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doc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 ( 十一 ) 词类的活用

重点:词类活用的定义,现象,情况(至少要背一个例子)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来的类别。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也就是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先秦汉语的词类也可以分为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古今不同的是,先

秦汉语的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

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

谓语和状语。这些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又可以按照一定的语

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是不同的。词类活用的是指某些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临时改

变它的词性,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本来就具有两类或三类词性,是

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具有经常性的特点。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以上二例中的“知”就是词的兼类现象,不可认为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具有某些修辞作用,可以使得语言运用更加灵活。比如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式

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语言表达更为简练(比较“形势喜人”和“形势使人喜”)。从修辞上说,使动用法往往能使谓语所述的内容从静态变为动态,使词语的表达能力得到加

强。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词)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绿”字使“春风”的力量突出地表现出来;“愁”字使“江晚”的景色具有能动性;“舞”和“泣”表现了客人吹箫的声音具有多么大的感人力量。

词类活用的现象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铁了心” 、“枪毙”、“丰富词汇” 、“端正思想”等,但是远没有古代汉语那么普遍。古书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

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的了解,有助

于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下面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用法, (3)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1) 名词用如动词,

(4) 名词用作状语,

(2)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

(5) 动词用作状语。

( 一 ) 名词用如动词

这里的名词用如动词是指用作一般动词,与下面要说的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

不同的。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

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有的时候上下文可以给我们

提示,如: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里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汉书·陈平传)

后一“肉”字即前面的“分肉”之意,意思很明显。但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这样的

上下文,因此我们要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

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後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麽样的句

法关系。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肘之”、“面之” )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後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遂束”、“不君” ) ;能愿动词後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 “能水”、“欲刃” ) 。此外还有一些辨认的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

後,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脯鄂侯”、“手剑” ) 。

除了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外,古代汉语的方位名词和名词性词组也可活用作动词。如: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二 )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

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又如“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谓语动词“将”具有使宾语“孙膑”成为将领的意思。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同上),可知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因而使得句子更为简练。

使动用法造成了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是因为

“胜”字被用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而“败”字则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有三种类型,即动词的使动、形容词的使动和名词的使动。下面分别介绍。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a.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的时候,也就能带有宾语了,也就是说它们变成了及物动词。试比较: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

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僖公三十年)

上例的“亡”是不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下例的“亡”则是使动用法,它带了宾语“郑”,“亡郑”就是使郑亡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一般都带上了宾语。这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的标志,应

当充分利用。但是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後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

使动用法,这种情况在形式上与不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没有区别,需要仔细分析。例如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

动用法没有什麽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

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 ,不是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地,是齐宣王使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 ( 左传宣公二年)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当然,有时候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也可以省去宾语,如:

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韩非子·五蠹)(丰收的年头,疏远的客人也一定招待他吃饭。)

这种用法比较少,不多说。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作谓语构成描写句,这样的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作谓语时后面带

上了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了,整个句子就变成了叙述句。如果形容词活用

作动词后,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

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了。比较: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赵策四)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同上)

前者的“尊”和“厚”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后者的“尊”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

“使长安君之位尊”的意思。又如:

富贫饱饥,功用不有。(柳宗元·牛赋)

甚惜其以绝世之姿而流落不偶,故以小术晦其光而保其璞。(聊斋志异·瑞云)3、名词的使动用法

前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偶然用如使

动。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宾语前面这个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