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 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
学法指导 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

学法指导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
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1、相似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
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3、带谱数量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③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应用: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5、坡向规律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应用1: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
如下图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2024年学法指导教研总结样本(二篇)

2024年学法指导教研总结样本一、引言学法指导教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和研究的活动。
通过学法指导教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
下面就学法指导教研总结进行总结。
二、学法指导教研的意义学法指导教研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学习效果。
学法指导教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学法指导教研,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 培养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教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新的知识和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培养学习习惯。
学法指导教研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定量地复习,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三、学法指导教研的实践学法指导教研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并讲解一些常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归纳总结法、分类整理法、对照比较法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技巧,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
2. 学习策略的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使用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对于记忆困难的学生,可以使用联想、串联等记忆法来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知识;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分解、逆向思维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可以通过学法指导教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定期复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师可以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等。
高中地理第5章第2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带和地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
表景观
状况)
东西两岸自然 大陆东岸自然地带
地带的分布纬 向较高纬度延伸,
度应该大致相 大陆西岸自然地带
当
向较低纬度延伸
森林带或草原 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 针阔混交林带
布范围特别广
成因
北半球中低纬 度,大陆东岸 是暖流,大陆
西岸是寒流 寒流起降温减
湿作用 受北大西洋暖
(2)上述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A )
A.地形
B.海陆分布
C.洋流
D.岩石性质
[解析] 第(1)题,a、c方向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规律,b方向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方向的变化
受地形影响,呈现出非地带性现象。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非地
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为地形。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 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下,自然界形成了复杂的地理 环境。各地的地理环境都有其所处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 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判断 (1)非地带性可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该地按照地带性规律不应该出 现的事物却出现了,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二是该地按照地 带性规律该出现的事物却没有出现,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2)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依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 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其应该是什么自然地带,然后将实际自 然地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地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 就是非地带性。
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 与该山所在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该山所处的纬 度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域分异规律(二)

月牙泉
沙漠芦苇
第四节 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全球性分异 (全)大陆、 (全)海洋分异
区域性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通过小尺度区 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大尺度分异规律。
全球性分异规律大陆和大洋的分异规律区域性分异派生的分异规律中尺度地方性分异规律基本的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关系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形成基础根本原因小结东西延伸热量为主太阳辐射纬度地带性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更替水分为主海陆位置经度省性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延伸水热状况海拔高度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ks5u精品课件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垂直地带性重点
水上处境:潜水面距地表不远,埋藏不深,潜水因蒸发 可上升到地表,影响土壤发育。这一处境有地表水和地 下水流入,从残积处境的土壤中淋溶出来的不同物质可 被潜水带到这里。水上处境又是过境环境,从分水岭来 的物质经过这里,被带到水下处境去。
水下处境:物质从侧面以流体或固体径流方式流入,土 壤(河泥、湖泥)自下而上发育,与下部基岩无关,周 围分水岭地区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进入到这里,因此, 易移动元素的堆积可以作为水下处境的特征。
原因是山地的水热状况随海拔发生的变化; ✓ 垂直带性既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又受到非地带
性因素影响,是此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区域性地 域分异规律。
(1)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相似之处 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与赤道到
北极。但二者产生的原因有差别,在哪里?
(2)垂直带性受经度省性的影响明显
垂直带谱
因素4:人类活动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平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课件

北
南
阳坡
南半球
南
北
阳坡
北半球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垂直自然带分布 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 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 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图 所示: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2)降水: 负相关 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背风坡
迎风坡
冰川
雪线低 降雪多
山体迎风坡与背风坡雪线示意图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3)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积雪易下滑,雪线越高; 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喜马拉雅山脉冈仁波齐锋冰川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3.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常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 自然带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地方 性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及成因分析分类总结如下: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自然带 现实自然带
成因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 地形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 亚热带常绿阔
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叶林带
巴西东南部等地区
受暖流影响,且地处来自海洋 热带雨
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 林带
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地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与当地水平自 高山植 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
形 青藏高原地区
然地带一致 物区 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记忆口诀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理知识及记忆口诀地带性地带性有三种: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地带性又称显域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
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都称为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由气候或水热条件直接形成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同纬度或海陆位置上出现相同的现象就是地带性现象。
纬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主导因素: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使大气湿度、降水等水分因素的不同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用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热量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非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概念辨析
基本、派生、局部地域分异规律 ➢ 基本: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基本地域分异因素) ➢ 派生:水平地带性,地带段性和省性等(派生地域分异因素) ➢ 局地: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地域分异因素)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狭义:地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其余属于非地带性 ➢ 广义: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 和垂直地带性,其余属于非地带性 ➢ 中义: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 其它属于非地带性
揭示地球表层水平地带性和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理地带周期律:地表自然地带随着R和R/(L·r)发生周期性有规律
的变化规律 意义:可以在知道R和R/(L·r)情况下查表得知自然地带。
R/Lr
Ⅰ列 0
0~1/5
1/5 ~2/5
Ⅱ列 2/5~3/5
3/5~4/5
4/5~1
Ⅲ列 1~2
Ⅳ列 2~3
Ⅴ列 3~4
2.干湿地带性(非地带性)
干湿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 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与经度无关)
主导分异因素:主要是海陆分异因素,还与距海远近、陆地大小、 陆地形状有关
分布:中纬度明显
大
黄
陆
海
3.水平地带性(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Ⅶb 热带草原
Ⅶc 亚热带硬 叶灌木林 和灌木
Ⅷ
Ⅸ
亚热带半荒漠 亚热带荒漠
-
-
Ⅹa
Ⅹb
Ⅹc
Ⅹd
Ⅺ
Ⅻ
Ⅷ
沼泽占绝对 强沼泽化的 中沼泽化的 向稀树干干原 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半荒漠 热带荒漠
优势的赤道 赤道森林 赤道森林 过度的赤道森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地方性分异规律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课时 雪线、林线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作者编号:39002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雪线、林线的影响因素。 2.理解并掌握地方性分异规律的特点及主要案例。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作者编号:39002
新课讲授 1.有人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乞力马扎罗山顶的冰雪可能 会消失,到时“赤道雪峰”将名存实亡。你是怎么看的?说出你的理由。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雪线上移,山顶冰雪将变小甚至消失,“赤道雪峰”很 可能会不复存在。也有可能由于全球变暖,该地降水增加,积雪量增加,“赤 道雪峰”依然存在。
作者编号:39002
新 课 讲 授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①气温:正相关 气温高雪线高,气温低雪线低; 雪线阳坡高于阴坡
阳坡
阴坡
储雪少 雪线高
冰川
作者编号:39002
北半球山体阳坡与阴坡雪线示意图
②降水:
负相关 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③坡度:
坡度陡,雪线高;坡度缓,雪线低
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2.特点及案例
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 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 其间还有两个过渡性洼地地区。
冲积平原 滨海平原
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 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作者编号:39002
新课讲授
2.特点及案例
重复性则表现为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 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新课讲授
二、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归纳
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有了!
缺失
改变
约束
块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指导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
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
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
1、相似规律
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
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
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
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
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
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3、带谱数量规律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
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