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馆藏元代青花瓷器的鉴赏与研究

合集下载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是最具标志性的汉瓷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承,闻名于世。

元青花瓷
器表现形式多样,根据造型特征分为直线解构型、曲线解构型、细腻精致型、斗鸡纹和草芯饰型等五大类。

元青花瓷器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釉质细腻润泽,质地柔滑光亮。

另外,元青花瓷器蒙古文和汉文书写规范精细,题跋书写夸张,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鉴别方法主要由口沿、底沿、趾、釉质、青花和书写等六
种方面组成。

首先,元青花瓷器口沿四角分明,两边尖端略微折出双弓,
能看出做工精细。

其次,底沿内外边脚线比例均衡,不存在偏折,说明烧
制稳定。

再次,趾只有一个圆球状,平坦,不存在破损。

另外,釉质柔滑,细腻润泽,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

最后,书写规范精细,题跋夸张,
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精良,造型美观,风格各异,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

它在欣赏历史的同时,也为收藏家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 馆藏“饕餮纹蟠螭纽铜”
• 饕餮纹蟠螭纽铜 西周。1974年出土。纹饰繁密、精细,制作工艺精湛,是广东出土青铜器中的 精品。

陈容《墨龙图轴》 南宋。陈容为福建长乐人,1235年(端平二年)进士,官国子监主簿,
善画墨龙。此图风格雄奇,笔法雄健,是传世珍品。 国宝级文物。

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元代。瓶底书釉下青花“又”字款。器形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人物纹
建筑结构:新馆建筑结构新颖,设计独特,采用巨型桁架悬吊结构体系,在中部 沿边长67.5米的方形四周布置钢骨混凝土剪力墙,在剪力墙上端设置8榀跨度为 67.5米且两端各悬挑23米、高6.5米的大型空间钢桁架,沿悬臂桁架外端设4榀封 口桁架,再在封口桁架下伸边长6米的箱型钢吊杆,悬吊3~4层楼面体系。这种悬 吊结构体系,在国内尚属罕见,在境外也只有德国宝马汽车大厦、香港汇丰银行 等极少个案。
新广东省博物馆 (Guangdong Province museum)位于广州市东山 区文明路215号的广东省博物 馆成立于1959年,是一座省 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是广 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 会实践基地。广东省博物馆 大院原是清代广东的贡院, 占地面积4.3万m2,院内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党“一大”旧址(含革 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 单位——红楼、中山大学天 文台,并辖有广州鲁迅纪念 馆。
博物馆建筑外墙材料采用拉丝和穿孔金属板材、与玻璃和饰面屏风相结合, 利用金属的黑灰色与内凹处的大红色形成对比,隐约显露中国特色。外墙 内凹和 外凸部分错落有致,结合照明,使象牙雕的镂空样式得到体现。结 构设计上,采用的钢桁架对挑悬挂结构这一种较为新颖的结构体系,为目 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悬挂式结构。
• 珍贵藏品 :

广东省博物馆有一瓷器,却颠覆了传统《西游记》,这是怎么回事?

广东省博物馆有一瓷器,却颠覆了传统《西游记》,这是怎么回事?

广东省博物馆有一瓷器,却颠覆了传统《西游记》,这是怎么回事?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深入人心,背景取材就是唐朝和尚玄奘去天竺取经的事件。

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不过吴承恩笔下的师徒五人名气是最大。

相信看过这部剧的朋友对他们的形象再熟悉不过了。

不过考古专家的研究发现颠覆了人们对《西游记》的传统认知。

在广东省博物馆有件镇馆之宝,据说是现存的唯一一件绘有西游记题材的完整的元代瓷器“磁州窑唐僧取经图枕”。

我们知道宋代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窑这五大名窑对中国瓷器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河北邯郸市磁县的磁州窑,曾是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广东省博物馆里这件“磁州窑唐僧取经图枕”就是在这儿生产的。

这件方瓷枕上的主题花纹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的师徒五人。

然而,这件方瓷枕上刻画的师徒几人和我们印象中的师徒形象又不太一样。

只见走在最前面的就是猴哥,他手中侧举着一棒子的“怪物”;紧随其后的是长嘴大耳的八戒,他右肩扛一钯;第三排是头上戴着五佛冠僧帽的唐僧。

前三人跟电视中演绎的形象差别不是很大,最另类的是三师弟水沙和尚,这里的沙和尚并没像剧中那般挑着担,而是当起了“小厮”,手举华盖罩着骑马的唐僧,并紧紧跟随,就像是在给唐僧打伞一般。

不过这件方瓷枕上只有图,并没有文字说明,所以究竟如果演绎的也就不得而知了。

据有关报道,有件私人收藏的元代青花大炉残器上也出现过西游记题材,这里面的形象就更加颠覆人的认知了。

这件元青花大炉残器收藏者是北京蒙元博物馆副馆长张庆玉,而且为了得到这件元青花大炉残器,甚至卖掉了房产。

不过令人吃惊的是,这件瓷器上的人物形象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猴哥变成了一副雷公嘴,头上没带金箍,猪八戒更是连铁钯都丢了,而是扛起了一把扫帚。

关于这副形象,张庆玉认为这可能是师徒几人取经回来后,猴哥取了金箍,八戒当上天蓬元帅后在替天宫打扫卫生。

而且排名第五的白龙马背驮经包光芒四射,像是取得了真经。

照此说,这应该描绘的是“元代西游记后传”了。

馆藏元青花瓷器选析

馆藏元青花瓷器选析

馆藏元青花瓷器选析作者:黄静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6期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它与釉里红、颜色釉瓷(主要是白釉和蓝釉)一起,成为了元代景德镇崛起的新品种。

成熟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

在其后的明代至清早期的数百年间,青花瓷器一直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品种,不仅在国内宫廷和百姓生活中广泛使用,并且大量出口外销。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SiO2和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

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

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常见的如连座瓶等)、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

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他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画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即王羲之爱鹅或兰、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周敦颐爱莲,或林和靖爱梅)(图1)、历史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明妃出塞、蒙恬将军等)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图2)。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广东珠海、汕头出土的元、明瓷器

广东珠海、汕头出土的元、明瓷器

作者: 曾广亿
作者机构: 广东省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87-94页
主题词: 青花瓷器;出土;省博物馆;珠海;冲积层;花卉;广东;汕头市;旋纹;元代
摘要: <正> 1969年4月珠海县南水公社渔业大队民兵,在蚊洲岛沙滩冲积层的一个凹槽中发现几件元代瓷碗半露地面,当即进行清理,发掘出青、灰、黄釉碗、碟212件。

6月,驻珠海县人民解放军某部,将其中碗、碟7件送交广东省博物馆。

7月,省博物馆派人会同渔业大队民兵和公安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和探掘,将出土的全部瓷器带回博物馆保存。

1971年初,汕头市阀门厂工人,在市郊金沙农机厂前面的沙丘中挖运细沙时,又在沙层中发掘出64件明代青花瓷器,有碗、碟、杯、。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
内部和底部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的内部特征。

元代
青花罐的内部通常呈现出一种深蓝色的釉色,这是青花瓷的特点之一。

这种深蓝色的釉色常常带有斑驳和流动的效果,形成了独特的
纹理和图案,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此外,元代青花罐内部的
装饰通常以植物、花卉、人物或动物等为题材,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其次,让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底部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的底部
通常呈现出浅灰色或者棕色的胎釉,胎釉质地细腻,釉面光滑,有
时还会留下一些烧制痕迹或者窑变的痕迹,这些痕迹往往是鉴别真
伪的重要依据。

此外,元代青花罐的底部还常常刻有款识或者是底款,款识内容包括制作工匠的姓名、年代、窑口等信息,有助于我
们对青花罐的历史和来源进行考证和研究。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罐内部呈现出深蓝色的釉色和精美的装饰,底部则呈现出胎釉质地细腻、款识等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展现了元
代青花罐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和鉴别元代青花罐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元代青花瓷纹饰的特征

元代青花瓷纹饰的特征

元代青花瓷纹饰的特征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时期,其青花瓷器具有独特的纹饰特征,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和审美风格。

以下是元代青花瓷纹饰的一些特征:1. 青花绘画风格:元代青花瓷的青花绘画风格多变,绘制方法自由灵动,线条流畅。

青花在瓷器表面上以缠枝纹、花卉、动物、人物、山水等多种图案形式呈现。

画面常以蓝色为主,采用薄涂、挂瓷和点染等手法,轮廓线条简练而生动。

2. 深浅不一的青花色彩:元代青花瓷的青花釉色常常变化丰富,深浅相间,使图案在瓷器表面呈现出层次感。

青花色彩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细节,以形成对比。

3. 纹样多样化:元代青花瓷纹样多种多样,内容丰富。

主要纹饰包括草花纹、莲纹、荷叶纹、鱼纹、花鸟纹、龙纹、凤纹、人物故事纹等,其中的图案寓意丰富,常常融入中国文化和宗教意象。

4. 瓷器形式和器型:元代青花瓷器型丰富多样,有瓶、罐、盘、碗、壶、盏等。

瓷器造型多采用古典端庄的风格,同时也有较大胆的创新,如一些特殊的花瓶、花插、器物等。

5. 纹饰的纵深感: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常常给人以纵深感,画面层次分明,通过线条交错、远近相间,营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6.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构图非常饱满,各个元素之间层次分明且丰富多样,但又不显得杂乱无章。

7.笔法流畅有力。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笔法多以一笔点划为主,给人一种流畅且有力的感觉。

8.勾勒渲染粗壮沉着。

在绘制纹饰时,元代青花瓷采用的是粗壮的勾勒和沉着的渲染手法,使得整个纹饰显得非常有力量感。

9.主题纹饰题材广泛。

元代青花瓷的主题纹饰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例如,人物纹饰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纹饰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纹饰则以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为主。

10.辅助纹饰种类繁多。

除了主题纹饰,元代青花瓷还有很多辅助纹饰,如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这些辅助纹饰的使用使得整个青花瓷的装饰效果更加丰富和多彩。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

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

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近代人对元青花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十分模糊的状态。

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多展开以及大规模的动土工程和各种挖掘出土等,不仅考古及文博单位拥有一批新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只是由于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并不具备准确的出土时间、地点的“标签”。

近些年来,收藏家们手里的元青花和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都可说是“鱼龙混杂”。

它们给元青花瓷的收藏、鉴定和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这种从未有过的“元青花现象”,要求我们理清对元青花的认识。

元青花瓷的鉴别,已有不少人做过工作,提出了许多看法和意见,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国内较早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瀛洲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新近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发布的《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等①。

国外新近发表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和《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两文②,在元青花瓷的鉴定方面,也讲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都十分值得借鉴。

《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的“总则”中说:“鉴定元青花瓷器,应该以元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及构成要素为依据,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贸易背景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述无疑是正确的。

笔者直接触摸元青花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尔后,中国文物海外展览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的有利条件,有更多接触历代陶瓷,包括元青花瓷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元代青花瓷器的鉴赏与研究描述:(图1)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图片:描述:(图2)元青花折枝花玉壶春瓶图片:描述:(图3)元青花花卉纹蒜头瓶图片:描述:(图4)元青花青花花卉小罐图片:描述:(图5)元青花束莲如意纹匜图片:描述:(图6)元青花菱花口单凤纹碟图片:描述:(图7)元青花月梅纹洗图片:广东省博物馆馆藏元代青花瓷器的鉴赏与研究作者:冯素阁青花青,色彩淡雅、幽青,华而不艳,明快悦目。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盛于元。

明、清达到顶峰。

历代各个窑口的青花瓷器烧制最完美的唯属景德镇窑。

唐代的青花瓷为形成萌芽状态,纹饰色彩很不稳定,不管是从胎、釉、彩都可以感受唐代水平的特点,而且数量极少;元代青花已经达到成熟、精美的程度,胎体有厚重、轻薄,大、中、小器形都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纹饰极富特色,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层次多,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明代青花瓷器的青花,主要原料是氧化钴,但由于采用不同的钴土矿,所呈现的色泽就不同,根据这种情况,明代时间的早晚不同,青花的风格特色也不同。

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并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是中国中部江西省的景德镇。

此外在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云南省,也有烧造青花瓷器的瓷窑。

今天我根据馆藏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欣赏元青花瓷器。

一、元青花瓷器的制作风格元青花,在制作工艺、釉色、纹饰、器型等方面都非常成功,传世精品国内外都不少,其特点有:1胎: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胎质,较为坚硬,不够精细,有时可看到沙眼,由于胎内含杂质和铁的成分较多,因此器物的底部及足部露胎处,经常可以看到氧化铁的红色斑点,也称火石红。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般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为重,可能是当时施釉较厚和釉料中含铁量较多的缘故。

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节状凸起的弦纹,器身与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

2釉:釉的颜色以白色为主,白中闪青色,釉质极为细润,施釉一般比较厚,盘类器物的底部都不施釉,称为沙底。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

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

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

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

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

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3青花色:青花是兰色釉下彩,在瓷胎上用一种含钴的颜料,(颜色是黑褐色的)按所要求的图案进行绘画,然后再施白釉,进行烧制,即成青花瓷器,这种青花的装饰具有色调幽雅明快,而又不易上彩的特点。

应该说,青花瓷器最早在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但那时的青花,因是初级阶段,又很不成熟,受唐三彩蓝料的影响,在瓷器上的青花非常简单,蓝料晕散重,同时传世器物极少,也就是近几年才被陶瓷界所公认。

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古代使用的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

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

在高温的作用下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

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

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

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料”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

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

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除国产原料外,大部分都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该进口料与国产料青花不同,它烧成后的颜色深浅不一,深的凹下去形成蓝黑色斑点,用手摸时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而国产青花料就没有此类现象,但此时国产青花料用量很少,从见到的实物看,有国产青花料和进口苏泥勃青料的合用器物,也有单纯用国产料的,由于进口料有凹凸不平和发黑的晕散现象出现,所以只能画绘花纹,有一种凝重、福丽堂皇的大气之感。

画人物效果不好,画人物必须用国产料,特别是画人物的脸部既均匀又清晰,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图1),应是以国产料为主苏尼勃青料重点涂点的器物。

为国产和进口青料的合用精品。

4纹饰:元青花一般多装饰莲瓣纹,器物肩部绘有垂云纹,中间主题部分填以各种花卉,纹饰繁密,层次较多,有的器物上出现三四层甚至七八层花纹图案,如省博物馆藏的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层次就较多。

图案结构紧密,层次分明,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这种繁密饰纹的手法,不仅表现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现在元代织锦和石雕工艺上,成为当时的独特风格。

绘画题材也比较丰富,常见的有:牡丹、莲花、水萍、松竹梅、菊花、龙凤、孔雀、麒麟、海马、鱼、鸭、鸳鸯、回纹、文字、八宝、人物等生动活泼纹饰。

龙纹的特点:元代龙为细颈龙,龙嘴上翘,龙身较细,龙尾较秃,龙找有三、四、五找之分,但三爪龙最为常见。

5造型: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点。

常见的器形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等,这种造型继承了唐宋(公元7~14世纪)以来的传统风格。

由于当时的旋削技术较差,一般大罐内也多有旋纹,不够规整精细,不注意修整,瓶、罐、壶等器物接口痕迹较明显,盘碗类器物底部一般不施釉,经常看到留在底部的旋痕。

同时小型器物也有,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小菱口单凤纹碟、小罐、小洗等。

但数量不多。

常见的典型器物特点有高足碗,碗身较浅,口和底足外撇很少,高足大于碗身。

(1)玉壶春瓶:细长颈,腹部转折生硬,口沿外撇大,整个器物比较瘦高。

(2)壶元代的壶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演变,壶身是以玉壶春瓶作为壶身的,壶把较大,壶嘴较长,位置均靠下。

元代的器物除高足碗外,底足一般比较矮,造型厚重,挺拔古朴,表现了元代的时代风格。

二、馆藏元青花介绍与欣赏:(图1)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

高30.3 口径8底径8.8厘米。

喇叭口,细长颈,胆形腹,圈足略外撇,形体修长秀美,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胎薄,局部可透光影。

白釉细腻而莹亮,白中泛青。

口沿内绘青花卷草纹,瓶外腹部绘人物故事图,故事内容表现了陶渊明外出会亲访友图,据《靖节先生集`五柳先生传》中记载,陶渊明宅前有五棵柳树,因而自称“五柳先生”。

陶渊明常携琴会友,又因有脚疾,才常有二童子随从服侍,该图案十分形象的描绘了陶渊明外出携琴访友,陶渊明前边走,二童子边走边语前后呼应,周围有柳树、鹿、石、花卉陪衬,布局得体,宛如一幅元代精美的墨笔人物画。

上下各配蕉叶纹,变形莲瓣纹,卷草纹,都为元代典型的绘画风格。

瓶底书釉下青花“又”字。

该“又”字看来为似是符号性的标记,与钧窑瓷器的一、二、三、四``````相类似。

该瓶为典型的元代风格,绘画又极精,是非常难得的,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确认为一级文物。

(图2)元青花折枝花玉壶春瓶。

高25.5口径7.2底径7.5厘米。

喇叭口,细长颈,胆形腹,圈足略外撇,底有釉,圈足一周露胎处有较明显的火石红烧制痕迹。

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鸭蛋青色,瓶上的纹饰为颈部绘蕉叶纹,腹部绘折枝花卉一周,上下纹饰以弦纹间隔。

青花色泛灰暗,花卉自然、流畅、简练,为国产青料,应是景德镇元代早期的作品。

(图3)元青花花卉纹蒜头瓶。

高15.8口径22底径4厘米。

蒜头瓶口,细颈,胆形腹,圈足略外撇,底无釉,露胎处留有铁锈斑点痕迹,蒜头边纹饰为一周双莲瓣纹,颈部一周回纹,腹部绘折枝梅花纹,腹下部绘一周勾莲纹,青花色泽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梅花的花瓣色泽较浓艳,为苏尼勃青料重点涂色的部位,其余为淡雅的国产青花料,每层纹饰以淡雅的泛灰色青花间隔。

我认为,绘制方法为,先用国产料绘画,然后在重点部位再绘苏尼勃青料,如图1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这样更有立体感,同时又突出了进口苏尼勃青料的珍贵。

(图4)元青花青花花卉小罐。

高6.5口径6.5底径6厘米。

矮颈,丰肩,往下渐收,平底。

肩部双弦纹间草纹一周,腹部以弦纹相隔,画折枝菊花两枝相对称。

纹饰虽然简练,但画法亦然讲究,既有铁线勾勒,又有分水渲染等传统国画手法,用笔酣畅有力,干脆利索,保持了元瓷那种粗犷奔放的特点。

青花料发色淡雅,明快悦目,含铁晕低,是典型的国产青花料。

施釉不到底,白釉泛青色,莹润明亮,平底无釉,为火石红色,胎稍粗,刀削痕明显,内壁中间一接痕,外较平整,是景德镇窑的产品。

二是元青花月梅纹水盂。

(图5)元青花束莲如意纹匜。

高4.7口径14*17.2底径9厘米。

匜是西周、春秋时流行的盥洗用具。

该瓷匜形似瓢,圆形,有流,流下有一小环纽,内中心绘青花束莲纹,内壁绘一周花卉。

外壁绘变体莲瓣纹,瓣内绘如意云纹。

青花料色深处有下凹现象,为标准的苏尼勃青料,。

通体施白釉泛青色,口沿和底无釉,呈火石红色。

造型优美,纹饰工细。

青花艳丽,为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确认为一级文物。

(图6)元青花菱花口单凤纹碟。

高1.6口径15.7底径13.3厘米。

盘为花口,平底。

内绘青花单凤菊花,内壁绘一周卷草纹,施鸭蛋青色釉。

砂底,有密集的铁锈斑点,该器物十分精巧秀美,纹饰流畅自然,是国产料和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的混合作品,没有看到一样的第二件。

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确认为一级文物。

但是由于这件瓷器在多年前早就出书发表过。

因此,后来社会上见到有仿品,并且仿的造型、青花、纹饰都较差,可以看出仿者本身并没有真正见到该器物,只是在书上看到想当然而已。

(图7)元青花月梅纹洗。

高6.2口径10底径6.5厘米。

敛口,鼓腹,矮圈足,不太规整,挖足较草率,灰白胎,稍泛红色。

肩部画斜道带一周,腹间主题纹饰画梅花、月亮,线条粗犷草率,一气呵成,好似书法的大写意笔法,但可以看出画的是两枝梅花,两两相对,两梅之间,画一半月,是元代常用的纹饰。

里外施白釉泛青色,有细小纹片。

青花灰兰,浓处泛黑,釉白中泛青,此件器物有专家认为是云南玉溪窑的产品,我认为还是景德镇元早期的作品或者是景德镇附近吉州窑的产品,从纹饰上看,它接近吉州窑宋代时期的白釉剔刻月影梅纹饰,长造型上看它和吉州窑南宋时期的洗几乎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