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及防范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不仅次数大大增加,破坏力也明显增强。

理论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的热情也同时被激发。

迄今为止,金融危机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代:以Krugman (1979)和Flood and Garber (1984)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以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第三代理论因出现较晚,争论很大,流派很多。

第一代模型认为政府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制的内在矛盾引起一国外汇储备的枯竭,当外汇储备降到临界水平就会引发投机性攻击,造成危机。

第二代模型认为政府行为并不是线性膨胀的,而是理性的;所以政府会比较维持和放弃汇率制度的成本来选择措施,危机并不一定发生在储备耗完之后;另外这模型还强调“多重均衡”和“自我实现”性,当公众预期危机会发生时,“好”的均衡会转为“坏”的均衡从而引发危机。

第三代模型的观点还不统一,研究者从而不同角度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有的强调危机的传染性、有的强调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有的强调道德风险引起的过度借贷、有的强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还有的强调企业的收支平衡恶化。

三代金融危机模型都与现实事件相联系。

第一代模型是对七八十年代拉美金融危机的解释,第二代模型以1992年EMS 金融危机为基础,第三代模型是对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

1、第一代模型1.1基本分析框架0,>-=-αφαφt t t i y p m (1)10)1(<<-+=r R r rD m tt t (2)0>=μμtD (3)t t s p = (4)t t t sE i i +=* (5) 除了利率,其余的变量都为LOG 值。

t m 表示名义货币,tD 国内信贷,t R 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t s 即期汇率,t p 价格水平,*i 国外利率(假定为常数),t i 国内利率。

t E 表示t 时期可用信息的预期值。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与政策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与政策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与政策应对第一章: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与发展自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从美国的次贷市场开始,发展到全球金融市场,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和金融系统。

1.1 起源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互联网泡沫。

互联网泡沫爆破以后,美国的股票市场陷入了长期的下跌期,随着美国经济的放缓,人们开始跑去购买房产。

信贷机构在资金过剩的情况下,放松了贷款审批标准,向高风险的低信用评级借款人放贷,形成了大量的次贷,并溢出了其他金融市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1.2 效应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这是最深刻和最广泛的经济危机之一。

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上升,几乎每个国家都受到了影响。

1.3 已经采取的措施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重要的措施包括:1.资金流动和国际贸易的促进。

2.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援助和借贷,帮助受影响的国家渡过难关。

3.国家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和降低利率等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4.金融调控的强化,通过增加监管机制、提高风险管理和改变银行监管等做法,预防未来合规问题的发生。

第二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对策2.1 经济增长下降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上升,几乎每个国家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个情况下,各国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也可以通过增加工业产值和扩大市场规模来加速经济恢复。

2.2 外汇市场动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汇市场一直波动不定,货币汇率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影响外汇市场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为应对这种不稳定性,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稳定汇率并提高信心。

金融管理研究文献综述国际金融市场分析

金融管理研究文献综述国际金融市场分析

金融管理研究文献综述国际金融市场分析金融管理一直是商业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更是金融管理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和各国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跨国界、跨国家的金融市场,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跨国性:国际金融市场不受国界限制,资金、证券、外汇等可以自由流动,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 多样性:国际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多个子市场,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种类繁多。

3. 高度流动性: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速度快,交易活跃,市场参与者众多,信息传递迅速。

4. 风险与机会并存: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大,风险与机会并存,投资者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因素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环境:全球经济形势、各国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状况等宏观因素对国际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2. 政治因素:国际政治形势、国际关系紧张程度、政治事件等都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

3. 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对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有直接影响。

4. 金融市场结构: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产品创新等因素也会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

5. 技术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系统的完善、高频交易等技术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国际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金融科技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金融科技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变国际金融市场的格局,提升市场效率和透明度。

2. 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将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框架,防范跨境金融风险。

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一个文献综述

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危机:一个文献综述
常账户逆差 占 G D P的 比重 都 比较 小 ,峰值 约 3 . 4 %。 新兴市场经济 国家 ,推行出 口导向型发展 战略 ,为 了 当时美 国的贸易 逆差 主要 来 自 日本 ,并 最 终 以 “ 广 维持汇率的稳定 ,需要 盯住 中心国家 的货 币 ,造成本 场协议” 的签 署 和 日元 的 升值得 到 解决 。本 轮全 球 币低估 ,形成对 中心 国的贸易顺差 ,进 而再通过持有 经济失衡始于 2 0 世纪 9 0年代 ,突出表 现为美 国经常 中心 国的债券使外 围国的外汇储备流回 中心国。中心 账户逆差 的不断扩大 和净对外债 务余额 的不 断攀升 , 国主要指美 国,拥有资本市场优势 ,借 助美元 的国际 带来 贸易和金融 的双重失衡 。本轮全球经 济失衡 之所 货 币地位 ,通过发行债 券吸 引外 围国家 的资金流入 。 以引发理论和实务界 的广泛讨论 ,其持续 多年 的庞大 H a u s m a n n a n d S t u r z e n g g e r( 2 0 0 5 )大胆提出 “ 暗物 质” 的规模是重要 原 因。美 国经常 账户余 额 占 G D P的比 假说 ,综合考虑流人美 国的主要是短期资本 ,而美 国
重在 2 0 0 6年达 到 峰值 ,约为 6 . 6 % ,全球 金 融 危机 对外输 出的主要是长期资本 ,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收 益差 异 ,加上美元流 出所带来 的铸币税收益和美 国企 发 ,对全球经济失衡 同金融危机关系 的讨论 ,以及金 业在东道国较低 的借 款成本 ,权衡之下 ,美 国事实上 融危机带来 的再平衡压力和各 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 是债权 国 ,而非通 常意义上认为 的债务 国。 取的政 策响应 ,都加 深 了对全 球经济 失衡 可持续性 、
2 0 0 9 )。布雷顿森林体 系建立之初 ,美 国是世界上 主 对 失衡 问题讨论 的焦点首要 就在 于其 是否 可 以持 续。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王宏伟(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Copula函数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能够有效评估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

张丽丽(2019)研究了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创新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例如,李明(2017)分析了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赵婷婷(2018)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指出金融科技将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

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监管的理论、实践及其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刘强(2016)分析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张勇(2017)研究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认为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协调。

4.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陈文(2015)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黄丽娟(2016)研究了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指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5.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王思宇(2014)分析了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提出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建议。

国际金融: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国际金融: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国际金融: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措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金融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这场危机带来的教训和启示,让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国际金融的本质和应对之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国际金融稳定的原因有多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债券和股票市场高度关联,一个国家的经济崩溃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经济的崩溃,造成所谓的“金融灾难”。

其次,全球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由于全球资本流动迅速,大约每天5500亿美元在国际间流转,而一旦这些资本出现流动性危机,则会导致全球需求波动,企业的盈利状况受到极大影响。

最后,各国间货币政策的不一致性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相互影响,而货币政策的更改往往会引起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使得各国经济陷入衰退。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表现在经济上就是信贷紧缩。

因此,经济衰退是金融危机带来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影响之一。

全球经济体的发展停滞,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失业率上升,这些都是金融危机带来的结果。

此外,金融危机还会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还会对世界各国政治稳定性产生长期影响。

三、国际金融危机应对措施金融危机是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必须要制定合适的应对措施。

首先,各国应该积极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保证市场的稳定和有效地运转。

其次,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金融市场的互利发展。

最后,各国政府应对衰退期采取逆周期调节政策,减轻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冲击,降低失业率,并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是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监管,还应该制定适当的政策,使得经济能够尽快恢复并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金融危机有关问题研究讨论情况的综述

金融危机有关问题研究讨论情况的综述

金融危机有关问题研究讨论情况的综述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理论界围绕危机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对新自由主义的认识专家学者认为,西方国家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危机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

有观点认为,金融危机是新自由主义酿成的苦果,新自由主义是危机的罪魁祸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主导美国的经济政策。

正是在它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采取放任的自由市场政策,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听任、放纵和鼓励华尔街的种种贪婪和冒险行为,使不受约束的市场肆意妄为,造成金融市场投机盛行,促成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有观点认为,金融危机再次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的破产。

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的弊端,表明新自由主义无论是在拉美这样的外围地带,还是在北美、西欧这样的资本主义发达地区,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灾难。

以主张彻底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利率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华盛顿共识”,是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金融危机把“华盛顿共识”基本理念的失败记录推向了顶峰。

有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实质就是一种极端的市场原教旨主义。

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力量高度崇拜,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高效率的,甚至是万能的。

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市场经济虽然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失灵的时候,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绝不能自由放任。

有观点认为,从意识形态层面来说,新自由主义实际是代表超级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

新自由主义推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符合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掠夺的意志。

它已经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成为国际垄断集团的核心理念,成为资本主义向外输出的意识形态。

对此,我们必须坚决批判和抵制。

二、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的认识专家学者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最终必然归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第9讲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第9讲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研究综述内容提要:金融风险理论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经济金融政策等方面阐释风险形成机制。

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是金融体系均衡被打破的结果,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已经揭示出过度金融发展、过度金融投机、过度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自由化的危害。

金融风险管理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消除和控制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要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度量。

金融危机理论结合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实际向前发展。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提高预测危机的效果。

金融危机管理要依靠国际合作,综合运用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资本管制政策和债务重组、重构等,方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一、金融风险(一)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金融风险理论有四个视角的研究,第一个视角是经济主体,形成了金融不稳定假说;第二个视角是市场,形成了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理论;第三个视角是信息,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第四个视角是宏观政策,形成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理论。

Minsky(1977)的“金融不稳定假说”按照“债务-收入”关系将经济主体分为三类:抵补型、投机型和庞氏型,在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时,投机型和庞氏型经济主体将在融资结构中占主导,投机型经济主体会变成庞氏型经济主体,庞氏型经济主体的资产将会蒸发,经济从繁荣时期的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转向不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由此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Knight(1921)将不确定性因素引入经济分析中,认为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波动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Kindleberger(2007)认为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会造成过度投机,引发股市的过度波动,甚至脱离了基础经济因素可以解释的水平,最终市场预期逆转,股市崩溃。

Dornbush(1976)在汇率超调理论中认为汇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面对初始外部冲击时,市场预期引发汇率大幅波动,强调了投机是在预期指导下的现实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危机及防范文献综述
姓名:XXX 班级:X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国内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并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这固然是由货币政策失当,金融监管不到位,经济体制隐含弊端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缺陷等基本原因造成的。

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应进一步提升我国法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的能力,坚持采取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的措施解决纠纷,加强对金融债权安全的保护,完善法律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职能,重视规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重视规范财富增加与社会分配的公正公平,法律监管机制要力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全覆盖,坚持提高金融经济立法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坚持独立健全法律法规与创新机制。

正文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种经济现象。

20世纪以来,共发生了六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包括: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和美林公司被收购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随着虚拟经济的灾难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激增,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带给全球队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许多专家学者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如何防范的看法大卫·科茨在《金融风暴启示录》中指出,他说:1945—1973年间,在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美国中央银行和政府迫使金融资本尽量把钱借贷给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相反,他们被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只能从事指定类型的的业务,然而,在70年代新自由主义潮思兴起以后,即在“1980—1982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解除了对金融机构
的管制。

这样,美国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就可以自由的追逐更大利润。

因此,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

”金融衍生品也越来越多的滋生繁衍出来,而在80—90年代形成在全社会以至所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涌现出新自由主义的金融创新浪潮。

这种缺乏监管的金融创新浪潮自然就为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创造愈益成熟的条件和基础。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由2007年的住房次贷危机引发的。

吴学臻;庞世伟在《现代经济探讨》中提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总根源,警示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绝不能走入私有化的前途。

所谓美国模式就是以财产私有化,经济自由化为特征的美式资本主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总根源。

尽管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迫进行调整,实行一定程度的国有化和计划调节,但并没有改变其私有制基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终究逃脱不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黑洞。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复,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任然是高度社会化,国际化生产力发展的桎秙。

顾华祥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发表了他的观点,他指出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违规放“次贷”和房地产次级贷款大规模违约的国际金融危机。

迅速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大量倒闭和信用链条的断裂,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地冲击,使“世界经济正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

而且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将使世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危机继续恶化、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增加,短期通货膨胀压力下降和发达国家通货紧缩风险增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加剧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诸多风险。

三.如何防范国际金融危机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似乎越来越明显,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在短短二十个月后演变成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这次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本文提出了许多如何防范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国内层面的危机防范。

应采用如下的国内防范措施:第一,建立强有力的国内金融系统。

强有力的国内金融系统通常具备下列要素: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有效的银行监管、有效的银行合作管理、有效的破产法规以及可靠的合同履行手段等等。

当金融系统具备上述要素时,即便保有大量的债务,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极低。

而在缺乏上
述要素的时候,即使金融系统保有数量非常小的债务都有可能使金融系统产生问题。

第二,选择合适的汇率体制。

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倾向于在弹性汇率、货币局制定的固定汇率体制、美元化和货币区式的固定汇率体制之间做出选择,而不是选择爬行钉住或管理浮动等的中间汇率体制。

第三,保持合理且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这种环境会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脆弱性降至最低,特别是它能够避免超过一个国家国内金融能力的巨额财政赤字的出现。

第四,采取措施降低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负债表风险。

还要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应主动调整为靠国内消费、投资的增长来带动。

理智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对房地产而言,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

所以,我国应主动挤掉房地产泡沫。

银行一定要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特别应关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加强对房贷市场的监管。

(2)国际层面的危机防范国际社会在危机防范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危机国家执行合理的国内经济政策,减少引发危机的政策失误。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事情是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合理的并且能够广为接受的会计准则,藉此提高全球经济系统内部的透明度。

透明度能够减少信息摩擦,能够有效地提高经济和金融系统自我约束能力,能够促进国内经济政策的正确执行和金融系统的稳定。

再则,有效的国际监管也是促进危机国家执行合理的国内经济政策的有效手段
(3)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完善公司绩效考评体系。

公司内部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主要以财务报表报出的数据为依据,这种考评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公司内部应改善对经理人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以公司价值为导向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全方位考察管理人员的经营效率。

该体系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操作性,能够灵活的、准确的对经理人的绩效进行考评。

健全的激励机制经理人是会计利润操纵的实施者,公司对经理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合适的奖励,有利于经理人更加自觉的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经
营管理,采取符合股东最大利益的行为。

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投资者由追求会计利润最大化转移到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轨道上来。

公司内部监控机制完善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就是要求公司内部的监控者加强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积极主动的检查经理
人选择会计政策的情况,提高会计政策选择信息的质量。

公司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应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对不合理的会计政策,管理当局应及时做出解释或予以调整。

以上是如何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影响,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振兴股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要严格区分好过度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保值工具,防止因咽废食,用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贵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三大原因分析[J].湖南社会科
学.2010(05)
[2]. 刘晓南.浅谈如何防范风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J].经营管理者.2009(08)
[3]. 夏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党建研究.2009(01)
[4]. 陈爱华.我国金融危机防范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5)
[5]. 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态.2009(01)
[6]. 李玫.美国次贷危机的法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社会学.2009(02)
[7]. 姬会英.从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谈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J].生产力研究.2011(08)
[8]. 伊晓伟.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分析及防范[J].时代金融.2011(09)
[9]. 江波.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长短期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9(07)
[10]. 林明凤.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现代交际.201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