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姓名范期锦性别男出生日期1944.8.26民族汉族党派
用做历史的态度做新闻——读《中国的西北角》

用做历史的态度做新闻——读《中国的西北角》钮晨琳本学期在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的同时,还随人文学院仲伟民老师学习《史学概论》一课,课后聊天时得知仲老师曾为《人民日报》记者,愈发感觉到新闻与历史间微妙的交融关系。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在若干年来经典流传的话语中领会到的是新闻所应具备的厚重感与传承感,这些似与当今社会快餐式、浮光掠影式新闻(或者更准确地应该成为信息)颇有不符,或者说很难想象如今一些充斥世面的、良莠不齐的记者在批量化“生产”新闻时会有丝毫想到自己的职业和“产品”将与历史发生关系。
我想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生一度倾向于接受做新闻是个“技术活”而很难从中找到有关理想、使命、责任等职业归属感的原因之一。
新闻记者不是“技术工人”,而是“文化传播者”,我想这是我读《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的核心感动。
在这本书之前恰巧看了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所以很多想法难免受这本小书的影响,书中在谈历史的客观性时颇有见地地指出了历史学家作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在史料的筛选、整理中都深深受到所在时空、社会背景的影响。
“它们(历史)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们总是通过记载历史事实的人的头脑折射出来。
”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所以,如果可以将《中国的西北角》作为一本历史作品的话,“首先关心的不是里面的事实,而是写这部著作的历史学家。
”范长江当然从未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著称过,但是我想至少从这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他对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的熟稔,他值得以这个身份获得敬意。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出生自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卒于1970年,《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写于1935至1936年红军长征初期,1937年2月之后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1939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即在成书之后),在此之前曾加入国民党。
之所以这样截取其生平简介实为引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对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描述,有两段分别出自《陕北甘东边境上》和《过大峡》引用如下:“此次毛泽东以不及万人之疲惫的徒步之师,服装褴褛,有如乞丐。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

范长江:当代中国楷模记者作者:尚儒来源:《新西部》2009年第12期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百年诞辰纪念日。
10月27日,由范长江故居改建而成的范长江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范长江留给后人的影像资料不足1分钟,留给家人的遗产也仅仅是一些书籍,但他留给中国新闻界的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走进中国西北角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镇正子村。
在这里,范长江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927年初,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求学。
同年春天,他与同学结伴前往武汉投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学生营,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23歲的范长江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中国正处在亡国边缘,但一些事情却让年轻的范长江无法理解。
他曾在课堂上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非常失望,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抗战中去。
1933年,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写稿。
范长江在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便是《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先生。
胡政之与张季鸾,吴鼎昌并称为当时《大公报》的三巨头,张季鸾为主笔,吴鼎昌负责投资,胡政之管经营。
当时,《大公报》已是国内非官方的最大媒体,在全国很有声望。
胡政之先生可以说是范长江早年的导师。
1935年,范长江自告奋勇,想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这一计划得到胡政之的大力支持,但他并不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够完成报道,“只答应以通讯员身份采访,只付稿酬,不给薪金和差费,文责自负。
”范长江的次子范东升回忆说。
从1935年5月1日开始,范长江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旅行通讯,5月10日起在《大公报》发表。
范长江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传略记者的楷模范长江乔云霞“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优秀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以鼓励他们学习和继承范长江献身于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
该奖从1991年到2002年,已经评了五届,对于范长江的名字,新闻界耳熟能详。
但是,人们了解范长江是从他在《大公报》发表西北通讯开始的。
1935年7月14日,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邀通讯员的名义,从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经川西,过陇南,走六盘,越祁连,沿河西走廊,绕贺兰山,跨内蒙古,西达敦煌,东止西安,北止包头,途经48个县市,总行程达6000余公里,进行西北考察。
他的旅游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首次向全国人民公开正面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增进人们了解红军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通讯揭露了国民党西北地方政治统治黑暗,经济凋敝,文化落后,军阀倾轧,民不聊生。
他的报道谈古论今,意趣横生,写入状物引人入胜,议论风生入木三分,知识渊博,史地常识丰富,又处处洋溢着正直高尚的民族民主主义精神,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在《大公报》发表后,汇集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
该书从1936年8月开始到1937年底,曾连续9次重印,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畅销书。
“西安事变”后,范长江于1937年2月3日,只身进入举世瞩目的事变中心西安。
第二天,在杨虎城公馆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初次见到范长江,握手后便说:“你在红军长征路上写的文章,我们沿途都看到了。
”“我们红军里的人,对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方蒙:《范长江传》,第17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2月版)周恩来对范长江的评价肯定了范长江做记者的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范长江历经曲折才走上记者之路。
范长江(1909 -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
青少年时期家道中落,靠母亲的手工劳动来维持生活,供其上学读书。
1927年他在吴玉章所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期间,重庆发生了“三三一惨案”,血腥的屠杀教育了范长江。
范汉杰

范汉杰求助编辑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人物小传
范汉杰(1894—1976),今三河镇梓里村人,出身清贫之家。
幼年就读于梓里公学,后考进广州理工学堂、广东测绘学校。
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军邓仲元部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
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是第一期毕业生。
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营长、团长等职,参加过第一、二次讨伐陈炯明的东征。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十师师长。
北伐期间,参加过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
北伐后出国留学,曾到日本、德国考察,研究欧美和日本的政治、军事。
回国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
“九一八事变”后,任十九路军参谋长、第三路军总部军长兼副总指挥。
1933 年,李济深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在福建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他任参谋长,随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处长,后转任国民党军委会中将高级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任二十七军军长,率部在山西太行抗击日军达4年之久。
1941 年冬调升为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后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国防部陆军副司令兼郑州指挥部主任、第一兵团司令、冀热察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主席、国民党军装甲兵团司令、东北“剿总”副司令等职。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于锦州。
1960年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
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6年逝世,终年82岁。
他懂日、德语,曾翻译《德国步兵小动作》等小丛书。
[1]。
《辞海》新闻人物条目注释商榷(之一)

田鹏飞《辞海》是一部兼有字典、词典和现代百科的综合性大型辞书,历经四次大型修订,进步多多,至2009年版(通称第六版)出版,无疑是我国辞书编纂史上一大卓越工程,是当代最高水平的大型辞书之一,学界声誉甚隆。
然而,以其卷帙浩繁,涉及的知识遍及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与现代百科知识,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可能穷尽,有所疏漏实所难免。
白璧容有微瑕,无损其光辉,为使其下次修订更加完善,笔者拟就新闻史上部分人物条目有所商榷,如蒙读者、编者是正,则十分感谢。
1.邓拓(一册P425.1)注释说:”福建闽侯人。
原名子健、云特,笔名马南邨、丁曼公、向阳生等。
193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
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第一部《选集》。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著有《燕山夜话》,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主要著作收入《邓拓文集》(4卷)。
”此条注释,觉得有三点必须辨正、补充:一、注释中“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的说法,行文表达有二点不够准确一是当初三人合作分写杂文之行动,确乎是写,而后合集成书,即为著作,已不再是零篇散帙之文,则其行为已成“著”,非止于写了;二是于书名之前只以杂文体制冠之,易误解为单篇杂文,则行文逻辑表述不周延,失却文篇集合之类名,必于杂文体裁类别之后加个集字,才显得行文逻辑周延而准确。
二、于词目人物平生著作仅举杂文二书,而于治学重要一面却失举其史学著作《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二书;又于文学方面失举《邓拓诗词选》、《邓拓散文》二书,则于人物平生事业的表述即显得残缺不全了。
三、注释仅以政治人物叙其经历略备,而于其学术文化历史之贡献失举史学、文学著述四书,就不见其学者(史学家)、诗人的身份了。
一百位革命先烈简表

一百位革命先烈简表一百位革命先烈简表第一次国革命战争时期林祥谦:(1889?1923)闽侯人,1922年入党,二七罢工领导人之一,1923年2月牺牲。
施洋:(1889?1923)竹山人,律师,1922年入党,二七罢工领导人之一,1923年在武昌牺牲。
顾正红:(1905?1925)滨海人,棉纺工人,1925年入党,同年为保卫工会被日本资本家杀害。
王尽美:(1898?1925)莒县人,党的一大参加者之一,曾在负责党的工作,1925年夏在病逝。
廖仲恺:(1877?1925)惠阳人,国民党左派,坚决执行的三大政策,1925年在被国民党右派杀害。
高君宇:(1896?1925)静乐人,党的三大选为中央委员,1925年在病逝。
?公:(1898?1927)潼南人,1925年入党,曾任地区委员会书记,1927年牺牲。
延年:(1899?1927)怀宁人,1922年入党,曾被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侯补委员,1927年牺牲。
邓培:(1884?1927)三水人,1921年入党,曾被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4月牺牲。
侯绍裘:(1896?1927)松江人,1924年入党,曾任国民党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1927年牺牲。
大钊:(1899?1927)乐亭人,党的二大至四大选为中央委员,曾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1927年在牺牲。
肖楚女:(1896?1927)汉阳人,1922年入党,1924年任党中央特派员筹建党组织,1927年在牺牲。
世炎:(1901?1927)西阳人,党的五大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在牺牲。
汉俊:(1890?1927)潜江人,党的一大参加者之一,曾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在牺牲。
第二次国革命战争时期王荷波:(1882?1927)闽侯人,1922年入党,八七会议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1927年11月牺牲。
太雷:(1899-1927)人,八七会议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侯补委员,1927年起义时牺牲。
罗亦农:(1901?1928)人,1921年入党,八七会议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1928年在牺牲。
历史上最早的57名中国共产党员

历史上最早的57名中国共产党员一,上海党小组,计十五名: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主将。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江西九江召开“八七”会议。
罢免了他的领导职务。
后因在党内搞非法小组织活动,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
沦为托洛茨基派的首领。
一度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1942年客死于四川江津。
他是一个在学问和人格上无可挑剔的卓越志士。
李汉俊:(1890-1927)原名书思,湖南潜江人。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与组织者之一。
“三大”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后与陈独秀、张国焘意见不合,退党去湖北,北伐时,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湖北省教育厅长。
1927年11月,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陶钧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承认其为革命烈士。
他与妻子王会悟是中共得以问世的最大功臣之一。
又是一个倔强、有个性,而命运极其不幸的人。
李达:(1890-1966)号鹤鸣,湖南零陵人。
1913年到日本留学,1920年回国参与发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大”被选为中央宣传主任。
由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校长转任湖南大学教授。
1923年退党。
北伐时,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
后展转上海、北平、湖南、广西等地任教。
1949年北上解放了的北平,重新入党,后为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学会会长。
文化大革命遭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去世于武汉。
俞秀松:(1899-1938)字柏青,浙江诸暨人。
1919年在杭州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三月,前往苏联参加第二次少共国际会议。
归国后在浙江建党、建团,团的”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后追随孙中山,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5年去苏联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3年被派往远东伯力,1935年到新疆任新疆学院院长。
范长江

人物生平
01
非凡少年
02
艰难选择
03
进入北大
04
从业新闻
06
冒险采访
05
成名之举
1
进入延安
2
加入组织
3
人民日报
4
迫害致死
5
平反昭雪
范长江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范长江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他也时常仿照祖父的模样和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 着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
《中国的西北角》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 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他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
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 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 他经常苦思冥想: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 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 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 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1927年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 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信息
二、主要学历(从大专或大学填起,六项以内)
三、主要经历(十项以内)
四、主要学术团体兼职(六项以内)
五、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限2500字)
六、重要科技奖项[限填国家三大奖,省、部级一、二等奖,六项以内。
请在基本信息栏内按顺序填写成果(项目)名称,类别(国家、省、部)名称,获奖等级,排名,获奖年份,证书号
七、重要专利(限填六项以内。
请在基本信息栏内按顺序填写专利名称,批准年份,专利号,
八、论文和著作(限填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十篇(册)以内。
请在基本信息栏内按顺序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