个同学 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个地方 就是讲外面下雪了。读书、读诗 要越读越聪明。不要盯着我看, 不要盯着老师看,你自己要读、 要想。好,那位女同学。

师:问题是那雪是不是下在窗 户上的呢?这个“明”是不是 雪粘在窗户上它才“明”的? 生:看过去一片白茫茫的。 师:也就是外面都积满了皑皑 的白雪,映照在窗户上它才会 —— 生:才会这个“明亮”。 师:对呀,所以这里是个什么 字呢看得出大雪? 生:“明”。

师:对呀,这个“明”看出是 大雪,不是小雪。下一会小雪 是感觉不到的,窗户还是黑乎 乎的。还有吗?还有更重要的 地方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夜深知雪 重”的那个“重”可以体现出 雪的大。 师:给个理由呢。


生:我找到最后一句的这个“ 闻”,“闻”就是他的听觉。 竹子一般都是很有韧性的,要 很重的东西压着才会断。现在 应该是冬天,冬天的时候,雪 越积越厚,才会把竹子压断的 。
师: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闻”就是“听到”,一 听就知道。好的,还有根据吗 ?现在能发现的同学是会读书 的。 生:我从“讶”看出来。这个 “讶”说明之前没有下雪。虽 然现在可能不是冬天,但是这 个棉被和枕头突然冷了,只有 这个雪的冷才会让它们变冷。
生:从“时闻折竹声“能看出 来是大雪。因为只有雪重了才 会把竹子压断。 师:压断一根算不算大雪? 生(七嘴八舌):不算,不算 。 师:一共才压断一根算不算大 雪?这里有个关键的词。

生(七嘴八舌):“时”,时 常听见。 师:所以这里面是“时闻”, 就是不时地听到竹子被折断的 声音。如果不是“时闻”,那 也不一定是大雪,对不对?有 道理。还有没有依据? 生:“复见窗户明”。如果是 小雪的话落在窗户上它就变成 水了。只有大雪下在窗户上, 才能让窗户看上去很亮。

生:这个“枕”就是我们平时 说的“枕头”。 师:是吗?好,“枕”就是“ 枕头”。那猜猜看,这个“衾 ”什么意思? 生:也许就是棉被。 师:还有同学愿意猜的吗? 生:就是睡觉用的“床”。 师(笑):床不叫“衾”,床 就是床。

师:这个“衾”刚才这个同学 猜对了,就是“被子”。被子 、枕头,明白啦? 师:好,那这首诗到底写了些 什么?你能不能自己读得懂呢 ?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 行地想,明白吗?轻轻地读一 读,然后想一想,你就会读明 白了。好,开始。 生:自由读、想。

师:积雪堆在一起就显得重了 。对这个“重”有了一层体会 ,还不够。 生:我觉得他写这个“重”是 为了体现后面的这个“时闻折 竹声”。因为光说“大”的话 ,可能不会折断,只能是“重 ”的话,雪全盖在那边才会把 竹子折断。


师:哦,这个“重”和后面的 一个什么联系在一起呢?“折 ”。和它联系在一起,有了“ 重”才会“折”,不“重”它 不会“折”。对这个“重”有 了第二层体会,但是还不够。 这个“重”说明什么?
师范读完:好,自己轻声地吟 诵一下。 生:轻声吟诵。



师插话:对,就这样轻轻地吟 ,要读到自己的心里。念个两 遍三遍,自己念。 师:会读吗? 生:(齐)会。 师: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有四位同学举手。愿意读的 举手。好,请你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好的,正确通畅,不错。 (再指名一生读。) 师:好的,如果你能够体会这 诗的含义和意境,那会读得更 好。 (再指名一生读。) 师:嗯,声音清脆悦耳。如果 对这首诗的情感再有一点体会 就更美了。我请几个女同学来 读读看。 (指名一女生读。)


生:夜深了,“重”就是说雪 是大的 师:哦,那我问一下,一般我 们说“一片一片雪花”是轻的 还是重的? 生:轻的。

师:你说一片雪花很重吗?雪 花飘飘。那他为什么说雪是重 的? (生七嘴八舌。) 师:一个个说,为什么他说雪 是重的而不是轻的?“夜深知 雪飘”,多美啊。他为什么不 说“夜深知雪大”,而偏偏要 说“夜深知雪重”?你知道他 为什么要用这个“重”字啊? 生:因为雪大,积雪都堆在一 起,所以很重。


师:清幽幽的,你这首诗别有 一番情趣,不错。我请你来推 荐一个同学读读看。
(该生推荐一位同学) 师:好,我们来听一听。 (被推荐的那位同学读。)


师:嗯,她不但对这首诗有了 体会,而且有了表情。读诗的 时候有表情的同学对诗是有自 己的真切体会的。这首诗会读 吗?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好,这首诗里面有两个生 字,一个念“衾qīn”,一个念 “枕zhěn”。考考大家,这个“ 枕”大家知道吗?

师读诗,提示:外面在下雪, 诗人在哪里呢?在干什么呢? 一定要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找 到答案。 (生思考。) 师:你先说。 生:那个时候他正在睡觉。 师:他在睡觉?

生:他抬头看到窗户上一片明亮 ,知道这是因为雪下得很大,大 到他可以时不时听到竹子被雪打 断的声音。 师:好,这首诗的意思大体懂 了。现在问你一下:你凭什么说 他正在睡觉? 生:因为“衾”和“枕”的意 思是“棉被”与“枕头”。他为 什么感到棉被和枕头冷了,是因 为他在睡觉。第一句说到了被子 和枕头,听见了折竹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 读得懂的请举手。我来看看。 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这首诗 大体的意思我懂的就举手,越 来越多的手举起来了。读得懂 吗?好,手放下。
师:好的,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 有把握,老师提三个问题好不好 ?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 真读懂了。 师问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 《夜雪》——晚上下雪,懂吗? (生:懂)那我问你:晚上外面 下雪,诗人也就是作者,诗人在 哪里?(生:家里。)在哪里? 从这首诗找到答案,从字里行间 找到答案,说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他在哪里,说准确了。


师:他讲得很有道理。他说的 是“讶”,“讶”的是什么呢 ?是冷。一般的情况下,如果 不下雪,被窝里面睡到天亮都 是温暖的。但突然之间下了一 场雪,被窝就冷了。这个“冷 ”是什么?这是人的一种触觉 ,脸接触到了枕头,身体接触 到被子觉得冷。一个“冷”感 觉到下雪,还有吗?
生:我从“夜深知雪重”看出 来,他知道在下雪。 师:这个就是“知”。人都有 知觉,对吧?“夜深知雪重” ,一个“知”对不对?你看, 每一行当中他都能看出外面在 下雪。茫茫的黑夜里下起了雪 ,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插话:这位同学很好,自己 自言自语地把这首诗的意思一 行一行地说一说,这是一个很 好的方法。你说得对不对等会 再说,但是你要自言自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