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 _____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_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 I 1绪论 .. (1)

2正弦波振荡器 (2)

2.1 反馈振荡器产生振荡的原因及其工作原理 (2)

2.2平衡条件 (3)

2.3起振条件 (3)

2.4稳定条件 (4)

3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5)

3.1三点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 (5)

3.2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5)

3.3 振荡器设计的模块分析 (6)

4 仿真与制作 (10)

4.1仿真. (10)

4.2分析调试 (12)

5 心得体会...................................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反馈振荡器是一种常用的正弦波振荡器,主要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频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元件的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分为LC振荡器、R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本文介绍了高频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电路的原理及设计,电感三点式容易起振,调整频率方便,变电容而不影响反馈系数。

正弦波振荡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无线发射机中的载波信号源,接收设备中的本地振荡信号源,各种测量仪器如信号发生器、频率计、fT测试仪中的核心部分以及自动控制环节,都离不开正弦波振荡器。根据所产生的波形不同,可将振荡器分成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两大类。前者能产生正弦波,后者能产生矩形波、三角波、锯齿波等。

本文将简单介绍一种利用一款名为Multisim 11.0的软件作为电路设计的仿真软件,电容电感以及其他电子器件构成的高频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电路中采用了晶体三极管作为电路的放大器,电路的额定电源电压为5.0 V,电流为1~3 mA,电路可输出输出频率为8 MHz(该频率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关键词:高频、电感、振荡器

1绪论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日益变的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改进信息传递的方式,从而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更加准确,更加安全。无线电通信的发展,信息加密技术的改进……这些为迅速准确的通信带来了便利。毋庸置疑,无线电技术带来了信息交流方面的一次伟大变革。

在本课程设计中,着眼于无线电通信的基础电路——LC正弦振荡器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电感反馈式三端振荡器的分析、讨论。以求得到一些对实际应用电路有帮助的结论。在课程设计中,使用的仿真软件为multisim11.0。该软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设计界面和方便的电路图和文件管理功能。能够让使用者全面的收集电路的相关数据,进而有助于对电路进行改进。

常用正弦波振荡器主要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频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这就是反馈振荡器。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元件的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分为LC 振荡器、R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其中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用于产生高频正弦波。正反馈放大器既可以由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分立器件组成,也可以由集成电路组成。

LC振荡器中除了有互感耦合反馈型振荡器之外,其最基本的就是三端式(又称三点式)的振荡器。而三点式的振荡器中又有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和电感三点式振荡器这两种基本类型。本文所要介绍的正是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2正弦波振荡器

振荡器是一种能自动地将直流电源能量转换为一定波形的交变振荡信号能量的转换电路。与放大器的区别:无需外加激励信号,就能产生具有一定频率、波形和振幅的交流信号。由晶体管等有源器件和具有某种选频能力的无源网络组成。

正弦波振荡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反馈式振荡器与负阻式振荡器两大类。反馈式振荡器是在放大器电路中加入正反馈,当正反馈足够大时,放大器产生振荡,变成振荡器。所谓产生振荡是指这时放大器不需要外加激励信号,而是由本身的正反馈信号来代替外加激励信号的作用。负阻式振荡器则是将一个呈现负阻特性的有源器件直接与谐振电路相接,产生振荡。

2.1 反馈振荡器产生振荡的原因及其工作原理

反馈型振荡器是通过正反馈联接方式实现等幅正弦振荡的电路。这种电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放大电路,二是反馈网络。图2.1所示为反馈振荡器构成方框图及相应电路。由

U,图可知,当开关S在 1 的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外加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波信号

i

U,若o U 经反馈网络并在反馈网这一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在输出端产生输出信号

o

U 与i U不仅大小相等,而且相位也相同,即实现了正反馈。络输出端得到的反馈信号

f

若此时除去外加信号,将开关由 1 端转接到 2 端,使放大器和反馈网络构成一个闭环系

U输出,从而实统,那么,在没有外加信号的情况下,输出端仍可维持一定幅度的电压

o

现了自激振荡的目的。

图2.1 反馈振荡器的结构网络图

为了使振荡器的输出o U 为一个固定频率的正弦波,图 2.1 所示的闭合环路内必须含有选频网络,使得只有选频网络中心频率的信号满足f U 与i U 相同的条件而产生自激振荡,对其他频率的信号不满足f U 与i U 相同的条件而不产生振荡。 选频网络可与放大器相结合构成选频放大器,也可与选频网络相结合构成选频反馈网络。

2.2平衡条件

振荡器的平衡条件即为 也可以表示为

即为振幅平衡条件和相位平衡条件。平衡状态下,电源供给的能量正好抵消整个环路损耗的能量,平衡时输出幅度将不在变化:振幅平衡条件决定了振荡器输出信号振幅的大小;环路只有在某一特定的频率上才能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相位平衡条件决定了振荡器输出信号频率的大小。

2.3起振条件

振荡器在实际应用时不应有外加信号,而应是一加上电后即产生输出;振荡的最初来源是振荡器在接通电源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的电冲击及各种热噪声。振荡开始时激励信号很弱,为使振荡过程中输出幅度不断增加,应使反馈回来的信号比输入到放大器的信号大,即振荡开始时应为增幅振荡。

由 可知, 称为自激振荡的起振条件,

也可写为

分别称为起振的振幅条件和相位条件,其中起振的相位条件即为正反馈条件。[2]

1)()()(==ωωωj F j K j T ?

??==+===2,1,021)(n n KF j T F K T π

???ω()()()ωωωj U j U j T i i >'>,11)(>ωj T ?

??==++=>'=',2,1,021)(n n F R Y j T F L f T L f π

????ω

2.4稳定条件

振荡器的稳定条件分为振幅稳定条件和相位稳定条件。

(1)振幅稳定条件

要使振幅稳定,振荡器在其平衡点必须具有阻止振幅变化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平衡点附近,当不稳定因素使振幅增大时,环路增益将减小,从而使振幅减小。

(2)相位稳定条件

振荡器的相位平衡条件是φT (ω0)=2nπ。 在振荡器工作时, 某些不稳定因素可能破坏这一平衡条件。如电源电压的波动或工作点的变化可能使晶体管内部电容参数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相位的变化, 产生一个偏移量Δφ。

由于瞬时角频率是瞬时相位的导数, 所以瞬时角频率也将随着发生变化。为了保证相位稳定, 要求振荡器的相频特性φT (ω)在振荡频率点应具有阻止相位变化的能力。具体来说, 在平衡点ω=ω0附近, 当不稳定因素使瞬时角频率ω增大时, 相频特性φT (ω0)应产生一个-Δφ, 从而产生一个-Δω, 使瞬时角频率ω减小。[3]

i U U i

U K

3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3.1三点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

基本电路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端式(又称三点式)的振荡器,即LC 回路的三个端点与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分别连接而成的电路,如图3.1所示。X1、X2、X3三个电抗元件构成了决定振荡频率的并联谐振回路,同时也构成了正反馈所需的反馈网络。

根据谐振回路的性质,谐振时回路应呈纯电阻性,因而有

三个电抗元件不能同时为感抗或容抗,必须 由两种不同性质的电抗元件组成。

三端式振荡器能否振荡的原则:(1)X1和 X2的电抗性质相同; (2)X 3与X 1、 X2的电抗性质相反。即射同余异,源同余异。

3.2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X1和X2为感性,X3为容性,满足三端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反馈网络是由电感元件完成的,称为电感反馈振荡器,也称为哈特莱(Hartley)振荡器。

图 3.2是两种基本的三端式振荡器 (a) 电容反馈振荡器;(b) 电感反馈振荡器

I

.

3

0321=++X X

X (a )

C (b )3

3

上图是电感反馈振荡器电路的(a) 实际电路;(b) 交流等效电路;(c) 高频等效电路 电感反馈振荡器中,电感通常是绕在同一带磁芯的骨架上,它们之间存在互感,用M 表示。同电容反馈振荡器的分析一样,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可以用回路的谐振频率近似表示,

式中的L 为回路的总电感, 由相位平衡条件分析,振荡器的振荡频率表达式为

式中的g’L 与电容反馈振荡器相同,表示除晶体管以外的电路中所有电导折算到CE 两端后的总电导。振荡频率近似用回路的谐振频率表示时其偏差较小,而且线圈耦合越紧,偏差越小。[4]

电感反馈式三端振荡器优点(1)容易起振 (2)调整频率方便,变电容而不影响反馈系数。缺点(1) 振荡波形不够好,高次谐波反馈较强,波形失真较大。 (2) 不适于很高频率工作。

3.3 振荡器设计的模块分析

如图所示即为设计的第一个模块,也是此次设计的主要模块——振荡电路模块。

E c

(a )

C

(b )

+-

U b .+-

′(c )

.+

-LC

101=

≈ωωM L L L 221++=)

)((1

2211M L L g g g LC L oe ie -'++=ω

图振荡电路模块原理图

与前面的对振荡器电路的分析一样,图3.2中的R1、R2和R3均为电路的偏置电阻,C1、C2分别为旁路电容和隔直流电容,而C1、L1和L2的连接方式也符合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的原则,因此整个电路就构成了设计所需要的振荡电路。

由振荡器的原理可以看出,振荡器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反馈的非线性系统,精确计算是很困难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振荡器的设计通常是进行一些设计考虑和近似估算,选择合理的线路和工作点,确定元件的参数值,而工作状态和元件的准确数值需要在调试中最后确定。设计时一般都要考虑一下一些问题:

晶体管的选择

从稳频的角度出发,应选择T

f 较高的晶体管,这样的晶体管内部相移较小。通常选

择T

f >(3~10)1max

f 。同时希望电流放大系数β大些,这既容易振荡,也便于减小晶体管

和回路之间的耦合。算然不要求振荡器中的晶体管输出多大的功率,但考虑到稳频等因素,晶体管的额定功率也应有足够的余量。

因此,在本次设计中将会 选取2N2222作为振荡电路的三极管。该三极管的集电极电流最大值为800mA ,在25℃时其功率可达到0.5 W ,最大集电极电压可达30V ,足够满足此次设计的各方面要求。

2.直流馈电线路的选择

为保证振荡器起振的振幅条件,起振工作点应设置在线性放大区;从稳频出发,稳定

状态应该在截至区,而不应在饱和区,否则回路的有载品质因数

L

Q 将降低。所以,通常

应将晶体管的静态偏置点设置在小电流区,电路应采用自偏压。对于小功率晶体管,集电

极电流约为1~4mA 。

3振荡回路元件的选择

从稳频出发,振荡回路中电容C 应尽可能大,但C 过大,不利于波段工作,因此,前页图3.2中各电容均选为0.1uF 已经可以满足电路的设计要求。而电感L 原本也应尽可能大,但L 大后,体积大,分布电容大,L 过小,回路的品质因数过小,因此应该合理选择L 的大小。根据此次设计的要求,输出频率为8MHz ,由计算公式

(式中L=L1+L2+2M,M 为L1和L2之间的互感)以及反馈系数22

0.1~0.5

11L M L F L M L +=≈=+的要求,按照图3.2中所示选取L1=2.2uH,L2=0.5uH 应该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

3.4 射极跟随器模块分析

相对前面介绍的振荡电路模块而言,射极跟随器模块就显得非常简单了,它是有一个反馈电阻和一个晶体三极管共同组成,如图所示。三极管在电路中基本上不会对输入的信号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对电路输出的振荡信号起多大的放大作用,其主要功能就是构成射极跟随器,提高电路的带负载能力。

图射极跟随器模块原理图

4 仿真与制作

4.1仿真

在课程设计中,使用的仿真软件为multisim9.0。该软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设计界面和方便的电路图和文件管理功能。能够让使用者全面的收集电路的相关数据,进而有助于对电路进行改进。

仿真电路如图:

取电感L1,L2的值为0.33UH 0.1UH,只要开环增益A>1,即可起振。若使振荡频率

f=8MHz,有公式ω=1/LC得,此时电感C=800PF。

为保证三极管能够正常放大,要合理设置静态偏置,取R1=10kΩ,R2=100 kΩ,Vb=R2/(R1+R2),Ve=Vb-0.7,Ve=5V,Ve>Vb>Vc,发射级正偏,集电极反偏,三极管处于放大区。

为了防止高频信号干扰直流电源,故接一滤波电容C5以消除影响。

由于频率较高,如果在输出端直接接示波器,由于示波器电容的影响,振荡回路频率将发生变化。为了减少示波器对振荡回路的影响,故加入射级跟随器。

旁路电容C4、C6均取0.1uf,起到隔直通交的作用

仿真示波器显示如图:

4.2分析调试

由仿真波形可见,电感电感三点式振荡器存在一定的失真,这是由其本身的缺点造成的。

由于晶体管存在极间电容,对电感反馈振荡器,极间电容与回路电感并联,在频率高时极间电容影响大,有可能使电抗的性质改变,电感反馈振荡器的工作频率不能过高;电容反馈振荡器,其极间电容与回路电容并联,不存在电抗性质改变的问题,工作频率可以较高。

振荡器在稳定振荡时,晶体管工作在非线性状态,在回路中除有基波电压外还存在少量谐波电压(其大小与回路Q值有关)。对电容反馈振荡器,由于反馈是由电容产生的,所以高次谐波在电容上产生的反馈压降较小;而对电感反馈振荡器,反馈是由电感产生的,所以高次谐波在电感上产生的反馈压降较大,因此电容反馈振荡器的输出波形比电感反馈振荡器的输出波形要好。[5]

改变电容能够调整振荡器的工作频率。电容反馈振荡器在改变频率时,反馈系数也将改变,会影响振荡器的振幅起振条件,故电容反馈振荡器一般工作在固定频率;电感反馈振荡器在改变频率时,并不影响反馈系数,工作频带较电容反馈振荡器的宽。但电感反馈振荡器的工作频带不会很宽,因为改变频率将改变回路的谐振阻抗,可能使振荡器停振。

5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提高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在高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对晶体管放大电路与振荡电路有了进一步理解与认识;对一些元器件的功能以及使用方法有了硬的了解。尤其是正弦波振荡器和LC 振荡器,还有高频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电路设计过程中查找资料很重要,不仅应用到课本中所学习的内容还涉及到一些课外知识。所以在课设期间不要局限于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并积极与同组者进行讨论,得出大家认为最为适当的电路设计。在画图过程中要注意元器件的选择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元器件,并按要求设定元器件的参数。本次课设让我们意识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光理解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要学会理论实际相结合。

在之后的收音机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元器件焊接时要注意焊点的焊法,不要有虚焊,在使用焊铁时注意安全不要烫伤自己或他人,虽然我们对于焊铁并不陌生,但在使用上还是不恩给你很利落的完成,总会焊点相连或者虚焊的问题出现。在收音机调试过程中不少同学都是因为有虚焊导致收音机不能正常工作,在检查后顺利完成收音机的制作。

参考文献

1、《高频电子线路》王卫东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3

2、《基于Multisim2001的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分析》黄智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7

3、《Multisim 9在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应用》董玉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1

电感三点式振荡器设计

目录 引言 (1) 1设计要求 (1) 2设计构思及理论 (1) 2.1设计思路 (1) 2.2设计构思的理论依据 (3) 3系统电路的设计及原理说明 (4) 3.1系统框图及说明 (4) 3.2电路设计说明 (5) 3.3关键元器件的介绍 (5) 4仿真验证叙述及效果分析 (5) 4.1仿真电路 (5) 4.2仿真运行结果 (6) 5工程设计 (6) 6制作(特点)叙述 (7) 7调试测试分析 (7) 8结束语 (7) 谢辞 (9) 参考文献 (10) 附图 (11)

引言 三点式振荡电路是指电容或电感(反馈部分)的3个段分别接晶体管的三个极,故称为三点式振荡电路。目前三点式振荡电路主要分为电感三点式和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是指原边线圈的3个段分别接在晶体管的3个极。又称为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或哈特莱振荡电路。本次试验采用共基放大电路与电感三点式震荡回路结合成基本振荡器,再在后级加个共基放大电路来带动负载,并利用电容和电感的特性来改善输出波形。其特点是: 1.易起振。 2.调节频率方便。采用可变电容可获得较宽的频率调节范围,一般用于产生几十兆赫兹以下的正弦波。 3.输出波形较差。 1 设计要求 (1)要实现的功能:设计一个电感三点式振荡器,产生10MHz的震荡频率,并能带动620欧的负载。 (2)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振荡频率f 0=10MHz,输出频率电压U ≥0.5V pp /620欧; 输出波形为正弦波(无明显失真);供电电压V cc =12V。 (3)完成要求:设计与制作可供实际检测的实物样品,并且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2 设计构思及理论 2.1 设计思路 要设计一个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可以有几个电容和电感还有一个三极管和一个后级放大电路来达到要求。用改变电容的方法来调整震荡频率,方便调试而不会影响反馈系数,可以是波形输出更加稳定而没有明显的失真现象。但是为了达到输出频率电压技术指标,加一个共基放大电路,提高输出电压幅度。 1.电路组成 如图所示为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的原理图。这种电路的LC并联谐振电路中的电感有首端、中间抽头和尾端三个端点,分别与放大器件的集电极、发射极(地)和基极相 连,反馈信号取自电感L 2 上的电压,因此,习惯上将图1所示电路称为电感三点式LC 振荡电路。

正弦波振荡器总结

正弦波振荡器总结 模块参数要求:设计制作20MHZ石英晶体振荡器、30MHZ克拉泼(串联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震荡器,40MHZ西勒(并联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震荡器频率,工作电压+5V。 模块完成情况:设计制作了20MHZ石英晶体振荡器、克拉泼震荡器、西勒震荡器 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振荡器是一种能自动地将直流电源能量转换为一定波形的交变振荡信号能量的转换电路,它无需外加激励信号。 为了使振荡器在接通直流电源后能够自动起振,要求反馈电压在相位上与放 大器输入电压同相在幅度上则要求U f >Ui,即 F 2n n=0 ,1,2, A0F 1 式中,A0为振荡器起振时放大器工作于甲类状态时的电压放大倍数。振荡建立起来之后,振荡幅度会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吗不会的,因为随着振荡幅度的增长,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就会延伸到非线性区,放大器的增益将随之下降,振荡幅度越大,增益下降越多,最后当反馈电压正好等于原输入电压时,振荡幅度不再增大而进入平衡状态。 AF 1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振荡器能够起振,设计的电路参数必须满足A0F>1 的条件。而后,随着振荡幅度的不断增大,A0就向A 过渡,直到AF=1时,振荡达到平衡状态。显然,A0F 越大于1,振荡器越容易起振,并且振荡幅度也较大。但A0F 过大,放大管进入非线性区的程度就会加深,那么也就会引起放大管输出电流波形的严重失真。所以当要求输出波形非线性失真很小时,应使A0F 的值稍大于1 。 当振荡器受到外部因素的扰动(如电源电压波动、温度变化、噪声干扰等),将引起放大器和回路的参数发生变化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如果通过放大和反馈的不断循环,振荡器越来越偏离原来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振荡器停振或突变到新的平衡状态,则表明原来的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反之,如果通过放大和反馈的不断循环,振荡器能够产生回到原平衡点的趋势,并且在原平衡点附近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则表明原平衡状态是稳定的。 一个振荡器除了它的输出信号要满足一定的幅度和频率外,还必须保证输出信号的幅度和频率的稳定,而频率稳定度更为重要。

实验六 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

实验六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 一、实验目的 1.研究RC桥式振荡器中RC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 2.研究负反馈网络中稳幅环节的稳幅功能。 3.掌握RC桥式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调测技术。 二、实验原理 RC桥式振荡器的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 图(b)Multisim仿真电路图 图1 RC桥式振荡器 该电路由三部分组成:作为基本放大器的运放;具有选频功能的正反馈网络;具有稳幅功能的负反馈网络。 1.RC串并联正反馈网络的选频特性。 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一般取两电阻值和两电容值分别相等。由分压关系可得正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表达式: 1

2 RC j R C j R RC j R C j R C j R C j R Z Z Z V V F i F ωωωωωω++ ++=++=+==1111//11// 212 ()()RC j RC j RC j RC RC j RC j RC j RC j RC j RC j R C j RC j RC j R ωωωωωωωωωωωωω++=+-+=++=++++=131 2111112 2 令RC 10= ω,则上式为? ?? ? ??-+=ωωωω0031j F 由上式可得RC 串并联正反馈网络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表达式和相应曲线(如图 3和图4所示)。 2 002 31 ? ?? ? ??-+=ωωωωF 3 arctg 0ω ωωωφ--=?F 图4 相频特性曲线 图3 幅频特性曲线

3 I I D1D1图5 由特性曲线图可知,当ω=ω0时,正反馈系数达最大值为1/3,且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同相位,即φF =0,满足振荡条件中的相位平衡条件,此时电路产生谐振ω=ω0=1/RC 为振荡电路的输出正弦波的角频率,即谐振频率f o 为 RC f o π21 = 当输入信号i V 的角频率低于ω0时,反馈信号的相位超前,相位差φF 为正值;而当输入信号的角频率高于ω0时,反馈信号的相位滞后,相位差φF 为负值。 2、带稳幅环节的负反馈支路 由上分析可知,正反馈选频网络在满足相位平衡的条件下,其反馈量为最大,是三分之一。因此为满足幅值平衡条件,这样与负反馈网络组成的负反馈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应为三倍。为起振方便应略大于三倍。由于放大器接成同相比例放大器,放大倍数需满足 VF A =1+31 ≥R R f ,故1 R R f ≥2。为此,线路中设置电位器进行调节。 为了输出波形不失真且起振容易,在负反馈支路中接入非线性器件来自动调节负反馈量,是非常必要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有接热敏电阻的,有接场效应管的(压控器件),本实验是利用二极管的非线性特性来实现稳幅的。其稳幅原理可从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得到解答。如图5所示。 在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弯曲部分,具有非线性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在Q 2点,PN 结的等效动态电阻为22Q di dv r D D d =;而在Q 1 点,PN 结的等效动态电阻为1 1Q di dv r D D d =;显然, 1d r >2d r ;也就是说,当振荡器的输出电压幅度增 大时,二极管的等效电阻减少,负反馈量增大,从而抑制输出正弦波幅度的增大,达到稳幅的目的。 通过R p 调节负反馈量,将振荡器输出正弦波控 制在较小幅度,正弦波的失真度很小,振荡频率接近估算值;反之则失真度增大,且振荡

5.3.2 三点式振荡电路

5.3.2 三点式振荡电路 定义:三点式振荡器是指LC回路的三个端点与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分别连接而组成的反馈型振荡器。 三点式振荡电路用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代替变压器耦合,可以克服变压器耦合振荡器只适宜于低频振荡的缺点,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振荡电路,其工作频率可从几兆赫到几百兆赫。 1、三点式振荡器的构成原则 图5 —20 三点式振荡器的原理图 图5 —20是三点式振荡器的原理电路(交流通路)为了便于分析,图中忽略了回路损耗,三个电抗元件

be ce bc X X X 、和构成了决定振荡频率的并联谐振回路。 要产生振荡,对谐振网络的要求:? 必须满足谐振回路的总电抗0be ce bc X X X ++=,回路呈现纯阻 性。 反馈电压f u 作为输入加在晶体管的b 、e 极,输出o u 加在晶体管的c 、e 之间,共射组态为反相放大器,放大 器的的输出电压o u 与输入电压i u (即f u )反相,而反馈 电压f u 又是o u 在bc X 、be X 支路中分配在be X 上的电压。 要满足正反馈,必须有 ()be be f o o be bc ce X X X X X u u u ==-+ (5.3.1) 为了满足相位平衡条件,f u 和o u 必须反相,由式(5.3.1)可知必有0be ce X X >成立,即 be X 和ce X 必须是同性质电抗,而 ()bc be ce X X X =-+必为异性电抗。 综上所述,三点式振荡器构成的一般原则: (1) 为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连

的两个电抗元件be X 、ce X 必须为同性, 而不与发射极相连的电抗元件bc X 的电 抗性质与前者相反,概括起来“射同基 反”。此构成原则同样适用于场效应管电路,对应 的有“源同栅反”。 (2) 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可利用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来估 算。 若与发射极相连的两个电抗元件be X 、ce X 为容性的,称为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也称为考比兹振荡器(Colpitts),如图5 —21(a )所示; 若与发射极相连的两个电抗元件be X 、ce X 为 感性的,称为电感三点式振荡器,也称为哈特莱振荡器(Hartley),如图5 —21(b )所示。 图5 —21 电容三点式与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电路原理图

正弦波振荡器归纳

正弦波振荡器总结 模块参数要求:设计制作20MHZ 石英晶体振荡器、30MHZ 克拉泼(串联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震荡器,40MHZ 西勒(并联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震荡器频率,工作电压+5V 。 模块完成情况:设计制作了20MHZ 石英晶体振荡器、24.1MHZ--38.7MHZ 克拉泼震荡器、38.9MHZ--40.5MHZ 西勒震荡器。 模块涉及的理论知识: 振荡器是一种能自动地将直流电源能量转换为一定波形的交变振荡信号能量的转换电路,它无需外加激励信号。 为了使振荡器在接通直流电源后能够自动起振,要求反馈电压在相位上与放大器输入电压同相在幅度上则要求U f >Ui ,即 π??n F A 2=+ n=0,1,2,… 10>F A 式中,A0为振荡器起振时放大器工作于甲类状态时的电压放大倍数。 振荡建立起来之后,振荡幅度会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吗?不会的,因为随着振荡幅度的增长,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就会延伸到非线性区,放大器的增益将随之下降,振荡幅度越大,增益下降越多,最后当反馈电压正好等于原输入电压时,振荡幅度不再增大而进入平衡状态。 1=AF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振荡器能够起振,设计的电路参数必须满足A0F>1的条件。而后,随着振荡幅度的不断增大,A0就向A过渡,直到AF=1时,振荡达到平衡状态。显然,A0F越大于1,振荡器越容易起振,并且振荡幅度也较大。但A0F过大,放大管进入非线性区的程度就会加深,那么也就会引起放大管输出电流波形的严重失真。所以当要求输出波形非线性失真很小时,应使A0F的值稍大于1。 当振荡器受到外部因素的扰动(如电源电压波动、温度变化、噪声干扰等),将引起放大器和回路的参数发生变化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如果通过放大和反馈的不断循环,振荡器越来越偏离原来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振荡器停振或突变到新的平衡状态,则表明原来的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反之,如果通过放大和反馈的不断循环,振荡器能够产生回到原平衡点的趋势,并且在原平衡点附近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则表明原平衡状态是稳定的。 一个振荡器除了它的输出信号要满足一定的幅度和频率外,还必须保证输出信号的幅度和频率的稳定,而频率稳定度更为重要。 评价振荡器频率的主要指标有两个,即准确度和稳定度。 LC振荡器振荡频率主要取决于谐振回路的参数,也与其它电路元器件参数有关。因此,任何能够引起这些参数变化的因素,都将导致振荡频率的不稳定。这些因素有外界的和电路本身的两个方面。其中,外界因素包括:温度变化、电源电压变化、负载阻抗变化、机械振动、湿度和气压的变化、外界磁场感应等。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是改变振荡回路元件参数和品质因数;二是改变晶体管及其它电路元件参数,而使振荡频率发生变化的。因此要提高振荡频率的稳外界因素定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尽可能减小外界因素的变化;二是尽可能提高

RC正弦波振荡器设计实验

综合设计 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运用Multisim 设计RC 振荡电路的设计方法 2. 掌握RC 正弦波振荡器的电路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3. 熟悉RC 正弦波振荡器的调试方法 4. 观察RC 参数对振荡器的影响,学习振荡器频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正弦波振荡电路中,一要反馈信号能够取代输入信号,即电路中必须引入正反馈;二要有外加 的选频网络,用以确定振荡频率。正弦波振荡的平衡条件为:.. 1AF = 起振条件为.. ||1A F > 写成模与相角的形式:.. ||1A F = 2A F n πψ+ψ=(n 为整数) 电路如图1所示: 1. 电路分析 RC 桥式振荡电路由RC 串并联选频网络和同相放大电路组成,图中RC 选频网络形成正反馈电路, 决定振荡频率0f 。1R 、f R 形成负反馈回路,决定起振的幅值条件,1D 、2D 是稳幅元件。 该电路的振荡频率 : 0f =RC π21 ① 起振幅值条件:311 ≥+ =R R A f v ② 式中 d f r R R R //32+= ,d r 为二极管的正向动态电阻 2. 电路参数确定 (1) 根据设计所要求的振荡频率0f ,由式①先确定RC 之积,即 RC= 21f π ③ 为了使选频网络的选频特性尽量不受集成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电阻i R 和输出电阻o R 的影响,应使

R 满足下列关系式:i R >>R>>o R 一般i R 约为几百千欧以上,而o R 仅为几百欧以下,初步选定R 之后,由式③算出电容C 的值,然后再算出R 取值能否满足振荡频率的要求 (2) 确定1R 、f R :电阻1R 、f R 由起振的幅值条件来确定,由式②可知f R ≥21R , 通常 取f R =(2.1~2.5)1R ,这样既能保证起振,也不致产生严重的波形失真。此外,为了减小输入失调电流和漂移的影响,电路还应满足直流平衡条件,即: R=1R //f R (3) 确定稳幅电路:通常的稳幅方法是利用v A 随输出电压振幅上升而下降的自动调节作用实 现稳幅。图1中稳幅电路由两只正反向并联的二极管1D 、2D 和电阻3R 并联组成,利用二极管正向动态电阻的非线性以实现稳幅,为了减小因二极管特性的非线性而引起的波形失真,在二极管两端并联小电阻3R 。实验证明,取3R ≈d r 时,效果最佳。 三.实验任务 1.预习要求 (1) 复习RC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2) 掌握RC 桥式振荡电路参数的确定方法 2. 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RC 正弦波振荡电路。其正弦波输出要求: (1) 振荡频率:接近500Hz 或1kHz 左右,振幅稳定,波形对称,无明显非线性失真 (2)* 振荡频率:50Hz~1kHz 可调,其余同(1) 四.实验报告要求 1. 简述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元件的作用 2. 电路参数的确定 3. 整理实验数据,并与理论值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4. 调试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五.思考题 1. 在RC 桥式振荡电路中,若电路不能起振,应调整哪个参数?若输出波形失真应如何调整? 2. 简述图-1中21D D 和的稳幅过程。 六.仪器与器件 仪器: 同实验2 单管 器件: 集成运算放大器μA741 二极管 1N4001 电阻 瓷片电容 若干

实验2正弦波振荡器(LC振

实验2 正弦波振荡器(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电容三点式LC振荡电路和晶体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其各元件的功能; 2.掌握LC振荡器幅频特性的测量方法; 3.熟悉电源电压变化对振荡器振荡幅度和频率的影响; 4.了解静态工作点对晶体振荡器工作的影响,感受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高的特点。二.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输出波形,测量振荡器输出电压峰-峰值,并以频率计测量振荡频率; 2.测量LC振荡器的幅频特性; 3.测量电源电压变化对振荡器的影响; 4.观察并测量静态工作点变化对晶体振荡器工作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 插装好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模块,接通实验箱电源,按下模块上电源开关,此时模块上电源指示灯点亮。 2.LC 振荡实验(为防止晶体振荡器对LC振荡器的影响,应使晶振停振,即将3W03顺时针调到底。) (1)西勒振荡电路幅频特性的测量 3K01拨至LC振荡器,示波器接3TP02,频率计接振荡器输出口3P02。调整电位器3W02,使输出最大。开关3K05拨至“P”,此时振荡电路为西勒电路。四位拨动开关3SW01分别控制3C06(10P)、3C07(50P)、3C08(100P)、3C09(200P)是否接入电路,开关往上拨为接通,往下拨为断开。四个开关接通的不同组合,可以控制电容的变化。例如开关“1”、“2”往上拨,其接入电路的电容为10P+50P=60P。按照表2-1电容的变化测出与电容相对应的振荡频率和输出电压(峰-峰值V P-P),并将测量结果记于表中。 表2-1 根据所测数据,分析振荡频率与电容变化有何关系,输出幅度与振荡频率有何关系,并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正弦波振荡器

.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信息13-1 学号2013101269 姓名 指导教师颖

实验名称 正弦波振荡器(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专业班级 信息13-1 学号 2013100 0 成绩 实验2 正弦波振荡器(L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 2-1 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振荡器是指在没有外加信号作用下的一种自动将直流电源的能量变换为一定的波形的交变振荡能量的装置。 正弦波振荡器在电子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信息传输系统的各种发射机中,就是把主振器(振荡器)所产生的载波,经过放大、调制而把信息发射出去。在超外差式的各种接收机中,是由振荡器产生的一个本地振荡信号,送入混频器,才能将高频信号变成中频信号。 振荡器的种类很多。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振荡器的特性来看,可以把振荡器分为反馈式振荡器和负阻式振荡器两大类。我们只讨论反馈式振荡器。根据振荡器所产生的波形,又可以把振荡器氛围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我们只介绍正弦波振荡器。 常用正弦波振荡器主要是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项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这就是反馈振荡器。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的元件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以分为LC 振荡器、RC 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 一、反馈型正弦波自激振荡器基本工作原理 以互感反馈振荡器为例,分析反馈型正弦自激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其原理电路如图2-1所示; 当开关K 接“1”时,信号源Vb 加到晶体管输入端,这就是一个调谐放大器电路,集电极回路得到了一 ……………………………………装………………………………………订…………………………………………线………………………………………

实验五RC正弦波振荡器

实验五RC正弦波振荡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文氏桥振荡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2.学习振荡电路的调整与测量振荡频率的方法。 二.电路原理简述 从电路结构上看,正弦波振荡器实质上是一个没有输入信号,但带有选频网络的正反馈放大器。它由选频网络和放大器两部分组成,选频网络由R、C串并联组成,故振荡电路称为RC振荡器,它可产生lHz--1MHz的低频信号。根据RC 电路的不同,可分为RC移项、RC串并联网络、双T选频网络等振荡器。 RC串并联网络(文氏桥)振荡器电路形式如图5—1所示。其原理为:图中的RC选频电路,若把Ui看成输入电压,把Uo看成输出电压,则只有当f=fo=1/2∏RC,Uo和Ui才能同相位。且在有效值上Uo=3Ui,对该振荡器电路而言.当电路满足振荡频率f=fo=1/2∏RC,且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u ︳>3时,就能产生一个稳定的正弦波电压Uo。 图5—1 RC串并联网络振荡器原理图 本实验采用两极共射极带负反馈放大器组成R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电路如图5-2。 电路特点:改变RC则可很方便的改变振荡频率,由于采用两级放大及引入负反馈电路,所以能很容易得到较好的正弦波振荡波形。

其中:R F1=1kΩ,R W=150kΩ,增加Rf3=1kΩ,C2=C3=0.47μF,C7=C8=0.01μF,C1=10μF/25V,C E1= C E2=47μF/25V,R E1’=R E2’=10Ω,R F2=51Ω,R C1’=R E1”=120Ω,R C2=R S= R E2”=470 Ω,R B22=1kΩ,R B21=1.5kΩ,R B1=10kΩ,T1=T2=9013,外接电阻R=2kΩ,电容C=0.01μF, 三.实验设备 名称数量型号 1.直流稳压电源 1台 0~30V可调 2.低频信号发生器1台 3.示波器 1台 4.晶体管毫伏表 1只 5.万用表 1只 6.反馈放大电路模块 1块 ST2002 四.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RC振荡电路的调整 1)按照图5-2电路原理,选用“ST2002反馈放大电路”模块,熟悉元件安装位置,开始接线,此电路中D和0V两点不要连接,检查连接的实验电路确保无误后,在稳压电源输出为12V的前提下对实验电路供电。 2)在A,B断开(无负反馈)情况下,调整放大器静态工作点,使其Vc1=8V左右,工作点调好后断开电源然后将A,B短接(引入负反馈),按照电路原理图接上R、C电阻和电容(选频网络),连接F,I两点,组成文氏振荡器。 3)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若无振荡波形可调节R F1,直至输出为稳定不失真的正弦波为止。 文氏振荡器的振荡频率f,满足下式fo =1/2∏RC 2.测量振荡频率及输出电压 ,在在E端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的正弦波波形。然后用交流毫伏表测出输出电压V O 示波器上读出振荡频率的周期填入表5—1中,并与计算值相比较。 3.测量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 vf。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_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 _____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_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I 1绪论. (1) 2正弦波振荡器 (2) 2.1 反馈振荡器产生振荡的原因及其工作原理 (2) 2.2平衡条件 (3) 2.3起振条件 (3) 2.4稳定条件 (4) 3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5) 3.1三点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 (5) 3.2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5) 3.3 振荡器设计的模块分析 (6) 4 仿真与制作 (11) 4.1仿真 . (11) 4.2分析调试 (13) 5 心得体会...................................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反馈振荡器是一种常用的正弦波振荡器,主要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频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元件的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分为LC振荡器、R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本文介绍了高频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电路的原理及设计,电感三点式容易起振,调整频率方便,变电容而不影响反馈系数。 正弦波振荡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无线发射机中的载波信号源,接收设备中的本地振荡信号源,各种测量仪器如信号发生器、频率计、fT测试仪中的核心部分以及自动控制环节,都离不开正弦波振荡器。根据所产生的波形不同,可将振荡器分成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两大类。前者能产生正弦波,后者能产生矩形波、三角波、锯齿波等。 本文将简单介绍一种利用一款名为Multisim 11.0的软件作为电路设计的仿真软件,电容电感以及其他电子器件构成的高频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电路中采用了晶体三极管作为电路的放大器,电路的额定电源电压为5.0 V,电流为1~3 mA,电路可输出输出频率为8 MHz(该频率具有较大的变化围)。 关键词:高频、电感、振荡器

正弦波振荡器实验报告(高频) (2)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随堂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电信11-2 姓名梁景友学号 11034030223 指导教师谢胜 实验报告评分:_______

正弦波振荡器仿真实验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原理; 2、观察输出波形,分析影响振荡器起振、稳定的条件; 3、比较改进型正弦波振荡器与克拉泼振荡器的性能,分析电路结构及元件参数的变化对振荡器性能的影响。 实验内容: 实验电路1:西勒振荡器 (1)设置各元件参数,打开仿真开关,从示波器上观察振荡波形,读出振荡频率f0,并作好记录。 (2)改变电容C7的容量,分别为最大或最小(100%或0%)时,观察振荡频率变化,并作好记录。 (3)改变电容C4的容量,分别为0.33μF和0.001μF,从示波器上观察起振情况和振荡波形的好坏(与C4为0.033μF时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 (4)将C4恢复为0.033μF,分别调节R P为最大和最小时,观察输出波形振幅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实验分析: 1、电路的直流电路图和交流电路图分别如下: (1):直流通路图 (2)交流通路图

2、改变电容C 7的值时所测得的频率f 的值如下: (1)、当C4=0.033uF 时: C6=270pF 时,f=1/T=1000000/2.0208=494853.5HZ C6=470pF 时,f=1/T=1000000/2.4768=403746.8HZ C6=670pF 时,f=1/T=1000000/2.6880=372023.8HZ (2)、当C4=0.33uF 时: C6=270pF 时,f=1/T=1000000/30.5280=32756.8H C6=470uF 时,f=1/T=1000000/30.5921=32688.2HZ C6=670uF 时,f=1/T=1000000/30.4744=32814.4HZ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_____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_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 I 1绪论.. (1) 2正弦波振荡器 (2) 2.1 反馈振荡器产生振荡的原因及其工作原理 (2) 2.2平衡条件 (3) 2.3起振条件 (3) 2.4稳定条件 (4) 3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5) 3.1三点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 (5) 3.2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5) 3.3 振荡器设计的模块分析 (6) 4 仿真与制作 (10) 4.1仿真. (10) 4.2分析调试 (12) 5 心得体会...................................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反馈振荡器是一种常用的正弦波振荡器,主要由决定振荡频率的选频网络和维持振荡的正反馈放大器组成。按照选频网络所采用元件的不同,正弦波振荡器可分为LC振荡器、R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等类型。本文介绍了高频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电路的原理及设计,电感三点式容易起振,调整频率方便,变电容而不影响反馈系数。 正弦波振荡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无线发射机中的载波信号源,接收设备中的本地振荡信号源,各种测量仪器如信号发生器、频率计、fT测试仪中的核心部分以及自动控制环节,都离不开正弦波振荡器。根据所产生的波形不同,可将振荡器分成正弦波振荡器和非正弦波振荡器两大类。前者能产生正弦波,后者能产生矩形波、三角波、锯齿波等。 本文将简单介绍一种利用一款名为Multisim 11.0的软件作为电路设计的仿真软件,电容电感以及其他电子器件构成的高频电感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电路中采用了晶体三极管作为电路的放大器,电路的额定电源电压为5.0 V,电流为1~3 mA,电路可输出输出频率为8 MHz(该频率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关键词:高频、电感、振荡器

RC振荡电路实验报告(特选资料)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班别 姓名 专业名称 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 模拟电路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 RC 串并联网络(文氏桥)振荡器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指导老师签名 【实验目的】 1.进一步学习RC 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及其振荡条件。 2.学会测量、调试振荡器。 【实验原理】 从结构上看,正弦波振荡器是没有输入信号的,带选频网络的正反馈放大器。若用R 、C 元件组成选频网络,就称为RC 振荡器, 一般用来产生1Hz ~1MHz 的低频信号。 RC 串并联网络(文氏桥)振荡器 电路型式如图6-1所示。 振荡频率 RC 21 f O π= 起振条件 |A &|>3 电路特点:可方便地连续改变振荡频率,便于加负反馈稳幅,容易得到良好的振荡波形。 图6-1 RC 串并联网络振荡器原理图 注:本实验采用两级共射极分立元件放大器组成RC 正弦波振荡器。 【实验仪器与材料】 模拟电路实验箱 双踪示波器 函数信号发生器 交流毫伏表 万用电表 连接线若干

【实验内容及步骤】 1.RC 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 (1)按图6-2组接线路 图6-2 RC 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 (2)接通RC 串并联网络,调节R f 并使电路起振,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电压u O 波形,再细调节R f ,使获得满意的正弦信号,记录波形及其参数,即,测量振荡频率,周期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3) 断开RC 串并联网络,保持R f 不变,测量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 (4)断开RC 串并联网络,测量放大器静态工作点及电压放大倍数。(输入小信号:f=1KHz,峰峰值为100mV 正弦波)用毫伏表测量u i 、u 0 就可以计算出电路的放大倍数。 (5)改变R 或C 值,观察振荡频率变化情况。 将RC 串并联网络与放大器断开,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正弦信号注入RC 串并联网络,保持输入信号的幅度不变(约3V ),频率由低到高变化,RC 串并联网络输出幅值将随之变化,当信号源达某一频率时,RC 串并联网络的输出将达最大值(约1V 左右)。且输入、输出同相位,此时信号源频率为 2πRC 1 f f ο== 【实验数据整理与归纳】 (1)静态工作点测量 U B (V ) U E (V ) U C (V) 第一级 2.48 2.96 4.66 第二级 0.84 11.51 1.01 (2)电压放大倍数测量: u i (mV) u o (V) Av 788 2.80 3.60

实验六 RC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及调试

实验六 RC 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及调试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学习RC 正弦波振荡器的组成及其振荡条件; 2、学会测量、调试振荡器。 二、实验原理 从结构上看,正弦波振荡器是没有输入信号的,带选频网络的正反馈放大电路。若用R 、C 元件组成选频网络,就称为RC 振荡器,一般用来产生1Hz ~1MHz 的低频信号。 1、RC 移相振荡器 电路型式如图8.1所示,选择R >>R i 。 振荡频率:O f =起振条件:放大电路A 的电压放大倍数|A |>29 电路特点:简便,但选频作用差,振幅不稳,频率调节不便,一般用于频率固定且稳定性要求不高的场合。 频率范围:几Hz ~数十kHz 。 2、RC 串并联网络(文氏桥)振荡器 电路型式如图8.2所示。 振荡频率:12O f RC p = 起振条件:|A |>3 电路特点:可方便地连续改变振荡频率,便于加负反馈稳幅,容易得到良好的振荡波形。 三、实验条件 1、12V 直流电源 2、函数信号发生器 3、双踪示波器 图8.1 RC 移相振荡器原理图 图8.2 RC 串并联网络振荡器原理图

4、频率计 5、直流电压表 6、3DG12×2或9013×2,电阻、电容、电位器等 四、实验内容 1、RC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 2、双T选频网络振荡器 3、RC移相式振荡器的组装与调试 五、实验步骤 1、RC串并联选频网络振 荡器 (1)按图8.4组接线路; (2)接通12V电源,调节 电阻,使得Vce1=7-8V, Vce2=4V左右。用示波器观察 图8.4 RC串并联选频网络振荡器有无振荡输出。若无输出或振 荡器输出波形失真,则调节Rf以改变负反馈量至波形不失真。并测量电压放大倍数及电路静态工作点。 (3)观察负反馈强弱对振荡器输出波形的影响。 逐渐改变负反馈量,观察负反馈强弱程度对输出波形的影响,并同时记录观察到 的波形变化情况及相应的Rf值。 (4)改变R(10KΩ)值,观察振荡频率变化情况; (5)RC串并联网络幅频特性的观察。 将RC串并联网络与放大电路断开,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正弦信号注入RC

电容三点式震荡电路的设计

北方民族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院(部、中心)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姓名郭佳学号21000065 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 同组人员 课程名称通信电路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名称500KHz 电容三点式 LC 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起止时间2013.3.4 —— 2013.4.28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 本次课设介绍了电容三点式高频振荡电路的设计方法,反馈振荡器的原理和分析 以及电容三点式电路参数的计算,并利用其它相关电路为辅助工具来调试放大电路,解决了放大电路中经常出现的自激振荡问题和难以准确的调谐问题。同时也给出了具体的理论依据和调试方案,从而实现了快速、有效的分析和制作,振荡器电路。并以 500KHz的振荡器为例,利用 multisim 制作仿真的模型。 关键字:电容三点式振荡仿真

目录 目录 (3) 1、概述 (4) 2、三点式电容振荡器 (5) 2.1 反馈振荡器的原理和分析 (5) 2.2 电容三点式参数 (6) 2.3 设计要求 (8) 3、电路设计 (8) 4 、调试与总结 (10) 1 仿真 (10) 2、总结: (11) 5、心得体会 (11)

1、概述 振荡器是不需外信号激励、自身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的装置。凡是可以完成这一目的的装置都可以作为振荡器。 一个振荡器必须包括三部分:放大器、正反馈电路和选频网络。放大器能对振荡器输入端所加的输入信号予以放大使输出信号保持恒定的数值。正反馈电路保证向振荡器输入端提供的反馈信号是相位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振荡维持下去。选频网络则只允许某个特定频率 f 0能通过,使振荡器产生单一频率的输出。 振荡器能不能振荡起来并维持稳定的输出是由以下两个条件决定的;一个 是反馈电压 U f和输入电压U i要相等,这是振幅平衡条件。二是U f和U i必须相位相同,这是相位平衡条件,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是正反馈。一般情况下,振 幅平衡条件往往容易做到,所以在判断一个振荡电路能否振荡,主要是看它的相位平衡条件是否成立。 振荡器的用途十分广泛,它是无线电发送设备的心脏部分,也是超外差式接收机的主要部分各种电子测试仪器如信号发生器、数字式频率计等,其核心部分都离不开正弦波振荡器。功率振荡器在工业方面 ( 例如感应加热、介质加热等 ) 的用途也日益广阔。 正弦波是电子技术、通信和电子测量等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波形之一。能够产生正弦波的电路称为正弦波振荡器。通常,按工作原理的不同,正弦振荡器分为反馈型和负载型两种,前者应用更为广泛。在没有外加输入信号的条件下,电路自动将直流电源提供的能量转换为具有一定频率、一定波形和一定振幅的交变振荡信号输出。

高频电容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电子 指导教师:吴皓莹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题目:高频电容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 初始条件: 具较扎实的电子电路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对电路器件的选型及电路形式的选择有一定的了解;具备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设计能力及基本调试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电路的调试与检测。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采用晶体三极管或集成电路,场效应管构成一个正弦波振荡器; 2.额定电源电压5.0V ,电流1~3mA; 输出中心频率 6 MHz (具一定的变化范围); 3.通过跳线可构成发射极接地、基极接地及集电极接地振荡器; 4.有缓冲级,在100欧姆负载下,振荡器输出电压≥ 1 V (D-P); 5.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应包含电路图,清单、调试及设计总结)。 时间安排: 1.2011年6月3日分班集中,布置课程设计任务、选题;讲解课设具体实施计划与课程设计报告格式的要求;课设答疑事项。 2.2011年6月4日至2011年6月9日完成资料查阅、设计、制作与调试;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撰写。 3. 2011年6月10日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课程设计验收和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反馈振荡器的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原理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平衡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 起振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4 稳定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计思路及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设计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单元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 电容三点式振荡单元.............................................................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 输出缓冲级单元.....................................................................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电路仿真与实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基于...................................................................................................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硬件调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心得体会.....................................................................................................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Ⅰ总电路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Ⅱ元件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