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策略(一)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策略(一)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策略(一)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策略(一)

作者:王兆成朱明臣朱湘华李东孔德胤刘德【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上的最佳外科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得出结论:骨瓣开颅手术和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各有优缺点及不同适应证,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尽可能挽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缺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神经科常见危急症,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存和健康,其特点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障率、预后差,其治疗方法一直都存在争议。回顾我科从1998年7月到2009年11月收治的206例HICH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几种手术方式的各自适应证及优缺点。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从1998年7月到2009年11月收治的经CT证实为脑叶出血和脑深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年龄30~90岁,90d内有效随访的病例共206例,男113例,女93例;年龄30~90岁,平均62.5岁。发病到手术时间2~144h,平均43.6h。病例排除标准:①由于肿瘤、外伤、血管畸形及动脉瘤引发的出血;②脑干出血;③凝血功能障碍;④出血性疾病;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6例,冠心病42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22例,心律失常66例,糖尿病86例。

1.2分组及临床表现

本组86例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病,120例在睡眠、休息安静状态下发病。入院时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其中传统方法开颅65例,小骨窗开颅70例,微创定向穿刺引流71例。按GCS评分,传统开颅组GCS3~5分19例,6~8分29例,9~12分17例;小骨窗组GCS3~5分11例,6~8分25例,9~12分26例,13~15分8例;微创组GCS3~5分4例,6~8分12例,9~12分36例,13~15分19例。按王忠诚意识障碍分级,传统开颅组Ⅰ级0例,Ⅱ级2例,Ⅲ级27例,Ⅳ级26例,Ⅴ级10例;小骨窗组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29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微创组Ⅰ级4例,Ⅱ级11例,Ⅲ级32例,Ⅳ级23例,Ⅴ级1例。206例患者中不同程度偏瘫196例,失语76例,中枢性高热12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呕吐烦躁59例,呼吸不规则15例,去脑强直13例,单侧瞳孔散大48例,双侧瞳孔散大15例,双侧瞳孔缩小7例。血压145~280/95~150mmHg,平均(195±25)/(110±10)mmHg。

1.3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全部病例均经CT扫描,其中脑深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和小脑出血)191例,占92.7%,其中合并脑室出血80例,占38.8%,脑叶出血18例,占8.7%。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30ml以下47例,30~60ml86例,60~100ml56例,100ml以上17例。

1.4治疗方法

诊断明确后,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术后常规给予止血、控制血压、根据情况脱水、抗感染、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基础治疗,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各种治疗的优缺点,由医生和家属共同选择治疗方案。有135例患者全麻后,气管插管,根据头颅CT显示的血肿位置,取马蹄形切口,去除大骨瓣(传统方法开颅,共65例);或取直切口,颅骨钻孔扩大直径3cm(小骨窗开颅,共70例),切开脑皮层,直视下清除血肿,并止血。血肿腔内置引流管1~2d。微创定向穿刺(硬通道或软通道)的患者共71例,根据头颅CT显示的血肿位置,以血肿中心体表投影为穿刺点,避开头皮及脑皮层重要血管及功能区,以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选用适当型号(北京万特福)行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硬通道,共46例),钻入达血肿腔;或切开头皮3cm,颅骨以电钻钻一孔,硬脑膜“十”字切开一小孔,

以Meditronic26020多孔软管插入血肿腔(软通道,共25例),以注射器抽吸,并反复以生理盐水冲洗置换,结束后注入尿激酶3~4万U,夹闭2~3h后放开,每日可重复上述操作1~2次,直到血肿清除70%~90%方可拔针。对于血肿破入脑室者,根据脑室内出血量的多少同时行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对于已有脑疝形成,生命体征不稳的患者,开颅手术前先行微创穿刺,抽出部分血肿减压后再完成开颅手术。

1.5预后评价标准

发病90d后随访,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估预后;Ⅰ级:完全恢复正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以独立生活;Ⅲ级:需要人帮助,扶拐可走;Ⅳ级:卧床,但是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状态生存。

2结果

传统开颅组65例中,按ADL分级,Ⅰ级7例,Ⅱ级13例,Ⅲ级19例,Ⅳ级8例,Ⅴ级6例,死亡12例。小骨窗开颅组70例中,Ⅰ级9例,Ⅱ级24例,Ⅲ级18例,Ⅳ级5例,Ⅴ级3例,死亡11例。

微创穿刺组71例中,Ⅰ级17例,Ⅱ级26例,Ⅲ级16例,Ⅳ级4例,Ⅴ级2例,死亡6例。治疗效果按ADL分级Ⅰ-Ⅱ级评为优,Ⅲ级评为良,Ⅳ-Ⅴ级评为差,传统开颅组ADLⅠ~Ⅲ级39例,优良率60.0%;小骨开颅组ADLⅠ~Ⅲ级51例,优良率72.9%;微创穿刺组ADLⅠ~Ⅲ级59例,优良率83.1%。206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65例,上消化道出血134例,泌尿系统感染128例,低钠或高钠血症15例,尿崩症7例,脑积水23例,硬膜下积液1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3例。29例死亡病例中,死于再出血6例,急性呼吸衰竭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家属放弃治疗5例。

3讨论

手术治疗HICH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不是破坏)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少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清除血肿的同时可能增加对脑组织的损伤,手术时间长,失血多,需全麻,所引起的损伤、水肿反应重,特别是年老的HICH患者,术后病情往往加重,死亡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开展的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为HICH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其具有定位准确、简便、快捷、节省时间、创伤极小的优点,但是减压较慢,血肿不易彻底引流。我们认为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的进展及病人身体情况等多个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压调控,摘录(精)

调控血压对于ICH急性期的血压管理目前尚存争议。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指南重申了基于患者的基线血压情况、出血病因、年龄及颅内压情况等个体化降压的理念,降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再次出血,但在大血管病变不太明确的原发性ICH,血压处于中度升高的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可能较低,且血肿周围水肿区域理论上缺血的风险得到平衡[4,5] ,然而,开始降压及血压控制的具体水平尚不确定。2007年AHA对自发性ICH血压升高时的治疗建议[6] :如果收缩压(SBP)>20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150mm2Hg,应考虑持续静脉输注积极降压,并每5分钟监测1次血压; 如果SBP>180mmHg或MAP>130mmHg,且有颅内压升高的证据或怀疑颅内压升高,应考虑监测颅内压,可间断或持续静脉给药降压,维持脑灌注压>60~80; 如果SBP>180或MAP>130,且没有颅内压升高的证据,可间断或持续静脉给药适度降压(MAP=110mmHg或目标血压为160/90mmHg),并每隔15分钟重复查体1次,使SBP维持在180mmHg以下,MAP维持在130mmHg以下。 该意见有以下支持点[6]:①单纯的收缩压≤210mmHg与血肿扩大或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不明显;②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监测研究,当动脉压下降15%时并没有使脑血流量显著下降;③前瞻性研究表明,ICH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血压降至160/90mmHg以下时,7%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9%的患者发生血肿扩大;④前瞻性血肿扩大研究及重组活化VII因子(rFⅦa)治疗ICH试验[7,8]均证明基线血压与血肿扩大无明显关系;⑤收缩压升高的患者更易发生血肿扩大,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了;⑥回顾性研究表明入院时的急性期快速降压与死亡率升高相关;⑦外伤后与自发性ICH患者的临床研究均支持脑灌注压应维持在60mmHg以上。推荐的静脉用药[6]见表1。 表1 AHA指南推荐的ICH患者控制血压静脉用药 药物静脉推注剂量持续输注剂量 拉贝洛尔 5~20mg/15min 2mg/min(最大300mg/d) 尼卡地平不适用 5~15mg/h 艾司洛尔静脉推注负荷量250μg/kg 25~300μg/(kgmin) 依那普利每6小时1125~5mg3 不适用 肼屈嗪每30分钟5~20mg 1.5~5μg/(kgmin) 硝普钠不适用 0.1~10μg/(kg min) 硝酸甘油不适用 20~400μg/in 因有致血压骤降的危险,依那普利的首次剂量应为0.625mg 欧洲指南(EUSI)[9]的意见有所不同,除了指明对合并急性心衰、肾衰、急性心肌梗死、动脉夹层等其它降压治疗适应证的ICH患者应予以降压治疗外,不推荐常规降压治疗。因考虑到高血压有慢性适应的过程,该指南将有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区别对待: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慢性高血压的体征(ECG、视网膜),SBP>180mmHg 和(或)舒张压>105mmHg时开始治疗,目标血压为170/100mmHg(或MAP为

高血压性脑出血诊疗规范

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史采集】 1. 有高血压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起病。 2. 常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与脑梗塞相似,重者全脑症状显著,其轻重取决于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及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体格检查】 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HBsAg、血脂、血糖、钾、钠、氯离子、BUN、CO CP、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 2. 神经系统检查 (1) 全脑症状 1) 大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少数清醒,重则昏迷。 2) 生命体征:早期血压多有显著升高,轻症脉搏、呼吸无明显改变。重症呼吸深缓,呈鼾声呼吸。病情恶化时呈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中枢性高热。 3) 可有去大脑强直发作。 4) 瞳孔改变: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双侧大小不等或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干受损或脑疝形成。 5) 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乳头水肿。 6) 脑—内脏综合征:如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肺水肿等。 7)脑膜刺激征阳性。 (2) 局灶症状 1) 基底节区(内囊)出血:最多见,分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三偏症状明显,早期常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大脑半球病变可有失语。重症者多属内侧型和混合型,起病急、昏迷深、频繁呕吐或有脑疝形成。 2) 脑叶出血:意识障碍较轻,可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有抽搐发作,局灶症状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 3) 桥脑出血:重型者昏迷深、瞳孔缩小、高热、呈去脑强直或四肢瘫;轻型者有出血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头和双眼转向瘫痪侧。 4)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然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重症大量出血者很快昏迷或因枕大孔疝死亡。 5) 脑室出血:深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和去大脑强直。 【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如有CT检查,可不作腰穿,以免引起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脑疝形成。 2. 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出现高密度影,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扩展方向。 3. 脑血管造影:显示占位病变征象。有助于鉴别其它脑血管病所致的脑出血。 【诊断要点】 1.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 2. 对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出血扩展方向、血肿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作出诊断或估计。 3. 与其它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相鉴别: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脑动脉炎、口服抗凝剂等所引起的脑出血。 【鉴别诊断】 1.昏迷病人 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7.18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组长:游 潮 成员: 刘 鸣 凌 锋 张建宁 王茂德 王运杰 孙晓川 武 剑 冯加纯 李 浩 冯 华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 C 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1-8],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 C 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 ICH)、继发性脑出血(Secondary ICH)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9];美国有学者将I C 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 V 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Moyamoya 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9,10],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11],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8-07-20T15:30:50.9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8期作者:杜安东1 蒋庆军1 李傲2 别鹏飞1 李敏1 许世[导读]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银川 750002)西北民族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2)【摘要】目的:探索传统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与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家属自由选择随机法将其分为开颅组(28)和微创组(30),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提示在术后肺部感染率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 出血较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引流术;并发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94-02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致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旦发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精神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探索永无止境。不同的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其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但手术是大多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就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做比较。旨在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32~80岁。手术在发病后24h以内进行。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并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约30~60ml。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8分26例,9~12分19例,12分以上13例。鉴于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脑梗死后等引起的脑出血者,出血导致患者发生脑疝者,凝血功能障碍或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以及具有手术禁忌证者均予以排除。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1.2 方法 对照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结合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在全身麻醉下沿血肿中心位置,作一个约5~6cm左右的切口。撑开头皮开约3~4cm大小的小骨窗,悬吊硬脑膜后切开,电凝皮层穿刺,通过小吸引器将血肿腔内的血肿清除。出血点双极电凝予以止血,血肿腔留置引流管,常规手术关颅。术后根据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血肿吸收情况2~3d拔除引流管。 实验组:钻孔血肿腔引流术。根据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选择无大血管经过以及距血肿最近头皮作为穿刺标记,在局部麻醉下切开5mm头皮,手锥直径5mm锥开颅骨,刺破硬脑膜,带针芯的12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逐步进针。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小心抽除部分血肿使得颅内压得到一定缓解,确认引流管位置引流通畅后,于头皮妥善固定引流管,外接引流装置。对残留血肿可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5~8万U每次,盐水溶解后注射到血肿腔,夹闭引流管3h后放开。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再出血及血肿溶解情况,决定尿激酶应用的次数。一般术后3~4d血肿引流满意拔除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均给予预防感染、止血、抑酸、降低颅压、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脑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对昏迷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减轻脑缺氧、脑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方差齐时使用)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使用),其检验统计量用t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应用Wilcoxon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Z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df表示。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及术前血肿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共30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2例、伤口感染1例。对照组共28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9例、应激性溃疡4例、伤口感染3例。按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肺部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率、应激性溃疡率、伤口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钻孔引流组肺部感染小于开颅手术组。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安静卧床,床头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 ②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 ③头部降温,用冰帽或冰水以降低脑部温度,降低颅内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2)调整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性反应,血压会随颅内压下降而降低。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尤其是强力降压剂。对严重高血压的处理应比脑梗塞积极。如果血压比平时过高,收缩压在200mmHg (26.6kpa)以上时,可适当用速尿等温和降压药。5%硫酸镁10ml,肌注。如清醒或鼻饲者可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2-3次/d,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 3.3kpa左右为宜。急性期血压骤降为病情严重,应适当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供血量。对急性期过后持续的血压过高可系统应用降压药。 (3)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且有脑水肿,其中约有2/3发生颅内压增高,积极降低颅内压,阻断上述病理过程极为重要。可选用下列药物: ①脱水剂:20%甘露醇125-250ml于30分钟内静滴完毕,依照病情每6-8小时1次,7-15天为一疗程。甘油果糖一般250一500ml/次、1—2次/d。每50 0m1需滴注2—3h,250ml滴注1-1.5h。 ②利尿剂:速尿40~60mg溶于50%葡萄糖液20~40ml静注。 (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5)冬眠低温疗法:体表降温,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6)巴比妥治疗:大剂量戊巴比妥或硫喷妥钠可降低脑的代谢,减少氧耗及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颅内压。初次剂量为3~5mg/kg静脉滴注,给药期中应作血内药物浓度测定。有效血浓度为25~35mg/L。发现颅内压有回升时应即增补剂量,可按2~3mg/kg 计算。 (7)激素治疗: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日1~2次;强地松5~10mg口服,日1~3次,有助于消除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 (8)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有: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 TP)、细胞色素C、辅酶A、氯酯醒、胞二磷胆碱、多肽类脑蛋白水解物等。可按病情选用或合并应用。应用2周。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凡病情迅速恶化,血压、呼吸需药物及人工维持,均不应考虑手术。 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结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由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综合: ⑴、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急性脑干出血手术很少成功。 ⑵、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征。 ⑶、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内即陷入深昏迷, 多不考虑手术。 ⑷、意识障碍:神智清醒多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 ⑸其他: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 26.6/16kPa (200/120mmHg、眼底出血、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疾患者,多不适于手术。 脑出血后意识状况的分级

注:嗜睡:病人意识存在,对刺激有反应,瞳孔、角膜、吞咽反射存在,唤醒后可作岀正确回答,但旋即入睡,合作欠佳;朦胧:意识未完全丧失,对刺激有反应,浅反射存在,可回答简单问题,但常不正确;浅昏迷:对刺激反应迟钝,呼之偶应,但不能回答问题,深、浅反射存在;昏迷:对重刺激可有反应,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亢进,常有尿失禁;深昏迷:对一切刺激均无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四肢张力消失或极度增高,并有尿潴留。 对条件适合的病例,应该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已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通常皮质下、壳核外侧出血者,手术疗效满意。丘脑出血则较差,脑干出血更差。小脑出血如诊断治疗及时,外科疗效明显由于内科。出血量多少和脑组织破坏及受压呈正比,因此,出血量越多,预后也越差。但是从治疗角度看,出血部位更重要。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11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 内科组46例,外科组64例。按发病—治疗时间分为:﹙1﹚≤7h,﹙2﹚≤7-24h,﹙3﹚>24h三组,分别进行内、外科疗效比较和组间外科疗效比较。疗效判定指 标为: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死亡率、优良率和病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发病—治疗时间>24h组,手术疗效优于内科治疗。(2)发病治疗时间≤7h和7- 24h组,手术疗效无显著差异;(3)发病—治疗时间≤7h组,术后颅内再出血风 险高,超过7h后在出血率下降;(4)发病—治疗时间>24h组,外科组的呼吸、泌尿和消化系统并发症率高于内科组。结论发病后7-24h内,是最佳手术时机。【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时间 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开展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 内外科规范化治疗。结果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规范化治疗的疗效优于内科规 范化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中,手术时机的选择对预后非常重要。本 文对不同治疗时间的病例组做疗效比较分析,提出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手术时机 的建议,共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和排除标准见表1,将符合入选条件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分别 归入内、外科组,按课题组制定的规范化方案,开展治疗。 内科组:主要采用常规止血、脱水降颅压、对症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 外科组:手术方式包括: (1)CT简易定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结合尿激酶熔化和引流残留血肿; (2)血肿穿刺术结合尿激酶熔化和引流残留血肿; (3)侧脑室穿刺血肿引流术; (4)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前按以下标准进行临床分级:轻型GCS13—15;中型GCS9—12;重型GCS7—8。如有以下任何一项者作升一级评定:①年 龄≥61岁,②有脑卒中史,③既往有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④体温﹥38℃,⑤糖尿病。 1.2 按发病—治疗时间将病例分为: (1)≤7h组; (2)7-24组; (3)>24h组,共三组,分别进行相同发病—治疗时间组的内、外科疗效比 较和不同发病—治疗时间组的外科疗效比较。 疗效判定指标: (1)近期疗效,根据GOS量表评定,5分为优,4分为良,3分为中,2分 为差,1分为死亡; (2)远期疗效,依据Barthel评分表评定,5分为优:患者恢复工作,无神 经功能障碍;4分为良:生活自理,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分为中:生活不能 自理;不能自行走动;2分为差:植物生存状态;1分为死亡; (3)死亡率,包括近期死亡率和远期死亡率; (4)优良率,Barthel评分4-5分病例的结构成比和; (5)并发症发生率,指院内治疗期间各类并发症发生率等。 1.3 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均衡性检验采用x2检验,采用cmhx2法进行有序定性资料的均衡性检验,不同处理方法处理方法疗效的优劣比较应用秩和检验。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 目的: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3种常见手术方式和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估。方法:对291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式、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术式治疗6个月后,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随GCS评分的增高而降低。GCS评分11~14分组中定向钻孔引流组伤残人数比例较骨瓣开颅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个体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广泛应用,神经外科逐渐趋向于微侵袭技术。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脑缺血、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血肿分解产物刺激,给脑组织一个近似的生理环境,阻断由脑出血而带来的全身损害,尽可能恢复脑功能。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本研究就术前评分和术式的选择进行相关分析,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术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91名符合条件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11例,年龄26~83岁,平均57岁。钻孔引流组163例,骨窗开颅组27例,骨瓣开颅组101例。GCS-M评分:3~6分42例,7~10分142例,11~14分107例。 1.2 影像学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经CT确诊,其中脑叶出血36例、脑深部出血126例、合并脑室出血187例、中线移位(>0.5 cm)者65例。 1.3 分类 按照GCS-M评分分为三个组,即3~6分组、7~10分组、11~14分组。比较三种术式治疗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治疗6个月后致残率以改良ADL评分+死亡率作为指标,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要人帮助,扶拐可走;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评分Ⅰ~Ⅲ分定为自理,Ⅳ、Ⅴ分定为伤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2.0上处理,应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脑出血手术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及其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的瞬间已基本上决定了病人的预后,医生的努力在于迅速中断脑出血引起的恶性循环,把血肿压迫引起的继发性缺血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外科治疗目的是清除脑内血肿以解除脑组织受压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减少周围脑组织缺血梗死和病残率;中断和预防出血后和脑疝的恶性循环降低死亡-病残率。改善功能预后是更为重要的手术目的。 脑出血的部位不同治疗方针也不同。对于基底节出血的手术治疗历来充滿着争论。直到后期以CT为手段观察血肿量作为手术适应症的依据,同时注意到血肿部位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血肿量,方制定了临床分级、CT分级和预后判断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多中心的协作研究,明确了影响疗效的因素,提出了治疗方针应根据多种因素作个体化考虑,既可开颅也可定向穿刺,扩大了手术治疗范围。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 大脑半球出血的手术适应症因各学者的观点和选择标准不同而差异较大,手术死亡率和生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优劣不一,因而争论很多。一般认为: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效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 现代对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 1、手术前神经病学分级: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分级主要根据术前意识状态而定,手术效果与其精神病学分级有密切关系。病情分级在3、4a级手术明显优于保守治疗,而4b和5级病例即使能保住生命也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在功能预后方面:分级为1、2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3、4、5级者手术稍胜于保守治疗,但差别不显著。 2、CT分级:壳核出血按CT分类的死亡率分析显示,病情为1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2级和3级者,手术与否死亡率无显著差别,4级和5级者,手术优于保守治疗。 3、血肿量:基底节出血量在30 ml以下者,手术治疗因附加损伤不如保守治疗死亡率低,但如血肿体积大于30ml时,手术组死亡率低于保守治疗组,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是人类死亡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之一.其年人群发生率在150-200人/10万. 所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者占75%-85%,脑出血者占10%-1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占5%-9%.多年来,虽然神经科学在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脑血管病的根本性防治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里只介绍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有关的内容.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人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结果更好,早期争论不断.随着CT的问世,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快速、准确.其出血部位、出血量、破入脑室情况、脑水肿程度、中线结构移位及出血后颅内的动态变化均可直接获得,为选择内科保手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脑出血手术适应征和禁忌征 1.适应征 (1).出血量:一般认为,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40毫升,小脑出血大于10毫升应行手术治疗,如先采取内科治疗,也应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手术干预. (2).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者优先考虑手术;原发脑室出血及邻近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时,宜行脑室引流+尿激酶溶血. (3).意识状况:意识轻-中度障碍伴缓慢加深者,预示有活动性出血或继发性损害加重的可能,应积极手术. (4)、有脑疝或脑疝前期表现者。 2.相对禁忌征 (1).神志清醒、幕上出血量小者. (2).重度意识障碍并很快出现脑干症状者. (3).脑干出血. (4).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 (5).年龄超过70岁,应结合全身情况慎重考虑,并对手术与否及手术方法进行选择. (6).发病后血压过高、药物难以控制或伴有眼底出血. 二.手术方法 开颅清除脑内血肿为传统手术方法.随着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血肿纤溶引流术及内镜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方法的开展,脑内血肿的外科治疗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由于上述手术方法各具优缺点,近年来临床上联合使用的报道明显增加,外科治疗的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一).骨瓣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究竟哪种更能让患者获益 呢? 2018-01-13 荣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陈自强 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是人类死亡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之一,年人群发生 率为150?200人/10万。所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卒中占75%?85%,脑 出血占10%?1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5%?9%。多年来,虽然神经科学在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脑血管病的根本性防治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只介绍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有关的部分内容。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预后更好,早期争论不断,随着CT的问世,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快速、准确,其出血部位、出血量、破入脑室情况、脑水肿程度、中线结构移位及出血后颅内的动态变化均可直接获得,为选择内科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脑出血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证(1)出血量:一般认为,大脑半球出血量〉40ml,小脑出血〉10ml应行手 术治疗。如先采取内科治疗,也应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手术干预。(2)出血部位:浅部位出血者优先考虑手术,原发脑室出血及邻近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时,宜行脑室引流+尿激酶溶血。(3)意识状态:意识轻-中度障碍伴缓慢加深者,预示有活动性出血或继发性损害加重的可能,应积极手术。(4)有脑疝或脑疝前期表现者。 相对禁忌证(1 )神志清醒、幕上出血量小者。(2 )重度意识障碍并很快出现脑干症状者。(3)脑干出血。(4 )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5)年龄超过70岁,应结合全身情况慎重考虑,并对手术与否及手术方法进行选择。 (6)发病后血压过高、药物难以控制或伴有眼底出血者。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究竟哪种更能让患者获益呢? 2018-01-13 荣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陈自强 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是人类死亡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之一,年人群发生 率为150~200人/10万。所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卒中占75%~85%,脑 出血占10%~1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5%~9%。多年来,虽然神经科学 在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脑血管病的根本性防治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只介绍与高血压脑 出血外科治疗有关的部分内容。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其致残率和 病死率较高。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预后更好, 早期争论不断,随着CT的问世,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快速、准确,其出血部位、出血量、破入脑室情况、脑水肿程度、中线结构移位及出血后颅内的动态变化均可 直接获得,为选择内科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脑出血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证(1)出血量:一般认为,大脑半球出血量>40ml,小脑出血>10ml应行手术治疗。如先采取内科治疗,也应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 手术干预。(2)出血部位:浅部位出血者优先考虑手术,原发脑室出血及邻近脑 内血肿破入脑室时,宜行脑室引流+尿激酶溶血。(3)意识状态:意识轻-中度障 碍伴缓慢加深者,预示有活动性出血或继发性损害加重的可能,应积极手术。(4)有脑疝或脑疝前期表现者。 相对禁忌证(1)神志清醒、幕上出血量小者。(2)重度意识障碍并很快出现脑干症状者。(3)脑干出血。(4)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5) 年龄超过70岁,应结合全身情况慎重考虑,并对手术与否及手术方法进行选择。(6)发病后血压过高、药物难以控制或伴有眼底出血者。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发表时间:2015-07-02T13:32:25.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8期供稿作者:任建国 [导读]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老年人常见多发病之一,常造成患者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任建国 (湖北省黄石市第四医院 435006)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147-02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老年人常见多发病之一,常造成患者严重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目前手术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手术效果也有较大差异,我院自2006—2014年共对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钻颅血肿碎吸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6例男性60例,女性26例,年龄38—82a,平均64.2a。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均明显增高。 1.2 病情分级 按临床常用高血压脑出血五级分类法[1]标准对患者病情分级,Ⅰ级10例、Ⅱ级38例、Ⅲ25例、Ⅳ16例。入院时GCS评分9~12分32例,6~8分46例,4~5分8例。 1.3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基底节区78例,丘脑6例,皮层下2例,其中血肿破入脑室者18例。出血量[2]按多田公式(∏?6LS×层面数=血肿量ml)计算,平均出血量30~80ml74例,80ml12例。 1.4 手术材料及方法 手术材料采用北京万福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针径3mm,针长3cm、5cm二种型号,根据血肿部位深浅选用不同型号)。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CT扫描定位。局麻后在最接近血肿的脑非功能区,直接钻颅穿刺血肿。对血肿破入脑室患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昏迷有呕吐误吸、呼吸道内有较多分泌物患者术后常规行气管切开术。术中采取振荡手法首次抽吸液态血肿30%~50%,术后常规应用尿激酶1~2万U+生理盐水5ml胭肿腔灌注并夹管4h后开放引流,2~3万/d,置管时间5~10d,每日引流管接口及穿刺部位消毒1次,根据病情动态复查头颅CT,病情好转血肿大部分引流干净,破入脑室者待脑室引流管引流液清亮,夹管24h 无异常后拔出引流管,缝后瘘口,并尽早行高压氧舱治疗。 2.结果 接ADL(日常生活能力)⑵评价疗效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20例,Ⅱ级部分恢复可独立生活38例,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走12例,Ⅳ级卧床但意识清楚10例,Ⅴ级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3例,基底节血肿出血破入脑室,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 3.讨论 3.1 ①发病机理[3] 长期高血压引起脑动脉尤其是脑内穿通动脉的玻脑样或纤维样变性,形成局灶性缺血坏死和?或微小动脉瘤,血压骤升时可引起血管坏裂处漏血或微小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出血。脑出血一方面使出血部位的脑组织遭受直接破坏,大的血肿尚压迫其周围脑组织导致局部微血管缺血,痉挛性梗阻和坏死;另一方面血肿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使血肿周围脑组织由近及远发生水肿变性、出血、坏死,并进一步影响脑功能活动。血肿本身的占位效应及其周围脑水肿,脑血液循环障碍结果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脑疝和继发性脑干功能损害[3]。 3.2 手术优点 ①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采用钻一体化设计,具有硬通道技术,不切割神经,颅骨自锁固定技术,具有专用血肿针型血肿粉刺器,便于术后注药及灌注引流,管腔不易堵塞;②手术创伤小,术中患者仅受一次性直径约3mm点状穿刺损伤,时间短无出血,20~30mm即可完成,手术中无出血,避免了全麻开颅手术费时长,创伤大,术中失血多部分高龄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麻醉的缺点;③术后可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注射,持续灌洗引流处理残留血种;④由于避免了大切口,去骨瓣的缺点,便于术手患者护理,基本无伤口感染,也避免了由于患者躁动,颅压变化大,及局部脑组织受压移位引起继发性出血。 3.3 缺点 对活动性脑出血,血肿位于侧裂血管附近,出血原因为动静脉畸型或动脉瘤破裂引起。此外,血管淀粉样变性引起的出血,由于血肿与脑组织混杂,不易引流,需慎用该方法。 3.4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因素较多[4] 术后相关病症的处理也十分重要①ICU动态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严密调控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再出血及血压过低脑灌注不足;②降低颅内压,控制体温减少氧耗;③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角质平衡;④防止脑血管痉挛;⑤预防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⑥防止上消化道大出血;⑦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0. [2]金虎,曹作为,等.重型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⑴:61—62. [3]李义召,张东君,等主编.脑血管病治疗学〔M〕.第1版.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39—40. [4]焦保华.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疗效的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1999,4⑴:25—27.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一).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一) 作者:李绪雄覃世英龙晓宇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据大宗病例统计,55%在壳核(外囊)区,15%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10%在丘脑,10%中桥脑,10%在小脑半球[1]。而发生于延髓或中脑者极为少见。壳核出血常侵入内囊和破入脑室,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入第三脑室或侧脑室,此外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入到蛛网膜下腔或第四脑室。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时内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近年来CT动态观察发现:83%的脑出血在发病6h内仍有血肿增大,17%在6~24h内血肿增大,个别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为52%,24h内61.54%。并发现继续出血与血压、年龄无关,而血肿不规则或 出血量多易发生继续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一般病死率为50%~60% 〔2〕。近年来由于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随着显微外科、立体定向等技术的发展,手术精确性提高,对脑组织的创伤已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该病趋向于手术治疗。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手术死亡率为3%~51%〔3〕,外科治疗死亡率悬殊与病例选择等诸多因素有关。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1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威胁生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各地对手术指征选择的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不相同,目前尚无法比较。根据我们的经验,综合以下几点考虑:(1)意识状态:据回顾性分析表明:无意识障碍者,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但脑疝不明显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疗暂不理想。根据出血后意识状态,临床分为五级,以便记录比较。五级为:1级:清醒或嗜睡,伴有不 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3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4级: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综上所述,不论年龄大小及血肿部位的1级病人,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5级病人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2、3级患者中大多数适宜手术;3、4级病人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但是应综合其 他因素考虑,如2级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内科治疗。(2)部位:浅部出血应考虑手术,如皮质下、小脑出血。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3)出血量:皮质下、壳核出血>25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即考虑手术。(4)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内即进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预后差,不适宜手术。(5)其他:如发病后血压过高 (≥26.6/16kP a)、眼底出血、有严重心、肺、肾疾病患者,术后恢复困难,效果差。此外对于非优势半球出血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应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

脑出血微创手术临床路径

脑出血微创外科干预临床路径研究 一 .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 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 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既往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 或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4.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5.幕上血肿≧30ml,>25ml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受压明显。 6.幕下血肿≥10ml。 7.基本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 瘤卒中等非高血压脑出血因素。 二. 每位进入并完成路径病人补助科研费用元。 三.微创外科干预方法:1.硬通道微创血中穿刺。 2.软通道微创血中穿刺。 3.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 四.进入路径病人均采用表格统计管理。 五.选择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出版社)及《成人自发脑出血治疗指南》AHA/ASA2007版。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防止应激性溃疡 7.微创手术。 8.每日尿激酶冲洗2-4次,共3-5天。 9.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10.改善脑循环功能 11.早期康复治疗。 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七.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 艾滋病等);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 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八.选择用药。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0)要点

1.接诊后尽早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HICH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 2. CTA、MRI、MRA、MRV及DSA可用于诊断或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及颅内静脉血栓等引发的继发性脑出血(Ⅰ级推荐,B级证据)。 3.有条件的单位应该常规行CTA检查,在排除继发性脑出血的同时,其显示的“斑点征”可用以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a级推荐,A级证据)。 4.平扫CT上显示的“黑洞征”“混杂征”及“鸟征”可能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Ⅱb级推荐,B级证据)。 5.评估血肿扩大风险应综合考虑基线血肿体积、口服抗凝药史、发病至首次行头颅CT检查时间等因素(Ⅰ级推荐,A级证据)。 3 HI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推荐意见】:HICH诊断缺乏金标准,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确诊HICH需要行全面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各种继发性脑出血疾病(Ⅰ级推荐,C级证据)。 4 HICH的专科非手术治疗 4.1 ICP的监测与治疗 【推荐意见】: 1.对所有HICH患者度应该进行ICP的评估和判断,及时对颅内高压进行处理,防止发生严重高颅压甚至脑疝(Ⅰ级推荐,B级证据)。

2.有条件时可以考虑对GCS3~8分HICH患者进行有创行ICP监测(Ⅱb级推荐,B级证据)。 3.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等药物可减轻脑水肿,降低ICP,减少脑疝发生风险;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种类、治疗剂量及给药次数(Ⅰ级推荐,C级证据)。 4.2 镇静镇痛治疗 【推荐意见】:建议对重症HICH患者,特别是伴躁动者,行镇静镇痛治疗(Ⅰ级推荐,C级证据)。 4.3 HICH后的血压管理 【推荐意见】: 1.收缩压在150~220mmHg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HICH患者,急性期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Ⅰ级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mmHg以下会增加额外缺血风险(Ⅲ级推荐,A级证据)。 2.收缩压>220mmHg的HICH患者,连续静脉用药强化降低血压和持续血压监测是合理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高血压病史长短、基础血压值、ICP情况及入院时的血压情况个体化决定降压目标(Ⅱa级推荐,C级证据)。 3.收缩压150~220mmHg的HICH患者且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 的HICH患者,围手术期收缩压降至120~140mmHg可能是安全的(Ⅱb级推荐,B级证据)。 4.4 防止血肿扩大的药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