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价键微课教学设计(微教案)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教学设计

《共价键》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价键的观点,了解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2.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并理解它们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化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区分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含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械和试剂,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准备教室练习题和思考题,供学生课后稳固知识。

4. 确保教室整洁,课前安置好黑板和白板。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和教室小结。

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共价键的物质图片,如氯化钠、氯化氢分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结构特点,并引出共价键的观点。

同时,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共价键实例,如石墨烯、钻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起首,介绍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包括电子配对理论、杂化理论等。

接着,通过展示一些典型共价键的模型,如碳碳双键、碳氧双键等,帮助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本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与水反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用激光笔照射装有氯化氢分子的溶液,观察到丁达尔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共价键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中共价键的差别,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 教室小结:在课程结束前,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共价键的观点、形成过程、特点和实际应用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共价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有机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诠释这些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共价键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共价键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共价键模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正确判断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初步了解键能、键长、键角的概念,能根据其数据认识共价键的强弱。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通过观察模拟微观结构的三维动画,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并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1、较复杂的物质电子式和结构式分析。

2、从微观的角度和三维空间上想象物质的结构。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课前预习、习题练习、【知识链接】NaCl、HCl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一、共价键:(一)定义:原子通过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二)共价键的形成及本质:1、共价键的本质是;2、形成规律:通常,电负性或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为共价键。

3、表示方法:电子式:是指在符号周围用小点(或×)来描述分子中原子__ __ _ 以及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的式子。

(三)共价键分类1、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类:、、2、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3、按轨道重叠方式不同可分为键、键。

(1)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人们把原子轨道以导致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σ键。

例:H2 、HCL、CL2的形成归纳δ键:a、特征:b、种类:(2)π键:人们把原子轨道以导致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π键。

π键特征(3)δ键和π键比较①重叠方式δ键:π键:②δ键比π键的强度③成键电子:δ键π键④δ键形成π键形成(双键中含有和,叁键中含有)⑤在由两个原子形成的多个共价键中,只能有一个键,而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共价键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共价键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共价键教学目的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掌握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3.理解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考纲要求】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长、键能、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一、知识点讲解(一)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2.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3.形成条件:(1)两原子电负性相同或相近;(2)一般成键原子有未成对电子;(3)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在空间上发生重叠。

4.共价键的类型(1)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类:单键、双键、叁键;(2)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极性键、非极性键;(3)按轨道重叠方式不同可分为:σ键、π键。

①σ键:两个原子轨道沿键轴(两原子核间的连线)的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a.特征:轴对称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

b.种类:s-s σ键、s-p σ键、p-p σ键等。

例如:在H2分子中,两个1s1相互靠拢→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H2分子的共价键H―H即s-s σ键,(如下图所示);HCl分子中,氢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ls的原子轨道和氯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s-p σ键(如下图上半部所示);C12分子中,2个氯原子各提供一个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p-p σ键(如上图下半部所示)。

【强调】形成σ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序较大,故σ键有较强的稳定性。

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和叁键中存在σ键(通常含一个σ键)②π键: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具有镜像对称的特征;下图为两个p电子形成π键的过程:如图,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共价键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共价键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共价键
[教学目标]: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
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N2与H2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F2与H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
[板书]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生阅读书33页,表2-1]
回答:键能大小与键的强度的关系?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易断裂)
键能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
①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过渡]
2.键长
①概念: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的核间距
②单位:1pm(1pm=10-12m)
③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形成的物质越稳定
[设问]
多原子分子的形状如何?就必须要了解多原子分子中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3.键角:多原子分子中的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如:CO2结构为O=C=O,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

H2O键角105°V形
CH4键角109°28′正四面体
[小结]
键能、键长、键角是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键能、键长决定了共价键的稳定性;键长、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共价键》 教学设计

《共价键》 教学设计

《共价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包括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本质和特征。

学生能够区分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并能判断常见分子中化学键的类型。

学生能够用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键及共价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电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化学用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共价键的学习,感受微观世界的奥秘,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共价键的概念、形成条件和本质。

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判断。

电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

2、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对共价键本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如氢气(H₂)、氧气(O₂)、氯化氢(HCl)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分子中的原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共价键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共价键的概念结合导入环节的分子结构模型,讲解共价键的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强调共用电子对的概念,举例说明,如氢气分子中两个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

2、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原子之间容易形成共价键。

总结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一般是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且当两种原子的电负性相差不大时,容易形成共价键。

通过具体例子,如氯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氯气分子,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氯化氢分子,帮助学生理解。

3、共价键的本质从电子云的角度解释共价键的本质。

当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的能量降低,从而使原子结合在一起。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子云的重叠情况。

4、共价键的特征(1)饱和性以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氯化氢分子为例,讲解共价键的饱和性。

《共价键》教案

《共价键》教案

《共价键》教案一、共价键(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电子云重叠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共价键的实质。

2、知道共价键的基本类型σ键和π键的形成及其特点。

3、学会判断常见分子共价键中的σ键和π键。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归纳、推理、判断,掌握学习抽象概念的方法,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2)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创设探究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成功获得知识的乐趣。

(2)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能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σ键、π键的特征三、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和模型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指导学生从s、p两种形状的电子云按不同方式进行重叠成键的探究入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共价键(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

四、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关键在于设法以尽可能形象化、生动化的手段解决相对抽象的问题。

只要能在教学中有效突破电子云按不同方式进行重叠而形成共价键这一基本要点,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两种共价键的特征和性质。

五、教学流程图知识铺垫(能层、能级、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过渡引入→探索新知(对比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电子云角度分析共价键→学生自主探究s、p轨道以何种方式重叠程度比较大→利用分类思想归纳总结共价键的两种类型——σ键、π键→对比探究σ键、π键的共性和差异性)→学以致用(探究利用电子云重叠方式判断共价键成键的规律)→习题巩固强化→归纳总结六、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复习】书写H、Cl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每一层为一个能层【提问】为什么Cl原子核外电子第一能层最多容纳两个电子,第二能层却能容纳8个电子?【说明】能层还可以分为不同的能级,第一能层只有一个能级,我们称为s能级,第二能层有两个能级,分别为s能级和p能级,其中p能级含有3个轨道。

共价键 教案

共价键 教案

共价键教案教案标题:共价键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并解释共价键的概念;2. 能够分辨不同化合物中的共价键;3. 能够通过共价键的特征描述和解释不同分子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共价键的定义和特征;2. 不同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的种类;3. 共价键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辨别不同类型的共价键;2. 理解共价键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化学图书、教科书和参考资料;3. 模型或示例化合物用于示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化学键;2. 引入共价键的概念,询问学生对共价键的了解程度。

二、讲解共价键(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简明扼要地介绍共价键的定义和特征;2. 解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涉及原子轨道的重叠和电子共享的概念;3. 介绍共价键的强度和方向性,并与离子键进行比较。

三、不同化合物中的共价键(20分钟)1. 分别介绍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使用模型或示例化合物进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共价键;3. 强调共价键的强度和键长与键的类型和数量的关系。

四、共价键对分子性质的影响(15分钟)1. 解释共价键对分子稳定性、极性和化学性质的影响;2. 使用示例分子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共价键的特征描述和解释分子的性质。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对于共价键影响分子性质的理解。

五、小结与评价(5分钟)1. 简要总结共价键的概念、特征和影响;2. 进行学生小结和互动问答;3. 提供扩展阅读材料,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扩展学习和思考。

教学延伸:1. 在化学实验室中展示共价键的相关实验;2. 分组讨论和比较不同共价键的实际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度;2. 学生针对问题的回答和理解程度;3. 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和扩展阅读报告。

高一上册化学《共价键》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上册化学《共价键》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上册化学《共价键》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共价键的概念,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2.学会区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了解它们在化合物中的分布。
3.掌握共价键的类型,如单键、双键和三键,并能正确表示其化学结构。
4.学会运用价层电子互斥理论解释简单分子几何构型的形成。
5.掌握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极性判断方法,了解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设想三:合作学习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想四:多元化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设想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1.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共价键的微观过程,但可能对分子空间构型的理解存在困难。
2.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化学键已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对共价键的深入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模型来加深理解。
3.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仍有待提高。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浓厚,但也有一些学生对化学学科存在恐惧心理,需要激发兴趣和自信心。
1.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以加深对共价键概念、类型、分子几何构型及极性判断的理解。
(2)根据课堂所学,分析并解释生活中与共价键相关的现象,例如水的氢键作用、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等。
(3)撰写一篇关于共价键知识点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困惑。
2.实践作业:
3.实践作业要注重团队合作,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张幻灯片:学生做练习:书写H2S、NH3的电子式和结构式,以检查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情况。
以学生熟悉的HCl来讲解H原子和Cl原子是如何结合成HCl分子的?
通过图片展示氢原子和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介绍氢原子和氯原子各拿出一个电子共用从而形成共价键。以宏观的形式展现该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学反思
第三张幻灯片:介绍共价键的概念,概念的理解通过共价键的成键微粒、成键实质、成键条件来分析。
第四张幻灯片:引入共价化合物的定义,以及将电子式改写成结构式的方法:就是将每对公用电子对改成一条短线即共价键,而未共用的电子舍去,另外还强调了注意事项: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不含离子键(若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则为离子化合物),且共价化合物中只存在分子,不存在离子。
本节知识点教师运用微课视频给学生讲解共价键的定义,共价化合物的判断。微课视频不仅消除了只听老师讲解的枯燥,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微课可以让还不太懂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学习,
教学目标
通过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
共价键的形成
教学过程
第一张幻灯片:微课主题。
第二张幻灯片:以H原子和Cl原子形成HCl为例,H原子一般不失电子,还需要一个电子就达到两个电子的稳定结构,Cl原子最外层有7的电子,还需要一个电子也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两个原子都不愿失去电子给对方,那么就各自拿出一个电子放中间,两个原子一起共用,这样两原子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共价键微课教学设计(微教案)
教师姓名
王懿
学科
化学
微课名称
共价键
微课基本信息
教学内容来源
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
教学类型
讲授型
教学时长
3分22秒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电子式的书写以及离子键的定义,这些知识可作为学习本节知识的铺垫,且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微观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学习的共价键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高考中,以知识点元素周期律的推断出现在选择题的选项中,让学生判断某种化合物所具有的化学键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