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历史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1.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宗教信仰之一。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其价值观在政治、教育和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强调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家哲学提倡“道”为宇宙之根本原则,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作用,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 佛教: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佛教强调修行、悟道和解脱,通过禅定和般若智慧追求解脱和升华。
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哲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主张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品质,并提倡君主立国和礼制教育。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及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道和自然之道的追寻。
道家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权力运用,主张严明法纪和明确利益关系。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政治和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涉及到中国的医学、命理、风水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吗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吗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社会,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古代,人们对于神灵、鬼神和自然力量的崇拜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哲学思想,但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质。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儒家信仰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它的祭祀仪式包括祭祀先祖和神明,表达对先贤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原始信仰,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道教信仰中,人们崇拜诸多神灵和仙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和其弟子庄子。
道教的祭祀仪式主要包括供奉神明、修炼内丹和举行道场等。
3. 佛教佛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外来宗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是东汉时期。
佛教宗教体系以释迦牟尼为中心,强调世间苦难和轮回的解脱。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和因果报应等。
在中国古代社会,佛教逐渐融入了汉族文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佛教的信徒进行诵经、礼佛和打坐等修行,还修建了许多寺庙供信徒朝拜和参观。
4. 民间信仰除了以上所述的正统宗教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丰富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观念,涵盖了对自然、鬼神和先祖的崇拜。
民间信仰通常与祈求好运、驱邪辟邪和保佑身体健康等需求相关联。
民间信仰的典型例子包括拜神、祭祀、求医问卜、观光牌楼和庙会等。
总结: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是多元且丰富的,以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为主要代表。
这些宗教信仰在古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了解和尊重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独特习俗与信仰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独特习俗与信仰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丰富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与信仰,这些习俗与信仰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审美观,更是承载了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独特习俗与信仰。
一、崇拜祖先的传统中国人非常重视家族和血脉的传承,因此崇拜祖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信仰和习俗。
中国古代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的后代,因此他们会定期祭祀祖先。
祭祀活动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特殊的日子举行,家族成员会聚集在一起,献上食物、酒水和其他供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这种传统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留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尊崇帝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尊崇帝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中国,帝王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被认为是天命所归,具有神圣的地位。
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和庆典来纪念帝王,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崇拜。
这种崇尚帝王的思想和习俗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三、重视礼仪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非常重视礼仪,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和宗教仪式等。
在中国,人们会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表达尊重和友好。
比如,在拜访他人时,人们会遵循一定的礼节,如敲门、问好、行礼等。
在重要的场合,人们会举行隆重的仪式,以表达对特定事物的崇敬和敬意。
这种重视礼仪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谦和和友善,更是中国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四、庆祝传统节日的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踏青等。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信仰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与信仰。
这些信仰和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宗教与信仰,并探讨它们的影响和特点。
一、儒教儒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和道德哲学之一。
它始于先秦时期,由孔子及其门徒创立,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道德、仁爱和孝道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亲情的重要性。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儒家道德的重要表现,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承并影响至今。
同时,儒家思想还积极倡导忠诚、廉洁、勤奋和正直等美德,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形成了重要的贡献。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和涅槃的解脱,提倡慈悲、无私和禅定等修行方法。
它迅速融入了中国文化,并与道教、儒教等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中国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内心的觉悟,尤其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佛教的典籍和教义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
三、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主要传承了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自然主义思想。
道教强调个体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相处,主张“道”是宇宙最高的原理,并提倡追求长寿和超脱尘世的修行方法。
道教与佛教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之一。
道教倡导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许多人通过修炼道教的方法,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道教也深受中国文人和文化人士的喜爱,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对道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四、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影响。
儒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种宗教,它发展于周朝时期。
儒教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道德伦理紧密相连,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在汉朝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道教着重于个人修行,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超越。
道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例如道教的哲学思想对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影响巨大。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也很大,佛教思想包括了无我、缘起、因果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禅宗、文学、书画、雕塑、音乐等等。
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有为社会带来影响的过程,例如东晋时代的佛教思想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就非常大,产生了多种影响,如慈善、发扬救济、提倡平等等。
基督教和天主教是近代传入中国的宗教,它们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对于神的关系和救赎,天主教重在奉行纪律和礼仪,这两种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逐步融合了东方文化,例如社会福利、教育、慈善等事业,这些事业对现代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伊斯兰教是从中亚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伊斯兰教规定了穆斯林的信仰、礼仪、婚姻、家庭等,这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伊斯兰教也为中国的文化带来了不少启示和贡献,例如伊斯兰文化历史上的许多绘画、手工艺品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上述宗教信仰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影响。
无论是在国家政治、道德伦理、文化艺术还是社会习俗等方面,宗教信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现在中国实行的是无神论,但是宗教信仰依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和影响仍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宗教多元与信仰丰富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信仰着各种各样的宗教,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你介绍中国古代的宗教与信仰体系,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等。
一、儒家的宗教与信仰体系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宗教与信仰体系。
儒家强调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包括了对他人的关爱和慈悲,“义”强调了道德准则和责任,“礼”讲究社会礼仪和规范,“智”代表智慧和学问,“信”则强调了忠诚与信任。
儒家的宗教信仰包括了对先贤的崇拜与祭祀,如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敬仰,以及对各种神灵的信奉。
此外,儒家也注重思想修养和个人的道德实践。
他们通过读书学习儒家经典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与智慧,并将这些道德准则运用于日常生活。
二、道家的宗教与信仰体系道家是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道家注重个人的自然与自由,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虚无与自然之道。
道家信仰中的重要元素包括了对道教神仙的崇拜与祭祀,以及对于自然与气功的修炼。
他们通过各种仪式和修炼方法追求长生不老和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道家注重锻炼身体,修炼内丹,以及研究自然现象和宇宙之道。
三、佛教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佛教是中国古代的另一大宗教与信仰体系。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与本土信仰融合。
佛教强调出离苦难和追求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八正道”,即苦、集、灭、道与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业、正命、正修、正念、正定。
佛教的宗教信仰包括了对佛陀及其弟子的崇拜与供养,以及对于菩萨与护法神的信奉。
佛教注重修行与修福积德,并通过默念佛号、念经、禅修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境界。
他们追求涅槃的境界,即超越轮回与苦难,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总结:中国古代的宗教与信仰体系多种多样,并且相互影响、融合。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道家强调虚无与自然,佛教强调出离苦难和解脱。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国历史悠久,宗教与信仰体系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地区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道教、儒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的神仙信仰和巫术信仰。
这些宗教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道教道教是中国最早兴起的宗教之一,其核心信仰是追求自然和谐、修炼身心、通达至真。
道教的重要典籍是《道德经》,创始人是老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道教曾经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信仰,并对政治、文化、哲学产生重要影响。
2.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发展最为广泛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
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忠诚和孝道。
儒教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曾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信仰体系,并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3. 佛教佛教是中国四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苦、集、灭、道,追求解脱生死轮回。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悠久,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4.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信仰体系,包括神仙信仰和巫术信仰。
神仙信仰是对神祇、祖先和英雄的崇拜,相信他们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保佑。
巫术信仰则是通过巫师进行巫术咒语和仪式来祈求灵验和感化。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是多元丰富的,其中道教、儒教、佛教和民间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宗教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现代社会,尽管中国成为了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但是这些传统的宗教和信仰依然是中国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各种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长期并存。
这些宗教信仰包括传统的神仙崇拜、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
每个宗教信仰都对古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进行探讨。
一、神仙崇拜神仙崇拜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宗教信仰之一。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促使他们创造了各种神秘的神祇。
在古代中国,人们广泛崇拜神仙,相信他们能够控制自然界的力量,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同时,这种崇拜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农耕、战争和政治。
许多神仙崇拜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以保留,并在现代中国的文化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的宗教信仰。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古代儒家学派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伦理的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及社会结构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并经过翻译和学术交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三、道教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和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
道教主张与自然共生共存,倡导“无为而治”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的代表性作品《道德经》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
道教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并存,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佛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之一,于公元1世纪左右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强调个体的解脱和涅槃境界的追求,教导人们如何超脱世俗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净。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境内的宗教信仰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面貌,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多彩多姿,为古代中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神仙崇拜、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面貌。
这些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历史信仰黄摩崖《书摘》( 2015年01月01日)儒家是不是宗教?孔教该不该建立?中国人是否该选择儒教?此均是近世中国热议的话题。
然而,这其间的讨论颇有些混乱,至于“孔教”运动是否为一闹剧,真该从“正名”做起。
“宗教”一词译得不甚好,并未抓住核心,其应作“神教”。
“儒教”之名早已有之,并不待西学舶来而成。
儒教之教,乃是“文教”、“礼教”与“圣教”,其信仰者是“圣人之徒”,而西人之教,乃是神教无疑。
欧洲中世纪有所谓“两剑论”,即神权与政权平起平坐,互不进犯。
此论企图在政治中捍卫上帝与凯撒的二元结构。
而中国政治则倾向于圣人与君主的二元结构,圣人一般是逝者,包括先王与前贤,孔子较为特殊,他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
其实,西方学者反思神教、批判迷信者甚众。
神教传统实在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轻言之是“积重难返”,重言之则是“回光返照”。
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说:“神学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内容的伟大主题。
”(《熊猫的拇指》)马克思也有一著名论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神教不正是某种权威的“不死之道”与“不死之药”吗?神教的福祚绵长并不稀奇,但如此明显的是,神教的存在不是为了使人们更清醒。
保罗·萨特不无轻蔑地说:“当你指责我反对上帝时,你是搞错了,我怎么能去反对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呢?我是没有上帝的,我为此感到骄傲。
”(《他人就是地狱》)然而,教西人不信神教无异于使其自弃传统文化,此事不会有人乐意。
中国近世有两大蠢见,一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必须信耶教,二是没有信仰乃中国国民之痼疾。
修建铁路是否必信耶稣,此孩童之问,本不证自明,然放之晚清则可激起大辩论,时移世易也。
而把信仰等同于信神教乃至信基督,这表明西人之傲慢与国人之自卑皆到了极点。
普罗泰戈拉曾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果其他人的信仰对你而言完全不同,那么你怎么知道自己的信仰是对的,或者别人的信仰是错的?中国是一个“十里不同天”的泱泱大国。
其实,多元神就近于无神。
最高神是至尊的,诸神则是有等级关系的,但中国文化中的神佛系统并列无争,和谐共融,令人奇怪。
中国文化里到底有几位至高神并无关痛痒,正如“人外有人”,神外也有神。
而且诸神的身份又各有不同,仙、佛、鬼、怪,无一不是神。
诸神又都大不过天,而天命飘忽,终不可靠,唯有人间之圣人可以期待……实际上,中国化的佛是被当作圣人来用的,点醒愚凡是他们的责任,若依葫芦画瓢,将东方宗教硬建成西方神教的样子,岂非东施效颦!信仰乃是中性词,本无善恶好歹,它坚定时异常强大,可使人类迸发出难以估量的力量(实际上大金字塔等古文明的奇观多是神教的结晶,而先秦的文教并不鼓励奇观,如长城这样的奇观反倒是皇权的杰作);而它衰落时又异常脆弱,且极易失控,带领人类犯下一桩桩罪恶。
无论如何,道德所需之支撑实为信仰,而信仰往往被狭隘为神教。
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人能确信神教可以永久地适于时势。
信仰的生命力并不基于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但神教信仰的延续确实取决于其承受科学冲击的能力。
唯有文教,不需要接受科学的“审判”,它反倒是一种执著的理性。
故中国的进步实不需要与西方雷同的神教,或者说,中国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不需要任何神学的支撑。
中国亦不需要无中生有的“国教”,只需要中流砥柱般的信仰。
反之,儒家不是神教,不代表儒家没有提供信仰。
很难想象,没有信仰的孔子会说“天厌之”,没有信仰的儒家会诞生如此多耿介不随、蹈仁殉道的“敢死队”。
若追问儒家信仰之大概,“祖先崇拜”、“圣人崇拜”等词实不足以涵盖,姑且谓之“历史信仰”。
神教传统与表音文字不利于文明建立起历史信仰,故中国以西实在没有香火不断、死而复生的文明。
历史信仰由周人奠基,由孔、孟建构完成。
从历史信仰中,可以窥见殷人的祖神、周人的天与德、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孟子的道统以及朴素的阴间观念(如《左传》中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此种信仰绝非果报,其中真谛,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说得在理,他在《创造者》中这样写道——孔子从未假托神意,自命受神的差遣。
解决人类的问题,不是靠超自然的力量,而是靠自己与祖祖辈辈的经验。
“天”只不过是孔子给予每个人道德情操相对应的自然宇宙秩序起的一个名称而已……有德行的人应遵循所有伟大先贤的榜样。
“天意”不是通过神学,而是在“祖祖辈辈的集体经验”中被发现,这“祖祖辈辈的集体经验”也是历史的另一个名称。
在孔子的世界里,人人都必须为自己找出一条正路。
都说天意自古高难问,其实中国人并非怀抱空虚。
且看愚公移山之典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汤问》)。
祖德流芳,幼承庭训,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落叶归根,名留青史,苍天有眼……有此信仰者,信灵魂不灭,也清楚祖先作为保护神,不可能庇荫不肖子孙。
故这“历史”,不是只着墨过往,也非止于眼下,而是延至可以预见之人类未来,是有着大是大非之“仁”的千古。
在这千古里,我们该何去何从?要敬畏,有诚,有天命与生命之源;要永恒,有“道”,有“理”,有“香火”;要爱,有良知,有至善,有仁与义,有父慈子孝,有兄友弟恭,有泛爱众;要彼岸,祖先就是彼岸,所谓“黄泉路上没老少”,家谱正是出生入死的登记造册。
故还可推说,要仪式,祭祀便是;要神衹,圣人与祖先牌位便是;要教义教规,诗书与祖训便是;要教堂,宗庙、祠堂便是。
所以说,中国人的人生千差万别,但有两条经典道路,一是做人上人,二是做史中人。
前者是一种理想,后者是一种信仰。
中国的道德不单立足于天道,还源自个体本心与良知,所谓“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卢梭讲:“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人们就是乐于接受箴言的教诲,乐在一个“悟”字,实无须做一番严密的推理论证,只相信这是“合情合理”的即可。
林语堂在《四谈螺丝钉》一文中借柳夫人之口说道:“我想文化最后的标准,是看他教人在世上活得痛快不痛快。
活得痛快便是文化好,活得不痛快,便是文化不好。
”人生有二事最不可深思,一是宇宙之起源,二是死亡之后事。
若陷于此,无休无止,生命摇动。
儒者治丧,事死如事生。
不独活人有尊严,死人依然有尊严。
中国人安土重迁,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
黄土、墓碑、灵位、香烟证明了一个人的曾经存在与势必长存。
所以坟茔与祠堂是最庄重之所。
祖先崇拜与家族主义浓厚的中国人认为灭绝尊严的最好办法便是辱其祖宗与掘其祖坟。
生是生,死是死,中国人分得很清,但要“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荀子·礼论》),这背后的文化绝对不简单。
厚葬之俗本无可厚非,此是乱世中之心灵安顿术,它的隆重也与神教仪式相类,必付出精神与财物。
只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厚葬有损于民力,也就无补于国家。
晏婴曾批评儒者:“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
”(《史记·孔子世家》)晏子以及后来墨子对儒家的批判都不高明,仍是耽于表象,尚未领会到信仰一层。
“傲”乃是对独立人格的抬升,是保全风骨。
至于“三年之丧”乃是天下之通例,并非儒家的发明,但儒家认同它,即是认同居丧之期不应分等级差别,无论天子庶人都是一样长短。
而三年以上的,则近乎一种信仰苦行,孔门弟子服丧多有逾此期者。
儒家重人,人命关天,前有性命来源,后有性命去向,孝就是要“瞻前顾后”,厚葬就是致谢来源,祝福去向。
其中真挚,难与人言,只需明白,神教偶像可以冒充顶替、代言诈骗,然祖先是不能被冒名顶替的,若自称是谁家祖宗,那是骂人话。
如此,对信仰的解释权无法垄断,实际上也就默认了各个家庭、家族依具体情况诠释信仰细则。
故保障解释的多元性,如对“道”解释反而使“道”更有活力;故警惕强加的权威性,如政权强制推行认同,这反而会扼杀基本共识。
纯正的孝,不含功利,绝非为了换取庇佑,祖宗不是万能,命运不是一定,子子孙孙还要靠信仰走下去,“自求多福”,此之谓也!无论是神教还是文教,都有可能走向异化或堕落,为了避免此类情况,须摸清症结,人心是根本。
故儒家重道,仍是基于重人。
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速死”似乎并不可怕,反而有“永恒”的意味。
诚然,一个人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真理的殉葬品,成为那所谓“历史车轮”下的亡魂。
可是英雄与其追慕者都坚信,只要活在“苍天之眼”里便能求得一个“公”道,自有“青史”,为其超度,而这种“偏执”本身便是最大的勇气。
儒者越是抱有天命信仰,就越能坚韧不屈,前赴后继;而越是道统不灭,薪火相传,他们就越相信“老天有眼”。
正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命,实际就是要行道。
中华文明历经磨难,“亡国”、“亡天下”而能延续至今,非要感恩宗族不可。
没有历史信仰,便无宗族;无宗族,自也无历史信仰,文化传承便更不知从何说起。
历史,逝者如斯。
大众眼中一时的常人常识,都将在若干年后变成由学者把持的“学问”。
锁易自成,钥无天赐,或许我们叫不上三代以上的祖先名讳,但我们集体的历史感不能短促,我们集体的视界不能狭隘。
张君劢曾放言:“中国虽屡受挫于五胡、元、清,而终能自己复兴,以以往四千年历史为凭,中国决能复兴。
”(《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故我们不能说“祖国几十华诞”,因“祖国”是祖祖辈辈生息的国度,是以千年来计,决不可自绝于中华之悠久历史!活着的人翻着死者名录,唏嘘人无法选择所生存的时代……这不就是读史吗?活在历史尾巴上的人,总在清理伤口,数落遗憾,这深渊究竟有底没有,谁人知道。
为何历史明明已经过去,却仍被反复提起?我们总以为历史是经历过的,其实我们仍在经历,甚至尚未经历。
我们需要建立的正是对中华历史的信仰。
在我们进入历史、化为尘埃前,“道”就是走下去。
年轻时虽不能改变时代,但老去后却可以为时代作证。
今日之中国,正肩负着重树人类文教信仰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