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山区高速公路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山区高速公路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工程概述山区高速公路特大桥工程是指位于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陡峭的地区建设的特大桥梁工程。
这种工程通常遭受风力、地震、水力等自然力的影响较大,同时在地质勘察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地层稳定性以及局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地质勘察内容1.地区地势与地貌特征:通过现场地形测量和地貌观察,分析山区地势起伏、地形特征以及地貌演变规律。
特别要注意有关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
2.地质构造:对地区的构造形态、构造裂隙、褶皱及断裂等进行调查与研究,以推断地层变形和稳定情况。
3.地层岩性及地层厚度:对地质剖面进行详细测定,分析各种地层的岩性特征,确定地层的厚度以便计算桥梁基础的强度。
4.水文地质:对工程区域的水文地质进行勘察,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降水量等。
5.工程地质灾害状况:如果地区常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需要详细记录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支持。
6.岩土工程性质:对钻孔取样的岩土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其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参数,为进行岩土工程设计提供数据。
三、地质勘察结果与建议1.根据所获得的地质勘察数据,分析山区特大桥的地质条件,并对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结合地层岩性和地方气候条件,对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设计和建议。
2.根据得到的地层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质等数据,计算特大桥桥墩的最佳基础形式,提出桩基础或扩底基础等合理的建议。
3.结合地区的地下水位及水文地质情况,提出特大桥梁的排水方案和基础防水方案。
4.根据岩土工程性质测试数据,提供合适的土方开挖方法和基础处理方法,并对填土的工艺和材料进行建议。
5.综合分析地质勘察结果,提出施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特大桥工程的安全施工。
四、总结山区高速公路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是保证工程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
通过充分的地质勘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准确评估地质问题、灾害风险以及工程的可行性。
高速公路勘验报告

高速公路勘验报告1. 简介本文档为高速公路勘验报告,旨在对某个高速公路进行综合勘验,并提供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
本文档将包括勘验目的、勘验范围、勘验方法和主要调查结果等内容。
2. 勘验目的本次勘验的目的是全面了解高速公路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维修和改善工作提供指导。
通过本次勘验,可进一步了解高速公路的道路状况、交通流量、设施设备状况等,以及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勘验范围本次勘验的范围为某高速公路的全线道路、连接线、收费站、隧道、桥梁、服务区等所有设施及其周边环境。
勘验内容包括道路状况、标志标线、交通流量、交通设施、收费设施、隧道桥梁结构等方面。
4. 勘验方法本次勘验采用了实地勘验和数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勘验方法如下:4.1 实地勘验实地勘验是指对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
勘验人员将对道路路面情况、路标路牌、隧道桥梁等设施进行逐一检查,并记录发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2 数据调查数据调查是指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车辆类型、事故统计、收费情况等进行评估。
勘验人员将调查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5. 主要调查结果根据实地勘验和数据调查的结果,以下是对主要调查内容的总结和分析:5.1 道路状况经过勘验发现,部分路段出现路面严重损坏的情况,包括裂缝、坑洼和沉降等。
这些问题对行车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尽快进行维修和修复。
5.2 标志标线部分路段的标志标线明显磨损、模糊不清,对驾驶员的导航和行车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建议对这些标志标线进行重新绘制和维护。
5.3 交通流量根据数据调查结果显示,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随时间的增加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中,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流量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以保障交通畅通和安全。
5.4 交通设施收费站和服务区的设施状况良好,满足了旅客的基本需求。
然而,在某些服务区,停车位不足,需要进一步扩建以满足更多旅客的需求。
高速公路勘察报告

高速公路勘察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条高速公路的勘察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勘察是为了确定高速公路建设的可行性和指导下一步的工程设计工作。
本报告将涵盖勘察的目的、范围、方法以及勘察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2. 目的本次高速公路勘察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该高速公路建设的可行性;•收集与确定高速公路建设相关的地质、气象、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下一步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3. 范围本次勘察的范围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的所在地区及其周边环境;•高速公路的线路走向和纵横断面;•高速公路的土质、地质和地下水情况;•高速公路所在地区的气候和气象条件。
4. 方法本次高速公路勘察采用以下方法:4.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勘察的基础,通过人工实地勘察、测量和采样等手段,收集有关地质、气象、环境等方面的数据。
4.2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已有的地质、气象、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对勘察区域的基础条件进行全面了解。
4.3 实验分析通过对采样回来的土壤和地下水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得相关的物理和化学参数,进一步了解勘察区域的地质和地下水情况。
5. 勘察结果5.1 地理环境•高速公路位于某省某市,总长度约为XXX公里;•周边地理环境包括山地、平原、河流等。
5.2 土质和地质情况•土质以黏土和砂质土为主,部分区域存在岩石和含水层;•地质构造复杂,存在断层和地下溶蚀等现象。
5.3 地下水情况•地下水位较浅,平均深度为X米;•地下水质相对较好,硬度和盐碱含量较低。
5.4 气候和气象条件•年平均气温为X摄氏度,年降水量为X毫米;•高速公路所在地区存在多雨季和干旱季的气候特点。
6. 结论根据本次高速公路勘察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的土壤和地质条件适合建设高速公路;•地下水资源充足且质量良好,可以满足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该地区的气候和气象条件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有一定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和管理。
7.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合理考虑地质构造和地下水位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加强对气候和气象条件的监测和预警,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
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第一章概述1.1 工程概况拟建项目汝城(赣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起点位于汝城县热水镇以东湘赣交界的塘口,与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江西省境段相接,向西经汝城县益将、汝城县城南、岭秀、文明镇南、宜章县里田镇、赤石,于铁山里村与京珠高速公路及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西段相连,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101.6公里。
本工程于2005年9~10月,配合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对项目区采用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简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钻探等方法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于2005年11月完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
1.2 勘察工作依据、目的、内容1.2.1 工作依据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3.交通部部颁《公路桥函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4.交通部部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070-2004);5.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 C21-01-2005);6.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7.交通部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8.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2001);11.《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12.《多道瞬态面波勘查技术规程》(JTG—2004)。
1.2.2 勘察目的、内容对拟建项目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控制工程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为拟定路线走向、桥位、隧址工程方案的比选及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提供地质资料。
其勘察内容包括:1.研究项目区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及其与工程的关系,并作出初步评价;2.对控制路线方案的复杂地形地段,了解地质与不良地质概况,提出路线方案的布设与比选意见;3.对控制路线方案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地段,了解其类型、性质、范围及其发生和发展情况,评价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防治意见;4.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大、大桥桥位,了解其自然与地质条件,提出桥位比选意见;5.对控制路线方案的隧道,了解洞身的围岩级别、地应力分布、水文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提出隧道位置的比选意见;6.了解项目区筑路材料的分布、质量、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以及工程用水的水源和水质。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及报告编写要点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及报告编写要点一、地质勘察要点:1.考察区域的地质背景: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地层、断裂和褶皱等地质条件。
2.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3.土质勘察:掌握各种土壤类型的物理力学参数,例如密实度、含水量、剪切强度等。
4.土层分析:了解土壤层次、厚度、压缩性、可回弹性和强度变化等。
5.地下水勘察:分析地下水位、流动性、水质和渗透性等对工程的影响。
6.岩层勘察:针对较硬岩石的构建,了解岩层的强度、节理、韧性和溶洞等特性。
二、地质勘察报告编写要点:1.报告概述:简要介绍项目地点、目的和范围,以及报告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勘察方法:描述采用的勘察方法、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并解释其可靠性和适用性。
3.地质条件描述:详细描述和解释地质构造、地层记录、岩性特征、土层类型和厚度等。
4.地质灾害评估:评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导致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5.土质勘察结果:列举不同土壤类型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工程性质,并解释其可行性和限制性。
6.地下水情况:描述地下水位、水文特征和对工程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防护措施。
7.岩层条件描述:描述岩层的力学性质、韧性特征、节理分布以及岩体的稳定性等。
8.结论和建议:根据勘察结果,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并提出必要的建议和设计措施。
9.图表和数据附录:包含地质剖面图、构造图、孔洞记录、采样数据以及其他勘察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
三、报告编写要求:1.报告应准确、全面地反映地质勘察的结果和分析,客观、科学地表达意见和建议。
2.使用清晰、简练的语言,并规范报告结构和内容,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5.报告应经过仔细的审查和修改,确保没有错误、矛盾和遗漏。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及报告编写的要点包括地质勘察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编写地质勘察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
这些要点有助于确保公路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和建议,为公路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
高速公路详勘工程地质报告

高速公路详勘工程地质报告
高速大路详勘工程地质报告内容有哪些?
⑴工程地质勘察的依据、目的和要求,以及本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⑵勘探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征及不良地质现象类别、规模和特征等进行阐述;
⑶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地基基础与边坡稳定性、基础相宜性作出评价;
⑷依据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提出不良地质体对各构造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防止措施;
⑸图表部分应包括:
①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材料图。
②不良地质路段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③各工点工程地质平面图。
④各工点工程地质断面图。
⑤各工点工程物探成果解译图。
⑥钻孔(挖探、探槽等)柱状图。
⑦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成果及土工试验汇总表。
⑧各工点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⑨各工点原位测试成果资料。
⑩其他需附的资料及来往函件。
— 1—。
公路勘察报告范文

公路勘察报告范文一、背景介绍公路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公路,需要进行详细的勘察工作,以了解地质和地形情况,为公路设计和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报告旨在对其中一公路的勘察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勘察区域及目的本次勘察的区域位于市A县,总长度约100公里,主要包括城市外围快速路和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支线公路。
主要目的是了解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和地形状况,以确定公路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而进行公路的规划和建设。
三、勘察内容和方法1.地质构造勘察:通过上报各层级勘察的方法,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主要勘察内容包括地质构造的层次、形态、变形程度等,通过现场观测和采集地质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得出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
2.地质条件勘察:通过地质测量仪器和地下水位观测,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状况、土质情况、岩石特性等进行了勘察。
同时,还对地下水位、土质稳定性和地质灾害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
3.地形测量:利用全站仪和GPS测量仪对勘察区域的地形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通过高程差和坡度变化等数据,绘制出精确的地形图,并针对地形特点进行分析。
四、勘察结果和分析1.地质构造结果: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属于复杂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形成了一系列长宽比小的褶皱山岭。
2.地质条件结果:勘察区域的土质主要以粘土和砂质土为主,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
地下水位相对较低,属于中等水平。
岩石特性主要是片麻岩和花岗岩。
3.地形结果:勘察区域的地形起伏较大,有山岭、河谷和平原等多样的地貌特点。
其中,山岭区域地势较陡峭,需要采取相应的设计和施工措施。
五、建议1.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的结果,建议在设计公路时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尤其是断层和褶皱区域,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2.针对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建议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避免破坏地下水资源,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地下水保护。
3.针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建议在道路设计时考虑坡度和弯道半径的设置,以保证行车安全。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韶关市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C02合同段K11+000~K19+500工程地质补充勘察(超前钻探)总说明(全长8.50公里)1. 前言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内,是粤湘赣三省的结合部,起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欧山,连接京珠高速公路,止于南雄市梅岭镇,与拟建的江西省赣州至大余高速公路三益至梅关段相接。
C02合同段的起迄里程桩号为K11+000~K19+500。
1.1 任务依据受业主托付,我院承担了韶关市曲江至南雄公路C02合同段(K11~K19+500)的超前钻探地质勘察任务,路线总长约8.50Km。
本次勘察工作的范畴、内容、方法和工作量布设均按托付书执行,局部个别的超前钻孔有变更时,均征得C02施工项目部、设计单位、业主等方的同意。
1.2 目的任务本次勘察工作的要紧目的是:在施工图设计时期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对不良地质强烈发育的桥梁场地进一步作施工时期的补充地质勘察工作,为桥梁桩基础的施工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
要紧任务是:⑴、查明建筑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判。
⑵、详细查明对确定工程场地的位置起操纵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专门性岩土的类别、范畴、性质,评判对工程的危害程度。
⑶提供为确定桩基础类型及桩长所要的岩土参数及地基基础资料。
1.3 工作范畴C02合同段本次超前钻探勘察工作要紧包括15座桥梁,其中有5座大桥, 9座中桥,1座互通主线桥,分别是:钟屋中桥、莲花训练场中桥、大陈屋中桥、小陈屋中桥、韶关东互通主线桥、韶关东互通式A匝道中桥、A 匝道大桥、B匝道大桥、C匝大桥、D匝道大桥、D匝道中桥、E匝道大桥、E匝道中桥、新韶规划路中桥、东山规划路中桥。
1.4 方法手段及执行技术标准1.4.1 方法手段依照C02合同段超前钻探下达的任务要求,本次勘察采纳了工程地质钻探,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岩石、土工试验等多种方法手段。
工程地质钻探:按照补充地质勘察方案批复表放点孔位、即依据设计提供的钻孔坐标及里程桩号,用全站仪沿线测设操纵点、导线点,采纳极坐标法施测定位,施工完成后进行了复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
1.1 工程概况
拟建项目汝城(赣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起点位于汝城县热水镇以东湘赣交界的塘口,与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江西省境段相接,向西经汝城县益将、汝城县城南、岭秀、文明镇南、宜章县里田镇、赤石,于铁山里村与京珠高速公路及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西段相连,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101.6公里。
本工程于2005年9~10月,配合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对项目区采用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简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钻探等方法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于2005年11月完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
1.2 勘察工作依据、目的、内容
1.2.1 工作依据
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交通部部颁《公路桥函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4.交通部部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070-2004);
5.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 C21-01-2005);
6.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7.交通部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8.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2001);
11.《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
12.《多道瞬态面波勘查技术规程》(JTG—2004)。
1.2.2 勘察目的、内容
对拟建项目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控制工程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为拟定路线走向、桥位、隧址工程方案的比选及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提供地质资料。
其勘察内容包括:
1.研究项目区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及其与工程的关系,并作出初步评价;
2.对控制路线方案的复杂地形地段,了解地质与不良地质概况,提出路线方案的布设与比选意见;
3.对控制路线方案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地段,了解其类型、性质、范围及其发生和发展情况,评价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防治意见;
4.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大、大桥桥位,了解其自然与地质条件,提出桥位比选意见;
5.对控制路线方案的隧道,了解洞身的围岩级别、地应力分布、水文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提出隧道位置的比选意见;
6.了解项目区筑路材料的分布、质量、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以及工程用水的水源和水质。
1.3 勘察方法与勘察工作量
1.3.1 勘察方法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有关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工程特点,采用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简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钻探,、测试等方法进行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1.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资料对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等进行圈定、判释,为路方案选择、线位展布提供宏观资料。
在此基础上利用1:5 万和1:1 万线位地形图为底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调绘、验证,对路线通过地带及重点构造物场地进行全面的工程地质分析研究,编绘 1:5 万和 1:1 万综合工程地质图。
2.工程物探
在遥感判释与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长、长大隧道隧址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特大桥与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桥桥址采用地震面波进行控制性勘探,以了解隧址、桥址区的地层岩性、岩土界线、岩层完整性及风化破碎程度、构造及发育性与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隧道洞身围岩级别与洞口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对隧址、桥址区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其比选意见。
3.工程地质钻探、简易勘探
对控制路线方案特大、大桥桥址,在遥感判释、工程地质测绘、物探的基础上,进行控制性钻探,对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地段,采用简易勘探。
在钻孔中进行必要的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动探),并采取岩、土试样,在室内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以了解桥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及沿线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并作出初步工程地质评价。
1.3.2 勘察工作量(见表1-1)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 1-1
1.4 新技术应用
1.4.1 遥感技术应用
1.遥感资料与关键技术步骤
采用美国陆地卫星ETM多波段遥感数据,参考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进行遥感地质判释。
其关键的技术步骤为: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信息增强处理及影像图编制→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建立准确的遥感地质
解译标志→地质现象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验证→实地测取遥感工程地质数据→综合解译、编制图件→遥感资料分析整理,全面分析总结→编制技术成果报告。
2.图像处理
(1)波段选择:经过ETM 各波段信息直方图统计比较,选择信息丰富,相关性较小的ETM7、4、2 三个波段进行信息增强与彩色合成。
(2)信息增强与彩色合成:信息增强采用整体线性拉伸—色彩调整—对比度与亮度调整—局部线形拉伸或加以色彩变换处理,得到层次丰富的单波段图像。
经彩色合成试验,以ETM7(R)-ETM4(G)-ETM2(B) 的顺序合成,得到清晰度好, 信息丰富的图像。
(3)清晰度处理与数据加密加大:经过图像的反差对比增强与“锐化”,突出图像中的边缘信息,再加密放大,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像。
(4)工程地质解译:以收集的地质资料为地质体解译的先验标志,初步总结图像信息的特征,经野外调查建立精确的解译标志,进行公路工程地质综合解译。
1.4.2 工程物探技术应用
1.工作方法及仪器设备
根据勘察技术要求,结合本项目工程特点,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法、地质地震影像、面波等勘探技术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浅层地震采用日本OYO公司生产的MCSEIS—1600改进型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测仪,该仪器24道,采用时间0.25—1ms可调,采样长度512—204dot,折射、反射波与地震影像使用38Hz速度检波器,面波使用4Hz速度检波器。
2.试验工作
根据场地条件和勘察目的,进行现场浅层地震试验工作,包括仪器一致性试验、检波器自振频率、激发方式、仪器滤波档的选择性试验等。
3.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流程为:检波器→进入MCSEIS仪器前置→自动信号采集→显示检查记录→认可存盘。
4.数据处理
浅层地震勘探数据采用多波列数字勘探分析处理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
其处理流程为:记录文件头、道集数据编辑→测线地形高程静校正→炮时基准校正→一维带通、声波及局部滤波→二维速度滤波→脉冲反褶积→速度谱分析→共深度点叠加→一维、二维滤波及自动增益控制→输出时间剖面→计算层速度→输出深度剖面。
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
2.1 地理位置
拟建项目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市,处于南岭山脉与罗宵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
拟建项目东西走向,东接江西省赣州市,南临广东省韶关市,行政区划属湖南省郴洲市辖汝城县与宜章县。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55′~113°58′,北纬 25○25′~ 25○33′。
(见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