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毕业生》最后8分钟镜头分析
电影《毕业生》的视听语言解析

电影《毕业生》的视听语言解析1. 引言1.1 简要介绍电影《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毕业生》是一部于196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达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罗夫特和凯瑟琳·罗斯主演。
本片改编自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本杰明·布拉多克在家庭、爱情和事业方面的迷茫与探索。
1.2 阐述研究电影视听语言的意义电影视听语言是电影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传达出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主题。
研究电影视听语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并为电影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
1.3 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本文将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电影《毕业生》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摄影、音乐、声音设计和对话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在影片中的作用。
文章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从背景、导演简介、视听语言基本概念、视觉语言分析、听觉语言分析、创新与影响以及结论等方面展开论述。
2 电影《毕业生》的背景及导演简介2.1 电影《毕业生》的背景介绍《毕业生》是一部于196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改编自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了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本杰明·布拉多克的成长故事,他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试图寻找自我和真爱。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票房成绩斐然,更在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多项提名,并最终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毕业生》的制作背景正值1960年代的美国,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多元的时代。
电影中的许多元素,如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青年一代的迷茫与反叛等,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影片以一种颇具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展示了青年人在面对爱情和人生选择时的种种困境。
2.2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的创作风格概述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导演、制片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电影《毕业生》影评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电影《毕业⽣》影评,供⼤家学习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毕业⽣》影评 ⽂/纪微涟 从前问⼀个出租车司机:“开车时什么时候最危险?”答;“没有乘客时。
” 当你没有⽬标,⼼中茫然,⼼不在焉是最危险的时刻。
电影中的本杰明学业有成,拿了奖学⾦,成绩优异毕业了,可是这时他⼼中茫然,不知道下⼀个⼈⽣⽬标是什么。
家⾥为他举⾏了隆重的庆祝宴会,可是他只想躲在⼩书房⾥。
这时成熟优雅的鲁滨逊太太⼀再勾引他,他经不起诱惑终于投⼊了⼤他⼆⼗多岁的鲁滨逊太太的怀抱,他想与她交流,可在于鲁滨逊太太少有的语⾔交流中,我们知道她也曾有过没好的梦想,是什么使她远离了曾喜爱的艺术?到现在靠吸烟,勾引少男来⿇痹⾃⼰的神经,后来为了阻⽌本杰明和⼥⼉的来往,⾯⽬狰狞,想来没有⽬标的⼈⽣是多么的可怕。
当本杰明遇到了伊莱恩,他被伊莱恩的纯真的青春吸引,这时发现⾃⼰想要的是什么,他疯狂的追求,伊莱恩虽然喜欢他,但受不了周遭的压⼒,要和别⼈结婚了,这时电影⾥出现了追赶的镜头,本杰明追公交车,去教堂的路上车没油了,他下车奔跑,到了教堂,看着⼼爱的姑娘就要和别⼈结婚了,⼼⾥的悔恨,痛苦变成了撕⼼裂肺的呐喊,他想追求美好,就要承受社会的指责,为⾃⼰犯的错赎罪,还好伊莱恩被他感动了和他⼀起逃跑,跳上⼀辆公交车,惊险过后,本杰明的脸上露出了不安的笑容,是的,前途还有很多的路要⾛,可是不管有多难⾛,你有了⽬标就不会太危险, ⼈⽣整体有个⼤⽬标,可分成⼏个⼩⽬标,完成了阶段的⽬标,下⼀个⽬标要明确,有多少⼈年轻时像本杰明⼀样有激情热情活⼒,到了中年迷失了⽬标变成了鲁滨逊太太,看很多电影,中年⼈有经验成熟,但墨守成规,《百万美元宝贝》中的教练弗兰德他不认为31岁的⼥⼈能在拳击上有什么建树,没想到被麦琪感动,麦琪⽤⼀场⼀场的胜利给了教练希望,信⼼有时是来⾃年轻⼈,弗兰德在麦琪的⿎舞下向历届的冠军发出了挑战。
毕淑敏在回答⼤学⽣的问答时,学⽣问⼈⽣的⽬的是什么?她想了想说:“⼈⽣是没有⽬的的”是的,其实⼈⽣是没有⽬的的,但⼈是有思维的动物,会为⾃⼰规划⼀个⽬的,这样⾃⼰的⼈⽣才会有意义。
毕业生揭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主义电影

毕业生揭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主义电影在现实主义电影中,毕业生揭示大学生就业问题,以真实而生动的镜头展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这类电影通过扎实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引发观众的共鸣,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下面是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电影,通过自己的观影经历,我想分享这些电影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揭示。
《毕业生》《毕业生》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元素的电影,讲述了一名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境的故事。
主人公通过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境和挫折,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就业的残酷现状。
电影以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人物,展现了大学生在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落差。
这部电影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有关就业现象的深刻思考,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暗影就业》《暗影就业》是一部以职业选择和就业压力为主题的现实主义电影。
电影中的主人公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和不公平现象,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剧情和情感表达,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
观众可以从中体会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挣扎和迷茫,同时也对社会对于人才的选择方式提出了质疑。
《职业打工人》《职业打工人》是一部以大学生打工经历和职业发展为主线的现实主义电影。
电影通过展现不同人群的打工经历,以及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遭遇,揭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不足和困难。
观众可以从电影中看到大学生在打工过程中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就业观念和职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就业小品》《就业小品》是一部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就业问题的现实主义电影。
电影中通过一系列讽刺和幽默的情节,让观众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部电影以幽默的方式展示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就业现象的一种不满和调侃。
这些现实主义电影通过真实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描绘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它们用电影的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毕业生》影片分析

《毕业生》影片分析一、故事与主题故事简介: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恩对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里的一次派对上,遇上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
虽然鲁滨逊太太不再年轻,但她却一再勾引本恩,致使本恩内心慌乱,摇摆不定,最终二人在一家酒店里发生了关系。
没过多久,鲁滨逊太太的女儿伊莱恩从伯克利回来,鲁滨逊先生以及本恩的父母都希望本恩能与伊莱恩约会见面。
鲁滨逊太太却一再让本恩保证不会和自己的女儿约会。
但本恩迫于父母的压力还是来到鲁滨逊太太家里邀请伊莱恩。
本恩被她的纯真青春深深吸引,并向她吐露了爱意。
然而在一次本恩去接伊莱恩出去吃饭的时候,遭到了鲁滨逊太太的反对和威胁。
最终,伊莱恩知道了内情。
伊莱恩非常伤心,回到伯克利。
几番波折后,伊莱恩迫于父母的压力,仓促同意了另一个人的求婚。
本恩知道后,奋不顾身地冲向伊莱恩结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澜,夺回自己的爱人。
故事主题:表意上是通过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年轻毕业生本恩在这个人生过渡期的一段成长经历,来表现本恩这个青年人在成长时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对情欲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
深层上是充分展现了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也就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叛逆、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与焦灼、对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认同,以及这种挣扎的盲目与徒劳。
展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值传统家庭、道德准则、价值观处于分裂、崩溃、调整的动荡时期。
将美国当时时代的新变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体验融为一体,投射到影片中来。
同时,影片主要以成长和叛逆为叙事母题,大胆体现了对性禁忌和传统道德观的突破。
从《毕业生》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敢于突破敢于挑战的形象。
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与紊乱是正常的,即使一开始选择错误,走错了道路,只要我们拿出勇气,足够坚定的坚持自己内心正确的想法,及时改正也为时不晚。
正好印证了那句老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二、结构与段落总的说来,《毕业生》这部影片是单线型结构。
毕业生影评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毕业生影评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毕业生影评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电影《毕业生》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影片通过一个青年大学毕业生的成长故事,让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回忆与追求影片以主人公小明的回忆为线索,通过回顾自己在大学四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他对于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回忆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让人们反思过去的选择和行为,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小明在回忆中发现自己曾经为了被大家认可而努力追求名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这使得他开始反思人生的真谛和追求的意义。
第二部分:人生的价值电影中,小明在人生的低谷期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和磨难,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挚爱,但却并没有放弃对于人生的追求。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这个过程使他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界的评价和物质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成长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学会了面对困难和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认知,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第三部分:追求的意义电影中,小明在激励自己不断追求梦想的同时,也面对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和矛盾。
他感到追求梦想的路上,付出和收获并不总是成正比。
他遭遇到了压力、疲惫和困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让我深思,追求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成长。
人生的旅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长。
正如电影中的小明一样,只有坚定信念,努力追求,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总结:通过电影《毕业生》,我们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小明的成长故事,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名利和成功的追求,并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
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

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看了《毕业生》的个人电影观后感1大一上学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的这篇影评,挺真实的。
在校园里仿佛置身于象牙塔,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对平坦的生命历程终于开始惊觉起来。
社会的残酷不由得让平凡的生命更加勇敢,让勇敢的心更加坚强面对在社会中寻找自我存在意义时所经历的跌跌撞撞,让遭遇挫折的自我重新认识理想化乌托邦的现实蓝图。
《毕业生》是由高嵩导演纪实拍摄三位普通大学生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在找工作时面对的种种境遇。
本片中详细真实还原了冯海涛,李玉纯,金莲,这三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路中的或喜或悲。
本片镜头清晰地为我们展现在类似于跳蚤市场的双选会中的人潮拥挤,却无法体现主人公仍带有校园气息还夹杂些许无奈的稚嫩脸庞轮廓,在全景的焦点重新落回主人公身上时,不由得让人感慨,主人公是代表毕业生出入社会的一个缩影,一种集体的告别及对生活的无声的呐喊。
当梦想的乌托邦渐渐被现实的琐碎打破呈现出令人无言以对又不得已暗自承受的景象,主人公冯海涛在他于凌晨三点结束仅五个月的短暂教师生涯中感悟到“做好是别人的,做不好是自己的”的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李玉纯在做实习记者每天到处跑却仅仅拿到可怜的七百多元却在妈妈生日时寄回家一百元钱时依旧骄傲的保持着笑容但在窗外响起热闹的2005年的炮竹时在冰冷的城郊出租屋看着唯一陪伴她的抱枕说出“我觉得我生活太孤单”的心酸话,金莲因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在片中体现出一个毕业生在社会中仍有令人欣慰的顺利境遇但毕竟是少数。
在透过本片的三个毕业生的迹遇来看,中国高校在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同时也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无法忽视,低廉的薪资使毕业生对工作对社会对自身不得已重新认识,搬离校园的那一天是对校园生活的告别,是重新认识自我的伊始,是对理想的重铸。
走出校园,一切都是等待自我的救赎,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世界很无奈,但不得说这个世界让我们更勇敢。
本片以时间为线,从五月到十二月底共八个月的时间里,详略有序,主次分明的记录了冯海涛,李玉纯,金莲的三人各自的生活。
电影《毕业生》带给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

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大学通识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课题之一。
本文以反映美国大学生盲目爱情选择的美国电影《毕业生》为线索,解读大学生在爱情观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问题,为中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供若干有效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观诱导因素解决方法一、《毕业生》:纠结复杂的爱情故事电影《毕业生》采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表现美国大学生对于爱情的困惑和对美好爱情的追逐。
电影中,男主人公Ben是一个迷茫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爱情毫无计划。
在一次聚会中受到了一个妇女的诱惑,而选择了与这个比自己大几十岁的中年妇女发生了性关系。
更加令人为之难过的是,这个妇女还是自己女友的母亲。
这部电影采取了这样一种疯狂的视角表现了大学生对于爱情的恍惚与迷茫。
如笔者所惑“假如作为一个大学生,在面对这样的境遇,你,会后退吗?”这样的视角表现了大学生与爱情的无知选择,对于爱的不计后果,忽略了不同形式的爱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爱的背后潜藏的后果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吗?二、理智与情感,迷茫与选择在电影中,Ben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与女友的恋人关系从而保证自己的这段荒谬的性关系不被公开,反之则不然。
通过对于电影发展的分析,Ben在内心中已经逐渐确立了对于爱情的定义。
就像莎士比亚在他的小说《李尔王》中写到的那样,“爱情里面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Ben 意识到自己和中年妇女的关系掺杂了太多的虚假,所以他选择去与恐吓斗争。
这一视角反映了大学生应正确分析自己所认为的爱情中有无掺杂多多的杂质,这样才能将因感情给自己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降低至最少。
要区分性与爱,冲动与爱。
为爱而努力是一次值得的付出,否则将会留下难以遗忘的悔恨。
因这件事情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Ben,他的女友也陷入了失望的深渊。
她逃离了家庭甚至选择和另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结婚,这也是电影所反映的因为不正确的爱情而带给爱人之间无法磨灭的伤痕。
假如大学生遭遇到了这样的窘境,该怎样去面对也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难题。
就业励志电影:《毕业生》

就业励志电影:《毕业生》《毕业生》是一部关于就业励志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毕业生的奋斗与成长之路。
故事发生在英国一个小镇上,主人公小李是一所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他拥有良好的学术成绩和丰富的校园经验,但在面对就业的压力时,他感到无助和迷茫。
小李的家庭并不富裕,他期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以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
然而,他发现自己的学历和经验在现实中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有用。
他到处投简历,参加招聘会,但却不断收到被拒绝的消息。
小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他们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普遍性。
面对工作日益庞杂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在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而小李无法忍受失败的滋味,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小李邂逅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名叫张老师。
张老师在这个小镇上经营了一家制糖厂,这家公司曾经是小镇的骄傲。
然而,由于市场变化和家族继承问题,公司陷入了困境。
张老师本想躲避现实,但看到小李的坚持和努力,他决定为他提供一个机会。
张老师教导小李努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困境所吓倒。
小李听了这番话,重新找回了自己充满自信的一面。
他决定加入这家制糖厂,帮助张老师重新振兴这个家族企业。
小李一开始面临着无数的难题和阻碍,他被员工们的不信任和固有的观念束缚住,但他毫不气馁,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解决了一个个问题。
他重新设计了制糖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改善了员工的福利待遇。
他积极推广制糖厂的产品,加强了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小李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使得制糖厂逐渐恢复生机。
他们参加了各种展会和交流会,与国内外的同行们进行合作和交流,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好评。
公司的销售额开始上升,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在张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小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被聘为制糖厂的总经理,不仅成功地修复了这家公司的声誉,也改善了小镇的经济状况。
小李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成为了这个小镇上的偶像和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写
1后移动镜头
2这是一个晃动镜头,而且晃动得很厉害。创作者用这个晃动镜头直观地呈现尼恩心中的不平静,开始晃动幅度是较大的,用大幅度的晃动表现她起初的犹豫,又用镜头的渐渐平稳表现尼恩已拿定了主意
利用主客观镜头对切
31
自己的母亲因愤怒而扭曲的脸。
98’37”——98’38”
(开始)汽车从远处入画
(结束)消失剪辑(人物被树干遮挡)
通过音乐声音的变化,观众就能准确地判断出"汽车出故障了"。起初,音乐节奏铿锵有力,带有紧迫感,渐渐地音乐节奏变缓了,最后音乐完全停止、消失了。这段音乐的表意功能是确切和恰当的
汽车疾驰的声音
脚步声
班杰明甩开车门奔向教堂,此时,许多观众期盼他快点赶到教堂。可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满足观众的愿望,反而,调动视觉手段加剧观众的焦虑。
15
汽车在起伏的路面上行驶,由远及近。班杰明的汽车似乎出了故障,不得不被迫停下,班杰明弃车,在公路上奔跑起来。
96’09”——97’00”
汽车全景
人物近景—全景
综合运动镜头:
1正侧面平拍汽车入画到班杰明下车
2侧面跟拍班杰明奔跑的近景(为了表现速度慢用了三种视觉手段:a在画面的构图上,虽然采用了侧面角度,却没有在运动主体的运动前方留出足够的空间,制约了运动主体的运动速度。使班杰明怎么跑也快不起来;b背景的灌木丛没有变化,无法通过背景体现速度感;c在前景中飞驰的汽车的对比下,使得人物运动速度感更弱)
镜头号
画面内容
时长
景别
摄法
剪辑技巧
同期声(对白)
解说
音乐
音响
备注
1
班杰明驾驶红色的汽车开进画面,将车停在路边,跳下汽车跌跌撞撞地向一幢建筑物跑去。班杰明的身影在树木掩映的建筑物门口消失。
93’05”——93’15”
全景
摇镜头(随人物从左往右运动跟摇)
(开始)车入画
(结束)消失剪辑
插曲《Mrs. Robinson》配合着车速渐落。打击乐紧张的鼓点声与主人公慌乱的脚步和焦急的心情相得益彰。
“也许是奉子成婚。”
“那你们知道婚礼在哪里举行吗?我要去那里的。”
“你应该去问卡特”
“怎样才能找到他?”
5
一些医学院的学生正在洗漱和沐浴。
93’39”——93’46”
近景
固定镜头(侧面、平拍)
切镜头(利用对话直接切)
“嘿,卡特!恋爱大王卡尔在哪里结婚啊? ”“圣芭芭拉!”
浴室现场声
6
班杰明脸部特写。
93’15”——93’22”
近景
固定镜头(正面、平拍)
(开始)人物入画
(结束)切镜头(利用主客观镜头对切)
“大家好”
餐厅背景声
一般说来,如果按照视点来划分镜头的话,所有镜头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镜头,即代表着片中人物的视点和所思所想的镜头;另一类是客观镜头,即代表着摄像师和观众视点的镜头。
3
一群医学院的学生围坐在长桌旁吃东西,处于画面中央的一个人回话。
93’46”——93’51”
特写
固定镜头(正面、平拍)
切镜头(利用对话直接切)
“你可以确定一下婚礼的地点吗?我应该去参加的”
7
卡特上半身从画面左侧探入画面,回话后出画。
93’51”——93’59”
场面全景
卡特背部特写
固定景深镜头(背景:主人公班;中景:洗漱的学生;前景:卡特上半身背影从画面左侧探入画面,回话后出画)
28
尼恩的父母寻着喊声掉转头,看到远处的班杰明,满面怒容,欲起身制止。
98’11”——98’14”
近景
固定镜头
“我去收拾他”
“他来晚了”
29
班杰明面部特写。声嘶力竭地喊着"尼恩"的名字。
98’14”——98’16”
特写
固定镜头
“尼恩”“尼恩”
“一定要阻止他!”
30
尼恩一步一步向班杰明站立的窗前走来,她的眼神和表情由迟疑、犹豫渐渐变得坚定起来,接着,她果断地扭转头,把眼光投向亲友。
7景深镜头(前景:加油工追问道:"要加油吗?",背景:班杰明跳上跑车离去
汽车入画
“可以借用一下电话吗?”
“好的”
“喂是谁?”
“这里是史密斯医生的接待处”
“史密斯医生在哪里?”
“医生不在这里 如果你要留信息”
“我要知道他在哪里”
“他去参加他儿子的婚礼 现在婚礼应该结束了,他应该很快就回来”
“听着我是史密斯医生的弟弟,我是个牧师 要去那里做仪式的,我刚从波特兰来到这里 但我忘记是在哪间教堂了”
刹车声
14
班杰明发动汽车的手部特写及车子的局部,班杰明驾车远去,搅起的尘埃渐渐遮住了远去的汽车。
96’02”——96’09”
特写—远景
固定镜头(背面平拍)
(开始)封挡切换(这个镜头的开始,是班杰明发动汽车的手部特写及车子的局部,如果不仔细辨认,很难看出究竟这个局部是什么)
(结束)消失剪辑(搅起的尘埃渐渐遮住了远去的汽车)
特写
固定镜头(正面平拍)
主观——客观镜头转场
噢天啊!不
21
从教堂里透过玻璃窗拍摄,远处是班杰明扒在玻璃窗前的焦虑身影。
97’49”——97’52”
人物远景
1景深镜头:背景:班杰明的身影和教堂玻璃窗;前景:罗宾森夫妇。
2剪影效果
3矩形窗为画面添加了视觉美感
这是一个人物的远景镜头,用剪影效果表现的。一般说来,在逆光条件下拍摄物体的剪影效果时,主要是借助于形体语言传情达意。班杰明高高地举着两手扒在玻璃窗前,这个动作充分地表明了他的焦虑
“我也不肯定,可能在亚兰街上的那间教堂”
“谢谢你”
“亚兰街怎么去?”
“亚兰街就在...走6条街再向上走3条街”
“不需要加点油吗牧师?”
音乐渐落,鼓点声加强。
快节奏的打击鼓点加剧了剧情的紧张感,突显了班杰明焦急的心情和动作,同时与女接线员不紧不慢的回答和加油工慢条斯理的指路形成对比,使得观众的收视期待(快点赶到教堂)得不到满足,强化了观众的焦急感和影片的喜剧效果。
教堂的钟声
19
镜头急推到教堂中的新郎和新娘,他们正在接吻。
97’41”——97’45”
全景——近景
急推镜头(从班杰明背面过肩推至楼下的新郎新娘,既说明了环境,同时表达了班杰明此时的焦急心情。)
主观镜头转场(这是模仿班杰明视线的急推镜头,这里是按主观镜头切换的)
教堂的钟声
20
班杰明面部特写。
97’45”——97’49”
33
尼恩把头从一边转向另一边。
98’39”——98’40”
特写
固定镜头
34
未婚夫愤怒的表情。
98’40”——98’42”
特写
固定镜头
低速摄影
通常形状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是十分敏感的,它所引发的思维活动也是积极活跃的,它是创作者对现实景物的简化、概括和提炼,更凝结着创作者的思想、情绪和感情
22
婚礼上,琴师在演奏。
97’52”——97’54”
中景
固定镜头
捅声法(上个镜头结尾先听到钢琴声,观众形成收视期待后直接切弹钢琴的画面)
钢琴声起
23
班杰明面部急切、焦虑的表情,他稍微定了定神儿,开始高声地喊叫:"尼恩!"
封挡可以是前一个镜头中的主体在运动过程中挡黑了画面,也可以是后一个镜头的开始呈现出一个物体或人物的局部特写,随着物体或人物的运动,观众才逐渐看清其性质、形状和质地。封挡的瞬间,观众从屏幕上什么也分辨不出来,所以,观众的视觉兴趣值处于最低点。抓住这个最低点切换镜头,从某种意义上讲,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镜头变换或场景转换的事实。
切镜头(利用对话直接切)
“在圣芭芭拉哪里?”
“不清楚 可能在他老爸的屋子里,也可能是产科病房吧”
8
一位脸上涂着胡须膏的男子问班杰明:"你要去参加婚礼吗?"
94’00”——94’04”
特写
固定镜头(侧面平拍)
动作剪辑点(抬头和转头的动作形成了一个动作切换点,即镜头的切点与动作转换一致)
“你要去参加婚礼吗?”
汽车轰鸣声
11
班杰明驾车的背影,穿过涵洞后向前急驰而去。
94’18”——94’37”
近景
运动镜头(背面跟拍)
切
12
班杰明驾车从远处风驰电掣的开过来,又飞奔而去,消失在公路的尽头。
94’38”——94’47”
全景
摇镜头
汽车从左侧入画,右侧出画
13
透过加油站的玻璃窗,我们看到班杰明驾车驶入画面,停下后,跳下车直奔加油站,跑进屋,冲到电话前,抓起了电话机。班杰明气喘嘘嘘地打电话,一位加油工不时地调转头,把奇异的眼光投向班杰明。通话刚结束,班杰明撂下听筒就向门口奔去,奔至门口忽然站定,匆忙地向加油站工作人员问路,加油工慢条斯理地为班杰明指路。话音未落班杰明冲出门跳上自己的汽车,加油工走到门口追问道:"要加油吗?"
16
奔跑的班杰明由远而近,班杰明跑向教堂,冲向教堂的大门,但推了几下,推不开,班杰明急忙转身奔向通往二层的楼梯。
97’00”——97’33”
全景
长焦正面平拍+跟摇
(长焦镜头压缩了景深,弱化了速度感)
(结束)
动作剪接点(利用转身上楼梯的动作切镜头)
教堂的钟声重重地敲了一下
这个镜头是班杰明迎着镜头跑来。一般说来,从正面或背面拍摄运动主体,其速度感是最差的,而且这个镜头还使用了长焦距镜头拍摄,长焦距镜头进一步压缩了运动主体的位移效果,所以,运动速度显得更慢了
剧情在此处配合该曲也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幽默:把一切沉重的经由玩笑的方式散去,包括乱伦。
汽车发动机轰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