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工艺学复习材料

玻璃工艺学复习材料
玻璃工艺学复习材料

玻璃工艺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狭义的玻璃定义为:玻璃是一种熔融物冷却、凝固的非结晶(在特定条件下也能成为晶体)无机物质,是过冷的液体。

广义的玻璃定义是:结构上完全表现为长程无序的、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特性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是一种具有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玻璃具有如下的特性:1、各向同性;2、无固定熔点;3、亚稳性(介稳性)4、变化的可逆性;5、可变化性。

晶子学说是由门捷列夫于1921年提出的。

晶子学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解开了玻璃是我微观结构不均匀性和近程有序的结构特性。

无规则网络学说:其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重复,因而其内能大于晶体。无规则网络学说宏观上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相互排列的连续性,统计均匀性和无序性。

晶子学说以玻璃结构的近程有序为出发点,而无规则网络学说则强调了玻璃结构的连续性、统计均匀性和无序性。

准晶是具有准周期平移格子构造的固体,其中的原子常呈定向有序排列,但不做周期性平移重复,其对称要素包含与晶体空间格子不相容的对称(如5次对称轴)。

液晶:在一定温度范围出现液晶相,在较低温度为正常传晶的物质。

从宏观物理性质看:液晶既有液体的可流动性、粘滞性,又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

从微观结构上看,晶体具有一定的长程有序性,即分子按某一从优方向排列,这是其物理性质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然而,液晶又是平移无序或部分平移无序的,因而也具有某些类似液体的性质。

网络形成体(玻璃形成体)氧化物能单独形成玻璃。网络外体(玻璃整体)氧化物不能单独形成玻璃。网络中间体(玻璃中间体)氧化物一般不能单独生成玻璃。

第二章玻璃的主要性质

粘度是度量流体粘性大小的物理量。

粘度的物理意义是指面积为A的两平行液层,以一定的速度梯度dv/dx移动时需要克服的摩擦力。

石英颗粒的溶解、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玻璃的快速形成。

在璃的澄清过程中,气泡在玻璃液中的上升速度与玻璃液的粘度成反比。

在玻璃的均化过程中,不均质体的扩散速度也与玻璃的粘度成反比关系,因此玻璃粘度的降低,可加速不均物质和气泡的扩散,加快玻璃液的均化过程。

短型玻璃成型速度快。

玻璃的粘度随温度降低而逐渐增大,但随温度变化的粘度变化率有所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玻璃的料性。

在硅酸盐玻璃中,粘度主要取决于硅氧四面体的连接程度。

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玻璃的粘度随玻璃熔体中的阳离子与氧的键力增大而增大。

阳离子的配位状态对玻璃粘度也有重要影响。

表面张力:作用在单位长度液体表面使之收缩的力。

玻璃的表面张力的物理意义:玻璃与另一相接触的分界上(一般指空气),在恒温,恒容下增加一个单位表面所做的功。

熔融玻璃的表面张力在玻璃制品的生产中的重要意义:1、澄清时,表面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泡的成长和溶解,以及从玻璃中排出的速度;2、均化时,表面张力大小控制条纹和节瘤的扩散和溶解的速度;3、成型时,借助表面张力,使之达到一定的形状;4.拉制玻管,玻棒或玻璃丝时,借助表面张力的作用才能获得需要的产品。

产生表面张力作用力的实质就是玻璃熔体质点间的化学键的强度大小,化学键强度越大,则表面张力越大;反之就越小。

O/Si比值越小,则表面张力越小。

碱金属氧化物的加入使玻璃的表面张力增大。

Al2O3,CaO,MgO,BaO等氧化物能提高玻璃表面张力,PbO,B2O3,SbO3,P2O5等氧化物在含量较大时能降低玻璃的表面张力,CrO3,V2O5,MoO3,WO3氧化物使用量不多时也能降低玻璃的表面张力。

随温度的升高,表面张力降低.

溶体周围的气氛的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熔体的表面张力。

玻璃的机械力学性质主要包括:玻璃的密度,玻璃的机械强度,

玻璃的弹性玻璃的硬度和脆性等。

影响玻璃密度的主要因素有玻璃的组成、温度、热历史和压力等。

玻璃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材料的理论强度就是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来分析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或分离原子(离子或分子等)所需的最小应力。其只取决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热运动。

对玻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化学键强度、表面微裂纹、微不均匀性、结构缺陷和外界条件如温度、活性介质、疲劳等。

提高玻璃强度的方法:1、对玻璃进行物理、化学强化,是玻璃表面形成应力层;2、对玻璃进行表面处理和表面涂层,减少和消除玻璃的表面缺陷;3、对玻璃进行微晶化处理,消除玻璃的微不均匀;

4、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化处理。

影响玻璃弹性模量的主要因素:1、化学组成,化学键键力越强,变形则越小,结构越坚硬弹性模量也越大;2、温度,大多数硅酸盐玻璃的弹性模量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而石英玻璃,高硅氧玻璃和派来克斯玻璃由于热膨胀系数小,其弹性模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3、热处理。

硬度是表示材料抵抗其他固体侵入而不产生残余变形的能力。硬度的表示方法有莫氏硬度(划痕法),显微硬度(压痕法),研磨硬度(磨损法),刻划硬度(刻痕法)等。

玻璃的硬度主要取决于玻璃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玻璃网络生成体阳离子使玻璃的硬度提高,而网络调整体离子使玻璃的硬度下降。对

于同类型玻璃来说,玻璃的硬度随网络外离子的半径减小和电价上升而增加。

玻璃的脆性通常用破坏时所受到的抗冲击强度来表示,也可用玻璃的抗压强度与抗冲击强度之比来表示。

玻璃的热学质包括:热膨胀系数,导热性,比热,热稳定性和热后效应等。

氧化物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阳离子与氧离子键的键强、玻璃网络结构紧密和阳离子配位状况。

温度及热处理对热膨胀系数也有一定的影响。热膨胀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微观结构的致密性能降低热膨胀系数。

导热系数表示材料传导热量能力,玻璃的导热系数是温度梯度为1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实体单位很界面上的热量来则定。

玻璃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化学组成和颜色。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玻璃的热稳定性是玻璃经受剧烈的温度变化而不破坏的性能。它是一系列玻璃的物理性质如热膨胀系数、弹性模量、抗张强度、导热系数、比热容、密度的综合表现。

玻璃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抵抗周围介质(水、酸、碱、大气及化学试剂溶液)侵蚀的能力称为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水对玻璃的侵蚀始于水中的氢离子和玻璃中的阳离子进行离子交换。

氢氟酸对玻璃的侵蚀是直接与玻璃的硅氧骨架进行反应。除氢氟

酸外一般的酸都通过水的作用侵蚀玻璃。大气对玻璃的侵蚀实质上是水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玻璃侵蚀的总和。

影响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因素:1、化学组成。二氧化硅和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二氧化硅含量越多,即硅氧四面体互相连接紧密,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越高;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越高,网络结构被破坏越严重,玻璃化学稳定性越差:2、高温高压使玻璃的化学稳定性降低“3、热处理;4、表面状况。

物质的导电为离子导电和电子导电两种。一般硅酸盐玻璃主要是离子导电;某些过渡元素氧化物玻璃和硫属化合物半导体玻璃具有电子导电的特性。

玻璃的介电性主要包括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和介电强度。

玻璃的折射率可以理解为电磁波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的降低。

玻璃内部离子的极化率和玻璃的密度,对玻璃的折射率有很大的影响。

玻璃的折射率是各组成离子极化程度的总和。

玻璃的折射率随入射光波长不同而不同的现象,叫做色散。

从玻璃表面反射回去的光强与入射光的强度之比称为反射率。

第三章玻璃的原料

进行原料选择时,应遵循如下规则:1、原料的质量必须符合要求,而且稳定。原料的质量要求包括原料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晶状态)和原料的颗粒组成等指标;2、易于加工处理;3、成本低,能大量供应;4、少用过轻和对人体健康、环境有害的原料;5、对耐

火材料侵蚀要小。

主要原料:石英砂、长石、叶腊石、石灰石、白云石、纯碱、硼砂、硼酸、芒硝、等矿物原料与化工原料。

二氧化硅是硅酸盐玻璃的主要成分,构成玻璃网络骨架,赋予玻璃许多优良性能。

熔制玻璃采用的石英砂最适宜的粒度为0.15-0.18mm,其中0.25-0.50mm的颗粒应不少于90%,0.10mm以下的不超过5%。

氧化钙是玻璃调整体,主要作用是稳定剂,既提高玻璃的化学定性和机械强度,但含量较高时,增加玻璃的析晶倾向,且使玻璃发脆,故用量应小于12.5%。

氧化镁钠钙硅玻璃中为网络外体氧化物,玻璃中以 3.5%一下的氧化镁代替氧化钙,可是玻璃硬化速度变慢,改善玻璃的成型性能,氧化镁降低结晶倾向和结晶速度,增加玻璃的高温粘度,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玻璃的辅助原料:澄清剂、着色剂{离子着色剂、胶体着色剂(金化合物、银化合物、铜化合物)硫硒化合物着色剂}、脱色剂、助溶剂、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四章玻璃配合料制备工艺

玻璃成分的设计原理:1、根据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使设计的玻璃能满足预定的性能要求;2、根据玻璃形成图和相图,使设计的组成能够形成玻璃,并在一般的情况下(微晶玻璃除外)具有较

小的析晶倾向;3、根据生产条件使设计的玻璃能适应熔制,成型,加工等工序的实际要求;4、玻璃成分的设计必须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5、所涉及的玻璃硬成本低廉,原料易于获取。

第五章玻璃的制备工艺

玻璃窑炉(火焰窑)由玻璃熔制,热源供给,余热回收,排烟供气四部分组成。

燃煤气池窑的小炉由空气通道、煤气通道、舌头、预热室和碰出口组成。

玻璃的熔制过程可分为硅酸盐形成、玻璃液的形成、玻璃的澄清、均化、冷却五个阶段。

玻璃液中的气体存在形式:可见气泡、溶解状、吸附性气体

玻璃的熔制制度:1、温度制度确定一条合理的温度曲线,并保持相对稳定;2、压力制度保持零压和微正压;3、气氛制度使窑内气氛呈中性或氧化性;4、液面制度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不能有太大的波动。

提高玻璃熔制速度和质量的途径:1、改进配合料的质量;2、使用加速剂;3、改进投料方式;4、采用新型加热熔制工艺;5、使用机械搅拌和鼓泡

玻璃的粘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的特性是成形和定形的基础。

玻璃的成形方法:压制法、吹制法、拉制法、压延法、浇铸法、

离心法、烧结法、滚制成球法。

平板玻璃的成形方法:有槽法、无槽法、对胄法、平拉法、浮法(浮法的成形过程是玻璃液流经流槽流淌到锡槽内的锡液上,在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下,摊平成玻璃带,在拉引力作用下向锡槽尾部飘移,经抛光,拉薄,硬化,冷却后,被引上过渡台,送到退窑退火。

浮抛介质一般有:镓、铟、锡。保护气体有:纯氮气、氢气。

玻璃体的缺陷:气泡,结石、条纹、节瘤和线道

第六章玻璃的热处理

玻璃的退火是把玻璃制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热处理,使因温差而引起永久应力消除或减小到允许值得过程。

将平板玻璃或其他玻璃制品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处理,是玻璃表面层产生均匀分布的永久应力,从而获得高强度和高热稳定性的玻璃的深加工方法称为玻璃的钢化。

玻璃的化学钢法是指高温下玻璃中的碱金属离子与熔盐中的碱金属离子互相扩散交换,在玻璃表面层产生强压缩应力,是一种是玻璃强度增大的方法。

微晶玻璃是由特定组成的基础玻璃在一定温度下控制下控制结晶或诱导析晶而制得的晶粒细小并均匀分布在玻璃体中的多晶复合材料。

可控析晶是制造微晶玻璃的基础,而核化和晶体长大是实现可控析晶的关键。

玻璃的基本热加工原理与玻璃成形的原理相似,主要是利用玻璃粘度随温度改变的特性、表面张力以及导热系数来进行的。

玻璃的基本热加工方法有烧口、真空成形、火抛光、火焰切割或钻孔、槽沉、热弯、塑形、摊平与灯工。

玻璃的封接原理:1、两种材料间有良好的粘着力;2、热膨胀系数总有差异。

第七章玻璃表面处理

玻璃的研磨过程是机械剥离和化学剥离反复循环的过程。

玻璃的机械抛光过程是玻璃水解产物反复去除的过程。

玻璃表面的化学抛光原理是利用氢氟酸破坏玻璃表面原有的硅氧膜生成一层新的硅氧膜,以使玻璃得到很高的透过率且表面光洁。

玻璃表面着色主要分为扩散着色与辐照着色。

玻璃表面镀膜的方法有化学法与物理法。化学法:还原法、气相沉积法、水解法、溶胶-凝胶法物理法:真空蒸发法、阴极溅射法、电子束沉积法、离子镀膜法

第八章玻璃的增韧强化

玻璃增韧的基本思路:1、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改变玻璃表面应力性质,以抑制玻璃表面微裂纹生成;2、改善玻璃基本组织结构,以抑制玻璃表面微裂纹生成或者阻止微裂纹的扩散;3、利用断裂韧

性值搞得材料与玻璃复合,以得到脆性低,韧性高的材料。

表面强化增韧就是采用在玻璃表面涂敷致密涂层或改变玻璃表面结构等方法,以修复表面微裂纹,或使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来增强玻璃韧性的方法。

玻璃基体结构强化增韧就是通过调整玻璃化学成分,改善玻璃基体结构,以抑制玻璃表面微裂纹生成或阻止微裂纹的扩散来增强玻璃韧性的方法。

氧氮化物玻璃是指硅酸盐玻璃中的氧被氮部分取代制的的一种玻璃材料。

氧氮玻璃的硬度随氮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弹性模量随氮含量的提高而有所提高,断裂韧性值也随之提高。

玻璃的物理钢化处理,即采用表面急冷的处理方法,可以是微晶玻璃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使玻璃便面产生均匀的表面压应力。

在玻璃晶化过程中,利用表面微晶生长速度的差异,使其玻璃内部析出表层不同组成的微晶体。

夹层玻璃是由两片或两片以上的玻璃用透明的弹性胶片牢固粘合而成的。

夹层玻璃的特性:安全特性、安保防范特性、隔音特性、防护特性、艺术特性。

防弹玻璃是一种能够抵御枪弹乃至炮弹射击而不被穿透破坏,最大程度的保护人身安全的玻璃。

第九章新型功能玻璃制品

玻璃工艺学

简述玻璃结构与熔体结构的关系。 玻璃态是热力学不稳定、动力学稳定的状态,在玻璃的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粘度增长很快、析晶速度很小而保持熔融态的结构,因此。玻璃结构与熔体结构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玻璃结构除了与成分有关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与硅酸盐熔体形成条件、玻璃的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有关,不能以局部的、特定的条件下的结构来代表所有玻璃在任何条件下的结构状态。即不能把玻璃结构看成是一成不变的。(2)玻璃是过冷的液体,玻璃结构是熔体结构的继续。即玻璃结构与熔体结构有一定的继承性。 (3)玻璃冷却到室温时,它保持着与这温度区间的某一温度相应的平衡结构状态和性能。即玻璃结构与熔体结构有一定的结构对应性。 1828年法国工人罗宾发明了第一台吹制玻璃瓶的机器。 1905年英国欧文斯发明了第一台玻璃瓶自动成型机。 1959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经30年的研究将浮法应用于平板玻璃的生产,是玻璃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并不断取代其它方法。 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SiO2,常含有:Al2O3、TiO2、CaO、MgO、Fe2O3、Na2O、K2O、Cr2O3、V2O5等杂质成分,其中Fe2O3、Cr2O3、V2O5、TiO2能使玻璃着色,降低玻璃的透明度,是有害杂质。 B2O3是玻璃的形成氧化物,它以硼氧三角体[BO3]和硼氧四面体[BO4]为结构组元,在硼硅酸盐玻璃中与硅氧四面体[SiO4]共同组成结构网络。 B2O3能降低玻璃的膨胀系数,提高玻璃的热稳定性,当B2O3引入量过高时,由于硼氧三角体[BO3]增多,玻璃的膨胀系数反而增大,发生反常现象。--硼反常现象 一般选择引入氧化钠的原料时,可优先选择纯碱,在纯碱供应紧张时或为降低成本,可引入适量的芒硝(2-3%)。原因有以下几点: A)热耗大,难分解; B)侵蚀性大(包括芒硝蒸汽、“硝水”:硝酸钾或者硝酸钠的溶液,此处指熔融的芒硝,还原剂用量不足时产生的) C)需加入适量的还原剂:量不足时不分解的芒硝易生成侵蚀性较大的硝水;过量时会还原Fe2O3、Na2SO4生成FeS、Fe2S3和硫化物,并生成硫铁化物,最终导致着色,而还原剂的实际用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D)运费高,储存加工费用大。 E) 容易导致芒硝泡(硝水进入成形流,在冷却时熔融的硫酸盐硬化而析出白色的结晶状小滴)和硫酸盐结石(硫酸盐在玻璃中的溶解度很小); 为什么在芒硝完全分解前后须分别保持还原气氛和氧化气氛? 为保证芒硝能以较低的温度分解在熔化前期,芒硝未完全分解之前,须保持还原气氛;在熔化后期,为防止硫酸盐进一步被还原而生成硫化物并与铁的硫化物生

《博物馆学》复习提纲

北大考古系研究生班复习题------博物馆学 名词解释: 1、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常见性)机构,向 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2、艺术博物馆——为展示人类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提供欣赏、提高的条件,培养观众 的审美情趣,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和自我充实、完善的愿望而建立的博物馆。研究对象:艺术创作,艺术家,艺术史,艺术批评。收藏标准: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欣赏价值。 3、科技博物馆——为传播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人与科学,人与自然而建立的 博物馆。研究对象:科技史,专题研究藏品:科学史料。 4、历史博物馆——从历史角度收藏、研究、展示和组织教育活动的博物馆。历史学研究, 古器物研究,通过历史遗留的实物阐释历史发展,使观众了解历史(知识、过程及发展规律),了解历史与现实、未来的联系。研究对象:揭示藏品的历史内涵,运用古代遗物研究历史发展。证史,正史,补史。收藏标准:历史价值,社会人文价值。 5、儿童博物馆——19世纪出现。它专为儿童的教育服务,它总体设计和展品的陈列都尽量 做到了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6、阿什摩林博物馆——牛津大学四个博物馆之一。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正式对公众开放 的但收费的博物馆。1963年开放。藏品原约翰?崔生的收藏,1678年藏品归阿什摩林所有。不久,阿什摩林将他本人的收藏全部捐赠给牛津大学。以此藏品为基础建立了阿什摩林博物馆。 7、大英博物馆——为英国的国立博物馆。1759年,英国议会以建立博物馆为条件接受了斯 隆爵士的8万余件收藏,1759年建馆向公众开放,之后,藏品不断增加。该馆收藏有世界各国的精美艺术品,设有100多间陈列室,分为埃及、希腊、罗马、东方、西亚古器物等10多个门类展出。大英博物馆是第一家国立博物馆,标志着真正国家行为的开始。 收藏成为社会的财富,促进了欧洲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8、卢浮宫博物馆——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成为真正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有着积极的 民族、政治意义,推动各国博物馆的发展。1793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将卢浮宫改为法国国立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之后,藏品不断增加,包括绘画,雕塑,和其他艺术品。 9、斯坎森露天博物馆——世界第一所露天博物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吉尔卡登岛。1891年建成。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的创举。穿着当时民族传统服装的工作人员“生活” 在这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和建筑面貌。但是建馆的观念上的倒退,不是展出最新的事物,而是建立在怀旧的思想基础上。 9、上海博物馆——是由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1874年创立的。该会总部在伦敦。中国支会 的目的是调查中国及邻近国家的情况,创立博物馆是其实现这一目的的计划之一。博物

玻璃复习题

玻璃工艺学课后答案 第1章: 1、名词解释 硼反常: 由于Na2O的加入,氧化钠所提供的氧使【BO3】三角体变成【BO4】四面体,导致B2O3玻璃结构由两度空间转变为三维的架状结构。 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不变时,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取代另一种氧化物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这一效应叫做混和碱效应。 压制效应:在含碱硅酸盐中随RO的升高,使R﹢在扩散中系数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压制效应。 铝反常:氧化铝的结构状态依氧化铝和碱金属相对含量的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铝反常现象。 金属桥:认为在铅四方椎体中,在靠近4个氧离子的一面,因惰性电子被推开,相当于失去两个电子,可以把一面近似看作是零价的铅离子,这样,四方锥体中铅离子。这样,四方锥体中的铅离子可以“1/2Pb4+-1/2Pb0”称为“金属桥”。 2、简答 (1)、玻璃的热历史对玻璃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答:玻璃的热历史是指玻璃从高温热态冷却,通过转变区域和退火区域的经历。对于玻璃的成分来说,热历史必然有其对应的结构状态,而一定的结构状态必然反应在外部的性质上。急冷淬火玻璃较慢冷淬火玻璃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较小的黏度。在加热过程中淬火玻璃加热到300~400℃ 时,在热膨胀曲线上出现体积收缩,伴随着体积还有着放热效应。 (2)、硅酸盐玻璃结构中氧化物的分类及作用? 答:当加入碱金属氧化物时,石英玻璃中原有的“大分子”发生解聚作用,这是由于碱金属提供氧使硅氧值发生变化所致。 当加入碱土金属时,钠钙硅玻璃的性质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结构的加强和一系列的物理性质的变好。 (3)、含铅玻璃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答:铅是元素,核外电子层多,离子半径大,电子云易变形,这些都决定了铅玻璃电阻大,介电损耗小,折射率和色散高以及吸收高能辐射等性能。 第3章: 1、在硼硅酸盐玻璃中,分相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答:在硼硅酸盐玻璃的生产中,必须注意分相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就化学稳定性性来说,如果富碱硼相以滴状分散嵌入富硅氧基相中时,由于化学稳定性来说,如果富碱硼相以滴状分掩护碱硼相免受介质的侵蚀,这样的分相将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反之,如果在分相过程中,高钠硼相和高硅氧形成相互连接的结构时,由于化学稳定性不良的硼碱相直接暴露在侵蚀介质中,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将发生急剧恶化。 2、微晶玻璃的制备原理及其工艺过程。 答:有控制的析晶和诱导析晶是制备微晶玻璃的基础。成核和晶体长大是实现控制析晶的关键,对成核相晶体长大的控制,可使玻璃形成具有一定数量和大小的

玻璃工艺学重点内容

玻璃的定义:结构上完全表现为长程无序的、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特性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的通性:各向同性、介稳性、无固定熔点、性质变化的连续性、性质变化的可逆性 晶子学说: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的,晶子是具有晶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从“晶子” 部分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渡的,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无规则网络学说:玻璃的近程有序与晶体相似,即形成阴离子多面体,多面体顶角相连形成三维空间连续的网络,但其排列似拓扑无序的。 玻璃结构和熔体结构的关系: ⑴玻璃结构除了与成分有关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与熔体形成条件、玻璃的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有关。(玻 璃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 ⑵玻璃似过冷的液体,玻璃的结构是熔体结构的继续。(继承性) ⑶玻璃冷却至室温时,它保持着与该温度范围内某一温度相应的平衡结构状态和性能。(对应性) 单元系统玻璃的结构主要有:石英玻璃结构、氧化硼玻璃结构、五氧化二磷玻璃结构。 硼氧反常现象:当氧化硼与玻璃修饰体氧化物之比达到一定值时,在某些性质变化曲线上出现极值或折点的现象。根据无规则网络学说的观点,一般按元素与氧的单键能的大小和能否生成玻璃,将氧化物分为:网络生成体氧化物、网络外体氧化物和中间体氧化物。 混合碱效应:二元碱硅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总含量不变,用另一种逐渐取代一种时,玻璃的性质出现极值。 T f:玻璃膨胀软化温度 T g:玻璃转变温度 玻璃的形成方法:熔体冷却法和非熔融法 三元玻璃形成区: ①由于新的共熔区的形成,三元系统形成区中部出现突出部分。 ②含有两种网络形成体(F)的三元系统,突出位置受到共熔点位置的影响,即突向低熔点的一侧。 ③三元系统只有一种网络形成体(F)时,突出部分偏向低熔点氧化物的一侧。 ④网络中间体(I)可使网络修饰体(M)较多的区域重新形成玻璃,在有I的三元系统中,形成区突向偏M的一侧,呈半圆形。 ⑤F-M、F-I等不能形成玻璃的二元系统加入新的氧化物,由于新的共熔物形成,可以在其中间部位形成较小的不稳定的玻璃形成区。 玻璃的分相:玻璃在高温下为均匀得熔体,在冷却过程中或在一定温度下热处理时,由于内部质点迁移,某些组分发生偏聚,从而形成化学组成不同得两个相,此过程称为分相 玻璃分相的原因:一般认为氧化物熔体的液相分离是由于阳离子对氧离子的争夺所引起的。当网络外体的离子势较大、含量较多时,由于系统自由能较大而不能形成稳定均匀的玻璃,它们就会自发的从硅氧网络中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体系,产生液相分离。 分相对玻璃析晶的影响: ①为成核提供界面:玻璃的分相增加了相间的界面,成核总是优先产生于相的界面上。 ②分散相具有高的原子迁移率:分相导致两液相中的一相具有较母相明显大的原子迁移率,这种高的迁移率能够 促进均匀形核。 ③使成核剂组分富集于一相:分相使加入的成核剂组分富集于两相中的一相,因而起晶核作用。 微晶玻璃:是用适当组成的玻璃控制析晶或者诱导析晶而成,它含有大量(95%~98%)细小的(在1μm以下)晶体和少量残余玻璃相。 影响玻璃黏度的因素 ⑴玻璃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连续变化,温度越高粘度越低。 ⑵玻璃的结构对黏度影响分两个方面:玻璃网络结构越稳定,玻璃的黏度越大; 玻璃中碱金属离子或者碱土金属离子使玻璃网络聚合,玻璃的黏度越大。 ⑶玻璃组成对黏度的影响主要为: ①玻璃中氧化物的性质与数量:倾向于形成更大的阴离子基团的氧化物,使玻璃黏度增大;碱性氧化物使玻璃形成的网络解离,玻璃的黏度降低; ②氧-硅比:氧硅比越大,硅氧四面体群解离,玻璃黏度降低

玻璃工艺学考试复习2

1.玻璃主要原料:指向 玻璃中引入各种氧化 物的原料。 2.玻璃辅助原料:指使 玻璃获得某些必要的 性质和加速熔制过程 的原料。 3.澄清剂:向玻璃配合 料或玻璃熔体中加入 一种高温时自身能汽 化或分解放出气体, 以促进除玻璃中气泡 的物质。 4.着色剂:使玻璃着色 的物质。 5.乳浊剂:是玻璃生产 不透明的乳白色的物 质。 6.助溶剂:能使玻璃熔 制过程加速的原料。 7.氧化剂:在玻璃熔制 时,能分解放出氧的 原料。 8.还原剂:在玻璃熔制 时,能夺取氧的原料。 9.玻璃原料的选择原 则:a原料的质量必须 符合要求,而且稳定; b易于加工处理;c成 本低,能大量供应;d 少用过轻和对人体健 康、环境有害的原料; e对耐火材料的侵蚀 要小。 10.石英砂颗粒与颗粒组 成对玻璃生产有何影 响?a颗粒粒度适中。 颗粒大时会使熔化困 难,并常常产生结石、 条纹等缺陷;b粒度组 成合理。细级别含量 高,其表面能增大, 表面吸附和凝聚增 大。当原料混合时, 发生成团现象,另外 细级别多,在贮存、 运输过程中受震动和 成锥作用的影响与粗 级别间产生强烈的离 析,这种离析的结果 使得进入熔窑的原料 化学成分处于极不稳 定状态。 11.引入二氧化硅、氧化 钠、氧化钙、氧化铝、 氧化硼常用的原料有 哪些? a二氧化硅:石英砂、 砂岩、石英岩、石英; b氧化钠:纯碱和芒 硝;c氧化钙:方解石、 石灰石、白垩、沉淀 碳酸钙;d氧化铝:长 石、粘土、蜡石、氢 氧化铝、含氧化铝的 矿渣、含长石的尾矿; e氧化硼:硼酸、硼砂 和含鹏矿物。 12.玻璃组成设计的原则 有哪些?a根据组成、 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使设计的玻璃能满足 预定性能要求;b根据 玻璃形成图和相图, 使设计的组成能够形 成玻璃,析晶倾向小; c根据生产条件使设 计的玻璃能适应熔 制、成形、加工等工 序的实际要求。d玻璃 的化学组成设计必须 满足绿色、环保的要 求;e所设计的玻璃应 当价格低廉,原料易 获取。 13.配合料计算步骤有哪 些?计算配合料时, 采用联立方程式法和 比例计算相结合的方 法。列联立方程时, 先以适当未知数表示 各种原料的用量,再 按照各种原料所引入 玻璃中的氧化物与玻 璃组成氧化物的含量 关系。 14.配合料的质量要求有哪 些?a具有正确性和稳 定性;b合理的颗粒级 配;c具有一定的水分; d具有一定气孔率;e必 须混合均匀;f一定的配 合料的氧化还原态势。 15.配合料料仓的两种布 置方式,以及它们各 自的优缺点。a塔仓。 优点:占地面积小, 可以将几个料仓紧凑 地布置在一起,合用 一套称量系统,除尘 系统和输送系统,可 以减少设备,节约投 资。缺点:对设备维 护保养要求很高,布 局紧凑,给维修带来 一定的困难。b排仓。 优点:每个料仓都设 置独立的称量系统和 输送系统,生产能力 较大。维修方便。缺 点:占地面积大,投 资高,设备利用率不 足,集中治理粉尘有 困难。 16.在玻璃熔制过程中, 配合料发生哪些物 理、化学和物理化学 变化?a物理:1配合 料加热,2吸附水的排 除,3个别组分的熔 化,4多晶转变5个别 组分的挥发;b化学:

玻璃工艺学复习练习题.docx

玻璃工艺学复习练习题 分相结构对玻璃的性质有何影响? 对第一类性质的影响:由离子的迁移特性决定的性质,如电阻率、化学 稳定性等对玻璃的分相结构十分敏感。若性质较差的相以连通结构的形 式存在,玻璃的性质将明显变坏。若性质较差的相呈孤立液滴状分布于 性质较好的连续基相中,则能保持较好的性质。 对玻璃析晶的影响——分相有利于析晶 1.为成核提供界面。 2.分相导致其中的一相比均匀母相具有较大的质点迁移率,这有利于晶核的形成和长大。 3.分相使成核剂浓集于其中的一相,从而促进晶核的形成。 4.分相使其中的一相或两相更加接近某种晶体的组成,这有利于结晶。 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1.使玻璃的透光率下降 分和产生的相界面使光线发生散射,导致透光率下降,严重时,会产生乳浊现象。 2.影响玻璃的颜色 分相过程屮,过渡元素几乎全部集中在微相液滴中。这种选择性富集可 以用来发展有色玻璃,激光玻璃、光敏玻璃和光色玻璃等。 1.玻璃分相对析晶有何影响? 对玻璃析晶的影响分相有利于析晶 1.为成核提供界面。 2.分相导致其屮的一相比均匀母相具有较大的质点迁移率,这有利于晶核的形成和长大。 3.分相使成核剂浓集于其中的一相,从而促进晶核的形成。 4.分相使其中的一相或两相更加接近某种晶体的组成,这有利于结晶。 2.玻璃成型后为何还要退火 原因之一:玻璃生产过程屮,因经受激烈的、不均匀的温度变化会产生热应力。 这种热应力会降低玻璃制品的强度和热稳定性。成型后的玻璃制品和经过热加工 的玻璃制品,若不经过退火处理,让其自然冷却,在以后的存放和机械加工过程 中很可能会自行破裂。 原因之二:玻璃制品从高温自然冷却室温,其内部结构是不均匀的,由此会造成玻璃光学性质的不均匀。对玻璃进行退火处理就是让玻璃的结 构趋向均匀,使玻璃中的热应力消除或减小的热处理过程。 16.玻璃的料性?短性玻璃?长性玻璃?对成型和退火过程有何影响? 答:生产上常把玻璃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快慢称为玻璃的料性,粘度随温度变化快的玻璃称为短性玻璃,反之称为长性玻璃?这一性质对成型作业有直接的关系,例如用压延法生产压花玻璃时最好选择料性较短的玻璃,这样玻璃被轧花辗压出花纹之后,随温度降低,粘度能迅速地增长,形状可以快速固定下来,从而保证压出的花纹清晰.退火是通过粘滞流动和弹性来消除玻璃中的应力,故这一性质对退火的效率也有很大影响 23 ?试述水对硅酸盐玻璃的侵蚀机理。 答:硅酸盐玻璃在水中的溶解比较复杂。水对玻璃的侵蚀开始于水中的1< 和

《博物馆学概论》总复习

第一部分博物馆的基本理论和历史 概念:博物馆博物馆学“三性二务”南通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史密松学院大英博物馆虚拟博物馆 问题类: 1、中国与国际通行的博物馆概念有哪些不同? 2、构成博物馆的要素有哪些? 3、博物馆有哪些特征? 4、中外博物馆在功能方面有什么不同? 5 、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什么作用? 6 、国际博物馆常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情况。 7、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8 、比较中外博物馆产生的原因。 9、中国博物馆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部分博物馆的专业工作 名词类:藏品藏品编目博物馆陈列复原陈列陈列总体设计 陈列内容设计陈列艺术设计 问题类: 1、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原则和途径有哪些? 2、藏品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3、藏品鉴定的内容有哪些?

4、博物馆陈列内容的分类及特点? 5、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分类及其关系? 6、博物馆陈列方案的内容以及编写方法。 7、展品说明有哪几种? 8、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什么不同? 9、博物馆科研的内容以及体现? 10、博物馆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部分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博物馆理论和博物馆实际、研究博物馆发展历史的学科 “三性二务”:即博物馆的三重基本性质和两项基本任务。最早在1956年北京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上提出,即: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主要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和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两项基本任务。 1979年安徽全国博物馆工作会上,“二务”没变,“三性”的表述与已往有所不同,强调了博物馆保存实物的特征。即: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通博物苑:是 190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的中国第一座私人博物馆,是中国人办的最早最有特色的近代意义的博物馆。藏品分天然、历史、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20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结构分析、材料制备、成型与加工等基本能力,能够在玻璃、水泥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开发、工艺设备设计、经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措施与要求 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按照“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专业应用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个性化发展能力强”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培养体制和机制,使毕业生具备全面的素质、优良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办“蚌埠玻璃设计院玻璃材料班”、“德力班”等冠名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教学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学生进入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建立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围绕地方经济,设置专业方向。 根据当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的战略规划和“千亿元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区位和资源优势,设置玻璃和水泥两个专业方向。 3、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搭建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和个性化拓展三个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厘清课程性质、层次以及课程间的相

互关系,构建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4、加强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加大现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利用政府、企业资源,分别在凤阳县质检中心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在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八一化工厂、凤阳染化厂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在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实验课学时;增加综合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比重;结合大学生创新课题、大学生科研技能培训、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5、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形式,合理采用开卷、口试、技能操作、课程小论文等方式,着重过程考核和动态评价,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重点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专业方向 1、玻璃方向:学习和掌握玻璃材料的检测分析、原料配方、产品设计与加工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在玻璃行业从事材料的生产、加工、质检、技术监督等工作。 2、水泥方向:学习和掌握水泥材料的检测分析、原料配方、产品设计与加工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在水泥行业从事材料的生产、加工、质检、技术监督等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

玻璃工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玻璃的定义与结构 1、解释转变温度、桥氧、硼反常现象和混合碱效应。 转变温度:使非晶态材料发生明显结构变化,导致热膨胀系数、比热容等性质发生突变的温度范围。 非桥氧:仅与一个成网离子相键连,而不被两个成网多面体所共的氧离子则为非桥 氧。 桥氧:玻璃网络中作为两个成网多面体所共有顶角的氧离子,即起“桥梁”作用的氧离子。 硼反常性: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往往在性质变化曲线中产生极大值和极小值,这现象也称为硼反常性。 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一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这一效应叫做混合碱效应。 2、玻璃的通性有哪些? 各向同性;无固定熔点;介稳性;渐变性和可逆性; ①.各向同性 玻璃态物质的质点总的来说都是无规则的,是统计均匀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方向都是相同的。这一点与液体类似,液体内部质点排列也是无序的,不会在某一方向上发现与其它方向不同的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玻璃可以近似地看作过冷液。 ②.无固定熔点 玻璃态物质由熔体转变成固体是在一定温度区域(软化温度范围)内进行的,(从固态到熔融态的转变常常需要经历几百度的温度范围),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 ③.介稳性 玻璃态物质一般是由熔融体过冷而得到。在冷却过程中粘度过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而形成晶体,因而系统内能尚未处于最低值而比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高的能量。还有自发放热转化为内能较低的晶体的倾向。 ④.性质变化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到固体状态的过程是渐变的,其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是连续的和可逆的,其中有一段温度区域呈塑性,称“转变”或“反常”区域。 3、分别阐述玻璃结构的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内容。 答:(1)玻璃的晶子学说揭示了玻璃中存在有规则排列区域,即有一定的有序区域,这对于玻璃的分相、晶化等本质的理解有重要价值,但初期的晶子学说机械地把这些有序区域当作微小晶体,并未指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而对玻璃结构的理解是初级和不完善的。总的来说,晶子学说强调了玻璃结构的近程有序性、不均匀性和不连续

博物馆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一、博物馆学的定义 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博物馆的定义 1、国际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2、中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博物馆的功能 收藏、研究、教育,是中国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反映了博物馆工作的主要内容。(1)任何—个博物馆都必须收集保藏文物和自然标本。因为藏品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藏品,就不称其为博物馆。所以,从博物馆的内部关系来说,收藏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 (2)大量藏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只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整理和保管;只有研究工作才能揭示藏品所具有的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从而为充分利用提供前提条件,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目标。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那么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一切活动的工作基础,发挥着“物”与“人”之间的中介作用。 (3)博物馆教育是在藏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 四、博物馆的特征 (1)实物性 博物馆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即实物。这些“物”是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负载着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各种信息,是对某种事物的实物见证。没有这样的“物”就不能成为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一种事物的运动形式,可以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着“物”进行的: 第一,是对“物”的收集和保存。收集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第二,是对“物”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揭示藏品的内涵,展现其蕴藏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判定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 第三,是对“物”的利用。即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以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为社会教育和有关学科研究服务。 (2)直观性 与博物馆的实物性紧密联系的另一特征是直观性。博物馆以大量实物组织陈列展览,以实物例证向观众的各种感官多渠道的输送信息。实践证明,把实物例证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其它文字资料或图象资料有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因而更有助于加强观众的记忆,促进观众的思维和认识。

玻璃工艺学复习题

玻璃试题及解答 T 1.1玻璃态物质具有以下五个特性:1. 各向同性2. 无固定熔点3. 亚稳性4. 变化的可逆性5. 可变性 L1.1.论述玻璃态物质具有的五个特性 (一)各向同性:玻璃态物质的质点排列总的说是无规则的,是统计均匀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方向都是相同的。 (二)无固定熔点 玻璃态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是在一定温度区域(软化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确定的熔点。 (三)亚稳性 玻璃态物质一般是由熔融体过冷却而得到。在冷却过程中粘度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而形成晶体,没有释出结晶潜热(凝固热),因此,玻璃态物质比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大的能量。它不是处于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而属于亚稳状态。 (四)变化的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冷却(或相反加热)过程中,其物理化学性质产生逐渐和连续 的变化,而且是可逆的。 (五)可变性 玻璃的性质(在一定范围内)随成分发生连续和逐渐的变化 T1.2从一系列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可以看出,桥氧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桥氧愈多,结构愈强固,许多物理性能向好的方面转变。反之,桥氧愈少,结构和性能就愈不好。 J1.2论述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的桥氧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从一系列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可以看出,桥氧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桥氧愈多,结构愈强固,许多物理性能向好的方面转变。反之,桥氧愈少,结构和性能就愈不好。 M1.3逆性玻璃。如果玻璃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而且它们的大小和所带的电荷也不相同时,也能制成玻璃。用y代表每个多面体的桥氧平均数,当y<2也能制成玻璃,而且某些性能随金属离子数的增大而变好。一般把这种玻璃称为逆性玻璃。逆性玻璃的结构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结构模型是完全相反的。逆性玻璃在性质上也发生逆转性。 第一,在结构上它与通常玻璃是逆性的。一般玻璃的结构以玻璃形成物为主体,金属离子处于网络的空穴中,它仅起补助性作用。逆性玻璃恰恰相反,多面体的短链反而为大量的金属离子所包围。如果金属离子比作“海洋”,那末,多面体就是“海洋”中的岛屿。因此,决定玻璃聚结程度的不是多面体之间的连结,而是金属离子与多面体短链中的氧离子之间的结合。逆性玻璃的结构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结构模型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逆性玻璃在性质上也发生逆转性。一般玻璃的性质是随着Si02的减少(即Y值减少)而降低。而逆性玻璃则相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愈多

材料与加工工艺试题库

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焊缝中常见的缺陷是下面哪一组?(b) a.裂纹,气孔,夹渣,白点和疏松 b.未熔合,气孔,未焊透,夹渣和裂纹 c.气孔,夹渣,未焊透,折叠和缩孔 d.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分层和咬边 2.下面哪种缺陷不是滚轧产品中常见的缺陷?(c):a.缝隙 b.疏松 c.冷隔 d.裂纹 3.下面哪种缺陷不是锻造产品中常见的缺陷?(b):a.折叠 b.疏松 c.裂纹 d.白点 4.下面哪种缺陷通常与焊接工艺有关?(a):a.未焊透 b.白点 c.缝隙 d.分层 5.下面哪种缺陷是由于锻造工艺引起的?(b):a.缩管 b.折叠 c.分层 d.以上都是 6.下面哪种缺陷是由于滚轧工艺引起的?(b):a.气孔和缩管 b.分层 c.裂纹 d.以上都是 7.下面哪种缺陷属于锻件缺陷?(b):a.冷隔 b.折叠 c.未熔合 d.咬边 8.下面哪种缺陷属于铸件缺陷?(a):a.冷隔 b.折叠 c.未熔合 d.咬边 9.下面哪种缺陷属于焊缝缺陷?(c):a.冷隔 b.折叠 c.未熔合 d.分层 10.下面哪种元素属于钢中的有害元素(c):a.镍 b.铝 c.硫 d.铬 11.下面哪种元素属于钢中的有害元素(c):a.钨 b.铝 c.磷 d.钛 12.属于制造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为(d):a.疲劳裂纹 b.腐蚀裂纹 c.残余缩孔 d.焊接裂纹 13.属于制造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为(c):a.疲劳裂纹 b.应力腐蚀裂纹 c.热处理裂纹 d.疏松 14.下列缺陷中的(e)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缺陷:a.疲劳裂纹 b.气孔 c.发纹 d.应力腐蚀裂纹 e.a和d 15.下列缺陷中哪个是金属材料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缺陷?(d) a.残余缩孔 b.非金属夹杂 c.条带状偏析 d.冷作硬化 16.下列哪种缺陷是原材料缺陷?(d):a.疲劳裂纹 b.腐蚀裂纹 c.淬火裂纹 d.疏松 17.下列缺陷中的(d)是原材料缺陷:a.疲劳裂纹 b.应力腐蚀裂纹 c.热处理裂纹 d.疏松 18.下列缺陷中哪种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缺陷?(a):a.疲劳裂纹 b.气孔 c.热处理裂 纹 d.疏松 e.发纹 19.下列缺陷中的(b)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缺陷:a.淬火裂纹 b.腐蚀凹坑 c.未熔合 d.冷隔 20.下列缺陷中哪种是原材料缺陷?(d):a.疲劳裂纹 b.应力腐蚀裂纹 c.热处理裂 纹 d.疏松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 考研是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在中国进入研究生学习必须进行的考试,那么你知道博物馆学考研试题吗?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博物馆学考研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一一、名词解释 南通博物苑 三性二务 文物修复 博物馆 相对年代 列鼎制度 里耶秦简 司马金龙墓 二、简答(123中任选2,456中任选2) 1.当代世界博物馆发展现状和趋势 2.博物馆陈列与公众教育关系 3.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关系 4.郑州商城的时代和布局 5.汉代铁官制 6.夏鼐的考古学学术贡献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二一、名词解释(5分一题,6题) 1、博物馆藏品 2、博物馆定义 3、博物馆建筑 4、陈列语言 5、国际博物馆日 6、史密松学会 二、论述(1为必选,23任选一) 1.论述博物馆学 2.汉代画像石墓 3.宋代著名的瓷窑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三一、简答(20分一题,6题) 1、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2、万国博览会(貌似) 3、辅助展品 4、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5、法定博物馆的基本条件 6、例举博物馆的四大功能区和三条功能线 二、论述题(四选三,每题50分) 1、数字博物馆 2、博物馆陈列展览 3、貌似是博物馆建筑的设计什么的

4、陈列展览的学术支撑 博物馆学考研试题四1、如何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艺术品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结合玉器进行说明。 2、明代景德镇陶瓷发现的特点。 3、什么是博物馆陈列?博物馆内容研究与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4、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有什么?请为中小学生设计一种“第二课堂”方案。 5、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并进行说明。故宫参观人越来越多,文物受侵害严重,就民众需求和文物保护的冲突,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6、纸质文物的“染璜”是什么,对纸质文物保护有何意义。 7、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 8、考古学的“相关性”是什么。说考古学相关性研究和考古研究的重要性相当,请说明理由。然后是一段材料,说何地楚墓出土了《老子》等简牍,认为它们反映了什么什么。之后香港等地涌现了不知出土地点的类似简牍,反映了同样内容,却受到专家质疑,用上述观点进行分析,说明专家质疑的理由。

玻璃工艺期末复习提纲

注意: 1.以下内容仅为帮助各位在复习时理清思路,不与期末考题产生任何关联性,更非出题形式。 2.答题应看清题意,不要照搬书本内容,答题形式应合理。例如简答题除了列举关键点之外,还应对其作简要说明;综合题则应进行详细分析。 玻璃工艺学——基础理论 绪论 1.近一、二十年,建筑玻璃朝哪些方向发展? 2.试举例说明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第一章玻璃的结构与组成 1.玻璃的基本含义。 2.玻璃态物质主要特征。 3.玻璃的结构取决于哪些因素? 4.近代关于玻璃结构的主要假说,对于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玻璃结构假说的理解和比较。 5.硼反常、硼-铝反常现象及其原因。 6.混合碱效应及其产生的机理,混合碱效应对有关性能的影响。 7.网络外体、玻璃网络形成体、网络中间体的含义和特征。 8.玻璃的热历史及其对玻璃性质的影响。 9.网络外体、玻璃网络形成体、网络中间体在玻璃结构中的作用,会具体分析各种氧化物在玻璃中 的作用和对主要性能的影响。 10.积聚作用及其对玻璃性质的影响。 11.逆性玻璃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章玻璃的形成规律 1.玻璃形成的方法(熔融冷却法和其他非熔融法)。 2.从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晶化学的角度理解玻璃形成的条件。 3.3T图 4.学会分析简单三元系统玻璃形成区。 第三章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1.引起析晶和分相的原因有哪些? 2.如何避免分相和析晶? 3.分相对玻璃性能的影响和分相在玻璃中的应用。 4.高硅氧玻璃的制备原理和工艺过程。 5.分相对析晶的影响。

6.从相平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玻璃组分越复杂对其形成玻璃越有利? 7.TiO2、P2O5和氟化物等常见的微晶玻璃成核剂,诱导析晶的机理有何不同? 8.微晶玻璃的特性、优势及常见分类。 9.如何保持微晶玻璃的透明性? 10.为何微晶玻璃具有较高的强度? 11.在制备低膨胀玻璃锂铝硅微晶玻璃时,采用(TiO2+ZrO2)混合成核剂有何优势? 第四章玻璃的粘度及表面性质 1.理解为何使用粘度来描述玻璃生产工艺较用温度更为科学? 2.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3.玻璃组成与粘度之间的关系,并以硅酸盐玻璃为例,分析如何调整组成可使玻璃粘度降低或升高。 4.测试粘度的方法(包括高温粘度和低温粘度),及其适用范围。 5.影响玻璃表面张力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表面张力对玻璃工艺生产的影响(有利、不利两方面)。 6.玻璃的料性及其对于工艺的影响。 7.高温化学钢化和低温化学钢化的异同。 8.如何提高封接玻璃的气密粘结性? 9.离子交换在玻璃工业中的应用。 第五章玻璃的力学和热学性质 1.玻璃的热稳定性 2.脆性 3.块状玻璃的实际强度远低于理论强度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提高玻璃的强度? 5.为何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 6.玻璃的膨胀系数、热稳定性与玻璃的成分、温度和热处理历史的关系。如何进行调整? 7.玻璃制品耐急热的能力比耐急冷的能力强的原因。 8.玻璃的密度与组分的关系。 第六章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1.化学稳定性 2.原生脱片 3.次生脱片 4.水、酸、碱、蒸汽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5.如何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6.热处理制度对玻璃化学稳定性有何影响? 7.含MgO的玻璃制品容易产生脱片的原因。 第七章玻璃的电学及磁学性质 1.电击穿 2.介电强度 3.离子导电、电子导电 4.玻璃的电导率与玻璃组成、结构和热处理工艺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玻璃的光学性质 1.玻璃的折射率、色散、色差、反射率、吸收极限 2.改变玻璃光学性能的方法。

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试题-B卷

南昌理工学院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___________院系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年级__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学号: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根据载荷作用性质不同,载荷可分为静载荷、冲击载荷、()等三种。 A 局部载荷B疲劳载荷C 剩余载荷 D 边缘载荷 2.材料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四类。 A钢材B有色材料C有机材料D铝合金 3.塑料按照其重复加工利用性能可以分为热塑性塑料和()。 A冷固塑性塑料B冷固弹性塑料C冷塑性塑料D热固性塑料 4.陶瓷材料根据其原料、工艺和用途,可以分为传统陶瓷和()两大类。 A近代陶瓷B古代陶瓷C景德镇陶瓷D唐三彩 5.木材在横切面上硬度大,耐磨损,但(),加工后不易获得光洁表面。 A易折断,易刨削 B易折断,难刨削 C难折断,难刨削 D难折断,易刨削 6.塑料的基本性能:质轻比强度高,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减摩耐磨性能好,(),减震消音性能好,独特的造型工艺性能,良好的质感和光泽度。 A化学性能优良,透光及防护性能差 B化学性能差,透光及防护性能差 C优良的化学性能,透光及防护性能 D化学性能差,透光性及保护性能好 7.塑料的挤出成型也称(),它是在挤出机中通过加热,加压而使物料以流动状态连续通过挤出模成型的方法。 A挤出模塑 B挤压 C压塑 D挤压模塑和挤塑 8.玻璃的熔制过程分为:硅酸盐的形成,玻璃的形成,()。 A澄清和均化,冷却 B冷却,澄清 C澄清和均化 D冷却 9.木材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燃烧性和生物降解性等独特性质。 A多孔性、各向同性、湿涨干缩性 B多孔性、各向异性、湿涨干缩性 C多孔性、各向同性、干涨干缩性 D多孔性、各向异性、湿涨干伸性 10.金属切削加工可分为钳工和()两部分。 A焊接加工B车削加工C机械加工D刨削加工 11玻璃的加工工艺包括原料装配、加热熔融、成型加工、()。 A表面装饰 B热处理 C冷却成型 D热处理和表面装饰

玻璃工艺学-130425

《玻璃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102105 英文名称:Glass Technology 编写人:赵彦钊编写日期:2013年7月 审核人:杨海波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2.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3.学时与学分:64/4 4.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玻璃方向) 5.先修课程: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硅酸盐热工设备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赵彦钊、殷海荣主编. 玻璃工艺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 [1]西北轻工业学院主编.玻璃工艺学.轻工业出版社.1982 [2]华东化工学院等主编.玻璃工艺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作花济夫等编(蒋国栋等译).玻璃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上海玻璃与搪瓷研究所主办.玻璃与搪瓷(杂志) 7.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25%-35% 8.课外自学要求:按教学进程布置作业。 9.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工艺综合实验40学时(实验单独设置)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玻璃工艺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专业(玻璃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研究玻璃的结构、性能、制备工艺以及玻璃组成、结构、性能三者关系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深入理解并掌握玻璃组成、结构、性能以及三者之间联系的玻璃物理化学;玻璃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工艺因素;了解各种制品的生产流程、生产技术。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硅酸盐热工设备。 三、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工艺技术问题,增长实践操作技能,巩固理论知识。 四、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章玻璃的结构与组成

(完整版)工业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考试题及答案

1、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2、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是指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包括机械性 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3、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是指材料对各种加工工艺适应的能力,它包括铸造性 能、压力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等。 4、根据载荷作用性质不同,载荷可分为静载荷、冲击载荷、疲劳载荷等 三种。 5、材料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有机材料四类。 6、材料基本性能包括固有特性和派生特性。 7、材料的工艺性能包括切削加工工艺性能、铸造工艺性能、锻造工艺性能、焊接工艺性能、热处理工艺性能等。 8、工业产品造型材料应具备的特殊性能包括感觉物性、加工成型性、表面工艺性和环境耐候性。 9、钢铁材料按化学组成分为钢材、纯铁和铸铁;其中钢材按化学组成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 10.铸铁材料按照石墨的形态可分为可锻铸铁、灰口铸铁和球墨铸铁三种。 11、变形铝合金主要包括锻铝合金、硬铝合金、超硬铝合金和防锈铝合金。 12、金属制品的常用铸造工艺包括砂型铸造、熔模铸造和金属型铸造等。 13、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包括表面改质处理、表面精整加工和表面被覆处理。 14、塑料按照其重复加工利用性能可以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15、塑料制品的成型工艺主要包括吹塑成型、挤塑成型、吸塑成型、注塑成型等。 16、陶瓷材料根据其原料、工艺和用途,可以分为传统陶瓷和近代陶瓷两 大类。 17、陶瓷制品的工艺过程一般包括原配料、坯料成型和窑炉烧结三个主 要工序。 18、陶瓷制品的坯体成型方法主要有压制成型、可塑成型和注浆成型三种。

19、陶瓷制品的旋压成型可以分为覆旋旋压法和仰旋旋压法两种。 20、日用陶瓷制品可以分为陶器、瓷器和炻器。其中陶器的气孔率和吸水率介于炻器和瓷器之间。 21、玻璃按用途可分为日用器皿玻璃、技术用玻璃、建筑用玻璃、和玻璃纤维四大类。 22、玻璃的加工工艺包括原料装配、加热熔融、成型加工、热处理和表面装饰。 23、玻璃成型工艺包括压制、拉制、吹制、压延、浇注和结烧等。 24、锻造是利用手锤锻锤或压力设备上的模具对加热的金属抷料施力,使金属材料在不分离条件下产生变形,以获得形状尺寸和性能符合要求的零件。 25、金属焊接按其过程特点可分为3大类:熔焊、压焊、钎焊 26、金属切削加工可分为钳工和机械加工两部分。 27、木材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多孔性、各向异性、湿涨干缩性、燃烧性和生物降解性等独特性质。 28、木材在横切面上硬度大,耐磨损,但易折断,难刨削,加工后不易获得光洁表面。 29、塑料的基本性能:质轻比强度高,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减摩耐磨性能好,优良的化学性能,透光及防护性能,减震消音性能好,独特的造型工艺性能,良好的质感和光泽度。 30、塑料的挤出成型也称挤压模塑和挤塑,它是在挤出机中通过加热,加压而使物料以流动状态连续通过挤出模成型的方法。 31、按照陶瓷材料的性能功用可分为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两种。 32、玻璃的熔制过程分为:硅酸盐的形成,玻璃的形成,澄清和均化,冷却。 33、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包括表面改质处理、表面精整加工和表面被覆处理。 34、金属件的连接工艺可以分为机械性连接、金属性连接和化学性连接三种类型。 35、涂料由主要成膜物质、次要成膜物质和辅助材料三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