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 云母屏风上映着 幽暗的烛影, • 银河渐渐疏落, 启明星要消失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 嫦娥应该后悔偷 吃了灵药, • 眼望着碧海青天, 夜夜心情孤寂。
深入理解
•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Leabharlann 生字注音、组词qǐ
qiǎo
xiāo
dù
乞
乞求 乞讨
巧
巧手 灵巧
霄
云霄
渡
渡河 渡船
霄汉
pí ng
zhú
xiǎo
tōu
屏
屏风
烛
烛光
晓
同校 破晓
偷
偷看 偷空
屏幕
烛火
嫦
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
娥
李商隐
云母 屏风 烛影深, 长河 渐落 晓星沉。 嫦娥 应悔 偷灵药, 碧海 青天 夜夜心。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人们都 情不自禁地来到户外观看碧蓝的天空。 那长长的银河间两颗特别耀眼的星星, 分明是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了。 • 家家户户都仰望着秋夜的月亮,那 么虔诚地向织女求取智慧和巧手。不惜 在针眼里穿了一条又一条的红丝线,还 是不厌其烦。
•
思考:人们在乞巧时会有哪些美好的心愿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乞巧”“嫦娥”flash
“乞巧”“嫦娥”课堂作业
• 一、填空。 • 1、林杰根据____(节日)流传的神话故事《 》创作了古诗 ______。 • 2、古诗《 》是李商隐根据______(节日)流传的神话故 事《 》创作的。 • 二、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 1、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一比,再组词。 度( ) 愉( ) 烧( ) 屏( ) 渡( ) 偷( ) 晓( ) 拼( )
浇水 围绕 求饶
“咏柳”(1-4)大家来认字
偷
tōu
组词:偷拿,小偷 造句:小偷小摸的行为非常可耻。
愈合 输赢 愉快 榆树
理解诗意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沈。
• 烛光的灯影深深的照映在云母屏风上,银河慢慢 斜落,星星也慢慢沉落。
理解诗意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 嫦娥应该后悔当初偷服了灵药,只有碧海青天天 天陪着她那颗孤独的心。
理解诗意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 每家每户都在对着天上的织女星求取智慧好运, 用来求取好运的红丝线有几万条。
嫦娥
“咏柳”(1-4)大家来认字
烛
zhú
组词:烛光,蜡烛,烛火 造句:我最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
这首歌。
竹子 独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咏柳”(1-4)大家来认字
晓
xiǎo
组词:知晓,破晓 造句:”破晓“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
霄
xiāo
组词:云霄,碧霄 造句:”碧霄“指的就是天空,天上
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29古诗乞巧嫦娥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的精读课文。
也是小学教学的重担课文。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乞巧》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嫦娥》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译文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的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
(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1.教师激趣。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牛郎织女【解释】: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也泛指一对恋人。
【出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示例】:尝笔唐人《七夕》诗,咏~,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概说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的关于星的故事。
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纴。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
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相关记载】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
《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
”《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
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
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
从前我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
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
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我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
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
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
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
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里带欢、欢里带悲的故事激动了文思;他把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
人教版三年级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课件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
碧 霄
浩瀚无际的天空
资料袋1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一天, 老牛让牛郎去树林边,会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 和他结为夫妻,牛郎纳闷,但还是去了,事情 和老牛说的一样,他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可 是好景不长,老牛交待完事情就死了,织女也 被抓走了,牛郎带着儿女批着牛皮追织女就快 追到,王母拿下簪子划了条天河,他们被隔开 了。他们互相挣扎着,以泪洗面,王母感动就 让他们每年见一次,就形成了现在的七夕 。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 七夕节,人们都情不自 禁地仰望那深蓝的天空。 因为牛郎织女将在这天 晚上在鹊桥上相会。
诗歌翻译
七夕今宵看碧霄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人们都 情不自禁地仰望那深蓝的天空。
牵牛织女渡河桥
因为牛郎织女将在这天晚上在鹊桥 上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资料袋2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 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 “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 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 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 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 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 娥
嫦娥
zhú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xiǎo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
屏风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
暗的烛影,
银河渐渐疏落,启
明星要消失了。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知识点

三年级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知识点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古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两首古诗的知识点。
《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与背景《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作品。
林杰,字智周,自幼聪慧过人,可惜英年早逝。
这首诗是他描绘七夕节民间乞巧盛况的诗作。
诗句解析“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开篇点明了时间是七夕之夜,人们仰望天空,看到那浩瀚的银河。
传说中,每年的七夕,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
这里的“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述了家家户户的女子对着秋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灵巧的手艺。
她们把红丝穿了一条又一条,展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乞巧”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女子们在这一天向织女乞求智慧和灵巧。
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七夕节的乞巧场景,反映了古代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灵巧技艺的追求。
同时,也展现了民间七夕节的热闹氛围。
艺术特色1、想象丰富:诗人通过想象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为乞巧的场景增添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2、场面描写生动:对家家户户女子乞巧的场面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热闹的场景。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与背景《嫦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他的很多诗作都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句解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描绘了室内的环境,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西斜,晨星也逐渐隐没。
通过这两句诗,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联想到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了月宫,从此只能在碧海青天中度过孤独的日子,心中应该充满了悔恨。
这里借嫦娥的孤独悔恨,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孤寂之情。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个案部分一、素养训练:《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并背诵《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理解和感受古诗意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验古人对生活、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乞巧》和《嫦娥》,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诗人李商隐。
2. 解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 通过诗歌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代诗词的魅力,感悟古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李商隐及其作品简介,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乞巧》和《嫦娥》的注释和赏析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感知:播放音频或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模仿诵读,体会古诗韵律美。
3. 文意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讲解重点字词含义,梳理诗意脉络。
4. 情境体验: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描绘的情境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个人的理解与感悟。
6.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学习要点,强调古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五、教学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绘画或短文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乞巧》和《嫦娥》的理解,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小诗。
六、教学总结:本次课程通过学习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更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了古人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诗 句 理 解 ]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即乞巧节 )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 渡喜鹊桥来相会。 家 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 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 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 少有几万条。(比喻)
[ 体 会 本 诗
《乞巧》通过描写人们欢度“ 七夕”时充满美好幻想的情节 ,表达了人们享受欢乐的心情 。
]
回忆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 元日 • 清明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 清明 (唐) 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 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 要消失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 她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整体理解 :
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 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 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 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29.古诗两首—《乞巧 》
了解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 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 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 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 两首。
[自由朗读]
乞
巧
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正音正字:
宵 (xiāo) 霄 (xiāo)
29.古诗两首—《嫦娥》
嫦 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zhú
李商隐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xiǎo
嫦 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813— 858),唐代文学家。 字义山,号玉溪生, 又号樊南生,怀州 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与杜牧齐名, 称“小李杜”。其 诗风与杜甫更为接 近。
(今宵) 宵:晚上 (碧霄) 霄:天空
形近字辨析:
乞 ( qǐ ) (乞巧 )
气 ( qì) (天气 )
生 字 学 习 ]
乞 (qǐ) (乞巧) 霄 (xiāo) (云霄) 巧 (qiǎo) (巧手)
[
渡 (dù) (渡桥)
乞
巧
霄
渡
[感情朗读]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字词理解]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 1.乞巧:
初七,又名七夕。
2.今宵:这天晚人林杰描写民间
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 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 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 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 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 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 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 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重点字词:
“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 欲落未落的动态。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 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 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 到孤单。
体会感情:
通过描写嫦娥夜夜孤寂悲凉 的生活,表达作者凄凉孤独的 心境。
再见!
嫦 娥 奔 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 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 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
后来,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他从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的灵药,把它交给嫦 娥,要她好好保管,想挑一个吉日两人一块吃 。
一天晚上, 嫦娥趁后羿不在 家,从葫芦里倒 出灵药,全吞下 肚子去 ,立时 飘飞升月成仙。
[ 相 关 知 识
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 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 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 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 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少女 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所以古 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 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 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穿尽红丝几万条
* 这句是不是说有一千条、
一万条红丝呢?
诗 句 注 释
[ ]
*这里是虚指,是说很
多很多的意思。
讲 故 事 ]
[
[ 相 关 知 识 ]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 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 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 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 亮得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 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 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 更是美不胜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