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河大桥影评
桂河大桥读后感

桂河大桥读后感首先得说,这电影里的人物那可真是各有各的古怪。
英国军官尼科尔森,一开始就给我一种轴得要命的感觉。
他呢,特别执着于所谓的军人荣誉和规则,到了那种有点犯傻的程度。
被日军俘虏了,还非得按照自己那套在战俘营里搞建设,就好像他不是个俘虏,而是来视察工作的军官似的。
不过呢,你又不得不佩服他这股子认真劲儿,硬是带着一群战俘把桂河大桥建得有模有样。
而日军呢,他们的残忍和疯狂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那个斋藤大佐,整天凶巴巴的,对待战俘就像对待蝼蚁一样,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看着就让人恨得牙痒痒,感觉他就是那种战争机器里最没人性的零件。
电影里最让我觉得讽刺的就是这座大桥了。
尼科尔森费了好大的劲儿把桥建起来,对他来说这是个伟大的工程,是他坚守纪律和尊严的成果。
可是在盟军的眼里,这桥必须得毁掉啊。
一边拼命建,一边要拼命炸,这就像一场荒诞的拔河比赛。
我当时就在想,这战争啊,可真会捉弄人。
把人搞得晕头转向,让他们做着自相矛盾的事儿。
当最后大桥要被炸毁的时候,我心里那个纠结啊。
既觉得这桥炸了也好,不能让日军得逞;可又有点心疼尼科尔森,他的心血就这么没了,而且他还在保护大桥的时候被自己人给误杀了。
这就像是命运开的一个超级大玩笑,把一个人的信念和生命在一瞬间都给碾碎了。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战争中人性的复杂。
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的区分,就像尼科尔森,他是个好人,但他的固执也在一定程度上帮了敌人的忙。
而战争本身呢,就像一个巨大的绞肉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被搅得稀里哗啦。
它把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把人的价值观都扭曲了。
看完电影我就一直在想,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就不会有这么多荒诞又可悲的故事了。
桂河大桥,1957年拍摄的老电影

《桂河大桥》,1957年拍摄的老电影了,一部荣获了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老电影。
《桂河大桥》,大卫?里恩执导,英国制造,美国投资,有评论说这是史上最经典的反战电影。
我是在看完电影之后,才看的电影介绍,要不是白纸黑字写着是1957年拍摄,你根本想不到这么完美的拍摄艺术会早在1957年已经诞生了出来。
又一次关于战争的反思。
电影的大背景是二战,1943年英军上校尼尔森和他的属下被日军俘虏,被命令修建连接泰国和缅甸的桂河大桥。
尼尔森身上散发着典型的英国绅士气息,固执,自尊,有着强烈的荣誉感。
虽然已经成为俘虏,但他坚持着《日内瓦公约》里不允许被俘军官从事体力劳动的信条,即使被威胁,即使被关在闷室里,也不向日军大佐斋藤屈服。
而日军的斋藤大佐却恰恰是个被武士道精神熏出来的典型的日本军官,他瞧不上英军“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投降思想,为了按期完成桂河大桥的修建任务,他使用强硬手段来逼迫包括军官在内的英军俘虏从事体力劳动。
在这个岛上,还有希尔斯这个美国大兵俘虏。
英国人的绅士尊严,日本人的外刚内柔,美国人的随意多变,三个不同国籍的军人,在这部电影当中、在同一个岛上交叉碰撞,让你分不出究竟是谁的气质更优秀。
而这所有的精彩,其实最后都逃不过一个叫做战争的悲剧,就像没有人能逃过《死神来了》里的命运。
被俘的英国军人衣衫褴褛,却排着整齐的队伍用口哨吹出轻松有力的曲子。
这首《波基上校进行曲》在1914年便由约翰?奥尔福特作出,而在40多年后才因《桂河大桥》为大家所熟知,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流行曲,因此这首曲子也被称为《桂河大桥进行曲》。
我们现在还可以听听这首欢快的军乐。
也许,每一首有点历史的军乐背后都有硝烟的沉重和弥漫。
在沉重和弥漫当中,历史也只是一瞬。
桂河大桥现在已经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桂河不远处就是北碧府占地千余亩的盟军公墓。
在这里,埋葬着将近7000名盟军士兵的遗体。
桂河大桥周围也遍布着许多商业的繁华之地。
那些在大桥之上合影的游客,会想到往事并不如烟吗?一部来自1957年的电影。
桂河大桥观后感人性

桂河大桥观后感人性桂河大桥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这座宏伟的桥梁让人们不禁为现代科技的进步所震撼。
我有幸亲眼目睹了桂河大桥的壮丽景象,并深深感受到了人性在这样一个科技之巅的建筑中所发挥的作用。
桂河大桥横跨在广袤的桂江上,连接起了本地两岸的交通要道。
这座大桥不仅有着令人赞叹的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是体现了人性的关怀与智慧。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经常忽略了科技的背后所蕴含的人的思考和情感。
而桂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人的智慧与情感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桂河大桥的设计考虑了人们的出行需求与安全问题。
工程师们在设计桥梁结构时,经过精心的计算和模拟,确保了桥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
他们还设想了未来桥梁的维护与管理,确保桥梁可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状态。
这一切都是出于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关注,体现了人性的关怀。
其次,桂河大桥的建设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团结。
众多工程师、建筑师、技术人员和施工者们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才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工程。
他们在设计、施工和监督过程中进行了持续的沟通与合作,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展示了人性中的团结与互助精神。
此外,桂河大桥的建设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诸多实惠。
桥梁的建设不仅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连接,也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更重要的是,桂河大桥的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
桥梁不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是为人民福祉而建设的证明。
桂河大桥从设计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人性的智慧和情感。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常常注重技术本身,而忽略了科技背后的人性成分。
然而,正是人性才赋予科技以灵魂,让科技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
桂河大桥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展示了人性的力量和创造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平衡与辩证关系。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可能性,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观后感-《桂河大桥》观后感1 精品

《桂河大桥》观后感篇一:《桂河大桥》观后感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战争------观《桂河大桥》有感作为一部经典的二战影片,我认为《桂河大桥》想呈现给人们的首先是战争,至于故事中在民族、文化和人性方面的冲突,都是导演为了表现深层次主题而借助的工具。
战俘题材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能最大化地映射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日本人愚蠢而又缺乏人性的武士道思想,英国人刻板教条的贵族气质,美国人灵活狡猾的务实主义,都围绕桂河大桥工程展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一定要贵在典型和真实。
《桂河大桥》中没有绝对的英雄主义,所有角色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凡人,人物的刻画在亦正亦邪间让人窥见了生活的原貌。
抛开民族矛盾等因素不说,斋藤上校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日本军人。
在日本这个国家的思想里,武士道精神高于一切,战败者是没有什么权利可言的,斋藤甚至没有把这些战俘当作平等的人去看待。
可是为了使造桥工程如期完工,他居然可以忍受这些战俘的指手画脚,自己默默地悲伤哭泣,这不能不说是天皇至尊、命令至上的训导结果。
因此虽然斋藤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缺乏人性的印象,可这也正是这个角色的可悲之处。
如果说尼尔森上校最初以死抵制斋藤军官的造桥命令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保护下属们的利益,可他后来的行为就太过了头。
他不仅要造桥,而且要造一座好桥,他似乎忘记了他是在帮谁在造桥。
对此,尼尔森自有一番理论,他对军医说,你给病人做手术时会不会因为他是敌人就不救呢?医生被他的反驳弄得无话可说。
但其实这是荒谬可笑的,作为一个战俘,能老老实实给敌人干活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会尽全力去干好?然而这正是尼尔森所坚持的,在他看来规矩和法律就是一切,捍卫了这些就是捍卫了作为军人的荣誉,这就是他自己的人生信条,即使到了死板教条愚蠢可笑的地步,他也在所不惜。
美国人很会适应环境。
在日本军营里,油嘴滑舌地辩解,再用高级打火机说服日本军官批准自己的病假,让他可以在大热天休息。
公选蒙太奇手法

影片《桂河大桥》表现手法分析(蒙太奇)《桂河大桥》根据一部畅销的反战小说改编,片长两小时三刻钟,与原著相比,影片虽失去了幽默感,而且结尾有点令人迷惑不解,但在刻画人物与造型处理等方面是相当成功的。
整个影片采取平行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两条线索、两个事件交替的方式来进行,叙事方式独特。
这两条线索分别是:在桂河做苦力的英国军俘建桥,逃亡出来的希尔兹上校要炸桥。
整部影片的结构,即为逃亡成功的希尔兹和齐藤以及尼尔森命运的交叠。
导演将三个人的冲突讲述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
并巧妙的运用了叙述线理论,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尼尔森上校在影片的开头强调“不建议逃亡”、“军人的尊严”、“荣誉、法律重于一切”,导致了后来他的所作所为。
而军医为了不让军官们关在小黑匣里面而建议尼尔森妥协关于军官干活与否的争论,导致了他与尼尔森完全不同的两种命运。
这种因果关系统摄了人物的命运的最终发展。
导演把两条现实的命运线,交织在一起,使人看起来更像是两个故事的拼接。
换种说法就是,要想把两个命运和在一起,必须先把他们分开,分即是合,合即是分。
导演正是通过剪辑, 进行取舍与重新组合, 让观众按照导演本人的观察与思考方式来对社会和现实进行观察、思考, 从而让观众体会到导演的思考过程和深刻思想。
大卫·里恩不但能谙熟驾御剪辑的各种具体技巧技法, 更为重要的是, 他深知如何运用这一电影化手段来体现他的蒙太奇思维, 即表现他自己的思想。
桂河大桥运用属于古典电影连续性剪辑的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来塑造战争片紧张激烈的气氛而且引起强烈的悬念从而吸引观众这无疑是叙述结构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结合的结果。
《桂河大桥》无论从结构、内容、内涵、思想高度上都可以堪称完美的一部电影。
导演的蒙太奇剪接方式搭配上使故事内容超出了内容本身的意义。
2019年桂河大桥影评范文.doc

2019年桂河大桥影评范文篇一:历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及优秀影评历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及优秀影评获奖影片:第1届奥斯卡(1927-1928年度)最佳影片:翼Wings第2届奥斯卡(1928-1929年度)最佳影片:百老汇的旋律/红伶秘史TheBroadwayMelody 第3届奥斯卡(1929-1930年度)最佳影片:西线无战事AllQuietontheWesternFront第4届奥斯卡(1930-1931年度)最佳影片:壮志千秋Cimarron第5届奥斯卡(1931-1932年度)最佳影片:大饭店GrandHotel第6届奥斯卡(1932-1933年度)最佳影片:乱世春秋Cavalcade第7届奥斯卡(1933-1934年度)最佳影片:一夜风流ItHappenedOneNight第8届奥斯卡(1935-1936年度)最佳影片:叛舰喋血记MutinyontheBounty第9届奥斯卡(1936-1937年度)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齐格飞TheGreatZiegfeld第10届奥斯卡(1937-1938年度)最佳影片:左拉传TheLifeofEmileZola第11届奥斯卡(1938-1939年度)最佳影片:浮生若梦YouCan tTakeItwithYou第12届奥斯卡(1939-1940年度)最佳影片:乱世佳人GonewiththeWind第13届奥斯卡(1940-1941年度)最佳影片:蝴蝶梦Rebecca第14届奥斯卡(1941-1942年度)最佳影片:翡翠谷HowGreenWasMyValley 第15届奥斯卡(1942-1943年度)最佳影片:忠勇之家Mrs.Miniver第16届奥斯卡(1943-1944年度)最佳影片: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第17届奥斯卡(1944-1945年度)最佳影片:与我同行GoingMyWay第18届奥斯卡(1945-1946年度)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未TheLostWeekend第19届奥斯卡(1946-1947年度)最佳影片:黄金时代TheBestYearsofOurLives 第20届奥斯卡(1947-1948年度)最佳影片:君子协定GentlemansAgreement第21届奥斯卡(1948-1949年度)最佳影片:哈姆雷特Hamlet第22届奥斯卡(1949-1950年度)最佳影片:国王的弄臣AlltheKingsMen第23届奥斯卡(1950-1951年度)最佳影片:彗星美人AllAboutEve第24届奥斯卡(1951-1952年度)最佳影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mericaninParis,An第25届奥斯卡(1952-1953年度)最佳影片:戏王之王TheGreatestShowonEart第26届奥斯卡(1953-1954年度)最佳影片:乱世忠魂FromHeretoEternity第27届奥斯卡(1954-1955年度)最佳影片:码头风云OntheWaterfront第28届奥斯卡(1955-1956年度)最佳影片:马蒂Marty第29届奥斯卡(1956-1957年度)最佳影片:环游地球八十天AroundtheWorldinEightyDays 第30届奥斯卡(1957-1958年度)最佳影片:桂河大桥TheBridgeontheRiverKwai 第31届奥斯卡(1958-1959年度)最佳影片:金粉世界Gigi第32届奥斯卡(1959-1960年度)最佳影片:宾虚Ben-Hur第33届奥斯卡(1960-1961年度)最佳影片:桃色公寓TheApartment第34届奥斯卡(1961-1962年度)最佳影片:西区故事WestSideStory第35届奥斯卡(1962-1963年度)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ofArabia 第36届奥斯卡(1963-1964年度)最佳影片:汤姆琼斯TomJones第37届奥斯卡(1964-1965年度)最佳影片:窈窕淑女MyFairLady第38届奥斯卡(1965-1966年度)最佳影片: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第39届奥斯卡(1966-1967年度)最佳影片:四季之人AManforAllSeasons第40届奥斯卡(1967-1968年度)最佳影片:炎热的夜晚IntheHeatoftheNight第41届奥斯卡(1968-1969年度)最佳影片:雾都孤儿Oliver!第42届奥斯卡(1969-1970年度)最佳影片:午夜牛郎MidnightCowboy第43届奥斯卡(1970-1971年度)最佳影片:巴顿将军Patton第44届奥斯卡(1971-1972年度)最佳影片:法国贩毒网TheFrenchConnection 第45届奥斯卡(1972-1973年度)最佳影片:教父TheGodfather第46届奥斯卡(1973-1974年度)最佳影片:骗中骗TheSting第47届奥斯卡(1974-1975年度)最佳影片:教父2TheGodfather:PartII第48届奥斯卡(1975-1976年度)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OneFlewOvertheCuckoo sNest第49届奥斯卡(1976-1977年度)最佳影片:洛奇Rocky第50届奥斯卡(1977-1978年度)最佳影片:安妮·霍尔AnnieHall第51届奥斯卡(1978-1979年度)最佳影片:猎鹿人TheDeerHunter最佳影片:克莱默夫妇Kramervs.Kramer第53届奥斯卡(1980-1981年度)最佳影片:普通人OrdinaryPeople第54届奥斯卡(1981-1982年度)最佳影片:火的战车ChariotsofFire第55届奥斯卡(1982-1983年度)最佳影片:甘地传Gandhi第56届奥斯卡(1983-1984年度)最佳影片:母女情深TermsofEndearment第57届奥斯卡(1984-1985年度)最佳影片:莫扎特Amadeus第58届奥斯卡(1985-1986年度)最佳影片:走出非洲OutofAfrica第59届奥斯卡(1986-1987年度)最佳影片:野战排Platoon第60届奥斯卡(1987-1988年度)最佳影片:末代皇帝TheLastEmperor第61届奥斯卡(1988-1989年度)最佳影片:雨人RainMan第62届奥斯卡(1989-1990年度)最佳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DrivingMissDaisy最佳影片:与狼共舞DanceswithWolves第64届奥斯卡(1991-1992年度)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TheSilenceoftheLambs第65届奥斯卡(1992-1993年度)最佳影片:不可饶恕Unforgiven第66届奥斯卡(1993-1994年度)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第67届奥斯卡(1994-1995年度)最佳影片:阿甘正传ForrestGump第68届奥斯卡(1995-1996年度)最佳影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第69届奥斯卡(1996-1997年度)最佳影片:英国病人TheEnglishPatient第70届奥斯卡(1997-1998年度)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第71届奥斯卡(1998-1999年度)最佳影片:莎翁情史ShakespeareinLove篇二:IMDB电影前250及一句话影评1、《肖申克的救赎》——弗兰克·达拉邦特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桂河大桥》观后感

《桂河大桥》观后感
《桂河大桥》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
影片通过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改
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面貌。
主人公们生活在一个面临巨大变化的时代,他们在爱情、亲情和友情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电影中的角色刻画栩栩如生,令人产生共鸣。
特别是女主角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矛盾,展现了现代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的挣扎和坚强。
男主角在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也让人感
到敬佩和震撼。
影片的背景音乐很动听,配合着画面展现出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传统文化底蕴。
我
被故事中的情感所打动,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爱与奋斗的力量。
总的来说,《桂河大桥》是一部温情感人的电影,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描绘了一
个时代的风雨变迁,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
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希望自己也能在困难面前坚强勇敢,迎接未来的挑战。
《桂河大桥》被遗忘的“人”

被遗忘的“人”一部能“引人入胜”的电影,绝不可能没有冲突。
《桂河大桥》也不例外。
电影的开场很直接,这似乎是一场日军与被俘英军之间的冲突。
野蛮还是文明,这是个问题。
大卫•里恩会如此简单吗?当然不会,接下来,日军与英军俘虏之间的冲突不再是电影的重点。
于是,有人认为,电影试图表现一种国民性格的不同,美国人务实灵活,却不免有些狡猾和无赖,英国人刻板,身上一股强烈的贵族气质,日本人被武士道精神弄的既愚蠢又没有人性。
更有甚者,居然还在电影看出了种族歧视,日本人也是亚洲人,大卫•里恩这么寒碜日本人,不是歧视是什么。
这样的看法真出乎我的意料,中国观众就是觉悟高,大卫•里恩就差远了,也难怪,他们没有政治思想教育这门课。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真正的冲突并不是与具体的人或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
实际上,大卫•里恩一直在试图避免人们落入他的陷阱里。
他想让观众注意到,无论日本人、英国人、美国人还是加拿大人,他们首先应该是“人”,他们有共性,其次才是特性。
电影里有一处细节可以说明这点,逃走的最后一个日军士兵被干掉后,镜头在一张日军士兵落下的照片上停留了几秒,以让观众看清楚照片上的人。
这短暂的几秒足以让观众的思绪从情节中暂时走开,停下来思考,倒下来是敌人,但也只是敌人,他有家人,有自己爱的人,他是有感情的人。
而战争让这一切不再重要,无论他是谁,孩子的父亲或是父母的儿子,你都要把他当成目标而不是人。
加拿大人与日本士兵正面遭遇时的不知所措,也是电影想表现的矛盾之一,加拿大小伙心地善良,他不是怯懦,从他第二次与日军遭遇时的表现就能看出。
那次,他就毫无犹豫地上前干掉了日军上校,而这次,他能做到毫不犹豫地杀人,因为他是从背后而不是正面,敌人不再是活生生面对自己的人,不会让他有产生丝毫同情心。
此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当讨论选择炸桥任务的人选时,希尔兹同意加拿大人的参加,他的理由之一竟然是这样可以让队伍国际化点,他或许有点恶搞。
或许也在暗示我们,这些人来自哪个国家不值得我们去注意,这部电影并不是在比较英国人、美国人或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区别在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桂河大桥影评——城邦之外非神即兽,而人就是人,必须区别于两者,必须忠诚于人间的政治。
一篇《桂河大桥》影评这个故事要从二战说起。
那是1943年的亚洲战场,英国军队的尼克尔森上校和他的600名部下被日本军队俘虏,押送到缅甸丛林的一处战俘营接受改造。
所谓的改造,就是做苦工,以及茫然等待死亡的降临。
尼克尔森们被分配的任务是在营地附近的桂河上修建一座大桥,连通曼谷与仰光之间的铁路,以便日军顺畅地从新加坡增兵印度。
那么,作为指挥官的尼克尔森该怎么应对呢?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英国人是俘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宁死不屈的壮举毕竟只属于星星之火般的少数人,要求每一个英国士兵都去实践“暴力不合作”或者“非暴力不合作”的伟大真理,正如让每一个欲火中烧的登徒子都效仿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实在苛刻到不近人情。
因此,他们必须接受任务,问题只应该转化为:对于大桥的修建,应该一心一意,还是两面三刀?这个问题到了电影《桂河大桥》的后半部才由军医斯里普顿提出,他很惊异地看到,尼克尔森上校为了建设好这座跨河大桥,真的是不遗余力,全身心投入。
由于缺乏人手,他居然把心思打到俘虏营里的伤病员身上,而这正是斯里普顿的管辖范围。
所以,他不得不提醒尼克尔森:上校先生如此认真地帮日本人建桥,简直就是叛国行为。
可上校却回答:“战争总得结束,以后使用这座桥的人会记得,这座桥不是一群奴隶,而是一批英国军人建造的。
”——这里至少包含两重意思:修建大桥,不是着眼于现在的军事之需,而是未来的民生之用;此外,或许在上校眼中是最重要的一面: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挽救英国军人日渐沦陷的尊严,如同他对美国军人希尔斯所强调的那样:“我们不是奴隶,是士兵。
”而确切的说,他们既是奴隶,又是士兵,是作为奴隶的士兵,实用主义的希尔斯更看重前者,理想主义的尼克尔森更看重后者。
军人的尊严,或者说人的尊严,是尼克尔森上校所认为的被俘士兵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他的潜台词是,我们可以在肉体上被日本人打倒,但精神上绝对要战胜他们——这难道与中国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脉相传?为维系高贵的尊严,他与战俘营的最高领导人日本军官斋藤大佐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斋藤命令所有的英军指挥官必须像普通士兵那样去参加建桥的劳作,而尼克尔森则举出《日内瓦公约》的相关条款——被俘军官不必与士兵一起从事体力劳动——表示反对。
这不是说英国军队的官兵们不能同甘苦共患难,而是——我推测尼克尔森的用意,就是要保守一种既定的传统,一种明文规定和经久流传的生活方式,以此来让600名部下感觉到,他们还是一支秩序井然的军队,并非散兵游勇。
这种坚持的后果,是一向要强的斋藤恼羞成怒,将尼克尔森丢到偏狭的囚笼,其他几名军官关进阴暗的禁闭室。
可是在不久之后,斋藤发觉以前使用的得心应手的威权统治于今却意外失效,英国士兵们纷纷消极怠工,以抗议日本人的暴政。
因为建设大桥的任务迫在眉睫,斋藤只好一再退让。
最终,差点见了上帝的尼克尔森和他的同僚被光荣释放,他们一同坐上议事桌,他们的意见也被采纳。
他们与看管他们的日本人似乎不再是主奴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如此说来,尼克尔森执意建造好桂河大桥就有些顺理成章。
他教谕部下,日本人都做不好的事情,我们能做好,足以挽回我们在战场上丢失的面子。
因此他说服斋藤,原来大桥的选址是错误的,要移到下游;原来的工序也不够完善,要重新来过??就这样,一座本来预计难以实现的工程,在尼克尔森及其他英国军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奇迹般地化为现实。
天堑变通途,而且没有超出日军上峰指令的期限。
大桥完工那天,尼克尔森特意在桥头钉下一块木牌,上面铭刻着他们苦心坚守的尊严:“此桥系由英军战士设计建造,1943年2月5日”。
这让他们的日本对手羞愧不已,斋藤大佐甚至准备在第二天大桥通车后切腹自杀,以明心志。
我们应该承认,故事发展到这里,不管尼克尔森未来的命运如何惨淡,他确实赢得了这场关乎尊严的虚拟战争:他们不是奴隶,是士兵,奴隶干不成这样的事儿。
不幸的是,尼克尔森必须直面更为严峻的冲突:他所属的军队派遣精明强干的突击队员,千里跋涉,要在大桥通车的当天炸毁它,以及一辆适时经过的军列,上面乘坐着日本军方的要人。
执行这一任务的,就有尼克尔森曾经的难友,从该战俘营成功出逃的希尔斯。
他们趁着无边夜色泅渡过河,埋下引线和炸药。
可是在第二天,桂河的水位下降,部分引线暴露出来,被在大桥上等待火车经过的尼克尔森发觉,他带着一同候车的斋藤走下去探察真迹,却看到正是他的战友要摧毁他费尽心力的作品。
那一刻,尼克尔森满面困惑,但随即就清醒过来,他要扯断引线,阻止希尔斯等人的计划。
接下来的肉搏中,斋藤身亡,希尔斯与爆破手也壮烈牺牲,惟有尼克尔森重伤未死。
这时汽笛已然鸣响,列车即将到来,尼克尔森摇摇晃晃站起来,蹒跚着走向炸药的控制器,一颗炮弹降落,激发的气浪将他吹倒,巧合的是,他的身躯正好砸中操纵杆,于是,火药引爆,桂河大桥轰然倒塌,行驶到桥中央的火车同时灰飞烟灭。
一切都结束了,上书“此桥系由英军战士设计建造,1943年2月5日”的木牌断裂成碎片,黯然漂浮于水面。
“疯了!疯了??”站在附近山顶上目睹这一场景的军医斯里普顿的感慨为电影拉上帷幕。
《桂河大桥》的震颤人心之处,就在于导演大卫·里恩的“歇斯底里”,他不断地将电影人物推向一个又一个伦理困境,最终是没有出路的死角。
尼克尔森上校必须死,斋藤大佐必须死,连假冒的希尔斯司令员都不能幸免。
最终,桂河大桥亦荡然无存,成为他们的陪葬品。
而在这里,则不妨抛开电影既有元素的限定,来做一轮过度诠释。
正如我所发问的,尼克尔森的做法到底具备何等程度的正当性?是否符合正义原则——乃至我们可以追根究底,尼克尔森置身的语境,可能有多少种正义观在相互冲撞?还有,桂河大桥为什么会倒塌?当然,倒塌是事实,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姑妄言之与姑妄听之的精神探究。
当被战友指责为背叛国家的时候,尼克尔森回答,我的做法早已超越了战争,超越了国家。
用如今流行的表达,尼克尔森的立场是,战争与国家之上还有更有普遍的人性存在和闪光。
正如他为了维护尊严而不惜承受肉身的苦痛,他为了追寻这种人性的价值,亦不惜背负叛徒的罪名(这里有一个细节耐人思量:他的600名部下,难道都认同他的观念,不然怎能那样卖命的工作?这是英国的特例?)。
可以说,他既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前者体现为他对传统近乎顽固地坚执,后者体现为他将人性设想地如此美好,以至他真的不愿相信自己的战友会来炸毁桂河大桥。
这两种精神肯定有所冲突,可在尼克尔森身上,却没有得以散发,它沉积在这个人的心灵深处,从而构成一种悲剧型的人格与命运。
尼克尔森的观念自然有其合理性,但作为一个人,一个英国公民,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士,他不可能拔着头发离开生长的地球,至多只是被理想主义的因子所刺激,悬浮在半空,成为又一种“鸟人”(不同于所谓的哲人)。
姑且不论他的部下,单说军医斯里普顿和美国士兵希尔斯,就无法像他那样临空飞翔。
他们的头脑被国家或民族主义强烈桎梏,不是说他们没有丝毫的人性,如果当作为普世性的人与作为某个国家与民族的人发生争端,他们一般都会不加思虑地选择后者。
我们只能说,斯里普顿们的精神没有达到尼克尔森的高度,甚至他们无法理解处于这个高度上的同类。
所以,电影的结尾盘旋着斯里普顿的喃喃自语:“疯了!疯了??”——我觉得这是对整场战争的盖棺论定。
这就要说到桂河大桥倒塌的原由:可以说,这隐藏着导演大卫·里恩的价值取向,他让“鸟人”尼克尔森苦心打造的梦想折翅,从而试图告诉人们,没有人能够逾越敌我之间的二元对立,去守护堪称永恒的事物。
城邦之外非神即兽,而人就是人,必须区别于两者,必须忠诚于人间的政治。
桂河上那座企图抹杀城邦与战场的敌我之争的坚固桥梁,最终倒塌于一颗偶然的炸弹,我们只能认定这是命运之力的显灵。
它在诉说尼克尔森这类“鸟人”的悲剧的同时,也通过对战争的讽喻(“疯了”)来警醒人类:“那些超越城邦而寻求新神的人往往发现自己拜倒在野兽的脚下。
”篇二:《桂河大桥》观后感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战争------观《桂河大桥》有感作为一部经典的二战影片,我认为《桂河大桥》想呈现给人们的首先是战争,至于故事中在民族、文化和人性方面的冲突,都是导演为了表现深层次主题而借助的工具。
战俘题材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能最大化地映射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日本人愚蠢而又缺乏人性的武士道思想,英国人刻板教条的贵族气质,美国人灵活狡猾的务实主义,都围绕桂河大桥工程展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一定要贵在典型和真实。
《桂河大桥》中没有绝对的英雄主义,所有角色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凡人,人物的刻画在亦正亦邪间让人窥见了生活的原貌。
抛开民族矛盾等因素不说,斋藤上校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日本军人。
在日本这个国家的思想里,武士道精神高于一切,战败者是没有什么权利可言的,斋藤甚至没有把这些战俘当作平等的人去看待。
可是为了使造桥工程如期完工,他居然可以忍受这些战俘的指手画脚,自己默默地悲伤哭泣,这不能不说是天皇至尊、命令至上的训导结果。
因此虽然斋藤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缺乏人性的印象,可这也正是这个角色的可悲之处。
如果说尼尔森上校最初以死抵制斋藤军官的造桥命令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保护下属们的利益,可他后来的行为就太过了头。
他不仅要造桥,而且要造一座好桥,他似乎忘记了他是在帮谁在造桥。
对此,尼尔森自有一番理论,他对军医说,你给病人做手术时会不会因为他是敌人就不救呢?医生被他的反驳弄得无话可说。
但其实这是荒谬可笑的,作为一个战俘,能老老实实给敌人干活就已经很不错了,谁还会尽全力去干好?然而这正是尼尔森所坚持的,在他看来规矩和法律就是一切,捍卫了这些就是捍卫了作为军人的荣誉,这就是他自己的人生信条,即使到了死板教条愚蠢可笑的地步,他也在所不惜。
美国人很会适应环境。
在日本军营里,油嘴滑舌地辩解,再用高级打火机说服日本军官批准自己的病假,让他可以在大热天休息。
不过就这种人而言,他们不会为组织做太多的工作,也不会对组织抱有太大的希望,他们所理解的国家利益不知什么时候能兑现,所以,他们在行动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其次才是执行国家计划。
这种想法没错,一个人的生死得失在战争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如果自己在被俘过程中或残或死,没有人会为你去做些什么。
希尔兹是个真正的乐天派和务实派,他懂得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相比其他人,他总能获得最多的快乐。
于是,这些角色发生矛盾的背后意义就在一次次的情节冲突中逐渐明朗起来。
从整个造桥过程中,不难看出所有的悲惨、荒谬甚至是疯狂,都因为战争变成了可能。
影片的最后,二人的交锋让人记忆犹新。
表面上,希尔兹虽显得圆滑世故、总是服从于本能而不循于人们普遍遵守的社会教条,可在关键时刻,他却同样能不惜生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尼尔森,他除了知道誓死捍卫他的原则外,并不会真正思考这些原则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