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一次冰雹气候特征分析
成都春夏之交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冰雹是我国主要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具有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破坏力强的特点,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损害。
因时空尺度小和突发性强,国内外相关人员对冰雹监测预警识别和防雹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常规气象探空数据推算的物理量产品预测局地冰雹灾害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工具[1],而在冰雹的临近监测预警中主要是使用天气雷达,特别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能提供丰富的产品供预报人员使用[2]。
多普勒雷达能较好地监测对流单体的发生发展及移动路径,对冰雹云的识别和作业时机选择具有预警指示作用[3],通过垂直液态含水量值(VIL )的变化就可以用于预测冰雹的落区和降雹时间[4]。
成都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向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靠龙门山脉,东临龙泉山脉,均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落差约4500m ,境内有白马河和沱江等若干条岷江支流,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成都易遭受冰雹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影响[5]。
因此,本文利用地面及高空探测资料和成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9年4月26日夜间成都冰雹天气发生前后的气象环境因子、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人工防雹作业进行分析,探讨新型探测设备在冰雹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为今后此类天气的监测预警及相关应用提供参考。
1天气实况2019年4月26日18:00到27日0:00成都市西部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6h 内全市出现中雨20站,大雨14站,暴雨4站,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都江堰蒲虹公路垭口,为89.6mm ,1h 最强降水自动气象站也发生在都江堰垭口,为67.2mm ,同时成都市大部分地方出现瞬间最大风速>10m/s 的大风天气,最大风速在都江堰幸福街道(15.2m/s ),都江堰市区产生降雹过程,冰雹最大直径为6cm ,造成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图1)。
2环境背景分析2.1天气形势分析此次冰雹是受西北地区槽线快速东移并叠加高原小型波动影响共同产生的。
2010年3月成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2010年3月成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李昕翼,谢娜,施娟,李愉,安峡(四川省成都市气象局,四川成都610041)摘要[目的]分析2010年3月成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
[方法]利用NECP 1ʎˑ1ʎ的6h 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从前期环流背景、冷空气路径和预报着眼点等方面,对2010年3月21 24日成都地区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500高空冷槽、700 850hPa 低层切变、地面冷锋是此次寒潮主要影响系统;500hPa 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为一脊区,过程前期受高压脊影响,前期增温明显,日平均气温较高;地面冷高压范围大,中心强度达1043.0hPa ;冷空气强而深厚,与地面强降温中心相对应;冷空气从新疆经河套到陕甘的西风路径再折向沿东北回流路径进入四川盆地。
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强偏北气流、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变化情况、南北海压差和温差、850hPa 温度变化、冷平流移动路径以及强度等可作为预报寒潮强度的参考因子。
[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对寒潮天气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寒潮;环流背景;预报着眼点;过程分析;成都地区中图分类号P458.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24-14913-04Analysis of a Cold Wave Weather Process in Chengdu in March 2010LI Xin-yi et 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Chengdu in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610041)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one cold wave weather process in Chengdu in March in 2010.[Method ]Based on the NCEP 1ʎˑ1ʎ6h interval reanalysis data and daily observation data ,using synoptic analysis and diagnosis method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old wave forecast index in Spring of Sichuan ,a cold wave event covering the whole region between March 21and 24,2010wa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irculation background ,influencing weather systems and weather causation.[Resul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500high -altitude cold vortex ,700-850hPa low layer shear ,and ground cold front were the main systems that influenced this cold wave ;there was a ridge from Lake Balkhash across Lake Baikal at 500hPa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the high pressure ridge and the temperature was increasing obviously.The daily mean temperature was high.The range of cold high pressure was large and the central intensity was 1043.0hPa ;the cold air was strong and deep which corresponded with the strong surface temperature decreasing center.The strong north airstream ofLake Balkhash to Baikal Lake ,ground cold high pressure center intensity changes ,north and south ocean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850hPa temperature changes ,cold advection movement route and intensity were considered as reference factors for the forecast of cold waveintensity.[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forecast ability of cold wave weather.Key words Cold wav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Forecast focus ;Process analysis ;Chengdu area作者简介李昕翼(1987-),女,四川成都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E-mail :493423102@qq.com 。
都江堰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都江堰的气候特点是什么都江堰的气候特点是什么都江堰市,旧称灌县,是成都市代管之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都江堰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都江堰的气候特点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极端最高气温32℃),冬无严寒(极端最低气温-5℃,仅个别年份出现),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年均气温15.2℃,1月份平均气温4.6℃,7月份平均气温24.7℃。
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
都江堰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出山口。
介于北纬31°44′54″-31°02′9″之间,东经103°25′42″-103°47′0″之间。
东西宽54千米,南北长68千米,面积共120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都江堰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
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都江堰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
地势从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级降低,海拔592-4582米,相对高差3900米。
都江堰市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
水文都江堰市山脉以岷江为界,河东、河西分属两条山脉。
河东诸山(旧称东岷)属于龙门山脉,河西诸山(旧称西岷)属于邛崃山脉。
河东龙门诸山,以光光山最高,属龙门山脉中南段的西干支脉,由彭州――汶川县延伸至市境内。
河西诸山属于邛崃山脉的东支,山脉自崇州鹿顶山而来,到都江堰市泰安乡三合顶分为两支:一支沿北东方向延伸为熊耳山、莹华山、赵公山;另一支朝南东向延伸。
赵公山(原名大面山),呈北东――南西走向。
其东麓群山如翠浪,以石定江为界,其北边自上而下依次有:莹华山、老君山、张家山、三台山、南华山、斗底山、大小牛心山、卧牛山、凤凰山等;其南边有由赵公山而来的支脉,经棋盘石、歧山庙的主峰延伸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青城三十六峰(其最高处为高台山彭祖峰,即青城第一峰,海拔1260米,再由天仓山金鞭岩、笔架山至马家岭进入崇州境。
成都2015年7月27日冰雹天气诊断分析

成都2015年7月27日冰雹天气诊断分析发表时间:2018-08-10T13:26:31.66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6期作者:陈静林[导读] 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并经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气象局,四川蒲江 611600)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全球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成都2015年7月27日冰雹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本次冰雹强对流天气发生过程500hPa亚欧大陆高纬区域主要表现为经向环流形势,成都处在东北冷涡后部,受冷空气影响较大。
850hPa上主要受暖气团影响,气温较高,降水比较少,前期积聚大量不稳定能量。
500hPa处有冷温度槽和850hPa暖温度脊在成都上空区域叠加,导致大面积位势不稳定,地面辐合线及移动触发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出现。
关键词:成都;冰雹天气;天气形势;诊断分析引言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并经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
多年来,许多气象学者对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以及结构演变特征开展了研究工作。
刘仁亮等学者对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个例的分析研究指出,在冰雹发生前,大气中积聚着大量的不稳定能量,由于北方冷满、低槽的存在导致冷空气南下造成的切变线或者锋面系统导致积累的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孙莹等对出现在广西的一次冰雹天气个例展开研究以及强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深化了对冰雹云各个发展阶段的动力结构、流场结构和回波结构特征的认识。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冰雹是成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几乎每年均会因为冰雹天气的发生而导致给当地工农业生产以及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基于此,本文以2015年7月27日的成都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以期掌握冰雹天气发生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冰雹天气的认识以及今后同类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
河池市“3.23”冰雹天气分析总结

河池 市“ 3 . 2 3 " 冰雹天气分析 总结
卢 丽莉 ,黄 冬 梅
( 河 池 市 气 象 台 ,广 西 河池 5 4 7 0 0 0 )
摘 要 : 利用 常 规 气 象 观测 资料 、 卫星云图 、 河 池 市 多 普 勒 天 气 雷 达 产 品等 资料 , 对2 0 1 3年 3月 2 3日河 池 市 的 一 次 大 范 围冰 雹 天 气 过 程进 行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 1 ) 在 高 空槽 、 低 层 切 变 线 和 地 面 冷 空 气 共 同影 响 的天 气 背 景 下 , 配 合 高 层 干 冷、 低层 暖湿 的大 气 环 境及 充足 的不 稳 定 能 量 是 降 雹 天气 的主 要 原 因 。 ( 2 ) 较 强 的深 层 垂 直 风 切 变 和合 适 的 0 ℃层 及 一 2 0 ℃层 高 度 可 以作 为预 报 冰雹 的着 眼 点 。 ( 3 ) 回波 图 上 三 体 散 射 、 旁 瓣 同 波 的 现 , 速 度 图 上 中气 旋 、 逆 风 区的 m现 可 预示 冰 雹 的 发 生 , 且V I L越 大 、 回波 顶 越 高 , 降 雹 的潜 势 越 大 。( 4 ) 三 体 散 射 和 旁瓣 回波 明 显 时 , 常 m现 V I L跃 增 , 这 种 情 况 可 作 为 降 雹 的 充 分 条件 。
州、 罗城 、 环江 、 南丹 、 天峨 、 都 安等 7个 县 ( 市、 区) 2 9
个 乡镇 出现大 到暴 雨并伴 有 大风及 冰雹 等强 对流 天 气。 据统 计 , 全市 受灾人 口 1 5 6 5 0 1 人, 紧急转 移 人 口
6 6 7 2人 ,农 作 物 受 灾 面 积 6 0 6 3 . 1 7 h m ,倒 损 房 屋
四川盆地一次强降水过程水汽特征

四川盆地一次强降水过程水汽特征宋雯雯;李国平;王皓【摘要】利用WRF模式、地基GPS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模式输出资料的高空间分辨率(10 km)和GPS大气可降水量(GPS-PWV)资料的高时间分辨率(30 min)的优点,对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变化特征及各物理量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是由高原涡和西南涡共同作用引起,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降雨落区和强度.GPS PWV 反映的大气可降水量增减趋势与WRF模拟的较为一致.水汽密度垂直分布反映了大气可降水量分布,水汽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降雨初期,水汽密度随高度减小迅速,降雨强盛时期,水汽密度随高度减小的速度减慢.水汽辐合使得水汽密度和大气可降水量增大,风的散度项与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一致,而水汽平流项对水汽辐合贡献较小,水汽的辐合主要由风场辐合造成.%By using the WRF model,ground-based GPS data,and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al data,combining with the high spatial-resolution (10 km) WRF model output data and high time-resolution (30 min) GPS-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GPS-PWV) data,a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 in the Sichuan basin is syntheticallyanalyzed,especially on the vapor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physical quantities and GPS-PWV data.The results show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wa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lateau vortex and the southwest vortex,and the WRF model can simulate the rainfall area and intensity well.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trends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simulated by WRF fit with GPS-PWV.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vapor density reflected the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and the water vapor density decreased while the height increased.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ecipitation,the water vapor density decreased quickly while the height increased.At the strong stage of the precipitation,the water vapor density decreased slowly while the height increased.The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resulted in the increasing of water vapor density and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The change of the divergence term of the wind agreed with the vapor flux divergence.The advection term of the water vapor had less contribution to the water vapor flux convergence.The convergence of the water vapor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wind field.【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8(046)001【总页数】10页(P129-138)【关键词】WRF模式;地基GPS;暴雨;大气可降水量(PWV);水汽【作者】宋雯雯;李国平;王皓【作者单位】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7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610225;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学院,成都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引言水汽占大气总体积的4%,不仅在各种大气物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降水的必要条件。
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地区“8·13”泥石流堆积扇调查和分析

表 1 研究区典型泥石流特征
野外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沟名
纸厂沟 孙家沟 水打沟 水鸠坪沟 麻柳槽沟 猪槽沟 蒋家沟 马家乌基沟 簸箕沟 黄央沟 王家沟 碱平沟 陈家坡沟 冷浸沟 燕子窝沟 栗子坪沟 曹家岭沟 双养子沟 煤炭坪沟 椿树芽沟 峰洞岩 1号 峰洞岩 2号
2 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于岷江上游,为典型的高中山峡谷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高差大,地形坡 度大。且区内沟谷发育,沿着龙溪河两岸呈树枝状展布,主沟平面形态为折线形。该区出露花岗 岩、灰岩和辉绿岩等,且地质构造活动强烈(见图 1),特别是“5·12”发震断层(映秀-汶川断裂带)通 过 该 区 , 导 致 该 区 山 体 基 岩 出 露 、 岩 石 破 碎 , 形 成 大 量 的 滑 坡 、 崩 塌 堆 积 体 , 为 龙 池“8·13”群 发 性 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收稿日期:2014-03-13;网络出版日期:2014-11-06 网络出版地址:http:///kcms/detail/.20141106.1108.007.html 基 金 项 目 : 科 技 基 础 性 工 作 专 项 工 作 : 西 南 地 形 急 变 带 地 质 灾 害 综 合 调 查 与 风 险 制 图(20 11 F Y 11 01 00 - 3);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国
3 流域特征
沿 龙 溪 河 18 km 长 度 范 围 内 ,“8·13”特 大 泥 石 流 中 50 多 条 泥 石 流 沟 暴 发 了 泥 石 流 过 程 , 36 条 泥 石 流 沟 堆 积 扇 完 整(见 图 1), 本 文 选 取 这 36 条 泥 石 流 为 研 究 对 象 , 其 中 22 条 泥 石 流 沟 的 流 域 特 征、物源特征以及主河特征参数如表 1。对龙池地区泥石流堆积区样品进行室内筛分,得出泥石流堆 积 区 的 黏 粒 含 量 较 低 , 其 平 均 有 效 粒 径 d10=1.7 mm, 平 均 不 均 匀 系 数 Cu 为 6.47, 平 均 曲 率 系 数 Cc 为 1.62,且堆积区的泥石流容重范围为 18~20 kN/m3,对比该区已有研究 , [12-13] 则该区泥石流属于过 渡性性泥石流,且泥石流颗粒级配良好,颗粒间以单粒结构接触关系为主。
都江堰市自然气候条件

都江堰市自然气候条件1、四川景点大全排名榜是什么样的?四川景点大全排名榜:四川九寨沟景区、四川黄龙景区、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四川都江堰风景区、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阿坝州黄龙景区、广安市邓小平故里旅游区、南充市间中古城旅游区。
1、阿坝州黄龙景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与九寨沟相距100千米,海拔1700〜5588米, 地貌特征是山雄峡峻。
被誉为“人间瑶池”,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
景区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主景区黄龙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下,而临涪江源流, 似中国人心目中“龙”的形象,因而历来被喻为“中华象征”。
黄龙以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以罕见的岩溶地貌蜚声中外,堪称人间仙境。
2、广安市邓小平故里旅游区邓小平故里旅游区位于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是集缅怀纪念、爱国主义教育、古镇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有邓小平故居、洗砚池、翰林院子、蚕房院子、北山小学堂、清水塘、神道碑、德政坊等近20处邓小平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活动场所。
3、南充市闻中古城旅游区闻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古城己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
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红四方而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都江堰三江镇气候如何,适宜避暑吗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2°C,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
这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最热的7、8月份平均气温为24°C左右,平均最高气温仅28°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一次冰雹气候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
年4月14日都江堰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从低层流入的暖平流与
中层处的冷平流,增加了层结的不稳定性,再加上短波槽的影响,促进了都江堰
冰雹天气的出现;850hPa低空处,都江堰等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显著的湿区;
500hPa处都江堰上空属于干区;700hPa中低空处的湿层并不是太明显,这种上
层干冷下层潮湿的垂直分布对于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都江堰上空低层主要以暖平流为主,中层属于冷平流,这种配合使得位势极不稳定,促进了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
关键词:冰雹环流形势物理量场都江堰
引言
都江堰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
市境内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都江堰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
地势从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级降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
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本文利
用地面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都江堰这次的冰雹天
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提升气象部门对此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为今
后冰雹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环流形势
1.1高空环流形势
在4月14日08时500hPa高空图中( 2007年4月14日500hPa高空图),
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三槽两脊”的分布形势,其中三槽分别指东亚长波大槽、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大槽、黑海和里海间的长波槽,两脊区则分别指出现在西
西伯利亚到巴尔喀什湖一带的高脊及位于贝加尔湖的弱脊。
在冰雹天气还没有出
现之前,温度脊比高度槽脊落后,且中西伯利亚的低压维持稳定,巴尔喀什湖高
压脊向北延伸,西北气流控制整个西部地区,使得巴尔喀什湖的高脊在发展加强
的过程中不断向北移动。
在中低纬度地区,13日20时,短波槽位于新疆与甘肃
的交界处,受到槽后西北气流的影响,14日08时短波槽移动到甘肃南部。
另外,13日20时移动到四川盆地的短波槽向东转移,于14日08时在陕西——湖北——贵州——云南一带形成短波槽。
说明500hPa亚洲中部形成了阶梯槽,且在青藏
高原上存在两个闭合高压。
500hPa处,高原弱脊的偏北气流对整个都江堰地区产生影响;700hPa中低空处,四川
盆地的等温线几乎垂直于等高线,且该地区盛行偏北风,促进了冷平流向盆地内输送;在
850hPa低空处,在西南风的作用下,四川盆地内出现了暖平流;从低层流入的暖平流与中层
处的冷平流,增加了层结的不稳定性,再加上短波槽的影响,促进了都江堰冰雹天气的出现。
1.2地面环流形势
在2007年4月14日08时地面图中,有一高压一直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都江堰受低
压控制,地面低值系统为冰雹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在夜间,地面冷锋可能对
都江堰地区产生影响。
结合都江堰站地面观测资料,从12时02时到14时02时,都江堰的
气温从21℃增加到24℃;08时的气压则从1014.5hPa下降到1009.1hPa,说明低层升温和降
压作用,使得都江堰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积聚,若此时有抬升触发机制出现,都江堰就会有
强对流天气出现。
物理量场诊断
2.1水汽条件
温度露点差可以将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表示出来,温度露点差越小,说明空气内的水
分含量越大,温度露点差越小,则说明空气内的水分含量越小,空气越干。
结合2004年4
月14日08时都江堰上空各高度层的干湿分布图,从图中不难发现,850hPa低空处,都江堰
等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显著的湿区;500hPa处都江堰上空属于干区;700hPa中低空处的湿层
并不是太明显。
这种上层干冷下层潮湿的垂直分布对于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
有利条件。
2.2不稳定条件
结合14日08时都江堰850hPa、700hPa和500hPa三层环境温度分布,其中低层处的暖
脊较为明显,都江堰西北部500hPa高空处存在冷槽。
与此同时,低层的垂直温差有较大的
差别,在700hPa中低空处的垂直温差在20℃以上,都江堰上空500hPa处24h的降温幅度为-1℃。
由此不难说明,都江堰上空低层主要以暖平流为主,中层属于冷平流,这种配合使得
位势极不稳定,促进了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
2.3垂直风切变
垂直风切变对于强对流风暴因子的增强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分析强对流的关键。
尤其是对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中,急流是表示垂直风切变的重要指标。
结合垂直垂直风
切变图可以看出,低层到高层处,大风速带呈现出东西走向并集中出现在四川南部地区,在850hPa处的大风速带附近存在四川盆地辐合标识流线,但是在高层却没有出现,说明低层有
弱的暖湿气流出现,也是导致都江堰不会出现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
在850hPa到500hPa
之间的高度上,有急流出现在都江堰南部地区;高空200hPa处急流核范围较大,说明都江
堰高层处存在较强的高空急流,受到高空急流的抽气和通风的共同影响,使得辐散作用较强;中低层处存在弱的辐散作用,都江堰有强的上升气流出现。
对于都江堰来说,低层处分布有
潮湿的暖平流,中层分布有干的冷平流,这种上层干冷下层潮湿的配置,增加了高低层之间
的位势不稳定性;再加上高层存在强辐散区,使得上升运动持续加强,进而释放不稳定能量,促进了冰雹天气的出现。
3结论:
(1)从低层流入的暖平流与中层处的冷平流,增加了层结的不稳定性,再加上短波槽的
影响,促进了都江堰冰雹天气的出现。
结合都江堰站地面观测资料,从12时02时到14时
02时,低层升温和降压作用,使得都江堰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积聚,若此时有抬升触发机制
出现,都江堰就会有强对流天气出现。
(2)850hPa低空处,都江堰等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显著的湿区;500hPa处都江堰上空属
于干区;700hPa中低空处的湿层并不是太明显,这种上层干冷下层潮湿的垂直分布对于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3)都江堰上空低层主要以暖平流为主,中层属于冷平流,这种配合使得位势极不稳定,促进了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斌,苏晓岚,王志龙,等.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干旱气
象,2013,31(4):790-795.
[2]曾数军,荣利香,杨亚钦.4.12花都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2013,35(6).
作者简介:沈扬帆(1990-09),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