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电影评论
《毕业生影评》

《毕业生影评》第一篇:《毕业生影评》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谋杀丛起、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等。
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
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反思。
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新好莱坞电影(1)新好莱坞运动新好莱坞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一方面,这一时期是美国社会的多事之秋,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民权斗争风起云涌,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使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反主流文化盛行。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美国电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冬,大的制片公司纷纷倒闭或转产,有的制片厂因财政困难放弃了使用知名导演和演员,而是大胆起用新人,还有的艺术家以较少的资金独立制片或合资经营电影公司,按照自己的意愿拍摄电影,这些电影人由于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较少的传统桎梏而使好莱坞电影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
兴起于60年代的新好莱坞运动为美国影坛奉献了一大批杰出的导演,他们有卡萨斯特,阿瑟·佩恩,科波拉,丹尼尔·霍佩尔,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
他们为70年代以后的好莱坞电影再辉煌作出了积极贡献。
(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对照于旧好莱坞)1.在影片主题与题材上:旧好莱坞电影由于受制片厂制度和政治的影响(美国当时有个《海斯法典》禁止拍摄接触社会的影片)因而在主题和题材上多为远离现实和政治的消遣娱乐内容,在创作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价值观,现实主义倾向的影片在这一时期所占的比重很极少。
《毕业生》经典影评

《毕业生》经典影评《毕业生》经典影评《毕业生》摄制于1967年,属典型的好莱坞大工业产品,却阴差阳错地寓示了68年反叛学潮的汹涌而来,和之后转瞬即逝的终结。
它以美国式电影叙事手段向观众讲述了何谓“反叛”:出身优越、学习优秀的常青藤毕业生如何挣扎于顽固的世俗封圈中,如何试图反抗,如何最终逃离“苦海”。
和六八后真正表现叛逆青春的残酷叙事(如《猜火车》、《发条橙》等)相比,《毕业生》实在太过温情脉脉、软绵乏力,就像一块暧昧不明的遮羞布,咋看起来似乎暴露了资产阶级虚伪阴暗的隐秘,但其实不过是以一个毕业生的心理磨砺来补缀主流的社会伦理观念,重又完好无损地呈现了一块幸福、光明的价值蓝图。
社交派对无疑是《毕业生》叙事体系中最重要的空间符号,它意蕴明晰丰富,为观众(尤其是西方的电影观众)熟悉,因此导演有意强化了“派对”的视觉印象:依靠内容相似的派对场面的一再出现,电影(至少是前半部分)的叙事得以顺畅无阻。
现代公民生活明确分割了私人与公共的领域,却把两者间的大量空白留给了“派对”,从而使这种半公开的社交性聚会变成了沟通私人生活和公共领域的重要情感纽带。
派对总是温情脉脉、充满希望,让那些习惯在群聚生活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人趋之若骛,并由此生出一种“派对动物”——在那似若公开,却又私密性完好的风水宝地上,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私人情感联系,并洞开了与更广泛社会群体接触的大门。
让我们先来看影片中的一个段落:本杰明的双眼隐约浮现着泪光,茫然呆坐在幽静中;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鱼缸,鱼儿无声自由地游动着。
门被打开,灯亮了起来,父亲走过来坐到本杰明的面前,问他为什么还不下去,楼下等待着的都是看着他长大的朋友。
父子俩的交谈被第二次的开门声打断,本杰明的母亲也来催促儿子下去。
她体贴地为儿子穿上礼服,然后一家人共同步下了楼梯。
走下楼梯后,本杰明立刻陷入团团包围中,不知所措……这是电影开始后不久即出现的派对。
伴随着本杰明的步下楼梯,我们开始进入到派对的语言中,见到了一群男男女女,衣着华丽、举止文雅。
《毕业生》电影评论

《毕业生》电影评论《毕业生》这部电影是经典的美国电影!以下是看边肖精心安排的《毕业生》电影的感受。
希望你喜欢!《毕业生》电影观后感篇一《毕业生》这部电影是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
拍摄于1967年。
这部电影发生在1967年。
和国内很多家庭相比,1967年美国的生活水平比国内很多家庭都要好。
可想而知,中美差距至少要30年。
大学毕业后,我们进入社会真正面对的一切都变了。
本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获得了高额奖学金,成为父母的骄傲。
面对荣誉,他担心未来。
这是对自己事业的一种关心。
在庆祝罗宾斯获奖的聚会上,她被罗宾斯夫人诱惑了。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感情的毕业生,他很害怕,也很紧张,但他抵制住了诱惑。
作为一个男人,他情绪不稳定,对性充满好奇。
于是他鼓起勇气和罗宾斯夫人玩性游戏。
罗宾斯的女儿伊莱恩是一名学生。
应父亲的要求,我下班去和伊莱恩约会。
不幸的是,他爱上了伊莲。
但他没有隐瞒自己和伊莱恩母亲的关系,采取了坦诚的态度。
伊莱恩再也见不到本了。
但是本决定嫁给伊莱恩。
经过重重阻碍,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真爱无敌。
作为一名毕业生,我对未来有着和本一样的迷茫,但我没有追求真爱。
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什么是真爱,什么是爱。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意识到爱情真的是一种吸引。
两个人真的被对方吸引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享受快乐。
真爱在路上。
《毕业生》电影观后感篇二久闻电影毕业生很经典。
为了练习口语,我找了毕业生。
昨天第一次看,没有看字幕,只是大致了解了一下故事,没有注意很多经典台词。
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触很深。
虽然这部电影是1967年上映的,但我认为它今天仍然过时了。
本毕业后很迷茫,被罗宾逊夫人诱惑。
事实上,他在与罗宾逊夫人交往的过程中比以前更加困惑。
特别是,他和罗宾逊夫人在酒店房间里交谈,本心里不愿意这样下去。
但是,由于内心的空虚,他还是禁不住罗宾逊夫人的诱惑,而罗宾逊夫人彻底堕落了,她根本不忍心寻求自己的信仰。
她甚至失去了大学时对专业的全部热情,生活只剩下身体上的享受。
电影《毕业生》影评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电影《毕业⽣》影评,供⼤家学习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毕业⽣》影评 ⽂/纪微涟 从前问⼀个出租车司机:“开车时什么时候最危险?”答;“没有乘客时。
” 当你没有⽬标,⼼中茫然,⼼不在焉是最危险的时刻。
电影中的本杰明学业有成,拿了奖学⾦,成绩优异毕业了,可是这时他⼼中茫然,不知道下⼀个⼈⽣⽬标是什么。
家⾥为他举⾏了隆重的庆祝宴会,可是他只想躲在⼩书房⾥。
这时成熟优雅的鲁滨逊太太⼀再勾引他,他经不起诱惑终于投⼊了⼤他⼆⼗多岁的鲁滨逊太太的怀抱,他想与她交流,可在于鲁滨逊太太少有的语⾔交流中,我们知道她也曾有过没好的梦想,是什么使她远离了曾喜爱的艺术?到现在靠吸烟,勾引少男来⿇痹⾃⼰的神经,后来为了阻⽌本杰明和⼥⼉的来往,⾯⽬狰狞,想来没有⽬标的⼈⽣是多么的可怕。
当本杰明遇到了伊莱恩,他被伊莱恩的纯真的青春吸引,这时发现⾃⼰想要的是什么,他疯狂的追求,伊莱恩虽然喜欢他,但受不了周遭的压⼒,要和别⼈结婚了,这时电影⾥出现了追赶的镜头,本杰明追公交车,去教堂的路上车没油了,他下车奔跑,到了教堂,看着⼼爱的姑娘就要和别⼈结婚了,⼼⾥的悔恨,痛苦变成了撕⼼裂肺的呐喊,他想追求美好,就要承受社会的指责,为⾃⼰犯的错赎罪,还好伊莱恩被他感动了和他⼀起逃跑,跳上⼀辆公交车,惊险过后,本杰明的脸上露出了不安的笑容,是的,前途还有很多的路要⾛,可是不管有多难⾛,你有了⽬标就不会太危险, ⼈⽣整体有个⼤⽬标,可分成⼏个⼩⽬标,完成了阶段的⽬标,下⼀个⽬标要明确,有多少⼈年轻时像本杰明⼀样有激情热情活⼒,到了中年迷失了⽬标变成了鲁滨逊太太,看很多电影,中年⼈有经验成熟,但墨守成规,《百万美元宝贝》中的教练弗兰德他不认为31岁的⼥⼈能在拳击上有什么建树,没想到被麦琪感动,麦琪⽤⼀场⼀场的胜利给了教练希望,信⼼有时是来⾃年轻⼈,弗兰德在麦琪的⿎舞下向历届的冠军发出了挑战。
毕淑敏在回答⼤学⽣的问答时,学⽣问⼈⽣的⽬的是什么?她想了想说:“⼈⽣是没有⽬的的”是的,其实⼈⽣是没有⽬的的,但⼈是有思维的动物,会为⾃⼰规划⼀个⽬的,这样⾃⼰的⼈⽣才会有意义。
电影《毕业生》赏析(一)2024

电影《毕业生》赏析(一)[引言]电影《毕业生》是一部备受赞誉的作品,深入剖析了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期望。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对电影《毕业生》进行全面赏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电影的深意。
[正文][大点1:主题探索毕业生的困惑和压力]1.1 展现毕业生的迷茫和无所适从。
1.2 探讨社会对毕业生的高期望和压力。
1.3 剖析教育体系对毕业生的影响和限制。
[大点2:人物塑造与角色表现]2.1 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轨迹。
2.2 乔治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影响。
2.3 毕业生之间的友情和竞争关系。
2.4 其他次要人物的角色描写和功能。
[大点3:情节安排和剧情发展]3.1 电影的时间线和叙事手法。
3.2 情节环环相扣,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3.3 突出剧情高潮和情节转折。
3.4 回忆与现实的交织,给予观众思考的空间。
[大点4:电影语言和视听效果]4.1 摄影手法的运用与意义。
4.2 音乐和声音效果的运用与表达。
4.3 影像风格的独特性及其对电影整体氛围的塑造。
4.4 语言表达的含蓄和隐喻。
[大点5:影片思考与社会意义]5.1 探讨教育体制的问题与改革。
5.2 反思社会对毕业生过高期望的现象。
5.3 分享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启迪与警示。
5.4 引发观众对人生价值观的深思和思考。
[总结]电影《毕业生》通过深入剖析现代教育体制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期望,展示了毕业生面临的困惑、压力以及成长经历。
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表达以及视听效果等方面的精心设计,该片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同时也给予观众关于人生的启示与警示。
通过此篇赏析,相信读者对电影《毕业生》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毕业生》影片分析

《毕业生》影片分析一、故事与主题故事简介: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恩对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里的一次派对上,遇上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
虽然鲁滨逊太太不再年轻,但她却一再勾引本恩,致使本恩内心慌乱,摇摆不定,最终二人在一家酒店里发生了关系。
没过多久,鲁滨逊太太的女儿伊莱恩从伯克利回来,鲁滨逊先生以及本恩的父母都希望本恩能与伊莱恩约会见面。
鲁滨逊太太却一再让本恩保证不会和自己的女儿约会。
但本恩迫于父母的压力还是来到鲁滨逊太太家里邀请伊莱恩。
本恩被她的纯真青春深深吸引,并向她吐露了爱意。
然而在一次本恩去接伊莱恩出去吃饭的时候,遭到了鲁滨逊太太的反对和威胁。
最终,伊莱恩知道了内情。
伊莱恩非常伤心,回到伯克利。
几番波折后,伊莱恩迫于父母的压力,仓促同意了另一个人的求婚。
本恩知道后,奋不顾身地冲向伊莱恩结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澜,夺回自己的爱人。
故事主题:表意上是通过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年轻毕业生本恩在这个人生过渡期的一段成长经历,来表现本恩这个青年人在成长时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对情欲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
深层上是充分展现了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也就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叛逆、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与焦灼、对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认同,以及这种挣扎的盲目与徒劳。
展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值传统家庭、道德准则、价值观处于分裂、崩溃、调整的动荡时期。
将美国当时时代的新变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体验融为一体,投射到影片中来。
同时,影片主要以成长和叛逆为叙事母题,大胆体现了对性禁忌和传统道德观的突破。
从《毕业生》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敢于突破敢于挑战的形象。
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与紊乱是正常的,即使一开始选择错误,走错了道路,只要我们拿出勇气,足够坚定的坚持自己内心正确的想法,及时改正也为时不晚。
正好印证了那句老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二、结构与段落总的说来,《毕业生》这部影片是单线型结构。
毕业生影评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毕业生影评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毕业生影评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电影《毕业生》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影片通过一个青年大学毕业生的成长故事,让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回忆与追求影片以主人公小明的回忆为线索,通过回顾自己在大学四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他对于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回忆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让人们反思过去的选择和行为,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小明在回忆中发现自己曾经为了被大家认可而努力追求名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这使得他开始反思人生的真谛和追求的意义。
第二部分:人生的价值电影中,小明在人生的低谷期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和磨难,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挚爱,但却并没有放弃对于人生的追求。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这个过程使他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界的评价和物质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成长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学会了面对困难和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认知,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第三部分:追求的意义电影中,小明在激励自己不断追求梦想的同时,也面对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和矛盾。
他感到追求梦想的路上,付出和收获并不总是成正比。
他遭遇到了压力、疲惫和困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让我深思,追求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成长。
人生的旅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长。
正如电影中的小明一样,只有坚定信念,努力追求,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总结:通过电影《毕业生》,我们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
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小明的成长故事,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名利和成功的追求,并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
《毕业生》观后感

《毕业生》观后感《毕业生》是一部让人心情复杂的电影,它引起了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就业、家庭等问题的思考。
本片以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主角,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和内心矛盾,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感教育体制需要改革,人们需要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内在价值,而不仅是学历背景。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教育问题。
高考压力让很多学生背负沉重的包袱,不仅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电影中的主人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处于受教育的阶段,但学生们只是被灌输知识,而不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追求分数的过程中忽视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只为了达到社会上对于“成功”的定义而努力。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其次,电影中的就业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电影中的主人公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困境,这与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的经历相似。
高学历背后却常常是就业的难题,让很多人感到迷茫和失落。
电影中的主人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让我明白,就业困难只是一个阶段,只要坚持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给予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电影中还展现了家庭的影响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主人公身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以辛苦工作维持生计,期望着孩子能够有一个好工作和美好的未来。
然而,父母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让主人公感到压力和迷茫。
电影中的情节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父母们为了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不断地奋斗着,但有时他们的期望也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家庭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温暖港湾,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而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
总的来说,《毕业生》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于教育、就业、家庭等问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生》影评
《毕业生》摄于1976年。
迈克.尼克尔斯执导的本片以一鸣惊人的姿态加入到了“新好莱坞电影”的阵容。
做为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作、迈克.尼克尔斯的代表作之一,《毕业生》在好莱坞电影史上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本片的主题通常是被认为反映了60年代的美国在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及反战潮流等一系列不安分因子刺激下诞生的新一代年轻人刚走上社会时对生活的迷茫和抗争。
从时代背景及导演的立意来看,这种观点是没错的,而且本片也毫无疑问地成功表现了这样一个主旋律。
然而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让这部电影也动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部经典力作已经被不同的时代打上了各自特色鲜明的烙印。
如果超越电影层面来欣赏这部影视作品,它已经拥有了社会、伦理、道德、美学和符号语言等诸多丰富的内涵。
即使以40多年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我们仍能发现许多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的闪光点,其中有些,或许是连当初的导演都始料未及的吧。
剧中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年轻的本刚从大学毕业,年轻朝气、成绩优异、家庭富足,是个典型中产阶级家庭公子形象。
但他却内心空虚,对未来一片迷茫,面临着父辈们所不理解的烦恼与挣扎。
在父母为其精心筹备的毕业舞会上,父亲好友之妻鲁宾逊太太对这个忧郁的小伙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借本送其回家之机对本进行了赤裸裸的挑逗。
内心的空虚、对生活的彷徨、父母的不理解加之对他人倾诉的渴望让这个不谙世事的大男孩在与鲁滨逊太太的对峙中很快败下阵来,无力地坠入了这个风韵犹存的老妇人精心编织的情网……然而就在本从这个半老徐娘的温柔乡中疯狂而不计后果地寻找着片刻温存之际,他却意外地爱上了鲁宾逊太太的女儿伊莲。
至此,本来就已经一团乱麻的本更加纠结无助。
一番波折,当本与鲁宾逊太太的不伦之情终于浮出水面,早已爱上了本的伊莲决绝地把本推向了门外。
早有预料的本这一次并没有再迷茫,他追至伊莲的学校,继续坚定的追求伊莲,终究又赢回了伊莲的芳心。
然而,原因不同却同样愤怒的鲁滨逊夫妇却坚决反对伊莲和本之间的恋情,并把伊莲匆匆嫁与他人。
本得知后疯狂地寻找伊莲正在举行婚礼的教堂,并在最后关键时刻出现,从结婚典礼上抢走了伊莲……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该片并非那种高潮迭起、平地生雷的经典之作,相反它甚至有些平平无奇。
但这样一个平凡的故事之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打动千万观众,主要归功于导演对人物内心的精准把握及对故事细节的精雕细琢。
纵观整部影片,导演对细节处独具匠心的雕琢几乎随处可见。
电影最开始的镜头出现在本大学毕业后返回洛杉矶的飞机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本面部的一个超长特写。
至此,贯穿该片始终的一个符号出现了——本那迷茫到近乎呆滞的眼神!细心体会该片我们不难发现,导演与达斯汀都在本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上下足了功夫。
从影片开头到毕业舞会、生日宴会,再到漂浮筏上、酒店床上,甚至到最终携伊莲逃婚的乡村巴士上,本那扑朔迷离的眼神就像一根绳索紧紧地缠绕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一个戏剧式的大团圆结局,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让我们细细揣摩一下影片的最后一幕,没有尖叫、没有喜悦、没有拥抱、没有亲吻,伊莲注视着这个把她从婚礼中抢出来的男人,却得不到眼神上的回应。
她是本费尽千心终于得到的女人,而此时本却似乎失去了对他的兴趣,只把呆滞的目光投向未知的前方。
那眼神与开始时飞机上空洞的眼神是何其相像!我们不禁要为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的未来捏上一把汗,这位毕业生的反抗究竟有没有结果,他对前途是否已然明了,他心中的阴霾是否已经散尽?……从他那始终如一的目光中,我们得到的答案似乎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而这也正成为了导演留给我们的一个尖锐而深邃的玄设。
此外,片中另一个桥段也同样堪称细节中的经典。
在本的生日宴会上,身着潜水服的本在亲友的喧哗声中缓缓走出,影片在这里巧妙地转换成了本的视角。
外界喧嚣无比,而本的世界却一片死寂,只能听见他急促的呼吸声,呼——吸——呼——吸……导演没用任何语言,却让任何语言在此时都黯然失色。
只两个音节就那么掷地有声地让每一位观众都清晰地感受到,生活在那个充满了鼓励与赞颂却惟独缺少理解的时代,本的内心是何等的空虚与无助。
除了这些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导演精心雕琢的片段,影片中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那些像珍珠一样散落于各处、看似无用却真真的神来之笔!比如本下楼参加舞会时楼梯转角处的那幅壁画,比如被本给鲁滨逊太太用作烟灰缸的纸篓,再比如本送鲁滨逊太太回家时下车为其开车门的细节,以及后来的在酒店开房不开灯、检查门窗、亲吻憋了一口烟的鲁滨逊太太……导演用漫不经心的笔调轻而易举地就使本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对于本内心的挣扎与变化,导演同样通过细节的把握,使观众毫不费力地捕获。
例如,本开始时并不吸烟,但从第一次与鲁滨逊太太在酒店约会时起,影片中不只一次出现过本吸烟的镜头;又比如,本送鲁滨逊太太回家后,她曾为本倒过一杯波本酒,而在后面的剧情中,有两次鲁滨逊先生问本喝什么酒时,他都脱口而出“波本”;还有,第一次与鲁宾逊太太开房时,本会窘迫到用打着哈欠跟侍者交谈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慌张,而后来,显然本对那样的应酬已经得心应手……诸如此类,影片中可谓比比皆是。
这样的细节我们如果将其忽略,完全不会影响到对整部影片脉络的把握,但反言之,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些细节的深刻内涵,那么我们就会惊讶于迈克.尼克尔斯的细腻和他巧妙的伏笔。
这些伏笔在观看后面的影片时总能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震撼,我想这似乎也成了导演的一种隐喻:一切偶然中都蕴藏着必然,这个看似荒唐的故事并非无稽之谈!
诚然,在这部众说纷纭的影片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可常理的情节,就比如鲁滨逊太太不计后果的歇斯底里、本和依恋那不太经得起推敲的爱情。
但我们说,如果把电影也视作一种艺术的话,那么你就必须允许它拥有某些超越生活的特质。
我们欣赏一部电影应该大处着眼,高屋建瓴地把握其铿锵的脉搏而非血液中的零星渣滓。
电影更应该追求一种神韵,很显然,《毕业生》做到了。
除剧情和执导风格之外,我想本片最大的亮点要属其简约而不简单的剪辑手法和单纯却不单调的声光配置。
从剪辑手法来说,《毕业生》绝对称得上是好莱坞电影中的典范之作。
本片没有《盗梦空间》那样复杂的电影语言,没有杂耍般的蒙太奇,但导演就是以简洁的手法在光影交错之间让画面变得灵动跳跃却又毫不突兀。
仅以鲁滨逊太太勾引本和本与鲁滨逊太太厮混一个月的那两场戏为例:在气氛暧昧的客厅中,镜头透过鲁宾逊太太大腿间,利用视觉错位展现给我们一个慌张无措的本,这个未经男女之事的青年不知道该坚守伦理底线拒绝,还是接受来自一个半老徐娘的诱惑。
导演仅用了一个镜头就精准地表现出了本内心中那矛盾的挣扎。
而本与鲁滨逊太太缠绵的那一个月,导演并未浓墨重彩地描述他究竟是如何与这个老妇人云雨巫山、沉沦深陷,而是仅仅用了一场戏,将镜头不断地在酒店、本的卧室和游泳池之间切换,借由本那愈加愁眉不展的表情和日益焦灼迷茫的目光,清晰明确地展现出了本不甘沉沦却又欲罢不能的纠结。
不着一字,却胜过千言,这就是迈克.尼克尔斯的厉害之处!我想他竟无意中得了中国诗画的精髓——一切景语皆情语!
至于声音、色彩,本部影片同样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电影界有句俗话叫“戏份不够音乐凑”,且不论《毕业生》那紧凑的戏份已经完全用不着什么来填补了,单是它那传唱至今的主题曲与插曲就已经足够被奉为经典。
再加上导演对剧情节奏与音乐节奏双重的精准
把握,无疑使这部影片锦上添花。
在本驱车赶往教堂的那场戏中,跑车飞驰,音乐如铮铮战鼓,汽车没油,音乐亦随之减缓。
能如此精准且恰到好处地用音乐来表现剧情、刻画人物心情的手法,即使我们再挑剔,恐怕也很难吹毛求疵了。
而说到色彩运用,我个人同样佩服的五体投地。
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描述这部电影,我想许多人会和我一样脱口而出——是蓝色!的确,很少有电影能像《毕业生》这样,仅从色彩上都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在本片中,清幽的蓝色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恰如其分的掩映着本内心的波澜。
影片开头,本茫然呆坐在幽静中,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鱼缸,淡蓝色水中鱼儿无声的游动;深蓝色的游泳池的特写在片中一再出现,它已经被抽象为一种电影语言,默默诉说着主人公的潜意识,蓝色的泳池亦是本内心幽谧的花园,是清澈的意识巢穴,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避难所。
除此之外,《毕业生》在选材、叙事风格、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其过人之处。
如新娘竟穿着婚纱在大街上奔跑,新浪为抢婚竟用十字架别住了教堂的大门……这样大胆的表达在当时绝属罕见!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样一部本身就充满争议的影片,每一位观众都会有其独特的理解。
无论别的声音是褒是贬,其实我只想说,在我看来,《毕业生》不愧对“好莱坞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