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和故事
汉字的故事一二年级

汉字的故事一二年级一、汉字的起源。
1. 结绳记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文字。
那时候,如果要记住一件事情,就会在绳子上打结。
今天打了一只猎物,就在绳子上打一个大结;如果是采摘了一些果子,就打一个小结。
但是,这种方法很不精确,时间久了,人们可能就忘记这些结代表什么了。
2. 仓颉造字。
- 传说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
他有一双非常厉害的眼睛,能看到鸟兽的足迹。
他发现这些足迹各有不同的形状,于是就受到启发,开始创造文字。
他把看到的各种事物的形状画下来,慢慢地就形成了最早的汉字。
文字的产生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古代很多人智慧的结晶,仓颉可能是对汉字的形成做出了比较突出贡献的人。
二、象形字。
1. 日。
- 这个字就像太阳的样子。
我们看甲骨文里的“日”字,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一个点,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中间的点可能是表示太阳的光芒或者是太阳这个天体的中心部分。
现在的“日”字虽然变得更简单、更规整了,但我们还是能看出它最初象形的影子。
2. 月。
- 甲骨文的“月”字就像弯弯的月牙儿。
因为月亮有时候是弯弯的,像镰刀一样,所以古人就按照月亮的这个形状画出了“月”字。
后来经过演变,变成了现在我们写的这个样子,但还是能让人联想到弯弯的月亮。
3. 山。
- 甲骨文的“山”字就像三座山峰连在一起。
你看,中间高两边低,很形象地表现出了山的样子。
现在的“山”字,中间的一竖就像是最高的山峰,两边的竖就像是旁边的山峰,简单又明了。
三、会意字。
1. 明。
- “明”字是由“日”和“月”组成的。
日代表太阳,月代表月亮。
太阳和月亮都能发光,它们的光加在一起就很明亮,所以“明”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明亮。
这就是会意字的特点,把两个或者几个字的意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意思。
2. 休。
- “休”字是由“人”和“木”组成的。
想象一下,一个人干活累了,靠在大树旁边休息,这就是“休”字的含义。
这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会意字通过组合部分来表达整体意义的特点。
关于汉字来历的故事

关于汉字来历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字来历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汉字来历的故事篇1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
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
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
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
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
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
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
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
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
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汉字的起源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小故事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
说仓颉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
下面请参考汉字的起源小故事!汉字的起源小故事从前,有位姓张的私塾先生,聪明绝顶。
有一次,有个财主为儿子请老师,写了张布告:“本宅欲请一位教书先生,但伙食简单,酬金微薄。
”许多先生看了看,摇摇头走了,他们知道这家财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啬鬼。
哪知这位张先生持了布告,却笑着点点,应聘云了。
大伙都说先生“鬼迷心窍”。
张先生只说了句:“等着瞧吧!”便来到财主家。
财主见“上钩”暗自庆幸。
在谈到待遇时,他担心先生变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约,亲手画押。
先生毫不犹豫地立下字据,写道:“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财主看后满心欢喜,认为占了大便宜,于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据上按了指印,笑眯眯地离开了。
十几天过去了,先生的饭桌上,顿顿只有杂粮、小菜。
先生实在难以下咽,便叫来财主。
财主意识到先生要说什么,笑着说:“你看,这协议书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装吃惊,严肃地说:“哦,给我看看。
”财主递过文约,先生说:“你听好了——‘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
”财主听得目瞪口呆,睁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
的确,一字未改呀!财主扳起面孔,但又无可奈何,只好自认倒霉。
饭桌上加了几道荤菜,仍然暗自庆幸,吃饭虽讲究些,不用付学费也不错。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财主算帐,要求付学费。
财主哪里肯给,二人争执不下,便带上字据,一同到县衙评理。
县官问明了情由,让先生拿出字据念了一遍,听完最后一句,县官惊木拍案,向财主大喝:“你这刁民,字据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赖先生的学费!”责令财主当面付给先生学费。
“氽”、“汆”和“籴”“氽”、“汆”和“籴”“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
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
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汉字的来历故事(大全五篇)

汉字的来历故事(大全五篇)第一篇:汉字的来历故事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
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
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
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
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
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
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
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
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
,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分别简述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

分别简述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在整个汉字的漫长历史中,其起源有着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以下我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以揭示汉字的神秘之处。
1. 仓颉造字传说根据《说文解字》,传说中最早的造字人是仓颉,他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官员。
据说仓颉在河边捡到一块形状奇特的玉石,并在石头上仿照天地、日月、山川的形状而刻画出了象形文字,从而创造了汉字。
这个传说流传甚广,但在历史学者的研究中已经被证明并不实际。
2. 伏羲氏造字传说另一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是关于伏羲氏的。
相传伏羲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用六十四个八卦来象征六十四种基本的事物,并以此创造了八卦文字,后来发展成为汉字。
这个传说更多地是以神话的形式传承,难以确切判断其真伪。
3. 黄帝造字传说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汉字是由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亲自创造的。
在这个传说中,黄帝创造了汉字,并且将其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字的祖先。
这种传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也缺乏确凿的证据。
以上所述的传说都对于汉字的起源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但实际上,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的时期,这些文字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意和表音功能。
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阶段,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字形和字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汉字起源的传说进行简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汉字起源的传说多种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神秘感。
然而,从历史和考古的角度来看,汉字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而其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下,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具有实用的意义,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理解。
个人观点和理解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符号体系,其起源和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无论是从象形文字的萌芽开始,还是经过多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现代汉字,都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对于我来说,了解汉字的起源传说和历史,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更有助于认识和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汉字的故事》课件

特殊规则
如“火”、“必”等字的 笔顺需特别注意。
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是指使用硬 质笔尖书写的书法艺 术,如钢笔、圆珠笔 等。
硬笔书法作品通常具 有简洁明快、刚劲有 力的特点。
硬笔书法注重笔画线 条的流畅和变化,强 调字形结构和章法的 协调统一。
软笔书法
软笔书法是指使用软质笔尖书 写的书法艺术,如毛笔等。
汉字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汉字的运用和排列往往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等,体现了汉字在文学中的美学意义。
06 汉字的未来发展
CHAPTER
汉字的数字化应用
汉字数字化
将汉字转化为数字格式,实现快速、准确的计算 机处理和存储。
汉字检索技术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汉字的快速检索和查询, 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详细描述
形声字是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组合 而成的,通过形旁表示意义类别,声旁表示声音类别,如“ 河”、“梧”、“钢”等。
03 汉字的书写
CHAPTER
笔顺规则
01
02
03
笔顺规则
汉字书写有一定的顺序规 则,正确的笔顺有助于提 高书写效率和字形美观。
基本规则
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 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 后里、先中间后两边等。
《汉字的故事》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汉字的起源 • 汉字的构造 • 汉字的书写 • 汉字的应用 • 汉字的文化意义 • 汉字的未来发展
01 汉字的起源
CHAPTER
汉字的发明
汉字的发明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起 源于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汉字的 发明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 的商代。
汉字传说故事

汉字传说故事中国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汉字的形成和演变也有着许多传说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相传在古代,伏羲氏发明了八卦,同时也创造了八卦文字。
八卦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据说是由伏羲氏根据天文、地理的变化而创造的。
这些文字形状奇特,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汉字。
另一个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是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仓颉是黄帝的宰相,他发明了汉字。
据说仓颉在创造汉字的时候,是根据动植物的形态和自然界的变化来创造的。
仓颉用鸟兽的形态来象形,用天地山水的变化来指事,用人的手足形态来会意,将这些形态符号组合在一起,创造了最早的文字。
此外,还有一则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是关于黄帝的女娃娃的故事。
相传黄帝的女儿娃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创造者。
她利用火烧竹简,以竹简上的烧痕来创造文字,这些文字后来演变成了汉字。
在中国的汉字文化中,还有一些关于汉字形成的传说故事,比如“甲骨文”的起源、篆书的创造等等。
这些传说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汉字起源的探索和创造的智慧。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是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汉字的形成离不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劳动,也凝聚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汉字传说故事是我们了解汉字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些传说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社会,汉字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汉字传说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传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这些传说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传说故事,是我们了解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通过这些传说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汉字文化,让汉字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绽放光芒。
汉字的起源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大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汉字的起源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1、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2、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
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4、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
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
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起源故事(最全收集)一、汉字常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1.汉字的起源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
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
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
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
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
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
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
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
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
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
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
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
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
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
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
”“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
”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
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
”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
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
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
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
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
仓颉不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
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
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
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
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
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
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
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
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
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
3.汉字的演变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
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4.汉字六书说汉字的来源,就要说到汉字的六书。
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人们依据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许多汉字供人们记录信息,传递信息使用。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象形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
比如,日、月、燕、网等。
趣谈“瓜”字瓜是一个象形字。
“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
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
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
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
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来源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
“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
“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
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简说会意字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
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
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汉字,例如“灶、尘、国、孬、歪、甭”等。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
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
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1)“莫”字。
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
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
以后简化为“莫”。
“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词。
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
盥洗、洗手的意思。
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状(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现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叠罗汉式会意字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
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
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
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
“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形影相随,“从”善相亲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喜欢跟从他,学习他。
就如右图(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所示:一老者在前头走着,一后生在后跟着,形影相随,观察模仿着老者。
这就是“从”字。
“随从、跟随”,这是“从”的本义。
学习某人,必定要“跟随”而学。
子路、曾皙、冉有等为了学习孔子,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边走边问,增长才智。
“顺从、听从”,要学习别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要谦虚,因此就引申出“顺从、听从”的意思。
作为解放军战士,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
小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
“侍从”,这是由“跟随”引申出来的意思。
我们知道,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伦常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
因此,学生对老师除了要“跟随”学习之外,还要侍奉老师,也就是“侍从”了。
“参与、从事”。
要侍奉老师,就要参加到老师所做的事情当中,并和老师一块动手动脑做。
因此“从”字就有“从事、做”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有“从事、从军”等词,其意思都是“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显然是学习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从”字就有了“副、从属的、次要的”之意。
在法律上,有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个词义:主从关系、从犯。
汉字的独特神韵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
老师讲解“臭”字,会说:“自大一点就是臭。
”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人为和起来便是伪。
”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