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报告(DOC)
文献综述报告范文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关于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报告》的写作规定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
现对本科学生专业文献综述(论文)作如下暂行规定。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包括有关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办法。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一)目的科技文献检索和专业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功。
对本科学生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方法和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工作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2.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科技文献的种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大量搜集、阅读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和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并撰写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要求1.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属教学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每位本科毕业生必须完成。
2.每位同学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撰写出与本人参与的课题有关的文献综述一篇。
文献综述(论文)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5篇以上,外文文献至少2篇。
3.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16K纸),统一封面。
读书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

读书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反映所述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广泛阅读和理解选题所涉及研究领域文献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试验研究论文的文体,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对某领域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该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
二、怎样写文献综述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其过程如图1。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
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读书报告属于此类;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项目申报书中立题背景与依据、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属于此类)。
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
三、写作格式图1 文献综述写作过程示意图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涵盖综述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一般20~30个字;字号比正文大1~2个字号。
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姓名:韩鹏学号:S310080092导师:姜弢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导师组评审意见:成绩:导师组专家签字:文献综述报告利用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发现和识别目标是雷达的基本工作机理,而目标存在或隐蔽于周围环境之中,环境电磁散射对雷达目标信号检测产生的干扰称为雷达杂波。
雷达下视照射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来自于各种地、海杂波干扰。
杂波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有助于目标检测方法的选取,从而保证乃至提高雷达整体性能,这是雷达实际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雷达杂波特性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但是,雷达技术的进步使得雷达分辨力不断地提高,常规Rayleigh分布、Log-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以及复合K分布杂波模型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为了更精确地与观测结果相吻合,一些新的杂波模型不断被提出,广义复合杂波模型就是一种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分布模型,它既可以比较准确描述高分辨雷达杂波分布情况,也包含了常规的杂波统计模型。
在杂波的建模、仿真以及杂波的分类中,杂波模型参数估计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针对常规杂波模型的参数估计已经比较成熟,目前采用的经典参数估计方法难以满足广义复合杂波模型的参数估计精度、运算时间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反舰导弹重点打击目标已转向近海岸以及沿岸工事,近海岸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区域,在近海岸背景下,基于单类散射体的杂波模型通常不能有效地描述其杂波分布特性。
为有效提高反舰导弹突防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加强对该特定环境下的杂波以及在该杂波背景下的目标检测方法研究已刻不容缓。
另外,随着神经网络、混沌和分形理论以及其它非线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对雷达杂波进行分析的新方法。
特别是针对高分辨雷达所收集到的海杂波,已有许多学者从实验和散射机理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指明高分辨雷达海杂波确实存在混沌现象。
此后,众多学者从这一结论出发,构造了大量混沌背景下的雷达目标非线性检测方法。
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Literature Review Report)是对于某个特定领域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分析的报告。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阅读和评价,理清该领域内已有的研究现状、问题和进展,为自身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挖掘研究领域内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文献综述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研究主题:确定研究领域或问题,并明确主题的范围和目的。
2. 收集相关文献:通过各种途径(如数据库、期刊、会议论文等)查找和收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3. 阅读和筛选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阅读和理解,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且具有代表性的文献。
4. 分析文献:对所筛选的文献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发现。
5. 编写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清晰地呈现研究领域的现状、问题和进展。
在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高质量的文献:选择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可信度的文献进
行阅读和分析,避免引用低质量或不相关的文献。
2. 关注研究主题的热点和前沿:重点关注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关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方向。
3. 结构合理:报告的结构应该清晰合理,包括引言、方法、主体和结论等部分,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文献综述的内容和结论。
4. 文献引用和注释:对所引用的文献,需按照规范的引用格式进行注释,确保报告的学术严谨性。
综合以上要点,在撰写文献综述报告时,应精确表达研究的目的、内容和重要性,并对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概述,为自身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北理工.doc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北理工不会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的过来看!下面是我整理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北理工范文。
【一】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文献综述报告学位论文题目为《基于聚类分析的启发式优化算法》,论文内容涉及了优化算法(主要是经典优化算法,启发式优化算法) ,算复杂性理论和聚类分析等相关领域。
根据这些领域与论文的相关程度,比较详细的归纳总结启发式优化算法,对计算复杂性理论和聚类分析只做了一般性的总结。
最后对这些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重要的问题,都涉及到选区一个最好的目标,或者为达到这个目标而选择某些参数、确定某些值,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最优化问题。
对于一个最小值问题,其形式的描述为min ( )f xxs(1) 这里的s 为解的可行域,也称为解空间或搜索空间,条件xs概括了对向量x 的约束。
这些约束可以包括线性或非线性函数,以及离散变量,都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
最优化问题的目标是找到(1)的最优解(全局最优解或局部最优解) 。
显然,只要改变目标函数的符号,最大值问题就可以转变成最小值问题,因此,本文在说明都是以最小值问题问标准。
解决最优化问题的算法称为最优化算法,可以分为经典优化算法和启发式优化算法。
而经典优化算法又分为线形与非线性最优化算法,下面分别对两类算法的发展及常用的软件包做了介绍。
1. 线性最优化:线性最优化, 又称线性规划, 是运筹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分支.这是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许多问题都可以近似地化成线性规划问题. 线性规划理论和算法的研究及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高潮, 每个高潮都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线性规划研究的第一高潮是著名的单纯形法的研究.这一方法是dantzig 在1947 年提出的,它以-15- -15- 成熟的算法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及软件统治线性规划达三十多年. 随着60 年代发展起来的计算复杂性理论的研究, 单纯形法在七十年代末受到了挑战.前苏联数学家khachiyan 提出了第一个理论上优于单纯形法的所谓多项式时间算法--椭球法, 曾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并掀起了研究线性规划的第二个高潮.但遗憾的是广泛的数值试验表明, 椭球算法的计算比单纯形方法差. 1984 年karmarkar 提出了求解线性规划的另一个多项式时间算法.这个算法从理论和数值上都优于椭球法, 因而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并由此掀起了研究线性规划的第三个高潮. 从那以后, 许多学者致力于改进和完善这一算法,得到了许多改进算法.这些算法运用不同的思想方法均获得通过可行区域内部的迭代点列, 因此统称为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内点算法.目前内点算法正以不可抗拒的趋势将超越和替代单纯形法. 在互联网上能访问到的解线性和整数规划问题的软件还有:eqps(线性,整数和非线性规划),fmp(线性和混合整数规划) ,hs/lplo(线性规划) ,korbx(线性规划) ,lamps(线性和整数规划) ,lpblp(线性规划) ,milp(混合整数规划) ,minto(混合整数规划) ,mpsiii(线性和混合整数规划) ,oml(线性和混合整数规划) ,osl(线性,二次和混合整数规划) ,proclp(线性和整数规划) ,wb(线性和混合整数规划) ,whizard(线性和混合整数规划) ,xpressmp(线性和混合整数规划)等。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样例)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文献综述1.1 频率合成技术简介频率合成是指从一个高稳定的参考频率, 经过各种技术处理, 生成一系列稳定的频率输出。
频率合成的概念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参考频率通过一些转换, 产生一个或多个频率信号的过程。
频率合成技术一般分为直接式(DS)、间接式(PLL)和直接数字式(DDS)三种基本形式。
早期的频率合成采用直接式的方式, 是由一个或多个晶体震荡器经分频、倍频、混频对一个或几个基准频率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产生所需要的频率信号, 并通过滤波器产出, 这是最早的频率合成信号源的方法。
目前该方法仍在使用, 主要是因为它频率转换速度、相位噪声低, 比较容易实现。
但是该方式涉及的合成器体积过于庞大, 而且成本较高, 结构复杂、产生任意波形的可控性较低。
间接合成式是基于锁相环的原理, 即PLL。
它与前者相比, 输出频率的稳定度和准确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频谱纯度等性能也有较大改善。
主要是因为信号源的振荡频率被固定在频率计数器的时基上, 也就是说以稳定度高的振荡器为基准。
因此, 锁相环的输出频率就与基准频率一致, 振荡器输出信号和参考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固定的常数, 而且锁相环的突出优点是能够抑制叠加到输入信号上的噪纠。
这是直接式频率合成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PLL还有体积小、性价比较高等一系列优点。
但是PLL技术也有明显的缺点, 采取闭环控制, 系统的输出频率改变后, 重新达到稳定的时间也就比较长, 一般为毫秒级, 很难满足高频率分辨率与快速转换率同时具备的要求, 因此也有明显瑕疵。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从原理上实现了突破。
前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对基准频率进行运算得出, 而DDS技术则是从相位的概念进行频率合成。
它按一定的相位间隔, 将待产生的波形幅度的二进制数据存储于高速存储器作为查找表, 用参考频率源(一般为晶体振荡器)作为时钟, 用频率控制字决定每次从查找表中取出波形数据的相位间隔, 以产生不同的输出频率, 对取出的波形数据通过高速D/A转换器来合成出存储在存储器内的波形。
文献综述报告范例

课题调研综述文献综述是对某一个课题的大量的有关资料、情况、数据等进行搜集、归纳、整理、分析、加工综合而成的。
它能够帮助作者了解国内外某专业或者学科或者某课题的研究起源、研究水平、发展趋势、主要研究者、主要的派别和观点、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
文献综述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发现科研主攻方向、有助于把握论文选题的方向和重点。
文献综述不同于原始论文,因为它不是某一科研课题成果的报告,也不是一种论文摘要的汇编和索引,更不是简单地罗列一批文献,而是将许多有关联的文献分析对比,加以评论。
文献综述要反映所写专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和最新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课题综述包括综述论文和综述报告两种类型。
综述报告必须符合一般的学术论文的格式,对文献的介绍更强调综合与分类,对已有所有的分析或对某领域研究的未来预测是综述论文必备的内容。
综述报告则要求详细给出数据库选择、检索词的确定、检索式的编制过程,对比较重要的文献进行逐篇介绍;课题综述报告的综述部分的概括性更强,综述报告强调形式的格式化和完成综述报告的步骤。
课题综述的特点和内容1、课题综述的特点(1)内容方面:综述论文是对大量文献的综合描述和广泛综述时空范围内发展和情况。
●语言的概括。
对原始文献中的各类理论、观点、方法的叙述不是简单地照抄或摘录,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将其概括出来。
●信息的浓缩。
综述集中反映一定时期一批文献的内容,浓缩大量的信息。
一篇综述报告可以反映几十到上百篇的原始文献。
●评述的客观。
叙述和列举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技术及数据时客观、如实反映原文作者的内容;分析、比较、评论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时基于客观进行分析、评价,而非出于个人的喜好、倾向、感情;预测时,以事实、数据为依据,以科学的推导方法为手段,力求客观,而非凭空想象,出于主观愿望盲目提出。
(2)形式方面。
标题醒目。
综述论文一般直接反映其综述类型,如包含综述、概况、评述、进展、动态、现状等字样。
工作分析文献综述报告

4)CMQ
CMQ 则是R. J . Harvey 在充分注意到了 工作者定向的工作/ 任务分析工具存在的 诸多不足后所开发的一个通用工作分析 系统,该系统在问卷项目抽象水平的处理 和量尺的设计上做出了诸多改进。CMQ 由背景、与人的接触、决策、体力和机 械活动以及工作情境5 个部分的调查组 成。
HAY计划采取面谈的方法获取如下五方 面信息: (1) 工作的目标(2) 工作的维度 (3) 职务的性质和所辖范围; (4) 对工作 目标所负有的责任等信息。其中,职务的 性质和所辖范围是用HAY计划进行工作 描述的核心。由于HAY计划收集的信息 主要来源于面谈,因此这一计划成功与否 取决于工作分析人员的面谈技巧。
2)职能性工作分析量表(FJA)
FJA 是20 世纪40 年代, 最新版的FJA 使用7 个量表来描述工作者
在工作中所做的事情,具体包括(1) 物; (2) 数据;(3) 人; (4) 工作者指示; (5) 推理; (6) 数学; (7) 语言。每个量表都采用有 具体行为描述和任务说明。
3)职位分析问卷调查法(MPDQ)
1)职位分析问卷(PAQ)
PAQ 由194 个项目或工作元素所组成,这194 个 项目或工作元素又分属信息输入、心理过程、 工作输出、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五个工作要素 范畴。每一个分属于以上五个范畴的项目或工 作元素,都将用一个评定量表对它进行评定。 PAQ 一共有6 个评定量表,每个量表根据程度不 同分成了若干个等级。这六个量表分别是:使用 程度(U) 、重要性( I) 、耗用时间( T) 、发生 可能性( P) 、适用性(A) 和特殊记分(S) 。
值得指出的是,融合的趋势在工作分析中现已表现得越 来越明显。其突出反映就是工作分析的目的往往是综 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单一类型的工具往往满足不 了实际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张在同一份工作 分析调查中同时融入工作定向元素和工作者定向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文献综述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水库是一项重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古至今,他承载着防洪发电,灌溉养殖,蓄水航运,供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观光游览,调节生态平衡等多个任务,在国家的江河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些水库是天然湖泊,一些水库是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尤其在水系发达的南方地区,许多水库是拦河建坝发电的杰作,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是有力的代表。
水坝拦截河流使得原先自然河流流域的水环境发生改变,建库前河水的水质和建库后的水质以及水库蓄水初期与正常运行时期的水质都会有一些差异,这些变化规律是水库环境评价、规划、治理和管理的基础,是保证水库合理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对水库水质进行研究分析是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水坝的拦截作用,水流速度变的缓慢,水面变得广阔,水体的沉淀作用加强、交换速度变缓,稀释、温和能力较差,同时受风浪、地理条件和蓄水更新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水库地表水基于河水在水库内长期滞留的结果而出现一系列水质现象,一些水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水库蓄水后,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化学残留物,导致土壤盐碱化。
当地下水水位上升到耕作层时,造成了土壤湿度过量,以至大多数包气带破坏,结果大片土地沼泽化。
⑵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水库蓄水后,盐碱化使土壤中的盐分及化学残留物增加,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下游河水的含盐量增大。
水面增大,蒸发加快,水体流速减慢,悬浮物沉降,浑浊度降低,透明度提高,加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使水生植物及藻类过度生长,造成水体溶氧量下降,发生水生物死亡、水质恶化的富营养化问题。
⑶水库泥沙淤积严重,库区面积有不断减少的趋势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水位,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而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
水流进入库区后,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降低,出现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拦河建筑物之间的库区堆积,使水库的有效库容减少。
⑷库水水温分层水库内水流迟缓,库水更新期较长,水体受太阳辐射和对流混合以及热量传输作用,使水库具有特殊水温结构。
这个水温结构也作为密度结构,使水库的入流、出流产生异重流现象,支配河水在水库内的滞留状况。
由于河水本身的水质与滞留状况的关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水质现象。
⑸水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库蓄水后,由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会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河流原有生态平衡会遭到破坏。
对于水生物会改变其生长环境,有时严重会使其消失灭亡,库区淹没的自然土壤、植被、水域、矿藏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程度和稳定性遭到破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水化学相关方面水质标志着水体的物理(如色度、浊度、臭味等)、化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水体的这些性质都是和水体中的成分分不开的,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发展而来的。
在拦截河流的水库兴建中地面出现具有巨大水体的人工湖,它的水文水力学特征和河道径流完全不同,在水库周边及库盆下相当大的范围内激发起强烈的水岩作用。
拦截河流建造的水库其地表水的水质成分形成是河水在径流过程、在蓄水过程中和蓄水之后对于水库周边淹没区岩土的浸析作用、水库淹没地带的植被腐蚀及与地下水的相互交换下共同作用完成的。
因此,水化学成分记录和反应了水体的形成条件及成因,研究和分析水化学成分特征及相互关系,对分析研究水体形成和动态,以及水环境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表水水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反映水的来源、运移规律、补排关系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征,是进行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国外对此研究比较成熟,美国、日本、瑞典、英国等国学者对水化学特征的研究比较多。
Stumm和Morgan[1]等出版的《水化学:天然水体化学平衡导论》,较系统的提供了定量处理天然水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的方法;Gibbs[2]对亚马逊河的水化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依托水质监测工作成果;J.P.Carbonnel[3]对湄公河水质的变化及化学运移进行了研究;A.H.Webb[4]对挪威南部的某河流进行弱酸性研究;A.Mishra[5]对恒河水质进行了分析;Jill Weintraub[6]对麋河地表水化学和地质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Rothwell[7]对整个英格兰西北部的河流水化学的空间和季节性进行了评估;NeiK.Leite[8]等对马德拉河的水化学和泥沙量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进行研究;Chevychelov,A.P[9]对某河流及其支流的的地表水化学进行研究分析。
我国对于水化学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兴于80年代后,朱颜明[10]等对长白山天池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天池湖水按化学成分属低矿化度的重碳酸钠型;张群英[11]等研究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河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入海通量;乔光建[12]通过对朱庄水库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规律分析,说明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及水质变化特点,为水库水质站网规划中监测点的布设和水库水质的代表性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张立成[13]等研究恶劣湘江水系河水的一些主要水化学指标特征及其环境化学效应,计算了河水的化学稳定性指数和化学侵蚀速率;雷世兵[14]对某水电站坝址区环境水化学特征及对工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判定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 结构) 等具腐蚀性;李思悦[15]等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化学特征研究分析,根据水化学特征的季节性及时间变化表明,主要离子的浓度在枯季比在雨季大;韩志伟[16]以夏季乌江渡水库为例对大坝拦截对河流水溶解组分化学组成的影响分析;吴起鑫[17]以三峡水库坝前水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水化学及溶解无机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周凯慧[18]等以黄前水库为对象,通过对库区水质项指标的连续监测,分析评价了水库水质时空变异规律,揭示了水库主要污染物及其产生原因;郭德伟[19]等在对黄河万家寨水库及其上游黄河干流重要站点1972~2005年实测水质资料调查、分析基础上,对万家寨水库及其上游水质历史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预测研究。
1.2.2 水质多变量统计方面水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水环境系统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多个变量进行分析,由于变量个数众多又带有动态性,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使得对有用水质监测数据信息的提取变得十分复杂。
多元统计分析法的优势正是对多维复杂数据集合进行科学分析。
通过多元统计法对水环境系统的分析,可以清楚的把握系统的本质特征;对高维水质监测数据集合进行最佳综合,迅速将隐没在其中的重要信息集中提取出来;同时可以充分发掘水质监测数据中的丰富内涵,清晰地展示系统结构,准确地认识水环境系统中元素的内在联系,以及直观地描绘水环境系统的运动历程。
对于分析方法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进行研究。
在国外,1996年,M.M.JORDAN[20]等曾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土壤中沉积元素的类型的分类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分类的处理结果。
Dunnette[21]曾用聚类分析法对多个样本水质污染相似性进行研究。
1998年,J.W.Einax[22]等将地统计分析法与多元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用于土壤污染评价,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劣。
2000年,K.Voudouris[23]等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土壤含水层系统中水质化学元素的研究。
2001年,Irene.M.Farnham[24]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及微量化学元素分析法对地表水环境系统进行研究,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研究结果进行可视化。
Sylvester[25]运用多元回归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领域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的专家学者已在水环境质量分析研究领域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1991年,黄国和[26]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探索大气污染、发展与环境中诸因子存在状态的定量关系,实现了对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的定量化预测;许榕[27]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法,对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进行了研究。
改进了当时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对单一污染物较合适,对于多元化污染物不够科学的现状,如实反映了研究区域的大气污染状况。
1995年,应竹青[28]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杨永泰等[29]应用因子分析对广东省城市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主要类型进行分析。
在水环境质量分析方面,胡香芳[30]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三江交汇处的三个断面从1984年到1998年的监测资料对交汇处的水质做了分析;孙国红等[31]用系统聚类分析将2000-2002年黄河6个监测断面的90个水质样本进行分析评价;袁健、树锦[32]在传统算法的基础上用改进多元回归法与神经网络对黄河干流龙门至潼关监测断面的水质进行了预测;曾淦宁、吴国权、徐晓群[33]根据杭州湾调查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水质调查结果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周丰、郭怀成[34]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RBFNNS的水质评价方法,其可适用于大尺度、多断面、长时间的水质评价工作,旨在补充以往相关研究工作。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方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支撑,对水质监测数据样本容量较小情形不适用。
随着在线监测技术的普及,这一问题能很好的得到解决,且正成为多元统计分析在水环境系统分析中应用的优势。
多变量统计的内容很多,但从实际应用角度看,主要包括回归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生存分析等六个大的分支。
1.2.3 水库水质演变预测模型方面河流、水库水质状况的变化过程不但受降水、径流、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因而水环境系统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具有趋势性、季节性、阶段性甚至突变性等复杂非线性特征的动态过程。
水质变化趋势预测是维护和管理当前水质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预测可以了解当地水域环境质量演变趋势,从而及时发现水质恶化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水质模型是研究水环境、水质分析与预测的主要手段。
各种水质模型及其系统的建立,为水环境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预测及模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于水质预测模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类型。
在国外,水质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925~1960年为水质模型发展的基础阶段。
这一阶段,Streeter和Phelps[35]共同研究提出了第一个一维水质模型,仅考虑了生物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氧DO含量的DO-BOD水质模型。
1960~1965年,在Streeter和Phelps模型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引进了空间变量,物理系数和动力学系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