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控站系统讲义

集控站系统讲义
集控站系统讲义

集控站系统

一、引言

随着电网发展和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推广,在对电网进行监测和调度的基础上,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增加了控制功能,即由调度人员承担原来由变电站工作人员进行的设备监视和控制工作,这种运行模式既可减少运行人员,又可让调度人员熟悉电网及设备的运行情况,为正确处理事故打下基础。但是,随着无人值班站的增多,仅仅依靠调度自动化系统来监控全网的运行模式遇到了不少问题:①随着无人值班站增多和站端自动化系统及通信手段的改善,调度自动化系统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将不断增加调度员的工作量;

②目前,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尚有缺陷,误发信情况比较多,容易降低

调度人员的警惕性,而且调度自动化系统在遥信处理方面手段不够完备,会导致“信息淹没”现象,即有些信息未经调度员处理便被忽视了,无形中降低了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集控自动化系统是集实时监控(SCADA)、运行管理、智能操作票等于一体的自动化系统,运行人员可通过该系统监测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和对设备进行控制。

建立集控自动化系统的优越性

(1)很好地满足大电网运行的需要。集控自动化系统是随着电网规模扩

大,无人值班变电站增加而出现的。无人值班站的集控端原则上有以下三种方式:①集控端设在多个中心变电站,实现分片控制,有省中调调度的220kV 变电站参与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系统宜按此方式进行规划设计;②集控端设在集中控制中心,集中控制中心和相应的调度中心分开,集控员、调度员各负其责,可共用一套自动化主系统,但分用工作站;③集控端与调度中心设在一起,集控端的工作由调度员负责,但有省中调调度的220kV变电站参与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系统,禁止采用这种方式,如果无人值班站数大于10座,也不宜采用这种方式。

(2)可减轻调度员工作负担。由于集控自动化系统的建立,调度员可专

注于电网调度,做好负荷预测、事故预想等工作,有利于保证电网的安全、

经济运行。

(3)可提高设备运行水平。集控自动化系统从某个角度可理解为将运行

人员集中在某个地点,同时对几个变电站设备进行监控的一种自动化手段。

它为运行人员提供十分详细的设备运行信息,可方便地掌握设备各方面的状况,显著提高设备运行水平。

(4)集控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分开,有利于两个系统本身的设计和稳定运行。随着变电二次设备微机化和通道的改善,系统所采集的信息量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加上目前220kV变电站推广无人值班,所需采集的信息量也十分宠大,如果把这么大的信息量汇集到一个系统中,要求它既要有完善的调度功能(包括EMS等高级应用),又要有很好的监控设备能力,这将对调度自动化系统提出很高的要求。从国内有关自动化系统现状来看,笔者认为还是分成两个系统更能符合运行的要求。

二、系统概况

TY-300主站系统是集多年电力自动化系统开发经验、工程经验和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结合电力系统及设备的发展方向,推出的新一代分布式系统。软件设计思想遵循开放性的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模块化设计,利用了多线程技术,系统稳健、可靠;针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和要求,在大众式自动化系统功能上又增加了许多新功能:如微机五防功能等,系统功能力求强大而且要实用;基于WindowsNT/98/2000操作系统,界面友好,操作使用方便。采用MS SQL SERVER或其他支持ODBC的商业数据库,与实时库相结合的技术,既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又满足了系统开放的原则。

网络结构采用国际流行的以太网、TCP/IP协议,硬件选型灵活多样,可适应不同规模、多种需求的调度系统和监控系统。适用于电力调度自动化、变电站监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集控站监控、水电站监控、电气化铁路变电站监控等。

三、监控系统的结构

以WINDOWS NT/2000网组成的主站系统,快速可靠,采用WINDOWS NT/2000为操作系统的TY-300电力监控组态软件,窗口界面友好,显示丰富而明晰,操作简易,网络系统上的各功能站可单机配置,也可冗余配置,投运、退出方便。

TY-300支持CDT、POLLING等多种远动通信规约,可方便地接入其他厂

家的系统。主站接收各分站的自动化实时信息,得到电网运行的各种参量,在线显示设备运行状态,快速处理各种非常事件,及时提示工作人员正确操作,充分做到电力调度的安全、快速、准确、经济、科学。常规功能主要包括实时遥测、遥信量的处理、显示,电网接线图、地理信息图、潮流图、二次系统图、文档资料等的制作、实时显示、在线打印。越限、变位、事故状态下自动推出相关画面,图形闪烁,并有声响告警。事件顺序记录。各类报表、事件记录、棒图、曲线的生成、打印。历史数据、记录的打印。

系统布置非常方便,提高了系统的易维护性,因而可显著地降低综合造价。

四、硬件系统配置:

五、TY-300电力监控系统的特点

5.1、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组织方式

JWO8-300采用系统、域、厂站、设备等对象化的概念,数据库的描述方式为关系方式,能够更直观、更方便地反映系统的构成。

结合综合自动化和微机保护的应用,引入了事件量的概念。微机保护设备的自检事件、故障报告描述为事件量,克服了转换为开关量而容易产生的保护事件漏报、误报现象。JWO8-300为了广泛的适应不同的厂商,也为了厂

HUB1 HUB2 调度自动化系统框图

数据库服务器A Hub MIS 网 前置机A 数据库服务器B 打印机 RTU(1-10)

GPS 调度员工作站A 管理机 报表工作站 远程维护工作站 数字/模拟通道 终 端 服 务 器

前置机B

调度员工作站B Hub web 工作站 打印机

商设备扩充改型的方便,提供通用的、图形界面方式的保护设备模板的定义方法,以方便操作。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增加设备模板来定义新的装置,包括装置含有何种保护事件信息、保护定值、测量数据等等。一经定义,可在不同的工程中重复使用。

5.2、流行商业数据库的运用

JWO8-300的参数库、历史库、事件记录库使用SQL SERVER或其他的支持ODBC的关系数据库,支持SQL查询、访问,便于同其他系统接口及数据共享。历史库以名称检索,增加或删除历史点,不会影响以前历史数据的访问。历史点除模拟量(包括计算量)、脉冲量(电度量)外,还特意增加了开关量统计。

JWO8-300的SCADA主机以嵌入式实时库为核心,实时数据的读写完全从内存获得,满足调度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

5.3、内置微机软件五防功能

开关、隔离刀闸、接地刀闸、临时接地线相互关联为一个对象,遥控合闸、拉合刀闸、封接地线进行五防检查,操作不合理时,系统拒绝执行并给出相应错误提示,避免误操作。

5.4、模拟挂地线及设置标牌

JWO8-300能实现模拟挂、拆地线及设置标牌操作。最显著的特点是:不仅在画面上标出符号位置,而且与开关等设备相关联,融入五防功能;在设备带电的情况下,禁止封地线和挂牌。

5.5、开关量动作统计及存盘

JWO8-300能对开关量(线路、电容器、电抗器、发电机等)动作统计作为历史点存入历史库,供系统查询、显示。分闸可按拉闸、检修、限电、故障四种情况分别统计,记录日、月累计动作次数、动作时间、影响负荷,积算总损失电量,统计供电保证率(投切率)。

5.6、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

JWO8-300提供更为强大的图形制作和修改功能,例如:多个图元可在不同画面间相互复制;图元多重拷贝;图元无级缩放、图元的对齐、等间隔、等大小等等。历史数据支持时间增量复制,可快速地制作出各种报表格式。

5.7、可定制的界面风格和更加灵活的图形显示功能

JWO8-300的在线图形显示基于流行的单窗口风格(浏览器风格),同时也可以定制特定功能和风格的弹出式窗口,例如保护定值窗口、保护信息窗口等。画面可缩放、平移、漫游,支持导航浏览。

5.8、内置光字牌对象对象定义、显示

结合变电站(所)的运行特点,JWO8-300特别开发了光字牌动态对象,其提示内容、暗色、亮色均可灵活定义,可关联遥信量、保护量,能够特别快速、方便地制作出光字牌画面。在报警情况下,可推出相应的光字牌画面,光字牌明暗交替闪烁显示,直观地模拟出变电站(所)的中央信号系统。

5.9、灵活和完善的安全机制

JWO8-300提供多级用户权限(例如:操作员、监护员、维护员、管理员等),不同用户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以适应安全机制的要求。工程人员可以对操作员、监护员、维护员的权限进行增加和裁减。

5.10、完善、美观的事件查询工具

JWO8-300事件查看器仿OutLook界面,内容有模拟量越限、开关量变位、保护事件、SOE记录、遥控遥调记录、设备事件、操作记录、异常事件。可实现分类查询及条件检索,其内容能打印及打印预览,支持分页打印,页间可加入页眉、页脚。

5.11、结构灵活,支持多种工业总线及多种规约

JWO8-300具有多种服务器,例如数据服务器,SCADA主机服务器、Web

服务器等。任何服务器都同时连接在以太网上,而且任何服务器均可冗余配置,例如双数据服务器、双SCADA主机服务器等,从而达到系统的全面冗余热备,提高其安全可靠性。

JWO8-300可以连接lonwork、Can、ModBus、工业以太网等多种工业总线,支持多种国际、国内的标准规约以及各个厂家的设备规约。JWO8-300对各种通信介质的处理采用分层结构,从而使得一种规约可以无缝地运行在多种介质上。JWO8-300前置机既可采用多串口卡,也可采用终端服务器作为扩展通道。前置机的数量可多于2个,允许用户在网上加入自己的前置机,以扩展系统接入其他数据的能力。

网络数据流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可以有效地在节点间相互传送数据,减少网络报文冲突,提高系统的整体效能。

5.12、可嵌入ActiveX扩充模块

JWO8-300支持嵌入模块的运行,对于SCADA主机,嵌入模块可裁减和扩充系统的SCADA数据处理功能;对于MMI工作站,嵌入模块可增强图形显示和界面操作功能。嵌入模块的二次开发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

5.13、开放式数据接口

JWO8-300以独立的服务器对外提供开放接口。它作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网关接口,一方面保证JWO8-300系统的独立性、安全性,另一方面也为EMS/DMS系统、MIS系统等提供数据及功能开放的接口。

六、SCADA应用软件功能描述

6.1、数据采集及规约处理

根据不同的规约类型从规约解释组件库中装载相应的规约解释组件,完成从与电力规约有关的原始数据到与电力规约无关的数据的转换。采集的电网数据包括模拟量、开关量、电度量等电网数据。

1)数据采集系统支持128路(可扩)全双工多规约通道。每个通道可分别设置通信速率,可以300、600、1200、9600Bps的速率与RTU、模拟屏及其

它智能设备、系统通信。可与RTU通过直接数字通道(RS232)进行通信,也可通过接入MODEM通信,或无线数据传输装置,或通过开放的10/100M

以太网TCP/IP方式与各采集点通讯,系统提供通信隔离、防雷技术措施,减少干扰和防止雷击。

2)多种传输速率:300bps—9600Bps

以太网:10/100M

无线数据传输:按当地公共网络运营商提供3)多种传输通道,微波、载波、光纤、电缆、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移动(或联通)通讯网络。

4)支持单通道和多通道,计算机之间切换和通过智能通道切换柜之间切换不丢失原始数据,。

5)支持串口同步/异步通信方式。

6)电力规约解释的组件库,能解释的电力传输规约有:CDT、Polling (sc1801)、u4F、CAE、IEC870-5-T101、SEL、DNP3.0等。对于不同的电

力传输规约,系统采用组件技术解决方案给以实现。由于采用统一的实时

数据描述方式,在增加新的电力规约时,只需开发相应的电力规约解释组

件,即插即用便能满足用户的新的需求。

7)数据采集的方式包括显著变化的阀值方式和周期更新的扫描方式。

8)系统接收和转发的数据容量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

9)接收标准GPS卫星时钟信息,转化为与GPS时间格式无关SCADA系统时间。

10)系统对厂站远动设备通讯数据进行实时接收处理。通道出现故障时将产生SCADA系统事件,同时伴随有音响报警,并能即时打印报警信息、统计信息等。可以在线关闭、打开指定厂站通道。

11)前置通信子系统实现无扰动主辅切换,不丢失原始数据。

12)具有向上、下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转发和接收遥测、遥信、电度等远动信息数据的功能。

13)系统支持与模拟屏的数据通信,实时数据上模拟屏。

14)完备调试、测试手段。

15)可以对上行、下行的各类数据在SCADA数据格式的基础上和规约传输格式的基础上进行原始数据监视,调试、测试系统和通信通道的正确性。

6.2、模拟量处理及限值监视子系统

电网中模拟量主要有:母线电压、频率、主变及输电线路电流、有功及无功功率、母线功率因素、主变油温、主变气体浓度等。

●独特的数据点标识技术

采用该技术为系统中每一数据点,包括实际的电网采集点和SCADA系统事件数据点,分配唯一的标识符。且用户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不会感觉到该标识符的存在。

●工程值转换

系统具有线性和非线性变换两种变换方法。用户可选,只需设置相应的转换参数。当电网数据转换为工程值后,根据用户设置的测量值的合理性范围进行合理性检查,去除明显不合理的采集数据,同时进行滤波和死区处理,消

除通道干扰而带来的频繁报警。

●越限处理

系统测量点均可以设置上限、下限、上上限、下下限,系统根据当前测量值的大小来判断是否越限。同时还设置报警死区,以避免测量值在限值附近振荡而出现反复报警。越限作为系统事件记录入事件库,以备查询并可以生成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

●允许人工干预测量点的处理。

允许在人机界面上人工地设置测量点的工程值,或者在实时处理系统中用计算量处理周期地或有条件地设置测量点的工程值。

●统计处理

系统自动地统计模拟量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最大值、最小值发生的时间,自动计算平均值、累加值、越限时间、合格率、峰谷差,按用户自定义的时段,计算时段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最大值、最小值发生的时间。同时将这些统计值写入历史库中。

●历史存储

测量值的以可调的存储周期(秒级暂存、秒级、分钟级)存入历史库中,两历史数据库自动保持一致,同时按照历史数据的访问频率和规律,实施强大的缓冲机制,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以快速的存取到所需的历史数据。

历史数据库的规模由系统需要保存的历史数据点个数和系统提供的最大的存储容量决定。存储的历史数据很容易转储到磁带、光盘等存储介质上。

6.3、开关量状态监视子系统

电网开关量包括:事故总信号、断路器位置信号、刀闸位置信号、主变分接头位置信号、保护动作信号、保护机构动作信号、系统事件对象信号等。

●状态量定义

用户可以在线或离线批量修改开关量的属性。包括:事故判据、取反标志、报警状态、报警类型、是否报警、报警跳画面、变位打印输出、变位记录存档、变位统计、遥控闭锁条件计算量点等。

●支持单接点遥信、双接点遥信、单态遥信等不同性质的遥信处理。

●事故判断功能

根据事故总信号是否动作、相关保护动作信号是否动作等区分事故跳闸和人工遥控拉闸操作,并给出相应的报警提示。

●统计功能

自动累计断路器正常分合闸次数、事故跳闸次数,当达到用户设定的限值时,给出报警提示。

●人工置数

对于没有实际硬接点信号的开关量点,可以由用户人工设置为分或合状态,且在人机界面上用不同颜色和不同鼠标形状加以区分。系统自动记录每一次人工置数操作,以备查询。

●保护信号

当保护信号动作时,检查保护相关的开关是否同时动作,判断系统事故,同时按用户设置自动推出光字牌报警画面,同时给出语音报警。

●单元投退

对于检修和不可用状态的开关可进行按单元或按站屏蔽,使其处于禁止或使能状态,以过滤因开关检修而产生的虚假报警。

●条件闭锁

对于有遥控操作的开关量点,当用户设置的条件发生时,禁止遥控操作,以防止遥控误操作。

6.4、算术逻辑运算及判断子系统

系统在实时处理过程中能完成SCADA系统常用的一些计算、统计功能。同时系统提供了灵活的计算表达式处理能力,以完成用户的可变的、自定义的需求,系统提供的计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取整、取零等算术运算,大于、小于、不等于、逻辑与、或、非等逻辑运算,三角函数、取最大值、最小值、绝对值、Beep声音、字符串格式化等函数操作。参加运算的量既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历史的,既可以是模拟量也可以是状态量、计算量或计算量本身、电度量及其在实时数据库的属性定义,还可以完成复杂的定时判断、控制操作。计算周期缺省为3秒,对于特定的应用,用户可以自定义。

●厂站电量总加

●线路、主变功率因数计算

●数据点连续监视,如母线电压,计算越限时间、合格率等。

●动态设置遥测值报警的限值。

●连续监视计划值有功曲线,计算峰谷平越限电量、合格率等。

●累加积分计算

●母线电量平衡计算,

●开关事故跳闸次数及时间统计,当超过用户设置的限度时,系统报警提

示需要检修等。

●电容、电抗投切次数及时间统计。

●根据变压器三相分接头位置信号,自动计算变压器档位,当变压器档位

发生变化时,形成历史记录,同时记录用户指定的相关量。

●月、年最大值、最小值,时段最大值、最小值统计月、年峰谷平电度、

电量统计

●对厂、全系统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时间、平均值、合格率的统计。

●拉闸限电统计,记录拉闸限电的起止时间,拉闸限电时负荷,拉闸限电

时间及损失电量等,同时统计拉闸限电操作次数,总拉闸限电时间及损

失电量。

●实时设置和检查遥控闭锁点条件

●存取指定站点的实时数据

●按满足用户设定的条件获取指定时间、站点的历史数据、历史统计数据

6.5、电度量处理

能够接收并处理RTU发送的带时标或不带时标的实测脉冲计数值,分窗口值和变化值两种。

1)对于不带时标的电度量利用电度量冻结技术,取得指定时间的电度量值,

对于带时标的电度量,通过判断电度量的时标而取舍正确的电度量。

2)对于窗口值电度量,直接入库并被引用和使用,对于变化值的电度量,通

过电度累加计算出正确的电度量值。

3)对有功、无功进行累计积分,生成积分电度,包括送电、受电累计。

4)人工设置电度量值

5)按用户自定义的峰、谷、平时段计算年、月、日的峰、谷、平电度量

6)日总供电量、网供电量;

7)具有电能平衡功能,实现变电站内、线路上电能输入、输出平衡计算对累

计的各种时段的电量按不同费率进行电费的计算;

8)在历史库中记录电度量原始值处理结果和计算结果。

9)失电和测点退出时有保护措施,不丢失累计,以保证电量累计的正确性。

6.6、遥控、遥调控制子系统

远方控制输出(遥控)主要有:

●对断路器分、合的远方操作

●开关设备和标志操作的统一处理

●互锁条件和安全特性的在线修改及研究方式的预测

●复杂开关操作如母线变化,线路开关等的条件定义

●在线可定义的控制序列,如变电站检修操作任务

●对补偿电容器投、切的远方操作对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远方调节操

●部分保护的远方启动、闭锁及信号复归。

遥控操作可在任何画面上预定义的操作对象上进行,系统具有多种校核方式,以满足系统对遥控操作的安全性、正确性和速度的要求。

权限验证:

操作者输入口令,以确认是否具备操作权限,操作权限有效时间可人工设置。

选点:

操作者选择操作对象,程序校核该对象是否可控,并弹出遥控对话窗口,显示启发对象的属性描述,供操作员再确认。

内部校验:

检验数据库中相应开关状态,确认对该开关操作是否合法。

统计:

具有遥控、拒动、正确比统计。系统管理员有权对统计进行人工设置。

遥控方式可分为:

●直接控制模式

无需返校,直接控制远方接点,如保护装置/通讯装置复位,风扇启停等

●SBO控制模式(选择—返校—执行)

选择对象命令发送到RTU后,系统接收RTU发出的返校信息,并显示于正在操作的MMI机屏幕上。操作人员根据校核结果,确认执行或者

撤消命令。遥控超时、无校验返回将自动撤消本次操作。超时时间范围

可以灵活设置。

●批次控制模式

在系统需要紧急减负荷时,为了减少操作次数缩短操作时间,本系统可提供批次遥控设置功能,用户预先设置可限电开关、限电优先级等参

数,当需要减负荷时,操作人员输入减荷值,系统自动根据用户设置的

参数选择当前可限电开关累加限荷量,足够减荷量后,列表提示用户。

经操作人员确认后,执行遥控操作后,应将全部操作过程及操作人员姓

名记录下来,并存档。

●顺序控制模式

对相互有逻辑闭锁关系的遥控点,如同一间隔里的开关和刀闸,用户可定义相互之间的遥控闭锁关系。如闭锁关系成立,则不允许遥控。

遥调急停:

系统在正常运行状态和对变压器分接头进行调节时,对于变压器分接头无操作连续动作(滑档)的情况下,可以自动执行直接遥控操作(急停)。并将发出报警。

操作记录:

操作人员姓名、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结果(状态量状态改变)等记录下来,存档于遥控遥调操作记录中,可分类检索显示、打印等。

6.7、电网事件、报警及事故处理

当系统任何节点、调度任务单元出现故障或异常,在处理系统实时的或历史的电网数据过程中发现电网异常、故障时,系统自动给出各种报警提示,包含音响报警、报警简报窗口显示、报警总表显示、报警流水帐即时打印、报警

中控考勤机详细操作说明书

中控考勤机说明书 1考勤机的使用 1.1登记指纹 1.2考勤机功能介绍(通讯,参数设置,系统信息,U盘管理) 2考勤软件的使用 2.1 软件的安装 2.2 软件使用 2.2.1 增加设备 2.2.2 从设备下载人员信息 2.2.3 修改人员信息(改名字,调动部门等) 2.2.4 上传人员信息到设备 2.2.5 下载考勤数据 2.2.6 时间段设置 2.2.7 班次管理 2.2.8 人员排班 2.2.9 统计报表 一考勤机快速使用 1.1登记指纹(分彩屏跟黑白屏) 从设备上采集指纹: (1)彩屏:长按M/OK键--“用户管理”点OK--“新增用户”点OK--选择工号,- 往下翻在“指纹登记”上点OK,同一个手指按三次,完成后再点击OK键,再放上另一个手指按三次--往下翻到完成上点OK。(如果要再登记指纹可在‘用户管理‘点OK--’管理用户‘点M/OK---点M/OK选择’---- 查找用户‘—输入工号点OK—点M/OK选择“编辑用户”然后选择登记指纹,登记完成后---往下翻到完成上点M/OK。 (2)黑白屏录指纹的跟彩屏类似就不再说了。录备用指纹的话跟彩

屏有点区别:按M/OK—用户登记—指纹登记—提示新登记—按ESC键—跳出备份登记—输入工号—登记指纹。。 1.2机器的功能介绍 (1)通讯设置—设置通讯方式有RS232/485通讯,TCP/IP,USB 通讯 (2)系统设置—参数设置(包含提示声音,键盘声音,时间设置算法切换(高端机器如iclock360, S20等)--数据维护(删除考勤机上的记录数据【记录要定时去删除】,清除管理权限【管理员破解】,清除全部数据----恢复设置(恢复出厂设置【不会删除考勤机上的数据只是恢复机器出厂的通讯设置等】; (3)系统信息—可以查看设备的人员登记数跟指纹数及考勤记录数-------设备信息可以查看设备的序列号、算法版本、MAC地址、出厂时间等。 (4)U盘功能(包含下载跟上传的功能) <1>(1)把U盘插到考勤机上--长按M/OK键进入菜单--选择U盘管理--下载数据--下载用户数据--下载完成后退出然后把U盘拿下来插到电脑上。 <2> (1)打开考勤软件--点击软件最左上角数据--选择菜单里“USB闪盘管理”,然后选择菜单里对应的选项(黑白屏机器选择第一项,彩屏机器选择第三项)--在对话框的左上角第一栏“导入用户数据到电脑”上点击--最后再点击“从U盘导入用户数据”--导入完成后关闭。

中控系统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正式版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中控系统操作规程及注意 事项正式版

中控系统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 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 项。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操作规程 中控室采用一台IBM计算机和PLC站进行数据交换,显示现场的状态和数据。 1、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开机后系统直接进入Window2000操作系统。 2、双击桌面上“广饶康达环保水务有限公司中控系统”图标,系统进入泉州宝洲污水处理厂中控系统操作画面,此为登陆画面,点击“登陆”按钮,在User和Password里都输入“1”,点击“OK”,就自动返回登陆界面,然后直接点击“进入”按钮,系统就进入主参数画面。

3、主参数表一显示二期生物池、污泥泵房、二沉池设备操作块按钮及DO、MLSS 等参数,画面左下角为红色菜单按钮,中间为报警信息,右下角为时间信息。 4、点击菜单按钮,选择主参数表二,画面显示为二期曝气沉砂池设备操作块按钮及二期进水流量信息,下面信息跟主参数表一一样。 5、点击菜单按钮,选择工艺流程图,画面显示的为宝洲污水厂的工艺流程图信息。 6、点击菜单按钮,选择厂区总图,画面显示为二期的厂区构筑物布置图,点击相应的构筑物可进入该构筑物相应设备的控制画面。

2019最新范文-水电站集控中心调度管理规定

水电站集控中心调度管理规定 一、总则 1、为了加强四川电网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和所控厂站的调度管理,保证电网运行、操作和故障处理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规定。 2、并入四川电网运行的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设计、建设和调度运 行管理均应遵守本规定。 二、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技术支持系统调度功能要求 1、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设计和建设方案应符合有关规程、规定和 技术标准,涉及电网调度功能要求的设计方案,应通过电网调度机构 的评审。 2、集控中心及所控厂站必须具备完善、可靠的技术支持系统,采 用双机双备份等模式确保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实现下列基本功能,满足集控中心和调度机构对所控厂站一、二次设备进行实时远方运行 监视、调整、控制等调度业务要求。 (1)应实现“四遥”功能。具备远方操作拉合开关、刀闸等一、 二次设备,远方控制机组开停机、调整有功和无功出力等手段远方控 制机组运行状态,实现PSS装置与机组同步投退等功能,具有为适应 远方操作而设立的防误操作装置。 (2)集控中心及所控厂站应具备自动发电控制(AGC)和自动电 压控制(AVC)功能,具备与系统AGC和AVC一体化运行的功能,同时预 留新业务扩充功能,以满足将来可能出现的电网调度运行及控制新要求。

(3)集控中心应实现对所控厂站的继电保护、PMU、安全自动装 置等二次设备,以及励磁等涉及电网安全运行装置的运行状况、定值、投退状况、跳闸报告等信息进行远方监视。 (4)集控中心应具备对所控厂站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远方 投退、远方测试(包括通道)、远方修改定值等功能。不具备此功能者,需在现场留有专业人员。 (5)集控中心应具备控制不同厂站、发电机组组合等多种控制运 行模式,调度机构根据各厂站在系统中的地位、电网运行方式和安全 运行要求等进行选择并通知集控中心。 3、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要求 (1)根据直调直采的原则,集控中心所控厂站的调度自动化信息(包括功角测量装置PMU信息)必须直接从各厂站站端系统以串行和 网络通信规约上送调度机构,不经集控中心转发,以确保自动化信息 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集控中心监控系统同时须将各厂站调度自动化信息(包括PMU信息)汇集后以串行和网络通信规约上送调度机构,作为各厂站自动化信息的备用数据源。 (3)各厂站和集控中心均应配置调度数据网络接入设备。 (4)调度机构以单机、单电厂及多电厂等值三种控制方式实现集 控中心所控厂站的自动发电控制(AGC)。各厂站或集控中心监控系统 应可以直接接收并及时处理调度机构下发控制命令值。各电厂响应性 能须满足调度机构要求。 (5)调度机构对集控中心所控厂站的自动电压控制(AVC)以下 发各电厂的高压母线电压设定值/增量值的方式实现。各电厂或集控中

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及集控站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及集控站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作者:宋兴旺, 庞鹤龙, 张黎元 作者单位:天津市西青供电分公司,30006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张东英.葛亮.杨以涵.周孝信.Zhang Dongying.GE Liang.Yang Yihan.Zhou Xiaoxin500 kV综合自动 化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实现-电网技术2001,25(6) 以南昌500 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仿真培训系统为例,介绍如何根据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确定仿真培训系统的仿真范围、仿真模式、培训内容及其实现方法,阐述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间隔层、变电站层和电气主设备这3部分的仿真设计要求.这些内容不但能作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仿真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开发后的测试标准,而且也适用于开发中心集控站的仿真培训系统.因此,纯软件的仿真模式更适合于应用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更新较快的仿真对象. 2.期刊论文张锦萍.石慧利35KV/6kV综合自动化仿真变电站培训系统及应用-现代企业教育2006(8) 中原油田35KV/6kV综合自动化仿真变电站是一套采用物理方式实现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培训系统,该系统能够提供真实的变电站培训环境,具有变电站倒闸操作、微机保护装置、后台监控软件的操作及组态、变电站事故处理和一、二次故障处理的培训功能.可完成对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等电气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鉴定、考核,大大提高电气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并收到可观的企业经济效益. 3.学位论文张伟综合自动化在35kV/6kV变电站设计和应用2008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发展,按间隔配置设备、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体系己成为必然趋势,笔者回顾了国内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过程 ,分析了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强调了继电保护和监控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一体化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以乌石化化纤厂总降 35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为课题进行了工程设计和相关理论研究,介绍了35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研制过程。论文在在第二章中介绍了系统设计研究原则、设计研究内容,技术功能要求。主要研究了乌石化化纤厂总降压站一次线路及设备,随后提出了对各设备保护和监控功能的要求,最后介绍了乌石化化纤厂总降压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结构设计情况和实施后设备布置情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有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本文在第三章中介绍了其硬件组成,硬件工作原理,硬件之间接口方式,和满足CPU控制要求的开关量输入/输出回路,从而全面了解了综合自动化硬件系统的特点和各部分所执行的功能。在第四章中以变电站中重要的元件—变压器为例介绍了其保护要求和实现特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原理和算法、如何用软件来实现变压器的综合自动化保护。在第五章乌石化化纤厂总降压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现改造实施时采取的不停电改造方案,以及问题和解决办法。在第六章中对乌石化化纤厂总降压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实际运行结果证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和变电站无人值班技术是变电站监控和保护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论述了此次综自改造的技术特点、技术关键和创新点论述了改造中的难点及解决措施,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4.会议论文吴颖欣.牛建伟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电磁干扰与防护设计2006 计算机监控系统、微机保护以及系统通信技术构成了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具有运行可靠、占地面积少、设计、运行、维护简单等突出优点.但大量电气、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形成了复杂的电磁环境.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和电磁敏感度(Electromagnetic Sensitivity-EMS)已成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使变电站内的电气设备既不受外来干扰影响,也不对所处环境和其他设备造成干扰,维持共存的电磁环境、相互兼容,均能正常工作,是变电站设计必须解决的课题.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减少自身对环境产生的电磁污染,许多国家都颁布了电磁兼容性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设立的围际无线电干扰特委会(CISPR)于20世纪60年代制定了系列电子、电气设备的电磁干扰限制标准.80年代后,我国参照CISPR标准制定了若干相关国家标准.而今,抗电磁干扰和防护设计已成为变电站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电磁干扰源与电磁干扰的传输方式,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电磁干扰的防护技术与措施。 5.期刊论文刘伟平11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改造工程的设计分析-硅谷2009(8) 在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改造工程设计过程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电气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开关、光电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出现、新的规程规范和标准的应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即将进入数字化新阶段.分析11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改造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应用新技术、新标准及规范、新产品的方法. 6.期刊论文夏红光110 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蓄电池容量的计算-继电器2004,32(18) 分析了110 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特点及与常规变电站的不同,认为不能按常规站的经验来选择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蓄电池容量,而应该在对站内各种直流负荷进行详尽分析、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计算蓄电池组的个数和容量.该文介绍了其计算过程,对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蓄电池容量的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7.学位论文刘博500kV变电站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2004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力系统正向高参数、大容量、超高压快速发展,500kV电网已形成环网并成为我国电网的主网架.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山东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500kV电网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解决.本文针对山东500kV电网目前建设和运行管理状况,对500kV变电站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先在总结了当前山东电网500kV变电站的运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对山东 500kV变电站实施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500kV变电站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实现进行了规划.然后对实现 500kV变电站无人值班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施,对500kV变电站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控制站及分控制站进行了主要系统的配备和实现,包括实现500kV变电站无人值班的辅助系统如变电站的在线监测、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运行监控中心的辅助决策等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无人值班的运行监控中心、集控站及操作队的运行管理模式,以适应50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集中监控的需要.运行表明山东电网500kV变电站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条件已经成熟,效益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8.期刊论文陈志军.李剑刚.高宏伟.CHEN Zhi-jun.LI Jian-gang.GAO Hong-wei500 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防误 闭锁应用-继电器2006,34(18) 防误闭锁装置是变电站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阐述了变电站对防误闭锁装置的基本要求,分析了传统防误闭锁装置的特点,并针对其不足之处,重点介绍了利用综合自动化装置实现变电站防误闭锁系统的实施方案.通过以运行中的500 kV张家港变电站为例,证明综合自动化防误闭锁系统在各种可能操作方式下都能实现可靠的防误闭锁功能,同时也提出了其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9.期刊论文张锦萍综合自动化仿真变电站培训系统的应用-内江科技2008,29(5) 中原油田35KV/6kV综合自动化仿真变电站是一套能够提供真实的变电站培训环境,集倒闸操作、微机保护装置、后台监控软件组态及操作、变电站一、二次故障处理等培训功能,可完成对变电站电气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对提升电气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油田电网安全和可靠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调控一体化引航电网发展

发展调控一体化引航电网发展 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与传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有很大区别,其特点将变电站集控、调度自动化、电网管理、配网自动化四大功能融合到一套系统中形成集调配管一体化系统,实现在同一平台上各模块图形、数据库、应用的共享,并在统一平台下进行信息分层分流,将集控信息、配网、调度进行采集过滤和处理,满足系统需求对三者的侧重点,使信息反馈更具有针对性。一方面,只需用户维护一套系统,维护难度和费用降低了。另一方面,在电气化村镇建设方面调控一体化的应用(无功补偿设备的安装选址,中低压电网的降损节能等)县局配网自动化水平必然得到提高,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基础更加坚实。 1 需求分析 1.1 管理模式转变 目前主要有三种电网调度管理模式,第一种是“调度中心+变电站”模式,第二种是“调度中心+集控站+变电站”模式,第三种是“监控中心”模式。这几种调度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存在。如“调度中心+变电站”模式要求有数量更多的变电站运维操作人员;“调度中心+集控站+变电站”模式需要建设更多的集控站,且集控站系统

与调度主站系统是相对独立的,巨大的建设投资,繁杂的日常系统维护;“监控中心”模式下一个大的监控中心下设若干运维基站,监控中心负责所有变电站的监控,运维基站负责巡视本作业半径范围内变电站的设备与消缺等工作。综合上述,建立一种能够提高供电企业电网管理水平的,使各种资源集约化配置的,满足配网、电网调度、集控功能的“一体化”模式成为必然。 1.2 配网自动化需求 建设配网自动化是公认改善和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手段。我国较国外建设配网自动化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日益突出的电网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加强配网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目前以试点形式进行建设配网自动化,由点到面逐渐铺开,而采用单独建设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形式,增加了建设用户系统的投资,维护成本加大,而且与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共享存在困难。 2 实现方式 2.1 总体思路 建设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应该结合国网公司建设“三集五大” 体系的总体要求,和未来智能电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特点,在电网确保安全,运行稳定的前提下,稳妥积极推进“调控一体化”工作,实现运行监控与调度运行业务的融合,以强化电网运行管理、缩短业务流程、电网事故快速处置和提高工作效率能力,使电网

中控系统操作手册

中控系统操作手册 前言 会议系统为集成度高且设备集中的一个弱电子系统,为保证此系统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及请用户单位指派专门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非相关操作人员禁止动用会议室设备(包括各种遥控器),操作人员请严格遵守以下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以免误操作而影响整个会议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导致设备损坏。 详细操作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3楼外事会议室操作说明 ` (1号和2号外事会议室和新闻发布中心设备操作一样,下面以1号外事会议室为例说 明) 操作流程 第一步:进入设备间,检查调音台推子是否都拉到最底端,如没在最底端,请全部拉到最底端;然后开启系统电源(中控电源、时序控制器电源、强电控制模块电源及其 它电源)用触摸屏开启系统,点击触摸屏起始页,所有设备即可自行按顺序打开。 系统开启后说明:机柜内所有设备电源开启,投影机供电。。。 · 第二步:检查机柜内设备及调音台的电源开关是否打开,若没打开请手动开启。判断开启与否请通过设备指示灯观察。 第三步:根据实际会议内容需求,通过触摸屏依次开启相应的设备、切换相应的信号(详见“、ST-7600C触摸屏的操作”)推起调音台推子。 注:1、触摸屏方向请指向机房,保证最佳的接收信号 第四步:当会议结束,离开操作间时,首先将调音台推至最底端,然后通过触摸屏关闭系统,待时序电源关闭(关闭系统后3分钟)后方可关闭机房,然后离开。 注:1、中控主机及继电器模块无需关闭,请保持常供电状态 ~ 注:1、开启系统前,确保调音台推子拉到最下面,以免造成设备损伤甚至烧毁。 2、音频信号处理设备,如:调音台,均衡器等设备的相关设置已经调试完毕。如无特 殊需求,请勿随意调整原设备的设置,以免影响会议系统的声效。

浙大中控DCS系统操作规程

v1.0 可编辑可修改 浙大中控DCS 系统 操 作 规 程 实施日期: 二零一三年九月 发布单位: 开发事业部哈得作业区 规程编号: KF-HD-CYJSB-*** 版 本 号: 2013-9 受 控 号:

目录 一、使用范围和编制依据 二、管辖范围 三、系统介绍 四、主要技术参数 五、风险及控制措施 六、装置介绍 (一)浙大中控JX-300XP集散控制系统 七、操作规定 (一)浙大中控自控系统监控操作 八、注意事项 浙大中控DCS系统操作规程 一、使用范围和编制依据 本规程适用于哈得作业区DCS系统正常维护和操作管理。 本规程依据浙大中控JX-300X DCS系统操作维护手册编制。

二、管辖范围 哈一联、哈四联、天然气站主控室。 三、系统介绍 1、DCS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1)系统硬件 哈四联系统由三个操作站(其中一个兼作工程师站)和3个控制站构成。 哈一联系统由四个操作站(其中一个兼作工程师站)和3个控制站构成。 天然气站系统由三个操作站(其中两个兼作工程师站)和一个控制站构成。 本规程所涉及的操作均在操作站上实现,具体的硬件构成参见相关技术资料。 2)系统软件 系统的所有操作均在Advantrol软件下实现,具体的Advantrol操作参见相关技术手册。 四、主要技术参数 1、浙大中控DCS系统

五、风险及控制措施 六、 装置介绍 东河天然气站设计为日处理量万方天然气处理站,配备了一套独立的浙大中控JX-300XP 自动化监控系统,本系统由硬件、通讯网络、操作站计算机、监控软件等组成。 从服务器 主服务器监控机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介绍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 监控平台介绍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 一、系统概述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以“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为核心,通过各种物联网技术,对全站主要电气设备、关键设备安装地点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全天候状态监视和智能控制,完成环境、视频、火灾消防、采暖通风、照明、SF6、安全防范、门禁、变压器、配电、UPS等子系统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实现集中管理和一体化集成联动,为变电站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从而解决了变电站安全运营的“在控”、“可控”和“易控”等问题。 二、系统组成 (一)、系统架构 (二)、系统网络拓扑

交换机服务器 站端后台机 网络视频服务器 门禁 摄像摄像头 户外刀闸温 蓄电池在线监测开关柜温度监测 电缆沟/接头温度监测SF6监测 空调仪表 电压UPS 温湿度电流烟感 电容器打火红外对射 门磁 非法入侵玻璃破碎电子围栏 水浸 空调 风机灯光 警笛 警灯 联动 协议转换器协议转换器协议转换器 消防系统 安防系统 其他子系统 TCP/IP 网络 上级监控平台 采集/控制主机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将各种子系统通过以太网或 RS232/485接口进行连接,包括前端的摄像机、各种传感器、中心机房的存储设备、服务器等,并通过软件平台进行集成和集中监视控制,形成一套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 (三)、核心硬件设备:智能配电一体化监控装置 PDAS-100系列智能配电一体化监控装置,大批量应用在变电站、开闭所 和基站,实践证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能够兼容并利用现有绝大部分设备,有效保护客户的已有投资。能够实现大部分的传感器解析和设备控制,以及设备内部的联动控制,脱机实现联动、报警以及记录等功能。工业级设计,通过EMC4级和国网指定结构检测。 智能配电一体化监控装置是针对电力配电房的电缆温度以及母线温度无 线检测,变压器运行情况以及油温检测、配电、环境、有害气体以及可燃气体

集控站SCADA软件功能

集控站SCADA软件功能 实现SCADA系统的各种功能如下: 1数据采集及处理 1.1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类型 ●模拟量:如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总加、电流、电压、 变压器温度和档位及系统频率等。 ●状态量:如断路器开合位置信号、主要刀闸开合位置信号、 事故总信号、继电保护动作信号等。 ●计算量:数学及逻辑运算等导出的量。 ●事件。 ●报警。 1.2 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功能 ●既能通过RTU,也能通过计算机通信采集数据。可接受同步、 异步信号。 ●信息传送应采用错误检测码。 ●集控站主站定时对所有RTU及计算机通信对象的全部信息 进行扫描,采用遥信量变位优先传送等技术,保证实时性和 减轻通信负载。 ●实时数据处理中的模拟量以2至10秒(可调)的周期进行更 新。 ●全部测量值应带有表示数据状态的标志码。 ●对采集的全部测量值进行合理性检查及处理。

●当电网状态改变或电网进入异常状态,主站发出报警并更新 数据库。 ●具有对电网发生的事件进行顺序事件记录(SOE)、显示及打 印输出的功能,SOE可定义并更改。 ●对远动装置(RTU) 及计算机通信对象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其 状态可分为正常、停用和故障三种,并统计RTU及计算机通 信对象运行率。用户可直观、方便地浏览通信状态、通信质 量以及各种通信指标。 ●对运行的远动通道进行监视,在主通道故障时,能自动切换 到备用通道上,主、备通道可采用不同的传输速率。当主备 通道都发生故障时,通道处理软件应能不断地监视两个通 道,任一通道恢复正常,都能自动恢复通信功能。用户可通 过CRT设定主通道。可实现通道运行率及误码率的统计及显 示。 1.3数据处理 (1) 模拟量处理 ●工程值转换和替代处理(自动旁路代)。 ●限值检查/校验。 ?对系统中的测量值和计算值(特别是重要测量值)进行越限 监视,限值级别分为四等。用户可自行定义严重级别名称, 并可任意选择严重级别和一对上下限值。对于某类测量值, 可分不同的时段,定义不同的上下限值;

中控ZKTime 考勤管理系统使用说明书

Z K T i m e5.0考勤管理系统使用说明软件的快速使用流程 1、将在设备上登记好的用户的指纹或卡下载到软件中(连接设备-从设备下载人员数据) 2、在员工维护中将员工的姓名和其他资料修改后上传到设备中(连接设备-上传人员信息到设备) 3、给员工分部门(进入部门管理) 4、设置班次时间段(进入班次时间段维护) 5、设置班次(进入班次管理) 6、给员工排班(进入员工排班) 7、将设备上的考勤数据下载至软件中(连接设备-从设备下载记录数据) 8、查看考勤报表(进入考勤报表) 添加设备 软件要从设备中下载数据时,需要与设备建立通讯。因此首先将要连接的设备添加到系统中,输入相应的连接参数,连接机器后进行数据的上传与下载。 1.设备维护 在软件主界面上点击按钮设备维护或在“我的设备列表”区域内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设备维护,在这里对设备进行添加、删除、修改。 系统有2个默认设备通讯参数,一个是RS232/RS485方式,一个是以太网方式。 某些特定机器还具有USB通讯方式(如XU500等),具体机型请参见相应的产品《用户指南》,使用方法请查询本说明。 2.添加 单击此按钮,弹出如下图所示的新增设备窗口: 用户可在此窗口中设置该设备的相关信息。输入相应设备的连接参数,保存即可,在左边的设备列表中会显示设备名称。

【删除】 如果设备已经不需要使用了,在左边的设备列表中单击要删除的机器名,再点击【删除】按钮,就可以从系统中删除该设备。 【保存】 如果对选中的设备的连接参数修改之后,需点击【保存】按钮,来将信息保存下来。 3.连接设备 已添加到系统的设备都会显示在“我的设备列表”中,在要连接的设备上单击选中,再点击连接设备按钮;或者在要连接的设备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菜单中选择连接设备。 当系统开始连接设备时,在界面的右下方的连接状态栏中会显示“正在连接设备,请稍候”,然后会给出是否连接成功的信息。 如果连接失败,请检查 1)设备的连接参数是否与设备的菜单中的通讯参数相符。 2)通讯线是否连接好。 上传下载数据 这是管理软件与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窗口。通过此菜单,可以将设备上的用户信息和记录数据下载到软件中,也可以将软件中保存的用户信息和上传到设备中。进行下列操作时,需首先连接好设备。 从设备下载记录数据:下载设备中的全部验证通过的记录; 从设备下载人员信息:员工信息的下载,可以同时下载员工指纹; 上传人员信息到设备:员工信息的上传,可以同时上传员工指纹; 1、从设备下载记录数据 当系统与设备处于连接状态时,才可以进行下载数据的操作。直接点击主界面的右边“有关设备操作”栏的从设备下载记录数据;或进入设备管理菜单,选择从设备下载记录数据。 系统会提示“正在读取数据”,这时请稍等片刻,当数据下载完成后在页面右下方的状态栏中提示下载数据完成之后,设备与软件的通讯已经结束。下载之后的数据需要添加到系统,如果数据比较多时,可能需要的时间稍长。

中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中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开机时一定要和相关岗位取得联系,并确认一切正常后,方可开机。开启和关停设备必须按规范操作顺序进行,严禁违章作业。 2、当设备进行检修时,必须严格执行“机修工安全操作规程”,填写“规范检修安全责任表”,切断电源,挂上“安全警示牌”,做好监护工作,当检修完毕后,还应去现场检查,确认正常后,先打长警铃后方可开启设备。 3、在正常开车中如遇设备突发性故障应及时停机,并按第2条要求协助做好规范检修工作。 4、进入现场检查设备或处理问题时,要穿戴劳保用品,严禁用手直接接触设备高温及传动部位,需进入设备检查应参照“进磨机内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当预热器发生堵塞需清堵时,必须严格执行“预热器捅堵安全操作规程”。 5、正常操作时要密切注意窑和分解炉内燃料的安全燃烧,分解炉的出口温度、CO出口温度、窑尾温度应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6、点火时应保持窑头罩负压,特别时窑况出现异常时,要防止窑头往外喷火。 7、止料时必须注意预热器各级锥体负压情况,防止在各级锥体处积料、堵料现象。 8、预热器C1出口CO含量超过0.1%时,要立即关停窑尾电除尘器,

并在CO含量达到控制要求后至少5分钟后再开启电除尘器。 9、停电时如不能很快送电时,要及时使用备用电源进行翻窑,以防窑胴体变形。 10、煤磨时口温度应小于3000℃,出口温度应小于750℃,煤粉仓温度应控制在750℃以下,煤磨防爆袋除尘温度应小于600℃。 11、煤磨要低温大风操作,以防煤磨系统管道内积煤粉后自燃爆炸。 12、计划检修或停窑时间较长时,必须将煤粉仓用完,防止自燃爆炸。 13、加强对所管辖设备的监控,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车间汇报,直至排除为止。 14、严禁在中控室控制台上放茶杯、雨具和工作无关的杂物,严禁吸烟,严禁使用电炉,严禁用火。 15、交接班时必须交 安全,如发生事故要及时、如实地向车间汇报,并采取积极措施处理事故。

光伏电站集控中心监控系统

光伏电站集控中心监控系统(SPSIC-3000)简介 如今光伏电站分布地域广、运行管理人员少、运行管理工作量大。为了减少场站监管的工作量、实现不同类型各光伏电站的统一监管、多层监控、从而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营模式,国能日新推出了光伏电站集控中心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 光伏电站集控中心监控系统(SPSIC-3000)是在已有的各光伏电站监控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实时历史数据库平台以及集中监控平台来实现对光伏电站群的远程监控和管理的总体目标。集控系统将现有光伏电站本地的监控系统、功率预测系统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构建成统一的生产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光伏电站监控系统和统一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并能够向各个监控点提供统一的运行相关信息,实现新能源公司在监控层面上的一致性。因此,基于远程的集中监控系统平台能够实现对其区域内的光伏电站进行监控调度功能,实现对光伏电站群的集中运行管理、集中检修管理、集中经营管理和集中后勤管理,通过人力资源、工具和备件、资金和技术的合理调配与运用,达到人、财、物的高效运作和资源的优化利用,保障实现光伏电站群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 集控系统充分总结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成功运行经验,涵盖了调度主站、变电站、集控中心站运行工作的各种业务需求,可以向用户提供各种规模的调度运行、集控中心、变电站的完整解决方案。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基于厂站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站内各种应用子系统,各子系统相对独立;通过配置的方式改变运行方式,应用子系统可以合并到一台机器/嵌入式工控机上运行,也可以分散到多个机器上运行。在此背景上,紧密跟踪国际上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广泛吸取国内外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际经验而产生的新一代平台系统。 光伏电站集控中心监控系统(SPSIC-3000)可实现如下功能: 1、升压站监控系统功能; 2、光功率预测系统; 3、电站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4、故障报警系统; 5、光伏电站生产运营分析系统; 6、能量综合管理子系统; 7、监控中心GPS; 国能日新24小时技术支持服务,为客户的利益保驾护航。

中央控制系统使用手册

KONZE
——可编程中央控制系统——
安 装 使 用 手 册
中文版
可编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安装使用手册 2009 [02]
适用型号:KZ-1800

可编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安装使用手册
目录
概述 ........................................................................................................................................................ 3 注意事项................................................................................................................................................. 3 第一章 产品简介 .................................................................................................................................... 4
KZ—1800 一体化可编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 ............................................ ...4
第二章 设备包装说明............................................................................................................................. 5 第三章 系统主机与电脑的连接 .............................................................................................................. 5 第四章 应用设备连接............................................................................................................................. 5 第五章 投影机控制线连接 ..................................................................................................................... 6
KZ-1800 一体化中央控制系统........................................................... 6
第六章 电动屏幕接线图 ......................................................................................................................... 6 第七章 操作面板使用说明 ..................................................................................................................... 7
KZ-1800 一体化中控面板............................................................... 7
本手册说明 ............................................................................................................................................. 8
第2页共8页

搅拌站控制系统使用说明书

混凝土搅拌站控制系统使用说明书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一.产品简介........................................................ - 1 - 二.系统组成........................................................ - 2 - 2.1 硬件需求.................................................................................................................................... - 2 - 2.1.1上位机部分....................................................................................................................... - 2 - 2.1.2 下位机部分...................................................................................................................... - 2 - 2.1.3 通信部分.......................................................................................................................... - 3 - 2.1.4 打印机部分...................................................................................................................... - 3 - 2.1.5 仪表部分.......................................................................................................................... - 3 - 2.1.6 动力保护、控制部分...................................................................................................... - 3 - 2.1.7监控系统部分.................................................................................................................. - 3 - 2.2 软件需求..................................................................................................................................... - 3 - 2.2.1 操作系统.......................................................................................................................... - 3 - 2.2.2数据库:.......................................................................................................................... - 4 - 2.2.3 其他工具.......................................................................................................................... - 4 - 三.系统安装........................................................ - 5 - 3.1硬件安装方法............................................................................................................................ - 5 - 3.1.1 动力部分和监控部分的安装:...................................................................................... - 5 - 3.1.2 上位机的安装.................................................................................................................. - 5 - 3.1.3 打印机的安装.................................................................................................................. - 5 - 3.1.4 可编程的安装.................................................................................................................. - 5 - 3.2 软件安装方法............................................................................................................................. - 6 - 3.3 系统登陆..................................................................................................................................... - 6 - 四.系统调试........................................................ - 8 - 4.1 校秤............................................................................................................................................. - 8 - 4.2 调试输出信号............................................................................................................................. - 9 - 五.系统操作....................................................... - 10 - 5.1 准备工作................................................................................................................................... - 10 - 5.1.1 关于手动操作台............................................................................................................ - 10 - 5.1.2 电源开启顺序................................................................................................................ - 10 - 5.2 生产信息录入.......................................................................................................................... - 10 - 5.2.1 基本信息........................................................................................................................ - 10 - 5.2.1.1 客户管理.......................................................................................................... - 10 - 5.2.1.2 车辆管理...........................................................................................................- 11 - 5.2.1.3 工程管理.......................................................................................................... - 12 - 5.2.1.4 系统管理.......................................................................................................... - 13 - 5.2.2 生产信息........................................................................................................................ - 15 - 5.2.2.1 生产任务单...................................................................................................... - 15 - 5.2.2.2 配比通知单...................................................................................................... - 17 - 5.2.2.3 生产记录(生产明细).................................................................................. - 17 - 5.2.2.4 生产调度(生产登记).................................................................................. - 18 - 5.2.2.5 手工录入.......................................................................................................... - 20 - 5.2.2.6 生产统计.......................................................................................................... - 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