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字起源与传播的历史溯源与实物考证
古老多彩的指尖艺术:藏文书法的起源及流派

古老多彩的指尖艺术:藏文书法的起源及流派藏文书法是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藏族社会已有了文字,最早的藏文叫达斯奔益。
在它的基础上雍仲本教的创始人丹巴辛绕时期出现了大玛尔文和小玛尔文,还产生了天成文和斯益文。
那时已有了书法艺术,并产生了艺术流派。
xx年,藏文书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文创制年代,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藏文创制于公元七世纪,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由吞弥桑布扎所创制。
另一种观点认为,藏文产生于向雄即今阿里地区,产生于丹巴辛绕创立雍仲本教时期,即藏文创制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丹巴辛铙时期的藏文及书体依照藏文产生于丹巴辛绕雍仲本教时期这一观点,最早的藏文书体叫达斯蚌益。
与达斯蚌益同时代产生了另外几种藏文书体:拉颇益给、司益、玛益(玛尔藏文)。
在这几种书体中,运用最广、最流行的是玛尔藏文。
玛尔藏文分为玛钦、玛琼两种书体。
二、吐蕃时期的藏文及书法认定藏文创作于公元七世纪这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到了公元七世纪,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以玛尔藏文为蓝本,参照古印度谷巴达文创制了新藏文。
这就是至今我们所使用的藏文。
它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一)八大乌金体蟾蜍体:吞弥桑布扎在创制新的藏文时,确定了乌金体和乌梅体两种书体。
吞弥桑布扎确定的乌金体叫做蟾蜍体。
藏文创制以来,十分注重书法艺术,仅在吐蕃时期就产生了八大乌金体,即蟾蜍体、列传体、稞体、串珠体、雄鸡体、鱼跃体、雄狮体和蜣螂体。
有八大乌金体的碑文或岩刻文,文献中有记载,只是至今只找蟾蜍体和串珠体的所在地与石刻文。
(二)丹体在吐蕃时期,乌金体产生了两大书体,即丹体和黎体。
丹体是在八世纪由大译师丹玛孜芒独创的。
后来,丹体成为规范书体,流传至今。
迄今一切乌梅体都是由丹体派生出来的。
而黎体则失传了。
(三)密文体、伏藏体、幻妙体吐蕃时期还产生了密文体、伏藏体、幻妙体等许多书体。
有关藏语言文字及藏文字体发展的调查报告

有关藏语言文字及藏文字体发展和完善旳调查汇报【摘要】 : 藏族历史上旳几次文字改革, 采用了调整那个文字母体系, 简化正字法、规范词语、并立法推行等措施。
从而增进了藏语言文字旳原则化和规范化。
藏语言文字是一种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旳重要特性之一, 语言文字旳平等是民族平等旳详细体现。
藏语文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旳重要构成部分, 是在特定旳地理环境和文化条件下, 在漫长旳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旳, 有它自身旳稳固性和渐变性。
长期以来, 藏语文在提高藏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 反对民族分裂, 维护祖国统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旳特殊作用。
【关键词】: 藏语言文字藏文字体发展完善藏语言文字及藏文字体发展和完善旳调查汇报藏语言文字发展历史:藏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中具有悠久历史、体现功能完备旳古老语言文字之一, 它承载着藏民族旳历史和文明, 代表着藏民族旳特定思维方式和习惯, 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旳重要构成部分。
藏语文属于汉藏语系, 千百年来一直是西藏人民旳重要交际工具, 是西藏文化旳重要标志和载体, 在中华民族多元语言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
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障西藏人民学习使用藏语言文字旳权利, 为增进藏语言文字旳学习、使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 获得了重大进展。
藏语言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 属辅音文字型, 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
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 4个元音符号, 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辅音字母每4个字母为一组, 共7组半。
藏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形体简朴、种类很少, 并且, 其使用规则也与其他文字旳标点符号有别。
藏文标点符号共有6种形式, 其中音节之间旳隔音符号使用频率最高。
此外, 尚有云头符, 用于书题或篇首;蛇形垂符, 用于文章开头处;单垂符, 用于短语或句终;双垂符, 用于章节末尾;四垂符, 用于卷次末尾。
关于藏文的研究报告

关于藏文的研究报告藏文是藏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藏缅语系的一种文字系统。
在研究藏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对藏文的起源和历史进行研究。
藏文起源于公元7至9世纪,是在印度的梵文和斯坦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字。
在历史上,藏文曾经是藏区地方政府和寺庙文书的主要文字,它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
其次,可以研究藏文的音韵特点。
藏文有30个辅音和6个元音,辅音之间可以组合成约300个辅音复合字母。
在研究藏文的音韵特点时,可以从发音规律、语音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了解藏文的音韵系统。
此外,可以研究藏文的语法特点。
藏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以语序为主导,同时有丰富的词缀和合成制度。
在研究藏文的语法特点时,可以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方面进行探讨,了解藏文的词法和句法结构。
另外,可以研究藏文的书写系统和排版技术。
藏文的书写系统是从左到右的横排,使用楷书体的字形,每个字母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在研究藏文的书写系统和排版技术时,可以从字母形状、字母排列、字母组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了解藏文的书写规则和排版技巧。
最后,可以研究藏文在当代社会的使用和保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藏文的使用受到了一些挑战,如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人口流动等。
因此,对于藏文的保护和发展也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研究藏文在当代社会的使用和保护时,可以从教育、媒体、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探索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综上所述,对藏文的研究可以从起源和历史、音韵特点、语法特点、书写系统和排版技术、当代使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加深对藏文的认识和理解,为藏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高一藏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藏文知识点总结藏文是中国的五种少数民族文字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藏缅语族文字。
藏文非常独特,有其独特的文字结构和书写方式。
学习藏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语言视野。
下面我将从藏文的基本知识、音韵系统、文字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基本知识1. 藏文的起源藏文起源于西藏,是藏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
传统上,人们认为藏文是在7世纪由宋杰松赞干布引进西藏时所带过去的。
藏文采用梵字作为基础,又融入了大量藏语中的口语语音和音韵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藏文文字。
2. 藏文的发展藏文作为一种文字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它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版本和变体,如西藏古藏文、新藏文等,直到1959年,西藏发生大规模的政治变革,随之而来的是把藏文从梵文转化为拉丁文,以及由口头转向书面文字。
现在的藏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一种文字体系。
3. 藏文的使用范围藏文主要在西藏地区被使用,是该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
除了西藏地区外,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也有藏文的使用。
由于藏文是中国的官方文字之一,所以在相关的政府文件、学校教育、文化传播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音韵系统1. 音节藏文的音节基本上是由辅音和元音组成的。
辅音和元音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音节,每个音节都有自己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元音藏文有6个元音,即“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ཨ”。
这些元音音节在藏文中广泛使用,是构成词语的基本元素。
3. 辅音藏文的辅音共有30个,包括22个辅音字母,以及8个辅音字母的变体。
这些辅音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发音规则,发音时需要加以区分。
4. 声调藏文中的音节是没有声调的,但是有着语气和声调的变化,这是由于藏语言的特殊音韵特点所致。
在日常交流中,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会影响到词义的理解。
三、文字结构1. 字母藏文的字母一共有30个,包括22个辅音字母和6个元音字母,还有2个变音字。
这些字母构成了藏文的基本字符,用来书写词语和句子。
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

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源流考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是藏族民间文化的瑰宝,被誉为“活佛印刷术”,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制印技艺。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文传统雕版印刷自14世纪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图案及装饰等特征,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精神生活。
本文将从藏文传统雕版印刷的历史、技艺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历史渊源藏文传统雕版印刷起源于14世纪,是在明朝传教士传入大藏经后形成的。
最早的藏文印刷,大多是手抄本,通过印刷的方式使书籍得以更好地传播。
到了17世纪,藏传佛教高僧扎巴坚赞率先将大藏经进行木板活字印刷,标志着藏文传统雕版印刷正式进入了印刷技艺的历史阶段。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藏文雕版印刷不断发展,技艺也越来越高超。
二、制作技艺藏文雕版印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的技艺。
从木板的选择、切割、准备,到书写、粘贴、打磨,每一步都需要耐心细致的操作。
首先,要选用品质上乘的木板,其次,将已排好的文字粘在木板上,然后在文字周围的部分进行刻画,最后对版面进行打磨,使雕刻的字符清晰可见。
制作的高度和精细程度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质量。
三、影响与发展藏文雕版印刷不仅对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宗教仪式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历史上,藏文雕版印刷技术曾一度传到了印度、尼泊尔、蒙古等国家,推动了东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今天,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藏文印刷市场的日益壮大,藏文雕版印刷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巧妙的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手工技艺,是保护传统藏文雕版印刷技术并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藏文传统雕版印刷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激励着藏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更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
我们应该加强对藏文雕版印刷的保护与传承,让它继续在历史长河中永恒流传。
藏文书法艺术起源

藏文书法艺术藏文书法图片来自百度藏文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古老文字,它产生于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
这是藏族历史上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时代。
传说松赞干布派其大臣吞米·桑布扎等十六人携带黄金前往天竺和西域留学,吞米等人拜婆罗门李敬和拉热白森容学习梵文和声明学,成绩显著。
回藏后,仿照梵文和乌尔都文,创立了藏文(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版)。
藏文从产生之日起,就随之产生了书法艺术。
藏文书法作为一种专门艺术受到重视,则是以后的事。
藏文书法的首倡者们书写出规范优美的书法,不仅起到了将语言的记录形式大众化的作用,加强了文字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而且也起到了追求书写形式的美观,使藏文书写趋向艺术化的作用。
但由于缺乏对外宣传和交流,很多人不了解藏文和藏文书法。
藏文书写工具图片来自百度藏文书写工具及材料藏文是硬笔即竹笔写的。
竹笔分为圆竹笔和三棱竹笔,不论是哪一种均选用质地坚韧的竹子,将其风干后削制。
特别是用以制做三梭竹笔的竹子,还需炊烟熏制。
藏文《丹珠尔经·工巧部》中有专门论述制做笔、墨、纸和刀等的卷函,也有单独论述四宝的专著。
在这些著作中对笔、墨等的选材、制作或研磨,工艺要求等作了详细论述一从墨的种类而言,有黑、红、蓝、黄、白、灰、褐等,从原料来讲有碳质的和金银、珊瑚、珍珠等八及汞矿等。
竹笔书写藏文的这一特点,要求初学书法者在较长的时间内用习字板练字,以打好书写功底。
因为习字板表面较粗糙,在习字板上练习好了,就能打出书写基础。
书写的方向是从左至右,书写格式有严格规定,以尺犊为例,上下行文,平行行文。
对长辈、对平辈、对晚辈的行文及书写格式都不一样,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书体,以至公文、书信的折叠封口等也有讲究。
古代西藏碑文的语言和史背景

第一部分導論古代西藏碑文研究第一章古代西藏碑文的語言和歷史背景1.1 語言學背景——藏語藏語(Tibetan Language)包括西藏及其周邊地區所說的好些關係緊密的現代方言、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典標準語和近三四十年出現的現代標準語。
藏語是藏緬語族眾多重要語言支系之一。
它好像與某些古代和現代的喜馬拉雅語言以及漢藏交界地區的某些部族語言的關係最為密切,但是,這些語言關係的確切性質尚待系統的考察。
當地的歷史傳統認為,是賛普松賛干布(公元649年去世)①統治時期吞米桑布紮創制的藏文。
漢文文獻認為,藏文在西藏使用不會晚於公元648年(烏瑞1955:106),敦煌吐蕃史料明確記載655年用藏文紀錄律法(巴考1940—1946:13,31)。
所以,毫無疑問藏文是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創制的。
最早的有明確年代記載的藏文文獻是雪碑(Zhol)碑文(文獻II,所記年代緊接著763年)。
②在賛普赤祖德賛(815—838年在位)統治時期,藏文經歷了一次改革,使藏文拼寫規範化,一直沿用至今。
③按照米勒(Miller)的觀點,從藏文的創制到文字釐定期間的文獻語言,稱為“古代藏文"(Old Tibetan)。
以後的文學語言我們稱之為“書面藏語"(Written Tibetan)。
這裏研究的碑銘屬於古代藏文,此外,在敦煌石窟和中亞各地考古遺址發現的更多更廣泛的藏文文獻也屬於古代藏文。
這些文獻包括歷史和民間文學文獻、政府與行政檔案、醫學著作、前佛教時期的宗教史料,以及最早用藏文翻譯的佛經等等。
古代藏文的碑銘語言研究必須與這些非碑銘文獻材料研究相呼應,其中好些才剛剛開始被人們分析和理解。
1.2 歷史背景1.2.1 吐蕃王朝政體在我們這裏所討論的歷史階段的上一時期裏,居住在不同氏族和部落裏的中藏(Central Tibet)人民,逐漸合併成更大的聯邦。
這些聯邦被那些擁有堅固的①關於歷史上的吐蕃賛普世系,請參看附表I。
②我們對古代西藏碑文的序號是根據他們在本書第二部分的先後順序。
藏民族文字的起源及传承

藏民族文字的起源及传承第一篇:藏民族文字的起源及传承藏民族文字的起源及传承摘要:藏族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其拥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很多丰富的内涵。
在对藏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藏族文字的起源与传承的研究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尤其是藏族文字的起源。
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通过对关于藏语起源的史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藏族文化起源方面存在的吐弥造字与改字说两种观点进行研究,并且以吐弥造字说为主体,在藏文蓝本方面存在的争议主要是藏文是仿造范文、笈多文以及古于阗文以及像雄文中哪一种文字创造的,在史书中的记载与现在的研究结果倾向有差异。
而且对藏族文字起源问题以及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对最终解决有待于更多古代藏文文献的出现以及研究有促进意义。
关键词:藏族文字;起源;传承一、前言1.1研究背景藏族文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对藏族文字的保存与继承藏民族的古代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对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发展,藏族的很多学者通过藏文学下了很多优秀的著作以及典籍,其中对藏族人民的经历以及漫长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记录,同时也对藏族的各兄弟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进行了记录。
而随着发展,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各部都分裂割据,并且互相混战,文物典籍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仅仅是除了敦煌遗存的藏文写卷以及部分的碑刻等以外,其他的都荡然无存了。
因此吐蕃王朝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史实都成为了千古之谜。
在藏学的研究之中,对藏族文字的起源研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有很多学者都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不过在研究以后所取得的成绩都没有达到预期想要的效果。
对藏族文字这种古老的文字的起源以及形成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
由于这众多的说法都不一致,也使藏族文字的起源以及传承更加的让人着迷。
1.2研究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藏族文字的起源以及传承会有一定系统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学者在以后对藏族文字的起源以及传承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依据,对了解藏族文字的真实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藏文字的出现和产生把青藏高原的历史从口传文明带入了书写文明时代,也使这里逐步发展出具有独特地貌特色的文化。
但是,对于藏文字产生的具体历史时间,由于时代迷雾的遮掩,一直在藏学界存在激烈的争论。
本文从青藏高原部族发展的地域空间扩展和藏民族逐步形成这两个新的研究视角入手,探讨了藏文字产生的历史大致时间,同时回应了此问题相关的学术论争。
关键词:藏文字;地域扩展;藏民族;需求作者简介:马元明,男,西藏拉萨人,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及藏族文学。
[中图分类号]:h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一、吐蕃政权建立呼唤藏文字的出现公元6世纪末,随着松赞干布把偏居雅砻河谷的吐蕃政权推到历史舞台的前台,吐蕃政权也成为亚洲政治角逐过程中的一只重要力量,逐步走向政治前台的吐蕃王朝不仅面临着与唐朝、南方的天竺、西边的大食不可避免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交往,而且一些刚用武力征服的部族也需要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进行整合。
而在此时的历史节点,语言和文字不仅是吐蕃周边众多主要政权依凭使用的重要传播工具,也是维系民族稳定和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但是,此时的吐蕃社会不仅没有一种普遍使用的文字,就连统一的语言也还没有正式形成。
由于言语乃是最初的社会习俗,言语的形成只能是源出自然。
人为地改变一个地区或部族的语言需要漫长而艰巨的付出,而且言语交流具有强烈的空间限制,所以在庞大的新王朝推行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当时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于是吐蕃高层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一种新的交流工具――文字。
与语言相比,文字完全是人为的东西,它使人从过去依靠听觉转移到对视觉的重视,它可以把人从语言交往的狭小地域环境中解放出来,把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族群通过相同的符号联系起来。
虽然此时吐蕃社会并没有文字的雏形,但与吐蕃相邻的唐朝、天竺等都早已有了完善而发达的文字。
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字创制经验成为吐蕃文字创立最实际、最便捷的途径。
二、藏民族建构对藏文字出现的需求在《吐蕃简牍综录》一书中,王尧等藏学家通过整理新疆出土的木简后发现,涉及到吐蕃部落和著名氏族的多达84支,在木简记录的氏族有没庐氏、属庐氏、那囊氏、白兰、昆氏、娘若等,这些都是与吐蕃王室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氏族。
而在木简中出现的部落有琼波部落、蔡邦部落、朗迷部落、洛扎部落、喀儿萨部落等。
这些古老氏族和众多部落一同出现在西域,印证了吐蕃政权在军事行动中全民参与的军事特点。
这正如著名藏学家王尧所指出的:“一次次的战争,就一次一次扩大了联盟。
《新唐书?吐蕃传》载:“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三岁一大盟。
”我们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看到,藏文字在吐蕃政权统一后很快便被创立了出来。
藏文字的出现,不仅使吐蕃政权高层很快克服了语言传播面临的空间困境,而且在藏文字的识字活动过程中,使那些来自不同文化、习俗背景的部落贵族们逐步脱离了过去千差万别的知识、文化习得模式,进入到一种依靠视角获取知识的统一模式。
相同的文字、相同的学习方式使这些部落贵族们慢慢形成一种相同的思维习惯和心理感知模式,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就这样一点点汇集起来。
我们从现存的金石碑文和敦煌出土的大量古藏文文献的内容记载可以看到,从吐蕃王朝建立初期创制藏文字(也就是公元7世纪初),到公元8世纪末,在这近200年时间内,藏文字在吐蕃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一个以贵族、僧侣为主体的识字阶层也得以形成。
首先,在吐蕃的政治生活中,藏文字成为一种重要的统治、管理手段。
每每遇到重大的政治活动,以金石碑文记载历史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显著特色。
公元763年,吐蕃大?⒍骼肌ご镌?路恭率领蕃兵占领长安归来后,藏王在拉萨布达拉宫南面建立了纪功碑。
该碑东面简述达札路恭的功绩,并提及他所担任的重要职务。
南面叙述了达札路恭因告发逆臣末?东则布和朗?迈色而飞黄腾达的过程。
北面的碑文描述了吐蕃王室承认路恭的功绩和对王室的忠诚,并赐予他本人及其子孙后代的各种奖赏、特权以及刑事豁免权。
桑耶寺碑也是此时段藏文字流行的又一佐证。
据黎吉生、王尧等藏学家考证,桑耶寺碑是为了庆祝桑耶寺落成而立,由于碑文上没有写明具体的立碑时间和赞普的名字,据相关的文献推断可能立于公元779年或公元791年。
在雅砻河谷吐蕃王室墓地附近的琼结村,有一座石桥,在石桥的北面,镌刻有一份碑文文献,由于碑文磨损严重,上面的文字已经难以辨认,黎吉生访问了碑文遗址,转录了可以辨认的几个片段。
后来,他在仁钦泽旺诺布的一本集子里找到抄于15世纪时期的完整碑文抄本。
他将抄本与自己的笔记结合起来,重新复原了一份碑文文献。
该碑文文献描述了赤松德赞的统治及其功绩,值得注意的是碑文的叙述方法,将传统表述和佛教术语结合起来了。
除了以上碑文外,工布石刻(又称第穆萨摩刻石)、洛扎摩崖石刻是我们研究藏文字在吐蕃境内传播的另一个关注的重点。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达札路恭纪功碑、桑耶寺碑和琼结桥碑都位于以几曲河为中心的吐蕃政治中心,但是工布石刻却位于远离拉萨325英里的工布地区。
该石刻记录了赤德松赞时期颁赐给工布噶波家族的免税敕令,以回应有关吐蕃税务官员不公正的抱怨。
文献表明,噶波家族宣称自己也是神秘、高贵的聂赤赞普的后裔。
此外,文献还指出,在吐蕃政权成立之初,一位高贵的祖先曾对王室作出过特殊的贡献,为此,特许了他各种特权。
洛扎石刻位于拉萨南部离不丹不远的洛扎的一个边陲小镇。
该石刻也记载了此地区的统治者与吐蕃密切的渊源关系。
碑文内容译为汉文如下:天神之子赞普驾前,德门得乌穷忠贞不二,对赞普的身与政,曾作殊胜德功。
为此诏敕曰:为得乌穷之父洛朗之子孙蕃衍,若社稷之永固,其所属奴户、封地决不减少;得乌穷之营葬应法事优隆。
在任何赞普后裔掌政期间,其墓如有毁坏,由东岱专事修建。
为得乌穷之父洛朗之子孙蕃衍□□□□□□□□□□立盟誓。
天神赞普之亲属贡格布王,□□□□臣以及四子舅臣均参与盟誓。
誓文另置于密室。
这两个碑文的独特意义在于表明,藏文字创立之后,它并没有局限在王朝中心这一狭小的地域范围之内,而是在远离政治中心之外的广阔地域得到了推广。
金石碑文作为一种具有时间优势的传播媒介,如果说真切地为我们记载了吐蕃时期藏文字在王朝高层使用的状况。
那么陆续发掘出的古藏文木简进一步为我们揭示藏文字在吐蕃广阔社会层面的流变状况提供了清晰的物证。
从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探险考察中获得写有古藏文的木简后,陆续又有俄罗斯人马洛夫在此发掘出相似的木简实物。
解放后,随着我国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在新疆、青海等地区又相继发掘出来大量的刻有藏文的木简,这些发掘出来的木简实物通过中、外藏学家们的辛勤工作,逐步被整理、翻译出来,形成了今天我们研究吐蕃时期极其重要和可靠的文献资料。
我国著名藏学家王尧、陈践在借鉴外国研究成果和自己对后来相关发掘实物的研究基础上,撰写了《吐蕃简牍综录》一书,详细分析和介绍了这些木牍所记载文字的内容和相关情况。
从王尧等人的分析可知,这些木简主要记载了公元7世纪至公元9世纪这一历史跨度内吐蕃在当时的西域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我们从木简广泛使用的情况也可以推断出藏文字在7世纪初被创立以后在吐蕃社会的使用状况。
在《吐蕃简牍综录》中一共收录了464支木牍,这些木牍所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氏族、宗教等方面,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此我们仅以经济方面的相关记载作一个例子。
在464支木牍中,有31支记载的内容是反映了当时吐蕃在西域这片新征服土地上所实行的经济管理、农业生产和税收情况。
木牍上的藏文字不仅清楚记载了对新获得土地的封赏情况,而且对土地的性质也作出了清晰的区别,田与地分别有相应的藏文指对。
在土地的税收上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出现了突税、纳突、突课等内容丰富的藏名词。
更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是藏文字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经济活动中也有所反应。
比如编号为71的木牍就记录了借粮的内容:和……付与开那(借)麦一克五升;拉贡鲁祖(借)麦五升、青稞五升;尚琼(借)麦一克;古穷(借)青稞三升、麦五升;用三分俸田合王田一突。
付岸(本)悉斯禄俸经费麦一克半。
依主母之命,借给部落使,悉斯之子麦一克半孔息兄弟麦两克半编号76号木牍记载内容:若不便于办理,可让保人在上面捺指印。
寻一借口,你能借多少就借多少,照口粮标准借给……通过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从公元7世纪开始,藏文字在远离吐蕃王朝本土的西域慢慢得到推广,在7至9世纪之间,藏文字的使用已经普及到这个新征服土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我们知道,在集权社会中,文字的传播是由中心向四周呈现网状扩散的,西域地区广泛使用藏文字的情况和前面吐蕃高层钟情碑石勒字记载历史的举动说明了如下一些历史事实:一是藏文字在它创立不久之后就在吐蕃王朝上层社会广泛使用、传播,一个以上层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识字群体得以最先形成。
二是以吐蕃王室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得到了社会特别是上层人士的认同和支持。
三是藏文识字使得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具有了规范和清晰的物化形式。
三、对学界关于藏文字争讼的回应对于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字以及藏文字的确切创立时间,在藏学界还存在不少的争论。
不少学者认为,藏文字在松赞干布以前就已经存在,认为藏文字是吞米?桑布扎首创的原因是后期的佛教为了战胜苯教文化的抗衡以及处于崇尚印度佛教文化的心理,臆造了关于桑布扎首创藏文的观点,将藏文的渊源归溯印度。
我们认为,从悉补野王统世系开始到松赞干布早期的这段时间,悉补野王朝确实处于口传传统阶段,随着松赞干布逐步统一青藏高原,吐蕃政权的地域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以前依凭口传交流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吐蕃空间领域的拓展,现实的政治需求迫使王朝高层开始考虑文字创制的必要。
尽管我们今天还没有找到松赞干布倡议创制藏文的实物证据,但从松赞干布以后不久就留存下来的碑文等实物和相关藏文典籍记载可以推断,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藏文字的创制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实际和藏文字的演进规律的。
藏文字的创立使吐蕃社会从口传逐步过渡到以文字为依托的书面文化阶段,同时,藏文字的出现也使吐蕃统治阶级在政治建构、社会化组织、民族共同体的塑造和族群的智力开发等方面有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手段,吐蕃也随着藏文字的不断推广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1]恰白?次旦平措:《西藏通史》,陈庆英译,西藏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才让太:《藏文起源新探》,《中国藏学研究》1988年第1期[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比艘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edmonson1971,pp.323,332转引自[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藏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