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翻译
论英汉广告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1、直译法:在英汉广告中,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隐喻可以直接进行字面翻译。 如英文广告中的“Taste the difference”(品味不同),中文译文为“品 味非凡”。
பைடு நூலகம்
2、意译法:当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隐喻的含义时,可采用意译法。如英文广 告中的“Relax your body and soul”(放松身心),中文译文为“舒缓身 心”。
隐喻翻译的案例分析
1、Coca-Cola广告
在Coca-Cola的英文广告中,原隐喻为“Coke is it”,强调Coca-Cola是最 佳的选择。在中文翻译中,“这就是可乐”被选为相应的喻体,强调可乐独特 的口感和品质,同时保留了原隐喻的简洁性和生动性。
2、Nike广告
Nike英文广告中的原隐喻为“Just Do It”,强调行动的力量和追求卓越的 精神。在中文翻译中,“想做就做”被选为相应的喻体,保留了原隐喻的简洁 性和生动性,同时传达了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
2、寻找相应的喻体
在理解原隐喻的基础上,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喻体。这需要我 们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3、融合文化元素
成功的隐喻翻译不仅要传达原隐喻的含义,还要尽可能地保留其文化内涵。在 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融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使译文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审美 和认知习惯。
谢谢观看
隐喻翻译的特点
1、简洁性
英文广告中的隐喻通常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用简单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传递出 丰富的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这种简洁性,用精练的语言传达原隐喻的 含义。
2、生动性
隐喻的生动性表现在其形象、具体的表达方式上。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 这种生动性,尽可能地用具有画面感的词汇和短语来传达原隐喻的意象。
隐喻在英汉对比与翻译中的应用

- 24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隐喻在英汉对比与翻译中的应用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张荣【摘要】隐喻是一种在A类事物暗示下感知、体验、理解B 类事物的心理、言语以及文化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
英语以及汉语中往往蕴藏着大量隐喻,而它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其所在国的语言文化内涵。
而不同国家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诚然隐喻也会因为各国文化不同而所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喻体上。
基于此,本文下面将从喻体角度简要分析英汉隐喻之间的不同,并探讨隐喻英汉翻译的策略,以此挖掘这两种语言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翻译。
【关键词】隐喻 英汉对比 翻译隐喻又称“暗喻”,能够赋予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与联想空间。
可以说,任何语言都会运用到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并为语言带来更多生机。
基于此,本文下面将针对英汉隐喻使用过程中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以下翻译策略。
一、英汉隐喻对比分析由于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以及社会环境各有不同,因此,思维方式也会存在差异,但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构成了我们美丽多彩的世界以及百家争鸣的民族文化。
而英汉隐喻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喻体相同。
喻体相同是英汉隐喻的共性,这是因为我们人类赖以依存的外部条件,包括气候、物质以及生态等多方面,都存在共性。
而这种共性正是来源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共同认识。
如“蛋糕”是甜的,“蜜蜂”是勤劳的,“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身体中重要的器官。
2.喻体错位。
英语与汉语文化中虽然会在某些文化上出现重合的现象,即会选择相同的喻体表达类似的含义。
但一般而言,由于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信仰风俗以及地理位置上大相径庭,其在英汉隐喻上也会表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
而这种民族文化使得两个民族在传递相同或类似的含义时也选择不同的喻体,这就造成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现象。
3.喻体相同,含义错位。
英语汉语中也会存在喻体相似、喻义不同的隐喻。
如在中国我们在运用“狗”作比喻时,常常喜欢将其贬义化,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但对外国人而言,狗对他们有着特殊好感,不仅可以用来打猎、看门,还可以作为人类忠实的伴侣,在英语中,人们会用“lucky dog”来表达自己的祝愿。
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

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
刘利娜;廖燕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z1
【摘要】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深入探讨英汉隐喻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策略,将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总页数】4页(P184-187)
【作者】刘利娜;廖燕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西安,710071;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外语教研室,西安,7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策略
2.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3.论英汉隐喻翻译的比较研究
4.英汉隐喻跨文化比较与翻译
5.英汉隐喻跨文化比较与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一、英语隐喻的定义及构成英语隐喻(metaphor)为英语辞格(figure of speech)用法之一。
与明喻(simile)不同的是,隐喻不用诸如like或as之类的功能词,是一种广为使用、普遍存在的将一物比作另一物的一种表达方法。
西方研究者对隐喻做了深入探讨,将其大致界定如下:隐喻:希腊语的“转换”(meta意为“跨越”,phor意为“运送”),将某物转运过去。
故隐喻将某物视为另一物。
1隐喻:一种蕴含的类比(an implied analogy),它以想象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
2英语隐喻的构成要素是: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
所谓本体the tenor,亦即被表述的概念或者被比较的主体,the idea being expressed or the subject of the comparison;所谓喻体,亦即此概念传递的意象或者此主体传达的意象,the image of which this idea is conveyed or the subject communicated。
3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及/或类比之处则是喻底ground,亦即the similarities and/or analogies involved are the Grounds。
41.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Mr. Wangle has an angel of a wife. 王先生有位天使般的妻子。
隐喻的本体是wife,喻体是angel,同时出现。
2. 本体未现,喻体出现:He pitied the plumage and forgot the dying bird. 他哀怜鸟儿的翅膀,却忘记了濒死的鸟儿。
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各有两个。
第一个本体是法国贵族,喻体是plumage;第二个本体是受苦受难的大众,喻体是the dying bird。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英汉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及其翻译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由于植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人们倾向于利用植物来隐喻其他事物。
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比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考察汉英植物词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讨论相关的翻译方法,认为植物词翻译当以传译其隐喻意义为中心,并视具体语境选择翻译方法。
标签:植物词概念隐喻英汉对比翻译一、引言1980年,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系统。
认知语言学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即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基于人们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基于两个来源:一是植物自身的形态、生活习性、环境适应性及其用途等;二是民族文化,包括神话、宗教、历史、文学、语言、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等。
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常利用植物来隐喻人、事、物、情感等较为抽象的概念。
本文拟对比汉英语言中关于植物的概念隐喻,寻找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讨论相关翻译方法。
二、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的对比廖义容(2002)将汉英文化植物词大致分为三个方面:英语有而汉语无或者相反,或汉英都有文化义的植物词。
本文以汉英语言中的植物词为例,对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
(一)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周围的自然环境、人类的身体结构、生理特征和认知心理都有相似的地方。
所以,汉英语言中同一植物词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隐喻意义,即源语相同,目标域相同或大致相同。
如玫瑰(rose)一词,由于其鲜艳的色彩,芳香的气味,英汉语言中都把它隐喻为“爱情、幸福和美好”。
英汉科技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及翻译策略

译 者 可 以将类似 的概 念 隐 喻来 代 替
,
更有学者指 出
,
科技 语 言 中 的
,
原 文中 的概 念 隐 喻 文 所表 达 的意 思 例
re
。
从而 使 读者 更加 理 解 与领 会原
:
概 念隐 喻 语言 的 发展 促 进 了 语 言 的快 速 发展 ( 赵 艳
芳
,
不 同的 生活 经 验会 导 致不 同 语言 间 的概 念 隐 喻空 缺 的情 况 如 英 语 中除 了 活 动是 战 争 之外 还有 活
。
例如
ll
o
2〕 ) 〕: 11 3 )
。
”
,
1
s r
: a n
St i l
e w
it
re c e n
t ly s a t d o w n w it h C N ET
在 忌 讳 模 糊 的 科技 文 本 中 很 重要 的作 用
。
,
概 念 隐 喻发 挥 着
动是 航 海 例 例
c h in 1
”
这 样 的概 念 隐 喻 例 如
。
,
概念
,
中却 找 不到 但译 入 语 中存 在类似 的概 念 隐 喻表 达 遇 到这种 情 况
,
者 领域 的 概 念 或 经 验 来 解 释 说 明 另 一 方 面 或领域 的一 种认知活动
。
隐 喻的 映射 方 式也 存 在不 同 生活 环境 社会 形 态 文化 习 俗 价值信 仰 等 等都 影 响着概 念 隐 喻 因此
许 多计 算机都 感染 了 病 毒
技 英语 隐 喻的 汉译 方 法具 有 重要 的 实 际意 义
本文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隐喻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隐喻翻译策略【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内涵更加丰富。
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
因而隐喻翻译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灵活地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文化;思维;翻译策略隐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在此种语言的隐喻中得以反映。
纽马克认为“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隐喻翻译就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在认知与应用等层面上,东西方隐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译者只有在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的隐喻用法,才能提高译文的质量,使译文达到“形合”和“意合”的统一。
一、中西方隐喻差异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能体现相同的隐喻概念。
但由于英汉两族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中不仅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语,也有隐喻意义相同,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和认知上的差异,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喻意相同、目的域不同的词语。
如汉语中用“骨瘦如柴”来映射某人很瘦,而英文却用as thin as a shadow表达相同的语义特征。
汉语和英语中也存在有相同的源语域,但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中喻义不同的隐喻。
英语中fish含有贬义色彩,常常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如a poor fish(可怜虫),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
而汉语中鱼和“余”谐音,代表着富庶。
不同民族特有的社会习俗赋予了一些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特有的喻义。
当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目的域和喻意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空缺现象。
比如英语中的“my rib”的喻义是“我的夫人”,而汉语中没有与此对应的文化背景。
二、隐喻的翻译策略孙致礼认为,“从历史上来看,异化和归化可以看作是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隐喻翻译初探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状况及主要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汉语译论家及翻译家、教师等对比喻手段的处理方法即英语隐喻和汉语比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直译意译英汉翻译比喻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整部作品的翻译质量和艺术效果,因而对隐喻翻译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但是,在翻译界,人们长期以来局限于隐喻翻译方法的研究,这与隐喻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
不仅研究隐喻翻译的专著尚未问世,而且同隐喻的研究相比,专门以隐喻翻译为题目的文章也不多。
一、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状况对隐喻的翻译问题,西方译论家较为专注,较有代表性的学者要数英国译论家纽马克(p.newmark)。
他根据自己的译事经验,提出八条处理metaphor的具体方法,这八条基本原则为:(1)在译文中再现原文形象(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2)以译语形象更换源语形象(replacing the imag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with a standard target language image);(3)用明喻译隐喻(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4)用明喻加意译法处理源语中的隐喻或明喻(translation of metaphor(or simile)by simile plus sense);(5)用意译法翻译隐喻(conversion of metaphor to sense);(6)更换隐喻形象(modification of metaphor);(7)删除隐喻形象(deletion);(8)形象加意译法再现源语形象(reproducing same metaphor combined with sense)。
近年来,中国译论家和翻译家谈论隐喻的理解与翻译的文章不断增多。
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翻译方法作过探讨。
这里简单将其归为三类:语义、形象、文化差异。
第一类,从语义角度对隐喻翻译加以研究的学者提出包括隐喻在内的习语的三种翻译法:直译法、套用法和意译法。
但是对三种翻译方法的适用范围未作明确划分,也没有解释采用这种翻译方法的原因。
第二类,从形象的去留角度对隐喻翻译加以研究的学者把隐喻分成两类(活隐喻和死隐喻),并提出四种处理隐喻翻译的方法:一是维持原来辞格和形象不改变;二是不改变原来的辞格,而改变原来的形象;三是改变原来的辞格,不改变原来的形象;四是改变原来的辞格和形象。
第三类,从语言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隐喻翻译研究的学者提出三种方法:符合语言习惯的,照译;有差异的,译成描述性词语;或者转译成其他辞格。
二、英语隐喻汉译策略国内外隐喻翻译研究表明,人们的研究不外乎翻译喻意和翻译形象的问题,而且大都局限于隐喻翻译技巧的研究。
虽然这些翻译方法对隐喻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其分类比较笼统,实际操作起来难以把握。
而且这些研究都无法进入隐喻翻译的内部,很难说明隐喻翻译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及译文的成因;也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隐喻翻译的本身和隐喻对翻译总体效果的评价。
下面简略介绍三种英语隐喻汉译策略。
1.直译法在理解和翻译英语中简单的隐喻时,译者主要采取直译法,当直译法达不到理想效果时,译者则会使用喻体转译法,若仍达不到要求,则再使用意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之一是,为数较多的英语隐喻实例完全可译成汉语的明喻。
这样既符合汉语明喻使用频繁这一特点,又较完整地保留英语句子中的比喻和喻义,可以说两全其美。
如英语隐喻格式明显、简单易懂,属于最典型的英语隐喻句子,如a is b,即本体就是喻体。
这种格式,在喻体之前加上比喻词like,隐喻就可变成明喻。
这类隐喻可采取直译法。
即使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在句子中,但因为两种文化中的喻体深层含义不同,与之对应的译句中的喻体完全不同于源语中的喻体,所以虽然喻体与形象皆有改变,但依然用显性方式体现,可用喻体转换的方式,即喻体转译法,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如:he is a dog in the manger.(释义:he holds on to a post without doing any work.)他占着茅坑不拉屎(谭卫国,2007:43)。
有些喻体在源语中生动、形象,而在译语中则无法产生同样效果。
如果硬译,则反而可能使句子译文莫名其妙。
这种情况,可放弃喻体直接进行意译。
例如:his death was the last straw to her hardships.(释义:his death made her hard life unbearable.)他的去世使她无法忍受艰难困苦的生活(谭卫国:43)。
半隐性隐喻主要指英语中仅有喻体没有本体的隐喻,这类隐喻在汉语中称为“借喻”。
对这类隐喻比对简单隐喻的理解和翻译都难一些,因为本体通常隐而不露,所以译者必须根据语境将其挖掘出来,尽可能直译是上策。
如:his industry,perseverance,and determination ultimately brought him a rich harvest.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
例中本体未出现,只有喻体(a rich harvest)比喻成就斐然(great achievements),类似于汉语的硕果累累。
2.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如果直译可能产生意思不清或导致误解,译者就应尽可能地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at last this intermezzo came to an end.走走停停问路这段插曲终于结束了(谭卫国:43)。
intermezzo本是音乐术语,指歌剧幕间音乐或间奏曲。
在本句中,指作者到达广岛之后乘坐出租车前往市政厅会见市长的那段问路插曲。
出租车司机对那段路程不熟悉,不得不时而停下来问路。
作者过去从未有此经历,觉得很有趣,故将其比做“intermezzo(插曲)”。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适宜,则译者只有采取意译法,把作者的含义明确表达出来。
如:if you are unfair to me,i will certainly hang out all your dirty linen.你要是待我不公平,我就把你的那些丑事都抖露出去(谭卫国:43)。
句中的斜体部分是英语中的隐喻性习语,本身相当于喻体,在英语文化中的喻义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
隐性隐喻主要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即本体)隐喻曲折、较为含蓄的英语隐喻。
这类隐喻运用范围较广,但理解与翻译却较为困难。
如:(1)the 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释义:the conversation became as free and cheerful as a bird flying and soaring in the sky.)(谭卫国:44)谈话变得无拘无束,轻快自如。
作者将谈话比作飞翔的鸟儿,喻指谈话欢畅轻快。
但作者并未直叙,而是用介词短语on wings间接表达上述喻义,让喻体绕弯儿,因此我们说喻义较隐晦曲折(谭卫国:44)。
对这种隐喻,一般采取意译法,直译成“谈话长了翅膀”,可能词不达意或造成误译。
3.复杂隐喻的理解与翻译所谓复杂隐喻,主要指形式和喻义均较为复杂,因而理解与翻译均颇有难度的英语隐喻。
这类隐喻可分为扩展型隐喻、包孕型隐喻和辐射型隐喻。
扩展型隐喻指有时作者顺着一个隐喻自然巧妙地扩充延展下去,以便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内容或生动逼真地创造人物形象。
如:(2)the tree of liberty must be refreshed from time to time with blood of patriots and tyrants.it is its natural manure.(thomas jefferson)自由之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用爱国者和暴虐者的血液来浇灌,方能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双方的血是它的天然肥料(谭卫国:45)。
将自由比做树,树要水,浇灌才能茁壮成长,但自由之树必须常常用爱国者和暴虐者的血液来浇灌方能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这个新颖生动的扩展式隐喻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美好的自由,必须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获得。
包孕型隐喻和辐射型隐喻,指在连续出现的一组隐喻句中,前一隐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分别包含后一隐喻句的本体和喻体,这种隐喻称为包孕型隐喻(项锦华,2006:7)。
(3)the world is a theatre,the earth a stage which god and nature do fill with actors.世界是剧院,地球是舞台,演员立其中,造化巧安排。
这是由两个显性隐喻组成的包孕型隐喻,前一隐喻是后一隐喻存在的前提,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向纵深发展,从actors可知,该句还有一个半隐性隐喻,即人被比做演员,各种各样的人在地球这个大舞台上表演形形色色的角色。
辐射性隐喻是由一个本体多个喻体构成的隐喻。
这种隐喻以一个本体为中心,借助相似点这个媒介向不同的喻体辐射出去。
(4)he that is proud eats up himself.pride is his own glass,his own trumpet,his own chronicle.骄傲者毁灭自己。
骄傲是他孤芳自赏的镜子,骄傲是他自吹的喇叭,骄傲成了他记载生命事迹的自传(引文同上)。
这是形式明显的辐射性隐喻,包含一个本体三个喻体。
三个喻体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生动形象地提示了本体(骄傲)的本质特性及其一事无成的结果。
译者采用的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此译堪称佳句。
许多译家都有翻译修辞格的丰富经验,他们归纳整理了若干条基本原则,比如:英汉两种语言隐喻较为类似则采取直译法,无法直译时采取意译法。
具体做法很多,其中有增词法、引申法、转换修辞格、转换比喻形象等。
实际操作绝不限于这样简单的几种方法,译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本文例句所运用的方法,都因例因情而译法各有不同,唯此,才能体现翻译是一项创造性活动。
参考文献:[1]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2]苏立昌.英汉概念隐喻用法比较词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候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秦涵莱.英语常用隐喻词典.(英汉双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刘羽,杨文地.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与应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