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8课第二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仅84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通过问题的探讨和情境创设,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比较,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通过诵读,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三说重点与难点

1、依据教材的设置及课标对学生素养培养进程,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由于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量还不多,并且对作者的生活背景、性格情趣了解也不多,所以将“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本课采用个别读、全班读朗读方式。

质疑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问题讨论法: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

创设情境法: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创设文中的画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学法

初二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针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1、字词交给学生,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孩子学会自主探究。

2、语句共同赏析,句子理解难于字词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发现和阅读体会,先由学生自评自解,老师侧面帮扶,积极引导。

3、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项融归纳和领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这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

4、学法明确指导,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5、由于我们教室的设备差,我们一直都是采用原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一堂课虽然准备了课件,但考虑到大家还有一个适应过所以我们还是放弃了使用

六说教学过程

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分析,结合学生已在七年级学过苏轼的词《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学生实际,我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导入(2分钟)

精心设计导语,我喜欢月夜,因为它有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恬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幽静,“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悲切,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去和宋代大文豪一起去承天市赏一下月吧,去领略那里的月景,感受别样的心境。

(二)破题2分钟

1、作者介绍走进苏轼。(3分钟)

宋代有个大诗人苏轼大家认识吗?(有人会说认识,有人会说不认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视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小结)。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澄澈透明,如诗似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设计说明:由学生介绍苏轼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交流处理信息,教师作必要的小结点拨,能够为阅读感悟奠定基础)

(三)初读感知3分钟

1、听读课文⑴注意朗读节奏。⑵记住作家和体裁。

2、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4、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自然,体会作者感情。

(四)再读明义(10分钟)

1、自主学习。

2、学生质疑。

3、重点检查,夯实基础。

4、对照译文,再读课文。

(五)品读悟情(15分钟)

1、走进文本,鉴赏美景

教师导语: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1)问题设计:这个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是什么?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先写月色,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澈透明;继写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藻、荇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皎洁;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恍然大悟。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总结:作者怀着一种被贬的心情赏月,眼中的月色是皎洁的、空灵的、宁静的。难道他一点都没有怨恨、气馁、伤心。引出下一环节:作者的心情。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景入情地领会课文要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环环紧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2、走近苏轼,感受心境

教师导语:古时的文人骚客总是在失意的时候,对月光特别青睐,往往对月抒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如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中也是如此。我们来看此文中苏轼又是如何对月抒怀的。

(1)问题设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

质疑:作者苏轼会是一个闲人吗?引出作者的写作背景: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他在被贬之前官司至礼部尚书,一路被贬至团练副使,且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可以想见作者的心情?抓住“闲人”一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最终能大致明确: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旷达。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设计说明]:由以上情与景的理解基础,理解这个难点,学生应该都能各抒己见,虽然可能答案不尽完美,但能说就好,至少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的在思考。

(八)布置作业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摘抄到语文本上

七说板书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空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