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应与机理(十二五)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对神经病痛的治疗机制

中医针灸对神经病痛的治疗机制

中医针灸对神经病痛的治疗机制神经病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不适。

中医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对于神经病痛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针灸对神经病痛的治疗机制。

1. 神经病痛的病理机制神经病痛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症状。

其病理机制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的异常活动,炎症反应导致的组织损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等。

这些机制的紊乱导致了神经病痛的发生和持续。

2. 中医针灸的治疗原理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和灸热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和灸热的刺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从而调节神经病痛的病理机制。

3. 针刺对神经病痛的影响针刺可以通过穴位调理和刺激神经纤维改变神经病痛的传导和处理。

具体而言,针刺可以激活感觉神经末梢,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如释放内源性物质、改变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活动等,从而减轻病痛。

此外,针刺还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传递,改善机体的整体功能。

4. 灸热对神经病痛的影响灸热是将艾绒或其他燃烧物放在穴位上进行烧灼,以产生热疗效果。

灸热的刺激可以通过热效应、药效和神经调节等方式影响神经病痛。

热疗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和营养,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同时,灸热还可以通过改变内源性物质的释放,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减轻病理损伤带来的疼痛。

5. 针灸治疗神经病痛的临床应用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病痛的临床治疗中。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减轻神经病痛的疼痛程度和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治疗手段,还可以与传统药物治疗相结合,相互增强疗效。

6. 针灸治疗神经病痛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式,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

然而,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仍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选择合格的中医师进行针灸治疗,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针灸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针灸被称作“国之根本”,在中华传统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的疗效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肯定。

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针灸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整个机体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下面就对这些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调节作用1.调节疼痛感觉中枢的活动:针灸通过对特殊穴位的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减少疼痛传导,抑制神经元兴奋性,调节脊髓后角中枢的活动,从而缓解疼痛。

2.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针灸能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提高内啡肽和脑啡肽的含量,同时还能够抑制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从而达到调节内分泌功能的目的。

3.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针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还表现在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上。

针灸能够增强交感神经活动,也能够减弱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这对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化作用针灸在调节机体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改变机体的生化指标。

具体表现为:1.升高血清白细胞介素-1水平:这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升高该因子的水平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这是一种抗氧化酶,在机体中起到抗氧化作用,保护机体组织不受氧化损伤的影响。

3.影响血清内啡肽、脑啡肽、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皮质醇水平。

三、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许多研究表明,针灸的治疗作用与其在神经调节、生化调节和肌肉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神经调节作用针灸能够激活体内多种神经介质的产生,从而调节及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例如,针灸能够改变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状态,从而调整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

2.生化调节作用通过调节神经系统,针灸从而发挥出其生化调节作用。

针灸对细胞因子、激素等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在调节内啡肽、脑啡肽、神经肽等方面,针灸作用明显。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尽管在当今医学领域已有许多新的高科技医疗技术出现,但是针灸治疗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治疗方式,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和关注。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刺激穴位,从而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其中,人体的神经系统对针灸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神经系统的角度探讨针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一、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1 针灸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针灸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实现缓解病症的目的。

交感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负责调节身体的心血管、消化、呼吸等机能的运转。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灸能够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从而达到促进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的调节作用。

尤其是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上,针灸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率变异性等指标。

1.2 针灸对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对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外,针灸还能够影响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负责调节人体的平静、休息、消化等机能,它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对应。

在针灸治疗中,适当的针刺可以通过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缓解患者心理紧张、焦虑等情绪问题,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放松和恢复。

1.3 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神经系统之一,它包括了大脑、脊髓及其附属神经组织。

针灸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具体而言,针灸可以促进温和的兴奋神经元,减弱病态的兴奋,从而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同时,针灸还能够通过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等多种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传递,并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

二、针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2.1 针灸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介质,它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证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及其作用,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调节人体内啡肽、压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和释放,从而改善身体状态。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应与机理十二五PPT课件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应与机理十二五PPT课件

重要的器官血流调节因子
·血浆内皮素(ET)—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脑缺血—ET↑ —血管收缩、加重组织损伤
—直接损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针刺—ET↓
—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第22页/共45页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 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2.调节脑组织生化代谢 ·一氧化氮(NO)—扩张血管;神经毒性 脑缺血急性期—NO↑
—血管痉挛收缩
第20页/共45页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 理
四、调节脑Leabharlann 织的代谢2.调节脑组织生化代谢 针刺—PGI2 ↑、 PGI2 / TXA2 ↑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黏滞性 —减轻血管痉挛
第21页/共45页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 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2.调节脑组织生化代谢
生长、分化
—面神经及表情肌组织NT-3↑
第15页/共45页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 理
三、调节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后—大脑皮层NGF、BDNF及其受体↑ —时间↑、损伤↑,表达↑
1次电针 —12h BDNF高水平表达 —降回对照水平
累加电针—缺血后相当长时间BDNF高水平表达
第16页/共45页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 理
针灸—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 —兴奋对应脑区 —改善脑电活动
电针—脑梗死—侧枝循环开放 —脑血管阻力降低 —血氧和葡萄糖的供应增加
针刺—癫痫—减小癫痫放电频率和波幅、减少发 作第时5页间/共45页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 用
二、针灸促进损伤脊髓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外力等作用是脊髓发生不同程度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截瘫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后局部血流量下降

探讨针灸疗法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探讨针灸疗法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探讨针灸疗法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问题及背景:神经系统疾病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中风等。

传统的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副作用。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迫切的需求。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重要分支,已经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然而,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探讨针灸疗法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方案与方法: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2. 研究对象:选取一个足够的样本容量,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并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

3. 干预措施:针灸组将接受针灸疗法,按照中医理论和现代临床经验制定针灸方案;对照组将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4.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疾病的临床评分和疼痛程度等。

5. 辅助观察指标: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分析,了解针灸疗法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制。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1. 纵向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临床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等。

2. 横向数据分析:利用fMRI和EEG数据,研究针灸疗法在脑功能和神经电活动上的改变。

3. 结果呈现:将研究结果以图表和统计学分析的形式进行展示,用以直观地表达研究结论。

结论与讨论:1. 研究结果显示,针灸疗法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症状,减轻疼痛程度。

2. 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神经递质和激活脑区有关,进一步的研究仍需开展。

3. 针灸疗法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在副作用方面表现出更好的安全性。

4. 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广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总结:本研究通过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系统地探讨了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整身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在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针灸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影响。

一、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神经调节作用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机制,由大脑和周围神经组成,控制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功能。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避免神经系统的失调,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例如,通过刺激“神门点”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加快病人的康复。

2.神经营养作用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氧气和营养物质。

而针灸可以通过不同的刺激方式,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为神经系统提供充足的营养,并加速神经系统的再生和修复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合谷穴”,增加手指血流量,促进手指神经系统的再生和修复,从而达到提高手指敏感度和减少手指疼痛的目的。

3.兴奋或抑制神经传导针灸刺激产生的神经反应,可以对神经传导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

例如,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产生镇痛作用,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而通过刺激不同的穴位,还可以改变神经传导的速度、频率和强度,从而影响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功能,如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等。

二、针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1.神经内分泌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直接参与了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针灸可以通过激活身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产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从而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换氧增加、心动过缓等产生“针刺反应”。

同时,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髓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相关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等,以达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2.神经电生理的调节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可以改变穴区周围组织的电位和电流,从而调节神经电生理活动。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概述•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实践•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案例•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评估与优化方案•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辅助治疗方法01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概述针灸是一种利用毫针、艾灸等刺激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节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定义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针灸可分为体针、头针、耳针、手针、足针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经络系统,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调节经络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身体自愈。

调节内分泌疼痛性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功能性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

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02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经络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经别和皮部等。

经络系统是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能够传递身体各部位的信息,调节人体功能。

脏腑是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部分,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胃、小肠、大肠等六腑。

脏腑系统与经络系统相互配合,调节人体各项生理功能,包括神经系统功能。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和脏腑功能,进而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收,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缓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针灸治疗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研究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脑部血流、调节神经递质、减轻炎症反应等,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研究还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发现,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进行深入探讨。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备受关注。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调和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得到广泛认可,尤其在脑卒中、帕金森病、神经痛等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

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灸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研究发现,针灸能够刺激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中的神经元,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其次,针灸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症状。

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再次,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往往伴随着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或抑制,针灸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疾病症状。

最后,针灸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和康复。

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灸可以激活穴位,刺激神经系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刺激穴位,激活神经系统,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其次,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系统,平衡激素水平。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系统,平衡体内激素水平,从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再次,针灸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最后,针灸还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神经系统的功能。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疾病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二、调节神经递质
针刺—动物脑内AchE活性↑、5-HT和GABA含量↑ —中枢抑制作用 —大脑兴奋性↓ —治疗癫痫 —GABA/Glu ↑
γ-氨基丁酸 抑制性氨基酸
癫痫相关
兴奋性氨基酸 (EAAs)
针刺—大鼠脑干谷氨酸(Glu) ↓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二、调节神经递质
减少受损神经元的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 自主的有序的死亡。是细胞对环境的生理性病理性刺激信 号,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缓和性损伤产生的应答有序变化的 死亡过程。 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 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表现为细胞胀大,胞膜破裂,内 容物外溢,核变化较慢,DNA降解不充分,引起局部严重 的炎症反应。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 — DA、5-HT ↓ ↓ 、NE ↓ 脑缺血相关 电针—百会、大椎 —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 —纠正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 电针—Glu、天冬氨酸(Asp)↓ —GABA ↑
兴奋性氨基酸(EAAs), 神经毒性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三、调节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NTF)+受体 神经细胞可逆性变性状态 保护受损神经元 细胞内信号转导 再生状态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1、改善脑电活动
脑电活动: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 脑梗死早期神经元功能损害早于形态改变 头针--脑卒中后遗症 --改善大脑皮质血液循环 --提高脑组织氧分压 --改善病灶周围组织营养 --加速脑组织修复及氧、葡萄糖的利用 --改善脑电图波节律及波幅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1、改善脑电活动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五、改善神经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
针刺—受损脊髓局部的血流量↑ —改善损伤部位的循环和组织新陈代谢 —促进损伤脊髓功能恢复 针灸—兴奋脑动脉壁上β受体 —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改善脑组织氧和能量代谢 —减轻脑组织损伤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五、改善神经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二、调节神经递质
P物质—广泛分布于细神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
当神经受刺激后,P物质可在中枢端和外周端末梢释放, 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在中枢端末梢释放的P物质 与痛觉传递有关,其C-末端参与痛觉的传递,N-末端则有 能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P物质能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进 谷氨酸等的释放参与痛觉传递,其镇痛作用是通过促进脑 啡肽的释放引起。逆向电刺激感觉神经或经细传入纤维传 出的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冲动可使外周端末稍释放P物质, 引起该神经支配区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 等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结合经络研究的新进展,P物质可能 是经脉信息传递的重要物质。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 反映神经躯体感觉通 路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功能状态,用于估计脑功能损 害的变化 电鍉针--脑梗死偏瘫--井穴 --调节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 --改善异常诱发电位 --复活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复活 --加强缺血区脑皮质代偿功能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2、改善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
—面神经及表情肌组织NT-3↑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三、调节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后—大脑皮层NGF、BDNF及其受体↑ —时间↑、损伤↑,表达↑ 1次电针 —12h BDNF高水平表达 —降回对照水平 累加电针—缺血后相当长时间BDNF高水平表达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体表-内脏
头面部皮肤
肌肉
躯干、四肢皮 肤肌肉 内脏、心血管 腺体、皮肤
针灸治疗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
Ⅰ级针灸病谱:风湿性舞蹈病(恢复期)、股
外侧皮神经炎(感觉异样的股痛)、吉兰-巴雷 综合征(恢复期)、紧张性头痛、眶上神经痛、 神经性头痛、臀上皮神经炎、头痛(非器质性)、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枕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麻 痹
七、促进突触可塑性
针刺—突触结构可塑性
一般认为,突触的修饰在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神经系统 回路的可塑性,因此也反映了 行为的可塑性。
—突触数量、面积、界面参数 针灸—突触功能可塑性
是学习 记忆活 动的细 胞水平 的生物 学基础
—在体记录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 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D) —提高突触传递的速率促进形成突触可塑性 —促进大脑功能的重塑
—脊髓损伤后局部血流量下降
电针—脊髓损伤动物—大椎、命门
持续脉冲电流 频率1Hz
—改善脊髓血流量 —改善循环和组织新陈代谢 —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电流强度3μA 每次15min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调节周围神经 电生理活动 调节脑组 织的代谢
调节神 经递质
针灸
促进神 经再生
调节神经 营养因子
1.调节脂代谢 血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针灸—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 —过氧化脂质(LPO) 活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
清除自由基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2.调节脑组织生化代谢 针刺—PGI2 ↑、 PGI2 / TXA2 ↑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黏滞性 —减轻血管痉挛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2.调节脑组织生化代谢
重要的器官血流调节因子
·血浆内皮素(ET)—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脑缺血—ET↑ —血管收缩、加重组织损伤 —直接损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针刺—ET↓ —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六、促进神经再生
针刺—调节损伤局部雪旺细胞 —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
促进轴突再生, 再生轴突的髓鞘 化,复神经支配
—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针刺—损伤脊髓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量↑ —阻断脊髓继发性损害 针刺—降低NO的生成,减轻神经毒性 —减轻脊髓继发性损害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三、调节神经营养因子
电针—脊髓损伤动物—夹脊穴 —神经生兔 —翳风、地仓、颊车、四白 —面神经核NGF、BDNF↑
神经营养因子3 (neurotrophins-3 )促 进神经元的存活、 生长、分化
Ⅱ级针灸病谱: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继
发性坐骨神经痛、假性延髓麻痹、肋间神经痛、 面肌痉挛、偏头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小儿脑 源性瘫痪、脑卒中后遗症(恢复期、后遗症期)
Ⅲ级针灸病谱:多发性硬化、癫痫、肌萎缩侧
索硬化症、震颤麻痹、植物人状态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1.调节脂代谢 过氧化脂质(LPO)--人体自由基的主要产物 —促进血小板凝集,血管通透性增大 —加重毛细血管损伤和痉挛 —抑制血管中前列环素(PGI2)生成 —增加血液粘滞性
LPO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四、调节脑组织的代谢
1.调节脂代谢 针刺—脑血栓患者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促进脑神经组织的营养代谢
针灸—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
—兴奋对应脑区
—改善脑电活动
电针—脑梗死—侧枝循环开放 —脑血管阻力降低 —血氧和葡萄糖的供应增加 针刺—癫痫—减小癫痫放电频率和波幅、减少发 作时间
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二、针灸促进损伤脊髓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外力等作用是脊髓发生不同程度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截瘫及大小便功能障碍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效应与机理
实验针灸学教研室 黄康柏
学习目的
加深对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作用机理认识
加强对针灸临床应用规律的把握
提高针灸临床能力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效应与机理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 应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 理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脑 脊髓
周围神经
脑神经 脊神经 自主神经
脑梗死损伤的关键环节:氧和能量的消耗 保护神经的主要机制:抑制脑代谢 针刺--急性脑缺血患者 --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 --脑氧摄取率↓↓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维护脑氧供需平衡
脑神经细 胞自动脉 血氧含量 中摄取氧 的百分比 反映脑代 谢状况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2、改善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一、调节周围神经电生理活动
2.调节脑电活动 抑制或兴奋大脑神经元—波形、波幅、频率
对正常人脑电的调节 对脑梗死患者病灶区 神经元脑电的调节 对局灶性脑缺血模 型大鼠脑电的调节
对癫痫脑电的调节
对大脑皮质诱 发电位的调节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二、调节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 电针—大鼠—足三里 —尾壳核、杏仁核、下丘脑旁核等P物质↑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镇痛 疼痛相关
改善神经组织的血液 循环、减轻脑水肿
促进突触 可塑性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
一、调节周围神经电生理活动
1.调节周围神经电生理活动 调节周围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诱发电位 针刺—坐骨神经损伤大鼠 —减轻诱发电位波幅电压降低程度 —促进组织兴奋性和波幅电压的恢复 针灸—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改善肌电图病理变化 —使病变肌纤维重新获得神经支配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脑梗死: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 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又 称缺血性脑卒中,占全脑卒中的80% 发病特点: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 趋势:发病年轻化、发病率逐年攀升 现代医学:扩张脑血管、溶栓、抑制血小板 聚集 针灸:活血通络、调和气血、扩张血管、促 进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建立,增强药物 的靶向作用 早期介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