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昆汀_塔伦蒂诺电影作品中的暴力美学

合集下载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金基德系列电影堪称暴力美学的典范。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将暴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与讨论。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金基德电影系列中的暴力场景、摄影、配乐和剧情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并不是为了恶心观众或追求血腥的图像,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塔伦蒂诺通过精心构思的场景、慢动作、音乐和对话等手法,将暴力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常常以血腥激烈的格斗、枪战和刺杀为主。

这些场景的暴力程度往往超出了常规,以夸张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金基德2》中,有一场格斗场面中,金基德与对手价格挣扎,他们彼此拼命地出拳踢腿,表现出极高的武术技巧和身体素质。

这种高强度的暴力行为给人一种震撼和刺激感。

而在拍摄这些暴力场景时,塔伦蒂诺通常会使用慢动作和快速切换镜头的手法。

慢动作能够放大暴力场面的每一个细节,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打击的力度和血肉飞溅的画面。

快速切换镜头能够加强场景的紧张感和刺激感,给人一种快节奏的观影体验。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配乐也为暴力场景增添了许多色彩。

塔伦蒂诺善于挑选适合的音乐来配合暴力场景,使得暴力行为和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

金基德与对手激烈对打时,音乐通常会选用节奏明快、热血沸腾的曲子,增强了场景的动感和张力。

这种音乐与暴力的结合不仅使场景更加生动,也让观众对暴力行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共鸣。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剧情也是暴力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伦蒂诺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暴力场景嵌入到复杂的剧情中。

通过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了解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背景故事,进一步理解暴力行为的来龙去脉。

这种将暴力融入到剧情中的方式,使得观众对于暴力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金基德系列电影的暴力美学是由导演塔伦蒂诺通过场景构思、摄影手法、音乐配乐和剧情等方面的完美组合而呈现出来的。

无耻混蛋影评

无耻混蛋影评

无耻混蛋影评
《无耻混蛋》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电影。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其典型的暴力美学和对历史题材的重新诠释,再次震撼了观众的视听神经。

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情布局非常新颖,将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故事相融合,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角。

影片以两名犹太雇佣兵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他们的行动和对抗,展现了二战期间犹太人对抗纳粹的英勇事迹。

同时,影片也不忘塑造了一群极端残忍的纳粹军官,让人对那段黑暗历史再次深刻反思。

其次,影片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分镜、快剪等手法,将战斗场面的紧张感和暴力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最后的火烧影院一幕,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那些令人窒息的对话和角色塑造。

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尔多·瑞恩上校,他那种风趣幽默的性格和对抗纳粹的决心,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无耻混蛋是一部充满暴力美学和对历史的重新诠释的电影。

它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力,又让人对人性的光辉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电影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低俗小说》——暴力与美学的撞击

《低俗小说》——暴力与美学的撞击

《低俗小说》——暴力与美学的撞击作为一名专业影评人员,我有幸观看了昆汀·塔伦蒂诺的经典之作《低俗小说》。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暴力与美学的撞击而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不禁沉浸在其中,对于导演的创作手法和深层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四个相互交织的故事,分别是“魔鬼的午餐”,“金发女郎”,“黄金发型”和“骗子”。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尤其是通过“魔鬼的午餐”这个故事,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暴力和血腥的世界。

在这个故事中,塔伦蒂诺运用了大量的暴力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暴力的残酷和恐怖。

然而,他并没有停留在暴力本身,而是通过对暴力的美学处理,将其转化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低俗小说》中,塔伦蒂诺将暴力与美学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

他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音乐元素,将暴力场景渲染得极具美感。

例如,在“黄金发型”这个故事中,当约翰·特拉沃尔塔的角色文森特在舞厅中与乌玛·瑟曼的角色米娅跳舞时,两人突然被一群暴徒包围。

在这个场景中,塔伦蒂诺将暴力和美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缓慢的镜头运动和优美的音乐,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和美感。

这种对暴力的美学处理,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导演对于暴力的态度和观点。

除了暴力和美学的撞击之外,《低俗小说》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在电影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目标,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例如,布鲁斯·威利斯的角色布奇是一个冷血的杀手,但他却对一个小女孩展现出了温柔和关怀。

这种对于人性的描绘,使得观众在看到暴力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边界。

塔伦蒂诺通过这种方式,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使得电影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的来说,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暴力与美学的撞击而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低俗小说》昆汀式反传统黑色暴力美学

《低俗小说》昆汀式反传统黑色暴力美学

私人录音,这些录音直到现在才首次曝光。

”这是《马龙,听我说》这部纪录片的片首语,开篇就揭示了该片的主要叙事手法,即将马龙生前的真实私人影像和音频进行再次拼贴和组合,通过形式上完全第一人称的自述,力图真实地还原马龙·白兰度这一符号性明星身份背后的真实形象和情感,挖掘马龙其人灵魂的深刻维度。

本片导演斯蒂文·莱利和编剧皮特·艾德盖对马龙大量的录音素材做了有效的安排和剪辑,段落安排的精巧保证了影片节奏的流畅和引人入胜的观感,马龙的“自言自语”不但丝毫不令人疲惫困倦,反而更像是一名智者在你的耳边将他的哲学娓娓道来,独具一种亲密和浸入感。

马龙本人的演艺生涯颇为跌宕起伏,他的性格也多被形容为嚣张乖戾,然而影片却以一种平静的节奏和调性将马龙艺术人格下充满哲思而又自卑、脆弱的一面温柔地包裹起来,闪烁着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英雄之美,这是极为令人叹服的。

如片中所述,像大部分孤独而伟大的灵魂那样,马龙也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他在这些私密录音中陈述了许多童年的不幸遭遇,并将表演视为一种寻找可以被所有人喜欢的身份的方式。

幸运的是,马龙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师承斯黛拉·阿德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关门弟子,马龙从她这里学到了关乎“真实”的方法派演技的真谛,“真实”似乎也渐渐成为马龙人生的信条。

然而在好莱坞这个浮华虚伪的名利场,真实有时恰恰是要不得的。

以反叛飞车党形象出道的马龙最终也做了一个反叛英雄,他反叛制片公司,反叛当时的政治环境,反叛自身的怯懦,在他眼里,表演和电影不如大溪地的一粒沙来得重要。

而以反叛闻名的这位英雄,成为了群星中最闪耀的一颗。

《马龙,听我说》这部纪录片,让所有爱他或者恨他的人明白,他的所有“反叛”行为的背后,是他的孤独,是他与自己的斗争,是他对这个世界最深沉的哲思与热爱。

正如录音中他所朗诵的那段著名的麦克白台词那样,他已超脱了人间的浮躁,浮生亦如幻影,他是名副其实的莎氏悲剧英雄。

论昆汀电影的暴力美学特征

论昆汀电影的暴力美学特征

张倩汉语言2010211616从叙事方式看昆汀电影的暴力美学特征——以《杀死比尔》为例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作为暴力美学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创造出属于其独有的“暴力美学”风格色彩。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一个标志,从他第一步独立电影《落水狗》开始就体现出了独有的特征,影响其“暴力美学”风格的一大原因便是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从《落水狗》的圆形叙事方式开始,昆汀的每一部电影采取的都是有别于传统的叙事,他的叙事方式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更像是小说文本的风格。

据说昆汀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是按照影片的播放顺序来写的,而不是按照线性发展顺序写的,他希望用小说一样的结构,自由地组合电影里的人物和时间。

《杀死比尔》是昆汀风格有较大转变的一部电影,在延续其一贯“暴力美学”风格的同时,又有了很多变化,其中的一点便是不同于以往圆形叙事的叙事风格,这部影片采取的是一种断裂的故事结构,昆汀以这种叙事结构展现了他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暴力美学”风格。

《杀死比尔》讲述的是一个新娘复仇的故事,职业女杀手“黑蛇”在怀孕后准备脱离自己所属的暗杀组织,不料婚礼上,组织首领比尔带领组织其它成员进行了血腥屠杀,在医院昏睡四年后,“黑蛇”醒来,从而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

仅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个略显老套的复仇故事,但是昆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在肢解这个故事完整性的同时也使电影的审美特征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影片共有两部,共分了十章来讲述整个故事,第一部可以分为铜头蛇之死、血溅的新娘、奥兰的来源、从冲绳来的男人、蓝叶子房子的决战五个部分。

第二部则是对加州山蛇和响尾蛇以及比尔的复仇。

整部电影采取的是非线性叙事模式,整个故事结构是被打乱了的,而联系所有部分的线索则是新娘黑蛇和她的复仇行动。

影片一开始是新娘与铜头蛇的对决,当她死后,新娘在复仇名单上划掉了第二个人的名字,而第一的水蝮蛇奥兰的名字早已经被划掉了,这说明在这之前新娘早已展开了对奥兰的复仇。

昆丁的暴力美学:以《无耻混蛋》为例

昆丁的暴力美学:以《无耻混蛋》为例

昆丁的暴力美学:以《无耻混蛋》为例昆丁·塔伦蒂诺是当代电影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他被称作是“暴力美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电影风格鲜明,特点突出,以暴力场面和黑色幽默为主要元素,以非线性叙事、对白、音乐等手法为特色,影响了无数观众和后来的电影制作人。

其中,他的作品《无耻混蛋》的暴力美学表现尤为突出。

本文就以《无耻混蛋》为例,分析昆丁的暴力美学特点。

首先,昆丁的暴力场面常常采用血腥而残忍的描绘手法。

《无耻混蛋》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一个装修的房子里,两个赃车贼正准备分赃,此时一群男子突然闯了进来,他们原本只是想抢劫,但在一番恶斗后,整个场面变得十分血腥和残忍,这些男子砍了两个贼的手,将他们挂起来,再用刀逐渐切割,场面极为惨烈。

在这个场景中,昆丁通过极为直白的画面展现出暴力作用,让观众感受到了痛苦和压迫感。

同时,他还刻画了罪犯的狰狞和残忍的一面,让观众看到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其次,昆丁的暴力场面往往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

比如,在上述场景中,在男子们惨烈对打的同时,配乐播放的是《Stuck in the Middle with You》(被困在你的左右)这首轻快的歌曲,呈现出一种戏谑和反差的感觉。

这种黑色幽默的成分,不仅有助于描绘出暴力场面的血腥和残忍,同时也缓解了观众由于暴力场面带来的紧张和不安。

最后,昆丁的暴力美学凸显出了他对电影的自我风格的追求。

在《无耻混蛋》中,昆丁独特的叙事方式就充分彰显出他对电影的自我认知和追求。

剪辑上有意思地打破戏剧性的顺序。

观众无法像看故事一样按照剧情线托不一的展开来认识电影人物,剧情是分章分别介绍,关键时刻用不严密的叙述方式进行卡嗒的跳跃和双重、甚至三重的叙述,加强了电影内在的象征、隐喻的逐渐逆向展开,引导观看注意力,让观众对真相的逐渐逼近充满期待和紧张。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分析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分析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文学院09级新闻一班张曼琳010609020 内容摘要:美国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动作设计、画面色彩以及音乐音响上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电影中暴力美学的魅力,所展现的艺术是那样的深刻和富有感染力,其暴力镜头与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观影需求,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暴力美学艺术风格诠释经典商业元素为什么许多电影热爱暴力?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追求刺激,吸引观众,但是如果除去这些商业因素,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到底是为何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在我们所熟知的电影中,暴力一般分为这几种类型,暴力是对现实的反应,呈现暴力是为了反抗暴力;暴力是人们必然承受的命运,呈现暴力是为了感受生命的困境;暴力是英雄主义的体现,呈现暴力是为了突出个人的人格魅力等。

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正是这些暴力在电影中的体现,从而产生了暴力美学。

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

暴力美学是个新词,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流行起来,最初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它主要是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在他多部电影中反复运用。

电影在昆汀的手中成为娱乐和刺激感官的游戏。

电影中技巧化的打斗场面、夸张的动作,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影片极端暴力和血腥,再加上昆汀设计的犀利对白和非同寻常的剪辑,会让人们有些喘不过气来。

说到了暴力美学不得不说的是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因为他给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了什么是东方美学,而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他把暴力美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影片《无耻混蛋》中当奥多命令同伙把德军的头皮割下来是,我已经明白了昆汀依然还是昆汀,他还是在用自己的风格来诠释电影,什么是暴力,要暴力我就一直暴力到底。

最后刺杀希特勒拿着机枪向他身上扫射时,虽然画面暴力但是这是无比的痛快。

奥多拿着手指头插进女明星中弹的伤口时,我的心都会感觉到疼痛。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孙佳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暴力和美这两个词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艺术却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汇结合在一起,继而形成以新的美学风格——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其实际意义上并非是严格的美学,它是一种很广泛的、泛审美的概念。

关键词:电影;暴力美学;昆汀·塔伦蒂诺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却成熟于香港,在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中,这种美学最先开始于电影艺术中,因为这种概念是在美学理论和电影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混合再生而成的概念。

它是导演在电影中把一些打斗场面、枪战搏斗等一些场面仪式化、形式化和符号化,在形式上更多的强调着暴力动作的美感,进而使观众忽略和弱化若暴力所产生的出来的道德判断和社会功能。

暴力美学通常在电影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美的形式,在经过形式化和社会化的改变过程中,逐渐软化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暴力行为的攻击性,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在拍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色彩转变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程度将其仪式化,或通过角色关系及背景的设定将施暴者处于正义的一面等一系列的设定,让观众能够安心的接受影片中的暴力行为,放下在现实中的沉重的暴力包袱;另一种是直接表现的暴力,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运用镜头直接将血腥的暴力行为表现出来,追求者感官层面上的刺激,虽然说这样的表现形式是为了使暴力具有更真实的感觉,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容易引起观众引起不适,进而产生对影片的抵制感。

因此在电影中暴力的美往往是通过符号化、形式化的改变继而产生的对于在暴力上形成的美感,在暴力美学的影片中,如果影片中的暴力完全的消失,我们就有可能会失去对社会意义和道德枷锁,因此想要将暴力一直存在于影片之中,暴力和美就一定要同时存在。

暴力美学一直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电影风格存在于影片中,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环境不同,都会导致各个导演的风格不同,通常来说暴力美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种方面:一方面是在暴力表现中发掘和探索着其中的娱乐性和浪漫性,在许多的影片中导演运用着快速剪辑,既增强了暴力的即视感受,全面展现暴力,加快影片的节奏感,又用着快节奏的音乐展现着紧张、刺激的暴力场面,却降低了影片中的血腥暴力行为给予观众带来的不适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作品中的暴力美学[摘要]作为“暴力美学”大师,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其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电影风格开创了一个电影新时代。

“暴力美学”是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他的暴力是美的,幽默的,同时又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暴力”已成为其电影的符号,是他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抨击的方式。

研究昆汀·塔伦蒂诺的成长经历与电影作品,揭示昆汀暴力美学的独特风格,有助于阐释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昆汀·塔伦蒂诺; 电影; 暴力美学一、昆汀·塔伦蒂诺生平与作品简介昆汀·塔伦蒂诺是美国著名的导演、演员及奥斯卡获奖编剧。

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喜欢电影,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迷,昆汀这个名字也是取自影片中的一个角色。

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影视教育,但昆汀靠自学掌握了电影的拍摄技法,再加上他的电影天分,他很快凭借为几部成功的电影编写剧本而在美国影坛成名。

1992 年上映的他的电影处女作《落水狗》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昆汀的暴力美学风格初露端倪; 1994 年获得戛纳影展金棕榈奖的《低俗小说》是昆汀·塔伦蒂诺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的暴力主题受到影迷们的热烈追捧,奠定了其在好莱坞的地位;这两部影片确立了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作为他创作风格的标志。

分别于2003、2004 年上映的《杀死比尔I》和《杀死比尔II 》,延续了“昆式”暴力美学风格。

2009 年的《无耻混蛋》在第82 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为他疯狂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项大奖的提名。

2013 年昆汀三年磨一剑推出的《被解救的姜戈》更是把暴力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极具重口味风范。

二、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及其发展“暴力美学”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的术语,“暴力”和“美”原本属于两个完全对立的范畴,它们互为矛盾体。

“暴力”让人恐惧和厌恶,而“美”则让人追求向往。

“从美学的范畴来说,‘暴力美学’是指把相关的媒体表现﹙电子游戏、漫画、动画、平面设计、广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纯粹的形式主义美感;同时包括对艺术加工过的‘暴力展现’__________的审美体会”。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最初起源于美国,并在香港逐渐发展成熟。

“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 郝建,2002 年) 在中国香港,暴力美学开始走向彻底的形式主义。

公认的代表人物当属吴宇森和徐克,他们的“英雄系列”和武打影片通过形式美感和风格化把暴力场面发挥得畅快淋漓,削弱了社会道德教化作用。

至此,暴力美学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电影美学形态。

吴宇森之后,世界影坛不断探索,掀起了“暴力美学”的热潮。

然而,把“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真正诠释其内涵的要数美国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随着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话语理论的崛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所展现的内涵不断丰富,更加趋于多样化。

一些电影人更注重在影片中通过暴力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抨击,并不断反思,如北野武、金基德和马丁·西克西斯等。

而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暴力呈现戏谑性的后现代风格,用荒诞和黑色幽默引爆了一场“暴力美学”革命。

三、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风格昆汀是一个“电影鬼才”,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艺术和商业电影,用荒诞、黑色幽默和暴力血腥为传统的美国电影加入了新鲜血液。

从《落水狗》《低俗小说》到《杀死比尔》系列再到《被解放的姜戈》,“暴力”成为其电影的符号,但与同时期的其他电影代表人物相比,昆汀所开创的暴力美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 一) 昆汀的作品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特立独行的昆汀总是带给观众太多想不到的“意外”,这种意外充满了讽刺意味又颇具喜感。

人物的悲惨遭遇通常以黑色幽默来表现出来,使人们在严肃的氛围中也能笑出声来。

昆汀擅长运用戏仿与反讽手法,添加了荒诞和诙谐等元素来呈现暴力的审美个性,丰富暴力的内涵。

如《低俗小说》中,堂堂的黑帮老大居然被几个变态的抓住鸡奸,让人捧腹。

再如西部片《被解救的姜戈》中,农场主带领手下半夜偷袭牙医和姜戈,在出发前他们很严肃地争论戴不戴头套,并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无厘头的情节设计让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让这群坏人立刻变得有趣可爱起来,人们从幽默中获取快乐。

“以荒诞感超越荒诞,固然生活世界仍是荒诞,但在荒诞的超越中,可以获得生命的欢乐和自由。

”( 刘小枫) 人们在带着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中感受主人公高大、正直、无私、敢作敢为的英雄形象所传递的情感。

黑色幽默是典型的昆式风格。

( 二)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的表现手段呈现多样性昆汀作品对“暴力美学”的表现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

从最早的《落水狗》到《被解救的姜戈》,昆汀的暴力表现形式越来越形式化,从荒诞到华丽的场面,他把自己的暴力模式不停地复制到不同题材,并乐此不疲,每一次复制都是一种创新,不断制造着巨大惊喜来征服观众。

他的电影里,出乎意料的结局和人物命运远超出观众的心理预期,他的即兴发挥总是制造太多的意外。

《被解救的姜戈》中牙医被庄园主坎迪一枪毙命,死得那么突然,这个承担救赎使命的人物的悲惨结局让观众丝毫没有心理准备,无不为之叹惜。

通常人们正为前一个镜头的血腥暴力心惊肉跳时,下一个镜头又马上变得轻松搞怪,让你开怀大笑。

他用荒诞搞笑让暴力变得可爱,是一种另类的暴力。

“这种荒诞性的认识才是昆汀‘暴力美学’最独特的意识,以及最根本的指向。

暴力因其荒诞性而被颠覆,暴力成为一种可笑的事物被消解。

”昆汀用独特的审美观来表现暴力,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手法来反复实践暴力,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暴力美学风格,并在继续丰富和发展。

( 三) 只是表现暴力并非认同暴力昆汀曾这样定义自己: “我不想成为一名枪把式,如果我仅以一名拍匪盗片的家伙闻名于世,我想,我将会变成一个令人十分厌恶的人。

”昆汀电影中暴力血腥场面随处可见,但这只是他揭露卑微的人性、鞭挞黑暗和惩恶扬善的方式,有人说昆汀是暴力的美学家或是美学的暴力家,这是因为人们从他的影片中可以获取美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昆汀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贡献就在于他对暴力的形式以及从暴力中获取的快乐与荒诞和幻想的立体化呈现进行的探索。

他把暴力从日常伦理生活中剥离出来,变成一个艺术作品中的特定表现对象并赋予其浓厚的后现代性,从而使暴力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在昆汀看来,暴力只是呈现在他银屏里,是一种表演形式,并非真正的暴力。

现实生活中的他其实非常厌恶暴力,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电影: “如果我的电影能够让艺术家在表现暴力时阻碍变少的话,我觉得这事很棒! 我想我还是有点历史作用的。

”( 四) 昆汀的暴力美学作品融和了多种元素昆汀善于借鉴和吸收一切可借鉴的东西,他特别偏爱东方文化,尤其中国的功夫和日本的武士道。

《杀死比尔》中他邀请了袁和平担任武术指导,女主角身穿李小龙经典的黄色打衣,手持日本武士军刀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杀死比尔II》中的中国元素更是随处可见。

香港动作片导演吴宇森、林岭东等都是昆汀熟悉的导演,而且他自己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影片所受到的影响,甚至他作品中有些暴力细节直接来自香港影片。

在其早期的影片中,“暴力美学”大都是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刻画和对情境精心塑造来呈现,大段的动作场面并不多见,口头描述的精彩场面大都优先于动作性的精彩场面。

但到了后期,昆汀的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对电影题材的选择,任何敏感题材对这个痞子导演来说都不在话下,继反法西斯题材的战争影片《无耻混蛋》之后,昆汀推出了另一部反映美国黑奴制度的敏感题材《被解救的姜戈》。

对此,昆汀说: “我想探究一些从没有人碰过的东西,我想拍最令人震惊的美国奴隶故事,不是把它拍成主流大片,而是用意大利式西部片的手法来诠释它,我要把它拍成类型电影,专门探讨那些美国人从来羞于触碰而其他国家又不敢触碰的题材。

”( 五) 昆汀的电影注重感官刺激昆汀的作品极具画面感和刺激性。

夸张的动作、血腥的打斗和浓稠的血浆四溅等超现实方式直白而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

如《无耻混蛋》( 2009) 中上尉率领一群犯了错误的士兵将功补过,割下纳粹首领血淋淋的头皮,以及在《被解救的姜戈》( 2013) 中,两个奴隶残酷搏击供奴隶主取乐,这些血浆四溅的场面让人触目惊心。

《被解救的姜戈》中,在医生死后,姜戈孤身一人返回庄园拯救妻子时,与庄园护卫展开激战,混乱血腥的枪战,枪枪见血,血花四溅直至血流成河,尸体遍地———这样的场景在昆汀的电影中随处可见。

“后现代语境中,电影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手中成为娱乐与刺激感官的电玩游戏。

” ( 吕少勇,2004) 昆汀对血浆暴力的极度迷恋使他不由自主地热衷于不加掩饰、不顾一切的杀戮。

“昆汀对暴力无评判表现的同时又有一种提醒真实生活中暴力的残酷、非浪漫化( 将他的作品与香港强盗片比较) 的意味。

看他的东西经常有一种黑色的寒冷感觉。

”这也正是昆汀电影中暴力带来的直白的感官刺激总是会引来较大争议的原因,有时甚至会遭到抵制。

四、结语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对暴力美学独到的见解,受到全世界电影迷狂热的追捧与膜拜。

暴力美学贯穿于昆汀电影作品创作的始终,昆汀凭借对暴力美学的热爱与执著,不断演绎和丰富着暴力美学的内涵。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是美的,是可以让人产生快乐的;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充斥着幻想与荒诞,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引发人性思考,创造精神的奇迹。

才华横溢又特立独行的昆汀被影迷称为“痞子”,在他身上体现了暴力与黑色的完美结合。

总之,昆汀所开创的电影暴力美学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以后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