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广东民办职业教育的新动力

广东民办职业教育的新动力作者:赖俊辰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07期【编者按】近几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办职业教育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和规范全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截至2012年,我省民办职业教育院校一共有164所,占职业院校比重近19%,其中民办高职院校31所,民办中职学校133所;招生人数146050人,占比重14%,其中民办高职院校招生82274人,民办中职学校招生63776人;在校生人数424737人,占比重14%,其中民办高职院校在校生201393人,民办中职学校在校生223342人。
广东民办职业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水平有新的提升。
民办职业学校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成为我省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近日,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8年基本建成民办教育强省的目标。
《意见》分别从发展目标、分类管理、法人登记、税收优惠、规费减免、用地优惠、教师待遇、自主办学、资产过户、风险防范、办学层次、特色发展等方面对民办教育发展提出意见。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我省民办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为促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民办教育在全国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办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为促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2012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含幼儿园,不含教育培训机构)11711所,占全省学校数37.64%,在校学生516万人(比上年增加23.81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22.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民办教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2年。
奋进中的学校

奋进中的水霖万世师表孔圣人之《论语·雍也》有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在揽珠江奔涌、临南海滔滔的毓秀之地,就有这样一个“以水为媒,以水为崇”的规模型、创新型产业集团正迎朝霞而降生,立潮头而壮大。
这就是广东水霖集团。
一个由潮汕子弟,自小热爱水、尊崇水、更敢搏击风浪的时代弄潮儿许水林先生一手创办并历经三十余载辛勤耕耘,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而成为集教育、建筑、贸易、投资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
2013年2月,广东水霖集团正式批准成立。
她,像一支庞大的舰队,在迅速发展的道路上,劈波斩浪,突飞猛进。
水霖教育是水霖集团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龙头板块。
从2003年9月创办东莞市塘厦水霖学校起,短短的12年间,创办了东莞市大朗水霖学校,东莞市水霖实验学校、广东河源水霖外国语学校、塘厦水霖幼儿园、塘厦西湖水霖幼儿园、塘厦水霖新丽幼儿园、塘厦水霖新龙幼儿园、大朗水霖幼儿园、清溪水霖胜皇幼儿园和东莞市智信职业培训学校,师生达三万多人。
水霖教育秉着“着眼长远发展,注重社会效益”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学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事业和人生添彩”的办学宗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创造了小学抽考科目高出公办学校平均分,中考成绩高出市平均分74分,高考连创佳绩的好成绩。
艺体特色已成为水霖教育的品牌。
集团办学无论是规模、投入、层次、质量等都远远走在了东莞市同档次民办学校的前列,水霖教育业已成为东莞民办教育的一面鲜艳旗帜,为东莞市缓解基础教育优质学位压力、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5年9月,集团董事长许水林先生荣获“广东当代民办教育举办人突出贡献奖”。
这是广东水霖集团值得骄傲的荣誉,也是水霖集团上下求索,团结奋斗的结晶。
奋进中的水霖集团秉承“上善若水,传统传承”的文化,坚守“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的信仰,体现“水润桃李,霖泽芝兰,学在水霖,快乐成长”的教育情怀,追求“稳健前行,厚积薄发,如水柔绵,源远流长”的投资理念,在珠三角这片投资沃土上,继续做大做强,谱写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篇章!。
民办高中创新之路

> -
2提供 发展 空 间 。教师 们 不会 . 满足 于生存 问题 的解 决 ,还要 求 实
现 人生 的价值 ,特 别是 对锐意 谋求 发展 的一族 ,必须 给他们 创造 更 大 的空 间 、更多 的机会 。我校 坚 持 因 需设 岗 ,因 岗定 编 ,任人 唯贤 ,公
一 疋 HJ 头 珧 舣 赢 。 、朋
o Z 实 现 利 润 的 最 大 化 。 因 此 ,我
开 招 聘 ,择 优 录 取 ,避 免 任 人 唯
亲 、意气 用事 ,以保 证不 屈才 、不 窝 才 、不误 才 ,让 真正 的人 才敬业
0 凸 办伊始 ,便 明确办 学宗 旨 :立 《 Z 会 ,奉 献教 育 ,培育英 才 。确
o 利 润最大 化和 教育质 量最 好是 《
气 的 ,只有 做到 教育质 量最好 才
0
三 、 关 键 : 建 设 一 支 高 素 质 的 师 资 队 伍
建立 一支 高素 质 、能 力强 、相
对稳 定 的教师 队伍 ,尤其 是班 主任 和科 组长 队伍 至关重 要 。 1 决后 顾 之忧 。东华 高级 中 . 解
维普资讯
到 不 少 问 题 ,如 部 分 学 校 收 费 过 高 ,超过 当地 普通 居民 的经济 承受 能 力 ;师资 队伍不 稳定 ,影响 教育 质 量 的 提 高 ;高 中 阶段 办 学 规 模 小 ,与国家 提倡 民办教 育要重 点发 展非 义 务 教育 的 要求 有 较 大 差距 , 等等 。如何 解决好 这些 问题 ,东莞 市教 育部 门与东 莞市东 华综合 开 发 有 限公司进 行 了探 索 。在 当地 政 府 和有 关部 门 的支 持下 ,一 所 由东 华 综 合 开 发 有 限 公 司投 资 1 亿 元 , . 3 占地 l 公 顷 ,建 筑 面 积 98 平 方 O .万 米 ,高起点 建设 ,高标 准配 置 ,民 办公 助性质 的东华 高级 中学应 运 而
东莞市华南师大嘉玛学校

东莞市华南师大嘉玛学校华南师大嘉玛学校于2004年经东莞市教育局批准,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嘉玛国际集团创办的民办公助学校。
学校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建造,现在校学生2800人,集幼儿教育,九年一贯制教育,高中教育,国际中学教育于一体,学校依托华南师范大学的著名教育品牌和雄厚教育资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专家治校的原则,由华南师范大学全程全方位督导实施教学管理。
全方位督导教育教学质量。
华南师大嘉玛学校位于美丽的东莞市茶山镇,东临茶山镇著名的古代民居——南社,西临东莞市城区,寒溪水、黄沙河玉带横腰,二龙戏珠,校内荔树葱茏,绿草如茵,有浓郁园林生态景观和深厚文化底蕴,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风水宝地。
学校建筑融会建筑生态和教育生态的双重理念,人文设计与外部空间遥相呼应,各种功能场馆设施完善,处处体现出卓越品质和浩然大气。
华南师大嘉玛学校秉承“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实施“小班制、双语制、寄宿制”精致教育。
信息化系统与每一位学生的家长密切联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致力培养每一位孩子的身心健康、道德行为规范,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因材施教,通过阶段性教育促使每一位孩子加速提高、迅速进步,为每一位孩子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
华南师大嘉玛学校自开办几年以来,凭借华南师范大学丰富的管理教学经验和一支爱生敬业、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成功的营造出校风严谨、学风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各项教学指标均大幅超过东莞市的平均水平;品德教育取得了显著可喜的效果,孩子们言行举止、礼貌修养以及健康的心理变化更是令家长们惊喜称赞;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全面提升着学生的整体素质,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展翅翱翔的发展空间。
让祖国的花朵在嘉玛舒心写意地生活着,健康茁壮地成长着,充满幻想地期待着,健康平等地发展着,让嘉玛成为孩子们的生态花园、快乐学园、成长乐园、精神家园,是每一位嘉玛教师的神圣使命。
东莞翰林学校:民办学校领跑者

高等教育改革提出,600多所本科高校将转向职业教育, 这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调整,与此紧密关联的基础教育亦将随之变化。
作为以基础教育和差异化特色素质教育为抓手的东莞名校,东莞翰林实验学校以其独特的前瞻性视野跑在前头。
当很多人深陷应试教育观念泥淖,停留在为中高考成绩拼精力时,翰林学校却在一群教育专家的治理下,成为南粤大地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标杆。
英语包打天下是不负责方兆鹏小学就是在翰林学校读的,成绩一直不错,小升初时由于父母工作调动不得已报考了另一所学校。
在那所学校读了一年后,方兆鹏突然提出转回翰林学校。
因为,翰林有第二外语教学中心,可以选学韩语。
最终,方兆鹏如愿以偿回到了熟悉的校园。
翰林学校是东莞唯一拥有第二外语教学中心的学校,除英语外,学校还开设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等多门外语。
这一特殊的优势不仅吸引了东莞的学子,还有许多学生从广州、深圳、惠州等地慕名而来。
该校初中部校长贺迎兵说,不管英语在全世界多么普及,“一刀切”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现在经济发展了,像翰林这样的高端学校,完全有能力为学生提供第二外语教学。
如果我们还是一门英语包打天下,那就是不负责任!当年,贺迎兵曾在中考中以全市最高平均分、最多单科满分、最多全市前十名的成绩被媒体誉为“最牛班主任”。
现在,他执掌翰林学校初中部也是成绩斐然。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要不是在翰林,我不会有今天!”说这话的是何嘉勇,他是翰林学校高中部2014届毕业生,不久前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
何嘉勇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在翰林就读,是名符其实的老“翰林”。
8年里,他就像一粒种子,在众人关切的目光中成长。
他是体育特长生,要想在专业上提高必须有完备的训练设施和方案。
翰林为他量身定制了许多昂贵的体育器材,设计了个性化训练方案,还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他诸多照顾。
翰林学校高中部校长王中辉说,翰林当然非常关注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这已经从近年优秀的高考成绩中得到证明。
再谈民办学校的出路

再谈民办学校的出路作者:张振军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年第07期本人从公办学校跳到民办学校摸爬滚打已接近十年,十年来我不断关注着、体验着民办学校的创办、生存、发展、壮大乃至倒闭。
一个又一个学校兴起了,一个又一个学校倒闭了。
学校兴盛时,生源爆满;学校衰退时,人去校空,望楼兴叹。
教师们不断跳槽择校而栖,老板们也不断猎头择优而用。
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冲击,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如今民办学校真的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了吗?民办学校的出路在哪里?四则案例2005年底到2006年初的短短数月内,曾经“红”极一时的南洋教育集团在各地的10所15年制(从幼儿园到高中)分校接连倒闭,师生被分流。
从“天堂”到“地狱”的坠落,究竟是什么倾覆了有“中国民办教育航母”之称的“南洋”?2006年6月29日,山东临沂双月园学校,随着最后一名学生离校,电动拉门徐徐关闭,这个被称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民办学校宣告停办。
双月园学校,山东省首个获得省级规范化称号的民办名校,鼎盛时期,在校生接近5000人,教职工780多人,这是南洋教育集团崩盘后,国内又一所大型民办学校败走麦城。
又一民办教育“航母”,位于江苏徐州经济开发区的金山桥教育集团沉陷。
金山桥教育集团从1995年创办寄宿学校开始到2004年的10年时间里,办起十余所分校,总裁李作君号称要打造金山桥教育“航母”,向国际化的教育产业集团迈进。
但最终还是被资金链断裂拖垮——跟著名的南洋集团一样。
2009年新学年才开始不到一个多月,东莞各大民办学校的招生办就开始张罗秋季招生的事儿了。
“形势那么差,预计秋季招生市场更加恶劣!”各校招生办负责人皱着眉头说。
“如果金融危机持续时间过长,东莞肯定会有一批民办学校被拖垮甚至倒闭!”一位东莞民办学校投资者断言。
寻求症结应该说民办教育在近十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有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这本身就说明我们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即政府已给了政策。
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东莞市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稿)》的通知

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东莞市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稿)》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8.06.21•【字号】•【施行日期】2018.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东莞市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稿)》的通知各园区、镇(街)宣教文体局(教育局)、财政分局,市直属民办学校: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东莞市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稿)》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财政局2018年6月21日东莞市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稿)第一条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民办幼儿园(含集体办幼儿园)和民办中小学(以下简称“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留住优秀人才,稳定教师队伍,鼓励优秀教师在我市民办学校长期从教、提高水平,根据《广东省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东莞市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总结我市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实施以来的经验,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资金使用管理应遵循差异化扶持民办教育的原则。
实行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制度,让更多民办学校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待遇,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教师从中受惠,激励其安心在民办学校长期从教、提高教学水平、加快专业发展。
教师从教津贴经费支出要合理和适度,利于这项制度持续地实施。
第三条资金来源。
从教津贴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设立的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和公办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列支。
第四条享受从教津贴对象为现正在我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民办学校教学岗位工作,且符合下列条件的专任教师:1.在我市民办学校现任职学校连续任教满一周年以上。
从2019年春季学期(对应发放年度为2019年上半年)开始,在我市其他民办学校曾经连续任教满一周年以上的可累计纳入连续任教年限,在民办学校连续任教不满一周年的年限不予纳入(在其他民办学校任教年限,以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周年年限数来确认,周年内12个月需连续缴费);2.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其中,小学教师需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民办学校教育发展情况

民办学校教育发展情况民办学校,一般指的是由私人或非政府组织机构所创办的学校,与公立学校不同,其管理和资金来源都不同于政府的关注和拨款。
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学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民办学校教育发展情况。
一、近几年民办学校发展情况近年来,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在不少城市,民办学校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
据统计,仅从2010年到2018年,民办学校学生总数从4708万人增长到了9734万人,增长了107%。
与此同时,民办教育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2019年,全国已经有21所民办高校进入最新版《QS世界大学排名》上榜,相比于2018年的16所,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民办学校的优势相比于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在教育质量、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优势。
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一)教育质量因为民办学校并不依靠政府补贴,所以在教育质量方面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和家长的满意度。
由于民办学校通常规模较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相比公立学校的教育方式更贴心、更个性化,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学环境相比于公立学校的枯燥环境,民办学校通常注重学校环境的整洁、舒适、美观,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
(三)师资力量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也优势明显。
由于民办学校不受政府薪资限制,他们可以通过高薪吸引优秀的教师加盟,并在老师的职业发展上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这也让民办学校在教师的素质、教学经验和教育态度方面更加优秀。
三、发展方向和机会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民办学校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它们的发展过程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面对未来的发展,我认为,民办学校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机会和挑战:(一)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定位以不同的定位满足不同的群体需求,这是民办学校取得成功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莞的民营企业呈突飞猛进之势,如今已成为除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外,拉动东莞经济发展的“第三驾马车”。
在东莞教育界,也出现了民办教育的投资热潮,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声誉好的民办学校,为东莞市民以及新莞人提供了优质学位。
庞大需求是土壤
如果把东莞一所民办学校比喻为一棵树,那么新莞人庞大的教育需求就是它生根发芽的土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棵棵民校之树茁壮成长,蔚然成林。
东莞是一个新型的移民城市,人口构成与其它城市相比具有特殊性――外来人口远多于本地户籍人口。
据统计,在1985年到2005年期间,东莞外来人口从13.5万人增加到了584.98万人,20年间增长了43.3倍。
其中,2000年至2002年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高峰期,外来人口数量从244.84万猛增至426.01万,增长幅度达74%。
到2005年,东莞100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就有800多万外来人口,4倍于本地户籍人口。
在这一群体中,需要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也以每年5-6万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东莞非户籍中小学生已达到38.7万人,占全市普通中小学生比例的54.4%。
面对此问题,东莞市通过公办学校挖潜、拓展学位的方式安排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借读,这在2000年之前基本可以解决问题。
但到了新世纪,大量的非户籍人口子女进入东莞,有限的教育资源与非户籍人口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公办学校的接收能力已接近饱和。
于是,东莞市大胆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举办专门招收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民办学校。
这为民办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契机。
经过几年的努力,东莞市民办教育得到蓬勃发展,有效地满足了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成为东莞市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
东莞市的“十一五”规划也提出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元化办学,支持发展以外来工子女为服务对象的民办学校,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据介绍,到2006年底,东莞市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已达194所,民办幼儿园332所,共接纳新莞人子女27.64万人。
由于一些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不少东莞户籍学生也选择到民办学校就读。
政府支持助促进
一棵树要茁壮成长,除了肥沃的土壤,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东莞民办学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支持。
近几年来,东莞市对民办教育采取了鼓励扶持、规范管理的政策,积极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公布。
在当年召开的第一届东莞市民办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东莞市委书记佟星表示,教育部门一定要改变观念,对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要为民办教育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这一年,大量的民间资金涌向教育,东莞的民办学校一下子猛增30多所。
一直到2006年,民办学校以每年33所的速度增长,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东莞市区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先后诞生了东华高级中学、东华初级中学、东华小学、宏远外国语学校、光明中学和光明小学;部分镇区的一些机构也纷纷引进外地优质教育资源,催生了一大批新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嘉玛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翰林实验学校等。
东莞市各级财政也不断加大投入,每年用于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达2亿多元。
市政府还将民办学校的发展纳入市教育发展规划,只要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都鼓
励开办。
同时,教育局设置了民办学校管理科,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引导。
在教师招聘和学生招录上,东莞市政府对部分民办学校给予了政策支持。
以东华高级中学为例,教师面向全国招聘,由市教育局给政策,符合条件的教师可调入东莞市,人事关系由教育局统一管理,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均享受市直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工资标准甚至高于当地同级同类教师10%以上。
校区有教师村,购买校区住房的,可提供成本价住房一套;选择在校外购房的则按东莞市公立学校教师购房津贴标准给予购房津贴。
这种机制吸引了大批内地优秀教师涌入,为东华凝聚和稳定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些镇属的民办学校也拥有一部分教师的调入名额。
在招生方面,东莞市教育局将部分民办学校纳入市直属重点中学管理,按市教育局的招生计划统一招收,从而解决了这个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瓶颈。
如2007年东莞市中考招生方案进行了调整。
按照规定,在东莞读满三年初中的本省非莞籍的新莞人子女可以报读东莞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市第一中学、东莞实验中学和东莞市高级中学这5所公办高中。
录取时按其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会考科目成绩和中考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选取25名考生,其中考成绩不得低于这5所学校正取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然后通过抽签分
配到上述5所学校。
质量提升成关键
通过几年的发展,东莞民办教育走过了一条从小规模到上规模,从不够规范到逐步规范,从自发发展到有序发展的道路。
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宽松的政策环境是东莞民办教育迅速发展的外在因素,要长高长大关键还在民办学校自身办学质量的提高。
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有的民校被淘汰出局,有的民校被政府接管或收购,转制为公办学校,也有部分学校凭借雄厚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公众
的高度赞誉,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成为东莞的教育品牌。
综观东莞脱颖而出的几所民办学校,不难看出他们成功办学的经验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
这些学校学习和借鉴了公办学校的长处: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对学生有一个客观选拔标准,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
如东华“三校一园”、光明中学和光明小学,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和运动设施按照省一级学校的标准配置和建设,通过公办班的模式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报考,在每年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上与公办学校平分秋色。
针对处于劣势的生源条件,一些学校提出了“低进高出,高进高出”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如
东华高级中学从德育抓起,解决学生的动力系统问题,让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同时实行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取得了突出的成效,首届高考全线告捷,之后年年上台阶,2006年还摘取了两个全省单科“状元”,三届的升学率均在95%以上。
还有一些以特色著称的民办学校,在素质教育上进行了大胆实验和创新,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这些独特的教育理念得到家长的共鸣。
如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依托了北京师范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同时寻求与美国的社区学校合作。
如合作成功,该校学生可入读美国社区大学,其出路将大大拓宽。
在近200所民办学校中,数量更多的还是专门面向新莞人子女的低收费学校,共有170所。
在解决新莞人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它们功不可没。
但多数学校由于办学条件简陋、教育质量不高、学校管理不规范,社会认可度较低。
子女入读此类学校是收入较低的新莞人的无奈之举。
实际上,他们不仅希望子女能在东莞读上书,更希望读好书。
一旦条件允许,能提供优质学位的民办学校才是首选。
这类学校在民办教育的竞争链中处于脆弱的一环,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提升。
目前,东莞市教育局已经开始酝酿民办学校的转型升级。
从2007年3月起,暂停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民办学校审批,并加强对现有学校的管理,以促进东莞民
校转型升级。
让新莞人子女从“读上书”到“读好书”,是当前东莞教育部门为民办学校设计的发展方向。
目前,东莞的民办教育将面临新一轮的变局。
教育部门将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民校存在的问题提高年审的要求和条件,促进学校改善软、硬件设施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二是鼓励一批低端民校上市一级学校,推动普通民校的发展。
在上等级这个问题上,一部分低端民校已经表现出了转型升级的愿望。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东莞市每个镇区都要支持1-2所条件较好的低收费学校创建市一级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