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针刺疗法——赤医针疗法的穴位选取、进针方法及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血针疗法操作方法

血针疗法操作方法

血针疗法操作方法血针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针头加热至高温,然后迅速刺入特定的穴位或者施针后懂得运用按排法术,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改善或者康复。

血针疗法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病人准备:病人在操作前需要先进行准备,包括脱掉衣物,露出需要操作的部位,以便于施针。

同时,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和病史,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针具准备:医生需要准备好所需的针具,包括血针和竹筒。

血针是一种特殊的针具,一端细尖,另一端带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针眼,用来放血。

竹筒则是用来收集和储存血液的容器。

3. 清洁消毒:在进行操作之前,医生需要对针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操作过程安全和卫生。

一般会使用消毒酒精擦拭针具,并对患者的操作部位进行清洁。

4. 备足热源:在进行血针疗法时,需要事先准备好热源,一般使用一个专门的加热装置,将针头加热至高温。

5. 施针操作:医生将加热后的血针快速刺入病人的穴位,刺入后稍微晃动一下,并且留意病人的感觉和反应。

一般情况下,病人会感到一阵刺痛或者酸胀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反应。

6. 放血操作:在血针刺入穴位后,医生会稍微按压针眼的部位,用来放血。

放血的量一般视病情而定,一般不会过多。

7. 按排法术:放血后,医生会进行一系列按排法术,以促进血液流通和疏通经络。

这些按排法术包括轻拍、捏按、拨拉等手法,一般会持续几分钟。

8. 后续疗法:血针疗法之后,医生会给予一些后续的疗法,以巩固治疗效果。

这些疗法包括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进行适当的穴位贴敷或者按摩等。

需要注意的是,血针疗法是一种特殊的中医疗法,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在使用血针疗法之前,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病史。

同时,医生在进行血针操作时需要注意操作的安全和卫生,避免传染疾病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发生。

总之,血针疗法是一种传统而特殊的中医疗法,通过将加热后的血针刺入特定穴位,并施以按排法术的方式,以改善病人的病情和加速康复。

针刺进针的最高境界及取穴顺序

针刺进针的最高境界及取穴顺序

针刺进针的最高境界及取穴顺序针刺疗法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外治法,适合多种病症,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书生很喜欢外治法,正所谓能灸则不针,能针则不药。

在不必用药,而又不适合艾灸的情况下,书生首选针刺治疗。

十年前通宵的游戏出手机版了广告展开剩余97%书生课堂首先,来认识一下针具。

这里用的针是指毫针。

毫针,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针尖锋利针身较细。

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刺,现代临床最为常用。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

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现代仿制图识现代的毫针长什么样呢?毫针的结构毫针实物毫针有长有短,有粗有细。

毫针长短看针身长度,范围在15—150毫米之间,其粗细看针身直径,范围在0.22—0.45毫米之间。

选用毫针的规格主要有针刺部位与针刺手法决定,比如针刺外关穴选用针身长度为25毫米的一寸针即可,而用于环跳穴则需要针身长度为75毫米的三寸针,或者更长。

至于粗细,一般情况下,针身越粗针感越强,反正针越细针感越弱。

练如何练习呢?认识完毫针,接下来就该做针刺手法的练习了。

如何练习呢?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也是三个步骤——指力练习、手法练习与实体练习。

练习到位与否,是成功的关键!第一步:指力练习主要用来锻炼指力与捻转的基本方法。

具体方法: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大小适中的纸垫。

用左手平执平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持1寸或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交替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第二步:手法练习主要用来练习捻转与提插操作手法,以达到动作协调、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手法熟练的程度。

具体方法: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圆球,外用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

可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

针刺有讲究:角度、方向、深度这些要注意!全

针刺有讲究:角度、方向、深度这些要注意!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针刺有讲究:角度、方向、深度这些要注意!
大家在用针的时候,应该都知道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都是有讲究的,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的针灸知识,贸然施针是极为危险的,今天师兄就给大家科普一点基础的针刺知识吧。

【针刺】
进针角度
●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

常用于肌肉较丰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

适用于不能深刺的腧穴。

针刺角度
● 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

即将针身倾斜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这种角度针刺。

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
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

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针刺
针刺深度
针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都有原则要求,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应根据病员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况灵活处置。

针灸时必知的刺灸禁穴和注意事项

针灸时必知的刺灸禁穴和注意事项

针灸时必知的刺灸禁穴和注意事项作者:刘德蓉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03期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

前者主要是指在中医理论的引导下将针具——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到患者身体内部,同时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特定部位,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在我国属于一种特有的疾病治疗方式,采用的是内病外治的医术,该方式是通过腧穴、经络的传导作用以及医生的操作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

针灸最大的特点就是患者治病不需要依靠吃药,只需要在身体的特定部位刺入一根针,以此来刺激神经,使其局部产生相应的反应,或是使用火的温热刺激灼烧局部组织,达到治病的目的。

前一种被称之为针法,后一种被称之为灸法,两者相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针灸。

它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在临床上,还能够按照中医的诊疗方式達到诊断病因的目的,即通过针灸找到患者患病的关键,从而辨别其疾病性质,确定病变所属经脉以及所属的脏腑,进一步辨明其类型,包括表里、虚实、寒热等。

一般情况下,针灸的配方与中药的配方基本相同,有其特有的配伍方式,主要有随证取穴法、近部取穴法以及远道取穴法。

需要注意的是,人体内有很多不适宜针刺的腧穴,这类穴位统称为禁刺穴,同时也有很多不适宜灸治的穴位,这类穴位在临床上统称为禁灸穴,两者统称则为刺灸禁穴。

古人认为,只要腧穴在脏腑附近、大血脉附近、大血脉上方或是在特殊位置的,都是不可以针刺的穴位,也被认定为是禁刺的腧穴。

包括天池、云门、肩井、人迎、青灵、承筋、气冲、会阴、水分、灵台、承泣、颅息、络却、神庭、脑户、极泉、冲阳、缺盆、乳中、箕门、横骨、神阙、膻中、神道、角孙、承灵、玉枕、囟会、三阳络以及手五里等等。

但是经过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穴位被禁止针刺的原因主要在于针刺入人体内部的深浅程度。

古人云:“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

”其中“过之”指的就是针刺过深。

除了位于特殊部位的穴位以外,比如乳中和神阙,其他部位的腧穴都可以进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刺不可以采用浮刺、毛刺以及沿皮刺等浅刺方法,同时也不可以超过人体的生理限度。

简述针刺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简述针刺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简述针刺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针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生理功能。

下面是针刺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针刺的步骤:
1. 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2. 消毒:在进行针刺前,需要对穴位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以避免感染。

3. 进针:将针刺入穴位,进针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4. 行针:在进针后,需要进行行针操作,以刺激穴位,增加疗效。

5. 留针:行针后,需要将针留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疗效。

6. 出针:留针时间结束后,需要将针缓慢地拔出。

注意事项:
1. 针刺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质等,以确保针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针刺时需要注意消毒,避免感染。

3. 针刺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 针刺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针刺。

5. 针刺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如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等。

总之,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

实践技能——针刺操作要点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用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

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

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

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要点二针刺的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种。

(1)直刺直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斜刺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绝密】刺血疗法20个最有用的针刺方法,见效极快

【绝密】刺血疗法20个最有用的针刺方法,见效极快

【绝密】刺血疗法20个最有用的针刺方法,见效极快每天更新中医自我养生调理方法和中医技能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中医养生的人。

在公众号内回复:“推拿”“按摩”手诊”“面诊”“诊断”“刺血”“放血”“针灸”“拔罐”“穴位”“经络”“艾灸”“民间特技”即可获取对应的学习资料和视频教学刺血的不传之秘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漆关节,找那些恕张的血管刺血,可有意想不到之效。

这是本人的经验。

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应在上中午为好。

25个放血疗法1.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

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

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

极难治疗。

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2.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3.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4.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5.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6.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

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7.慢性肾炎:(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

(2)肾脏周围。

(3)脐周围刺血。

(脐中间不能刺)8.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9.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10.痔疮特效穴:(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

(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11.失眠:(1)神门,行间,足三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特的针刺疗法——赤医针疗法的穴位选取、进针方法及注
意事项
导读:赤医针疗法是在祖传针刺治疗疔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它是用粗针在背部中线的一定穴位上,皮下行针,直接刺激督脉做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

这种疗法取穴很少,疗效迅速可靠,治疗范围较广,操作简易便行。

可应用于治疗疔、疮、痈、疖、急性乳腺炎、腮腺炎、牛皮癣、湿疹、偏瘫、急性风湿痛、胃病、神经官能症等二十余种疾病。

针具用不锈合金钢丝制成钉形样针,针尖不宜太锐,常用以下几种规格:第一种:针长2寸5分,直径1.2毫米,用于赤医穴。

第二种:针长2寸,直径1.0毫米,用于背部穴位。

第三种:针长4寸5分,直径0.6毫米,用于新环跳、肩三针。

第四种:针长2寸5分,直径0.6毫米,用于踝边穴。

第五种:5分毫针用于屏尖穴;3寸毫针用于后合谷穴。

穴位及针法赤医穴(主穴):位于第六胸椎棘突上缘。

针法:患者取端坐姿势,两前臂交叉放于胸前,头尽量下低,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拉紧。

操作者一手食指固定棘突上缘,一手持针,针尖向下成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后,将针柄压低,贴近皮肤,使针尖沿皮下缓缓刺入
1.5~
2.0寸,一般留针20~40分钟。

赤医针取穴体位与持针法
备穴颈7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上缘。

胸2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上缘。

胸3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上缘。

胸5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上缘。

胸8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上缘。

胸12穴: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上缘。

腰1穴: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上缘。

腰4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上缘。

骶3穴:位于第三骶椎上缘。

针法:以上九穴与赤医穴相同。

备穴示意图
屏尖穴:位于耳屏的两个突尖上。

针法:用5分毫针分别刺入耳屏两突尖,深达软骨膜。

留针10~15分钟。

后合谷穴: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基底部。

后合谷穴示意图
针法:快速进针,直刺1~1.5寸,有针感后,退至皮下,然后沿第二掌骨桡侧缘,刺向掌指关节。

留针10~15分钟。

踝边穴:外踝下缘。

踝边穴示意图
针法:取健侧卧位,患侧下肢屈曲,踝关节内收。

操作者于外踝尖下缘处,快速进针,向上内斜刺1~1.5寸。

用捻转手法,中、强刺激,使针感向上传至膝、腰、胸、颈、头,向下传至足趾即可,不留针。

每周一次。

新环跳穴:位于尾骨尖旁开3寸处。

新环跳穴示意图
针法:取俯卧位,快速进针,深到3~4寸,使针感传至足部,中、强刺激,提插捻转,不留针。

每日一次。

肩三针:取穴、针法同新针。

疗程:急性病每天一次,连针三天后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慢性病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应用赤医针治疗,虽不易发生晕针现象,但针具
较粗,易使患者恐惧,针前必须做好患者思想工作。

对出血性疾患、孕妇、身体极度衰弱者慎用。

2.个别病例在针刺过程中,某些症状可能加重,为正常反应,需继续坚持治疗。

3.针刺时,皮肤与针具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知识就是力量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点击「写留言」参与讨论猜你喜欢针家心悟:针灸如何取穴?(纯干货)
阴阳九针第一针——通天彻地
通督健脑:解读金针大师王乐亭的督脉十三针
阴阳九针第一针——通天彻地
古法今用——火针疗法……以下是广告时间……作者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