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华民国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南京中华民国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南京中华民国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南京中华民国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培训讲座提纲:

一、民国印象——中华民国成立背景简史

二、民国常识——有关中华民国基础知识

三、民国建筑——南京民国建筑代表作品

三、民国线路——南京民国建筑旅行线路

一、民国印象

二、民国常识

1.辛亥革命:是中国爆发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 911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导孙中山。他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4.中山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降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专门观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外国友人又称中山装为“毛式降服”。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5.民国知名人士:

(2)闻名建筑师及其在南京的代表作品:

●吕彦直——中山陵、金陵女子大学

●杨廷宝——中央大学、中央医院、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音乐台、谭延闿墓、金陵大学图书馆、宋子文公馆、大华大戏院

●童寯——外交部、首都饭店、首都电厂、马歇尔公馆、孔祥熙公馆、国际安全区总部

●刘敦桢——光化亭、仰止亭

●赵深——铁道部、励志社、福昌饭店、行政院大楼

●奚福泉——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

三、民国建筑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的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阻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在建筑进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储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不于其他都市的专门风貌,目前全市储存下来的民国建筑占地面积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0多处。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的民国建筑门类齐全,无奇不有,绝大多数属国家工程,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设计和建筑施工水平,其专门性和典型性是国内其他都市的同期建筑无可比拟的。

南京民国建筑要紧有以下五种类型:

1.军政建筑类:

●国民党中央党部:地处湖南路10号,为法国宫殿式建筑。那个地点先后是清朝江苏咨议局、江苏省议会、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以及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南京警备区司令部。1911年12月,全国17个起义省份的代表集合于此,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国号为中华民国,将1912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典礼也曾在此举行。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今中山东路313号南京军区档案馆大院内正中央。中央监察委员会是中国国民党的最高监察机关,俗称“东宫”。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于1928年,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居五院之首。抗战前在国民政府东花园,抗战期间迁至重庆。抗战后迁至中山北路6 1号原铁道部旧址(今南京政治学院)办公。1949年3月,当时的院长何应钦因行政院离长江太近,在解放军的炮火射程内,不安全,曾迁至励志社(今钟山宾馆)。

●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于1928年,是民国时期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其院址有二处:一处在今白下路273号南京海运学校内;另一处在中山北路105号军人俱乐邵内,抗战前为法官训练所。1940年3月,汪伪政权成立后,那个地点又成为“南京专门市政府”。

●国民政府司法院:成立于1928年,是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地处中山路251号,现为南京市供电局。其职责是“掌理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1949年,一场大火将大部分建筑物焚毁,惟有门楼储存下来。

●国民政府监察院:成立于1931年,为国家的最高监察机关。办公地点最初在公园路旁一坐老式平房内。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迁到中山北路,与立法院、行政院同在一所大院内办公。

●国民政府考试院:成立于1930年,是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构,在北京东路41号、43号,现为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人大所在地。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国民政府国防部:地处今黄埔路,现为南京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抗战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其代表性建筑有大礼堂、憩庐(蒋介石工作起居的要紧场所,亦称总统官邸)。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国民政府财政部:成立于1927年,是全国财务治理的最高行政机关,地处中山东路128号,现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宿舍。

●国民政府交通部:地处今中山北路303—305号,现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国民政府内政部:成立于1928年,是治理全国内政部行政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办公地点在瞻园路128号。

●国民政府外交部:成立于1927年,地处中山北路32号,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所在地。抗战期间,那个地点成了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曾在此办公。抗战胜利后,仍为国民政府外交部。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海军总司令部:地处今中山北路346号,现为724所(即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其所在地原为江南水师学堂。清光绪十一年(1855年),海军衙门成立,以订购舰艇、培养海军专门人才为要务。鲁迅先生曾考入该校管轮科就读。

●国民政府卫生部:位于黄埔路1号,在中央医院的北端,现为南京军区总医院。

●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建于1933年,地处今中山北路101号。院内喷泉呈碗形,寓意为“一碗水端平”;办公楼呈“山”字形,寓意为“执法如山”,其顶部有一天窗,寓意为“明镜高悬”。

●中央宪兵司令部:地处瞻园路126号,与国民政府内政部和中统局相邻,现为航天干部治理学院。

●南京市政府:地处夫子庙金陵路1号,现为江南贡院历史陈设馆和南京市中医院。

2.使馆建筑类:

●英国大使馆:1935年建成,地处虎踞北路185号双门楼宾馆内。现存旧址具有仿英式建筑风格。

●美国大使馆:1946年建成,地处西康路33号,现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省委招待所(即西康宾馆)。

●法国大使馆:1937年建成,地处高云岭56号,现为省新闻出版局和省民政厅培训中心。

●日本大使馆:位于北京西路1号、3号,现为南京武警支队和南京武警消防总队驻地。

3.名宅建筑类:

●李宗仁公馆:地处傅厚岗30号。1949年底去美国,1965年回北京,1969年在南京病逝。此处建筑是1948—1949年间,他担任国民政府副总统、代总统期间修建的。

●宋子文公馆:地处北极阁1号,为西方乡村不墅式建筑,是宋子文全家的居所。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曾被软禁于此。

●孔祥熙公馆:地处高楼门80号。建筑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风格。此处原为“国民政府海关总署”,抗战后由孔祥熙使用。

●民国“公馆区”:以颐和路为中心,建有各式花园洋房近400处,平均每户面积400平方米以上,以英、法、荷兰、西班牙和意大利式样居多。如颐和路8号的汪精卫公馆;宁海路5号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公馆;一些国家的使、领馆,如美国大使馆(西康路18号)、苏联大使馆(赤壁路15号)、澳大利亚大使馆(颐和路26号)、印度大使馆(今北京西路42号)等也在公馆区内。

●汤山温泉不墅:地处江宁汤山镇温泉路3号。始建于1920年,原为名人陶保晋的私产,称为“陶庐”。1946年,国民政府将其改建为蒋介石、宋美龄的专用不墅,是当时蒋、宋夫妇的行宫。

●梅园新村:1933年一家名叫乐居的房产公司征得了总统府邻近的一块荒地,打算建一处由业主自己设计的高档住宅区。故此处的建筑风格不一,式样不致。1934年新村竣工,有人按照其不远处在清朝时曾有一片梅林,遂将此处命名为梅园新村,而当时此处一棵梅树也没有。1946年以周恩来、董必武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进驻与国民党进行了十个月的国共谈判。现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4.科教建筑类:

●国立中央大学:地处东南大学内,建筑均为西方古典式。储存至今的建筑有:体育馆、图书馆、中大院、大礼堂、梅庵等。曾作为民国政府第一届大会会堂使用。梅庵为纪念中央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字梅庵)而建。

●金陵大学:地处南京大学内。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为南京大学。其建筑群是当时南京市内与鼓楼平齐的最高大的建筑群之一。

●金陵女子大学:地处南京师范大学内。创建于1913年,系美国教会在中国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建筑突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系国民党中央党校,地处今建邺路174号,现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

●中央体育场:地处南京东郊的南京体育学院。建于1931年,一次可容纳观众六万余人。从设计到竣工不到六个月,制造了建筑史的奇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北极阁气象台:地处鸡笼山上的北极阁。1927年在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和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的主持下,拆掉北极阁,改建气象台。现为江苏省气象局。

●国立中央研究院:地处北京东路39号,始建于1931年,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央地质调查所矿产陈设馆:地处珠江路与城东干道交汇处,始建于1935年,现为南京地质博物馆。

●中央医院:地处中山东路与黄埔路交汇处。1933年建成。现为南京军区总医院。是我国建筑大师杨廷宝早期的佳作。

5.公共建筑类:

●国民大会堂:地处今长江路264号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于1936年,当时是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会堂,原为国民大会堂或国立戏剧音乐院。内有供蒋介石专用的地下通道。1948年蒋介石和李宗仁在那个地点分不当选为中华民国正、副总统。

●国立美术陈设馆:地处今长江路266号,现为江苏省美术馆。

●大华大戏院:地处中山南路67号,建于1935年。现为大华电影院。当年是南京市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戏院。

●励志社:地处中山东路钟山宾馆内。创建于1929年,前身为黄埔同学会,当时要紧供达官贵人休闲活动使用。

●国际联欢社:地处中山北路259号南京饭店内,1946年由杨廷宝设计。供当时驻华使馆人员娱乐、社交活动用。

●中央饭店:地处中山东路237号,现仍为中央饭店。原设计7层,因在国民政府的正对面,当局认为可能威逼国民政府的安全,只批准建3层。该饭店以西餐著称,当年是南京最负盛名的饭店之一。

●华侨招待所:地处中山北路81号,现为江苏议事园。抗战胜利后,那个地点曾是国民党军队的先遣机构“前进指挥所”的驻地并在此与日军洽谈受降事宜。

●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地处新街口广场中山路和中山东路交汇处。建于1933年,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

●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现存行址有两处:一处在建康路205号,另一处在中山北路2号,位于中山北路与中央路的交界处,面对鼓楼广场,是国民政府的国家银行。

●中央商场:地处中山南路繁华的新街口闹市区,是南京有名的老字号之一。现为南京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是当时南京开业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商场。

四、民国线路

1.军政遗存印迹游——总统府、国民大会堂、国立中央博物院

2.纪念场所印迹游——中山陵、紫金山天文台、梅园新村纪念馆

3.官邸与使馆印迹游——美龄宫、颐和路公馆区、汤山温泉不墅

4.文化与休闲印迹游——圣保罗教堂、国立中央大学、大华大戏院、1 912风情休闲区

5.浙沪民国印迹游——石库门里弄、小莲庄、莫干山民国不墅群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第一章 绪论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 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 传统观念 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 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 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 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 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 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 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 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 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为满足旅游者文化需要,旅游业就必须为其提供文化产品,这决定旅游业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文化特性。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的物质财富和

南京六朝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南京六朝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宋 平,徐菲菲 (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系,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文章分析了南京六朝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阐述了六朝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规划的基本构思。六朝文化旅游的开发,既可进一步树立南京“六朝古都”的城市形象,又可成为南京旅游业新的生长点。 关 键 词:旅游开发;六朝文化;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F59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2Ο0069Ο03 收稿日期:2003-01-30;修回日期:2003-10-22 作者简介:宋平(1973-),男,江苏泰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songping73@https://www.360docs.net/doc/6515050490.html, 2001年底,南京市委提出力争在3~5年内实现3个倍增,1个扩张,即外向型经济、郊县经济、旅游经济倍增,商贸流通业扩张[1]。就旅游经济倍增这一目标而言,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一方面应开发更多的旅游景点,以扩大旅游容量;另一方面应推出新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拳头产品,而在这两方面,无疑以六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最具优势和潜力。 在南京发展历史上,六朝、明清、民国是最重要的3个时期,就南京的旅游开发现状来看,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充分,如明孝陵、中山陵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景点。而六朝时期由于距今已远,一般游客对六朝历史文化并不熟悉,有关部门的开发与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以至于旅游者在南京很难感受到作为“六朝古都”所应有的六朝文化氛围。 1 六朝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1.1 对六朝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 六朝文物包括2个方面,一是地面实物遗存,主要有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栖霞山千佛崖石窟、石头城遗址、钟山六朝地坛等;二是考古出土的大量地下文物,主要在南京博物院、朝天宫南京博物馆等处收藏展览。应该说,文物展览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旅游者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但由于参观所需时间较长、门票价格较高等因素,故对一般游客吸引力不大。因此,文章着重论述第1种类型,也即大型地面实物遗存。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代表了六朝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但长期散布于南京郊区的田野中,破损严重。从 20世纪50年代起,江苏省及南京市有关文物部门对南 朝陵墓神道石刻采取了一定的保护与维修措施[2],然而由于分布过于零散,旅游开发难度较大,虽然早就有专家呼吁成立“六朝石刻陈列馆”,但遗憾的是至今却未能付诸实施。位于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间的白马石刻公园迁移,复制了六朝、宋、明等时期的石刻作品。但六朝石刻主要仅复制有辟邪、石柱、石碑各一对,未能全面反映六朝石刻的风采。 千佛崖石窟位于栖霞山风景区栖霞寺后的岩壁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历经风雨侵蚀,损坏严重,2001年南京文物研究所主持千佛崖修复工程,又遭媒体及有关专家质疑[3]。目前,千佛崖前终日香烟缭绕,游客随意攀登其上,这一现象应加以制止。 石头城在六朝时期一直是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现清凉山西麓,赭红色卵石墙基和历代在城墙上增砌的城砖仍清晰可见,现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仅在城墙顶部建有一座仿烽火台建筑,对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加以有效开发利用。 六朝地坛位于钟山主峰南麓的一处山嘴上,其下即为明孝陵、明东陵、紫霞湖,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一处明代以前的地坛遗址,因发现较晚(1999年4月),故制定了较完善的保护与开发规划。目前,“六朝北郊坛”坛门和跨河拱桥已在紫霞湖畔落成,长达500多m 的登山便道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美化也已完成。祭坛主体的保护方案现已初步拟定,待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并进行有效保护后,将完全对游客开放[4]。 此外,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六朝时期的有台城、周处读书台、孙权墓、郭璞墩、阮籍墓、温峤墓等几处。台城本指建康宫城,现在则指鸡鸣寺北解放门以东一段城墙,台城南侧的九华山至北极阁一带在六朝时为皇家园林所在地,现尚未进行有效的开发;周处 第23卷 第2期2004年 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2Apr.2004

公共基础知识大全(2)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考查法律(法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公文写作、国情市情、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政治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部分经济类:包含政治经济学基本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等内容。 第三部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运行机制、公共行政过程、行政机构改革。 第四部分公文写作写作基础知识;写作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体等;第五部分法律基础知识:一、法学基本理论法的基本理论,法的体系,法的制定和实施;法 律监督体系等。二、宪法基本概念;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行政法概述;行政主体、行为、救济等;行政诉讼法概述;四、民法民法基本原则、物权、债权等。五、刑法刑法概述、犯罪、刑法等。 第六部分附录 【附录一】 2010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附录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附件三】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附录四】时事政治(2010.1—2010.12)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考查法律(法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公文写作、国情市情、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政治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部分经济类:包含政治经济学基本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等内容。 第三部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运行机制、公共行政过程、行政机构

民国南京规划

金陵怀古:亨利·墨菲与吕彦直 2009年9月7日10:5 王受之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6515050490.html, 民国时期的南京中心区规划布局 现在能够看到痕迹的南京,在早期完整的城市规划中有两方面:一个是产生于朱元璋建造首都时的规划;另外一个则是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南京之时,请美国建筑、规划家亨利·墨菲领导做的“首都”规划,两者没有矛盾、互相补充。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一般都是建造城墙:四四方方,一边规矩是三个门,这样东南西北九个城门对着,就是大道,九经九纬,左宗右社,前朝后市。不过南京这里有山有水,不可能完全这么工整地规划,因此作了些调整。去过北京和西安的人会发现,同样是明城墙,南京的城墙和那两个城市的城墙差异很大。西安和北京的城墙方位对称,距离对等,而南京城墙的走位极不规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南京起伏不定的特殊地形,使得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的方法而建。不过,我看到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则认为,明城墙设计思想是道家堪舆之术,其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的聚合。

著名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认为,南京城市规划的象征主义体现了朱元璋欲借此将自己打扮成“国之中土”的、洞察秋毫的“天神”和“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虽然如此,但是看看朱元璋时建造的南京城,事实上还是用地情况的结果。朱元璋为吴王时,住在南京的王府巷;称帝后,本可以就地强拆民居建皇宫的。但考虑百姓已久经战乱,再经不起纷扰,便避开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南地带,而在城东荒地上,建起了明皇宫。朱元璋没有去破坏原先的城市风貌建皇宫,而是为南京做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将本来荒凉的东郊和北郊包进了城区,使南京城的范围扩大了好几倍。他的这一工程,不但满足了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还为后人留下了600年的发展空间。到民国为止,我们看到的南京城是这个朱元璋的规划。 民国期间,因为迁都于此,需要重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这样,便是南京第二个规划脉络的出现。南京大规模设计、兴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但体现的并不是简单的民间流行风气,而是当时的行政背景。就好像1959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的时候所采用的民族形式和现代结构基调一样,也是行政主导。南京曾经有十多年明确的行政主导民族化现代建筑的历程。 1927年,以黄埔军校为主力的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同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虽经短暂宁汉分裂,但是国民政府遵照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遗言,将南京设为首都的方向并无改变。于是该政府宣布全国暂行的行政区规划中,将原本北京政府所设之金陵道省级城市,更名为南京市。翌年,北京成为国民政府领地后,南京与北京同时成为特别市——即南京特别市与北京特别市。 翌年,中国统一且政权确定后,在反对首都设立于南京的强烈舆论下,为了表达建都南京的决心,国民政府于1929年6月1日设立“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其中三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但担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也被推选为该会主席。除此,委员中尚有当时政要数十名,如:胡汉民、戴传贤、孙科、阎锡山等人。另外在委员名单里,确定赵戴文、孔祥熙、宋子文为当然委员,孙科为常务委员。 之后,该委员会实际负责人孙科聘请了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为建筑顾问,由清华大学留美学生吕彦直为其顾问助手,从事南京首都的整体都市计划。1929年底,首都建设委员会发布《首都规划》,该规划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都市计划。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为了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实践操作技能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素质课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与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结构;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旅游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和掌握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等。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文化现象、解决旅游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思路 以中国旅游文化为讲授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揭示中国旅游资

源的民族性特点和文化传统优势;以旅游客体文化为讲授重点,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中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系统介绍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分别介绍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几种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客体文化。在课程后续建设中,将结合河南旅游文化实际,研究探讨发挥河南旅游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向旅游文化产业大省迈进的发展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点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 要点:了解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回顾旅游文化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各时期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旅游活动实质、旅游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的探讨,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要点:了解旅游主体、旅游主体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重点了解不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角色、个性心理及审美倾向等。 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 要点:认识旅游客体及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对象,把握旅游客体的类别与旅游客体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认识和掌握自然美、人工美的构成及审美观照,掌握旅游客体的文化功能。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旅游

民国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风格是以怎么样的建筑风格展现的呢?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其中以南京民国建筑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南京民国建筑简介: 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南京地区兴建的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各类建筑的总称,也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传统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传统民族形式及现代派及六种。 1912年1月1日,随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首都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汉三镇、陪都重庆、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其中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无与伦比,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产生、转型、鼎盛、停滞、恢复五个时期,主要建筑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六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南京民国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南京大学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近现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南京民国建筑,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南京民国建筑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气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相融合的结果。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有被动的成分在里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代史与东西方关系史上的一个”怪胎”。而南京则不然。南京的民国建筑并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

南京旅游资源丰富

南京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南京旅游景点包括了中山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夫子庙,南京长江大桥,明孝陵等。南京旅游局为方便游客旅游南京,与媒体合作整出十条南京的精品旅游线路。分别是:六朝怀古游、大明胜迹游、郑和遗踪游、民国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秦淮风情游、科教修学游、滨江风貌游、温泉度假游、乡村美景游。 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除了著名的南京旅游景点可供游客游玩之外,南京的美食也不容错过。 南京的饮食以京苏菜(金陵菜)和清真菜著名。金陵菜的四大名菜包括松鼠鱼、蛋烧卖、美人肝、凤尾虾。制作金陵大菜的知名菜馆有绿柳居菜馆、马祥兴菜馆等。 六朝怀古游: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历来就有“六朝古都”的美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一、雨花台 雨花台,三国东吴时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时,佛教盛行,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始得名。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 它的核心部分是雨花台,雨花台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 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东岗又称梅岗,中岗也称凤台岗,西岗延伸至安德门外,无别名。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 雨花台的特产雨花石可称为一绝。雨花石在地质上称作砾石。是玛瑙的别支。它讲究质、色、形、纹,其色彩极为丰富,形状纹路也是千变万化。根据其天然色调及纹路形象,文人墨客常赋予许 多诗情画意的名字。 旅游信息 风华千秋雨花韵。在雨花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西周太伯兴修水利起,便有了先人的遗迹,至明、清,更是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雪映山眉紫,烟消树顶圆”,这些美妙的诗句,正是历史上雨花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栩栩如生的写照。 南京雨花台远景在雨花台上下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古圣先贤和仁人志士曾在此演绎了壮丽的人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南京文化历史

南京文化遗产 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在历年的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中,对南京文化遗产考察的题目也是屡有出现,下面列出的是部分南京市文化遗产,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内容,请广大考编学员识记。 物质文化遗产 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址 目前,南京正与北海、广州、漳州、泉州、宁波、扬州、蓬莱、福州等8个城市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分为两大类:一是航海相关遗存,如都城城址、造船厂遗址;二是文化与文明交流产物,如宗教建筑、航海家府邸和墓葬、外国人墓地等。南京最后进入申报材料的12个现存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为:天妃宫、静海寺、郑和宝船厂遗址、石头城、郑和府邸旧址、净觉寺、大报恩寺遗址、道场寺遗址、浡泥国王墓、明代都城遗址、洪保墓、郑和墓。 天妃宫实践于明永乐五年(1407),史称龙江天妃宫。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所感应所致,奏请朝廷赐建。郑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回归后,都专程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每年妈祖诞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民间有感庙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静海寺位于南京狮子山南麓,系明成祖朱棣为纪念航海家郑和等人下西洋凯旋归来而敕建,并赐额“静海”,意为四海平静。

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西部长江之滨鼓楼区中保村范围,这里曾经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数百艘宝船,目前仍留有3个长达四百米的作塘(造船船坞)。宝船厂遗址公园以作塘遗址为中心,建有郑和下西洋碑廊、雕塑群、遗址出土文物展览馆等景观和设施,全景式的再现了当年宝船厂的盛况。 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路龙蟠里石头城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建的石头城。作为从东吴到南朝的都城,当时外国船只到中国或者中国船只出海,都停靠在石头城下面的一个码头。那时,现在的河西地区还是滚滚长江。现在,这处已成为石头城遗址公园。 郑和府邸旧址位于太平路马府街(现马府街小学)。据《金陵志地录》记载:“郑和本姓马,家于此。”太平天国前尚存房屋七十二间,后悔于战乱。如今,在马府新村的今天又一块鉴于1990年的郑和府邸遗址纪念亭和纪念石碑。 净觉寺位于今南京升州路,始建于元,系伊斯兰教徒活动场所,宣德五年被火焚。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请重建,并由郑和子孙后代居守,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所与郑和有关的建筑。 大报恩寺遗址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赐封该塔为“第一塔”。大报恩寺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大藏经的编撰、雕刻、印刷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 道场寺遗址,今南京永红造纸厂南面,晨光机械厂大院内老洋楼一片。

解析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建筑语言

解析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建筑语言 摘要:从南京民国建筑历史背景谈起,以南京博物院的大殿的设计、营建为例,对南博建筑的装饰风格和对局部细节进行分析,全面展示其所体现的民国建筑语言。在空间设计中,南博以及南博后来的修复扩建工程中,应关注空间设计中对人们历史情感的人文关怀,以及展示和延续民国建筑语言和对历史片段的保存。 关键词:民国建筑;空间设计;构造装饰 一、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六朝古都南京城已经见证了2470余年的建城历史,南京城现有的古都风貌主要来自城建史上的两个鼎盛时期:明代和民国。明代都城建设以明城墙、明故宫和明孝陵为代表,民国都城建设以中山陵、中山大道和国民中央政府建筑群为代表。另外,国民政府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修筑了相当数量的道路,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行政办公建筑和高级住宅区以及各种配套设施。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数目庞大并且渗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为南京的古都风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京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建筑风格 南京博物院位于明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交织,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的地区。南博后的半山园是原王安石故居。因此可以看出,无论从大

的城市角度的区位特征,还是本地块的地段人脉,在这一用地区域内都包含了异常丰厚浓郁的明代文化,民国文化氛围,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南博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突出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因此采用近代仿古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风格——仿辽式建筑。南博外观高大雄壮,粱柱斗拱粗壮古朴,四面起坡的丈屋顶星曲面翘起,虽然十分庞大,但给人轻快腾飞之感。 三、南京博物院的建筑语言 1、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题建筑远远退离中山东路主干道,前面留下深远宽大的草坪,广场,绿化带,主殿前有宽大的三层石台阶。这样布置都是为衬托出主题建筑的高大宏伟,形成丰富的环境氛围。南博的整个园区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局工整,平面对称。南博建筑造型是中国古典宫殿样式,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是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成功典范。 2.空间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虽然多姿多彩,风格各异,但是在深层次取得主导作用的时空空间形态。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最重要

旅游文化知识

武汉轻工大学旅游文化管理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马彦

目录 摘要 (2) 目录 (3) 前言 (4) 现代旅游 (5) 民俗旅游 (5) 宗教旅游 (6) 健身旅游 (7) 艺术旅游 (7) 修学旅游 (7) 旅游景点 (8) 旅游文化 (11)

旅游文化知识 现代人的旅游,首先是一种休闲方式,其次亦是一种充实自己的学习方式。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曾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代人更有“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之说。旅游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感性的形象,通过旅游,你可以很形象地了解世界各地自然、人文景观的种种差异,通过观察社会、体验风俗和积累历史文化知识来达到积极的休闲和娱乐,获得人生的启迪。世界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社会文化、艺术文化丰富了这样的旅游种类,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如民俗旅游、艺术旅游、宗教旅游、考古旅游、修学旅游、保健旅游、保健旅游、商务旅游、寻根旅游等等。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文化旅游方式。 1、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现代人最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现代人长期处于快节奏、高效率的都市生活中,内心很可望这种单调乏味的生存状态得到一点改变,生活中多一点亮丽的色彩。民俗旅游通过观察异地异族人真实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传统习惯等,满足了现代人体验异国、异族、异地风情的渴望,将身心融合到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中,使心灵得到一种回归。

民俗旅游中比较吸引人的是节庆旅游。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各自鲜明的特点,有自己民族的民族习惯和民族节日。如我国西南的庙住“四月八”、“姐妹节”,侗族的“花炮节”、“六月六”、“祭牛节”等等。这种民族节日活动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带着很深的传统烙印。 民俗旅游满足的是现代人对异国他乡风土人情的求知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内涵丰富、层次较高的专项民族文化节旅游。例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岳阳的国际龙舟节、大连的服装节等等。 贴近生活的民族风情旅游是民俗旅游的另一种形式。这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入住当地人家庭,借与房东主人居住的机会,直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利于与主人建立融洽亲密的气氛,营造一种独特的“家庭氛围”。这种贴近生活的旅游方式,能够增进客人与主人家的个人友谊,使旅游生活更有情趣,更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一种民俗旅游方式便是民俗文化村,在一些地区建立一些民俗文化村,保留一些行将绝迹的传统饮食起居、衣着装束、建筑风格以及工艺制作、文化娱乐、民间习俗等博物馆等,它们大都建立在城市附近或在城市里面,完整的展示民俗或少数民俗的风情,使现代人无须走很远的路便可以获得一定的了解。 2.宗教旅游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六朝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想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内容 (1) (三)研究方法 (1) (四)文献综述 (2) 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模式 (3) (一)直接利用型 (3) (二)复原历史型 (4) (三)文化创意型 (4) (四)原地浓缩型 (4) (五)新兴街区型 (4) 三、南京六朝文化旅游产品分析 (5) (一)六朝文化旅游产品的现状 (5) 1.资源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 (5) 2.市场分析:旅游产品的弹性与旅游者的产品偏好选择 (6) 3.产品分析:产品创新和空间布局 (6) (二)六朝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6) 1.保护措施不力,造成开发困难 (6) 2.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少吸引力 (7) 3.产品知名度不高,缺乏影响力 (7)

四、南京六朝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想与产品设计 (8) (一)开发设想与模式选择 (8) 1.直接利用型——精品开发模式 (8) 2.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 (8) 3.文化创意型开发模式 (8) (二)产品设计思路 (9) 1.立足自身特点,开发和保护并重 (9) 2.开发特色旅游,树立创新意识 (9) 3.加强对外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 (10) 五、结语 (10) 六、参考文献 (13)

浅析民国时期建筑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建筑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摘要:通过对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简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以焦作工学院的民国建筑为例,简要分析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 关键词:近代建筑民国时期元素 abstract:through to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history research, brieflyintroduced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formation and thedevelopment. constructs take jiao zuo engineering institute’s republicof china as the example, the brief analysis introduc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im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keywords:modern construction republic of china time elemen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近代建筑在中国的传播 1910年,中国近代第一位建筑家张鍈绪按照西法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学专著《建筑新法》,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西方科学的建筑方法。书中多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反思与批判,鼓励学习西方新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技术。 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在外留学的建筑师陆续回国,中国的建筑师人数也逐渐增加,成为西洋式建筑的传播者。他们对中国传

统建筑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其非科学性的否定也更具体,众多的批评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中国传统的学理不科学。第二,中国传统建筑功用不科学。第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构造不科学。[参见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185页 ] 2 、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建筑活动和近代中国人的建筑活动。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近代中国人的建筑活动。 近代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成为西式建筑的传播者,他们设计的一系列建筑大都是西洋风格,西式建筑即是他们心中的“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人接触并使用西方建筑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建筑师出现以后,他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建筑,如何看待西式建筑、如何进行中国人自己的创作。 大批受过西学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也不甘模仿外国建筑师的表演,试图表现出文明古国的文化原创性。1925年,吕延直在南京中山陵设计方案竞赛中获得大奖,南京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师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开山之作,它的诞生奏响了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前奏。 3、民国时期建筑的特点(以焦作工学院为例) 焦作工学院成立于1909年,现存还有一批民国时期建筑。以工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 经济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压力; (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 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 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

南京近代建筑简略 一.近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1.1近代建筑形成的社会背景 这是一个悲伤而又带有壮烈色彩的时代,一边是末世的慌乱,一边是尚不明确的未来,而人们在这乱世之中,怀揣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理想主义和面对现实的无奈。在这样的时代中,建筑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它是多元的,带有探索的意味,找寻自己的方向。 1.1.1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新旧思潮的交织 1)外来文化的影响 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近代中国社会是中国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受到外来影响最剧烈,深刻的时代。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续输入,中国开始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近代化的转变,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裂变,导致传统社会的解体和君主政治体制的崩溃。 同时,整个近代又是一个传统社会受外来刺激而陷入长期动荡的时期,各种观念意识冲突、交织、变化着,政治,经济,文化在西潮的冲击下再难以保持固有的格局和体系,因此“变”是近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向,但这种“变”并不是一瞬间的全面崩溃,而是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形态的自我延续和更新,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线索。 在晚清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这一段历史中,外国人影响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是巨大的。未来因素的影响力从当时普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可以看出来,对建筑而言,情况的确如此。因为要学“西”,统治者们办洋务,行新政,在此过程中,守西学思想意识的支配和影响,代表官方的,以抄袭西方建筑形式为主的建筑思想支配这各种主要的建筑活动。其中又在以推行新政为背景的清朝各行政建筑中最为突出。此外,该阶段后期,一些军阀、官僚、地主在崇洋媚外思想和追求洋化生活的社会风气的深入影响下,纷纷建造起模仿欧洲古典式建筑的中国衙门、住宅等,一时成为风尚。(近代建筑变革的两股中坚力量——官方和资本家) 然而,更本质的内容是“在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而且也要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这正是近代的最大特征。 2)新旧思潮的交织 近代社会,西方的内容从各种方面渗透进中国,新旧思潮交织于华洋混合特征紧密相连,并且华洋混合最终通过新旧思潮交织体现出来。建筑作为文化和技术的双重载体,更是直接的反应出这一特征。近代建筑显著特征就是形式上中式与西式的混合(1.整体传统立面加上西洋线脚2.西洋整体式样点缀中国传统细部)。 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一开始是被动的,这代表着文化同化(acculturation)过程的开始。“文化的同化暗藏着选择,从一开始,外来理论的全体就被被缩减为一些要素,通过与已有的中国观念和时间或真实或假想的结合,这些要素易于同化和融入”(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新旧思潮的交织变现了选择过程中的摇摆和思考,至少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尝试着在新旧之间做出某种平衡。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华洋混合(中西合璧) 另一方面,西方进入中国之后所采取的态度,在某一个阶段也是采取的华洋混合的方式,这时并不代表文化选择上的矛盾,而是经济和融入本土便于被接受的考虑而做出的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