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九一八》课堂实录

《难忘九一八》课堂实录
《难忘九一八》课堂实录

《难忘九一八》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同学们,现在让我安安静静来听一首歌。(播放《松花江上》(3:20)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课件展示歌词。)

(问):大家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松花江上》)。

(问):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地方的事情?(——东北)。

(问):歌词里面的东北人民是从什么时候被迫开始离开家乡,四处流浪的?(——9月18日)。(师):是啊,9月18日对我们中国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每年9月18日在我国各地都有些纪念活动,每年的9月18日晚上的东北沈阳都要拉响长长的警报声,为什么这个日子让人莫齿难忘,痛心疾首呢?因为历史上的那天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于是我们从《松花江上》这首歌就可以体会到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怒之情)

一、“九一八”事变(显示)

(师):那么哪一位同学能够说出九一八事变是哪一年爆发的?那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是谁?(——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

(师):对了,就是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我国东北沈阳制造的一个事件。自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我们中国。大家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发生的战争哪些是跟日本是有关系的呀?(——有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不仅占领了我国的台湾,还租借了我国东北的旅顺和大连,并在那里设置了军队和占有铁路,所以说日本在东北拥有巨大的利益和势利。这为扩大战争,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打下了基础。

(师):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什么?(生答)现在让我们共同来追查九一八事变的真相。(请同学们阅读第72页兰色框文字,然后分析,归纳出事实真相)(同时课件显示九一八事变地图)

(学生根据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叙述事件真相:1931年9月18日(板书)晚约十时,日军自己炸毁了沈阳郊区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陷是中国人破坏的,于是日本军队开始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及兵工厂等地,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也向各处进攻,占领了沈阳城。)[南满铁路是1897-1903年沙俄所筑中东铁路的支线,日俄战争后被日本独占。] (师):很好,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的真相,即它的经过了。由此可见,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武装侵略,是蓄谋已久的。

(师):日本要侵占整个东北,但它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即课本上第72页的“动脑筋”题目——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结):因为柳条湖铁路是日本所控制的,他诬告是中国军干的话,就可以说中国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可以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大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很快攻打下北大营和沈阳,进而侵占整个东北。所以在日本占领沈阳没过多久,日本很快就侵占了东北三省,(课件显示《东北三省沦陷形势图》),大家看地图,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就全部沦为敌手中。那么这么一大片东北为什么能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会沦陷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蒋介石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师):对了,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蒋介石从他利益出发,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课件显示《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密电》)后来张学良接受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把几十万东北军退入关内,从而使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城。

(问):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政策呢?(——蒋介石害怕在抵抗日军中损失兵力,而无力去围剿红军。)(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企图集中力量消灭共产党,认为日本侵略只是“皮肤病”而已,而共产党才是“心腹大患”,所以宁可对日本投降,也要消灭共产党。)正是因为蒋介石的这种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很快占领了沈阳,但是日本占领沈阳并不是它的目的,它最终的目的是要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师):日本占领东三省之后,对当地人民是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当时,全国各地都流传着这样一首民间小调:(课件显示《新编九一八小调》——请学生一起朗读)

(《新编九一八小调》: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师):这首小调主要是控诉了日本军侵略东北沈阳的残暴罪行。特别是这一句“杀人放火真是凶”更日军残暴罪行的生动写照。(请同学们看第73页的小字部分第二段——当东北沦陷后的第二年,即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在日寇的殖民统治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师):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么中华儿女们能够坐以待毙吗?——是绝对不能的。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人民是不愿作亡国奴的,他们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看课本第72页底下一段话——当时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还有中国共产党派出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于是军民团结合作,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以在抗战中就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马占山、杨靖宇、赵一曼等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在险恶的环境里英勇抗敌,表现的大无畏精神也是值得大家敬重的。特别是杨靖宇同志,当他英勇牺牲之后,敌人斩下他的头,剖开他的腹部,发现里面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这也让敌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东北军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就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师):我们说过日本的目的不是东北,而是要独占中国。他占领东北后还步步进逼,又将侵略的魔抓伸向了哪里?(——华北)而且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师):这首歌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它是谁创作的啊?(——聂耳)。对了,它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聂耳在(1935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创造了这首歌曲的。这首歌成为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号角,成为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关头,全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都要求抵抗日本的侵略,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蒋介石仍然怎么做呢?——仍是坚持他的不抵抗方针。把几十万的兵力全部部署在围剿红军上,围剿共产党的内战上。但是在当时国民党军队中也有些爱国的将士们要求抵抗日军。你们想想在国民党中有哪些人最想起来抵抗,赶走日本军啊?(——张学良和他所在的东北军,杨虎城等)——因为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东北,抛弃了自己的家产,所以他们很想赶走日本军,重返自己的家园。

所以在这个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去苦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有没有劝说成功呢?(——没有)不但没有劝说成功,蒋介石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就在这样

的情况下,最后张学良、杨虎城他们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时间是1936年的12月12日,也称为“双十二事变”。

二、西安事变(课件显示)

(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位将军一位就是张学良,一位就是杨虎城。(课件显示其2人图片)。在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将军逝世的时候,国家主席江泽民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yan)电中,称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为什么我们国家主席江泽民会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呢?实际上我们大家都清楚地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他们是蒋介石的部下,那么他们为什么敢以下犯上?发动这场“兵谏”,逼蒋抗日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分析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师总结):日本进一步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西安民众对抗战的请愿,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而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则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所以为了逼蒋联共抗日,他们实行了“兵谏”,抓了蒋介石。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他们就立刻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西安,商讨该如何处理蒋介石。当时党中央是派周恩来同志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当时全国上下对这一主张都感到很意外和甚至是不满,因为很多人认为蒋介石在十年内战中,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是不可饶恕的。然而中国共产党却主张要释放他。这是为什么呢?那么你认为该怎样处置蒋介石好呢?(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师):刚才在讨论中我询问了几个同学,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主见。

(生1):应该放蒋,不能杀他。因为: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统帅,他的地位在中国暂时无人替代,一旦杀掉蒋介石,国将无主,势必造成全国大乱,达不到“逼蒋抗日”的目的。相反日本帝国主义必将乘乱而入,加重中国的民族危急。(2)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团结抗日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杀掉蒋介石不利于团结抗日。(3)国民党内的复杂局势。亲日派何应钦欲借机取代蒋介石,夺取统治地位,一旦何应钦夺权,势必继续对日妥协投降,加剧亡国的危险。综上所述,杀掉蒋介石,无论哪一种结局都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

(生2):应该杀蒋,因为擒贼先擒王,好不容易才抓到蒋,企能放虎归山,斩草要除根。(生3):应给他来个终身监禁。因为杀了他会引起全国大乱,造成国民党内部的内战,日本会乘机而入,不利于团结抗日。放了他,如果他继续顽固不化,也不利于统一抗日。

(师总结):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势必会造成天下大乱。相反日本帝国主义必将乘乱而入,加重中国的民族危急。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后,《大公报》曾撰文说:“西安事变以来的国家情况,最进一步是共产党的转变,他们不乘国民党之危,反而促进消解内战的矛盾,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

于是从这个决定,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对中国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那到底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宣告十年内战(1927~1936)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所以同学们,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在民族大义面前,共产党不记前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实现国共携手合作,团结御辱,这也预示了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视时间而定)提出课后活动探究: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然而,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有功之臣──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结局却是不幸的。事变后,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表现了他的大义,而蒋介石却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从此张将军遭终身监禁,留下了“千古功臣的千古奇冤”和世人深深的遗憾。杨虎城将军也遭国民党逮捕,全国解放前夕,在重庆惨遭杀害。对于张学良送蒋,人们一般认为:张学良过于轻信蒋介石,他送蒋回南京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临时决定,这一决策是重大的失策和错误,不仅导致了他个人的悲剧,也导致了东北军的悲剧;也有人认为,张将军以个人之失,换来了民族之得,虽是个人的不幸,却是民族的大幸。那么,你能够理解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这一行动吗?你如何看待这一举动呢?

课后反思:本课精心设计,整体感觉教学有新意,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教学思路清晰,设计合理,对教材进行重组,重新设计,层层推理,层层深入。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问应具艺术性,提问设疑应给学生设置悬念。词汇用语还应尽量用口头语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以讲述九一八事变、事变后社会各界的不同态度,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抗战带来的转机等为主要内容。本课为抗日战争史的第一课,是为日军侵华、民族危亡的开始。 学情分析:学生每每学习这部分历史,都会热情高涨,心中充满爱国主义情绪,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理性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和水平: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及其危害、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培养讲述历史事件的水平;通过思考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培养分析问题的水平;通过探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培养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全面理解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探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准确选择,实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过程与方法: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理解。通过度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自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界的态度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用历史的眼光理解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水平。通过阅读课本,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解决策略:通过视频材料辅助及图表方式学习 难点:西安事变 解决策略:讨论如何处置蒋介石从而理解西安事变制造了改变抗站局面的机会,而能够把握住机会,将事变解决好怎至关重要。 教学过程预设: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难忘九一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认识。 3.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引导法。 2.讨论法。 3.材料提炼法。 4.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 九一八事变 [视频] 九一八事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 在学生提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补充。 引导一:日本为何制造“柳条湖事件”? 引导二:日本打到我们家门口,作为中国人,正常反映应该如何?而事实呢? 引导三:引导学生判定蒋介石的态度,教师可以出示材料。 引导四:蒋介石为什么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呢?有什么理论依据吗?出示材料。 引导五:东北三省沦陷后,人民生活在日本的铁蹄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可以通过日军大量的屠杀、迫害中国人的图片配上插曲《松花江上》将日军在东北的种种罪行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第一个结果──东北三省沦亡。 引导六:面对日本残暴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映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一些图片、视频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东北抗日联军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岁月里,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与日寇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新人教版

第6课难忘九一八 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内容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标准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形成学生的大局观、民族利益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教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心里很难受。 教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九一八变成了一个悲惨的时刻,从此东北三省的人民脱离了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而只能到处流浪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九一八事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课堂实录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课堂实录 先请同学们听一种声音《防空警报》(媒体播放)。 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对,是防空警报。每到“九月十八日”,全国各地总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沈阳上空总会响起长长的警报声,那凄厉的警报声仿佛在提醒每个炎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80多年前在沈阳所发生的一幕。历史上的9月18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岁月,走进那段令国人深感耻辱的历史: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先请同学们看视频《九一八事变》 下面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找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和结果,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展示给大家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下面请同学们从下面的阅读材料中找出原因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日本侵略中国,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国民党政府蒋介石是怎样的态度呢?下面请看当时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密电: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在短短

的四个多月的时间,东北10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呢?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组材料: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从此,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图片,看看日军在东北惨无人道的暴行。(展示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 同学们,看到这此图片,你的心情如何呢?你不想对日本人说些什么吗?你想对当时的中国人说些什么?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但全国人民是怎样做的?中国共产党和东北人民是什么态度呢?下面请同学阅读教材70 页最后一段。 (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制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坚决抵抗。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制日本的侵略)(白板展示抗日英雄杨靖宇、马占山、赵一曼图片,并用放大镜放大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文字)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学习目标】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知识梳理】 时间: 地点: 一、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政策: 结果: 影响:开始了。 1、日军侵略华北,民族危机严重。 背景 2、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3、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蒋 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时间: 人物:、 经过: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二、西安事变 (双十二事变) 1、中共出发点: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 中共主张争取一切力量抵抗。 2、中共代表: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西安事变 得到。 影响:基本结束,初步形成。【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我们把每年9月18日定为国耻日,是因为() ①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②我们要不忘历史③不要忘记我们的历史责任 ④我们不要忘记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蒋介石在发给张学良的密电中说“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应予不抵抗, 力避冲突。”这份电报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有关()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南京大屠杀 3、西安事变又叫() A.九一八事变B.双十二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4、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推动 D.国民党内部各派别之间矛盾的加剧 5、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A.改善两党关系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用心爱心专心 1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结果;简单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了解日本在东北三省犯下的战争罪行;记住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目的和意义; 通过九一八事变发生背景的分析,从而理解日本侵华政策,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西安事变的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简述柳条湖事变的真相,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结合历史地图册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册的能力和直观认识历史、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学习史料了解历史的真相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日本欠下中国人民的累累血债 通过展示图片、讲述杨靖宇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让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政策的第一步,同时介绍日本的侵略罪行、东北人民的英勇抗战,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介绍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使学生感受到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爱国责任感,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历史背景;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日本侵华政策的由来和九一八事变的关系 教学过程: [老师单元开篇]: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新的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请同学们打开第四单元的首页,从1931年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侵占我国的领土,掠夺资源、劳动力,残暴屠杀中国人民,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抗日”成为当时的主旋律。经过14人艰苦的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历史解开了新的一页。下面,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这段历史,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故事。 【老师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每年的九月十八号晚上九点十八分,我国东北的沈阳都会撞钟和拉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耻。为什么这个日子让人莫齿难忘,痛心疾首呢?究竟在九月十八日发生了什么事?下面我们通过14课《难忘九一八》的学习,一起来探讨答案。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0页的第一段内容,找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简单的经过。 【学生阅读】:…………。 (板书,写上课题) 【老师提问】:好,同学们请停下来。找到刚才老师提问的答案吗? 【学生回答】:1931年9月18号夜,日本在沈阳北郊有预谋地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老师总结、引申】因为这次事件是发生在九月十八号,所以称为“九一八事变”。刚才同

难忘九一八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 密山三中房海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难忘九一八》。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特色、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依据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课文内容主要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红军被迫长征;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的爆发,西安事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历史进入到抗日战争时期。此外,学习本课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课标要求了解近代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制定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2)了解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及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针对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授课时我将本课内容设计为三大板块即 (一)再现历史(二)分析历史(三)联系现实(详情见附页的导学案) 二、设计特色及依据 1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三大板块,再现历史突出重点;分析历史解

八年级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诸城一中戴翠梅 【教案背景】 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感到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学生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尤其是“九一八事变”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效果很好。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课题】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有两个小标题内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从内容上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进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尤其“九一八事变”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蒋介石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后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等问题。这部分内容情感色彩特别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使学生强烈地感受这段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1、教学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讨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派的强烈反响。各派准备如何处置蒋介石?是杀,还是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并根据知识的联贯性分析两次事变的内在联系与必然性 3、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突破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点评,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多媒体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抗战名曲《松花江上》https://www.360docs.net/doc/6612811912.html,/4439303.html。

八年级14课 难忘九一八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04-16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导学案 初备人:王珍荣、贾蕾审核人:文综组课型:新授课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能说出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知道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和平解决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学法指导】 阅读柳条湖事件,能分析日本侵略军制造事件的真正原因、小组讨论为什么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知识链接】 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之为“日本鬼子”。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年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在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 【学习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难忘九一八》教案设计一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设计一 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 1.(记者王军于新超郑东鸿)新华网沈阳9月16日电: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 2.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 3.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4.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5.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6.2003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7.晨报合肥专讯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

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 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布置学生阅读79——81页二框题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事件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在学生阅读时,低分贝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录音,烘托本课历史氛围。)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二、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2.80页“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4.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三、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西安事变后应当怎样处置蒋介石?)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

关于九一八事变英语作文:难忘九一八

关于九一八事变英语作文:难忘九一八 Outside the window listening to loud whistle, I think 80 years ago Chinese today...... 80 years ago today is shrouded in darkness Shenzhou earth, occupy our land and the Japanese cavalry with impunity, brutally killing our compatriots, frantically slightly wins our national treasure and resource. Our country be reduced to fragments our people suffering. The Japanese invaders committed numerous crimes for several days and nights also said not to finish, not the road, hatred for the aggressors at the same time, I work for those in times of national crisis, dedicated to the defence of the motherland, to protect the people, but Gan Japan's accomplice, and dogs sweat spies and traitors who distressed. They bowing and scraping, cowardly, Qiurong; their hands stained with the blood of the people, become the Japanese invaders to grab tools. I forgot to KMT chairman Wang Jingwei, selfish, regardless of the dignity and sovereignty of national disposable, hand created puppet national government completely reduced to brazen sold a traitor; I forget not Oriental witch Kawashima forget themselve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Yellow Emperor,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to day I itself, killing countless anti-Japanese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seek the a blockbuster conspiracy; I even forget who can not as small as the dust of the traitors, they in front of the Japanese invaders such as pigs such as dogs, in front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a lion like a tiger, in front of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教学目标 只是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基本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人民开始开始了局部抗战;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通过指导,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相关信息资料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本提供的图片材料及收集到的材料等课件资料,从而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通过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概括总结法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地点:沈阳 3、借口:柳条湖事件 4、影响: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5、社会各界态度: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共:派杨靖宇等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二、西安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2、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3、目的:逼蒋抗日 4、原因:直接:蒋介石不接受联共抗日主张 根本: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5、性质:一场爱国性质的兵谏 6、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7、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教授新课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跟大家分享一个有趣见闻:有一个人很喜欢到处去旅游,有一次她到沈阳去玩,晚上在街上逛着逛着的时候,被突然响起的防空警报吓了一大跳,她仔细观察了一下,并没有发生地震或火灾啊,也没遭遇恐怖分子袭击啊,这防空警报怎么就响了,是不是恶作剧呢?她就去向一个当地的人请教,那个人跟她说“因为今天是9月18日啊,每年的今天我们沈阳的防空警报都会准时拉响”。沈阳为什么要在每年的9月18日拉响防空警报呢?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9月18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会知道了。 板书: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新人教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爆发(时间、地点)

2.经过 3.结果 二、西安事变 1.背景 2.发生(时间、人物) 3.经过 4.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 1.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 2.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 3.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4.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5.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6.2003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 7.晨报合肥专讯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 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布置学生阅读68—7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在学生阅读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录音,烘托本课历史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