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区域经济学要点总结

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组建的县级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
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德国学者-杜能《孤立国》)2:工业区位论(德国学者-韦伯)生产成本最低点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
衡量最优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
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
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3:运输区位论(美国学者-胡佛)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的转化2:中心地理论3:区位经济学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1)杜能于《孤立国》一书,提出了“农业区位论”。
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取决于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7区域空间结构详解

双核构造模式
双核构造模式是指在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 〔省会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 空间构造现象。
区域中心城市居中性和港口城市边缘性,区位和 功能互补。
我国广泛存在于沿江和沿海地区。
点轴式空间构造
区域空间构造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 线,即以城市〔点〕和交通路线〔轴〕相 联结的产业带,点轴贯穿。
增长极概念的产生和进展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月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
家佩鲁所提出的,最初是指抽象的经济空间。此 后,很多学者把这一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 间不仅包含了与肯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 之间的构造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 关系。即增长极的“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 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极化过程既可 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
7、青烟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青岛、烟台 500万人口城市威海 300万人口城市日照、平度、文登、莱州、莱阳 100万人口城市即墨、招远、莱西、乳山、栖霞、海阳、蓬莱、牟
平、荣成、龙口
8、济维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济南、潍坊 500万人口城市淄博、泰安 300万人口城市滨州、东营、莱芜 100万人口城市肥城、诸城、寿光、青州、高密、章丘、安丘、沾
增长极形成及区域意义
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行能均衡地同时 在全部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 地点领先开头,通过集聚进展成为城市并 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即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与集中效应转变区域的原 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消失不平衡。 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 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进展差异。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

从全球范围的区域发展来看, 点轴式空间结构具有普遍性,尤其 在城市带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 这一特征更为显著。
东京 横滨
大阪
名古屋 京都
冈山
神户
图8-16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的点轴式空间结构
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4种:
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 沿大江(河)分布的经济轴线; 海岸经济轴线; 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9
(三)网络式空间结构
◆ 网络的形成过程:点轴系统发展过程中,轴线上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增强,一个 点与周围多个点发生联系,相应建设多个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点(极 核)是网络的心脏。
◆ 各种流通网络,对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网络。网络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 济发达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当新、老点轴逐渐扩散和交织, 就会在空间上形成网络结构。
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 34
【考研真题】
【考研真题】
❖名词:
1. 双核模式
❖简答 1. 中心—外围理论(兰大2019,10分) 2.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及弗里德曼
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西南大学,15分)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极核式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理论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①前工业化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
图8-22 怀化周边城市分布关系
➢ 赣州位于长沙、南 昌、厦门、广州、 深圳等大城市所构 成圆形区域的几何 中心位置。
经济地理学第7章

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4.雁行形态说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 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 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 态说”。
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 的进口的浪潮。 第二只雁——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 发的国内生产浪潮。 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 出口浪潮。
(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使用的各种物质 资料和劳动力,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自
然与人文资源等。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
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
度划分产业类型。这样划分出的产业有资源密 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
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 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一)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比较生产率系数: 比较生产率系数= x/X
y/Y
式中:x——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X——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Y——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比较输出率系数:
比较输出率系数=
m/M n/N
式中:m——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 M——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 N——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空间结构参考)城市地域结构

五、城市的地域结构
4.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4.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 (2)点→轴→面扩展规律 在城市地域扩大过程中, 由于交通线路或地形的作用, 使城市扩展方向产生非均衡 位移,形成若干个生长点、 伸展轴和生长面。
城市地域结构的扩展1圈层扩展规律圈层扩展是指在不考虑地形起伏交通线路走向的均质条件下城市在各个方向上的伸展是等距的城市外圈同一距离上所受到的城市化压力相等随着城市人口和用地压力增大城市自内向外不断扩展表现为圈层扩展的规律
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人类活动的中心 聚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 村落 城市与区域关系
四、城市的地域形态
(2)蔓生扩展阶段 随着城市的漫溢膨胀,城市边缘距市中心越来越远,所感 受到的向心力越来越弱,城市开始受到对外交通干线的吸引, 不再向四周均匀漫溢,而是沿着瓜蔓式的交通线向外蔓生。
四、城市的地域形态
(3)飞地扩展阶段 当城市的蔓生扩展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因此在城市远郊建 设拥有多种产业和综合功能区的大型卫星城,发挥了对中心城 市的反磁力效果,达到缓解中心城市压力的目的。
五、城市的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景观上已经完全城市化及城市功能要素地域扩 散直接影响作用的空间范围。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功能地域的空间分布及多种功 能地域的空间整合关系,是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结构在城 市空间上的投影。 城市地域扩展是指城市功能要素的扩散及城市空间范围 的扩大、城市景观的延伸,是城市化的空间表现侧面。
同心圆理论
城市各功能 区经过不断 地侵入和迁 移,呈同心 圆状, 圆状,自核 心向外扩展。 心向外扩展。
中心 商务区 过渡 带 工人 住宅 区 中等住 宅区
通 勤 带
扇形理论
在交通工具 影响下, 影响下,城 市功能区出 现沿着交通 线呈扇形或 楔形向外扩 展的趋势。 展的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

(一)节点及节点体系
④等级的完整程度。 完整的节点体系是指拥有各级节点的节点体系,它一般是在区域范围较大, 城镇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不完整的节点等级体系是指缺少一个或几 个等级的节点,大多是在区域范围较小,节点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 。 ⑵节点的规模分布 它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节点间人口规模上的关系。许多研究证实,一个区域 的城市规模分布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序列分布和首位分布。
(1)网络结构特征。(以交通运输网络为例)
反映网络结构特征的指标:
β 指数。它是运网的边数与点数之比,即
β
=
e v
式中e为边数,v为节点数,
该指数随着网络的连通状况变化的特点:当e<v-1时,即运网尚未达到“ 树”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时, β <1.
当运网只有一个圈时, β =1.
当运网有更多的圈时, β >1.
①城市规模序列分布 1913年,德国学者奥尔贝奇通过对美国和欧洲五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分析,提 出了区域内城市按人口规模由大到小、由少到多的有规律的序列分布法则。
PiRi=K 或 Pi=K/Ri 其中,Pi为第i等级的城市人口,Ri为城市等级(1,2,3…,n)K为首位城市的 人口数。
(一)节点及节点体系
β 指数可用来区别发展初期运网结构的差异,也可以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大小 的网络间的比较。
(二)线及网络
(2)网络节点特征。它通常用每个节点的可达性指标和网络中心节点的确定来 描述。
①可达性指数。 可达性指数可用最短路径矩阵方法计算。按最短路径计算,运网上各点到网上 某点i的总距离为
第五讲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5.3.2 集聚、核心—外围形成阶段
集聚与规模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 受资源稀缺限制,以城市为基础的工业化过程中,先行 地区不断吸引周围的资源、人力,并供及商品和服务, 逐渐成长为核心区,其他区域成为受支配的外围地域。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开始出现,空间经济梯度形成;城镇 的规模等级体系出现;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二元结构形 成。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从分散、均质的无序状态逐步演变为 局部集聚非均衡发展的低级有序状态。
5.4.3 核心—边缘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的弗里德曼在研究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时发 现提出的。 区域可以分为核心区(结节区)和边缘区,两者之间存 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组成结节性区域。 核心区从边缘区吸收生产要素,产出大量的革新(材料、 技术、产品、社会和文化体制等)向外扩散,引导边缘 区转型,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和增长极理论只强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不同,核 心—边缘理论着重探讨区域中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发 长关系。因此,该理论被广泛用于指导区域的规划与开 发。
5.4.4 梯度推移理论
该理论是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任何一 个产品,都要经历科研创新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 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不同,其 布局指向也不相同。 处于不同生命发展阶段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空间布局规律, 产生了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的空间差异,形成了区域经济 技术梯度。梯度的存在导致产业、创新技术的地域转移, 形成了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推移理论。 主要内容:区域经济水平取决于主导产品在产品周期中 所处阶段;创新技术、产业、产品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 度地区转移;空间依托是区域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表5-1 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要素及其组合 点—点 点—线 点—面 线—线 线—面 面—面 点—线—面 空间子系统 节点系统 经济枢纽系统 城市区域系统 网络设施系统 产业区域系统 宏观经济地域系 统 空间经济一体化 系统 空间组合类型 村镇系统、集镇系统、城市体系 交通枢纽、工业枢纽 城镇集聚区、城市经济区 交通通讯网络、电力网络、及排水 网络 作物带、工矿带、工业走廊 基本经济区、经济地带 等级规模体系
城市空间结构分类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分类和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组织结构和布局。
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分类主要有层次结构、轴向结构、辐向结构和网状结构等。
而城市的功能分区则是按照城市内不同的功能特点来划分的,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区、文化教育区、行政办公区和休闲娱乐区等。
1.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指城市内各种空间元素之间的垂直分层关系。
城市的层次结构一般包括核心区、商业区、住宅区和郊区等。
核心区是城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集中了大量的商业企业、行政机构和文化设施。
商业区则是城市的商业活动中心,有各种商店、超市和购物中心等。
住宅区主要是供人们居住的地方,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住宅小区。
郊区则是城市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般是农田或者未开发的土地。
2.轴向结构:轴向结构是指城市在一些方向上的延伸布局。
城市的轴线是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连线,沿着这条轴线分布着不同的功能区。
例如,城市中心的轴线可能是由商业区、行政办公区和文化教育区等构成。
沿着这条轴线,商业和办公设施集中在中心地带,而住宅区则相对分散在两侧。
3.辐向结构:辐向结构是指城市中心区向外辐射延伸的布局。
辐向结构通常是以城市中心为起点,通过道路、铁路或者其他交通设施向周边地区扩展。
这种布局主要用于大城市和较为发达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有较强的交通、经济和社会活动需求。
辐向结构能够促进交通和信息流动,同时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城市的功能分区:1.居住区:居住区是城市中人们居住的地方,主要包括住宅小区、公寓和别墅等。
居住区一般需要配备相应的生活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如商店、学校、医院等。
2.商业区:商业区是城市的商业中心,集中了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如商场、超市、百货公司等。
商业区一般交通便利,消费氛围浓厚。
3.工业区:工业区是城市的工业生产基地,集中了各种工业企业和生产设施。
工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以支持工业生产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略)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各国各地区的空间结 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均质空间结构-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 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的一般规律。
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土地和动植物为劳 动对象,这时的区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地区差异不 十分明显的均质化,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 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近代工业的出现,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同时也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质化格局。 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 进行配置,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 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 地域上表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意义 通过增强和深化本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区域内各 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 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 “线” “面” 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 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通过网络的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 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 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 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 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同类但不 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 互连接,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 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 能完成的功能。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组成,如交通 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成。
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
生种种经济活动。
其次,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
效益。包括:节约经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
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 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 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 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 收益。 集聚经济,即人口和产业活动因地理集中而产生的 经济效益。或者说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 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 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都市圈空间结构
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是一种对城市密集区域的一种 称谓,没有实质的区别。 自从戈特曼用“Megalopolis”来定义他所长期研 究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后,这个古老的希腊词 汇也就慢慢脱离了之前种种繁杂的用法,而成为 一个专有名词。在国外理论界,用这个词来表示 像波士华那样的诸多大城市的集合体已成为共识。 然而,当戈氏的城市群理论被介绍到国内来时, “Megalopolis”一词却找不到一个贴切的中文表 达,一时间,“都市圈”、“大都市带”、“都 市带/都市连绵带”、“城市群”等种种译法四起 。
双核结构模式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 (省会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 空间结构现象。 区域中心城市居中性和港口城市边缘性,区位和 功能互补。 我国广泛存在于沿江和沿海地区。
点轴式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 线,即以城市(点)和交通路线(轴)相 联结的产业带,点轴贯通。
1.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
2.
3.
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4.
都市圈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极核式空间结构
整个区域的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 济中心(增长极)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 成。
增长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 家佩鲁所提出的,最初是指抽象的经济空间。此 后,许多学者把这一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 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 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 关系。即增长极的“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 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极化过程既可 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地域性的。
网络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继续延伸,区域内中心与 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 向空间一体化,即网络型式空间结构。
网络的形成 随着点轴系统的发展,点和点的联系进一 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多个点发生联系, 点和点之间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 成纵横交错的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 网络沟通了区域各地区联系,在全区传输 各种资源和要素,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 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 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 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一些学者完全强调功能方面,认为增长极是围绕 特定的主导部门而发展起来的,通过投入产出关 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的产 业群;另一些学者则与此相反,完全抛弃佩鲁的 产业或部门的概念,基本上从地理的角度来理解 增长极概念,甚至简单地把增长极看做一个城市。
点轴系统形成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长极和轴线上的点规 模不断增大,轴线规模也不断扩大并向外进行社 会经济扩散,在新的地区与新的点之间再出现轴 线的形成过程,这样,区域中形成了不同等级的 点和轴线,点轴贯通,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 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中 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 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要使这类地区 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 20世纪80年代初,陆大道提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 济布局的著名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指出东部 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作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 济布局的战略重点,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点的等级与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
上的集聚规模有大小之分,相应地,区域空间
结构中的点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
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点的等级
体系。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概念 —— 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 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 —— 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 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 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所组成),给排水线 (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 状分布所形成的线(轴线)。
增长极形成及区域意义 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地同时 在所有地点发生,总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 地点率先开始,通过集聚发展成为城市并 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极核即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与扩散效应改变区域的原 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 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 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2004年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中有关 区域规划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了到2030年建 设“20大都市圈”的设想,在研究报告中 提出,只有走建设大都市圈的道路,才是 在中国有限耕地资源的基础上,既保吃饭, 又保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
6、石邯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石家庄、邯郸 500万人口城市德州、邢台 300万人口城市安阳、衡水、阳泉 100万人口城市武安、辛集、沙河、南宫、新乐、柏乡、巨鹿、清 河、馆陶、夏津、大名 7、青烟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青岛、烟台 500万人口城市威海 300万人口城市日照、平度、文登、莱州、莱阳 100万人口城市即墨、招远、莱西、乳山、栖霞、海阳、蓬莱、牟 平、荣成、龙口 8、济维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济南、潍坊 500万人口城市淄博、泰安 300万人口城市滨州、东营、莱芜 100万人口城市肥城、诸城、寿光、青州、高密、章丘、安丘、沾 化、惠民、沂水、曲阜
轴线形成 点轴式空间结构是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延伸。在区 域发展的初期,虽然出现了增长极,但同时也存 在着其他的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点,随着增长极 与周围点在资源、要素、市场、技术、信息等方 面联系的增强,交通道路、动力供应线、水源供 应线、通讯线路等就逐步建成发展起来。 一方面这些管线的建成更加有利于增长极及相关 点的发展;另一方面沿线两侧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条件也会得到极大改善,从而吸引其周边地区的 人口、产业向沿线两侧集聚,沿线地区逐渐成为 经济活动密集区,这便是轴线。
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部门的不断 衍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对外联系日益广泛, 连接城市与周围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得到了建设。 当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产业集 聚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将出现向外扩散的趋势, 而这种扩散首先是沿着交通线路进行的,区域空 间结构便出现点轴式空间结构。 当地区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即后工业化阶段, 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和广泛,区 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随着中心与外围 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 化,即网络型式空间结构。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
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区域空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
郁鸿胜指出,用“都市圈”来表达长三角的城市 群体就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内城市间 只能是“主机—终端”的关系,发展结果不可能 是各城市平等协调发展。 而“城市群”的提法属于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其 中的城市与城市群总体之间是“网络—结点”关 系,各城市的地位平等、功能互补,也最容易促 成“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