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20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建筑师的二十岁》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我们初识建筑的时候,能够了解到英雄级大师级人物的经历对我们也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不至于让我们在茫茫求学之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对大多数建筑工作者来说,二十岁正是求学的年龄。
而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恰恰是今后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
我们的二十岁,也正是所选择事业的起点,解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对我们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我更是对大师们的思想,经历,人生的道理,学术的哲学深深折服。
也深深了解到了要成为一名杰出建筑师必备的素质修养。
这也给正处于摸索中的我指明了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对建筑诚挚的热爱作为一名建筑业的同学,也是致力于在建筑事业中有长足发展的追求者,对建筑自然要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热爱,如此在今后的道路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看书中的大师们,不管是出身建筑世家的皮亚诺,还是平民草根成就卓越的贝聿铭,都怀揣着对建筑深深地热爱。
在进入CAUP前,填写高考志愿时确实有过迷茫,有过犹豫。
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济建筑。
到而今,想起当时做出的决定,也从未后悔,甚至于感到非常幸运。
建筑是一门涵盖门类非常广的专业,而且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断地培养不断地激发一个人最本真的创造性,从而使得自己的思想不再受原理概念的束缚,这一点至今深深吸引着我。
不仅如此,建筑学同时也一直在探讨着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世界最本质的理解。
在各种高端的理论当中也从不乏艺术气息。
我爱上了建筑,它的魅力在于并不在于一个建筑本身的构成外形,而在于它表达的思想,传达的信息,以及给人的启示甚至是震撼。
这没一样都这的人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二)从事建筑事业的纯粹性看《建筑师的二十岁》,了解到大师们的生活并非开始都风光无限。
贝聿铭曾漂洋过海,在异域的文化中苦苦挣扎着前行;弗兰克盖里由于家境窘迫做过卡车司机,上过夜校……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阻止他们在建筑道路上的脚步。
建筑师的20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20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20岁》是一本由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所著的书籍,
通过回顾自己20岁那一年的成长经历,以及对建筑和设计的思考,
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建筑师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
这本书给予了我
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对建筑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安藤忠雄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建
筑师成长的艰辛和付出。
他在书中提到,建筑师需要有耐心、毅力
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师这个职业并不是轻松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磨练,才能
够在设计和创新上取得突破。
此外,安藤忠雄在书中还强调了建筑师对于环境和社会的责任。
他认为,建筑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美学和功能,还要考虑到建
筑对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这让我意识到,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才能够真正地为社会做
出贡献。
在读完《建筑师的20岁》之后,我对建筑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和理解。
我明白了建筑师这个职业的艰辛和责任,也更加坚
定了自己对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不
断地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为社会做出自
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建筑师的20岁》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对建筑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未来的
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优秀
的建筑师。
感谢安藤忠雄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
建筑师的20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20岁读后感《建筑师的20岁》是一本由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著的书籍,通过安藤忠雄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建筑的热爱,向读者展示了建筑师的成长历程和对建筑的独特见解。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安藤忠雄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对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他在书中提到,建筑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探索和思考。
他将自己的心灵与建筑融为一体,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设计之中。
这种对建筑的热爱和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我也希望能够像安藤忠雄一样,用自己的心灵去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建筑作品,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其次,安藤忠雄在书中提到了对建筑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该是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
他的建筑作品大多采用了自然材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这种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
在今后的设计中,我也希望能够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作品。
最后,安藤忠雄在书中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他在书中提到,自己在成为一名建筑师之前,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他从不放弃,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建筑师。
他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
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我也会像安藤忠雄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总的来说,《建筑师的20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为社会创造更多美丽的建筑作品。
建筑师的20岁

《建筑师的二十岁》之感悟篇(一)
2011-06-20 13:36:25
关键词:对建筑的热情自己的场所
读完这本书,也谈不上写出什么很深奥的感想。
只是记录下了几个自己认为能给自己启发的关键词。
对建筑的热情记得tony教授来建筑学院作报告时也提到过,作为一个建筑师,必不可少的是他对建筑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
是的,如果没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在自己因经济窘迫而在卡车里谋生的盖里也不会到达今天这样的世界设计水准和事业巅峰。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坚定地信念和对所追求事物的热情,便会战胜一切阻碍自己前进的困难。
自己的每个人的感性世界是不一样的,建筑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学科。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所经历的世界也不一样,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不一样,这样每个人设计出的建筑必定会不一样。
我们应该自己走,坚持一些东西。
在现在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信息反而成为了一种病毒,对你造成一定的干扰,我们应该独自一个人静下心来思考,有一种反思和内省。
自己的东西并不要是有一种风格,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这才是最重要的。
场所
场所在建筑设计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贝聿铭就谈到如果没有对场所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实现对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的成功改造。
因为对卢浮宫的历史和法国的历史的研究,使他的设计不仅是他的设计,而是符合这个场地的设计。
建筑师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对我们所处的这个状态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案。
建筑师的20岁读书笔记的20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20岁读书笔记的20岁读后感建筑师的20岁读后感一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墨西哥建筑师理卡多.雷可瑞塔、加拿大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法国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这些都是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过辉煌成就的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建筑设计大师。
他们是怎样成长为一代大师的呢?他们的人生之路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作为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人士,我们又该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呢?纵观这6位建筑大师的成长之路,虽然他们都具有十足的个性,对于建筑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但通过他们的成长成功之路,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
首先要有激情和热情,要热爱建筑设计这个行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不确定的。
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
如果没有对建筑的情有独钟和挚爱,很难想象当年曾经因经济窘迫而开卡车谋生的盖里,会达到今天这样的世界设计水准和事业巅峰。
只有内心深处对建筑充满了激情热情,才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才能真正做到在建筑设计事业上小有成就。
我想这是带给我的第一个启示吧。
其次要做好建筑设计需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要有深厚的知识文化艺术底蕴。
我国古代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任何事业,当它进入高的境界之时,读后感都应当有哲学和文化上的深度。
可以看到,上述6位建筑大师在艺术、文化、哲学上面都有相当深的造诣。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建筑师没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他的作品无论如何是达不到音乐的境界的。
贝聿铭先生的巴黎卢浮宫设计,用贝先生的话说,如果没有对卢浮宫和法国的历史的深入了解,项目可能就失败了。
盖里之所以能设计出自由奔放曲面的革命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跟他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
所以,建筑师要加强学习,除了建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研读美术、雕塑、音乐、戏剧、电影、诗词、哲学等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
建筑师的20岁

《建筑师的20岁》感想读完这本书觉得是一本很好的书,有很多建筑专业书籍看不到的东西,比较生活,也很有情趣。
书中记录了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理卡多·雷可瑞塔、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多米尼克·佩罗等的访谈录。
一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人在20岁左右,正处在大学求学阶段,大学期间的心绪和场景,常常是后来人们追怀反思的有趣话题,也是支持事业前进和学术发展的起点。
了解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对我们现在的学习会有好处的。
我试着总结了一下。
首先,是根源——root。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源,你从哪里来,你的最初的童年接触到得看到的是什么,尼采说过一句话,小心你的童年,人生只不过是重复,你小时候实际已经做了所有的事情,而你的余生是用来挖掘童年并实现那个遥远的梦想。
皮亚诺说: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其习性实际上就已成定格,而在他后来的人生中所做的只是对其经历的追根溯源而已。
作为一位建筑师,他从哪片土地而来,他的设计必定与其声息相关。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经历,珍惜你的根源并让其盛放。
其次,是相信——你自己。
每个人的感性世界是不一样的,建筑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
而且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所经历的世界也不一样,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不一样,这样每个人做出的建筑也会不一样。
我们应该自己走,坚持一些东西。
现在是信息海量呈现的爆炸性时代。
杂志,网络,你可以看,但是带着保留的心态,始终在心里留有自己独立思考、独特思维的空间,设计具有个人风格的东西才是珍贵的作品。
最后,几乎每位都提到了——旅行。
学习建筑的另一个老师就是——旅行。
旅行教给你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毕竟空间不是想出来的。
理卡多·雷可瑞塔曾经说过:旅行可以“发现你自己的兴趣所在”。
另一方面,“有些建筑和空间会让我们产生惊奇的感觉,这样的探访将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东西”。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作为一名年轻的建筑师,我对建筑这个行业充满了热爱和憧憬。
在我二十岁这一年,我读了许多关于建筑的书籍,这些书籍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在我读的书籍中,有一本叫做《建筑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的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讲述了建筑的历史、风格、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让我对建筑的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书中所描述的建筑作品所吸引,它们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材料运用都让我感到震撼和敬佩。
我开始明白,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房屋,它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是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思考和表达。
除了美学方面,我还读了一些关于建筑技术和规划的书籍。
这些书籍让我对建筑的实际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建筑不仅仅是设计和构思,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和使用。
书中介绍了许多关于建筑材料、结构、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让我对建筑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开始明白,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不仅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更需要有严谨的思维和扎实的技术。
在读完这些书籍之后,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我决定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
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出让人们赞叹的建筑作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也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让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二十岁的我,对建筑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建筑师。
我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让人们赞叹的建筑作品,为建筑这个行业添上自己的一笔光彩。
建筑师的二十岁,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年纪,我会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努力奋斗,成就自己的梦想。
[读后感]《建筑师的20岁》观后感
![[读后感]《建筑师的20岁》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c161d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a.png)
[读后感]《建筑师的20岁》观后感《建筑师的20岁》观后感]要评判一幢建筑的真正方法是进入建筑的内部,去亲自走访这幢建筑。
杂志实际上只是一种将建筑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工具。
我不会像阿尔多.罗西那样极端,它曾告诉过学生"请不要看那些杂志。
"但我会建议,一定要非常谨慎地对待那些来自于杂志,录像,网络上的知识,因为这些很可能会使你仅仅从外观或表面去评价一幢建筑。
(关于怎样进行旅行)你可以发现你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些使你愉快的地方,那些让你感觉很棒的地方。
如果将这些感觉运用到建筑上,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喜欢怎样一种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地方对你来说就是很重要,需要去探访的地方。
而另一方面,这些建筑和空间会让我们产生惊奇的感觉,这些也是去访问的好处因为我们对它们不了解,而这样的访问将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东西。
世界正以这样的方式敞开它的大门,而我们可以去走出自己的国家去工作。
所以我们必须接受挑战,去理解其他的文化,同时又要立足于自己的国家,强调自己的个性。
我发现能够对我的设计有所帮助的方法,就是去享受我们生活中各种彼此矛盾的因素。
你仔细观察西方国家教育就会发现他们只关心形体和形状,而对建造的问题一无所知,我认为美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极端例子,那里的建筑师已经不再是一个团队的领头人。
.我们应该知道如何营造空间,如何控制光线,如何把握比例等等,而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怎样去建造它们!在年轻的时候你怀有对这个世界所有的热情。
但另一方面,你也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你想要知道方向。
我的忠告是:如果你能很好地协调这一切,你就可以知道你所想了解的一切,不要给自己找理由。
我们的专业是我们有幸拥有了成为英雄式人物的一点可能,因为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赚钱,那么预期成为建筑师,不如去开餐馆更合适。
如果现在你们在这里,是因为你们热爱建筑,那么就坚持下去,即使地平线看上去那么黑暗,不要担心,光明总有一天会到来。
.所以,让我们坚持下去,因为我们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职业!雷姆.库哈斯(库哈斯由于发起4读后感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岁,二十年
---读《建筑师的20岁》有感
《建筑师的20岁》是1998年,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邀请了当今世界上六位炙手可热的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理卡多·雷可瑞塔、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多米尼克·佩罗到东京大学和师生们进行交流时的访谈录。
在当今建筑学领域,提到这六个人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大家对他们的建筑作品也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作为一位建筑师的成长道路却鲜有人知。
其中有坚持,有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这些经历透露出大师们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坦率真诚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执著热爱。
20岁左右,正处在大学求学阶段,大学期间的心绪和场景,常常是后来人们追怀反思的有趣话题,也是支持事业前进和学术发展的起点。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
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方向。
●兴趣与好奇心是一切的开端和坚持的动力
皮亚诺经常将建筑比喻为冰山,他经常讲“建筑是一座浮在大海里的冰山”。
好奇心是一种对社会的好奇,这对于成为建筑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对于我们来说,好奇心现阶段首先是对建筑知识的好奇,对建筑相关知识的好奇。
虽然建筑设计是一个很主观的一项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必须要以一个科学合理的建筑知识为基础,只有这样,设计才合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观。
而对相关知识的好奇,就是要去了解其它与建筑有关的知识,这样是为了拓宽自己的思想领域,让自己的建筑设计更丰富,有更多的可能实现。
伦佐•皮亚诺出生在一个建筑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在建筑工地上泡在建筑工人之间,因此他对建筑艺术与建筑材料的崇敬与日俱增。
他对这这些材料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他觉得建筑师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和自由性,所以好奇心使他从小就确立了要成为一个建筑师的理想。
他对材料的好奇和专注,以及对于工匠手艺的了解,最终帮助他实现了蓬皮杜文化中心的设计,而也是这一设计让他名声大噪,确立他在世界建筑界的地位。
●旅行的意义
学习建筑的另一个老师就是——旅行。
旅行可以“发现你自己的兴趣所在”(理卡多•雷可瑞塔),另一方面,“有些建筑和空间会让我们产生惊奇的感觉,这样的探访将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东西”(理卡多•雷可瑞塔)。
理卡多•雷可瑞塔在访谈中一直在介绍旅行的好处。
大家都知道安藤忠雄是通过旅行自学学习建筑的,还有柯布西耶的旅行对他的建筑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城市化是中国的城市所处的一种状态,但在一些离城市偏远的地方有着很多人们自己建造的“无建筑师”的建筑,而且他们也因为在中国这个广阔国家的不同地域而不同,很有地域特色,也是一块地区的历史,对这些地区的旅行,可以从中获得灵感,理卡多•雷可瑞塔从墨西哥的街道和乡村学习,做出了非常大胆的色彩和形式处理,以及独特的诗情画意。
对于旅行,贝聿铭提出的观点很有启发:“要从旅行中获益,就必须先学好历史,例如,如果你不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或者是当你去雅典的时候,却不知道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你就不能看到那些你本该看到的东西。
但是如果你研究过文艺复兴的历史,当你去佛罗伦萨的时候,你的眼睛就能告诉你很多东西。
”这句深有体会,要去旅行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这样你的收获会更大。
●交流与实践是另一个课堂
学校的学习,主要是了解建筑和一些初步的学习,而对建筑的理解和学习应该是实际工作中进行的。
在学校,我们的课程设计一直都很理想化,很多限制条件都被忽略了,建筑师经常上工地是有好处的,从工人那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就像王澍在中央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从施工人员那学到一些技术做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校的学习,在于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
这些大师们在大学里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经历——在事务所实习,从中他们不仅经历了很多建筑建造的实际经验,而且还学到了许多建筑以外的知识。
接触建筑实际建造和材料使用,克服了当今信息时代与物质时空的疏离。
对材料的了解,也让建筑师懂得更好地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这些都是我们设计课堂上学不到的,他们是通过在实际工程和施工现场中学到的。
●结语---20岁决定20年
大师们身上实在是有太多的理念、观点值得我们去汲取、反思、学习。
但是正如伦佐皮亚诺所说:“一个人不能忘记你来自何处,你的出生地和那些属于你自己而别人所没有的东西。
换句话说,不要像我这样,也不要想安藤忠雄或是大野那样,只要像你们自己,不要以别人作为自己的样板,你们必须构筑你们自己。
”所以我们要保持好奇心,要有更多的求知欲,对社会,对生活的一切事物都要保持兴趣。
培养自主性,从精神层面上保持自己的独立,要冷静的面对外界的繁杂信息,要充分挖掘“属于自己的东西”,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实现属于自己的理想。
书中安藤忠雄说:“现在的学生都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温和的表情,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够亲眼看到库哈斯那严酷的表情,哪怕只是一瞬,也会感受到对建筑的思索应该是这样一个苦苦寻求的过程,是这样辛苦的一件事情。
”确实,做建筑师等于踏上了一段无比艰辛的旅程。
但是也正如铃木博之所说:“在大学里有一个关于建筑的‘核‘,这一点意义重大,我想将来也仍然会有重大的意义。
”----20岁的努力或许决定了未来20年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