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草案
沈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沈阳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八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3)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3)第二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 (9)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12)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3)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 (19)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第三节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26)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7)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数量减少 (27)第二节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29)第三节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30)第四节统筹安排其他各类农用地 (32)第七章科学利用建设用地 (34)第一节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4)第二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4)第三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36)第四节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 (37)第五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9)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42)第一节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 (42)第二节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42)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4)第一节规模控制和规划布局 (44)第二节中心城区边界划定及空间管制 (47)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0)第一节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50)第二节土地整治工程 (50)第三节土地修复工程 (5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3)第一节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规划实施措施 (53)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制度建设 (54)第三节完善和创新规划实施的经济政策 (55)第四节完善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 (56)第五节建立土地规划监督保障、公众参与机制 (57)第十二章附则 (58)附表1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附表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附表3 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表附表4 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表附表5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及补充耕地指标表附表6 补充耕地规模指标表附表7 园地规模指标表附表8 林地规模指标表附表9 牧草地规模指标表附表10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附图1 沈阳市地理区位图附图2 沈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3 沈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4 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附图5 沈阳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附图6 沈阳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附图7 沈阳市土地整治规划图附图8 沈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附图9 沈阳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和保障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11•【字号】沈政办发[2007]3号•【施行日期】2007.0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沈政办发[2007]3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七年一月十一日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4〕12号)及市政府《关于调整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通知》(沈政办发〔2004〕30号)精神,对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进行调整。
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是主管全市规划、国土资源和测绘工作的政府工作部门,实行市、区垂直管理体制。
一、职能调整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承担的依法查处全市违法用地的职能划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二、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和测绘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起草本市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和测绘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研究拟定地方性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和测绘管理政策。
(二)组织编制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由国家、省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查报批工作。
(三)负责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和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审批,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规划建设项目的验收,发放验收合格证;负责城市雕塑管理工作。
(四)组织编制全市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
智慧城市是国际上公认的推进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效提升政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选择。
沈阳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以及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正面临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挑战。
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化落实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以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加快推进智慧沈阳建设,实现数据兴市、信息强市、智慧融市、创新立市,已成为沈阳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
本规划结合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发〔2014〕4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等文件精神,是全面规范沈阳市智慧城市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2016-2020年推进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依据和行动指南。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_2020年)》草案

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市行政辖区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东北亚中心区位、工业经济发达、金融辐射力强、综合交通网络便捷、文化影响力大等优势,最具条件成为东北板块上的国家中心城市。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作者:姜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摘要:文章提出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4个阶段,亦即由“方城—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结构”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沈阳;空间结构;演变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沈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特点,从最初的传统内城外郭的方城--双中心结构的形成--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的探索与形成。
这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提高沈阳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土地资源最大优化配置,为沈阳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十字大街”到“内城外廓”加“井”字形的方城早在7200年之前,沈阳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活动。
秦汉时期,开始在浑河以北建设城邑,经历辽、金、元、明等时期的不断完善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以“十字大街”方城为雏形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
盛京时期,沈阳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内城外郭”加“井”字形路网的传统城市空间形态。
1898 年的沈阳,作为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中心,继续延续老城的发展,形成象征皇权,以步行五里为范围的城市。
2 双中心结构到板块拼接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和统治,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并于1903年将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日本,后日本将其该段铁路更名为满洲铁路。
1927年随着沈哈、沈大、沈吉、京沈铁路的建设和沈阳站满铁附属地和部分商埠开发,给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组团跳跃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用地在铁路导向下跳出旧城,形成了以传统旧城中心与沈阳站中心并存的双中心城空间格局。
这时期的主要规划是1931年编制的《奉天都邑计划》(1938-1953 年),是由伪满洲国政府、日本方面和关东军三方共同编制,旨在解决城市无限扩展建设,这是沈阳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
确定规划区面积400平方公里,规划期末人口150万,采用网状放射路网,明确功能分区,提出用环状绿带隔离建成区。
沈阳城市规划简介

09级建筑学 夏淼
城市简介
沈阳,辽宁省省会, 沈阳,辽宁省省会, 省会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 中国 个副省级城市 之一,中国七大区域 之一,中国七大区域 中心城市之一 之一, 中心城市之一,中国 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东北地区 最大的国际大都市, 最大的国际大都市, 东北地区政治 金融, 政治, 东北地区政治,金融, 文化,交通,信息和 文化,交通,信息和 旅游中心 中心。 旅游中心。同时也是 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 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 基地之一 之一, 基地之一,被誉为共 和国长子,素有“ 和国长子,素有“东 方鲁尔”的美誉。 方鲁尔”的美誉。
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向东扩展到抚顺市界
在新规划中,沈阳中心城区规划结构为“一主、五副、 在新规划中,沈阳中心城区规划结构为“一主、五副、一个风景 一主是指主城,规划范围644平方公里,规划主城通过南拓 平方公里, 区”。一主是指主城,规划范围 平方公里 扩大发展空间,延续金廊服务功能跨越浑河向南拓展, 金廊服务功能跨越浑河向南拓展 扩大发展空间,延续金廊服务功能跨越浑河向南拓展,在浑南新 城区构筑城市新都心,形成浑河南北两岸均衡发展的态势。 城区构筑城市新都心,形成浑河南北两岸均衡发展的态势。 “五副”是指在主城外围建设的功能完善的五个副城,分别是 五副”是指在主城外围建设的功能完善的五个副城, 蒲河新城、铁西新城、沈抚新城、航空新城和永安新城。 蒲河新城、铁西新城、沈抚新城、航空新城和永安新城。 一个风景区是指东部的棋盘山风景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 一个风景区是指东部的棋盘山风景区,是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 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风景旅游功能区。 文化创意、休闲娱乐、风景旅游功能区。 规划预计, 规划预计,到2020年,沈阳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 年 715平方公里,而目前沈阳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是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而目前沈阳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是500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在记者看到的规划草图中,未来20年的沈阳中心城区向东将一直 在记者看到的规划草图中,未来 年的沈阳中心城区向东将一直 扩展到抚顺市界。 扩展到抚顺市界。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沈阳市社区工作暂行办法》等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沈阳市社区工作暂行办
法》等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沈阳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4.08.09
•【字号】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99号
•【施行日期】2024.08.09
•【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立法工作
正文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99号)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沈阳市社区工作暂行办法〉等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业经2024年8月1日市人民政府第1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吕志成
2024年8月9日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沈阳市社区工作暂行办法》等部
分政府规章的决定
(2024年8月9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99号公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经市人民政府第127次常务会议决定,废止下列政府规章:
1.《沈阳市社区工作暂行办法》
(2002年7月29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公布)
2.《沈阳市民防管理规定》
(2003年12月18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28号公布)
3.《沈阳市采砂管理办法》
(2007年7月10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72号公布)
4.《沈阳市农村公路管理办法》
(2007年11月15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76号公布)
5.《沈阳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管理办法》
(2011年12月24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32号公布)
6.《沈阳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2013年1月13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40号公布)
7.《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2014年12月9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47号公布)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电子教案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草案一、规划期限和层次1.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
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1. 城市性质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东北亚中心区位、工业经济发达、金融辐射力强、综合交通网络便捷、文化影响力大等优势,最具条件成为东北板块上的国家中心城市。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培育新增长极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机制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是面向东北亚、引领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需要。
2.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一是拓展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
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并加强先进装备制造职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金融中心作用,强化商务会展、区域物流等服务功能;提升区域商贸中心职能;增强高端知识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科技研发和文化创新能力,发挥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聚集、辐射作用;提高国际综合门户地位,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多边经贸合作和国际交流,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优势。
深化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沈阳的核心带动作用,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构建统筹兼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推动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与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合力众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二)沈阳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深化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沈阳都市区,推动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与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1. 大沈阳都市区规划在沈阳经济区范围内,以沈阳为核心,依托沈抚、沈本、沈辽鞍营、沈铁、沈阜五条城际连接带,采取同城式、珠链式和区域组团式的布局模式建设新城、新市镇,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沈阳都市区新格局。
2. 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机场、高铁车站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强化沈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带动区域交通的一体化发展。
加强以沈阳为中心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干道的建设,形成七条复合交通走廊,实现沈阳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
打通沈阳至主要海港的出海通道,强化出海物流运输体系。
3. 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从流域治理和生态安全的角度统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实施污染源头治理、河流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农村环境治理三大工程,对辽河流域、大浑太流域进行集中治理,从根本上改善区域河流水质;推进三北防护林带等生态敏感区的共同治理,构筑区域大型绿色生态屏障。
五、城镇体系规划(一)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导人口、土地、产业等资源的合理布局,优化市域发展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从“二元”到“一体”的统筹发展新格局。
(二)城镇空间布局与结构辽河以北以生态保护为主,辽河以南以城镇发展为主。
强化中心城区、新城及复合交通走廊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形成“一城、六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指中心城区。
“六轴”指沈山、沈大、沈抚、沈本、沈阜和沈铁(康法)六条城镇发展轴。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
1. 中心城区重点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全面提升先进装备制造、金融中心、商务会展、区域物流、科技研发和文化创新等功能,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多边经贸合作和国际交流,形成辐射、带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枢纽与中心。
规划人口735万人,建设用地730平方公里。
2. 新城加强区域内产业、人口和城市服务功能的集聚发展,成为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性区域中心。
规划8个新城,总人口187万。
沈抚新城。
是沈阳经济区同城化发展的先导突破区和示范区,是以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商务物流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滨水生态新城。
规划用地规模45平方公里,人口40万。
沈北新城。
是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通航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
规划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
佟沟新城。
是城市南部临空产业、会议展览和旅游休闲新城。
规划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
胡台新城。
是以包装印刷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新城。
规划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人口10万。
辽中(近海)新城。
是区域性保税物流中心、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新城。
规划用地规模33平方公里,人口30万。
新民新城。
是沈阳西部以医药、食品、石化及纸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新城。
规划用地规模33平方公里,人口30万。
法库新城。
是沈阳北部的新兴产业基地、区域中心市场和现代田园城市。
规划用地规模33平方公里,人口30万。
康平新城。
是沈阳北部滨湖生态新城,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规划用地规模30平方公里,人口27万。
3. 新市镇采取规模化发展策略,将新市镇建设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规模化产业。
依托建制镇和涉农街道,规划建设10个新市镇,平均人口规模3-5万。
包括大民屯、兴隆堡、清水台、兴隆台、茨榆坨、姚千户、前当堡、光辉、细河、沙河。
4. 一般镇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加工制造、农业服务等产业,形成各自产业特色。
规划一般镇人口规模达到1万人左右。
依托建制镇及涉农街道,规划建设50个左右一般镇,包括红菱堡、陈相、王纲堡、永乐、白清寨、十里河、李相、大沟、马刚、黄家、祝家、望滨、石佛寺、九龙河、于家房、朱家房、冷子堡、刘二堡、满都户、杨士岗、四方台、长滩、肖寨门、养士堡、老大房、罗家房、大红旗、公主屯、兴隆、法哈牛、柳河沟、梁山、大柳屯、依牛堡子、包家屯、孟家、大孤家子、秀水河子、叶茂台、三面船、登仕堡子、柏家沟、丁家房、冯贝堡、北三家子、小城子、二牛所口、张强、方家屯、郝官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屯布局方面,结合城镇化建设,集聚发展规模大、基础好、潜力强的村庄;逐步撤并受自然生态及安全条件限制、规模小、布局分散的村庄。
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农业经济区建设步伐,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重新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对城镇与农村地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和服务水平基本均等的要求。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结合中心城区和新城的空间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规划村镇市政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
改善供水水质,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村镇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四)规划区统筹规划1. 城镇建设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规划区内城镇建设包括中心城区,沈抚、沈北、佟沟3个新城,姚千户、清水台、兴隆台、光辉、沙河5个新市镇,石佛寺、望滨、财落、祝家、李相、白清寨、姚千户、十里河、大沟、红菱、永乐、黄家、马刚、王纲堡、九龙河等14个一般镇,总人口约830万,建设用地总规模820平方公里。
2.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东部山区及河流水域等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重点保护好棋盘山风景名胜区、怪坡风景区、白清寨及陨石山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资源。
棋盘山风景名胜区是以山林、湖泊等自然景观和地域人文资源为特色,兼有游览、休闲度假、健康科技、文化娱乐多种功能的低山丘陵风景名胜区。
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充分利用景区的自然和地域人文资源,提升服务功能品质,建设成为沈阳的绿肺和面向全国的休闲旅游胜地。
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要求,划定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
景区内结合村屯改造以风情小镇开发建设为主,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
六、中心城区规划(一)空间结构以“金廊、银带”为骨架,构建“一主、四副”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指城市主城,包括三环内用地及浑南新城。
“四副”是主城综合服务职能拓展和城市核心生产职能发展的主要区域,包括铁西产业新城、蒲河新城、浑河新城和永安新城。
加强主城及各副城间城市功能与交通组织的紧密联系和生态空间的隔离,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
三环内相对集中发展,三环外采取分散组团式发展,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主城。
是以东北金融中心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以金廊、银带为骨架,构筑大十字发展格局。
铁西产业新城。
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是主城西部以装备制造、现代建筑为主导的综合性新城。
蒲河新城。
是主城北部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新城,是以高新农业、光电信息产业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生态新区。
浑河新城。
是主城西南部以商贸、会展、物流功能为主导的综合性新城。
永安新城。
是主城西北部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新城,是区域性物流商贸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基地。
(二)公共中心以金廊、银带为骨架,建立“市级中心、市级次中心、地区中心、片区中心”四级公共中心体系,形成梯度覆盖、便捷可达的“多中心”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